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研讀初中歷史課標

如何研讀初中歷史課標

發布時間:2023-05-15 05:30:35

⑴ 論文:初中歷史如何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一、鑽研教材,了解學情。
在課堂教學之前,必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明確本節課要教學的目標是什麼?內容是什麼?可以採取哪些教學方式?然後再了解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大致情況,如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從中分析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那些困難?結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
二、確定主題,把握重點。
每一節信息技術課的技能目標基本是固定的,但教學主題卻是可變的。我們在確定或選擇教學主題時,要把握其中的教學重點,抓住這個關鍵性的知識點,圍繞主題進行展開,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完成主題任務,在任務中去體驗和操作關鍵性的知識點,即教學重點。
三、以舊引新,突破難點。
任何新知識新操作技術的學習,都是基於原有知識結構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特別是對一些難點部分,要做到有層次感,可將其分解成若干分小活動,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引導,步步為營,逐步提升,從而幫助學生拓展原有的知識結構,達到構建新知的目的。

⑵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達到最好的效果

初中歷慧褲史的教學是整個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環節,為進一步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就初中歷史教學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轉變學生和教師的觀念

歷史雖已列入中考科目,但在學生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主輕輔」的不良現象。

根據我對教學過程的了解和觀察,這些學生對歷史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各不相同。

有的學生對學習歷史雖有興趣,卻淺嘗輒止,不求深入;有的只對聽歷史故事有興趣,對一般歷史知識則不感興趣;有的只關心考試分數的高低;還有個別學生雖屢經誘導,但仍不能引起重視。

諸如此類的種種現狀,需要教師根據這種差異,注意學生的不同情況和條件,喻之以理,有的放矢,尋求脫俗的辦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使之對歷史學科的認識發生根本改變。

同時,我們教師也需要注意一點就是認真對待初一初二的歷史課,不能等初三再抓,否則就有可能輸在起跑線上了。

我們可以借鑒育才的經驗,從初一學生開始就樹立歷史中考的意識,有條件的話最好進行歷史專業教師授課,逐漸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這樣就能很好地與初三教學銜接,利用初三有限的教學時間放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不需要像現在手忙腳亂補最基礎的內容。

二、創設情景,設疑激趣。

在暑期的研修網上我們教師之間也談到了「學生為什麼喜歡歷史而不喜歡歷史課」的話題,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當今的歷史課照本宣科、枯燥無味或者理論性強,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

作為老師應該想方設法,點燃學生的活躍思維。

本人認為創設相關的教學情景是適合初中生認知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比如通過引進一定的課外知識,開拓每個學生的知識面,通過經典有趣的歷史典故,引發學生的歷史學思維能力,通過系列歷史事件的變遷,帶領學生回顧一個重要的歷史年代,通過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產生對一個歷史人物的思考,通過相應的話劇、歷史劇的編寫的表演,激發學生思想的火花,點燃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火焰。

因此概括創設教學情景的主要方法有:①聯系生活展現情景②運用實物演示情景③藉助圖畫再現情景④播放音樂渲染情景⑤扮演角色體會情景⑥錘煉語言描繪情景⑦結合實際優化情景。

再通過使用一定的媒體組合,可幫助學生拉近與歷史的距離,有助於學生直觀的感觸歷史發展的規律,領悟歷史發展的真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因材施教,關注每個學生

依據學生的素質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較大發展,學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

教師必須了解、熟悉自己的學生,不僅要深知他們每個人的知識基礎,而且要了解他們每個人的性格、脾氣秉性、興趣愛好等,然後據此對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備課。

如在問題的設計上,要進行分層設計。

每節課上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問題回答並且經過思考能夠回答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我記得包校長說過如東木並茶的例子,教師把每位學生的每一次分數都輸在電腦里,並且還做了對每位學生試卷的分析以及針對性提高的措施,我很敬佩這些教師們的敬業精神。

從這個很小的細節可以看出培渣木並茶中學真正把因材施教理念落到實處。

四、研究中考試卷,分析試題。

分析中考歷史試卷,對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少走彎路有很大幫助。

這幾年歷史命題越來越趨向能力方面考核的要求,封閉式題目隨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的有一定思考的題型,宣告了僅僅讓學生死背歷史知識點的時代已不適應中考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並滲透教學當中去。

比如:今年歷史中考的命題方向,又一次提醒我們教師不能完全撇開配碧悄教材本身的資源,特別是課後的活動探究題應予以重視起來,比如2011年第19題,《天工開物》中描繪時代礦工在井下採煤情景的插圖,長竹竿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又比如今年的31題的有關華盛頓的問答題,這兩題的原題都來源與書中的活動探究,加以提煉改變完善成為新穎的題目,可謂換湯不換葯,提醒了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以重視書中的資源。

另外我個人有一個建議,我們教師有條件的話研究一下命題設計方面內容,你會獲益不少,也為個人成為研究性教師打好基礎。

五、多讀書學習,充實自身。

今年暑假研修網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平台。

在這個平台上大家暢所欲言,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和成果。

但畢竟時間有限,實際上我們教師可利用平時的空餘時間讀些書來,充實自身。

那到底要看哪些書呢?我認為首先要研讀我們今年《2011年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修訂稿》,這個修訂稿是我們的教學工作的指南。

修訂稿和實驗稿到底區別怎樣,又有了哪些新動態和特點,這些內容我們在下學期的第一周集體備課中我們認真學習。

作為中學歷史教師,主要讀以下幾類書:教育教學類(或者說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方面);敘述性歷史書;分析歷史、歷史理論與方法、歷史哲學等;其他書籍,如哲學、美學、邏輯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與其發展史的書等。

