❶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制定了系統的教學目標 ,制定了課堂教學結構的流程圖 ,我整理了關於 七年級歷史 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
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 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 故事 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 手抄報 、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總結 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4、 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5、 政局混亂,6、 發生了國人暴動,7、 趕走了周厲王,8、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初中歷史教學歷史影視資料研究
一、影視作品的內涵
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料通常是以紀錄片的形式存在,對歷史事件或者人物從一定程度上採用復原的方式進行拍攝,能夠將歷史演化中一些重要的革命性事件進行具象化的展現。不過這種影視資料並不一定遵循教科書上的闡述,有時會結合各種歷史資料甚至各種稗官野史等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虛構。但是這些歷史影視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依然具有積極的作用。對此,歷史教師在選用歷史影視資料時,需要進行認真篩選,和課文知識進行巧妙結合,從而讓這些歷史影視資料在歷史教學中凸顯重要的價值。
二、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影視資源教學的必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引入歷史影視資料,對於促進學生興趣的提升、積極性的增長具有積極作用,而且這種直觀的視覺感官刺激也更有助於學生理解和學習歷史,非常適合歷史教學應用。
1.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通常是通過板書或者口述方式來教學,知識會相對枯燥,從而影響到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歷史影視資料不斷豐富,這些資料將聲音、圖像和歷史知識進行了有效綜合,能夠在教學中沖擊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激發初中學生的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
2.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雖然歷史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將初中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學生在理解上卻存在著很大困難。因為歷史知識中還有部分抽象的內容,這些內容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往往更加困難,從而阻礙學生的學習。
3.培養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
在新的課程標准體系下,初中歷史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情感以及認知能力同樣極為重要,如果將歷史影視資料引入其中,就能夠讓這些情感的培養更加具象化。比如初一歷史課程大多講述的是我國古代史,這時候可以向學生展示四羊方尊以及古代的四大發明等視頻資料,從而增強學生對祖先智慧的尊敬,激勵後輩不斷超越前賢。
三、引入歷史影視資料教學需要規避的問題
1.影視資源利用原則
(1)嚴謹性
歷史教材的內容對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進行篩選,大多都是蓋棺論定的。但是影視資料為了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往往在介紹正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借鑒很多稗官野史的內容,甚至為了引發爭論還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如果將這些資料全盤照收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就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惑。所以需要對這些歷史影視資料進行適當的剪裁和說明,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知識。
(2)時間性
歷史影視資料種類很多,而且同一個歷史題材在不同時期都有相應的影視片段,對此教師需要對不同時期的歷史影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讓學生能夠了解真實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歷史影視資料的利用效果。
2.講解和直觀展示要充分結合
歷史影視資料的直觀性較強,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讓學生從頭至尾關注下去,可是這種直觀性不能夠讓學生自己觀看,教師要結合歷史影視資料的內容對課程進行講解,等講解到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時,才播放一些歷史影視資料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而不是將歷史影視資料通過多媒體教室向學生從頭至尾地播放。另外,教師在講解中穿插歷史影視資料之後,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總結。尤其影視資料中可能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簡介,教師也要旁徵博引,引用不同時期歷史專家的觀點進行綜合論述。
3.防範歷史影視資料濫用問題
歷史影視資料只能夠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方法,不能夠將其作為教學的核心過程。所以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要結合當前的教學內容對歷史影視資料進行篩選,只有到講解內容的環節時才播放相關的歷史影視資料進行例證,這樣才能夠發揮出歷史影視資料的教學價值。否則,一味地濫用歷史影視資料,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更加深刻的認識,反而使之變得膚淺,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就更無從談起。
作者:卞斌 單位:江蘇省宿豫區實驗初級中學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相關 文章 :
1. 初一歷史的優秀教案
2. 中華書局七年級上歷史教案
3. 中華書局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9課教案
5.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下載
❷ 初中九年級歷史優秀教案
九年級是一個重要的學期階段,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利用好歷史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對比或者類比,充分進行聯想,就可以產生很好的課堂效果。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初中 九年級歷史 優秀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級歷史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古代埃及與金字塔
2、古代巴比倫與漢謨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與種姓制度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對金字塔建築歷史的思考與探索,從而形成獨立思考,得出結論的能力
2、能夠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內容的分析,提高辯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亞非文明的了解,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從而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
【教學重點】
1、金字塔的建造
2、漢謨拉比法典
3、印度的種姓制度
【教學難點】
1、古代文明為何產生在大河流域?
