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

如何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

發布時間:2023-05-18 20:51:23

㈠ 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教師,越來越認識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對於學生掌握知識以及實際能力的提高相當重要。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核心環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對學生興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優化課堂結構,使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本文主要論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從而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伴隨著新課程、新標准、新課改、新理念的不斷出現,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何在有限的40分鍾內在完成教學基本任務的前提下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鍛煉其學習技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中學歷史教師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一、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佔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於平均水準的教學,其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有效教學關注學生需求與心理基礎,倡導尊重學生。因此,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有效教學,才能切實地關注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理解問題,才能真正地接近學生,使教師與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里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益,幫助學生輕松地獲取知識提高技能,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一) 教育學生全面理解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
當前在相當多的學生意識中都認為學習歷史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況且在相當多的省市中考考試科目中歷史都是開卷考試,並且分數也只有50分。這樣造成了更多的學生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更不感興趣,從而降低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因此我們必須教育學生正確理解歷史這門學科,了解其應用功能。歷史學科是人文科學,有其特殊性。正如法國的雷蒙-阿隆所言:「歷史科學不再是曾今存過的東西的完全再現,就象物理學並不是自然的再現一樣。歷史的最後目標,是構建一種人們將絕不會第二次看到的時間的獨特的序列——人類的多種社會和文化的變異。」 歷史科學是在掌握歷史事實的綜合及其聯系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的社會發展過程。它既反映歷史發展過程的規律性,也反映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具體的繁復的現象的復雜性。作為中學歷史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經驗。培養學生根據歷史的經驗思考和認識現實問題。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歷史雖然不可再現,蛋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經驗中得到教育,喚起他們對相似社會現象的感慨,能從歷史人物中學習到善惡美醜,形成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二) 緊扣課標結合教材創新教學設計
1.以學習為中心開展教學設計
【案例】歷史必修3「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一目的教學:教師用PPT展示「提倡民主,反對專制」的材料,引導學生閱讀後提出問題:「什麼是民主?」「為什麼提倡民主,反對專制?」學生思考,教師作答。新文化運動的其餘內容「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與迷信」、「提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教學流程同上。
分析 : 這一教學過程看起來是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實際上沒有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其明顯的特徵是從知識本位出發,由教師包辦產生問題,是教師牽著學生走的問答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只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實現教師對知識的分層分步傳輸,直接體現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獨斷專行,無視學生主動進行智力勞動的需求,課堂內沒有形成立體、交叉的信息交流氛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多元性。
以學習為中心開展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是: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主旋律,要保證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角色的恰當承擔。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學習上,包括適當的思維引領、策劃學習活動、提供相關學習途徑、明確成果交流評價機制等。學生不是被動地聽取知識訓導,而是積極地思考、獲取、交流、整合。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始終要將學生放在首位,首先考慮的是學生該做什麼、怎麼做,而不是教師教什麼、如何教。因此如果將案例1進行重新設計可以將學生按照新文化運動四個內容分成四個小組,各自分配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共同參與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閱讀教材、利用各自原有的知識與能力優勢互補分析材料歸納基本內容,然後再討論與交流合作中尋求最佳的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而教師也可以在充當聽眾的時刻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過程中針對學習的理解認識從中發現學生的不足與亮點,進而進行一定程度必要的深入分析引導加以補充與鼓勵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
2.圍繞教學主題開展教學設計
在歷史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無論哪一版本教材一般一個單元就是《課程標准》中的一個專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把握單元主題,明確單元學習的目標、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而每一單元下的每一節課都有一個中心,而這每課的中心則是單元主題落實的基礎,為單元主題服務。因此教師要結合單元主題把握和突出每節課的中心,圍繞主題開展整個教學活動。要准確的把握單元主題,就要學習和領會《課程標准》。只有明確了《課程標准》的要求,領會《課程標准》的意圖,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抓住教學關鍵,把握教學本質,才能准確的把握單元主題和每一節課的中心,教學就能做到心中有數,輕重適當,高屋建瓴地駕馭教材,避免鬍子眉毛一把抓,事半功倍。如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這課的中心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導致天平天國運動的失敗,這就應該以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為中心開展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歷史上的中國農民階級有何種特點呢?(此問學生雖然不能准確解答,但多少有一些感性認識,並且具有趣味性)我們先分析中國自然經濟的特點,從自然經濟出發來看中國農民階級的特點......
通過教師的分析講解,得出結論:中國農民階級具有革命性和落後性(保守、自私、分散等),革命性促使農民階級不斷斗爭,而落後性導致農民階級在斗爭的過程中無法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作為指導,而自私性和分散性導致農民在受到殘酷的壓迫後奮起反抗,但在斗爭中取得一點成績和利益後便開始降低自身的革命性,轉而滿足於眼前的利益,更加無法團結起來繼續斗爭分散性漸強。接著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與材料再次分析歸納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的表現,找出其失敗的原因。
