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上好歷史課
要上好一節歷史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處理好課堂的導入。
導入,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的「定調」。
導入相當於「鳳頭」,內容好不好聽,要看上課前簡簡單單的導入。
好的導入可以引人入勝,學生會被將要學習的內容吸引,產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導入非常重要,要設法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在整個課堂中都感覺具有挑戰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
在設計《甲午中日戰爭》一節的導入時,開始准備從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北洋水師導入,後來改為從中法戰爭結局導入。
開始的導入顯得太冗長,需要的時間長。
而後面的導入相對來說,簡單明了,不拖泥帶水,使學生很快就能從舊知識進入新知識中。
要處理好導入,功夫應該下在平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多看書、報、影視,收集、積累各種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資料和信息,設計導入語時才有豐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內容特點,這樣才能用生動的導入語來達到突破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學生特點,注意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導入要切合學生實際。
其次,應處理好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
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課堂的三個部分之間過渡不夠圓潤,顯得生硬。
最好的過渡應該是通過一句簡單的話語,將前後兩部分內容銜接起來。
好的過渡,需要進行深思熟慮,從上一環節到下一環節,給學生一個容易接受並且完整的知識。
不能直接說「下面咱們講下一個問題。」這種生硬的過渡,有可能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也難以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
要處理好一節課中的過渡,就要開動腦筋思考,並參考別人已有的過渡不斷完善。
第三,應處理好重點結論的講述。
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將自己收集的重要結論直接讓學生記在課本上,以應付考試。
這樣的做法是歷次考試經驗的總結,書上的許多內容需要補充,才能適應考試。
不過自己在課堂上生搬硬套的讓學生記,沒有進行分析,沒有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看起來自己也知道什麼是重點、難點,但是處理重點、難點的技巧還欠妥。
要給學生講好這些重要結論,在備課時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釋給學生。
分析得好了,會使學生感覺記憶歷史不再枯燥,因為已經在理解中掌握了。
第四,注意課堂語言的抑揚頓挫。
語言是教師的法寶,教師要運用語言來傳授知識。
平鋪直敘的課堂語言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使教學遇到障礙。
而生動活潑,充滿波浪起伏的課堂語言,會在學生的腦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使語言充滿抑揚頓挫,就需要在課堂下經常性的鍛煉。
這次在片區上講課,評委老師的意見就是語言要盡量抑揚頓挫。
這也需要多讀像《演講與口才》一類的書籍,提高理論知識,加上不斷練習,就能使自己的課堂語言抑揚頓挫,充滿磁性。
怎樣使自己的語言抑揚頓挫?先要練好發音,要純正,不要忘了節奏和調,這是抑揚頓挫的基礎,這是理論,也是實踐。
好了之後,找一些名人演講,跟著模仿,體會其中的規律和節奏等等。
正音、貫口,即一口氣說下去,如何抑揚頓挫,每天對著鏡子不下30遍地練。
最後,應處理好板書與多媒體的關系。
板書是課堂知識的重要展示。
這次在片上講課時,雖然寫了板書,但是只是副板書。
板書是一個人基本功的體現。
因為大多數時間,我們並不是,每節課都在使用多媒體。
在以後的公開課中,應寫板書,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板書。
在授課中,有適量的板書,能強化知識點和難點,暗示學生做好筆記。
通過書寫板書,控制講課節奏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基礎和快慢,反饋學生信息。
同時也體現任課教師教學特色。
以上幾點,是我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的體會,要上好一節歷史課,還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精益求精。
Ⅱ 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歷史教育自古就是我國十分重要的學習傳統。所謂“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我們的先輩很早就認識到歷史知識在教書育人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歷史學習中,記憶是基本的前提,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可是一味的死記硬背,只會讓學生感到負累,從而削減學習的興趣;再加之不少同學認為歷史是副科,難免於主觀上就有偏科的想法。所以,施教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提高興趣,講求方法,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與根本途徑。所以我收集了幾種歷史教學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教學中的記憶方法
1.通過深刻理解,加強關聯記憶“書讀百遍,其義自解”,其實反言之,“解其義,勝讀百遍書”。歷史內容基本是由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組成的,離開了那些生動活潑的歷史內容,時間年代對我們而言,也只是無意義的數字。學生們對於歷史最感興趣的莫過於歷史故事了,通過生動有趣的講解故事情節,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記住主要內容。筆者認為,施教者不應過多的依賴多媒體教學課件,生動有趣的語言敘述也是引發學生們聽課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種或由事記時,或由時記事的理解基礎上進行記憶,無疑應該更容易、更牢靠。
2.整理歸類,進而以線以點帶面我們通過整理和歸類歷史知識,可以讓知識更有條理、更加系統化,不僅讓學生記起來更容易,還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土地制度的發展、賦稅制度演變、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以及對外關系、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政權的變更等進行循序漸進的總結和歸類,使繁如星海的歷史知識由繁而簡,條理化和線索化的總結可以讓學生對鞏固已學知識,更加容易。又比如,中國的近代歷史,可以基本理解為:來自於外國列強的侵略,使得中國人民為拯救自身和祖國而奮斗。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部分歷史歸納整理為:農民階級的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旦缺和義和團運動),中國資產階級的變法革命(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五侵略(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3.通過編撰口訣或順口溜,讓學生記得更加趣味性或幽默性這種記憶方式的效果應該是勿庸質疑的,根據所教授的具體內容,教師或可自己依內容編撰成文,或可通過書籍和網路擇用,但須注意其押韻的效果和簡明易懂性,其它則不再贅述。
