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古典音樂多少年歷史

古典音樂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3-05-15 10:51:34

⑴ 古典樂在美國多少年了

100多年。
古典音樂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術語,廣義的西洋古典音樂是指那些畢旅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並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或者指植根於西方傳統禮拜式音樂和世俗音樂,其范圍涵蓋了約公元9世紀至手慎凳今的孝賣全部時期。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在地理上,這些音樂主要創作於歐洲和美洲,這是相對於非西方音樂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樂主要以樂譜記錄和傳播,和大多數民間音樂口傳心授的模式不同。

⑵ 我想了解西方古典音樂發展史!!!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為大致是從1600年至1750年,即從蒙特威爾地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為止。1750年,對位法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與世長辭,標志著巴洛克巔峰的對位法音樂的終結,也標志著巴洛克時代的終結。之所以稱這一時期為巴洛克,是由於一時期音樂表達的技術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點,所以用此名詞來標志,並無特殊的意義。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語barroco,意謂形態不圓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築方面用來表明一處藝術形式。文藝復興時的藝術是以希臘、羅馬的形式美為第一義,對之而言,巴羅克是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也是後來興起的洛可可藝術的前提。巴羅克和洛可可都起源於建築方面,後來逐漸轉用於文藝和音樂,在義大利、法國、德意志等國,各自取得了略有不同的發展。其共同的特徵,是不拘泥於典型美,表現比較自由,從語義上來說,如果把文藝復興的美學觀比做渾圓的珍珠,而巴羅克的美學觀則是形狀不整的珍珠。它是寧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著重於表現的強度的一種形式。總而言之,巴羅克的形式比文藝復興的形式在感情上更為豐富,且具有戲劇性的起伏,而使用繪畫式和幻想式的手法者為多。若列舉這一時代的義大利歌劇或協奏曲為例,便一目瞭然。同一時代的法國的古鋼琴音樂,特別是巴羅克末期的巴赫的受難曲等,也很能說明總是另外巴羅克音樂在技法方面的一個特徵,是在整個那一時代所通用的通奏低音。這就是在演奏時根據低音的旋律在鍵盤樂器(古鋼琴、管風琴)上,按一定的規則,彈奏出半即興式的和聲伴奏。此時期的音樂大多整齊優美,充滿活力。活躍而不斷反復的的節奏、精緻且裝飾音很多的旋律也是其重要特徵。多旋律交織的復調音樂在巴洛克時期也占很大的分量。
巴赫和亨德爾代表了這個時期的最高成就,其他著名的音樂家還有維瓦爾第、帕赫貝爾、阿爾比諾尼、泰勒曼、蒙特威爾第(不是後來那個威爾第)等等。
巴赫的音樂作品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他把復調音樂推向了後世無人能夠超越的、完美的頂峰。巴赫的音樂之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嚴格和均衡的美,主要體現在其對曲式的完美應用上,對這個方面的領悟要結合相關的曲式學知識;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這個方面你只要用心聽就不難領會,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平均律,勃蘭登堡,哥德堡,哪一首不是充盈著無比的深情?巴赫的音樂有不少都充滿了沉思冥想的意味,當然也不乏生機勃勃、激動人心者。他的作品體裁多樣,樂隊的有六部〈勃拉登堡協奏曲〉、四部〈管弦樂組曲〉等,管風琴是他的強項,作品無數,我們熟知的有〈d小調托卡塔及賦格〉、〈c小調帕薩卡里亞〉等,其他鍵盤的有如雷貫耳的〈平均律〉、〈哥德堡變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古組曲>等,小提琴的有〈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多部〈小提琴協奏曲〉、多部<小提琴奏鳴曲(有伴奏)>等,大提琴的有〈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奏鳴曲〉等。
假如巴赫比作是黑暗中的沉思者,那亨德爾就是陽光下的舞者了。亨德爾作品大多明快開朗、清新秀美。這與他的生活方式有關含帆型,巴赫生前是默默無聞的教堂管風琴師,而亨德爾是受皇帝寵愛的社會活動家。這就不難理解他們的作品風格之迥異了。亨德爾的〈焰火音樂〉、〈水上音樂〉雖然都是應景之作,但都有著積極樂觀的氣質,平和開朗的情緒,都是很入耳的音樂。清唱劇〈彌賽亞〉是相當偉大的作品,還記得那首有名的〈哈利路亞〉嗎?它即是出於此清唱劇中。亨德爾的幾部〈大協奏曲〉秀美動人,生機勃勃,與巴赫的〈勃蘭登堡〉一起被認為是巴洛克時期樂隊音樂的巔峰。

