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歷史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布時間:2023-05-18 21:07:19

❶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

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僅需要學生自身對問題的思考,教師更應該通過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提出自身所困惑的問題。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共同形成問題意識。只有塑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才有利於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並大膽的提出問題。

摘要: 在心理學中,對問題意識的定義為人們通過自覺地確定一定的目的與目標,根據要求而不斷的調節並支配人類自身克服各種困難,不斷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而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若是學生能夠自己的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若是學生能不斷的完成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則會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提高教學效率。本文通過對現有問題意識培養方式與手段與初中歷史教學相結合,並提出學生問題的意識培養方案,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能力等,幫助歷史教師豐富教學手段。

關鍵詞: 初中歷史;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培養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授與學生思考的過程,這之間二者除了需要各自完成自身職責之外,還需要進行互動活動。教師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需要為學生答疑解惑。而學生需要自己通過思考提出問題,並主動像老師尋求解決方法與答案。而在現有的教學中,學生會出現有問題但是不敢問的現象,這便要求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問題意識,完善學生學習方法與習慣。

1.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的研究

11.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的意義

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由於歷史知識自身的局限性,會使得很多的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厭學等不好的學習習慣。而在現有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課中大多通過教授知識點的方式將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並不會太關注學生對歷史知識是否會產生學習興趣,也並不會針對課堂學習效果而進行思考。反而是通過考試等方式對教學內容雀喚進行總結。在在現有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因為教師學習進度的增快而對歷史學習產生一定的厭惡情緒,同時在對歷史題目的思考上也會因為課堂節奏緊湊而不敢問問題。在初中時期的學生正處與對知識的好奇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自身知識的局限性而不斷的產生問題,若是教師對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加以正確的引導,學生會因為自身對學習興趣的提高而不斷的提高自身成績。反之若是教師不能夠為學生解答疑惑,並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則會打消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望與提高成績的念頭,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更可以培養學生優秀而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知識的循環。

1.2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

(一)歷史教學自身的局限性

在歷史考試中,大多數的題目會涉及到背誦與固定的時間概念。因此在教學的過程教師主要側重於將知識點進行歸納與總結,並要求學生通過不斷的背誦來完成對歷史知識點的應用於理解。同時又因為上課時間有限,且歷史知識大多數是通過不同的任務與典故表達,因此教師在教授時不僅需要對每一位學生考察,更需要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對於學生戚歲凳對歷史的興趣與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

(二)沒有良好的探討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因為教學任務的不同而適當的`加快教學進度。且課堂教學中大多是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設置問題,學生進行回答,從而使學生與知識點進行加固理解。因此在對學生自身問題的思考與解答上,時間便不是那麼充裕。且由於歷史課堂教學任務相對較重,因此教師沒有辦法兼顧到每一位學生的每一個問題。

2.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的方法

2.1塑造良好的課堂環境

問題意識的關鍵在於學生自身首先要思考不明白的問題,在思考的同時要提出問題。這便要求教師需要塑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在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中,教師首先應該從根本上轉變原有的傳統教學高旅理念,改變單純教授模式,應該以學生的體驗為根本不斷的完善課堂知識點。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問題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共同形成問題意識。只有塑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才有利於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並大膽的提出問題。

2.2引導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僅需要學生自身對問題的思考,教師更應該通過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提出自身所困惑的問題。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不斷的對問題與同班級同學進行探討,並最終教師答疑解惑。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的意識,更可以讓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思考中,最終設計出符合學生思維方式的教學計劃[3]。2.3完善校園基礎文化建設在倡導學生勤問問題,多思考的教學環境下,需要不斷的完善學校的基礎文化建設。在學習中需要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這種培育不應該僅僅局限於歷史這一單一的學科。更應該拓展到每一個學科當中。營造良好敢想敢問的學校學習大環境,讓學生在自身努力的同時受到學校的大環境的影響,不斷的提升自身,從而樹立問題意識的思考模式,不斷的提升自身好奇心與素質。教師也應該溶於這種校園文化當中,要多角度高層次的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與思考,同時接受學生質疑,在學科問題上與學生共同探討。

3.結束語

在對學生歷史教學中的培育中,可以發現問題意識的培養可以將學生由原有的不會提問、不知道如何討論,逐漸的轉變為對課堂教授內容感興趣,認真聽講的同時課後積極探究。在提高教學質量的方面,雖然有很多的培養途徑與培養策略,但是問題意識的培養在學生對課堂認知與課堂合作上都有一定的提升。教師作為教學主體,也要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通過不懈的努力來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理解認知系統。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改革根本目的都是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作為現代歷史教師來說,需要長時間、多角度的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綜合而復雜培育,這不僅是教師的責任,更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教育工程。

參考文獻

[1]郭湖海.《歷史教學導問論》.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1.36-37.