在閱讀書籍的同時不要忘了寫些讀書心得和體會,有思才會有想,有想才會有悟~

⑶ 列舉歷史教師進修的途徑與方法

新時代的老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建立現代課程觀、教學觀、教師發展觀和評價觀,改進原有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走進、理解新課程、新課標,提高教學藝術,讓自己能夠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起帶頭作用,從而推動教學和教育的發展。下面是答 案 網 ZqNF.Com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師進修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教師進修計劃(一)
新一輪課改帶來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巨大變化。面對撲面而來的變革,我深深懂得:新時代呼喚新的教育理念,現代教師應當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只有用新理念指導實踐,才會有新的教學方法,適應時代的要求。作為現代教師我們不僅要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同時要成為知識的學習者、更要變為知識的創造者。我認為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教師對知識的學習,要時時學、處處學、更要終身學。這樣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教師更要變被動培訓為主動研修,這樣就為我們的知識學習指明了方向,也給我們搭建了一個認識自我,反思教育,自覺提高的平台。為此,我制定了自己的研修計劃,以便更好地樹立新課程理念,初步實現教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轉變,提高新課程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研修目標:
1、通過集體培訓、個人研修,使自己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鎮嫌、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崗敬業,鑄就良好的師德師風。
2、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掌握現代教育思想,提升實施新課程的能力,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學歷層次,進一步優化知識和能力結構;進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論和方法,晌旅頃掌握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
二、研修內容:
(一)主要內宴陸容:
1、進一步研讀《歷史課程標准》,深入理解、掌握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三維目標,更要掌握6大學習板塊、44個學習主題的具體內容標准。還要明晰實施建議的具體要求。
2、學習新教材,走進新教材,把握教材的特點。更要熟悉教材的編排體系、知識結構和具體內容。同時也要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外延、拓展和深究。
3、結合學情,探索歷史教學的有效途徑,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向45分鍾要質量。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方法和能力。改變「為教而教,先教後學」的教學模式,嘗試「先學後教」的教學實踐。
4、探索適合學生運用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願學、樂學、活學、善學和會學。
5、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具體內容
1、參加校本培訓,提升教育理念。
現代教育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為此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只有成為一名「學習型」的教師才能適應發展。
①積極參加校本培訓,並能不斷反思總結,致力於自身的業務水平發展和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
②積極主動向業務領導、教研員、導師、骨幹教師請教,聆聽專家的專題講座,也要利用好自己參加的省、市、縣歷史教師群以及華夏名師交流群等qq群,在網上與眾多教師交流、研討。這樣可以學習他們的先進教育教學思想、理念、經驗和方法,並能不斷內化,為自己的發展提供「養料」。另外對區域教研活動也要積極參與,以便促進自己的學習與進步。
2、立足課堂教學,形成個人特色。
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教育教學工作實施的基本途徑就是課堂,因此作為教師深入研究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水平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①日常教學中要備好每節課,進行深入的課堂教學研究。積極參與教研組和校內外的教研活動,虛心學習,博採眾長,並能在教學工作中發揮骨幹教師的作用。
②主動地進行研討課教學,研修期間開設一、二節校級以上的公開展示課,並能形成一份高質量的教學反思與總結。通過教學實踐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在與組員們共同研討的過程中反思、感悟,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③能充分利用中國教育出版網——華夏名師資源庫的網路資源平台,在網路平台上發表自己的學習成果,及時與其他學員進行交流。
3、注重教育科研,促進專業發展。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不但是進行教學實踐,還要能參與教學研究。
①在研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和日常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反思、比照、歸納,將自己的教學感悟上升到理論的層面,撰寫一篇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並能通過網上交流的方式與大家互相學習進步。
②積極參與教研組和學校的課題研究,在教學與實踐中總結反思,在反思與完善中提高進步。
4、參加舒蘭市組織的各種教育教學教研活動。
教育教學教研活動是鍛煉自己、展示自己、更是提高自己、反思自我的重要平台。對一些教育教學成果展示要積極參與。對教學教研活動也要主動參加。尤其是「兩修三課」活動更要參加,力爭達到「示範課」的要求。要參加吉林市中小學教師非學歷遠程培訓(即繼續教育的網聯學習)和吉林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遠程培訓(即國培)並按時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三、研修具體措施:
(一)參加教研、學習與交流活動。
1、積極主動地開展示範或研究教學,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在歷史課堂上積極嘗試運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對每節課進行反思,爭取每學期都能有兩篇質量較高的反思和教學設計。同時,還要堅持每天都有點滴收獲,每學期都能寫一篇較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要及時反思、主動改進、積極完善,使之能夠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
2、不但要學習拓展外延自己的歷史專業知識,更要廣泛閱讀與歷史學科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充實、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能夠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整合。這樣更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適應現代社會對教師「一專多能」的更高要求。同時,注意多鑽研、勤思考,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在總結和反思中來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在近期內,我計劃精讀一些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刊,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工作之餘,我計劃欣賞一些歷史書籍,充實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
3、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的教研活動和教師集體的學習交流活動。虛心向他人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進行教學研討和提升。要主動向業務領導、教研員、導師以及骨幹教師虛心請教,要積極與同學科、同組教師學習交流。更要積極參加校內校外的教研活動,平時就當天發生的教學突發事件,教學感悟反思,學生的思想問題及解決方法等與同組教師交流學習。我也會一如既往地主動積極參加校內外教科研培訓活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研究能力。
(二)進行自主研究
1.在研讀《歷史課程標准》的基礎上,配合《歷史課程標准解讀》、相關雜志及網上的文章,學習新教材,通過與舊教材比較,把握新教材的編排體系、知識結構。
2.要掌握每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及知識的生長點,達到掌握傳授知識的深淺程度。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的培養,及自學能力的培養和終身學習的意識的養成。
4.認真總結課改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解決辦法,並形成書面材料,在不斷反思中積累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進行自我剖析
1、堅持每學期高質量地完成一節公開課。
2、每節課後認真完成反思。
3、積極與組內老師交流。
(四)參加各種形式的校本培訓
1、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活動。
2、以學校發展和教師發展為主旨的講座、研討。
3、專題培訓。
4、收看教育教學的光碟、錄像
5、「兩修三課」活動
6、繼教網聯和國培
總之,要時刻把工作與反思相結合,在反思中工作,在工作中反思,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通向未來的路不是回家的路;過去為你贏得成功的方程式將為你的明天帶來失敗。我相信,自己有能力經受住「極限」的考驗,在超越自我的同時,逐步實現人生的價值。面對自己今後的工作,我充滿了信心,也有許多美好的設想。我將帶著自己的激情和規劃堅守這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在這次的教師研修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促使自己盡快成長起來。走進學生心靈,創造多彩人生,學習,再學習,在學習中不斷超越自己。
初中歷史教師進修計劃(二)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宗旨,以高效課堂課程改革為契機,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為重點,努力提高自身教書育人水平,結合歷史教師專業實踐水平,現制定初中歷史骨幹教師專業成長規劃。
二、 總體目標:
1、努力學習歷史知識,提高教學水平。
2、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3、使自己成為受學生愛戴的教師。
三、階段目標:
1、堅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功底。
利用課余時間自學與歷史有關的書籍,以及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材等,改變以往學生對歷史的厭學態度。本人力求有扎實的知識功底,不斷學習新知識、追求教學上的創新,投入到課程改革中去,把理論變成實踐。
2、學習信息技術,熟練製作課件運用於課堂教學
歷史這門課程向來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要課堂活躍起來,我覺得可以採取課件教學,這不僅讓學生有新鮮感,講起課來也會生動的多,可以讓學生看更多的歷史圖片或是觀看歷史題材的電影,這能讓學習對歷史知識加深印象。一定要向45分鍾要質量。因而能夠製作一些分散教材難點、突出重點的生動課件,無疑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人計劃繼續深入學習電腦知識,掌握多媒體教育技術。
3、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職業不同於其他職業,教師的專業包括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兩個方面。教師既要掌握知識還要掌握如何去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不斷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需要把知識運用得得心應手。因此,需要去聽取其他教師的課程,來取長補短。
四、現狀分析
教學能力方面:
1、由於本人從教時間

