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性科技成果是什麼在當時對社會有哪些影響
一、第一次:
始於
18
世紀中葉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以牛頓建立的經典力學體系為背景,以紡
織機械的變革為起點,
以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標志,
從而實現了工業生產從手工工具
到機械的轉變。
二、第二次:
第二次技改姿術革命興起於
19
世紀中葉以後。此次革命以電機的發明和電力的廣
泛使用為主導,
以化工技術、鋼鐵技術、
內燃機技術及其他技術的全面發展為基礎,最終使
人類進入了
「
電氣化時代
」
和
「
化學化時代
」
三戚帆、第三次:
第三次技術革命於
20
世紀
40
年代發端於美國,
60
年代接踵波及到西歐、日
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70
年代逐漸向核仔絕許多發展中國家擴展,
80
年代遍及全球並向縱深發
展,至今仍方興未艾。
Ⅱ 人類歷史的三次技術革命是什麼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1.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含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工場手工業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個飛躍。它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引起了生產關繫上的重大變革。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及其發展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⑤形成最大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發展特徵:①從英國一國先開始。②發生於英國(18世紀中)延續到法、美、德、意、俄、奧、日等國。③從發明使用機器開始,主要由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技師進行。④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④資本主義發展中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⑤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發展特徵: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②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④科學技術成就應用於工業,在三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新能源發展利用,b新機器新產品創制,c遠距離通信⑤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運輸新紀元到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條件:①二戰結束,世界局勢的相對安定。②電子科學理論出現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③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迫切需要的結果。發展特徵: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沒,使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④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首先,就生產力發展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加迅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就生產方式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更進一步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
第三,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科技、發明基礎上的生產飛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工業部門,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都得到了技術改造,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更趨明顯和激烈。
4.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美國
①技術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取得勝利,美國積極研製新式武器。如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電子計算機等。這些都對戰後科技革命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科學理論出現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術基礎,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②物質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加強以及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於規模生產。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社會政治的相對穩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二次大戰前後湧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⑤二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
5.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6.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二戰期間,延續至今。②從發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勞動者,憑借經驗或技能為先導,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③從發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④從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7.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系
(1)市場的擴大促進科技革命的開展:①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准備了工業革命的開展。②19世紀中期前後,美德日俄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由於殖民擴張的加強,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激烈,又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③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一輪的市場競爭開始,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
(2)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加劇了各國對市場的爭奪:①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殖民擴張加劇,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導致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爭奪市場的斗爭加劇,同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市場的壟斷和反壟斷的斗爭也日趨尖銳。
8.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中國的不同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一方面,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強烈要求對外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推動他們對當時封建落後、閉關自守的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上開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的誘導,中國的洋務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沿海地區逐漸興起,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艱難地起步。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方面工業革命後隨著資本的集中和「過剩資本」的出現,推動西方殖民者對中國加緊進行資本輸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嚴峻。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這一時期的維新變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對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轉化,喪失了一次追趕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機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於戰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敵視、封鎖以及國內一系列政治、經濟「左」傾錯誤的干擾,致使中國一度再次與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響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但是,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當時極端困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中國的科學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分子生物領域取得了與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國人也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打開國門,積極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趕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9.突飛猛進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國應如何應對?
突飛猛進的科技革命,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如果我國能夠緊跟科技革命的潮流,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將占據有利地位;否則,將會受制於人。
對策:①中國第三步戰略目標是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的現代化應該是在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科學,積極發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環保等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特別要加快信息化進程,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與知識化,以信息化、知識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跨躍式發展。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這些產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努力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③發展知識經濟,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10.「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系
科學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的重大變革,產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是指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革,致使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嶄新的面貌。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科學和技術的革命只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時才會促進產業革命發生,並非任何技術革命都能導致產業革命。
Ⅲ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以及帶給人類社會的變化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的機器大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成為「世界工廠」。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美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的成果被引進到中國、日本等國。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開展,它使生產力得到巨大的發展;二戰後期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持續至今,它無論從規模、速度和影響等方面都遠遠超過前兩次。
1.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部門。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人類社會由此進入「」。1814年,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成為工業化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19世紀以後,美國工業革命發展迅速,涌現出許多新發明,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製成試航成功;、縫紉機、拖拉機相繼發明;特別是採用和推廣了機器零部件的生產方法,推動了機器的普及。
2.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的廣泛應用、和工具的創制、手段的發明和工業的建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以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人類進入。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成功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等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發明電話,90年代義大利試驗無線電報取得成功。1867年,發明炸葯,80年代又改良了無煙火葯的技術,大大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塑料、人造纖維等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3.從基緩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技術革命,以技術、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是的興起。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各國統治基礎。