[2]張樹剛.《試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9).74-76

[3]於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0

[4]辛翰.《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湖北教育,1999.10

;

❷ 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禽漏褲局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講的就是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中學歷史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傳授知識相結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尤其是在《新課標》實施以後,學純畢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顯得更為突出。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有種「去問題化」的理念,簡言之就是教師認為「上課時,問題越上越少,下課時無問題」便是完成了目標。這種「去問題化」的理念導致表面上的無問題和內在問題堆積得不到解決這一矛盾的形成,從而造成學生不願意提問題,久而久之問題意識便趨於淡化。要化解這一矛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返讓識應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著手。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分析領會《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對於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要求,轉變教學理念,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創造條件。《新課標》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並在行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

❸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1、要讓學生背誦歷史知識,只有不斷背誦歷史知識,學生才能牢顫鄭固地掌握知識點;
2、學生設定一個歷史思維範本,如:某一歷史時間的起止時間、內容、性質、影響、作用、評價等;
3、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歷史(預習),自己能夠找出重要的知識點 ;
4、要讓學生做一些練習,初中歷史題主要考察學生的背誦記憶能力;
5、可以適當滲棚洞則透一些高中歷史知識,可以提高一些學生的歷史能力鏈棚。

❹ 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切創新都始於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於強烈的問題意識。人類歷史上許多發明與創新,往往是問題的尋求者促成的。就像很多人都看到過從樹上掉下來的成熟果子,但只有牛頓思考這么一個問題:蘋果為什麼會往下掉?並因此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歷史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為的。筆者就此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加強歷史知識的學習
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涵攝百家,博採眾長,是學生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郭沫若之所以能夠推翻陳見,為武則天和曹操翻案源嘩,首先得益於他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研究成果,汲取營養,努力學習課內外知識,牢固掌握課內知識,進而廣泛的博覽群書,拓寬知識層面,豐富文化涵養,才能夠厚積而薄發,形成敏捷的思維,產生自己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難。
二、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
學生問題意識種子的產生,來自於他們旺盛的求知慾,活躍的思想,態族對新生事物的強烈好奇心理。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教師應當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細心對待學生的問題,挖掘他們的可貴之處,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為問題意識的種子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使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首先,要給每個學生以平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就不能有獨立的見解;只有與學生平等交流,尊重學生獨立的認識和感受,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其次,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僅表現在智商的差異,還表現在獨特的精神世界和興趣特長。我們不能用一個標准去評價、衡量和塑造學生,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讓學生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得到充分發揮的闡述。
再次,激勵學生求異求新。教學過程中,必須促使學生努力尋求獨特認識和感受。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是何嘗不是如此。因此,在教學時應讓學生主動積極的進行思維,從而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開發訓練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就是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敢於在既定理論和觀點方面進行質疑,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與新的領域。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關鍵在於消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首先,應該教育學生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不盲從,敢於向權威挑戰。孟子曾經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宋代著名學者程頤也曾講過「學者要會疑」;由此我們說不迷信、不盲目、敢質疑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前提。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的內容時我讓學生討論:蔣介石殺了成千上萬共產黨人,為什麼中國共產黨還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有位平時閱讀面較廣的學生說: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它放走了最反動的蔣介石,犧牲了最義氣的張學良和楊虎城。這些話雖有點偏頗,但其勇於思考、敢於懷疑、不唯書、不唯眾的精神卻難能可貴,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做的關鍵事情是疏導。對此,我在小結中分析殺蔣對抗日不利,放蔣介石有利於國共兩黨由兵戎相見走向聯合抗日,張學良送蔣介石不僅是講義氣,體現了他擁蔣抗日、一致對外的愛國情懷等等。由於小結緊扣基本史實和同學們的發言,分析的入情入理,使全班學生心悅誠服。這樣的討論,即突出了教材重點,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還進行了思想教育,可謂一舉三得。
其次,教師要創設求異思維的環境,為學生提供發散性思維的機會。例如在學習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火燒圓明園的有關知識後,我就讓學生討論:圓明園要不要重新建造?為什麼帆裂弊把廢墟重建,那不是國恥嗎?這個富有多元性的問題立即讓同學們的思維活躍了起來,贊成的同學回答到:重建展示了中國人重新崛起的榮耀,展示中國優秀的建築藝術……反對的學生陳詞說:留著廢墟可以讓我們銘記恥辱的歷史,可以揭露侵略者的嘴臉……甚至還有學生建議把新的圓明園建造在毀滅的圓明園旁,讓「金碧輝煌 」與「殘垣斷壁」來印證那段歷史等等。學生們的看法正謬姑且不論,單從他們認真讀書、大膽質疑的精神來說,就值得肯定,長此以往,學生的批判性能力就會得到培養和提高。
再次,教師可引導學生的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在世界古代史教學中,我布置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堂討論: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比較,正方的觀點是「西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反方的觀點是「東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我設計的題目是:戰爭與和平誰是歷史的主流,正方的觀點是「和平是歷史的主流」,反方的觀點是「戰爭是歷史的主題流」。這種討論具有競爭機制,適合學生的特點,他們為了駁倒對方,翻閱了很多書,討論場面不僅十分熱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時間已到,很多人仍然言猶未了,大大的促進了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
四、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
1、創設問題情境,點燃思維火花。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現象和歷史事件