⑷ 怎樣學好初中歷史

初中歷史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碼:1234

簡介:初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合集。適合各階段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

⑸ 跟中學生談「怎樣學好歷史課」

跟中學生談“怎樣學好歷史課”

喜歡歷史,但學不好它,這是讓很多中學生犯愁的事。不少學生給我們寫信,詢問:“怎樣學好歷史課?”其實,學好歷史課跟干好任何事襲差情一樣,都有一個方法問題。學好歷史關鍵在於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談談這個問題。

一、研讀目錄 掌握綱領

中學歷史教科書是中學生學習歷史課的基本材料和必備工具。每冊教科書前面都有“目錄”,很多學生都不重視目錄,這不好。目錄是全書的綱領。有個成語說提綱振領。“綱”,指漁網的總繩;“領”,指裘服的衣領。古人說:“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宋史·職官志》)意思是說,抓住綱領,就能掌握、控制全局。所以,對“目錄”要研讀,不懂的地方,向老師請教。通過研讀目錄,領會其內涵,就能夠高屋建瓴,從總體上把握全部教學內容的重點。

以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為例,全書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由若干課組成,目錄上列得清清楚楚。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狀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程度的表現。主要表現在國家的產生、城市的出現、金屬工具的使用、文字的發明等方面。中國是古代世界獨立地從史前社會發展到文明社會的六大地區之一。教科書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從三個維度入手的:因為有了人才有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所以第一課介紹“祖國境內的原始居民”;中華文明以農業為基礎,所以第二課介紹“原始的農耕生活”;隨著農業發展,到黃帝時候,文明的諸種要素相繼出現,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初祖。”所以第三課介紹“華夏之祖”。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由六課組成。史學界稱夏、商、周為“上古三代”,周又分為西周和東周。夏、商、西周,是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時代,所以第一課介紹“夏、商、西周的興亡”。(初中歷史 )夏、商、西周都以農業為基礎,這時期創造出燦爛的青銅文化。所以第二課以“燦爛的青銅文化”為題目,介紹夏、商、西周的經濟狀況。步入東周,社會發生變革,天子喪失權威,諸侯互相爭斗,各國相繼變法圖強。所以第三課講“春秋戰國的紛爭”,第四課講“大變革的時代”。著名史學家翦伯贊說:“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是歷史的靈魂。”上面四課介紹上古三代的骨骼和血肉,下面第五六兩課以“中華文化的勃興”為題目,專門介紹上古三代的“靈魂”——文化。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由八課組成。這一單元講述秦漢時期的歷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出現是秦漢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徵,所以這一單元以“統一國家的建立”為題目,目的是突出時代特徵。第一課“秦王掃六合”,講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第二課“伐無道,誅暴秦”,講貌似強大的秦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第三課“大統一源虧的漢朝”,漢朝又稱兩漢,指西漢和東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第四課“兩漢經濟的發展”,這課前面有★號,表示不是“課標”規定的內容,是人教版教科書添加的,供教師選用。第五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和第六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主要介紹兩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第七八兩課介紹“昌盛的秦漢文化”。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由五課組成。這一單元講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這段歷史除西晉有過短期的統一,其餘都是政權分立對峙。政權分立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最突出特點。第一課“三國鼎立”,是政權分立的突出表現。隨後西晉統一全國,但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很快滅亡。皇族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出現南北對峙局面。在此期間,南方突出的成就是拍裂皮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北方突出的成就是民族大融合,所以第二課講“江南地區的開發”,第三課講“北方民族大融合”。第四五兩課講“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從目錄上可以看出,一個單元介紹一個歷史時代,單元的標題都准確地反映出時代特徵;單元下面的每一課都選取一個側面去講述這個歷史時代的具體內容,將它們合起來,就是這個歷史時代的全貌。所以,熟悉目錄就能了解全書的脈絡。

