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華大藏經的歷史沿革
隨著漢譯佛經和華人著述大量涌現,約在公元2世紀 後半期即有人從事目錄整理,隋以後,手抄佛經盛行,經錄之學發展起來,出現了各種體例的經錄,它體現了當時編輯者對佛經分類標準的分歧。對後來影響最大的是唐代僧人智升的《開元釋教錄》,它正式承認中隱敗岩國學者的佛教著述的地位,列入目錄,並分類排定次序。據最新發現資料,《開元釋教錄》最初的形式與今天的分類法亦不盡相同。漢文大藏經的編輯,雕印,以它的宏篇巨制,版本眾多、歷時久遠聞名於世,雕版印刷發枯稿明以前,佛經主要靠手寫流傳。北朝已有石刻佛經,雕鑿在岩石上與造像都以祈福為目的。隋以後,佛教徒中為了保存佛教文書,以防兵火戰爭的破壞,系統地雕造石灶御版佛經。公元十世紀,北宋開寶年間始以木版雕印佛經,世界上第一部大藏經問世。後來歷遼、金、元、明、清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雕印藏經。現存公家私家刊印的大藏經達十七種之多(即:宋有《開寶藏》、《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遼有《遼藏》;金有《趙城金藏》;金元之際有《磧砂藏》;元有《普寧藏》、《官版藏經》;明代有《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武林藏》、《萬曆藏》、《徑山藏》;清有《龍藏》)。民國以後還出版過兩種鉛字排印本《頻伽藏》和《普慧藏》。在國外,漢文版藏經有《高麗藏》(根據北宋《開寶藏》翻刻,經版兩次毀於火,今本高麗藏已非原貌)、《弘教藏》、《卍續藏》、《大正藏》。綜觀國內外刊印的各種版本大藏經,都有收錄不全、排印錯漏等缺點,都不是理想的版本。
2. 大藏經的由來是怎樣的
佛教經典主要包括經升悉沒、律、論三大部分,又稱為「三藏」。「經」是釋迦牟尼宣講的教義,「律」是釋迦牟尼為弟子所訂的日常行為規范,「論」是由佛弟子們闡述理論的著作。《大藏經》在古代稱為「一切經」,是將印度、西域傳譯到中土的大小乘經、陸棗律、論及中華撰述的各類佛經章疏、各類佛教論著、各類佛教史籍匯編而成的大型叢書。在雕版印刷未曾發明的漢至隋唐時代,一切經都靠手寫流傳,因此寫經之風大盛,出現了以抄經為生的行業。據統計,自陳朝武帝下令抄寫「一切經」十二藏起至唐高宗顯慶時西明寺寫「一切經」止(即557~661),皇室和民間寫經多達八百多藏,二百餘萬卷,惜現存已微乎其微。到九世紀,才有佛典單經的刻本,現存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王階所刻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較早又首尾完整的成熟雕印品。
由於佛經翻譯數量漸增,中華撰著的佛籍也有了積累,東晉以後則產生了許多著錄佛教典籍的佛籍目錄。隨著佛籍目錄的發達,各地開始依據一些佛籍目錄整理匯集佛經,形成互不吵納統一的《大藏經》。唐代智舁的《開元釋教錄》博採各家經錄的優點,考訂佛經,編定了較為完整准確的經錄。唐武宗「會昌廢佛」的浪潮過去後,各地陸續以《開元釋教錄》來恢復本地、本寺的《大藏經》,這就客觀上使各地《大藏經》的內容逐漸趨向統一。尤其是有人利用《開元釋教錄》的「入藏錄」編成了《開元釋教錄略出》一目,把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籍編集為5048卷,採用《千字文》548字順序編號,每字一帙(或稱函),每帙約收佛籍10卷,共編548帙,使人便於尋檢,這就具備了漢文《大藏經》的規模,為以後雕印《大藏經》所遵循。
3. 地藏經有多少年歷史
佛教是西漢開始傳入中國始於公元前5~6世紀,距今有羨扒滲3500年此顫得歷史,而地藏經是佛教的經文,同樣距今也有3500年的歷史兄脊。
4. 大藏經的內容簡介
佛教典籍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蘆碼啟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盤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 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陪如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只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貌。
現存的大藏經 ,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系等七大系統。此外,還有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軸裝幀的書寫本。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歷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復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卍正藏經》、《卍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卷,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大正藏,是目前來講使用最廣泛的漢文大藏經,今天我們講到大藏經一般都是通指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象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歷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模氏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5. 世界現存最大規模的石刻大藏經在哪裡
在京城房山區搭頌雲居寺藏經洞里。始刻於隋朝大業年間舉枝絕(605年),
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鐫正姿刻佛經 1122部、3572卷、14278塊,堪稱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