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西九江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文化
九江,簡稱 「潯」,古稱 「潯陽、柴桑、江州」,是中國江西省下轄地級市,是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
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長江以南沿岸,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經濟、政治、文化、科教、商業次中心城市,江西省雙核城市,長江十大港口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著名優秀旅遊城市,有「江西北大門」之稱。
九江地處長江與京九兩大經濟帶交叉點,是長江中游區域中心港口城市,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號稱「三江巧悉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廬殲寬鍵山)、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林寺)皆位其境內。
先秦
夏、商時期,九江境地分屬荊州、揚州;春秋時分別屬吳國、楚國,有「吳頭楚尾」之稱;戰國時多有變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敗越,屬楚。
[1]
商代設艾侯國,建都於修河上游,所轄范圍大致為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一帶;武王克商後,除艾侯國,設艾監。
春秋後期至戰國期間,在分封諸侯國之外,出現了縣邑,江西境內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轄區范圍大致與艾侯國、艾監相等。
秦漢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滅楚,以其地設3郡,其中九江郡轄區范圍包括今江西大部,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漢高帝六年(前201),設豫章郡,治氏巧南昌;領縣十八,九江境內有五,依次為:第三彭澤(治今彭澤西南,包括湖口、彭澤、都昌及安徽東流一部);第五歷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區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銅鼓2縣);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東,包括永修、武寧、靖安、安義、奉新5縣);第十六鄡陽(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縣和波陽縣各一部)。
同時,設立尋陽縣,治所在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其江南轄區一部在今九江境內。
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設建昌縣。
中平年間(184~189),分艾縣置西平縣;二年(185),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吳(今奉新)2縣。
建安四年(199),析艾、海昏設西安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
各縣分屬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吳、西安、彭澤)、鄱陽(鄡陽、歷陵)、廬江(尋陽)4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西安縣為豫章縣。
元康元年(291),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10郡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
永興元年(304),分廬江郡尋陽縣、武昌郡柴桑縣合立尋陽郡,治尋陽縣(江北),屬江州。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先後將尋陽郡治、尋陽縣治由江北遷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將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
至此,州、郡、縣三級政權同治尋陽。
義熙八年(412),尋陽郡改名為江州郡;省尋陽縣,並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廢鄡陽,並入彭澤縣。
元嘉元年(424),廢歷陵,並入柴桑縣;二年(425),廢海昏,並入建昌縣。
梁太清二年(548),分彭澤置太原僑郡,轄晉陽、和城、天水3僑縣及彭澤;分柴桑置汝南僑縣;尋陽郡治遷入湓城(今九江市區)。
太平二年(557),分江州為二,立西江州,領尋陽及太原、高唐、齊昌、新蔡4僑郡。
陳永定三年(559),置豫寧郡,治豫寧縣,轄艾、建昌、永修、新吳、豫寧5縣。
天嘉六年(565),罷西江州,尋陽郡還隸江州。
隋唐五代十國
隋開皇三年(583),彭澤易名龍城縣。
九年(589),廢除梁、陳二代所設的僑郡、僑縣:廢太原郡,並晉陽、和城、天水、彭澤4縣為龍城縣;廢豫寧郡,並永修、豫寧、新吳、艾4縣入建昌;廢尋陽郡,並柴桑、汝南2縣立尋陽縣;十八年(598),改尋陽縣為彭蠡縣;龍城復名彭澤縣。
大業二年(606),廢州設郡,形成郡、縣兩級行政建制;廢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為彭城縣,隨後又改為湓城縣。
三年(607),江州郡改為九江郡;復設豫寧縣。
九江
唐初,江西地區屬江南道。
武德四年(621),分湓城置潯陽縣;廢郡復州,江州領湓城、潯陽、彭澤3縣。
五年(622),分湓城縣置楚城縣;割鄱陽縣雁子橋之南境置都昌縣;復置西平縣,與豫寧縣並存;設置浩州,轄彭澤、都昌、樂城、廣晉4縣;復置永修縣;析建昌設龍安縣(今安義境內);八年(625),廢浩州,省樂城並入彭澤縣;廢湓城入潯陽縣。
貞觀八年(634),廢楚城並潯陽縣。
永淳元年(682),析建昌復設新吳縣。
長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寧縣。