古典主義是大約1750年開始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為止這一時期的音樂。人們也往往傾向於把某個圖案設計稱之為「古典比率」,意味著這個比率保持了自然的平衡,並無奇特或標新立異,而是遵循規范的原則。正由於信奉這種「適當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則,使得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迥異於其他時期。實際上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考慮音樂結構時都遵循這一基本概念:一種調性間平衡的概念,給予聽眾轎御明確的感覺這音樂如何進行;還有段落之間的平衡,聽眾在聆聽一首樂曲時可以准確地談猜知道緊接著出現的內容。作曲家的創造性只是對這個作曲系統和輪廓稍加變化,而不是機敏地或富有進取精神地創作出樂曲來使聽眾著迷或驚奇。也可以說在音樂創作上不存在所謂「古典時期」,僅有「古典風格」。按照這種風格,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如果說這是傑出的典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風格並非僅僅出現於他們三人的作品中,這個時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創根基本上也是這種風格,也是按照這種傳統。
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在維也納活動,他們之間互有影響。他們都是運用奏鳴曲形式的大師,寫出了奏鳴曲、交響曲、四重奏這類體裁的不朽佳作;他們也都致力於主題的展開以及利用調性的配置來給抽象的形式注入細致微妙的表情。雖然三人都寫過歌劇,但是真正在歌劇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確實沒有稱得上「古典主義」的歌劇風格存在。主要是這些大作曲家的器樂曲給了當時以及整個十九世紀以巨大影響。除了貝多芬後期的作品顯得較為艱深外,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這也促進了這一時期開始的音樂從此走向世界。
海頓是「交響曲之父」,是他將奏鳴曲式的靈魂——二元對比主題的沖突、發展和最終解決引入了交響曲,使交響曲具有了令人驚嘆的戲劇性和哲理性。
莫扎特自然是天才中的天才!短短這么二三十年,就在不同體裁的音樂中寫出了這么多精品中的精品,不能不讓人傾倒!歌劇和鋼琴協奏曲被樂評家們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這兩種體裁也只是在莫扎特手裡才第一次真正走入了輝煌。他寫了近二十部歌劇,其中至少有六部被世人認為是最偉大的。他的鋼琴協奏曲之純凈優美,後來的作曲家無人能比(貝多芬則是磅礴大氣,又是一個境界)。他寫了四十一首承前啟後的交響曲,其中最後的三部並不比貝多芬的差。他的未寫完的《安魂曲》也是同類作品中最優秀的之一。
貝多芬總是與交響曲聯系在一起。誠然,是他以九部不朽的交響曲把古典主義時期的交響曲提到了巔峰。在交響曲方面,他施行了不少改革,比如說加大了樂隊編制、加入人聲、改變了樂章的一些結構等,這些改革為後人大大拓寬了交響曲創作的道路,使交響曲的表現意圖也擴展了不少。貝多芬的交響曲的哲理深度,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此外,他的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也是令人矚目的。後人稱巴赫的《平均律》為鋼琴音樂中的《舊約》,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則是《新約》,由此也可見其地位。貝多芬有五部鋼琴協奏曲,第五「皇帝」氣勢壯大,曾被人盛贊為「協奏曲中的皇帝」。他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四大小協」之一。他的十七首弦樂四重奏也是此種體裁中的精品。貝多芬的音樂中最大的特徵也許就是「力量」了。他一生遭遇坎坷,但他很少在作品中表現悲愁與感傷的情思,他的音樂中有的常是孤傲的斗爭、爆發的悲壯與巨大的熱情和自信,故總能激起聽眾的激情和鬥志,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傳統意義的西方古典音樂產生於歐洲,其中最主要的三個時期:巴洛克時期(1600年至1750年)——界定:蒙特威爾地在創作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菲歐》到巴赫去世,古典主義時期(1750年至1827年)——界定:巴赫去世後到貝多芬去世,和浪漫主義時期(十九世紀)——界定的貝多芬去世後。

⑶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介紹

古典主義的萌芽,發生在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後來由於在維也納出現了海頓(交響樂之父)、莫扎特(音樂神童)和貝多芬(樂聖)三人,藉此古典主義音樂便得以形成與發展。