❺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論文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論文

疑問是智慧的開始、思維的開端、發現的基石,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拆旦枯精神的最佳切入點。初中歷史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問題,並能夠通過積極的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了教學的核心內容,教師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與歷史思維對事件進行全面的剖析,以發現更多的問題,以實現有效歷史教學。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又被稱為是問題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地位。通過老師展示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啟發,不斷拓展學生的視野,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問題教學法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去追求知識,以達到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它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問題教學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教學能夠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相應的進步和發展。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提出不同的問題探尋路線,讓學生去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學生具有正確獲取和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讓學生都能夠認清歷史事物間的共同屬性和內在規律,使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概括等綜合能夠都得到鍛煉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意識培養原則

1.堅持針對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拓展,通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教學順利地展開,以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從教材的關鍵處入手,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去發現問題並大膽提出問題。

2.堅持啟發性原則

要想讓學生提出有效的歷史問題,教師首先要做好引導和啟發工作。教師要先提出問題,這些問題不能直接地從書本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學生經過積極地思考去尋找其中的突破點,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再通過分析、探索最終解決問題掌握所學知識點,在培養學生質疑精神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對歷史學習擁有持久的動力。

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

由於課堂氣氛緊張,加上學生大都畏於教師的權威,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很少提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簡單地以對或錯去衡量和評價學生的問題,這樣只會制約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更容易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發問。教師要真正將學生視為是學習的主體發,在不斷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自身的主導作用,要使課堂教學達到真正的民主,為學生積極發言,勇於發問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師構建一個民主的教學氛圍,以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鼓勵學生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見解,使學生敢於發問。

2.注重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具備提問的'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通常會認為掌握的知識越少疑問才越多,實則差矣,學生儲備的知識量越多時他的疑問才遲缺會越多。當學生對某一知識點處於完全未知狀態時,他也不具旅洞備相關知識的提問能力,只有對這方面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具備提問意識。對於初中生而言,其了解的歷史知識十分有限,學生需要對通史有所了解才能具備提問能力。所以,初中歷史教師要從擴充學生知識面入手,通過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做好教學准備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多提問的機會

歷史作為一門信息量大且內容繁雜的學科,需要老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和教學技巧,做好充分的教學准備工作,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編寫教學計劃時,教師除了要考慮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要將備課的重心從基礎知識的傳授轉移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層面之上。要結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心理特點,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地探索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盡力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自主提問奠定良好的基礎。