景雲元年(710),改武寧為豫寧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轄洪、饒、虔、吉、江、袁、信、信、撫8州、37縣,其中江州轄潯陽、彭澤、都昌3縣。
天寶元年(742),改江州為潯陽郡。
乾元元年(758),確立州、縣兩級建制,改潯陽郡為江州。
寶應元年(762),豫寧復名武寧縣。
貞元十六年(800)分武寧建分寧縣。
五代南唐順義七年(927)升蒲塘場為德安縣。
升元元年(937),析建昌、武寧、奉新置靖安縣;二年(938),升湖口戍為湖口縣。
三年(939),江州設奉化軍;升赤烏場為瑞昌縣;改潯陽縣為德化縣。
宋元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升星子鎮為星子縣;七年(982),設南康軍,治星子,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
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江州屬江南東路,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改分寧縣為寧縣。
開寶八年(975),江州降為軍事;寧縣復稱分寧縣。
大觀三年(1109),江州升為望郡。
南宋紹興二年(1132),江州改屬江南西路;九江境內各縣隸屬: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屬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屬南康軍;分寧、武寧屬洪州。
建炎二年(1128),合江、池、饒,信4州為江州路。
四年(1130),升分寧縣為義寧軍。
隆興元年(1163),廢義寧軍,復為分寧縣。
元代行省下設路、州、縣。
至元十二年(1275),於江州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1276),改為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1277),罷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軍為南康路,轄縣未變;十六年(1279),江州路改隸黃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復隸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於武寧縣置寧州,轄分寧、武寧2縣。
元貞元年(1295),升建昌為州,屬南康路。
大德八年(1304),升分寧縣為寧州。
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為九江府;改南康路為西寧府,次年改稱南康府。
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南康府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寧縣、武寧則屬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復升寧縣為寧州。
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義縣,隸南康府。
清代,九江境內各縣隸屬仍承明制。
嘉慶六年(1801),改寧州為義寧州。
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太平天國失利後,清復原制。
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制。
1912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
1914年,全省設4道,轄81縣,其中潯陽道轄20縣。
同年,為避免道、縣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義寧為修水縣、建昌為永修縣。
1926年廢道,各縣均直屬省政府。
1927年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政府,1930年撤銷,並入九江縣。
1932年以後,江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其區劃變更頻繁,數量時有增減。
以1935年全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今九江境內各縣隸屬關系為:武寧、修水、永修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廬山(3)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廂設九江市。
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市轄潯陽、廬山、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並,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代管縣級瑞昌市、共青城市,另設有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九江是文學家陶淵明、黃庭堅、白鷺洲書院創始人江萬里以及建築家雷發達的故鄉;東晉時,荊、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潯陽人。
同時代的周訪、周楚、周撫一家兩代,為保衛晉室屢建功勛。
北宋將領王韶(德安人),南宋將領余玠(修水人),曾率部與吐蕃部落和蒙古軍作戰有功,分別官至樞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近代化運動中,九江涌現了維新志士陳寶箴及其子陳三立、孫陳衡恪、陳寅恪。
武寧人李烈鈞湖口起兵,反對帝制維護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此外還有餘慶鰲、蔡公時、蔣彝、許德珩、吳征鎰、袁隆平、潘際鑾、楊叔子、杜宣、畢必成 、黃遠生、陳邦柱、徐寶璜、陶博吾、蔡若虹、萬昊、沈德詠、樊友山等。
B. 九江哪個省的
九江市屬於江西省。
九江,古稱柴桑、江州、潯陽,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滲缺市。是江西余培省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昌九一體化雙核城市,環鄱陽湖副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支點城市,贛、鄂、皖、湘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