4.濃縮內容,提煉出要點,使得內容既簡明易了,又可展開內容此種方式和順口溜的記憶方法,在很多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5.分類製表,簡單明了以圖形或表格的方式,將歷史知識簡要列出,這樣使得學生們看起來一目瞭然,記起來自然也就容易了,如關系表、一覽表、比較表、系統表等等,製表人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目標,來制定相應的表格,形象、直觀是這種記憶方法的最大優勢。除此之外,用於歷史教學內容的記憶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規律記憶法、因果記憶法、串線記憶法等等,都可以說是各有所長,在此,就不再一一介紹了。記憶有法,卻無定法。因為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1.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讓其自我總結教學提綱
眾所周知閱讀教枯遲胡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亦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沒攔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習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整體框架,有利於學生學習和記憶。
2.結合課本內容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歷史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一部分學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歷史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以至於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發展他們的思維。
3.讓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學會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尤其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這樣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4.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復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後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重點記憶。這也發揮了教師的重要性。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等。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系現實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我們可以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
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系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說,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
通過這么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煉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Ⅲ 如何有效地教好歷史課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
第一、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後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 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於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
第二,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我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採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
第三、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願意聽、樂於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盪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Ⅳ 怎樣教好歷史課
現在的歷史教學存在很多困惑,例如學生在課前不能預習,在課堂上學生在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
人們往往視歷史課為「副課」,使得大多數學生對初中開設歷史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輕視歷史課,再加上七八年級每周兩節歷史課,九年級每周也只有三節歷史課,在這種情況下想把歷史教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我擔任的中學歷史課教學中體會到,要想把初中歷史教好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充分利用和歷史有關的故事導入新課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
學生對某堂課是否感興趣,注意力是否集中,學習效果是否優良,導課是前提。
所以,教師一開始上課就應該採用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通過提問,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不感到枯燥。
二、努力鑽研,不斷豐富積累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無所不包,無不涉獵的社會學科。
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具有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不僅要掌握與之相關的語文、政治、地理知識,而且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知識以及藝術、體育民風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
專業而廣博的知識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游刃有餘。
在平時工作中,教師要多讀書、多總結、多反思,不斷豐富和更新知識,吐故納新。
只有良好的教學藝術加上優秀的人格魅力,學生才會信服你,在教學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只能被動地服從、接受,這種傳統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缺乏心理自由空間,而且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壓制。
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建和諧、寬松、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
根據教學的需要,巧設疑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給學生一個展示才華的平台。
學生回答問題時,會出現爛旦答不全或答不上來的情況也是正常的。
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有時會冒出一些所謂的奇談怪論,教師不但應該允許,而且應該鼓勵,關鍵是正確引導,使學生體驗到一種收獲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問題回答錯了,不一定是學生錯了,也有可能是老師錯了,所以得慎重對待。