4.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能夠有效地調解課堂氛圍,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保護學生的求異思想,當面對學生提出的奇思怪問時,教師要做到認真的傾聽和寬容的態度對待,並鼓勵學生大膽地發問。為了更好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體驗歷史事實的發現、認識和解決過程,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學生的問題對於學生的歷史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象意義。初中歷史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為教學重點,將學生培養成為敢問、會問、樂問的問題少年,讓學生體驗和享受提問的樂趣,並通過提問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劉彥華 單位:伊通滿族自治縣實驗中學

;

❻ 淺談新課程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論文

淺談新課程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論文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通常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其主動性、積極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就是死記硬背,這種學習方式極大地制約了學生的創造性,現今教育教學改革要求教師不再是機械的傳授知識,而是側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技巧和能力,讓每一個學生會都能自覺、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而我個人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前提,所以我們在歷史教學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情感需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按照情感認知的心理過程順序去設計教學,從而形成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習態度和價值觀。

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歷史課程標准》出版,從各個層面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別是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更是站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和學習化社會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為本,確立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極具創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標,從而代替了傳統的「傳授基礎知識」、「培養能力」和「思想認知」的空泛又難以測評檢驗的教學目標。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取代傳統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論的科學性與實踐的可行性意義,也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中的難點,而要突破這一難點關鍵在於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藉此形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極教育目標。

一、讓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成為新課程歷史教學的重要環節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教育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雙方的有機結合最終形成了學生全程參與、內心體驗、形成態度、構建價值觀的教育全過程。而注意問題意識的培養,可較好地形成學生的全程參與、內心體驗、形成態度和埋彎構建價值觀,這與是否形成學生的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密切關系。所以,問題的生成和解決,是新課程學習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重要環節,是學生知識積累、能力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發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在傳統歷史教學中,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由教師操縱,學生的求異思維長期得不到發展。因此,在新課程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培養。

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落實新《歷史課程標准》

1.創設胡扮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

問題產生於質疑。學生敢於質疑就離不開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把學生看成是課堂的主人,這樣就可以消除學生在課堂中的緊張和畏懼。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各種想法和見解不再受到約束,學生的疑問和困惑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示。

2.師生情感交融,讓問題意識成為學生成功學習的推動力。

當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後,歷史教師要用強烈的角色意識,通過移情,烘托強烈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歷史的基礎上,既要深入歷史,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層面,對歷史事物做出價值評判,促成情感體驗的升華,確立為鮮明的情感態度。久之學生的的問題意識將成為學生進步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動力。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有目標、有計劃、有意識、有步驟地在學生情感體驗和情感態度的基礎上,長期堅持寓教於樂、寓理於情和情理統一,將教學過程視為認知、情感、意志統一的過程。強調師生互動、進入角色,激發情感,進而思索,達到情感與理智彎做悶的統一,以發揮歷史教育增長才智、陶冶情操、堅定信念,追求進取的社會功能。「愛其人,信其道」,在師生情感交融的融洽氛圍中,問題意識將成為學生學習成功的推動力。 3.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質疑。

創設歷史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利於學生多角度、深層次的認識歷史,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獨立的提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歷史圖片、播放紀實錄像資料和歷史歌曲、編演歷史短劇等多種手段,把學生帶到歷史的情景中去。學生依據創設的歷史情境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發現和質疑,甚至提出獨到的見解。

4.打破思維定勢,克服習慣性答疑。

學生的思維容易受過去已獲得的知識、技能、方法以及對問題的態度影響。在接受歷史信息時,容易盲目的運用特定經驗,習慣方法去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從而造成思維懶惰。打破思維定勢,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多種思維方法的訓練。

5.引導學生尋找「發現型問題」。

我們所講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主要讓學生學會提出「發現型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探究,積極思維。

6.注意校園文化建設,為培養學生意識創造外部條件。

學校要注意為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意識提供外部條件,要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閱覽室、讀書角、黑板報等學生學習的重要場地,擴大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內才」,讓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歷史教學的問題教學,避免這種教學形式成為教師自己一人的獨角戲。

7.提高教師素質。

在我們這個信息發達的社會,師生共同獲取信息,共享信息資源,教師不是全能者,學生能夠難倒老師已是常事,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多看、多讀、多想,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學習教育理論,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新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成為教師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契機,逐步使課堂教學從重結論的傳授型向重過程的學習型轉變。讓學生生活在思考、質疑的世界裡,在其中享受著通過自己努力思考而尋得問題答案的喜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