二、五處入手,夯實基礎

歷史是對過去人類活動的記錄。時間、地域、人物、事件是構成人類活動的四大要素。研究歷史,目的是得出結論,達成共識,以指導現實生活。所以,從時間、地域、人物、事件和結論這五處入手去掌握歷史知識,就能夠夯實歷史學科基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切歷史事物都是在時間的長河裡產生、發展、滅亡的。時間從縱向反映出歷史事物的前後順序及其演變交替的關系。歷史科學的時間概念,不僅標志著歷史事物的時間斷限,而且反映著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例如1921年中國 *** 誕生,這是它的時間斷限;從此,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是它的邏輯涵義。歷史科學的時間概念是嚴格的時間斷限和深刻的邏輯涵義的辨證統一。時間斷限是表,邏輯涵義是里。如果脫離了時間概念的邏輯涵義,時間斷限的具體年代月日就變成僵死空洞的外殼,它們只是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數字元號。相反,如果全面掌握歷史科學的時間概念,以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概念為支撐點,從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繫上,就能輕而易舉掌握一系列歷史事件的時序問題,解決歷史知識繁復龐雜不好記憶的難題。例如以1921年中國 *** 誕生為支撐點, *** “一大”確定了中國 *** 奮斗的最終目標,但沒有確定中國 *** 奮斗的現實目標,1922年 *** “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中國 *** 是無產階級政黨,工作重點是領導工人運動,1922年至1923年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 *** 興起,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政治大 *** 是此次 *** 的頂點;京漢鐵路工人大 *** 被帝國主義支持的軍閥鎮壓下去,吸取血的教訓,中國 *** 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1924年實現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國共合作促使反帝愛國運動高漲,1925年上海爆發“五卅運動”,迅速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響應;反帝愛國運動推動廣東國民 *** 決策,把革命推向全國,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時間猶如一條線索,能把全部歷史事物串聯起來。

地域是人類活動的舞台。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它的具體地域。地域直接表現出歷史事件自身上下左右前後的伸縮性及其彼此之間的並存關系。地域從橫向反映出歷史面貌,是歷史的橫截面。重大事件一定發生在歷史橫截面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焦點上。因此,揭示重大事件發生地域的特殊性,對加深理解事件本身富有積極意義。以“西安事變”為例,第一,西安是中國西部重鎮,面對 *** 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 *** 軍“剿共”前哨,而西北軍和東北軍跟紅軍頻繁接觸,直接受到 ***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第二,西安與日寇侵略鋒芒所指的華北地區隔河相望,西北軍、東北軍和紅軍都直接感受到強大外敵的威脅。第三,西北軍和東北軍為蔣介石“剿共”打頭陣,而蔣介石卻利用平漢、隴海兩條鐵路調兵遣將,威逼西安,對西北軍和東北軍施加壓力。這樣的地理位置,這樣的政治形勢,使西安成為中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 *** 軍隊派系矛盾的焦點。因此,“西安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也不難理解了。要善於發現地域與歷史事件、歷史發展的關系,形成完整的歷史地理概念。這樣,既能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又能有效地防止地域概念的混淆。

人物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教科書寫人物一般採取兩種方法:一種是以事傳人,另一種是以人傳事。

用以事傳人方法所寫的歷史人物有三類:第一類是那些對歷史起過巨大促進或促退的重要歷史人物,像秦始皇、漢武帝、孫中山、 *** 、袁世凱、蔣介石等。這類歷史人物或者是雄才大略,開創一代風流的英明君主,或者是站在時代潮流前面掀卷巨瀾的革命領袖,或者是倒行逆施、阻擋時代潮流的反動頭子。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歷史上活動時間長、領域廣、影響大,因此教科書在較多課文中寫到他們的活動。對這類歷史人物在學習中要注意集中歸納,以便全面了解人物、評價人物。第二類是那些在一時一事上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像關天培、鄧世昌、佟麟閣、胡適等。這類歷史人物總與重大歷史事件相關,對這類歷史人物注意就事論人,人事並記就可以了。第三類是那些在敘述史實過程中往往為行文需要而點到的歷史人物,像洋槍隊統領華爾。人因事傳,所以它的名字還是知道好。

採取以人傳事方法所寫的歷史人物,是那些在某一方面對社會發展起過突出作用,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像張騫、祖沖之、嚴復、詹天佑等。這類歷史人物活動領域單一,但成就突出,貢獻較大,足以代表他們所處時代社會發展某一方面的情況。教科書寫這類人物,往往是通過他們個人活動,藉以展現歷史進程中某個側面的時代風貌,很像名人小傳。對這類歷史人物,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他的貢獻、他應得到的桂冠。

事件是構成歷史的具體內容。它是由歷史主體——人物來完成。重大歷史事件一般都融合到重要人物的活動中去了,人事總要並記。另外,有的事件復雜,參與人物較多,如“井岡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的”,記憶比較困難,但它又很重要,怎麼辦呢?可以採用要點歸納的方法記憶。根據教科書的敘述,我們可以確定五個要點:①湘贛起義;②文家市轉移;③三灣改編;④井岡樹旗;⑤龍江會師。這樣,只要弄清五個要點的內在聯系,就能記牢它了。順便指出,這里說“湘贛起義”,不說“秋收起義”,原因是五個要點都採用地域概括,這就突出了進軍井岡山的路線。

結論是對歷史事物的共識。重要的結論,如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教科書都有明確地表述,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總之,如果能夠提綱振領,掌控歷史教科書的脈絡,再五處入手,夯實基礎知識,那麼歷史課就一定會學好。