九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江南名城。地處長江和京九鐵路兩大經濟開發區的交匯處,也是東部沿海向中豎喊唯西部發展的過渡地帶。素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天下眉之地」之稱,又有「江西北大門」之稱
九江東西長270公里。全市轄潯陽區、濂溪區、柴桑區、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市、瑞昌市、廬山市、共青城市、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廬山西海風景區、八里湖新區。
九江被定位為全國百強城市、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_型大都市、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先進製造業基地、長江航運樞紐國際門戶、江西區域合作創新示範區。九江都市區是江西省三大都市區之一。
九江市著名景點
廬山、托林寺、石鍾山、廬山西海、雲居山、吳城鎮、潯陽河景區、城門吳潔故里景區、白鹿洞書院。
C. 關於江西的歷史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商朝時期,江西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秦朝統一六國後,全國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縣。
公元291年,設江州,治所南昌,後遷至潯陽郡(九江市),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江西行省轄區大於今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還包括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巡撫成為全省最高長官。
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2016年6月,贛江新區成為第18個國家級新區。
(3)南昌與九江的歷史哪個長擴展閱讀:
江西省,簡稱贛。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
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唱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至清代,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
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寵大的宗教派別。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
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
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等,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近年來,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另外,江西的農業自古就以種植水稻為主。
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
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地方雖然不大,但是無論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鎮是一個舉世矚目的瓷城。著名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也對景德鎮的高度評價為「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
據史書記載:景德鎮陶瓷業是從公元一世紀左右,即東漢時代開始的;經過三國、魏晉到公元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的陳朝,它的瓷業生產已較有名氣了。
唐代景德鎮產的瓷器被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廷」名震天下。令人遺憾的是,發現的最早的窯址及瓷片均為五代時期,只能把五代作為景德鎮瓷業的開始。
在宋元以前,名窯遍布全國,但從明代開始,景德鎮瓷業的技術水平和燒造規模都明顯地超過各地窯場,其產品幾乎占據了全國主要市場,而至精至美的宮廷用瓷也幾乎全部由景德鎮供應。
D. 九江南昌哪個大
九江比南昌大,九江下轄7縣,3區,3縣市及4個管理區,面利19100平衫薯磨方或斗公里。南手野昌下轄3縣,6區,3個管理區,面積7195平方公理。
E. 介紹南昌的歷史
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先民在南昌繁衍生息。
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南昌,人類活動更加頻繁,人口增加,生產得到發展。約在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王國——夏朝,南昌當時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稱,三苗為炎帝神農氏後裔,即後來的古越族。
在唐、虞、夏、商、周時期,南昌地域屬古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南昌猜扮地域先後為吳、越、楚勢力范圍。
戰國時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鐵、鑄鐵技術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進工藝。秦代南昌地屬九江郡。
秦代廣修馳道,南征北越時,修築從京師咸陽經南昌直達嶺南的馳道,溝通中國南北的聯系。 漢興,高祖劉邦在南昌地置豫章郡,郡地面積相當於今江西全境,約16萬平方公里,人口為35196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人。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之後,派大將灌嬰率兵平定江南「吳、豫章、會稽郡」。灌嬰平定豫章後,立即設官置縣,首立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為縣名,從西漢至三國歸晉,前後歷500餘年,南昌一直為豫章郡治。