3.富於創新性的教學設計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敢於創新,大膽設計。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對不同的課型進行設計,要勇於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不斷探索。首先,歷史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型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例如對新授課課型可採取導入新課、課文探究、自我測評、課文總結、課外活動等過程。對活動課則可在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准備、活動過程、活動評價與總結等幾方面進行設計。其次,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綜合。在學科內要注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即在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後知識間廣泛聯系。例如:在設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一課時,在正確處理歷史課與文化課的矛盾與交織;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與交織;歷史人物與歷史環境的矛盾與交織這三方面的關系,就會使教學既有新授課的特點,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學共性特點。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注意學科間的綜合,如將歷史和語文、地理、政治等學科綜合。此外,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增強歷史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在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點,根據現有條件合理的設計。
4.與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學設計
歷史源於現實和生活,但高於現實和生活,更具有一定的指導功能。生活中處處可以體現歷史,是歷史的最初表現形式,而現實生活周圍的歷史遺跡或者是人文故事則是歷史的典型表現形式。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和事件則可以用歷史來解釋和分析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現實,指導現實生活。與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一是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將歷史教學延伸到當代。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多角度、多層面的展示歷史,促進學生時代感和歷史責任感的形成。這首先就要求教師具有時代感,充分的關注現實生活,關注國內外事件與時政熱點,縱橫古今,貫通中外,思維時刻保持開放與活躍,從歷史的理論世界中走到歷史的現實狀態中。二是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歷史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經驗的結合,從而增強歷史的親切感。當教學內容本身時代感、現實感很強的時候,學生自然會感到有迫切了解的願望從而產生興趣,作為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課堂走向生活,從書本走向社會。最終培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新世界人才,共和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案例】歷史必修2《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一節教學時,某教師是這樣進行的:先提出問題「什麼是經濟全球化?」並從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說明了其表現,之後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原因,重點分析了WTO的推動作用。最後也提出了問題「中國加入WTO後,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讓學生討論。
分析:從課堂教學結構來看,這節課安排是合理的,教學也是圍繞主題而開展的。但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時代感很強的話題,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感受和體驗也比較多,教學時不應該就書本而論書本。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歷史學生身邊和學生本身具有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來感受那些是屬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並舉出實例也可以深印象。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化難為易從最基本的現象去體會全球化,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最後可以試著讓學生從中找到一些全球化帶來的利弊從而引入到理解中國在加入WTO後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樣則既輕松又合理易於理解記憶。
通過以上方法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最終是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這就需教師考慮到各種情況來加強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到:首先教學設計目標要明確具體可行,不要定得過高過空。要根據《歷史課程標准》和學生所學教材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其次,教學設計也必須充分考慮師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發揮自身的優勢避免不足,彌補不足,設計出個性化的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對初中生可多用講解、談話、探究、體驗等方法,高中生則可多用討論、研究發現法等,但也不能機械化,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最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需考慮到所處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是否符合實際。由於歷史學看看內容的多樣性、復雜性,教師在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詳略有當、統籌規劃,真正將教學設計落到實處。
(三)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再現或創設歷史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並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當屬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教學以其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歷史教學中可以應用的資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圖片,影音資料等。多媒體的直觀性可視性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給學生以如臨其境的感覺,變抽象的語言表述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產生一種參與的意向,因此是創設教學情境的一個有效方法,同樣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力手段。
2.由故事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是對人物活動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其自身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學習過程中引用歷史故事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同時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因此教學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課中的公民參政情況時,可以對學生講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這一故事,通過對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權利的見聞和遭遇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人民主權的概念和輪番而治的體現,同時也能讓學生體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講《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一課時可以用「酎金奪爵」和「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來說明漢武帝和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如可以用「南門立木」的故事來說明商鞅變法成功的秘訣、用「卧薪嘗膽」的故事來表明越王立志雪恥的決心、用「三顧茅廬」的故事來說明劉備愛惜人才最終使其占據西南一席之地等等。通過故事架橋,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興趣,同時完成了知識的傳授,何樂而不為?