2、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
【教法設計】
1、導入:
利用導言中獅身人面像的 故事 ,讓學生領略亞非地區大河流域燦爛而神奇的文明,並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如果不游覽一下金字塔,就不能說是到過了埃及。從開羅西行數公里,來到吉薩村,世界古代七大建築奇跡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東側,便是獅身人面像,它以誘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遊客。胡夫的聖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來這里巡視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發現採石場上還留下一塊巨石。胡夫當即命令石匠們,按照他的臉型,雕一座獅身人面像。石工們冒著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細刻,終於完成了它。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臉長五米,頭戴」奈姆斯「皇冠,額上刻著「庫伯拉」聖蛇 浮雕 ,下頜有帝王的標志--下垂的長須。一隻耳朵,有二米多長。「怪物」--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的頭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兒的嗎?
2、「金字塔的國度」:
在學生發言(講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礎上作最後 總結 :
(1)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這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話。
(2)金字塔的建築,從古到今都給人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體現古代埃及創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
提問「兩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和尼羅河流域相比,有什麼共同點?」由此使學生認識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產生長的共同規律。
4、「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向學生強調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發祥地。關於種姓制度,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內容及相關材料,最大限度地從課文中獲取有關種姓制度的知識信息。
5、最後,利用教材上的亞非文明地圖,對全課進行總結。
【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方式、 方法
2、本節課有較強的地理概念,建議教師充分利用地圖和相關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轉換思維視角,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想和發表不同見解,培養學生勤於動腦的習慣。
【板書設計】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隸主階級殘酷剝削奴隸的歷史見證)
古代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公開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現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嚴格維護了奴隸主階級利益)
相關 文章 :
1. 九年級歷史教學計劃
2. 初三歷史教師教學計劃
3. 2019九年級歷史老師工作計劃
4. 2019初三新學期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5. 常用的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❸ 初中歷史教案中的教學設計思路怎麼寫
教學設計基本信息名稱《美國的南北戰爭》執教者郭麗敏課時源螞簡1課時所屬教材目錄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十七課《美國的南北戰爭》教材分析1教材內容:本節教材設置選自岳鹿版九年級上冊第十七課,本節課以南北戰爭為主線,從起因、過程及意義三個方面介紹。
2教材作用:美國南北戰爭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廢除了黑人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使美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美國歷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物胡。
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對歷史事物理解、概括能力都有所提高,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創造性,根據這一年齡段學生對本課的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的過程及意義會一目瞭然,而對戰爭的起因分析不會很透徹。
雹褲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美國領土的擴張、西進運動,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的焦點,大戰的過程及轉折,南北戰爭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人物林肯。
過程與方法目標(1)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林肯,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
(2)通過對本課的認識,使學生了解南北戰爭的起因,引導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培養學生對因果關系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學生自主學習,通領全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大膽質疑的能力。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合作完成本課內容。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1)講述法:學生自述故事情節,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2)討論法:學生對本節課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戰爭的講述,使學生明白,進步的正義的力量,必將戰爭勝落後的反動的力量。
(2)對美國內戰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這場戰爭雖然取消了黑人奴隸制度,但沒有徹底消滅種族歧視,今天的美國黑人仍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教學重難點重點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南北戰爭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❹ 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如下:
1、教學對象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教巧族學設計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分析,了解學生需求、初始能力、接受能力、個別差異等。
2、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
歷史教學設計簡介
歷史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風向標,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關繫到教師如何「教」與學生如何「學」以及教與學的效果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時應堅持系統性、科學性、互動性、生成性四個原則,明確教學設計中的四個要素,即教學目標、內容、策略、評價及反思。
為了實現有效的「教」與高效的「學」,應使教學目標明確清晰、教學過程充實多彩、教學方法豐富多元、教學評價全面以及教學反思及時有效。
❺ 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五篇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1
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 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 故事 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鉛陪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 手抄報 、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遲枝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總結 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碼激敏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2
中華 文化 的勃興(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孔子在 教育 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後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聖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聖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 學習態度 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復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麼書?(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後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歷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 說明文 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最後拿出事先准備的表格來總結。)
(之後,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麼?
