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漢字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意思

漢字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5-16 16:38:39

Ⅰ 漢字在世界歷史文化中的地位作用

最大的功績在於它是眾多不同方言但是屬同一語種的人們的精神凝聚介質。

中國雖然方言很多,但是用的都是一種文字,比如廣東話北方人聽起來不好懂(注意,是不好懂,但兩者不是兩種語言,而是同一種語言),北方人說話廣東人也不好懂(你要說了,這可不一定,他們能聽懂的;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廣播電視里都是說的普通話,如果沒有強大的現代傳媒工具,他們聽北京話跟北京人聽他們的話是一樣難的),但是他們聯系他們的是偉大的漢字。是偉大的漢字讓不同方言的人可以通過文字實現交流,而且是無障礙交流。這跟西方不同,西方是拼音文字,不同的方言產生了不同的文字,而不同的文字又使不同方言的人們在文化交流方面產生了很多障礙,於是偌大的歐洲分割成了為數眾多的國家。國家的零碎建立阻礙了文化的傳播和民族間的交流,這勢必影響到社會的進步。
漢字是表意文字,這使他的使用突破了語言發音不同的障礙,於是日本人也在用漢字,盡管許多對他們來說許多形聲字無源可考,但是他們還在用。這有利於兩國的交流。越南朝鮮都用過漢字,不過現在他們不用了。

西方有學者研究說,中國為什麼這么大,跟漢字的使用有關系,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有漢字的維系,口頭語言會向一個方向發展,那就是統一的方向,民族會因為漢字而趨同於融合。清王朝的文字盡管是當權者也沒有吃掉漢字。漢字成了國家的官方語言,有強大的生命力。

以上說得有點亂,有點信口開河,歸納一下:
1.傳承5000年文化。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體形變化不像其他古文字那樣大,所以發現甲骨文後沒用多長時間就得到了釋讀,外國有的古文字釋讀耗費了幾百年才得以解釋。甲骨文很快得以釋讀,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與祖先進行心靈碰撞,還有我們的《詩經》等,我們可以知道先人們的思想情感,再讀《論語》等,裡面的經典現在還管用,是真理嘛。這是漢字第一功。
2.增強中華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是漢字第二大功。漢字所傳播的文化精髓,增強了各民族間的認同感,是歷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黏合劑。中華泱泱大國之所以分久必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漢字承載的文化始終是各民族所共同認同的。
3.有利於國際間交流合作。相傳孫中山到日本雖然語言不通,但是藉助漢字能簡單傳達思想,能進行簡單的溝通。這說明漢字圈裡的國家(包括曾經用過漢字的國家)溝通起來感情上是近的。比如到韓國的留學生,他們說韓國上年紀的人都有個漢字名字,感覺就是比美國近點嘛。

Ⅱ 漢字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盡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劃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目前在使用漢語的地區,大都使用兩種規范漢字,分別是繁體中文(繁體字)和簡體中文(簡體字)。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粗晌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漢字體系分為繁體字和簡體字,前者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於漢字書寫復雜,「漢字落後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並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後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人拋棄。

目前漢字系統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進行。

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岩猜鋒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兆好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 url]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漢字的結構

漢字由一個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維方式(歐語系是一維文字)在特定的空間、配置在一個正方塊內而組成,因此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來看,漢字有以下特色: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一個漢字乃由四百多個表意象形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
一個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中文的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現一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含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部件,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對左邊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上面拿東西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幾乎都是攻擊性或是用暴力達成某件事,例如攻、敗、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字形(漢字書法)

「國」這個字的筆畫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形不一樣。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復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讀音

漢字是多種方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准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各種漢語中是普遍存在的。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並非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詞,如(一命)「嗚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別是該國國內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國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線,比如「Bush」絕不能音譯成「不死」。

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類似今日的韓、日語。詳見上古漢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在朝鮮語中則大致為一字一音,沒有訓讀。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國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基本不使用,台灣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注,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俗稱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號仍是台灣教學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

漢字與詞語

漢字是漢文組成的最小單位。

語素是漢文表意的最小單位,類比於英語的「詞彙」和「片語」的總稱。絕大多數漢字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我」,類比於英語中的單一字母構成的詞彙,比如「I」。現經白話文大多數詞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構成的,不過,和英語中「詞彙」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語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思有相關性,因此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語包括語素和若干個語素形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的上萬漢字;幾千個常用字,又可以輕松組合出數十萬詞語。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准確掌握這數十萬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雖然從數量上來說顯得有些令人望而卻步,但由於大多數漢字構詞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並非遙不可及。因此,僅就詞彙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外文詞彙的記憶強度則要大得多。

而從古文的角度來看,用字本義,比起五四白話文運動以降過度依賴詞語,會來的精確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復先生就提暢精確使用漢字的復古作為。

漢字的數量: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規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台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20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的國家標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繁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但並不普及,只有在戶政系統等少數環境使用。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兩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目前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漢字編碼系統:為進行信息交換,各漢字使用地區都制訂了一系列漢字字元集標准。

國標碼(「國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簡稱)在中國大陸使用。GB2312收錄6763個漢字,GBK收錄20912個漢字,最新的GB18030收錄27533個漢字。

BIG5碼。收錄13053個漢字。在台灣和香港使用的一位元組或兩位元組編碼。

Unicode並不被中國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國政府要求在中國大陸出售的軟體必須支持GB18030編碼。