3.通過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導入新課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是提高歷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形成為核心,滲透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的導入比尋設計和安排得當,使學生在首因效應的影響下產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採用設疑、製造懸念導入法或直觀導入法,也可以是故事導入、開門見山、直接破題等。
4. 創設活動讓學生參與激發興趣
古人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們要想深入了解和認識事物,就必須親身參與、體驗。同樣,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也需要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加,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同步完成了自主學習,可謂一舉兩得。
歷史活動的組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如讓學生編演歷史劇本、歷史知識搶答競賽、歷史謎語競猜、開展辯論會等。就學生感興趣而又存在爭議的人物或事件組織辯論會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如在《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一課中涉及到對秦始皇功過的評論問題,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統一中國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人評說,當時有人稱贊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晉朝有人指責他「殺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贄則說:「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在就這個問題組織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大多積極參與但意見不一:有些同學側重於對秦始皇歷史功績的肯定,認為他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割據混戰,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因此應該給予肯定;也有些同學側重於對秦始皇的批判,認為他殘暴,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書坑儒又嚴重摧殘了文化禁錮了思想,因此應對他持否定態度。辯論過程很激烈也出現了不少亮點,既增強了學生興趣有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知水平。對歷史上沒有定論的人物,同學們比較感興趣,設計討論課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觀點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很好的途徑。不論學生在辯論中給出哪種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言直有據即可,辯論後教師要進行講評,將正反方的論據進行綜述,使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信息系統,反饋給學生。
通過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對民族命運的關切,既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啟迪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 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1.強化課程意識,深入挖掘歷史教材
課程意識是教師執行課程標准,落實課堂教學設計的內驅力。教師的課程意識需要以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基礎為先決條件,深入挖掘教材是強化教師課程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深入挖掘教材則是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的基礎。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礎。對教科書的開發和整合利用,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可以試教學效果大增。特別是本次課程改革實現了教材的多樣化,按照相同的課程標准,可以採用不同的教材版本,這就促使教師一定要結合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合理使用教材,強化教研和校本意識。
2.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教學資源
隨著社會的進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歷史學習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豐富的信息來源這是時代的新產物並很快發展成為歷史課程的新資源。 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以及一些歷史音像圖像資料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再現歷史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拓寬課堂形式、啟迪學生思考、強化重點、簡化難點等。通過網路,學生可以訪問世界各地的歷史教育網站、歷史資料資料庫、圖書館等,充分利用有效歷史資源級遠程教育中的歷史課程,使歷史不僅僅局限於課堂、學校,而是朝著更廣闊的空間發展。當然這些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和手段,是不能根本上取代教師地位的。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實際和自身特點採取適當的多媒體、網路手段等為教學錦上添花。
3.有效開發社區課程資源,了解身邊的「歷史」
要想充分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校外尤其是我們身邊社區的歷史資源不容忽視,這些資源包括:社區圖書館、資料室、博物館、網路資源、社區歷史遺跡、紀念館、歷史人物或故事等。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更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但長期以來教師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而忽視了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甚至不願主動開拓各種潛在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各種歷史資源,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其情操,還可以激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更加了解身邊的人或事,培養學生細心觀察事物、體驗人生的好習慣。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其形式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關鍵在於:要有對歷史學科的正確認識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結合課程標准切實可行的創新教學設計;培養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良好興趣與積極性;還需要加強對課堂內外學校與社會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來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㈡ 如何落實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㈢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於興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則指出:「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興趣。」諸多跡象表明,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就所教學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總之,教師要本著「愛人、育人」的職業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歷史教學中優化教材、語言、教法、師生關系等各種因素,挖掘自身潛力,重塑歷史課形象,讓學生滿懷興趣地去學、去研、去思。