四、作業: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3
《三國鼎立》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於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後者以多敗於少,這是為什麼?請大家評論,我們先 說說 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准備,後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
戰中居於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裡?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後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並展開討論。
最後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於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4
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5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徵。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徵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 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
[教學准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麼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慾,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裡?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徵?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觀察並搶答:
(1)雲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製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製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遊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徵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像圖》,分組並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麼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製造的石器有什麼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像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麼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麼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
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五篇相關 文章 :
★ 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完整教案
★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5篇精選合集大全
★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教案範文5篇
★ 初中七年級上冊 《秦統一中國》教案精選範文5篇
★ 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學教案設計
★ 初中七年級歷史《大一統的漢朝》教案設計
★ 七年級上冊 《動盪的春秋時期》教案優質範文5篇
★ 初中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遠古的傳說》教案優秀範文5篇
★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合集大全5篇
★ 初一歷史教學計劃集錦5篇
❻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設計
能否有效地展開七年級歷史教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學設計的影響。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設計,希望你們喜歡。
開放與交流
教案示例
課程標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設計思路
學生天生有著探究的動機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發他們的好奇心和發現問題。所以當他們從影視文學作品中了解了一些與本課有關的事件後,各種疑問、奇思妙想也就隨之而來。基於學生的這個特點,我對本課教學作了如下設計:
1.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學則須疑”,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提問,初步培養學生自己提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
3.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探索歷史知識,發現問題,初步培養學生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並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和理解歷史,解釋歷史現象,解答歷史問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4.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唐朝的經濟繁榮和國力強盛,是國傢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礎,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接受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氣魄。
目標: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遣唐使”和“鑒真東渡”通過高僧到日本傳教,日本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對外開放,向海外弘揚中國文化;“玄奘西遊”則通過中國僧人到印度取經的故事,表明中國人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精神。
課前准備
學期第一節課指導學生閱讀“隨唐歷史”的有關章節,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你對哪一課最感興趣?看完你感興趣的課文後,你有什麼疑問嗎?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海內存知己”感興趣的程度達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問題。
1.針對學生的疑問,顯而易見的問題,當堂讓學生自問自答了(如玄奘西遊時真有孫悟空幫忙嗎?等等);還有一部分問題,我請學生和我在學習唐朝政治、經濟、文化(提到“海內存知己”前面講)的過程中共同探討解決;對於涉及本課的一些問題,我把它們進行了整理歸納分類,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學生問題摘錄如下
⑴頻繁的貿易往來:當時我國比其它國家強在哪裡?唐朝為什麼要和外國交往?能不能不和別國交往?唐朝與七十多個國家有往來,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與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來?著名的人物有誰?鑒真設計的招提寺什麼樣?鑒真設計的招提寺為什麼被日本人視為藝術明珠?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唐的哪些遺風?
玄奘西遊:玄奘為什麼去天竺?他是怎麼去的?
2.根據學生的作業反饋,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記下書名、出版社、出書日期)、上網查找(記下網站)等方式積累資料;啟發學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資料,製作成課件(圖畫、表格、多媒體課件)或以講故事、表演等形式,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前的准備活動,以便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初步體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愉悅,增強其參與的意識和成就感。
教旁雹案(教學過程)
教 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唐詩什臘啟和么意思?
學 生:略
教 師:這句話正好反映了唐朝與亞洲各國的輪盯友好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開放與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鄰友好交往的盛況。
教 師:隋朝時候,和中國通商往來的有十幾個國家,到唐朝時發展到七十多個國家。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國家和唐朝往來?
學 生:略
問 題:當時我國比其它國家強在哪裡?唐朝為什麼要和外國交往?能不能不和別國交往?
學 生:略
問 題:唐朝與七十多個國家有往來,交流是否方便?
學 生:略
教 師:強盛的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先進國家,外國人把中國人成為“唐人”。但是它並沒有陶醉,而是順應歷史潮流,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換個角度,以當時唐朝對外交往的路線與漢代相比較,又會是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絲綢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線》)
教 師:漢代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線,陸路兩條(略);海路三條(略)。比較這兩幅交通圖,你發現了什麼?