在國際通信化和軟體設計領域,CJK編碼收集了漢語、日語、韓語中的漢字集。

關於Unicode:由於各國國家標准字集所收的漢字字數、常用字的差異,雖然象中國兩岸GB/BIG5字集常用字基本類似,轉換後閱讀並不成問題,但是這種編碼轉換的混亂關系,對文字交流始終是一種障礙。因此相關國家的標准化組織和文字工作者經過共同努力,終於在93年完成了包含中日韓(CJK)漢字的Unicode漢字標准ISO10646.1。Unicode是完全雙位元組表示的多國文字編碼體系,編碼空間0x0000-0xFFFF。ISO10646.1漢字標准使用編碼0x4E00-9FA5,共包含20902個漢字。其中:大陸(S)提出的漢字17124個,台灣(T)提出的漢字17258個;S與T的並集,即中國(C)提出的漢字為20158個。日本(J)提出的漢字為12157個,中國未提出的690個(Ja);韓國(K)提出的漢字為7477個,其中中國未提出的90個(Ka);Ja與Ka並集共744字。支持Unicode編碼的相關電腦系統軟體,如Unix,Win95已有推出,但是由於Unicode的ASCII碼是用雙位元組編碼(即一般電腦系統中的單位元組ASCII碼前加0x00),同時其漢字編碼與各國的現有編碼也不兼容,造成現有的軟體和數據不能直接使用,所以目前完全使用Unicode軟體系統的用戶並不多,大多數只將它此作為一個國際語言編碼標准來使用。

Ⅲ 政治題,指出漢字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求簡單明了的作答。

[高中政治]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數千年來,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拆毀文明,促進民族凝聚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義或地位:

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 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點撥:「相關鏈接」描述了我國漢字的發展過程。方言、民族的多樣化與漢字的統一性,深刻表述了漢字在傳承中華文明和促進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書典籍

①意義:

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②原因: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相傳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史官,以後的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他們大都終身世襲,所以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

③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

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中國古代檔案珍藏的史書典籍,記錄了中華文字的字體發展演變,傳承了中華文明,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源猛。

◇點撥:「相關鏈接」說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吏書其籍.我固的史書其籍種類多、規模大、存留豐富、影響深遠,記戴傳承中隼文明的發旅裂備展歷程,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3)練習:下列說法能夠證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是( C)

①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漢字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③北宋時的《資治通鑒》為後世所傳播,被統治階級所借鑒

④我國民族眾多.方古也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特徵之一: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其中①是從時間歷程上證明②是從漢字上證明.③是從史學其籍上證明。④不符題干要求,故選C項.

Ⅳ 漢字的作用是什麼

漢字的作用是記錄信息,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元號系統。漢字在歷史上曾經被周邊國家和民族借用去記錄不同的語言。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

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又積累了無比豐富的文化知識,它們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為記錄、保存、傳播知識的工具就是文字。



漢字特點:

漢字由象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

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更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著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每一筆,都是飽蘸著華夏碧血寫就的。

Ⅳ 漢語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

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發展水平較高的語言之一。漢語是聯合國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在國際交往中,它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漢語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全世界說漢語的人有十億左右,幾乎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現在國際上,研究漢語的機構不斷建立,學習和模納研究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在歷史上,漢語對鄰邦的語言產生過巨大影響。其中受影響最深的是日本、朝鮮和越南。這三個國家的語言都大量地吸收過漢語的語詞,甚至依靠漢語借詞作為構成新詞的基礎。在過團喊去,它們還長期使用過漢字。日本後來雖然根據漢字創造了日語的字母——假名,但至今也還保留一千多個漢塌碼野字,和假名同時使用。韓國、新加坡也仍然使用漢字。

Ⅵ 漢字的作用是什麼

1、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元號系統。

2、漢字在歷史上曾經被周邊國家和民族借用去記錄不同的語言。

3、漢字對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創造和繁榮民族經濟文化、鞏固發展國家的灶和嘩統一以及對外傳播中華傳統文明等起到了極其重大的歷史作用。

(6)漢字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自古以來就有「蒼頡造字」這之說。

蒼頡非常聰明,從結繩記事開始就研究更復雜的記事方法。隱行進而研究形象記事從而逐漸有了象形文字。至於蒼頡傳說是上天派下來為原始人類提高生活技能而傳授的文化知識,為了當時的人可以接受而首先使用象形文字,然後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文字。

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元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范,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

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棚茄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語言,包含數千年的文化內涵,反映我國的民族精神。

Ⅶ 中國的漢字有什麼作用

記錄信息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元號系統。漢字在歷史上曾經被周邊國家和民族借用去記錄不同的語言。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又積累了無比豐富的文化知識,它們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為記錄、保存、傳播知識的工具就是文字。

文化組成部分

漢字對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創造和繁榮民族經濟文化、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以及對外傳播中華傳統文明等起到了極其重大的歷史作用。漢字是象形文字,其顯著的特點是字形和字義的聯系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意性。

影響其他國家文字

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日本和朝鮮,大量使用漢字至今。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當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群島,以及位於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唯一系統,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文明的傳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由於漢字和發聲的聯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曾經有過不會說漢語,單純用漢字書寫的歷史階段。漢字的這個特點對於維系一個文化圈,一個充滿各種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體的民族,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7)漢字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漢字構造

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大多數漢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如今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徵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號來表示某個詞。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里最鋒利,這就是刀刃,等等。自大一點就是「臭」,「富」有田的人。

形聲: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

閱讀全文

與漢字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