(2)引起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3)工業革命引發三股潮流:資本主義(主義:1776年英國的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提出、和的主張,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代表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從19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蓬勃興起,逐漸戰勝封建勢力,掌握了政權。自由主義成為工業革命後19世紀人類歷史發展的主流。俄國、義大利統一、德意志、美國、日本等都是這股潮流的突出表現);社會主義(由法國起義、英國運動組成的早期工人運動,1848年革命中爆發的工人起義,《》的發表,的成立,1871年公社的出現等,顯現了這一歷史潮流的活力);民族主義(工業革命促使各工業國加速佔領殖民地擴大市場,刺激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運動,以亞洲最具代表性。爪哇人民反荷起義、人民反英起義、伊朗起義、中國運動和民族大起義構成亞洲革命風暴告罩。這些運動屬於傳統的舊式造反運動,其結果是都失敗了。歐洲的民族運動,大多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如義大利統一和都屬於這類運動)。
(4)生產組織形式、產業結構的變化:手工工場被一制度取代了;城市化興起;以農村和農業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以和為主體的經濟體制,人類歷史開始從農業文明向文明過渡。
(5)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之間的聯系,最終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成為世界霸主;亞非拉美的多數國家淪為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從屬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主要資本主義國搏友模家進入階段;社會主義運動進一步發展,1889年7月14日第二國際建立;20世紀初「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誕生;亞非拉人民的運動不斷高漲,其中「」尤為突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特點。
(2)引起生產組織形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組織的產生,將自由資本主義推進到資本主義階段;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產值超過農業,從輕工業國轉變為重工業國。
(3)對當時的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列強加緊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體系最終確立;帝國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性加劇,圍繞著爭奪,展開激烈斗爭。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極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2)促進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產業比重上升。
(3)推動國際格局的調整,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擴大了發達國家同國家間的經濟差距,給國家帶來機遇和挑戰。
應該有樓主要的東西,別忘了採納,
Ⅳ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技術革命分別是什麽
1、18世紀60年代英國以瓦特的蒸汽機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2、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
3、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信息為主。
(4)如何理解人類歷史上三次技術體系擴展閱讀: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
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
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在技術史上,新興技術是指21世紀發展的一系列最尖端的技術,技術融合是其得特點,原先不同的技術逐漸共享資源來完成類似的工作,如原來的語音,數據,視頻技術互相交互影響,創造更有效率的新技術。
Ⅳ 世界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有什麼相同點
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同點:
①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
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橋凳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
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戚兄方從屬於西方高消襲;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
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Ⅵ 九年級歷史;三次科技革命說明了一個什麽道理
啟示: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 (1)對經濟發展的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各種家電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豐富和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我們進入了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 (3)對人類社會的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國際關系的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新的科技革命給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和挑戰。目前這場全球性的新技術革命競爭,任何一個國家都將置身其中,無不受到沖擊和影響。哪個國家安於現狀,在科技方面處於落後地位,它的經濟發展就慢,就會受制於人。因此,我國必須把握住機遇,大力發展高科技,以求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 (5)對全球問題的啟示: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三、如何做 20世紀70年代開始,很多西方學者就已發現和預見到在工業經濟之後,第三次科技革命將引導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80年代初期,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提出「信息經濟」的概念;8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福來斯特又提出「高技術經濟」的概念。90年代,科學技術在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空前巨大的作用。在發達國家,高知識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創造出的價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超過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發展成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首次正式使用「基於知識的經濟」這一新概念。 我們在迎接知識經濟挑戰方面,已經具備了諸多有利條件:一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使我國初步具備了科技創新能力。科教興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以「863」計劃為代表性的高科技研究成果取得重大進展。正在實施的「技術創新工程」、「知識創新工程」等多項科技、教育計劃和工程,為創新體系打下了良好基礎。二是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廣闊的市場,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吸引外資,獲得發展所缺少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吸取發達國家發展中的教訓,就有可能以發達國家所遠不及的速度,跟上知識經濟的步伐。三是中華民族歷來以勤勞好學著稱,中華民族歷來有好學不倦的傳統,而知識經濟則是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 我們要發揚中華民族好學的傳統,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學習方法,學會學習,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終身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Ⅶ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技術改革是什麼說出三次技術改革叫什麼
分別是: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銀圓英國以瓦特的蒸汽機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信息為主導的枝辯第三次技術猛搏缺革命.
Ⅷ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革命技術是什麽
第一友灶橡次技術革命的標志——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
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的標志是電力辯消的發明好旁與應用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標志是以信息、生物、材料、空間、海洋、能源為主導的高技術發展與應用。
Ⅸ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技術革命是什麼
1.18世紀60年代亮畢凱英國以瓦特的蒸汽機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2.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
3.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信息為主
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從總體科技領域說,18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經歷了三次
技術革命:以機械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以電力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和以信息為主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每次技術革命都起源於某一兩項具有根本性和強大帶動性的重大技術的突破,引發出新的技術體系的建立和新的產業升級。三次技術革命和三次產業升級,將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推進到工業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的現代文明。在這過程中,農業則相對落後於工業近200年。由於以育種技術和敬喚農業機械、化學技術為主導的第一次農業技術革命的帶動,到本世紀中葉,農業得到高速發展。相應地,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本世紀50年代,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的發現;70年代DNA的重組,將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推向新的發展階段。隨後,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導致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新材料、航空與航天、自動控制等現代技術的興起,使農業面臨著啟動一場新的科技革命,並將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如果抓住這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機遇,將導致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再次振興。根據對國內外農業科技發展情況的研究與分析,關於正在興起的世界性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特點和趨勢,作出如下的概括:
農業科技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正在使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村社會產生質的飛躍,出現革命性變化。21世紀農業科技將在探索作物、畜禽、魚蝦等動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動奧秘,高效利用水土光熱資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從而使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的相互結合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現代農業科學在學科分化、分工與更新的同時,走數含向新的綜合與聯合。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相比,具有智能化、物化、產業化、企業化和國際化等5個顯著的特徵。
Ⅹ 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是什麼,三次科技革命又是什麼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繫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後,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工業革命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孫畝岩以來,在原子耐芹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主 要 標 志: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19世紀70年代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三次20世紀四五十 年代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 航天技術則御,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