⑹ 淺談怎樣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
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正確地把握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教學工作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准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學習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精心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學習情景,指導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參與解決問題,探索研究問題,努力使學生更多更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一個真正關注人的發展的教學設計,才會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發揮.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很多.
1.用故事典故引入新知,既能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景,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學生尚未從課間活動的余興中恢復平靜,如果教師這時說: 聽一段故事好嗎?你會發現講台下的目光是那麼的渴求,秩序是那麼的井然,這時教師若能抓住時機,把學生的無意識的注意轉換為有意識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導入就收到了預定的目標,其牽線搭橋的作用也赫然躍於紙上.如《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通過講述烽火戲諸侯故事,讓學生進入西周末年烽火戲諸侯的場景,了解西周的滅亡,引入東周的建立,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再展開講解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七雄兼並戰爭的情況及作用.
通過講故事,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自然導入新課,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創造有利的心理情境.
2.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
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它能結合教材重點,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學生興趣的內容用設問存疑的形式誘導學生,給學生以極大的懸念,緊扣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如《貞觀之治》一課中,我設計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誰嗎?她是如何登上帝消羨位的?她稱帝後有何作為?這幾個疑問緊扣學生的注意力,他們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顯得十分集中,思維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很快導入新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會使成績好的學生有更上一層樓的慾望,而成績差的學生也會有認真了,我也會的良好感覺.學生的精神上得到滿足,會進一步產生學好的願望,從而在學習上不斷提高.而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及時給以肯定,那教師在設置教學任務時應考慮進行合理的分層.讓尖子生繼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要求任務設置時應考慮讓他們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讓後進生感到有學習的樂趣,要求任務設置時考慮讓他們能感覺到成功的喜悅.
4.設置愉快情景,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
設置愉快情景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學生只有處於輕松愉快的狀態時,學習的每一分鍾才會是一種享受,各種感官才會更靈敏,學習潛能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長期堅持這佯做,學生的參與熱情就會很高,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課前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學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
【關鍵詞】歷史課堂 教學效率
一、課前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學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課堂,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則是課前的備課.
只有在課前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學生,我們才能在確定三維教學目標時准確無誤,在確定教學重、難點時富有針對性,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採用合理有效的策略和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效的掌握知識點,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在備課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兩點:
1.深入研究教材.
在課前應深入研究課程標准,研究教材,明確本學段的教學目標及要求;從鋒橋賣不同角度准確解讀教材.教師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根據學校教學設備、學生實際情況有效的用好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師銀逗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反復研讀教材的內容:教師教什麼、如何教和學生學什麼、怎樣學等.例如教師在講《開元盛世》一課的內容:第一目『開元之治』,介紹了唐玄宗即位後,銳意改革,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出現了開元之治;第二目盛世經濟的繁榮,介紹了唐朝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第三目唐朝的衰亡,介紹了安史之亂和唐末農民大起義使唐朝政權日趨衰落並最終瓦解.研究教材後不難看本課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盛世經濟繁榮的基本史實.初一學生對於政治、經濟的內容不是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適當採用音像、圖片等材料,幫助學生感知歷史,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益.
2.認真備學生.

⑺ 如何進行歷史教學的課前准備

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學歷史課改的主戰場。教學理念和觀點的體現、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落實。新教材的運用等,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展示出來的。要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則是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西諺有雲:「沒有準備,就是准備失敗。」中國也有古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一、備目標
在上課之前最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明確這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只有明確了目標之後才能有的放矢做好一節課的備課工作。在一節歷史課上需要完成哪些目標?如何來確定這些目標?作為一個歷史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研讀《上海市歷史課程標准》
研讀《上海市歷史課程標准》中的總目標,以此來明確歷史教學的要求。中學歷史課程要體現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的本質,即是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要從21世紀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成長的特點出發,突破以知識記憶為目標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學生的認知與情感規律,糾正急功近利的簡單化做法。所以,課程標准指出,要在中學歷史課程的各個環節中體現「以人為本體的文明歷程」、「以真為前提的學習途徑」、「以思為宗旨的目標體系」、「以實為特徵的教育功能」四個基本理念,以德育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歷史教育和歷史科學的角度出發,確立學生在歷史學習和歷史認識中的主體地位。
中學歷史課程要使學生樹立「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基本意識,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式。從注重實踐、體驗歷史的認識過程出發,課程標准中將歷史學習能力分為一般學習能力和歷史學科特有的認知能力。一般學習能力又分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決問題、交流思想四項,這四項能力貫穿於歷史學習的始終;歷史學科特有的認知能力又以遞進關系,分為識記鑒別、領會詮釋、分析綜合、評價論證四項,並於具體的教學內容相掛鉤。所有的能力要求均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作了明細的說明。
2、明確三維目標
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課程標准中表述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方面。而且,正是由於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學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歷史知識的教學應該是基礎,是不可以剝離出歷史教學的;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知識與技能是基礎,過程與方法是橋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最終目的。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缺失,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二、備教材
1、鑽研教材
在上課之前一定要對教材通讀一遍,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明確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要求,把握要點。讀教材上的文字圖畫內容,理解教材寫了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是怎樣寫的?然後把教材上的內容變成教師的已知點,從這些已知點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容。
上好一堂歷史課並不是單純的學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如果只是在教材中尋找知識點,並讓學生圈點,這又使歷史教學落入枯燥乏味的境地,這與「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又有什麼區別?只能使學生認為歷史課是一門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科。新教材中引用了很多原始史料,並且還增加了「動手動腦」、「各抒己見」、「小論壇」、「史海拾貝」和「史海指南」等內容,在備課時就應該考慮如何在課堂上適當的使用這些材料。如在《統一的隋唐時代》中有一目內容是「貞觀之治」,就可以結合教材所提供的兩個「各抒己見」的題目讓學生進行討論,從而使學生更了解貞觀之治的情況。
2、補充史料
在仔細分析研究教科書之後,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課本外的史料。採用多種途徑,如運用投影、錄像、分發資料卡、閱讀紙等,向學生提供各類材料,包括文字、圖像、統計材料等。通過對歷史材料的研習,師生可以展開對歷史問題的論述,這樣就改變了教學中僅僅是對教科書的釋讀,從而使學生了解到具體、豐富的材料,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歷史學習的深入進行,這樣也可使學生得出「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觀點。
通過對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論,使學生了解了歷史的情況,提高了閱讀能力,發展了歷史思維,解決了學習中的問題,同時也應注意對補充材料的取捨,取其能體現教學知識點的材料,而非將所有搜集到的材料一股腦的展示給學生,那隻是史料的堆砌。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就可以引用一些《拉貝日記》、《東史朗日記》的部分內容配合課本中所提供的圖片資料使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史實。
3、選擇重點
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內容,組織重點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重點內容來設計的。教師須在課前仔細的研讀教材,找出一節課的重點。
什麼是教學的重點呢?從理論上講,教學重點是體現教學目標要求的最本質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學內容中心思想的部分。從實際操作上講,一節課的重點,是該課教學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那麼,如何確定一節歷史課的教學重點呢?一般來說,對教學重點的選定,可以從某一歷史事件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某一知識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某一內容對學生認識上的作用等方面來考慮。選定教學重點,還要從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來考慮,即教學重點的確定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有些教學內容雖然在歷史上和教材中有著較重要的地位,但學生已經比較了解了,這就要斟酌是否還要重點講授。如講到李白和杜甫的詩,學生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他們的寫的詩,就可以略講詩的內容,而把重點放在他們詩歌的特點和形成自己風格的背景上。
4、確定難點
難點是對學生而言的,是指學生難理解、難辨析、難解答、不易接受的學生內容。難點是由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教學之間的差距而形成的。通常我們把教材中比較抽象,學生對其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或者本質屬象比較隱蔽,需要用新的方法去認識的內容,便可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備學生
在現今的備課中還存在著一個誤區那就是過多的側重於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因此在備課時就需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以便在教師能在課堂教學時達到最好的效果。對於學生情況的分析可以從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學生的技能水平、學生歷史學的認知和相關知識儲備、學生的學習方法等方面去考慮。針對學生的不同的情況,教師可以在備課時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水平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已表現出一定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質疑探究問題的慾望也比較強烈。但他們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還停留在非好即壞的判斷標准上,所以在這方面就可以培養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而非好和壞的絕對性評價。初中學生剛開始接觸歷史學科,對於歷史學的認識還相當少,相關的知識儲備也相對的少。絕大部分的歷史知識都是戲說的電視連續劇中獲得,初中學生課外閱讀量也很少,所以必須要先培養學生的學史方法。
初中學生的感性認識大於理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多偏重於具體史實,多運用影像資料和圖片資料。他們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能力,能夠製作簡單的幻燈片或運用網路收集史料,所以在課前可以讓學生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這樣既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又有助於配有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過初中學生家中計算機的普及率不是很高,所以偶爾在課前可以讓有條件的學生做准備。一般在學校中都有圖書館,其中歷史書籍會佔有一定的數量。所以在備課時也可以考慮讓學生在圖書館中查找資料。初中學生從歷史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對較薄弱,備課時也時需要注意的。
當然由於地區差異,郊市的學生相對郊區的學生其知識面要窄,接觸的信息量少。所以對郊區的學生可以增加信息的培養。