㈣ 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措施有哪些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為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王文華
「興趣乃成功之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南宋思想家朱熹說得更為直率:「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課堂中的趣味性是多麼的重要。那麼,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從學生的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根據歷史教學的內容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對歷史課本中上比較深奧的哲理的問題,就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實例入手,化難為易,使學生用體味到的哲理去指導自己的人生。如在教學《中華文化的勃興(二)》一課,對於老子的思想的理解,課堂思考題從以下思路去設計:先從學生都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入手,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哪位同學能講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在講述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福──禍──福──禍)這一對立面相互轉化的過程。)

2.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對立面,任舉一個你知道的或遇到的對立面互相轉化的例子。

3.在學生真正懂了老子的思想後,讓學生結合老子的思想,談談怎樣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好事與壞事。

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一上課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爭相發言,興趣盎然地搜集自己和別人的現實生活經歷,輕而易舉地化解了抽象、難懂的哲學思想。而且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在積極、主動的思考討論中領悟到遇事要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養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的冷靜的人生觀,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充分挖掘教材的特點,巧設問題,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以激勵他們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 「又一村」後,就會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不僅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這樣的設計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嫁接到活生生的載體上。

二、以歷史當事人的身份「神」入歷史

歷史課堂思考題的設計,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改灌輸為啟發、引導,馳騁想像,利用相關的資料、證據,穿越「時空隧道」,以當事人的身份「神」入歷史,想像古人的想法,體會古人的感受。如在教學《大統一的漢朝》設計了以下思考:

1.假如你是漢武帝時的一位政治家,你怎樣幫他解決王國問題?

2.你認為你們提出的建議中,哪個在當時最可靠?

3.比較你們和漢武帝的措施,哪個更好?好在什麼地方?

這樣的設計首先打破了歷史與己無關、與現實無關的心理障礙,一下了拉近了歷史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被推到主體地位,「口欲言而不得」的心理,激發了他們的思維,促使他們深入其境,在為古人分憂時,思考歷史,多角度思維,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發揮創造力,重建知識結構,給漢武帝出了很多「主意」。有派軍隊消滅這些王國的勢力;有賞賜給國王很多東西、很高官職,籠絡各國國王;有派欽差大臣到王國監視他們;有撤銷各國國王及其封地;把國王調到中央……在分析這些策略的可行性及與漢武帝的策略相比時糾正了思想偏差,理解了歷史,感受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樹立了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要依據時代背景的歷史辯證史觀,體會到了終身受用的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

三、放手讓學生實踐

1.在動手製作中體驗、感悟

為了增強趣味性,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運用,嘗試放手讓學生動手製作,以達到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在活動中發展。如在學習歷史七年級(上)《燦爛的青銅文明》後,可以讓學生用油泥或泥巴模仿商周青銅器製作一件器物,學生通過親自製作,又參加年級的作品展覽,不僅可以感受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工藝精美,認識到青銅器的製作和發展本身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體驗製作的樂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