❼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之一。

而在諸種能力之中,思維能力又居於核心地位,它控制並制約其它能力的發展,指揮並調節著其它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

」由此看來,啟發思維並著力培養學生的思亮毀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一、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教師的導向作用舉足輕重。

捷克著名學者誇美紐斯說:"教師的當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引導學生。

"根據歷史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

在傳授知識時,不追求知識的數量,而追求知識的質量;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時,不是只把結果給學生,而應把得到結果的方法教給學生。

如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由於著眼於能力培養,較多地側重於歷史理論,給教學增大了難度。

根據這個特點,我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處理好教材內容,把握住教材結構與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注重傳授知識的准確性、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讓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調動學生的內驅力 自信心、意志、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學習中,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

首先,我認為應以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

歷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現,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人類經驗和教訓的總匯。

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正是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突出表現。

因此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

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並非過眼雲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

其次,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

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歷史故事、古詩,如給同學朗讀蘇聯大清洗運動中的布哈林遺書,就使同學很受感動。

又如,發揮直觀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效果更佳。

還可以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橫向遷移,如講一戰二戰影響時,講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聯系語文課中《蒲公英》一課,講辛亥革命失敗時聯系魯迅的文章《葯》,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運用恰當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要講究教學方法,應根據思維的內容、特點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 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激發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

中學生的興趣特點是容易激發起來,但卻難於維護穩定。

歷史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

青少年學生都喜歡聽生動的故事,這是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徵之一。

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因此,教學中要做到既生動又深邃,將歷史哲理、歷史規律於感人的講述之中。

2、指導閱讀 針對學生不善於讀書,不會進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讀書,選擇典型內容說明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進行思維活動 3、巧設疑難 「思源於疑」,思維活動通常是由疑問而產生的。

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

有位教師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張學良、楊虎城拘捕蔣介石以後,該如何處置?是殺、是關、還是放?」初中生對這樣的提問十分感興趣,從而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思維,頓時展開了熱烈的爭論,最後統一了認識,從而不僅幫助學生認清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含纖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4、縱橫聯系 為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打開思路,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抓住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教學中需注意縱橫聯系。

這有兩談鍵仿種辦法,一是以一國歷史為線索、以時間為綱的縱向聯系,如講抗日戰爭時期「八·一三」事變時,可聯系「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把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的四次事變構成一個整體來講述。

二是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

5、分析與綜合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聯系的。

在教學中,只有對歷史現象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再綜合起來把握其整體,才能深入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

6、比較異同 心理學的研究啟迪人們: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在教學中,可對彼此有某種聯系的歷史現象加以 對照,確定其異同點,從而使學生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

比較的方法很多,諸如同一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發展階段,一個歷史事件的兩個對立面等都可以進行比較。

比較的目的是找出異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

❽ [歷史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歷史教學問題意識

創新已成為新世紀的教育使命。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是人們對某些現象、某些事物進行細致觀察,深攜遲入思考的結果,它是一個人具有創新意識的前提條件。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歷史教學中,要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需要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的實踐與體會是:

一、營造氛圍,消除質疑的心理障礙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但是,學生在課堂上常常不敢提出問題。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數學生都存在心理障礙。尤其是那些學習基礎差,膽子又小的學生,要讓他們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就更不容易。因為他們怕提出的問題沒有意義或不著邊際,又怕說錯話讓老師、同學笑話,因此他們常常選擇沉默,久而久之,他殲隱滲們主動參與的意識就越來越淡薄。
為了消除學生這種「怕」的心理障礙,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營造讓學生敢於提問的氛圍。

1增強「問」的責任意識
從學生的思想教育人手,給他們講一些偉人名氏脊人小時候不恥下問、刻苦學習等方面的故事,使學生明白:做學問必須不懂就問,不可不懂裝懂。

2削弱「問」的嚴肅氛圍
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友愛的新型師生關系。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當成他們中的一員,讓自己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而且也成為參與者和共同研究者。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允許」:(1)想說允許自由說;(2)說錯了允許重新說;(3)說不完整允許補充說;(4)說完後允許自由坐下;(5)意見不同時允許爭辯;(6)老師說錯了允許批評指正。