因此,音樂方面的「古典樂派」實際上指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古典主義藝術,首先發生在文藝領域中,它以恢復希臘和羅馬的古典藝術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勻稱和協調,主要放眼於追求客觀的美。古典主義的作品一般節奏變化都很規矩。

(3)古典音樂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初期古典樂派:

1、三個樂派

文藝復興以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主調形式的新音樂,以貴族社會為背景,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各地繁榮昌盛起來,其初期有三個主要樂派:

一是以音樂大師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為中心的柏林樂派;

二是以約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為中心的曼海姆樂派。三是以瓦根輪模扎爾及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臘拆緩。

2、特色在於器樂

在古典樂派音樂中,雖然歌劇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但從整體來看,古典樂派音樂的特色在於器樂,特別是奏鳴曲和交響曲形式的音樂。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交響樂不僅對維也納樂派產生了影響,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貝多芬也給予了直接的影響。

3、奏鳴曲形式

奏鳴曲形式是古典樂派音樂中極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發展部,然後繼以兩個御碰主題反復的再現部。

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整的這種形式。在交響樂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樂章的也是曼海姆樂派,在他們的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也採用了雙管編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這一樂器,也是在曼海姆聽到他們的樂隊的演奏之後學來的。

⑷ 音樂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幾個時期

1、古羅馬

時間約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這部分的音樂資料只能從考古而來,從發掘出的繪畫、雕塑及少量流傳下來的詩歌文學與哲學著作可以進行了解,但幾乎是不可能聆聽與欣賞。

有資料統計這一階段殘存下來的樂譜還不到10件,但是從殘存下來的雕塑等諸多文化遺產可以看出曾經存在過的輝煌與成就,古希臘的大哲學家都曾對音樂進行過討論與研究,這被後人視為西方音樂之源。

2、中世紀

西元476年羅馬帝國瓦解後,希臘、羅馬文明變趨衰微。日耳曼人統治歐洲西半部,歷史上稱為「黑暗時期」,也就是「中世紀時期」。教會是當時人們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地位,藝術家在宗教中生喚顫存,因此當時藝術與宗教息息相關。

這時期的音樂活動受到基督教影響很大,音樂多以宗教儀式或歌唱頌歌為主,以功能為重,例如格雷果聖歌。 歌詞多是采自聖經。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變化小,缺乏和聲基礎,表現朴實。對中世紀音樂貢獻最大的是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3、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約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

4、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occo」,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

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里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的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

5、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

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6、浪漫音樂

浪漫主義主要用於描述1830—1850年間的文學創作,以及1830—1900年間的音樂創作。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

浪漫主義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斗此方面的考慮。浪漫主義音樂往往富於想像力,相當多的浪漫主義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著相當大的標題音樂成分。

浪漫主義的因素,則包含在從古至今的音樂創作當中,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個時代,因為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像力的一種表現,而浪漫主義恰恰是想像力的最佳體現。

7、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也稱現代古典主義音樂(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繼承歐洲古典音樂而來的一個音樂紀元,音樂門派繁多,風格多樣。在此之前,現代音樂有兩大源流:古斯塔夫·馬勒與理察·施特勞斯的後浪漫樂派、和德布西的印象樂派。

8、新世紀音樂

1970年代出現的一種在出現的一種音樂形式,又空鏈迅譯作新紀母音樂(英語:New Age music),最早用於幫助冥思及潔浄心靈,但許多後期的創作者已不再抱有這種出發點。

另一種說法是:由於其豐富多彩、富於變換,不同於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並非單指一個類別,而是一個范疇,一切不同以往,象徵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涵的改良音樂都可歸於此內,所以被命名為New Age,即新世紀音樂。

(4)古典音樂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Classic"一詞來源於拉丁語,原指羅馬社會上等階層,後轉義為人類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價值的業績。在國外,這種音樂類型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確切地說應該是「西洋古典音樂」。

首先從概念上解釋,「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然而即使在國外,對於「classical music」一詞的具體意義,也有諸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主要異議來自於對「古典音樂」時代劃分理念的不同:

1、以超時代的普遍性、永恆性的藝術價值和音樂藝術最高業績為標准,將那些能作為同時代,後代典範的,具有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音樂統稱為「古典音樂」。根據這一標准,古典音樂又被稱為「嚴肅音樂」或「藝術音樂」,用以區分通俗音樂(流行音樂)。