在教學《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時,建議學生親自動手打磨兩件生產和生活用具,並嘗試著用它去從事簡單的勞動。學生積極參與,一名學生在作業中寫道:「我試著用石頭打制石鏟,可那石頭一點也不好打,既要有力氣,還要有些技巧,一不小心會把手打爛,即使不打手,一會兒,手也會磨破,費盡了力氣,總算做成了,試著去鏟地,只能蹭一點點地皮,原始人生活可真不容易啊!」通過製作並使用石器等的活動,學生很容易體驗到古人生活勞作的艱辛,通過不同時期生產工具的對比,學生體會到生產工具的先進與否對人類的生活、生存及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過歷史的學習,學生看到我國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也正是學習了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這無疑就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

2.在學習競賽中積累沉澱

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創新能力。我們的歷史課堂理當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創新能力陣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以學生自主活動、直接體驗為基本形式進行活動。如在教學中採用多種多樣的競賽方法,每上完一節課,下課前一定會提問所學知識,並用現場打分的方式,這樣引起學生的重視,基礎知識也得到了鞏固,課後要求認真完成作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在上《新疆、西藏、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課時,使學生通過該主題的歷史知識競賽增強對祖國疆域、領土主權的歷史認同感,開闊人文知識視野。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權,使所學知識與時事政治相聯系,強調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對已有知識從專題角度進行整理,在學習競賽中使知識積累沉澱。

3.在創作展示中提升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開闊閱讀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的實踐能力。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是實現這種轉變的方法之一,鼓勵學生表演歷史小品。組織學生自編、自演《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小品、表演歷史小品《商鞅變法》、《杯酒釋兵權》以及表演一些成語典故等。要表演短劇,學生必須先讀教材、理解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再合作分工,整個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創作的過程,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歷史,還學會獲取知識,表達情感,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力,使學生學會了自主管理,合作共事,也為那些平時成績不好的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沒有道具,就自製道具,用煙盒、毛線做成皇帝的冕旒,用女生的頭飾製作成文成公主的頭飾等,使表演具有真實感,富有感染力。在表演中縮短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嘗試從當時人們的立場和處境去思考問題,做出判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歷史認識的主動建構。

4.在辯論中達成共識

激發、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這是我們當代教育教學的目的之一。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對「秦始皇功過的辯論」、「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武則天功過的辯論」等專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辯論。他們為了能在辯論中獲勝,為小組爭光下去主動查閱相關資料,辯論會上個個爭得面紅耳赤。學生經過辯論對歷史事實的認識有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辯論能力得到了訓練。這些活動必將極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我們的歷史課堂也充滿生機和活力。

5.在網路資源中放飛思維

把網路資源引入歷史課堂,讓學生的自主和創新性思維健康成長。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網路教學也日益廣泛,我們歷史老師要通過網路,開拓進取,藉助網路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培養學生熟悉網路、利用網路查找歷史資料,啟迪學生思維,放飛思維空間,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並努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性學習能力。

㈤ 請結合歷史和現實思考_淺談教學中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歷史在學生心目中,似乎總是遙遠的過去,似乎與現實生活毫不相干,甚至有的學生把歷史科目認為是副科,是死記硬背的代名詞,覺得歷史可學可不學,學好學壞都無所謂。作為歷史教師,筆者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堂好的歷史課,並不是教師一一羅列歷史知識、學生拚命記筆記,更不是教師從頭到尾的長篇大論、滿堂灌,而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很自然的情境中了解歷史。教師得幫助學生捕捉歷史與現實的契機,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歷史將不再是遙遠的過去,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回憶,而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連的,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由關注現實的需要把目光轉向歷史課堂。那麼,在教學中如何才能做到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呢?