四、備教法
教法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師的教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學,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目的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產生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的運用其意義並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如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關鍵是為了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同時對歷史進行認識。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圍繞著學生對歷史的認識而展開。在學生的活動上,要讓學生動腦,而不是單純地動嘴或動手。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的實際(包括課程、教材、班級、學生和教師的實際)選擇最適當的教學方法,並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簡單借用某些方法,這樣才能有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問題教學法的使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想到問什麼問題就問。提問要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問也要能夠使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到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反饋信息,從而調整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而應用比較新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在《國民黨統治的危機》一課講到重慶談判時,我問學生,毛澤東是否應該去重慶和蔣介石談判,試說明你的理由。結果學生各抒己見,十分熱鬧。最後,雙方都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這樣提問,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思維,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明確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提問時也要注意難易,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問題太簡單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和輕視心理;如果太難,不符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有一定的思維量,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才能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多些。
課堂提問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問題主要針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性或「為什麼」的分析型問題主要針對中等生;「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或「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問題主要針對優等生。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收獲。

總之,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才可以順利而流暢的上好一節歷史課。當然在課堂之上可能還會發現一些問題是在課前沒有想到的,所以在每上好一堂課之後對所上的課重新反思一遍找出不足之處在下節課前針對這這些問題做好准備。只有在實踐和改進中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課堂教學~