2、特指1750~1820年左右的古典樂派時期。

古典樂派的風格形成於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逐漸消失之中,消融於浪漫樂派風格的逐漸形成之中,經歷了巴洛克音樂向早期古典樂派的過度。眾多樂派中,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⑸ 古典音樂的歷史

起源
古典音樂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術語,廣義的西洋古典音樂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並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或者指植根於西方傳統禮拜式音樂和世俗音樂,其范圍涵蓋了約公元9世紀至今的全部時期。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在地理上,這些音樂主要創作於歐洲和美洲,這是相對於非西方音樂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樂主要以樂譜記錄和傳播,和大多數民間音樂口傳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認為「古典」是對應於「流行」而言的,因為這些音樂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銷指罩,能夠引起不同時代聽眾的共鳴,故認為應當稱之為「經典」(classic)的音樂。
但如果細究古典一詞,本意可以理解為古代留傳下來堪稱經典的音樂作品(古代+經典),但是一般來說,古典音樂是具有規則性本質的音樂,具有平衡、明晰的特點,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認為具有持久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流行。這也體現於「古典」(classical)與「經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本來是專指德奧在1750—1830年間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音樂,即所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或翻譯為「維也逗蘆納古典主義音樂」)。這就是狹義的古典音樂。
從這個狹義的古典音樂概念出發,我們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韓德爾,乃至更早的宗教音樂(含天主教即羅馬公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向後延伸到浪漫主義、民族樂派,以及20世紀西方的現代音樂。這些都是廣義的古典音樂,也就是基於這個傳統的,無論是繼承和發揚這個傳統,還是試圖以創新來突破這個傳統的音樂創作嘗試,都可以歸入古典音樂之內。而在這個傳統外獨立發展的音樂,雖然有借鑒和影響古典音樂創作的,但是一般也不歸入古典音樂之內,比如爵士樂、搖滾樂,以及東方一些民族的音樂。
因此對於廣義的「古典音樂」這個詞來說,歐洲藝術音樂的定義更加准確。

歷史沿革

格里高利時期
古典音樂叢書說到歐洲古典音樂,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宗教音樂!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於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後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藝復興的影響
到了1450年,歐洲音樂開始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定,教廷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的大小調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樂風轉變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後,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後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交響樂之父」海頓,「神童」莫扎特,以及「樂聖」貝多芬!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後,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炫技虧鬧等音樂表現手法!如當時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 古典音樂叢書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後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作曲法發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了像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採用多調性,為以後的傳統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註:按廣義的古典音樂定義: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專業音樂創作來看,印象派音樂和現代音樂皆屬古典音樂之類;若按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則古典是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
中世紀時期
(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大多用於兩種禮拜儀式:一是彌撒,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後晚餐及其獻身事跡,這是教 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聖事,主要以詩篇為主。 推薦: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時期
(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
這一時期的音樂是現代演奏會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樂帶有顯見的特性: 華麗、復雜、藻飾、扭曲, 著重於超現實和雄偉宏奇, 這些特質都能彼此融會貫通。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以及後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 那麼巴洛克時代(及後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四聲部的和聲,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數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產生於巴洛克時代;舊有的教會調式消逝, 大小調音階系統和沿用至今的相關調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時代大事。另外, 節奏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樂曲譜中加入小節線。這些形式日後直接衍生為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前奏曲與變奏曲。不過巴洛克時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觸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題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義時期
(Classical)(約公元1750—1820)
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遊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於貝多芬的作品,轟轟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個人比較欣賞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悲愴》、《熱情》、《月光》。
浪漫主義時期
(Romanticism)(約為公元1820—1900)
這一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對自然景物的表現也愈加突出,創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在音樂體裁上出現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諧謔曲,幻想曲與無詞歌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磨坊少女》;肖邦夜曲、鋼琴協奏曲第二號;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一號;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西班牙交響曲》;拉威爾鋼琴協奏曲G大調。
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欽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科普蘭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

⑹ 論述古典主義音樂產生得歷史背景

現在所提及的西方音樂實際上是從十六世紀末開始,尤其是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這一期間,音樂燃神史上稱為巴洛克時期。西方古典音樂有理論,有規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響文塌段磨獻,易於流傳;著重美學及功能性,故此比較客觀。
西洋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於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資助和保護,發展出比較完善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佔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
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團斗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隨著法國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沖擊,作曲家的生計也受到影響,由最初依賴宮廷、教會供養轉變為獨立的經營者~