一、教師應該善於積累在現實生活中的歷史教學資料

每逢重大節日、紀念日,國家及各地方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會、專題報告會等,如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紀念日、2008北京奧運會,報紙、雜志等媒體相關內容的報道及圖片很多。如果能將這些相關的報道和圖片等資料有意識的收集起來,再按照歷史階段、課本內容相應的排列存放,等到講述時再加以運用,在講述相關內容時進行展示。同時,教師還是很多重大事件的經歷者,如香港、澳門回歸,許多實物如報紙、圖片、旗幟、紀念章等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料。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收集鄉土歷史教學資料,適當的在歷史教學中運用鄉土歷史資料,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理解歷史,更能讓學生明白家鄉在跡仔閉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以筆者所在的三穗縣為例,「良上紅軍亭」、「紅軍風雨橋」學生都很熟悉,在上《紅軍長征》這一課時,就把這姿裂些相關的圖片用上來,學生馬上就提起了興趣:「紅軍為什麼要長征?長征除了經過貴州遵義為什麼還會經過三穗良上,他們是從哪裡出發的,最終去了那裡,有什麼意義?」所有的問題都順理成章的提出來了。這樣,對曾經去過「良上紅軍亭」的同學而言,無疑是加深了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對於沒去過的同學而言,也了解了鄉土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掌握了如何將課本內容和現實生活中的歷史遺跡相結合的方法。

二、用現實生活經驗理解歷史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是正在譜寫的歷史。因而,教師應幫助學生架起了解過去、理解現在、展望未來的橋梁,用現實生活經驗來理解歷史。很多學生都有旅遊的經歷,有的學生可能去過遵義。因此,在上到《紅軍長征》這一課時,筆者問到「有沒有同學去參觀過遵義會議會址呀?」去過的同學馬上就興奮起來了。然後,請這些同學以小導游的身份來介紹遵義(要求要介紹到與課本相關的內容),這時課堂氣氛就更加活躍了。事
實也證明,由學生生活經驗來分析歷史問題,有利於學生接受歷史知識,理解歷史問題。

三、用所學知識觀察今天

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人類積累和認識了許多歷史經驗和歷史規律,這些經驗和規律為人們觀察今天、預知未來提供了借鑒與幫助。例如,在分析台灣問題的走向時,可以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向學生擺事實講道理: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史、《開羅宣言》等)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雖然台灣在歷史上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並且與大陸分離至今,但是我們要堅信,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改革開放和祖國的強大,為解決台灣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我們要與一切台獨分子和分裂勢力作堅決的斗爭,台灣終將會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藉助學生的現實經驗去理解歷史,用所學知識觀察與預見明天,就能幫助學生架起過去和未來的橋梁。讓學生學以致用,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藉助先進的教學手段拓展歷史

課堂教戚簡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學生來完成,更要藉助其他媒體才能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教師在講課前也要充分准備,不僅是通過語言和手段,還要發掘校本資源,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歷史古跡和文化遺址,盡可能地調動學生自己動手通過網路信息搜集和查找資料等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資源進一步地探究和開發,有效地達到歷史教學創新的目標。如在「讓歷史走進學生的精神生活中」的「絲綢之路」的教學,上課前先布置學生上網搜集、查閱與絲綢之路有關歷史讀物、圖片資料,特別要求學生注意西部大開發的資料。上課時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合作討論學習「中國加入WTO與絲綢之路」。
總之,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有心人,善於發現、挖掘、收集、整理,那麼歷史課堂將不再枯燥無味,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也不再遙遠。

㈥ 初三接班,如何讓學生迅速喜歡歷史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們提倡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創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感受、認識和探究歷史的氛圍,而不是讓學生消極被動地去熟悉歷史。
但同時課堂應當是學生思想上而不僅僅是形式上踴躍參與的課,應當是內容豐滿、充滿思辨的課,更應當是學生學有所獲,真正願意參與的課。
例如在新中國外交的學首喚唯習中,為了追求課堂的氣氛,有的老師在講授時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者培幾分鍾就讓他們來扮演周恩來和尼克松,學生倒是興高采烈,但其結果只能是草草收場。
但是曾經我聽過的一個老師的課,他在講「美國獨立戰爭」一節,講到美國軍隊多由民兵集鏈派成,他在投影儀上打出一尊執槍的民兵塑像,講述了塑像寓意,並順口背出鑿刻在像基上的碑銘「堅守陣地,在敵人開槍射擊前,不要先開槍。但是,如果敵人硬要把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那麼,就讓戰爭從這里開始吧!」講到英軍投降時,他毫不造作地准確說出英軍統帥帶領幾位將軍、幾位校官,在何地向美國將軍交出佩劍。數字之精確只使聽者心服。這樣的歷史教學能夠實現精神的傳承,還可以做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課堂效果。課堂氣氛的活躍有時是形式上的有時則是思維上的。我想我們歷史教師應該打造出更多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
當然,上出學生喜歡的歷史課,歷史教師更要注意自身的提高和積累。只要我們明確目標,願意學習,經常反思,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具有自己的特色,學生會從內心喜歡歷史,感受歷史的。