⑻ 初中歷史快速記憶法 初中歷史教學的「二度備課」

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有效備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二度備課」是指在第一次備課的基礎上,再次、多次備課。初中歷史教師任教的班級多,「二度備課」尤為重要,它是教師提升教學水平、豐富教學經驗、增強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引領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筆者以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的教學為例,略談初中歷史「二度備課」的個人見解。
一、初中歷史「二度備課」的出發點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求知探索的強大內驅力。初中歷史教學如果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教學的失敗。「二度備課」時,教師不僅要研讀歷史課程標准、深入鑽研教科書、認真分析教學內容,還應當適時、適度地增添一些與教科書相關的課外歷史知識,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創設導入」環節,第一次課筆者引用教科書上關於「淞滬鐵路通車情況」的導言,學生反應平淡。「二度備課」設計了兩則太空旅遊和烹飪機器人的「舊聞播報」環節,引出「100多年前中國社會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呈現不同的導入方式,引起學生探究歷史的強烈慾望。實踐證明,「二度備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重新組合教學內容
教科書是教師組織教學的第一手資料,是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的主要依據。新教科書大多按照歷史專題的形式編寫,打破了過去按時序編寫歷史知識的體系,這給歷史教學工作帶來了新挑戰。因此,重新組合教學內容是做好「二度備課」的重要工作。依據歷史課程標准,重新研讀教科書,認真分析第一次歲旅課的 教學設計 是否科學合理、教學內容是否需要加以增減、第一次課各渣慧環節採用的歷史材料是否達到最佳效果。例如,在「二度備課」中,筆者把「社會習俗的變化」中「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和第8課《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的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深入人心」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易於理解民主、平等的內涵,更具說服力,顯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轉變「教」「學」方式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得經驗或產生體驗的過程。新課程倡導要尊重並提升學生的主體性,而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就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因此,「二度備課」應轉變「教」「學」方式,處理好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從而打破了教師掌控課堂的局面,取而代之地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實踐證明,通乎梁凳過「二度備課」,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更樂於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教學,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使師生共同探究的教學過程更具有效性。
二、初中歷史「二度備課」的著眼點
1.了解學生情況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雙邊的活動過程。「二度備課」要以學生為核心,以在第一次教學中學生遇到的問題為基礎而展開的備課過程。教師在「二度備課」時可以通過個別交流、小組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具體的學習情況以及思想狀態。體現「二度備課」成果的教學設計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問題探究等方法,積極動腦、動口和動手,增強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和善於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符合新課程強調的「以人為本」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二度備課」,不僅是為了自己「好教」,更是為了學生「好學」。為了學生學好,教師在「二度備課」中能不了解學生情況嗎?只有了解學生情況,「二度備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2.完善教學設計
新課程強調教學設計要注重生成與建構,動態生成的課堂要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增加相應的靈活度。完善教學設計,是「二度備課」不可或缺的工作,其目的是為了在不同班級上同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時,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一般說來,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有以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和課內外作業。完善教學設計,要著重完善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整個教學設計的靈魂,因此「二度備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教學目標的問題。教學目標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選擇教學方式、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重新審視非常必要。「二度備課」時,要全方位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具體目標,結合單元整體特點、課時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教學目標。
例如,「二度備課」時,筆者在「過程與方法」中增加了「指導學生查找資料,預習課文,通過創設、探究、拓展等環節學習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歷史知識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這樣既符合本組課題「創設有效探究情境,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又完善了教學設計。通過這樣的設計實施教學,相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會得到更好的發展,達到有效教學。
3.調整教學流程
「二度備課」要特別注意教學環節的調整,或者是教學步驟的細化,它是教師教學智慧、教學個性的充分體現。各教學環節安排的順序對教學效果影響很大,如果原來的教學環節不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就必須重新調整。同時,各教學環節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再度調整、設計好。如果原有的教學方法達成的教學效果好就保留下來,反之則須考慮重新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方法既要考慮容易操作,也要考慮是否有利於達成有效的教學目標。
例如,筆者在「二度備課」時,將教學材料的選用作了相應的調整:第一次上課時,對「照相」這個知識點,因學生大多生活在倉山,對於筆者展示的福州東街口新舊照片,學生反應一般。第二次上課時,筆者選用本校新舊校舍變遷的照片,學生反應熱烈,看到校容校貌的變化,拉近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感受「歷史就在身邊」。這樣,一方面學生對歷史學習更感興趣,另一方面體現了教學直觀性原則,呈現的歷史知識更為簡單明了,有助於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三、初中歷史「二度備課」的注意點
1.充分依託課堂教學主渠道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陣地,是「二度備課」的主要依據,是展示「二度備課」成果的舞台。教師要充分依託課堂教學主渠道,組織有效的教學。首先,要有高度的統籌與協調能力,明確教學目標,控制教學節奏。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形象趣味的對比,寓文學與歷史的聯想,豐富的表情、眼神、手勢、動作、聲音等,創設樂教樂學的有效歷史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根據學生的表現適時地加以引導,使課堂教學有效運行,達成教學目標的要求。其次,發揮課堂教學的評價激勵機制。教師要時時關注學生過程性的成長發展,在課堂上對學生作出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強烈的求知慾望。適時贊揚學生的閃光點、賞識學生的靈感點,但不能一味地吹捧,片面滿足學生獲取成功的情感體驗,而忽視正常的教育教學評價功能。只要教師的評價是客觀的,相信在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能發現不足之處,促進自身發展。再次,要善於觀察、捕捉課堂教學的關鍵信息,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二度備課」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改進教學行為,最終促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發展。
2.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歷史學科具有獨特的人文性質,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二度備課」要注重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新課程突出了教師不再是「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強調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建構者。課程資源包括靜態和動態兩大類:靜態的有文字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等,這些課程資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活動中掌握歷史知識;而課堂上學生的靈感、教師的教學機智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則是動態的課程資源,教師面對動態的課程資源要做到充分開發、合理利用、靈活處理,使歷史課程資源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流於形式。但是,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緊緊圍繞教學重點這個中心有序地展開,切忌顧此失彼,沖淡了教學重點,達不到有效教學的目的,這是「二度備課」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3.及時反思課堂教學行為
及時反思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進行「二度備課」的重要工作。教學設計實施後,實際效果如何,教師要通過反思第一次課的教學過程,總結課堂教學的成功之處,發現不足的地方,將教學過程中的啟發、瞬間的靈感、困惑等教學行為及時記錄下來,寫好教後反思,供教師在「二度備課」時予以關注。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豐富教學經驗,提升教師業務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促使有效教學的順利進行。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二度備課」,認真研讀歷史課程標准,鑽研教科書,了解學生情況,注意運用、反思各種教學方法,不斷創新初中歷史教學。「二度備課」是提高教師教研水平、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養成良好的「二度備課」習慣對促進初中歷史有效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余文森,黃國才,陳敬文.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郭振玲)