學 生:略
教 師:從對比的角度看,當時唐朝對外交往相對比較方便。通過上面的討論和比較,我們清楚了唐朝頻繁貿易往來最重要的基礎是國力強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較開放的對外政策,較便利的交通等條件,吸引了許多外國人,長安也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亞洲近鄰的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教 師: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響也是廣泛和深遠的。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稱之為“唐風洋溢奈良城”
板 書:一、遣唐使與鑒真東渡
問 題: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來?著名的人物有誰?鑒真設計的招提寺什麼樣?鑒真設計的招提寺為什麼被日本人視為藝術明珠?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唐的哪些遺風?
多媒體:展示圖片,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對比
學 生:略
教 師:日本向唐朝學了許多東西,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們前面,想一想我們應向日本學習什麼?(做思考題)上面講的是人家學我們,當時有沒有我們吸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事例?
板 書:二、玄奘西行
多媒體:《玄奘西遊》
教 師:從長安出發,沿漢代的“絲綢之路”進入印度半島,當時叫“天竺”他在那爛陀寺學習後,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長安。
問 題:玄奘為什麼去天竺?他是怎麼去的?
學 生:介紹一兩件有關玄奘西遊取經的故事,學生課件演示,圖畫展示。
教 師:玄奘回國後又做了什麼事?
多媒體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 師:通過《阿旃陀石窟》說明《大唐西域記》的價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買,當時已經過了幾百年的經營,很多的名工巧匠在這里畫了壁畫,塑了石像。後來佛教衰落,石窟逐漸埋沒在荒草之中,19世紀初又重新被發現。人們就是通過《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才斷定它是歷史古跡,其它史書對此都沒有記載。伴隨著佛教在唐朝的廣泛傳播,天竺文化也逐漸滲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領域。
學 生:略
教 師:唐朝實行了對外開放的國策,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來到唐都長安,使它發展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國際大都會。請同學們看看《唐長安城示意圖》,歸納一下它的特點。
學 生:城市規劃氣魄宏偉,街道整齊,功能區健全……
教 師:閱讀本目教材,請同學描述一下唐都長安的繁榮狀況。
學 生:略
小結:通過這課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內存知己”是和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分不開的。如今我國對外開放,加入世貿組織,你認為最重要的基礎是什麼?
學 生:討論
一、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的意義
1.改革基礎教育課程的需要
隨著新課改步伐的加快,我國當前的歷史教學進入了新階段,歷史教學方式日益凸顯其重要性。新課程的發展需要教師和學生對課程共同體驗與感悟,要學會探究自己的學習方式,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教育家葉瀾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的名言一直激勵著廣大歷史教師投身於歷史教學反思中去,教師通過對自身的不斷反思更科學地教會學生知識,同時對於自身能力與素質的提升也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
3.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需要
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承載了人們對學科的發展期望,是歷史每個重要瞬間的凝結。歷史也是一門反思性較強的學科,社會總是在歷史的反思中不斷進步的。教師通過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具有高質量的歷史來領悟生命的真諦,客觀上有助於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
二、初中歷史教學反思途徑
1.對學生教育的反思
首先,反思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最易於發現的,某位學生上課學習表現得認真與否,教師一眼望去便知結果,也可從學生的眼神中分辨出教師是否懂得學生真正地接受或者理解了知識。學習態度不誇張地說決定著學習的結果,因此要到學生學習態度最認真的時候去講授那些較為重要的知識。其次,反思學生的學習內容。反思學生是否能夠接受現行的教育內容,反思學習內容的難易度,做到難與易均衡,找到“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覺得他只要努力了或許就會學會這些知識。在這一階段,教師最重要的是學會反思是否做到把握內容的難易適中來進行教育。最後,反思學生的學習方法。可以反思學習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高效,反思學生學習的方式是否脫離死記硬背的苦海,是否達到理解的標准。
2.對教師自身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不僅體現在對教師所具備的知識的反思水平上,更應深入實際,做各項反思的實踐者,從教學的整個環節入手去解決面臨的問題。第一,反思自身的教學意識。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意識,提醒自身是否做到了反思,是否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是否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環境。第二,反思自身的教學技能。反思不是一向簡單的回憶工作,“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是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分析教學涉及的各個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是否全面、透徹地將知識講述給了學生,反思自己在一堂課上是否照顧到了所有學生或大部分學生的接受知識的程度。第三,形成反思習慣。反思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見效果的,需要長期地堅持和積累,在教學前要意識到需要反思哪些知識,具體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在反思過程中,需要注意反思的重點,通過反思幫助學生記憶知識,更好地運用已學知識去探索未知的知識,形成經常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總之,教師需要反思的事情有許多,教師要盡量做好每一件事的反思工作。
3.對歷史教材的反思
一本好書勝過一位好老師。我們可以從優秀的書中汲取營養,可以從書中領略先進人物的思想事跡,從中外名著、歷史教材、相關史料中發現歷史,通過課外書目的閱讀了解歷史發展的現狀,了解歷史發展的步伐,汲取先進歷史人物的發展經驗,從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掌握歷史。一方面,注重反思歷史教科書。教科書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工具書。但是教科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更新教材素材,便於教師和學生掌握一手教學資料,在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教師要從歷史教科書中總結教學規律,反思已出現的教學事跡。另一方面,注重反思相關歷史史料。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並存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一些不真實的史料,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與鑒別知識的真實性與准確性,以免錯誤的、無根據的史料誤導學生的思想與價值取向。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各方面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給予他正確的方向便會使他走向光明的道路,反之則相反。因此,教師不僅是教書的人,也是育人的人,要擔負起各方面教育職責。在一線教學的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地經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個教學的細節,深入了解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努力。
❼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
