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瓜洲屬於今天的哪裡
瓜州隸屬甘肅省酒泉市。
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
酒泉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 東接張掖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接蒙古國,自古就是通往新疆和西域的交通要塞,是現代航天的搖籃。
風景名勝
綜述
酒泉文化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截至2019年,5處世界文化遺產和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星羅棋布,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享譽世界,是全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西部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和最具人氣的西部名城。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麓的大泉河畔,南北長約1610多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藝術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截至2010年,保存完好的洞窟有492個,內有4.5萬平方米的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
『貳』 瓜州在哪裡
問題一:瓜州在哪兒? 古時候的瓜洲現在也屬於鎮江。瓜洲在晉代就是出名的長江渡口,在唐代最為繁榮。這里是古運河的入江口,地處長江北岸,正當大江南北的咽喉要沖,素有「江北重鎮」、「千年古鎮」之稱。歷代文人游歷天下,常常羈留於此,留下了無數詩作名篇,使瓜洲古渡的聲名更加遠播。宋朝大詩人蘇東坡曾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
問題二:古時候的瓜州在哪裡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古代把鎮江稱為京口,把揚州稱為瓜州。
問題三:古代瓜州是哪裡 古代的瓜州先叫瓜州,後該叫安西,是現在的扮首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
安西縣在歷史上因其生產蜜瓜獨具特色,在春秋時期就謂之瓜州。初唐時期,瓜州被作為行政建制的名稱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廢瓜州。
安西之名,起始於康熙年間,康熙帝在安西布隆吉大敗葛爾丹部屬3000餘人,始稱「安西」,取義為「安定西域」,寄託了平定西域之亂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設置安西直隸廳,後改為安西府、安西直隸州,至民國二年(1913年),安西直隸州改為安西縣,此縣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
2006年2月8日,民政部(民函[2006]31號)批准:同意將甘肅省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
問題四:瓜州是現在哪些城市 1000年前散文家王安石在瓜州(今鎮江). 現在有個甘肅省瓜州縣。
問題五:瓜州火車站有幾個,分別在哪裡 瓜州有三個普速客運火車站,一個高鐵客運火車站。一個是瓜州站,位於敦煌線,站址在瓜州線淵泉鎮上,就是瓜州縣城;另外一個是疏勒河站,位於蘭新線上,站址在瓜州線三道溝鎮上,疏勒河站距離瓜州縣城有一百公里遠呢;還有一個是柳園站,位於蘭新線上,站址在瓜州線柳園鎮,距離瓜州縣城有八十公里遠;高鐵客運火車站是柳園南站,位於蘭新客運專線上,站址在柳園鎮距離瓜州縣城有八十公里遠。
問題六:瓜州市在哪裡? 瓜州屬於縣級單位,瓜州縣隸屬甘肅省酒泉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瓜州縣境東西長185公里,南北寬220公里,面積2.41萬平方公里。
問題七:紅樓夢里的瓜州是哪裡 摘要位於中國揚州市南18千米里運河入江口,隔江與鎮江金山寺相對,屬江蘇揚州市邗江區。瓜洲原為長江流沙沖積而成。始於晉,因洲形如瓜得名。唐宋即為江邊巨鎮。光緒年間瓜洲城坍入江中。今瓜洲鎮原是城北四里鋪,1965年建鎮。1990年人口1.56萬,面積 14.2 平方千米 。有一座中小型水利樞紐工程瓜洲閘。名勝古跡有瓜洲石渡及為紀念鑒真東渡而建的瓜洲石渡紀念碑。
瓜洲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4.8攝氏度,無霜期為28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800-1200mm,夏季降雨佔全年的60%左右。瓜洲系沙洲與河漫組成的長江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基承載力為10噸以鬧頃上/平方米,可作天然地基使用。全鎮土地總面積18554畝,其中耕地7829畝,水面5003畝,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盛產鰣魚、刀魚、�t魚、河豚四大長江著名水產廳彎數,素有「魚米之鄉」美譽。
問題八:明朝說的瓜州是現在的哪裡? 安西縣在歷史上因其生產蜜瓜獨具特色,在春秋時期就謂之瓜州。初唐時期,瓜州被作為行政建制的名稱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廢瓜州。
問題九:瓜州人在哪乘坐蘭新高鐵 酒泉供修四個客運站,酒泉南,清水北,玉門鎮,柳園南
問題十:唐朝時期,瓜州是指哪裡? 就是現在甘肅省酒泉市下屬的瓜州縣,以前曾長期叫做安西,現在又恢復原名瓜州。
『叄』 瓜洲隸屬於今天的哪
瓜洲鎮屬於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鎮上有兩個著名景點:
(1)瓜洲古渡山賣風景區是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揚州市古運河下游與長江交匯處,距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中心15km,逗埋逗潤揚公路大橋、鎮揚汽渡、揚州港與其毗鄰相接,鎮江金山寺與園區隔江相對。
(2)潤揚森林公園,距江蘇省重點大學揚州大學大約16Km。
(3)歷史瓜州成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瓜洲位於北緯32度02分,東經119度04分。南與鎮江市區隔江相望,北距揚州市區9千米,西距儀征市化纖工業聯合公司19千米,東距揚州港5千米。