錯攜蔽了不要緊,師生互相協商,共同探討,找出原因,改正錯誤。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只是引導者,而並不是指揮者,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為學生做好指導和服務。
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朋友以後,學生學習起來沒有壓力,學習氛圍輕松愉快,其辯歷州樂融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思想的火花閃爍生輝,個性的發展暢通無阻。
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歷史中原王朝 李秀麗
Ⅳ 如何有效進行高中歷史教育教學
歷史是證明一個國家發展史的一門學科。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國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黛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可見歷史對於民族發展來說是必要的。另外,「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的內容廣泛,而且對於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歷史學習,身為國人,必須要認真地學習歷史、感悟歷史。也就是說,歷史是一門我們必須了解的、需要深層去探討的學科。另外歷史也作為我們的一門考試科目,學生也要更好地掌握,做到真正理解。
一、提升對於歷史的學習興趣
歌德曾說:「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可見,每件事情是否成功取決於一個人的興趣程度。所以說興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一個起源,也是重要的基礎。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激發自己內心的驅動力,不斷前進。歷史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產生一定的興趣,才會將歷史真正學好。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認真備課,其次教師要進行課堂的導入。那課堂的導入就會顯得尤為重要。如在講鴉片戰爭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導入,播放一些當時戰爭的圖畫,在觀看時可以將配音放進去,以便引起學生的共鳴。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將當時發生的場景真實地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而且就可以集中精力認真地學習。這樣學生也可以慢慢地了解學科的特點,興趣就會變得更加濃厚。對於一門學科的教學來說,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帶入課堂,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其注意力,並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如何建立課堂的高效教學
對於一堂課的高效教學,不管是對於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之前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在一堂課中不停地講課,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對於學生是否接受卻不是很了解。在這種理念下,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的是如何認真地把我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全部教給學生,所以與之無關的東西應該舍棄,因此課堂也就會陷入枯燥、沉悶的氛圍。鑒於此,教師要在教學時與學生達成互動教學,另外也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師就要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積極性與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比如,在講《辛亥革命》時,教師可以先對其背景進行介紹,隨後讓學生了解課本內容,教師此時就可以提出學生對於文章的認識。拋下問題,讓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比如有的學生會對辛亥革命的性質進行解答: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些則會對它的歷史意義進行解答: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可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或者是從失敗以及教訓等角度進行解答。
對於這些學生的回答,教師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這樣學生對於歷史的學習就會變得更加自信,另外,在學生紛紛發表完自己的看法後,教師就要對其進行總結概括。這樣的教學課堂對於學生來說,不僅可以讓學生真正地感受歷史,掌握知識,還會讓學生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對於教師來講,這樣的高效課堂是對於自己教學的肯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改變之前教師作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而是將學生當成主體。
總之,新課程理念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要求教師要有「全人」的概念,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注重本堂課學生的學習收獲,又考慮每堂課對於學生的發展作用。而學生對於學科的興趣培養也是教師應該考慮的教學方向之一。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感興趣,才會有課堂中主體性的表現,不然只是教師一味地引導,學生沒有興趣和積極性其實都是枉然的。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與素養,這樣才可以更加有效地進行高效課堂的教學,而高效課堂的進行也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我們在今後的教學路上要不斷地完善教學模式,以便於學生的學習得到最佳效果。
Ⅵ 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發情感,讓孩子感到學習歷史是一種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使學習成為一種需要是學習的根本動機,讓學生喜歡上這一門課程,感到學來有趣,學來有用,學有所得,學習的動機才會加強。
在教學中,教師要准備一些歷史小故事,用豐富的內容吸引學生,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把學生引入歷史學習的天地。例如:在上《鴉片戰爭》一課時,講述清朝官員用馬桶對付英國洋炮的歷史故事,初聽這個故事,學生會感到好笑,教師在學生發笑之後,提問學生:馬桶抵抗得了洋槍洋炮嗎?中國官員為什麼會犯如此愚蠢的錯誤?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長期的閉關鎖國,盲目尊大,導致官員如此迂腐。鴉片戰爭的結果,給今天的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通過這樣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這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一步。
二、開展競賽,讓孩子感到學習歷史是一種競爭