三國時,南昌屬吳,吳主孫策、孫權等先後在豫章郡內分立廬陵、鄱陽、安成、臨川等郡。漢代以來,南昌地區經濟繁榮,水陸交通發達。
東晉時,南昌既是江州州治,又是豫章郡治,隨姿則著經濟的發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築新城(即今舊城區)。隋唐時期將豫章郡改為洪州,設總管府,唐朝中後期又先後改為都督府、江南西道。
唐代洪州已成為江南一大都會,尤以造船、造紙、印刷、紡織、兵器、金、銀、銅器製造較突出。洪州窯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所燒制的青瓷遠銷海內外,質地優良,也是皇家貢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六大名窯之一。
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宋建隆二年(961)將都城從建康遷往南昌,號「南都」,李璟死後又遷回建康。北宋時南昌仍為洪州,洪州已成為全國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區面積達14~16平方公里,設16個城門,是歷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時期。
宋徽宗時期,南昌行政區轄地2.5萬平方公里,人口561730人,每平方公里達21人。南宋孝宗將洪州改為隆興府。
元代稱南昌為隆興路,後改龍興路,是江西行中書省和布Politics所。明代先後稱南昌為洪都府、南昌府。
民國初年立豫章道,1926年設南昌市,古城牆因修築環城馬路於1928年拆毀。
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西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全國35個特大城市之一。
南昌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南昌市內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市區錯落著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個人工湖,象四面明鏡鑲嵌在市中心,構成了美麗的城市風光。
南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現已發掘舊石器時代以來的古文化遺址近60處之多,最早有關南昌的文字記載見之於《禹貢》。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唱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穗冊灶"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南昌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稱: 南昌 外文名稱: Nanchang 別名: 洪城,英雄城 行政區類別: 省會城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地區 下轄地區: 東湖,西湖,青山湖,青雲譜,紅谷灘 *** 駐地: 南昌市紅谷灘新區 電話區號: 0791 郵政區碼: 330000 地理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 面積: 7402.36平方公里 人口: 623.5萬 方言: 贛語昌都片南昌小片 著名景點: 八一起義紀念館,滕王閣,青雲譜,百花洲,梅嶺,繩金塔 機場: 南昌昌北國際機場 火車站: 南昌火車站,南昌西客站 車牌代碼: 贛A。
反面人物有損於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就不再做介紹!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贛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虞集、揭傒斯、劉時中、吳澄、羅欽順、解縉、魏良輔、湯顯祖、宋應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驌、黃秋園、古龍、公劉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化極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應該占據其中之一席。
南昌,江西省的省會城市,全國35個特大城市之一,自古以來就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
它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南昌不僅是生態環境優美的「江南水鄉」,還是「軍旗升起的地方」,是一座舉世聞名的英雄城。
多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南昌的自然環境優美,山環水繞,風光綺麗。
西挽西山,北望梅嶺,贛江穿城而過,「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文化底蘊深厚,有著眾多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市水網密布,贛江、撫河、錦江、潦河縱橫境內,湖泊眾多,有軍山湖、金溪湖、青嵐湖、瑤湖等數百個大小湖泊,市區湖泊主要有城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黃家湖(含禮步湖、蝶子湖),城內四湖: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南昌風景名勝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擁有文化遺址600餘處,人文景觀18處,自然景觀26處。1986年,國務院命名南昌市為歷史文化名城。
全市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多處。以南昌為旅遊集散地,還可前往鄱陽湖候鳥保護區、廬山、景德鎮、三清山等著名的旅遊風景區觀光。
?。