瓜洲鎮鎮域面積46.18平方千米,人口5.8萬人,轄11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鎮區沿古運河兩岸依南北向布置。瓜洲鎮轄11個行政村:瓜洲、凍青、紅廟、運西、明星、蔣庄、東石、戚橋、建華、鞠庄、軍橋,和3個社區居委會:陳家灣、四里鋪、西八里鋪。
瓜洲地區系由全新世以來長江攜帶的泥沙沉積,古沙洲並岸,與河漫灘組成的沖擊低平原,地勢極為平坦,地面真高在2.42——4.2米之間,大部分為3.22—3.3米。河網稠密。
瓜洲地區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液扮,年平均溫度14.8攝氏度,無霜期為28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800-1200mm,夏季降雨佔全年的60%左右。全鎮土地總面積18554畝,其中耕地7829畝,水面5003畝。
『肆』 瓜州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瓜州縣隸屬甘肅省酒泉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游敏御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拿逗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
瓜州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
瓜州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個,2018年10月10日,甘肅省政府批准瓜州神岩縣退出貧困縣,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瓜州早在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時為西戎地,秦為月氏、烏孫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屬酒泉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冥安、淵泉、廣至三縣,隸敦煌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瓜州,明設罕東衛,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置安西府。乾隆三十九年改府為安西直隸州。
1949年9月28日解放,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三軍八師接管,10月7日安西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酒泉專區行政公署。 安西縣縣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
『伍』 瓜州隸屬於今天的哪裡
古詩《泊船瓜洲》中的瓜州隸屬於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瓜州隸屬於今天的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王安石的詩作《泊船瓜洲》中有提到詩人路過瓜州小憩時,懷念自己的家鄉金陵,瓜州就是指長江北岸的揚州南郊。nbsp;很多人知道「瓜州」這個地方是來自於古詩《泊船瓜洲》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這里的京口是指江蘇省鎮江市,「一水」就是指長江,那麼瓜州就是指位於長江北岸的揚州南郊。
nbsp;所以,在《泊船瓜洲》這首詩中的瓜州屬於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鎮上有兩個著名景點,一是瓜洲古渡風景區,它是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揚州市古運河下游與長江交匯處;二是潤揚森林公園。
古絲綢之路的瓜州
在我國古絲綢之路上,也有一個商賈重鎮叫做瓜州,它是自古以來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端,全境東西長185千米。瓜州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陸』 我國歷史上有南北兩個瓜州,分別是今天哪裡
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有兩個名叫「瓜州」的地方,非常容易讓人混淆。
比如陸游曾寫過「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而唐代的岑參卻寫:「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
兩句詩中雖然都提到了「瓜州」,但並不是指的同一個地方。兩者雖然讀音相同,寫法卻不一樣。一個是瓜洲,另一個是瓜州。
瓜洲渡口
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曾有很多文人墨客途徑瓜洲,並留下了傳唱千古的名篇。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這說的是一位閨中少婦,借瓜洲渡旁的綿綿江水,表達對丈夫遠行的思念;
北宋王安石寫過:「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則描繪的是他從開封返回南京,渡過瓜洲渡口時,盼望著回到家鄉的殷切心情;
宋代的詞人張輯也曾寫:「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唯有魚竿明月上瓜洲。」表達了對世事變遷,人生縹緲的唏噓和無奈。
『柒』 瓜洲屬於今天的哪裡
瓜洲是歷史文化鉛畝名鎮,地處長江北岸、古運河入江口,是歷代聯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沖。它屬於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瓜洲古渡有為紀念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而建的「沉箱亭」,沉箱亭的八根廊柱撐起八角形的飛檐穹頂,亭內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沉箱亭」三個字,石碑的背面記述著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況。
另外,瓜州還有一御碑亭,其四面無柱子都是石壁,且僅在三面有門。亭中有朱元璋槐陪森的亂激御碑,碑上刻著他親自撰寫的《周顛仙人傳》和《四仙詩》。御碑亭的正門外刻有「姑從此處尋蹤跡,更有何人告太平」這幅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