⑺ 古典音樂的歷史沿革

到了1450年,歐洲音樂開始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定,教廷的鄭磨旦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游粗當時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的大小調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後,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後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交響樂之父」海頓,「神童」莫扎特,以及「樂聖」貝多芬。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後,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手法。如當時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後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作喊擾曲法發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了像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採用多調性,為以後的傳統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註:按廣義的古典音樂定義: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專業音樂創作來看,印象派音樂和現代音樂皆屬古典音樂之類;若按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則古典是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

⑻ .歐洲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

歐洲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希臘神話時代。

從那個時代到巴洛克時期之間,大致可劃分為: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三個階段。

第一節 古希臘羅馬時期

古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文明的哲學、美學及各種藝術形式從這里開始,西方的音樂文化也是從這里開始。

這個時期最早出現過基於口頭傳唱的希臘長詩,如《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揭示了音樂與數學之間的關系。

公元前4世紀前後,古希臘悲劇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著名的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戲劇家也是音樂家,在他們的戲劇中,音樂發揮了奇妙的作用。

此時期音樂的特點是:第一,音樂的含義比現在的更為寬廣;第二,音樂與其他藝術尚未分離,並且音樂被認為是與其他科學門類如:天文、數學等有密切聯系;第三,音樂是單音音樂,且音域較狹窄;第四,已經出現多樣的音樂體裁及音階調式。

古羅馬的音樂是從古希臘借鑒過來的,羅馬人在古希臘音樂的原有基礎上擴大了音樂的演奏規模,使音樂在古羅馬時期又有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節 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的音樂文化是指公元5世紀至13世紀這段歷史時期內的歐洲音樂文化。

在中世紀最大的音樂文化中心羅馬出現了以羅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哥利聖詠。

在這之後出現了帶花腔的「散文詩」,「填詞」聖詠調。

從11世紀開始,西歐文化發展重心轉移到了城市,教會音樂因此有了新發展——產生了復調音樂。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至16世紀發生在歐洲各國的一場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實際上反映了資產階級新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即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自由、解放、平等、博愛等要求。

這些主張主要反映在建築、雕塑、繪畫及文學中,並擴展到了這兩百年間的音樂文化中。

於是,磨神復調音樂迎來了第三個發展高峰,世俗音樂中更多的反映了現實生活,音樂文化呈現出越來越世俗、明朗和感情化的傾向。

第二章 巴洛克時期

第一節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概述

歐洲音樂史中的17世紀初葉至18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被稱為「巴洛克時期」。

更准確的說是始於1600年而結束於巴赫逝世的1750年。

這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中的第一個偉大時期。

「巴洛克」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 一詞。

它含有兩層意思:一是「不規則的珍珠」;二是「荒謬的思想」。

顯然,用這一詞語來概括1600—1750年這一段時期弊游唯的音樂風格特點是帶有貶義的。

當時人們確實認為「巴洛克」的音樂是「怪異」、「誇張」甚至是「畸形」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理解並接受了這一時期音樂的藝術風格,「巴洛克」一詞也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貶義,而成為專門指代這一時期音樂風格特點的專有名詞了。

巴洛克時期是歐洲音樂迅速發展的時期,許多重要的聲樂、器樂以及綜合的音樂體裁如歌劇(包括正歌劇、喜歌劇)、大型聲樂套曲(包括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曲)、協奏曲(包括大協奏曲和獨奏協奏曲)、奏鳴曲(包括教堂奏鳴曲和室內奏鳴曲及獨奏奏鳴曲)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第二節 巴洛克時期代表音樂家及其代表作品簡述

蒙特威爾第

蒙特威爾第(1567—1643),義大利音樂家,與1607年寫成世界上第一部歌劇《奧菲歐》。

??代表作品:《奧菲歐》(歌劇);《波佩阿的加冕》(歌劇)。

威瓦爾第

安東尼奧·威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包括四個樂章:《春》、《夏》、《秋》、《冬》)。

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巴洛克租培時代的音樂巨臣,創作了無以數計的優秀的巴洛克作品,被稱為音樂的里程碑。

??代表作品:《G弦上的詠嘆調》(出自《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第二樂章);《b小調彌散曲》;《馬太受難曲》;《d小調托塔卡與賦格》;《布蘭登堡協奏曲》(共6首)。