(轉載) 目前,歷史教學是處於改革與發展之中,正經歷著轉型和變化。可以說,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羨瞎畝索,在探索中實踐。在這種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很多。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上好一節課,備好課是前提,只有備好課才能教好課。因此教師的備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來說。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面對新課程這個大背景,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呢?一、變被動、機械的備課方式為靈活的、動態的備課方式 傳統的備課,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的思路來編寫教案,教學過程完全是由老師來控制。因此,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可控制的。我們說這種方案是靜態的、單一的、機械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具體活動內容、什麼時間發言、教師講什麼都由教師課前做了規定。 當前,新課程的要求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能是描述大體的輪廓,而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流動中、變化中充實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師兄森在一堂課上要做出30個左右的決定,這意味著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情景中隨機地採取行動。要在一節課上做出那麼多的反應並力求准確,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決的,而要靠教師的「臨場發揮」。這樣看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既是可以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可以這樣說,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比較粗的一次設計。然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以及新問題的出現,隨時調整教案乃至進行二度設計。 所以,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材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 二、少用經驗多研究新問題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的是自己神頌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立鑽研教材,選擇教法。然後在課堂上將它們搬運和裝載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平面的,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就不可能有深度、寬度和廣度,也不可能調控好課堂,處理臨時性問題,只能憑借經驗。因此,我們提倡「研究型備課」,即教師不僅要全面、准確地掌握學科知識,而且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經典,只是教與學的藍本。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不等於教學過程的邏輯程序,要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新課程所主張的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是對教材的開發、加工和處理。現在課改年級用的新教材應用了大量現實材料,設計了大量探究活動,但並不是教案、學案,仍需要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行加工處理。一定要改變過去教材寫什麼就教什麼、教材怎麼寫就怎麼教的現象。總之,要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教學顯示出靈性和活力。 新課程下的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引導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自身的一次創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所以,當前教師的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三、認真撰寫教案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徹地理解,並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去理解、分析、解決新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合乎客觀規律性的教學方案,遵循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果不認真書寫教案,教學過程中必然目標模糊、心中無數、要求不當、隨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認真編寫教案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本學科學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本學科的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而且要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廣度,特別是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明確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價值功能,醞釀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教材的鑽研。只有在教案編寫過程中下功夫,刻苦鑽研、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編寫教案更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傳授是編寫教案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優選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認真編寫好教案,對於教師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很有價值。 四、實施集體備課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教師,尤其是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靠一本教參備課已基本能應付,以至於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師不用教案也可上課。從實踐層面看,新課程背景下,沒有集體備課的課,不可能是一堂好課;沒有集體備課的教學,是一種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新課程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對著繁重的實施工作,我們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充電」,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通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從新課程實踐看,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容易被傳統的框框束縛,且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明顯不如中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但他們是傳統課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觀念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課程最大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這一部分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惟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這也是當前課程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五、課前預案與課中反饋、課後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反饋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第一次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
❽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舉例如下: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路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胡主席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當局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活動二:……引導回答2:……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
❾ 初中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准備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迅轎遲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中歷史《百家爭鳴》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百家爭鳴的背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觀點,認識到百家爭鳴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結合史料進行合作探究,進一步理解百家爭鳴的影響,提高合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充分感受儒家和道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感受古代學者的思想智慧對後世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觀點。
【難點】
百家爭鳴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孔廟及衍聖公府的圖片,提問:你對孔子有哪些了解呢?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所學知識回答: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家始祖。
之後我會進一步追問,那孔子到底有哪些成就才能獲得人們如此的尊敬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紀錄片《世界檔案》的中百家爭鳴的片段,引導學生思考: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是什麼樣的?