在對歷史知識的復習中,傳統的復習方法就是讓學生通過反復,達到記憶的目的。學生在重復的過程中,常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爭取優異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慾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
因此在期中期末復習時,可以准備一些典型練習題,把全班學生分為男生女生兩大組或幾個組,進行各組之間的歷史知識大比拼。為了回答一個問題,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去翻閱課本、小組討論交流熱烈,這種模式既可增加課堂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對初中學生特別適用。當然,必要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也是要准備好的。
三、創設情境,讓孩子感到學習歷史是一種體驗
活動化的教學首先要求設置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然後開展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的教學活動,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比如在《三國鼎立》這一課時,學生在探究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時,總有點全面。學生一般會認為火燒赤壁是戰爭成與敗的關鍵,而忽略對主觀原因的分析。
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可以安排一次角色扮演活動,挑選三名學生,分別扮演曹操、周瑜、諸葛亮,表演赤壁之戰前的一個片斷。這個角色扮演活動效果很好。因為歷史角色的台詞把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融於人物對話和身體語言之中。學生們也喜歡參與這種類似於穿越的活動,同時也有展示機會,通過角色扮演活動,把曹操的自負、輕敵,也把孫、劉的聯合、同舟共濟積極應對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四、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標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教師的滿堂貫和一言堂。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鼓勵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是一個好的方法。還以《三國鼎立》這一課為例,教材中涉及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戰爭勝負的原因是教學的重點,為了讓學生全面掌握歷史事件的原因,可以採取合作學習探究的方式,時接下來,把學生分為若干組,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原因,集思廣義,形成較全面的答案。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回答會有條理性、會較全面,由於是自已動手的成果,對知識點的掌握會很牢固。這種合作活動形成模式後,他們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了學習的動力。
五、善加肯定,讓孩子在學習歷史中獲得成就感覺
在教學中,教師注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進行激勵性評價。這種激勵往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氣質、特點、學習水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做出針對性的評價。例如在每節課的復習環節,將一些簡單內容設計成問題提問那些基礎差的學生,這些問題他們肯定能順利回答出來,這時教師及時表揚,讓其他同學用熱烈的掌聲為他們喝彩,讓以前聽慣批評的他們覺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揚的優點,他們感覺自己也能抬起頭,挺起胸,充滿了自信,慢慢消除厭學情緒,同時也就喜歡歷史這門功課。對於優秀學生,教師在表揚的同時可以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來提問他們,讓聽慣表揚的他們正視自己,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不足,自己還需要努力。這種因人而異的激勵方式可以讓每一位同學正確地給自己定位,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並且向這個目標努力奮斗。
Ⅶ 怎樣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加強對歷史課程標準的運用,吃透課標
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可以說研究透歷史課程標准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我們可以重點研讀課程標準的本體部分(即內容標准部分)的陳述,通過使用不同的行為動詞,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層面的內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劃分,這是確定教學重點的主要依據。從面做到有的放矢。為我們的有效教學打好基礎。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認同歷史學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慾,課堂效率就高。「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關鍵在於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在歷史課上講到有意思的歷史典故時,平常不聽課的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著你,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並試著回答。這也讓我意識到應依據我校學生的特點首先得讓學生聽你的課,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學生學會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所以說,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可以創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講到必修一政治史《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先提到熱播的電視劇<漢武大帝〉讓學生談一下漢武帝的主要功績然後進一步引入新課。當然,在講到枯燥無味歷史知識時,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例如講到「靖康之難」時,引入學生熟悉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提問「為什麼金庸把其中的主人公要取名為郭靖,楊康?」在學生激烈討論後得出結論「為了提醒後人不忘靖康之恥辱」。如歷史必修三《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中講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時,可用近期電視正播放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各種專題片來進行教學,用今昔變化的對比得出改革開放對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的重要性,進而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可以引發我們對過去及現在的思考,真正能「以史為鑒」。也就是讓學生重視歷史科目他才會主動去學習。