亨德爾

喬治·弗里德里克·亨德爾(Gee Frederic Handel,1685—1759),出生於德國的著名英籍德國作曲家。

??代表作品:《水上音樂》(交響組曲);《焰火音樂》(交響組曲);《彌塞亞》(清唱劇);《哈雷路亞協奏曲》。

第三節 巴洛克時期重要音樂家及其經典作品介紹

一、威瓦爾第

安東尼奧·威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於1678年出生於義大利。

自幼隨父學習音樂。

1693年成為神父,1703年至威尼斯,任教於音樂專門學校。

1718年只曼圖亞,任菲利普親王宮廷樂長。

1727年至維也納,任理查六世宮廷樂長。

早期作品以歌劇為主,中後期寫作大量協奏曲及其他器樂曲。

在音樂史上,其成就長久不被重視,直至二十世紀中葉,其作品的價值才逐漸被認識。

《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包括四個樂章:《春》、《夏》、《秋》、《冬》):作品大約作於1725年,是維瓦爾第大約五十歲時出版的十二部協奏曲的第一號到第四號,合稱《四季》。

這四部協奏曲是維瓦爾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長盛不衰。

四部作品均採用三樂章協奏曲形式的正宗標題音樂,不僅照給定的十四行詩配上音樂,而且還運用了不少描寫手法。

維瓦爾第在總奏與主奏交替形成的復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標題。

在維瓦爾第之前,還沒有人以標題音樂的方式譜寫過協奏曲。

由於維瓦爾第的《四季》屬於標題音樂,所以從形式上看,自然較其他協奏曲顯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這樣反而更能表現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

這四部作品畫意盎然,激發出人們對巴洛克時代音樂的濃厚興趣。

《四季》的標題分別為:《春》E大調、《夏》g小調、《秋》F大調、《冬》f小調。

其中以《春》的第一樂章(快板)最為著名,音樂展開輕快愉悅的旋律,使人聯想到春天的蔥綠;《夏》則出乎意料之外,表現出夏天的疲乏、惱人;《秋》描寫的是收獲季節中,農民們飲酒作樂、慶祝豐收的快活景象,第一樂章歡快活潑;《冬》描寫人們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態,以及由爐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樂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編為輕音樂而廣為流傳。

二、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德國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巨臣,創作了無以數計的優秀的巴洛克作品,被稱為音樂的里程碑。

但在生前,巴哈卻被作為一位管風琴大師而享有盛名,作為作曲家,卻很少有人認可。

他在音樂創作上的成就,應該說是在他逝世的80年後,1829年門德爾松在柏林重新指揮公演了他的《馬太受難曲》後,才日益被人發掘。

用瓦格納的評價,就是:「巴赫所創作的音樂,是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跡。」

《d小調托塔卡與賦格》:原為管風琴曲,是巴赫青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後由波蘭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編為管弦樂曲,並由波蘭鋼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編為鋼琴曲。

樂曲採用了d小調,4/4拍。

由下行旋律組成的慢板的引子飽滿而有力,為全曲宏偉的氣勢作了渲染和鋪墊;然後,樂曲奏出音響宏大的 *** ,接著呈現出托卡塔主題,帶有戲劇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題結束後,樂曲在上聲部出現賦格主題,採用與引子部分相同的音樂素材;隨後,賦格主題移至低聲部呈示,前後反復出現八次,音樂情緒逐步高漲;最後,樂曲再現托卡塔部分,以氣勢雄偉的尾聲結束。

這里選用的是作品的管風琴演奏版。

本作品曾被現代「情調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引用,使之廣為流傳。

《G弦上的詠嘆調》:此曲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創作於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

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

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第三章 古典主義時期

第一節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概述

在歐洲音樂發展史中,從巴洛克時期結束到19世紀20年代這一階段就是我們所說的古典主義時期了。

古典主義音樂與巴洛克音樂相較而言,古典主義追求的是一種基於理性基礎之上的對稱美,而非巴洛克時期的非對稱;巴洛克音樂更注重表現宗教題材而古典主義音樂則偏向於用音樂來表現重大社會題材以及新興市民階層的生活風貌;巴洛克時期的器樂和聲樂還未完全分離,而到了古典主義時期,器樂已經完全獨立,成為音樂藝術中的一個獨立分之;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有了很大發展,而進入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卻進入了從復調織體向主調織體轉變的過程;另外,古典主義較之巴洛克音樂而言,其對器樂色彩的變化要求也越來越強烈了。