南昌,又名豫章、洪城,為江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南昌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濱臨鄱陽湖。南昌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人口497萬(2009年)。
南昌,又名豫章、洪城,為江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南昌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濱臨鄱陽湖。南昌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人口497萬(2009年)。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濱臨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西南岸。
全境以平原為主,東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南北長約112.1公里,東西寬約107.6公里。總面積7402.36平方公里,平原佔35.8%,水域佔29.8%,崗地、低丘佔34.4%。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區地勢偏低窪,平均海拔22米。西部是西山山脈,最高點梅嶺主峰洗葯塢,海拔841.4米。
南昌市水網密布,贛江、撫河、玉帶河、錦江、潦河縱橫境內,湖泊眾多,有軍山湖、金溪湖、青嵐湖、瑤湖等數百個大小湖泊,市區湖泊主要有城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黃家湖(含禮步湖、蝶子湖),城內四湖: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一提起「滕王閣」,人們很自然地想起王勃寫的《滕王閣序》。
雄踞贛水之濱的「滕王閣」,因「序」而名揚天下,聲威古今。其實「滕王閣」不止江西南昌有,四川閬中也有一座「滕王閣」,而這兩處的「滕王閣」都淵源於山東滕州。
為何在中華大地上會出現一字不差的兩座飛檐翹翹,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呢? 據《舊唐書》載:「滕王李元嬰、高祖第二十二子也。 貞觀十三年受封。」
據明代萬曆年間《滕縣志》載:「李元嬰貞觀十三年始王實封千戶。」因李元嬰在滕地為滕王時驕縱淫逸,行為失度,逾越典章而被朝廷謫貶,由實封千戶改賜八百戶,授金州刺史。
唐貞觀23年太宗李世民卒,李元嬰在太宗喪服期間,召集僚屬宴飲歌舞,狎昵廝養,新繼位皇帝高宗李治知道後非常生氣,對他的上述行為御書嚴詞切責,並警告他說:「人之有過,貴在能改。 國有 *** ,私恩難再。」
於永徽三年將李元嬰調往蘇州仍為刺史。不久轉洪州(今南昌)都督。
於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嬰興土木,縱娛游,在贛水之濱築起了起***飛檐、雕梁畫棟的高閣,這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後來李元嬰又接任其兄李靈夔任隆州刺史(今四川閬中即古隆州)。
在隆州修建了另一處行宮,當地的官紳亦用李元嬰的封號為閣命名,這就是現在的四川閬中「滕王閣」。從上述兩地滕王閣名稱看,南昌滕王閣和閬中滕王閣所用的滕王二字都源於今天的滕州。
贛、蜀「滕王閣」之名源於古滕,為何兩座「滕王閣」歷經千餘載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而李元嬰的原始詔封地古滕國(今滕州)多少年來卻鮮為人知呢?主要是因為,南昌、閬中「滕王閣」皆成名於詩文。 王勃的名著《滕王閣序》問世以來,光照大地,流傳千古。
未見其閣,先讀其序,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留名而去。
千餘年來積得雄文百篇,詩賦千首,使得南昌滕王閣的名聲愈來愈高,倩姿常駐。「高閣踞贛江,遊人如潮湧,帝王將相贊,文人騷客誦。」
南昌「滕王閣」自李元嬰興建至今,迭廢迭修,有文字可考的迭廢迭修達28次之多。 這座「滕王閣」最後一次消失是在1926年。
在1989年10月8日新落成的高達57。5米的「滕王閣」是第29次重修。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名句使滕王閣與山河共存,與日月同輝。 閬中「滕王閣」能存到今亦是如此。
據閬中史料載,「滕王閣」創建後,唐朝詩聖杜甫先後兩次到閬中,數次游覽「滕王閣」,登高賦詩,留下了「滕王亭子」「玉台觀」等名篇。 南宋大詩人陸游也曾到閬中,當他游覽「滕王閣」奪錦亭時寫下了「寺錦軒中醉倚欄,錦屏蒼翠插雲端。
生平不喜言爭競,付與遊人自在看」的詩句。在南昌「滕王閣」消失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日子裡,規模宏大的閬中「滕王閣」也落得一片斷壁殘垣,是因名人名家寫出了名詩章,使得這座「滕王閣」在國運昌盛之時以嶄新的雄姿屹立在巴蜀大地。
贛、蜀「滕王閣」皆因滕王而名傳千古,李元嬰在古滕這塊地盤上建過最早的滕王閣卻毫無名氣,只因歷史上既沒有雄才巨卿為他寫出撼古爍今的雄文繼世,也沒有留下帝王為他題寫的有滕王二字的倩姿樓閣。這個事實說明文化具有無窮的生命力,「滕王閣」建築群是一個機體,文化則是這個機體的靈魂,滕地的「滕王閣」雖然建築最早規模最大,但因它缺乏靈魂,也就隨著時光的流逝煙消雲散了。
南昌的歷史悠久相當悠久。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命穎陰侯灌嬰駐守南昌一帶。次年,灌嬰率部在今南昌火車東南約四千米的皇城(黃安)寺附近修建了一個方圓十里八十部,辟有六門的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這就是南昌建城的開始。
南昌之名始於西漢,寓「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為豫章郡治.因而史上也稱「豫章」。南昌城池歷經多次興廢,城名數易,多與當時所屬地段管轄有關。
隋初為洪州治,唐、宋為江南西道和洪州治所,為東南著名都會,故又稱「洪都」。南昌在宋被稱為「隆興」。
明定名為「南昌」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開始設市。
這是來自網路上的關於南昌的簡況,希望能幫到朋友