3保護「問」的參與熱情
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和愛護他們的問題意識,以親切的面孔和鼓勵的話語,激勵學生參與提問,培養他們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凡是敢於大膽提問的學生,不管他們的參與是否出色,教師都要以滿腔的熱情和誠懇的態度,給予及時的表揚,使他們充分享受敢於參與的快樂。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差,也要先贊揚他們敢於提問的勇氣,然後再給予必要的啟發。

4注意校園文化建設,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創造外部條件
教學並不是獨立的育人活動,環境特別是校園環境對其會產生很大影響。為此,學校要注意為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意識提供外部條件,要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閱覽室、讀書角、黑板報等學生學習的重要場地充分發揮應有作用,擴大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內才」,讓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歷史教學的問題教學,避免這種教學形式成為教師自己一人的獨角戲。
以上做法,目的在於為學生創造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良好氛圍,從而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使學生變得愛問、敢問、樂問。也只有這樣做,學生怕問的心理障礙才能逐步消除。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

陶行知先生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作為教師應當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精神實質滲透到教學活動中,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從現實中發現學生提不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提問的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啟發、多引導、多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方法和途徑。

1從「歷史」本身中發現問題
時間、地點、人物是組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三要素,因此歷史學習中有「六w法」,即利用英文中的WHEN(什麼時候)、WHERE(哪裡)、WHO(誰)、WHAT(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樣)進行追問,抓住這六「w」可以准確完整的理解把握歷史事件、歷史現象。

2從歸類比較中發現問題
歷史情境是十分復雜的,有許多問題貌似相同,其實質大有區別,因此比較的意義在於可以使感性的認識得到升華,使事物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展現出來。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相同或不同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如講到中國歷史上秦和情兩個王朝歷時都很短,學生可以產生這樣的疑問:兩者之間是否有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呢?

3從現實中發現問題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歷史的影子,從這個角度去提問,問題是取之不盡的,如重大的節慶日、紀念日等,如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國將舉行許多紀念活動,舉辦大型圖片展、影視作品展等,可讓學生聯系當前社會熱點,談自己的看法、體會,這樣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這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涉及許多歷史知識,它將成為學生學習的持續動力。

4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質疑
歷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它無法重新演繹。但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歷史圖片、播放紀實錄像資料和歷史歌曲、編演歷史短劇等多種手段把學生帶到歷史的情境中去。學生依據創設的歷史情境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發現和疑問。甚至提出獨到的見解。如講完秦朝的統治之後,可展示秦始皇陵兵馬俑這幅宏偉壯觀的文物圖片。一幅幅生動的圖片,讓學生如身臨其境並感悟到歷史的存在,對秦朝統治的一系列問題,如秦朝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秦朝的苛政、暴政等,都能通過對圖片觀察,進行分析。
教師應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鑽牛角尖」,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這是學會質疑的關鍵。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老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著邊際,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引導學生逐步由「多而雜」變為「少而精」。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漸學會質疑。

三、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質疑有效控制

要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要注意如下控制:(1)時間控制。首先,要把握質疑時機,特別在講授新課時和新課結束後,讓學生質疑。其次,質疑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現。三是准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怕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做到「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亂」。四是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無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於形式走過場。(2)對象控制。質疑問難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尤其要鼓勵差生質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後問題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3)范圍控制。要保證質疑問難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范圍,又要進行范圍控制,不能漫無邊際,要作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如在教學「商不變性質」後,引導學生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實際運算時,被除數和除數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有先後之分,怎麼叫『同時』?」實踐證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課堂上教師一問到底,學生疲於被動回答教師的「十萬個為什麼」的做法,要更新教育理念,大膽、放心地「放權」,把提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力還給學生,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發現問題的背景,啟發引導學生在相對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得到自疑自解,讓學生在學習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以疑促思,增強教學的開放性,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使課堂成為思維交匯的場所,成為創新種子萌芽的土壤,從而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❾ 歷史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結合時事舉陪熱點,追溯歷史,分析根源,既是激鉛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對知識的掌握,並且不會脫明答好離社會。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