此時期中,德國出現曼海姆樂派,為古典交響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們首先確立了交響樂四個樂章的結構形式,同時對管弦樂隊的表現力及表現手法也有一定的創新。

他們的這些成就為其後出現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定了基礎。

此外,法國的指揮家、作曲家戈塞克以及法國歌劇作家格魯克在音樂藝術中的實踐活動也為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接下來要提到的就是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在古典主義時期具有最高藝術成就的「維也納古典樂派」了。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創作年代正值歐洲「思想啟蒙」運動時期。

思想啟蒙運動提倡理性、科學、經驗、個性解放、權利均等、反對神權、封建特權及封建等級制度。

這些進步的思想對三位作曲家的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

此外,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還給貝多芬的思想和創作帶來了深刻的轉變。

概括的講,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是:音樂的題材重大、崇尚理性、氣勢雄偉、邏輯性強、結構嚴謹、以主調和聲風格為主。

第二節 古典主義時期代表音樂家及其代表作品簡述

一、古典主義萌發階段

格魯克

克里斯托福·威利巴爾德·旺·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1),德國著名歌劇改革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阿爾西斯特》(歌劇)。

戈塞克

弗蘭克斯·約瑟夫·戈塞克(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

??代表作品:《第一交響樂》。

二、維也納古典主義學派

海頓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被譽為「交響樂之父」。

??代表作品:《倫敦交響樂》(共12部);《第94(驚愕)交響曲》。

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

??代表作品:《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朱庇特)交響曲》;《費加羅的婚禮》(歌劇);《唐璜》(歌劇);《後宮誘逃》(歌劇);《魔笛》(歌劇);《G小調弦樂小夜曲》。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聖」。

??代表作品:《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第十四(月光)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一(黎明)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三(熱情)鋼琴奏鳴曲》;《第二十六(告別)鋼琴奏鳴曲》;《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哀格蒙特序曲》。

第三節 古典主義時期三巨臣及其經典作品介紹

一、海頓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

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

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

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

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

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 *** 樂四重奏最為傑出。

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鄉間氣息。

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

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

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第94(驚愕)交響曲》:本曲作於1791年,初演於1792年。

作品之所以命名為「驚愕」,是得名於作品的第二樂章。

據說海頓寫此曲的目的是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廂中的對音樂不懂裝懂,而又附庸風雅的貴婦人們,他故意在第二樂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後突然加入一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 *** 。

實際演出中,當樂隊演奏到那段旋律時,那些貴婦人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劇場,這部交響曲因此而成名,於是後人也就給此曲冠以 「驚愕」的標題。

這部交響曲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海頓的其他幾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氣息和明快歡樂的情緒。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G大調,序奏為如歌的慢板,3/4拍子。

奏鳴曲式。

樂章始終以第一主題貫穿整體,其清澈的動機連接與圍繞同一主題發展的結構,可以說是成熟時期海頓的代表性作曲手法。

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2/4拍子。

即著名的「驚愕」的樂章。

平緩的旋律之後突然出現一個樂隊的強音,之後又進入平緩的旋律。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調,3/4拍子。

曲調詼諧,音樂富有活力。

第四節章,終曲,急板,G大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

主題具有鮮明的歌謠風味,略帶有感傷的情調

二、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

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

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並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

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

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朴優美,織體干凈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

他在短促的一生 *** 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

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C大調第四十一(朱庇特)交響曲》:莫扎特作於1788年。

該曲以「朱庇特交響曲」而著稱(據說是鋼琴家坷拉瑪所起)。

朱庇特是古羅馬神話里最高的造物之神,正是因為這部交響曲具有雄偉的史詩性與非凡的創造力,才被冠此美名。

第一樂章是沒有引子的快板奏鳴曲式,它的主部主題與十多年後出現的貝多芬《第一交響曲》非常相象。

副部主題幽雅典美,展開部是由它的主部主題發展構成。

第二樂章也用奏鳴曲式寫成,行板,樂曲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為音樂里增添了悲壯的戲劇性

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終曲樂章最為精彩,被人們稱為「勝利的贊歌」。

《G小調弦樂小夜曲》:該曲是18世紀中葉器樂小夜曲的典範,莫扎特於1787年8月24日在維也納完成,並以當時最時髦的德文用語Eine Kleine Nac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