南昌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世界性歷史文化名城,曾作為南唐國都,在這里,你可以悠然遐想,你可以回憶曾今。城中主要有十湖一江流動於南昌這座江南大城。南昌市位於東經115°27′-116°35′,北緯28°09′-29°11′ 。2006年被美國《新聞周刊》雜志(Newsweek)國際版選為全球十大動感都會(The Ten Most Dynamic Cities)之一,世界百大摩天樓城市。五代南唐南都,國家重要性歷史文化名城,馳名中外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新中國第一面軍旗升起之地,國家重要綜合交通樞紐、中國重要製造業基地,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經濟地區國外大型產業與總部轉移對接基地。中國「未來都市,綠色之都」。南昌在1949年5月22日,因國民 *** 的敗守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光復。
F. 九江的歷史
一、夏、商、春秋、戰國
夏、雀瞎遲商時期,九江境地分屬荊州、揚州;春秋時頃李期,分別屬吳國、楚國,有「吳頭楚尾」之稱;戰國時多有變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敗越,屬楚。
商代設艾侯國,建都於修河上游,所轄范圍大致為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一帶;武王克商後,除艾侯國,設艾監。
春秋後期至戰國期間,在分封諸侯國之外,出現了縣邑,江西境內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轄區范圍大致與艾侯國、艾監相等。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各縣分屬武神蠢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吳、西安、彭澤)、鄱陽(鄡陽、歷陵)、廬江(尋陽)4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西安縣為豫章縣。元康元年(291),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10郡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興元年(304),分廬江郡尋陽縣、武昌郡柴桑縣合立尋陽郡,治尋陽縣(江北),屬江州。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先後將尋陽郡治、尋陽縣治由江北遷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將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至此,州、郡、縣三級政權同治尋陽。義熙八年(412),尋陽郡改名為江州郡;省尋陽縣,並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廢鄡陽,並入彭澤縣。元嘉元年(424),廢歷陵,並入柴桑縣;二年(425),廢海昏,並入建昌縣。
三、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
清代,九江境內各縣隸屬仍承明制。嘉慶六年(1801),改寧州為義寧州。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太平天國失利後,清復原制。
四、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制。1912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1914年,全省設4道,轄81縣,其中潯陽道轄20縣。同年,為避免道、縣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義寧為修水縣、建昌為永修縣。1926年廢道,各縣均直屬省政府。1927年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政府,1930年撤銷,並入九江縣。
1932年以後,江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其區劃變更頻繁,數量時有增減。以1935年全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今九江境內各縣隸屬關系為:武寧、修水、永修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九江在民國以前,商業發達,幾度繁華,曾為富庶之地。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廂設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轄潯陽區、廬山區、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並,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轄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都昌縣、彭澤縣、湖口縣、星子縣、德安縣、永修縣、瑞昌縣。
198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瑞昌縣撤縣設市,設立縣級瑞昌市,由九江市代管。201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縣級共青城市,由九江市代管。
九江,古稱潯陽、柴桑、江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門」之稱。九江是「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是江南地區「的魚米之鄉」。地處長江、鄱陽湖、京九鐵路三大經濟開發帶交叉點。
201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由九江市代管。同時將廬山區牯嶺鎮劃歸廬山市管轄。以原星子縣和廬山區牯嶺鎮的行政區域為廬山市的行政區域。原來的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
將駐濂溪區賽陽鎮的廬山雲霧茶場(含剪刀峽景區入口)、廬山茶科所,駐蓮花鎮的蓮花林場,駐海會鎮廬山茶場管理范圍劃入廬山市牯嶺鎮管轄。
2017年8月21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函〔2017〕104號文件已同意撤銷九江縣,設立九江市柴桑區,以原九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柴桑區的行政區域,柴桑區人民政府駐沙河街鎮廬山北路1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