學生回答:戰國時期,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進一步瓦解,新的封建的社畝李會制度逐步確立。
過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思想領域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其中儒家、道家等學派影響較大,那他們的觀點到底是怎樣的呢?
(二)主要學派
1.孔子及儒家學說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孔子的紀錄片,引導學生仔細觀看視頻並結合教材以歷史小記者的身份介紹:孔子的一生是怎樣的?
學生明確:孔子,名丘,春秋後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過渡:孔子的一生周遊列國,著書立說,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先師,那孔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傳承呢?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論語》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又有哪些思想主張?
學生結合史料及教材明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時在政治方面主張德政,反對苛政;教育教學方面提倡「有教無類」,還提供了很多教學原則及方法。
教師總結:後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過渡:相對於儒家的積極入世和強調仁義道德,老子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那麼他的觀點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2.老子和道家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子的圖片,引導學生結合照片和課前搜集的資料簡單介紹老子的生平。
學生明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著有代表作《道德經》。
過渡: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視的,他的思想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道德經》的.史料節選,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老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學生明確:老子崇尚自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和民心,強調精神自由。
教師補充: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其他學派也紛紛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治國主張,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於是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我們把這種局面稱為「百家爭鳴」。
(三)意義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百家講壇》中百家爭鳴的片段,提問: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那麼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請學生結合視頻內容,以歷史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8分鍾的討論。
小組代表回答:它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當時各家學派帆清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治國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榮。再者,百家爭鳴中形成的大膽思考、自由討論的學術風氣,也有力地促進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的發展。
教師補充總結:百家爭鳴為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採用系統歸納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點。
2.作業:思考儒家和道家思想在當今社會有哪些繼承和發展的體現,搜集資料,下節課分享交流。
四、板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百家爭鳴的含義,掌握百家爭鳴產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
2、學會用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看待歷史問題,用科學的眼光分析歷史事件。
二:教學方法:
利用啟發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探究思考;
教師有條理的講解歷史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並給予恰當及時的評價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重點:
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難點:
諸子百家的思想;對後世文化的影響
四:新課導入:
同學們,上課了,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歷史上的大聖人孔子,同學們還記得孔子是哪一學派的嗎?——(眾答:儒家)
對,那同學們想一想除了儒家這一學派,還有其他派別嗎?——(眾答:有)
對,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春秋戰國亂紛紛,諸子百家鬧哄哄」,大家可以從這一句話中,可以看到春秋戰國的哪兩種局面?——(學生:亂,鬧)
那在這樣一個亂紛紛的時代里,諸子百家們到底在鬧什麼?諸子是誰?百家是什麼?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在今天的新課《百家爭鳴》中找到答案,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8頁
五:講解過程(板書和講解)
百家爭鳴——標題
1、我們要學習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諸子百家的百家爭鳴的定義
一:定義:
諸子百家:(子是對人的尊稱,諸子指的是孟子,荀子,莊子等人,百家指的是這個時候的學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那了解了諸子百家,同學們知道百家爭鳴是什麼意思嗎?有請。。同學起來回答一下,你是怎麼樣理解的?——學生答:不知道或者明白
好,那下面老師和大家說一下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就是各派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開館講學,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
現在老師出一道考題:古代歷史上的百花齊放指哪一個歷史事件?百家爭鳴
下面我們來說第二個問題,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每個思想的產生都有其相應的背景,在剛剛那句春秋戰國亂紛紛,諸子百家鬧哄哄中,體現了百家爭鳴的其中一點背景是什麼?(眾答:亂)
對,但是我們在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要學會全面的分析,今天我們就從經濟、政治、社會三點來分析他的背景。
下面我們來學習最重要的第三點內容,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請同學們預習三分鍾後和老師一起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三、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同學們預習好了嗎?同學找到答案了嗎?(學生:找到了)好,那現在我們一起來完成。