三、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面對新課程,我們常常苦惱於資源的無處尋找,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接觸課程資源,但是沒有從宏觀上加以把握,沒有明確地進行分類,使用時目的性不強,缺乏系統化……難以產生宏觀效應」。②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先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體會,根據學習目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整合、裁剪,突出重點、難點;之後以教材為核心,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從內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現實中的教育資源,使教學不再局限於教材。那麼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都有哪些呢?
「教學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和無形資源,包括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③
(一)、挖掘物質資源,體現歷史多樣性
與其它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不同類型的物質資源,充分體現歷史的多樣性。
(二)、開發人力資源,展現歷史鮮活性
在課堂上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的教,一個是學生的學。首先,教師是資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說過「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水準。」④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和紀連海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我們的學生。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學生怎麼能不跟著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注意個人的積累和修養,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愛上你的課,愛聽你的課。
其次,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圖和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他們與課程接觸時,時時刻刻都在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去體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經驗,這些鮮活的經驗又會給課程帶來新鮮血液,成為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⑤那麼怎樣開發學生資源呢?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導入部分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興趣培養,僅有興趣培養而沒有能力落實還不是學生資源的開發,要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積極地尋找有意義的東西,促進學習的進步和自身提高。
四、在授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去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他們從不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是被動地接受,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思維受到扼制。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老師不再局限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休,與學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動研究,從「舞台劇的主角轉變為導演」。最終在教師轉換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我的想法是:「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如我們可以通過演講等形式來點評歷史。可以通過教師播放的影視圖片來感受歷史,通過學生編演的歷史情景劇再現歷史,加深認識。有條件的話,我們也可以通過參觀名勝古跡等實地參觀走進歷史。通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進行演講、表演,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教師也可在學生的活動中毫不吝嗇的運用贊美之詞來肯定學生,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教師發現課堂中稍瞬即逝的創新閃光點;藉助現代教育技術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學生對事件的認知深度、水平,思維得到全面釋放提升,雖然缺少了教師滔滔不絕的精彩講述,但教學效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五、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檢驗一堂課有效性的重要內容,它可以讓教師及時的掌握學生的本堂課的學習情況。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當然課後測驗也是重要的手段。在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利用多媒體檢測基礎知識。針對學生較容易出錯的地方,及幻燈片以選擇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課後的測試,當然及時的批改也是一項重要的環節。以讓學生形成反復記憶加強認知。
六、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反思將會使更多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於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足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方法,並在隨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於優化,從而達到最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有必要進行及時有效的反思。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於學生主體的調動,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才能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歷史。
當然,如何評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每個從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都會有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這里我只是談了自己一點很淺顯的認識。希望我們所有的歷史教師能群策群力,提供好的教學方法,共同提高我們的育人事業。
最後筆者用余文森教授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內容:「有效教學只是我們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優質教學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我們期待這樣的教學: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徵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讓學生充滿夢想和希望。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優秀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