㈦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因而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效兆鏈搏率的高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課堂教學過程,採用切實有效的方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和取得預期教學效果。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歷史雖然講述的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我們要看到:歷史是有生命的,歷史的生命源於生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將歷史史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1. 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
在歷史教材中,不僅包含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還有一些關於社會生活、習俗方面的內容,利用好歷史教材本身所蘊涵的「生活」內容,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而且有利於學生對歷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我們現在的生活進行聯系、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點與區別,尋找沿襲和改革的痕跡,通過對比得出什麼結論。通過教師有效、得法的引導,學生將宋代生活與現代習俗做了比較,並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這樣的課堂教學,必然是活躍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必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也必然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思考探索,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2. 聯系時事熱點,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中學生年齡小,熱情高,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慾,對於時事熱點問題具有很高的關注度,他們希望了解這些時事熱點,並且希望跟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自古以來就是政史不分家,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這些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將它們引進課堂,將教材內容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進行講解,不僅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並對一些歷史現象、歷史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比如學習八年級下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時,教師可以聯系現階段的時事熱點來解析兩岸的交往:2005年4月連戰一行來訪問,簽訂了兩岸互惠互利的有關協議;2006年4月14日連戰一行來北京參加海峽族祥兩岸「經貿合作論壇」,隨後,宋楚瑜等人相繼訪問大陸,兩岸高層交流越來越頻繁;隨著「三通」的實現,民間交往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通過這樣的聯系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寓教於樂,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會主動學習,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因此,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充滿趣味性。
1. 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
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學生年紀小,正是愛玩愛鬧的時候,而將游戲引進課堂教學之中,可以發揮游戲的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進行自主地探索,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第13課《秦王掃六合》時,關於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所採取的措施,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游戲:讓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家鄉方言來朗誦同一段話,結果可想而知,什麼樣的口音都有,大家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也認識到了統一文字語言的重要性,在歡聲笑語中對秦朝的鞏固統一的措施有了深刻的理解。
2. 利用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歷史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是常見的教學手段之一。歷史教學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歷史故事,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插入一些歷史故事,將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學習八年級下第1 課《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插入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讓學生在笑的同時感受到清朝將領的愚昧無知,清朝統治階級喚唯的軟弱無能,也深刻地認識到戰爭失敗的原因。當然,歷史故事只是課堂教學的調劑和使課堂教學趣味化的一種教學手段,要有原則性,不能為了調動學生的興奮度,而濫用歷史故事,導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避免出現課堂氣氛雖然活躍、但是學生根本沒有學到知識的現象。
三、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1. 有效利用教學輔助手段,為歷史教學增添「異彩」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走進中學歷史課堂,並且發揮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深受師生的歡迎。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聲像、圖片、文字、視頻等手段營造一個動態的歷史情境,展示了更加豐富的歷史信息,在大量的聲電光影信息中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感受,節省了教師的時間,增大了課堂知識的容量,有利於重難點問題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學習八年級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時,教師可以將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內容製成精美的課件,通過原聲再現、場景再現等手段,激發了學生的情緒,就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教學相長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地收集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中,學生的表情、學生的回答、學生的練習、學生的疑惑等都是反饋學習信息的途徑,教師要注意觀察,將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及時地分析。這樣做不僅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改變教學計劃,還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查漏補缺、鞏固知識,也會使教師的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如何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