全曲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快板,一首完整的小奏鳴曲。

第一主題強而有力,隨後出現與第一主題相關的副題。

第二樂章,行板,是一首抒情浪漫曲。

第三樂章,小快板,是一首規整的小步舞曲,三段體結構,中段是三重奏。

第四樂章,迴旋曲式,主題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它在該樂章中出現五次,每次都作了調性變化,最後仍重復這一主題,結束全曲。

三、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

1792 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快。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

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

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第五(命運)交響曲》:此曲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

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便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

作品的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

貝多芬在第三交響曲完成以前便已經有了創作本曲的靈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時間推敲、醞釀,才得以完成。

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

恩格斯曾盛贊這部作品為最傑出的音樂作品。

整部作品精煉、簡潔,結構完整統一。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c小調,2/4拍子。

奏鳴曲形式。

樂章的開始由單簧管與弦樂齊奏出著名的四個音動機,並發展為第一主題,即命運主題,極富男性粗壯的氣息。

通過圓號對第一主題的號角式變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自由變奏曲。

第一主題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

與之對應的第二主題先由木管奏出,後由銅管樂器奏出豪邁的英雄凱旋進行曲,表現了戰士們的信心和勇氣。

第三樂章,快板,c小調,3/4拍子。

詼諧曲形式。

在這一樂章中,命運主題的變奏依然凶險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躍躍欲試的曲調後,樂隊奏出旋風般的舞蹈主題,引出振奮人心的賦格曲段,象徵著人民參加到與命運斗爭的行列中,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

在低音樂器震撼人心的漸強聲中,不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C大調,4/4拍子。

奏鳴曲式。

樂章的主題是樂隊以極大的音量全奏出輝煌而壯麗的凱歌,如長江大河、浩浩盪盪,表現了這一場與命運的斗爭最終以光明徹底的勝利而告終。

⑼ 古典音樂從誕生到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是指西洋古典音樂,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
狹義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

⑽ 介紹下西方古典音樂簡史

古典音樂分狹義古典音樂和廣義的古典音樂,狹義的是指古典時期的音樂;廣義的是指包括巴洛克.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印象樂派.民族樂派等等樂派統稱為古典音樂,不知您指的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就說說古典樂派的音樂吧。古典音樂是指那些從巴洛克時期(1600—1750)開始一直到20世紀早期,在歐洲文化傳統背景下創作的音樂,它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族音樂,具有永恆的意義。
大約從1600年開始,也就是所謂的巴洛克時期(巴洛克Baroque是從建築學、繪畫史借用來的專業術語,源自於葡萄牙語,詞義是很不規則的珍珠;在義大利語中又指沖動、誇張、任性、幻想等義),歐洲作曲家開始創作早期音樂,這行虛也就是古典音樂的開端。
事實上,很多西方古典音樂最早都是來自於為宗教儀式和慶典而寫的音樂。
交響曲是音樂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音樂形式。「symphony」一詞源於古希臘,意為「共響」。早期的交響曲由17世紀末義大利式歌劇序曲演檔運燃變而來,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結構形式為交響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礎。序曲性質的交響曲在18世紀逐漸脫離歌劇,吸收其他器樂曲的因素,發展成為獨立的有3個樂章的器樂體裁,依然屬於小型樂隊或器樂重奏的作品;後經海頓、莫扎特的大量創作實踐,最終確立了規范的交響曲式,即古典交響曲。它包括有4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板(或稍慢),節略的奏鳴曲式、三段式、復三段式、變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樂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迴旋曲式、奏鳴迴旋曲式等。此外,交響曲整體的調性布局、和聲結構、各悄斗樂章間的對比與平衡、樂隊中樂器的組合與規模等均得到規范化而基本定型。
歐洲的器樂長期附從於聲樂,至十六世紀才逐漸獨立。隨著樂器製作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歌劇的興起,使十七世紀的器樂創作有了顯著進步,產生了舞曲合成的古典組曲,以及曲式自由的序曲,而賦格曲、幻想曲、隨想曲、變奏曲、前奏曲等體裁也漸被普遍使用。十八世紀,小提琴音樂迅速發展,歌劇序曲體裁的變革,曼海姆樂派等積極探索新的形式和表現手段,均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條件。海頓確立了管弦樂隊編制和主調音樂樣式;莫扎特則進一步加以肯定,並發揮了木管樂器獨特的表現力;貝多芬以交響性、戲劇性手法寫作管弦樂序曲,給了奏鳴曲式以廣闊的表現天地

閱讀全文

與古典音樂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