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78年十二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什麼的歷史性決策
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
㈡ 1978年實行什麼歷史決策
您好,1978年,中國政府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決策。1978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改革開放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標志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推動了中國經濟扮侍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斗拆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的社廳銷吵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
㈢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哪些重大決策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以下重大決策:
1、實行改革開放;
2、確定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3、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提法;
4、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5、全會恢復攔凳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意義
中國共產黨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並以此為起坦衡悶點,堅定地依靠廣大幹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從各個方面深入總結了歷史經驗。
通過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開創了黨的事業新局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並在這個過程中讓彎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使黨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㈣ 1978年黨的什麼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征程的序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名,候補中央委員112名。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列席了會議。
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次全會前,召開了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黨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骨幹,對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兩年來黨的領導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提出了中肯的批評。
對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政治方面的重大決策,黨的優良傳統的恢復和發揚等,提出了積極的建議。鄧小平在會議閉幕式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准備。鄧小平的講話實際上成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4)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什麼擴展閱讀
1978年,中國共產黨作出並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大江南北涌動滾滾春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迸發勃勃生機。
從鄧小平南巡談話,到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個個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始終高瞻遠矚、把准航向,體現了強大的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
2018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築夢圓夢成為改革開放征程上激盪人心的高昂旋律,各個悉御領域改革向全面深化絕陸高推開。
㈤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人民使國家實現了那三大歷史性轉變
一、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
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一次歷史性轉變,其明顯標志就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1、近代中國各階級不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基本特點在於:政治上,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完整遭到嚴重破壞;經濟上,深受地主階級、外國資本和官僚買辦資本的壓迫,中國經濟步履維艱。
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不斷沖突、滲透,「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准則的變化」;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在權利與地位上顯現了絕對不平等。
為此,社會各階級如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等,都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但由於缺乏明確的政治綱領,且不能發動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參加,以及革命對象的過於強大,革命最終遭受失敗,這些階級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命運。
2、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社會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首先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的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的獨立國家。第一,政治上,實現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第二,經濟上,實行以國營經濟為領導的包含「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五種經濟成分」的經濟制度。第三,文化上,實行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最後,對外關繫上,實行以「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為方針的獨立自主的新外交。
其次,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轉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廣大人民,深受三重大山的壓迫。新中國的成立則使得廣大的人民群眾成為新社會的主人。第一,政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
人民享有最高的權力。人民選舉產生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再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成立各級人民政府。第二,經濟上,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使國家掌握了經濟命脈,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奠定了經濟基礎。第三,文化上,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總之,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使得中國社會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二、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1、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與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的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是中國革命的兩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結果,而社會主義革命則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社會主義建設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是逐漸遞進、缺一不可的關系。
2、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了第二次歷史性轉變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後,中國就進入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去的過渡性質的社會,是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性質,決定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必然要走向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三年的努力,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1953年,黨中央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以指導社會主義改造。馬克思曾認為小農土地所有製作為「過了時的生產方式的殘余」,「在不可挽回地走向滅亡」。列寧也指出:「把全部土地交給農民,用社會主義原則改造農業」。
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956年底,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性轉變,「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道路」。1956年以後,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1956年以後,由於「左」傾思想的影響,社會主義建設也曾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尤其是「文革」使得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遇到重大挫折。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具體國情還認識不足,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尚缺乏經驗。
三、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社會實現了第三次歷史性轉變。
1、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以蘇聯模式為樣板,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曾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但隨著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顯現,如所有制結構過於單一,經濟決策權力過分集中等。黨中央也曾試圖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探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就在於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以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與計劃經濟體制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高效率,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了勃勃生機。
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中共中央還對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等做了論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與政策依據。
2、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左」的思想的影響,我國與世界交往的范圍狹窄。特別是「文革」時期,中國進入了「閉關鎖國」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對外開放採取了逐步推進的戰略,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
從1978年開始,我國對外開放經歷了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地區、實行全面開放等過程,形成了「由南到北,由外到內,由沿海向內地,由點到面逐步推進、全面展開的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階段。
首先是全方位,對外開放是對所有國家的開放並且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開放。其次是多層次,多層次體現在我國已經形成了點、線、片、面的開放格局。最後是寬領域,我國的對外開放涵蓋了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眾多領域。
總之,建黨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改革創新,使得我國相繼實現了三個歷史性轉變,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據統計,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2010年達到397983億元,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後,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29748元。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黨領導實現三次歷史性轉變的寶貴經驗與深刻啟示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社會的三次歷史性轉變,是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成果,而黨也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深刻的啟示。
1、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這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經驗」。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必須做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相結合,並且二者實際上是相互統一的。
第一,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立場、方法,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質與內涵。第二,深化認識世情、國情與黨情,與時俱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深刻把握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導中國現代化的社會實踐。
2、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路線是我們根本的工作路線,也是我們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新時期黨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必須堅持牢牢群眾路線。
第一,大力弘揚黨的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這就要堅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第二,貫徹執行科學有效的群眾工作制度。通過不斷健全聯系、服務群眾制度、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等,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第三,探索創新黨的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利用信息網路技術,不斷改善群眾工作,使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3、必須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統一戰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都十分注重加強黨的建設。2009年十七屆四中全會確立了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五位一體」的黨的建設總體布局。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就要以這個總體布局來展開,通過「五位一體」的黨的建設,把我黨建設成為一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九十年光輝歷程,九十年宏偉篇章。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實現的「三個歷史性轉變」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樣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㈥ 中共中央召開黨的11屆三中全會實行什麼的歷史性決策
全會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㈦ 黨和國家在那一年做出實行改革開放滴決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省經濟特區的決議,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有力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茄廳擾話,為新時期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
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又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80年代中期,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從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伏沒區開辟經濟開放區。
1988年增闢了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著顫旦眼,又做出了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中.國的對外開放出現了一個新局面。
㈧ 1978年1992年的兩次會議分別作出什麼重大決策
1978年中國共產黨重大會議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並且斷然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1992年,中國共產黨重大會議是孝汪十四大。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這次代表大會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認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動員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御肆的更大勝利。十四大的重大決策是: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將建設有中國特巧拆仔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
㈨ 1978年,中共哪次會議上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是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第一,十族笑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具體表現在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拋棄了「經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為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二,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旅前新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步開辟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拆穗清20多年來,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
㈩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什麼的歷史性決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亂棗拿從嘩搭此中國開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岩指中心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