⑼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常規要求有哪些

一、備課
備課是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包括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兩項內容。
一 學期計劃
認真研讀並深刻領會《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及其課程標准解讀,通讀各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內容,了解各冊教材之間的關系。結合學校、班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要求個人先擬訂計劃並經備課組(教研組)集體協商後通過,開學後二周內上交。
學期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所授班級情況分析。包括學校概況和學情分析,如:學校教學環境、班級人數、學生的學習紀律、品德行為、預期知識、興趣愛好等情況;後進生、優秀生情況及如何採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標要求。本課程總體目標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與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索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在理解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本學期的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3.教學進度。包括學期、單元、周課時的教學安排,要體現日期、課題、課時數、教學內容(包括綜合探究、社會實踐活動、復習及檢測)等項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二課時計劃
課時備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教學程序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對課時備課的基本要求是:
1.認真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和閱讀有關參考書
①明確單元、課時教學目的,把握教材內容及結構。
②確定重、難點,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閱讀參考書,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實際
分析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教學設計既要符合授課班級大多數學生實際水平,同時又要兼顧優秀生和後進生的發展。
3.有效組織集體備課活動
教研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是年級備課組)要組織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任務主要是討論並確定教學目的,研究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分析並確定教材的重難點,交流教學方法等。教師要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活動,但教師不能照抄照搬集體備課教案。
4.提前撰寫教案
認真按課時備課,必須提前一天寫好教案,備詳案還是簡案應根據教師的個人經驗和學校要求等來決定,但三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必須寫詳案。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也必須要撰寫教案,但可以是簡案。詳細教案是指把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都詳細地寫出來;簡案指只寫出主要教學活動安排、教學內容的要點、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
5.精心設計好教案
教案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時間分配,板書設計及作業布置等。教案設計具體需注意:
(1)教學目標的設置
①分析《歷史與社會》的課標要求和現行教學資源條件;
②分析本課時的教學地位和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主題;
③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准備態度,包括學習者預備知識和技能,已有的經驗等;
④教學目標的呈現應採取行為化的陳述方式,要防止教學目標的超標或降格。
(2)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教學重點是指體現教學目的、要求最本質部分的教學內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難點即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學內容。
(3)教學資源的處理
課本、圖冊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若教科書內容充分反映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就主要依據教科書展開課堂教學,否則就要補充其他的教學資源。補充教學資源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要結合鄉土教學資源進行因地制宜地教學。
(4)教學方法的選定
選定教學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須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對於較低層次的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較大的教學方法,如系統講授法;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②要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特徵。
③要考慮到教學條件。教學條件既包括學校的教學資源條件,也包括教師的自身條件和學生的情況,運用教學方法要揚長避短,恰到好處,不求形式,而求實效。
④要力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5)教學媒體的選擇
①要考慮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條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學掛圖」「教具模型」「投影圖片」等教學媒體;
②更要提倡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CAI課件運用等。
(6)板書和作業的設計
板書設計要有科學性、整體性、條理性,作業設計要少而精、要圍繞教學目標,要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性作業、要有利於鞏固與反饋。
(7)寫好教學反思
要及時總結每節課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再教設計,提倡記錄課堂中生成的問題。
二、上課
上課是教學實施的關鍵環節。教師必須做好課前准備,熟悉教案,理清教學思路,准備好教學用書和教具等。預備鈴響後,任課教師必須到達教室候課,督促、檢查學生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在課堂上要做到儀表大方、態度和藹、語言規范、清晰准確,堅持正面教育。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按照教學進度有計劃、有規律地進行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學目標:
①依標施教,科學、具體、合理地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②遵循學生的發展水平,既把握全體學生的認知情況,又兼顧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
2.教學內容:
①注重歷史、地理和各種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必要聯系,使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開放度。
②堅持直觀教學,有機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使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
③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趣味性,注意聯系實際,防止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記憶。
④挖掘地方課程資源,關注學生身邊生活,有機地滲透鄉土教學。
3.教學過程:
①要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要講究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做到概念准確,思路清晰,科學直觀,明白易懂。注重與學生交流對話,力戒「照本宣科」「唱獨角戲」。引導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充分地參與課堂教學。
②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把教學活動與解決一定問題的具體情境掛相結合,在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探究活動。精心設計問題,開啟學生思維。問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啟發性,層次性、開放性。
③合理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的回答做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從圖表、文字等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論從史出;多維度、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④教學結構安排合理完整,時間分配科學合理,各個環節承轉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課堂教學的發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學媒體資源,教學手段多樣、有效;板書結構清晰,條理清楚,有利於學生建構知識。
⑥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訓練,每節課有適量的訓練,訓練講究科學性和針對性,並做好及時地反饋與評價。
4.教學效果:
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大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
②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張揚和提升。
③作業效果好,學生絕大部分能順利完成作業。
三、作業布置與批改
1.作業布置
科學布置作業是學生達到良好作業效果的基礎,要做到:
①目標明確,作業布置要圍繞教學目的,緊扣教學內容,精心篩選,針對性強。
②份量適中,題目要具有典型性、實效性,做到以質勝量,提倡以課內作業為主,布置少量課外作業,活動類作業可結合綜合探究活動,建議每單元一次。
③難易適度,要面向多數、兼顧兩頭,以多數學生的水平為著眼點,強化基礎知識,同時考慮優秀學生並適當照顧後進生,力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作業批改
①批改形式靈活多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注意麵批和課後批改的結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結合。
②課內作業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認真及時,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其餘作業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數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業應准確無誤地指出學生的錯誤,作業評判結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閱評語。批閱評語盡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3.作業講評
針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同性問題要及時講評,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及時訂正錯誤。對個別學生的特殊錯誤,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4.建立作業批改檔案
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對作業優秀的、有進步的學生要予以表揚和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質量測評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評價不僅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做出評價,而且要對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水平、認知策略、情感態度和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整體評價,尤其要關注學生在這些方面發生的變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學習過程考查。要建立實施簡便的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較長時期內學習態度與習慣的變化,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軌跡,並在期末學習報告單中予以體現。評價記錄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項目評價,學生分小組合作研究,教師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判斷;教師觀察,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應准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審視自己的作業,反思已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等。
2.紙筆測試內容方式。測試內容要以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要求為依據,結合學生使用的教材和學生學習實際,適當地運用鄉土材料和熱點材料。整卷以主觀題為主,難度不低於0.75。測試方式可以採用開卷或閉卷的方式進行。
3.命題體現學科特點。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於歷史與社會學科新課程教學實施。根據「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學科特點,測試命題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重現或記憶方面,更應該考查學生整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的水平。要考查學生對學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情景化命題,考查學生認識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要適當考查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變化。
4.質量測試目的。要堅持發展性評價,診斷性是為了改進。教師要及時認真改卷,總結分析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講評。提倡教師面批和個別指導,不能公布學生成績。
5.學業成績報告單。期末學業報告單成績單由期末測試成績40%,平時測試成績30%,學習態度與習慣(成長過程記錄)30%組成。可分檔評定學生學業報告單:
序號 檔次 分 值
A 優秀 90以上(或占人數的25%)
B 良好 75-89 (或占人數的30%)
C 合格 60-74 (或占人數的40%)
D 不合格 60以下(或占人數的5%)

⑽ 中學生如何閱讀歷史教材

摘要:通常說歷史教材既是教本也是考本更是學本。高中學生學習歷史時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轎升洞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笑洞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而、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曼陝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閉枯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一、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研讀初中歷史課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