四、分組討論:
在諸子百家中,同學們最喜歡哪一個派?最想加入哪一個派成為他們的弟子?為什麼?現在同學們前後兩排討論一下,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老師走到學生中看學生們討論的情況,並適當的給予引導)
同學們討論討論好了嗎?下面有請。同學起來,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學生一:我喜歡儒家。)好,這位同學回答的非常的好,他從儒家的思想,和教育方面的貢獻說了他的觀點,分析的很全面
(學生二:我喜歡墨家。)這位同學分析的的很好,他的角度很新,從現代意義的角度,分析了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給我們現代人的影響,還有國家的角度,人才的培養方面。很有見解
(學生三:我喜歡道家。)這位同學是從現代社會自身的角度看,大家都知道,現在社會是一個功利的,追求自身利益的社會,想一些詞就可以看出,走後面,灰色收入、潛規則,社會很黑暗,但是我們可以借古人的觀點凈化自己的思想)
(學生四:我喜歡法家)這位同學的觀點很好,法律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准則,現代社會的依法治國,從國家的高度看待這思想,很好。
為什麼要組織同學們討論發表不同的觀點呢?就是要讓大家學會正確的分析歷史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歷史現代自身來全面的看待問題、要又新穎。有眼光的學習歷史、
(分組討論:辯證唯物主義、結合歷史現代自身、全面——板書)
五、課堂小結
下面我們來回顧一遍這節課的內容,講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定義,各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重點是表格的內容,同學們一定要熟記。
六、課後作業
這節課的課後作業就是復習黑板上的內容,下節課提問、另外一個作業就是抄寫表格里的內容)這節課就到這里,同學們,下課。
❿ 初中歷史《鴉片戰爭》的教案怎麼寫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和認識: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2.林則徐為維護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3.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唯物史觀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科學地整合歷史資料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英國借口虎門銷煙發動侵略戰爭的史實,培養學生由現象到本質、由表及裡的辯證思維能力。
通過對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學生自我認知的智能,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隱納基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罪惡行徑,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卑劣、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學習林則徐憂國憂民、嚴厲禁煙,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對民族英雄的欽佩、愛戴的情感。
通過對清 *** 敗無能,外強中干而不堪一擊的了解,一方面,對封建沒落貴族的懦弱無能而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從恥辱中感悟國力衰微、落後遭劫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
通過閱讀愛國將士關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國的事跡,使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
二、教學思路
(一)教材重點、難點的處理
1.重點:林則徐虎門銷煙和中英《南京條約》。
本課主要敘述近代中國是怎樣由一個政治上 *** 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過程。
教材大字部分用了800多字宋體字精選了不可或缺的歷史知茄雀識,反映了上述過程。
它少而精,簡而明,突出了鴉片戰爭中最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這一重點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大板塊、六個問題。
一是林則徐虎門銷煙:①英國與中國貿易逆差,借機從事毒品鴉片貿易;②走私鴉片讓英國牟取了暴利,給中國帶來災難;③林則徐嚴厲禁煙,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二是中英《南京條約》:①英國發動了侵略戰爭,中國戰敗;②英國強迫清 *** 簽訂《南京條約》;③第一個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危害。
2.難點突破。
本課的難點是怎樣理解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首先理解一個「淪」字,淪者,淹沒,沉淪、沒落灶謹之意,中國好比停在海上的一艘大船,在猝不及防的英國強盜的炮火下受傷了,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開始下沉。
其次,分別解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獨立,實質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商貿等都受帝國主義國家控制奴役,仔細觀察五處通商口岸和香港島的地理位置,不難發現,這是英國掠奪中國原料和傾銷工業品的據點和通道。
清 *** 軍事上處於劣勢,幾乎失去了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權。
「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隨炮火接踵而至,並佔有一定成分,但清 *** (中國)仍保留封建剝削制度,維護其腐朽統治。
關於這一內容,依據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結合英國侵略者陰險和兇殘的史實,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然後歸納: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形式上雖然是獨立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受到外來干涉,緊閉的大門已被打開;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沖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傳統的民族文化也受到外來文化的滲透,由一元趨向多元。
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提醒學生注意,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有一個漸進過程,中英《南京條約》僅僅是開始,教材敘述這一內容時,「逐步」一詞要特別注意。
以後的學習中,會進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程度的進程:開始──加深──完全淪陷。
(二)教學方法
1.分組學導,自學討論法。
「分組學導」教學模式為濟南市區課題組所創,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論指導下構建的一種能使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七年級新課程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科學的、實用的。
2.教學滲透點。
①學生分小組研讀「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並歸納成幾個方面,進一步強化合作學習的意識;查閱「鴉片戰爭形勢圖」,進一步訓練學生閱讀歷史地圖的技能。
