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課(初中)要講二戰了,求可以難倒老師的辦法
二戰歷史相對透明,每個戰爭進程都可以在史料中查詢,難住歷史老師有難度啊,可以另闢蹊徑,問些偏軍事問題,比如二戰開始階段為粗笑什麼日本可以如此輕易打敗東南亞美軍而占據前期戰爭主動權? 原因:一戰結束後各國對海軍使用如現今核武器一樣,不應大肆建設,但又要避免他國擁有而威脅本國,於是各國商討了一個海軍所有比列的條文,為英美日法意德擁有海軍比列為5:5:3:3:1.75:1.75,而同時當時英國假想敵還是美國,在亞洲他需呀日本牽制美國,所以在簽訂這份協議後英國提出了補充條款要求駐亞美軍不允許修建各項防禦措施,而美軍當時考慮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戰爭爆發艦隊可以在2個星期到指純達亞洲解決戰斗,所以也認為沒有必要,結果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在開始對南亞戰爭,美軍期待的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修補窟窿,缺少後援沒有地面防禦措施美軍自然一敗塗地唯凳咐。
2. 歷史必修三一個很難的問題,可以難倒老師的那種,但是要正經一點,就像問什麼什麼的意義
關於三民主模慧義那一課的問題:為什麼辛亥革命在極其偶然的仔碼旁情況下得以成功,而後面孫中山精心策劃發動的幾次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都失敗了?
這個問題是我在學歷史必修3的時候向老念橡師提出的,但我的老師當時並沒有給出一個令我滿意的答復,希望你的老師能有好的見解。
3. 大學歷史課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問老師問題
歷史課知識很多。
在歷史課堂如何提問:一、誘導式提問。1、從學生生活體驗入手誘導提問。2、用開解語言創設新情境,誘導對問灶叢題的理解。3、以富有趣味的知識性提問,誘導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去積極思維。4、老師善於抓住學生疑問的某些閃光點,誘導出新疑難問題,啟發學生思維。二、疏導式提問。疏導式提問就是把一個比較復雜而困難隱豎櫻的歷史問題分解為一系列比較容易理解的小問題,逐一引導學生作答。這是一種化難為易的提問技巧。
歷史學習的知識點:歷史課主要是通過向學生們講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著名的戰役、盛世與治世、條款與協定、歷史上的國家興衰等等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的方法與能力,是從小學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學都要纖余學的一門重要課程。歷史課根據區域內容分為多種如世界歷史,指全世界的人類歷史。地方區域有亞洲歷史、歐洲歷史、拉丁美洲歷史。想再小一點的區域歷史有三晉地區史,長江流域史等,更小一點的級別是地方誌和個人志。
4. 初一歷史課文有什麼可以問老師的
我覺得什麼都可以問,只要自己不知道的就可以問,要不悉罩然的話,那麼自悶前己不清楚的話,肯定是不行的,有一些問題不問清楚的話,那麼答題的時候肯定會出問題,我覺得不清楚的話,就螞陸清去問另外的話,估計也有一些課外知識方面也可以問一下,這樣也會比較好。
5. 如何在歷史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
一、要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要有效地優化設計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提問越多越好。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教師一般可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的提問,其主要功能在於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於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材的每一節內容就是學習的一個大主題,其下的每一個子目就是一個小主題。這些主題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習的重點。學習主題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科學地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
(1)巧妙設疑,啟發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要旨在於「設疑—探疑—質疑—釋疑」,在這一過程中,讓疑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啟迪智慧。
(2)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問題、台灣問題等,針對台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獨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台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台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台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奮發向上的鬥志。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助於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高度來把握問題,總攬全局,提高對歷史學習的駕馭能力。
(3)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驗出發,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下面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如學習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分別有哪些?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國與英美相比,革命爆發的原因有何異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制訂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和法國的《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可設置新的情境,如提供這些法律文件的圖片、引用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進行設問,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中都制訂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內容、特點和影響。通過對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認識。
3、注重歸納概括,有效小結課堂。課堂小結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雖然用時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問進行小結,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可以畫龍點睛,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檢查反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反思,調整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做好課與課之間學習內容的銜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要准確把握提問的有效性原則
1、提問的內容應是學習的重點、難點、熱點。每一節課都有其中心內容,這些中心內容,包括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歷史概念和結論等,就是歷史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如《洋務運動》一節,其重點有洋務派、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和失敗原因,難點是洋務運動與洋務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等的評價,熱點是中國軍事、企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近代化問題。教師就要圍繞這些問題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的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2、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歷史學科是一門教化明智的社會科學,歷史學科最大的意義在於提高學生認識歷史問題、汲取歷史營養、服務現實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切忌平、淡、淺、直,要具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探究與爭鳴,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辯、遷移、整合,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如關於李鴻章的評價,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李鴻章是個有爭議的近代歷史人物,有人說『李鴻章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賣國賊,使中華民族蒙羞』;也有人說『李鴻章是個有作為的晚清名臣,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你是否同意以上說法,請結合有關史實,闡述你的觀點。」這樣的問題緊扣學習的重點,具有啟發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
3、提問要適生、適時、適量、適度。課堂提問既要立足於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又要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適應學生個體的發展實際。提問要選擇恰當的時機,要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相一致,努力抓住學生處於「憤」「悱」狀態的最佳時機,進行提問。提問的數量要具體分析、周密計劃,教師既不能滿堂問,也不能滿堂灌。提問難度大小對課堂學習效率影響很大,問題過難,學生容易產生畏懼感;問題過易,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倦怠。問題的難度應該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著學生的發展。
4、提問類型要靈活多樣。提問的類型,按認知水平可分為知識水平(考查是什麼)、理解水平(考查為什麼)、應用水平(考查怎麼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綜合水平(考查綜合運用能力)和評價水平(考查評價能力)等六個由低到高不同層次水平的提問類型。按提問技巧可分為誘導式(設置誘導源)、疏導式(設置問題鏈)、階梯式(設置階梯狀問題組)、對比式(考查比較辨析能力)等四種類型。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管運用何種技巧、怎麼運用,都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與學習要求,精心設計。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有效提問的一些細節問題,如有效使用「候答時間」、巧妙多樣的叫答模式,以使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提出問題之後,許多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迅速回答,中間要有「候答時間」,否則會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思考,無法有效的回答,一部分學生會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對候答時間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鍾的暫停會產生令人滿意的和重要的結果:學生回答的內容更富邏輯更深刻;學生回答的認知水平更高(如他們展現出更多的分析、綜合和評價);學生自願用更多的信息來支持他們的答案;學生對他們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進行歷史學科思維、語言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