②分組討論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通過歷史事實讓學生獲得只有國力強盛,才不致於受欺凌的認識。
③分小組討論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學會運用歷史材料說明問題,形成知識遷移能力。
(三)教學資源
1.「課標」內容標准。
2.教材及《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上)》
3.教學掛圖和《中國國恥大事記》中有關鴉片戰爭的內容。
4.教師提供與「鴉片戰爭」歷史相關的資料。
(四)板書(略)
三、教學過程(見下表)
教學反思
《鴉片戰爭》是川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教學重點之一,又是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門檻。
認真思考本課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八年級學生進一步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民族歷史、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一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要求「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鴉片戰爭》一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要求。
教材內容滲透了歷史比較方法、心態史學方法、計量史學方法、口述史學方法等。
1.歷史比較法。
英國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是19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處於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統治腐敗的封建沒落時期。
2.心態史學方法。
林則徐痛陳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採取了嚴厲有效的禁煙措施,將收繳的230多萬斤鴉片當眾銷毀。
林則徐的壯舉並非當時外國人想像的想發大財。
虎門銷毀的舉措令許多外國人都對林則徐心悅誠服,贊嘆不已。
知道這段歷史,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
3.計量史學方法。
《英國輸入中國鴉片激增表》,將描述對象的歷史過程抽象為數字關系,設計成數理模型,直觀、形象地說明鴉片輸入的激增情況,從而讓學生對英國「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窮」這一歷史教訓有一個深刻、明晰的認識。
4.口述史學方法。
《炮子謠》說明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驗證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史實。
二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拓展農村中學有限的課程資源,將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應用於歷史課堂教學
本課為八年級教材的第一課,也是本學期歷史教學的第一堂課,教學設計中,盡可能通過歷史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
《鴉片戰爭》一課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發學生的智能。
言語智能。
通過「自由閱讀卡」,讓學生表述從罌粟到毒品的過程,通過《炮子謠》的朗讀,加深理解鴉片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空間智能。
通過閱讀地圖冊,了解英國的三次進軍路線,強化空間意識。
數理邏輯智能。
了解鴉片輸入數量增加的具體數目,銀貴錢賤的掠奪賬,逐步形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自我認知智能。
林則徐領導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勝利,其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質令人敬佩。
了解這些史實,自覺形成對中華民族精神──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的認同感,強化愛國主義情感。
其他諸如動覺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課的師生活動中也得到了體驗。
三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民主化課堂教學」之路,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
本次課改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在七年級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探索「民主化課堂教學」之路。
本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指導學生獲取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知識,了解鴉片走私到禁煙活動直到《南京條約》簽訂的基本線索,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有一定的情感體驗。
為此,安排以下兩個大的教學活動。
1.讓學生分小組帶著「中國東南沿海地理范圍」和「英軍侵略路線」這兩個問題看《中國歷史地圖冊──鴉片戰爭》。
2.學生在探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時,設計了「假如我生活在那個年代,該怎麼辦?」「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將怎樣審判鴉片戰爭罪犯?」這兩個問題。
其目的,一方面強調學生讀圖時應注意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構建以學生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後知識遷移,作出決策。
整個活動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力爭為富有生機和實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找到源頭活水。
四以引導學生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為目的,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知道了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後,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吸毒販毒現象和我國 *** 的禁毒決心,讓學生思考討論,然後歸納總結:鴉片是當時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國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罌粟果經化學加工製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難戒除,其毒性比鴉片更大。
為了吸毒,傾家盪產者有之,殺人搶劫者有之,對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
為了我們美好的家園,為了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為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健康。
我們應理直氣壯地擁護 *** 的禁毒舉措,對販毒、吸毒者繩之以法。
這樣設計,讓學生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懂得歷史知識是每個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精神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