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歷史大題怎麼概括
概括:就要根據平時背的積累的,用稍微專業點的詞彙結合材料,把要表達的東西提煉出來!分清條目,不管給什麼材料都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方面來分析下手!
2.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方法
歷史答題有時候對我們來說也有點難,那怎麼辦呢?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 措施 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 文化 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 總結 ,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
(1)生產力標准
(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階級的觀點
(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方法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綜合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 高中歷史材料題答題思路與歷史學習方法
★ 高中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及思路
★ 歷史大題解題技巧
★ 高中歷史解題思路與復習方法
★ 高中歷史的12種題型解題方法
★ 高中歷史主觀題答題攻略和要求
★ 做歷史題大題的思路實例講解
★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大全,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3. 高考歷史大題題型怎麼回答急!!!!
審題四步驟
審題是取得理想成績的關鍵。審題就是審閱推敲試題的含意,從題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題目的內容和要求,從而判斷試題的類型,確定答題的中心和選擇答題的材料。如何審題,概括地說就是細心閱讀、認真理解、開拓思路、反復推敲、組織要點。具體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審題型。高考歷史主觀題主要有敘述、分析、比較、論證、評價等類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歷史試題的不同類型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是取得較好成績的前提。例如:「結合19世紀晚期的有關背景,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必然性。這場戰爭對中國國內政局和遠東國際局勢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這是一道敘述分析類型的主觀題。重點考查考生對甲午戰爭的背景和影響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響。試題的要求是敘述加分析,這是試題的重點。
第二步,審范圍。所謂「范圍」,指的是問題所涉及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論述時應涉及的論點、論據。換言之,就是要審清試題的具體要求,找到答題的廣度和深度,否則便容易跑題。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此題從原因上分析有遠因、有近因、有根源;時間跨度為1919~1939年;內容分析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20年代的國際關系、1929~193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及其影響、英法美對德意日的綏靖政策、歐洲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等五項。
第三步,審重點。就是分析試題的設問指向。試題所問的方式、角度、側重點不同,回答的重點也不同。例如:「19世紀末的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和「19世紀末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前者的重點在於回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出現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這種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圍繞著矛盾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引起戰爭危機等。後者的重點是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其後果等。
第四步,審字詞。就是從語法修飾的角度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試題的中心詞,然後再找出哪些是修辭或補充中心詞的附加成分和連帶成分,特別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時間概念、地域范圍、程度高低、數量多少的帶限制性的關鍵詞。例如:「結合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三次起義,分別說明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發揮的作用。」這道論述題要求考生以具體的史實論述人民群眾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作用。「結合」就是要用具體事實,即三次起義的時間、原因、經過、結果來論述;「分析」就是要把三次起義分開說明。審題要冷靜、細致,保持清醒的頭腦,迅速梳理知識,抓住要點,然後精心作答,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要點不可少
在動筆答題時,考生心裡要清楚答題的格式和得分要點。具體來說,書寫一定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語言要通順、平實、准確;格式上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標出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盡管不同題型有不同的得分點,但歷史主觀題的得分點分布有較強的規律性,下面的規律需要考生掌握:
1. 「歷史背景」的范圍通常包括國內和國際,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而經濟背景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內容;政治背景包括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等環節;文化背景包括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要點。
2. 「歷史條件」的分析,與歷史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 「事件原因」要從主觀原因(內因)和客觀原因(外因)兩方面分析。主觀原因包括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客觀原因包括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要點。答題時,可依據「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思路依次敘述。直接原因即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即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等)、主觀需要等。三層原因層層遞進,相互聯系滲透。例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4. 「矛盾分析」主要涉及的項目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等。
思路要理順
針對不同類型的試題,考生要制訂答題策略,理順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從容不迫。近幾年歷史高考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 比較式問答題
比較式問答題包括外顯比較和內隱比較兩類。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試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回答。答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關鍵是根據題意,對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屬於歷史人物類型的要列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類型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制度類型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類型的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
2. 分析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
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3. 分析經濟特徵
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第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揭示基本特徵;第二,分析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第三,揭示特徵時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4. 開放性問答題
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地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要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的支持點。再次,可以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做到史論嚴密結合。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最後,論述要全面,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還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5. 某失敗事件「說明了什麼」
回答某某事件「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考生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首先,某某事件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意義;其次,該事件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最後,該事件的失敗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要說明該事件的政治或經濟訴求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6. 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再次,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4. 做歷史大題技巧及思路
歷史是高考文綜卷的重要部分,高考歷史大題則是高考文綜的重要得分點,那麼,歷史大題怎麼答呢?有哪些答題技巧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做歷史大題技巧及思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歷史大題技巧及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 方法 :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 措施 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4、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5、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高中歷史大題怎麼答
首先是扣題,最好把題目材料中你做認為的關鍵詞都劃下來,然後根據這些關鍵詞逐一篩選作答。在答題的時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質的(得分關鍵),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網,注意廣度為先,再追求深度)記得結合材料。
另外還要注意題目分值→此項適用所有文科大題。兩分少答,點到本質即可;四分略微擴充;六分、八分、十二分,盡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語料,就像萬能金句這類的,實在不知道答什麼也不要空著,把 句子 搬一點上去,說不定能踩點給分。
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
歷史大題題型
在高考試題中,材料解析題通常以下列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學弟學妹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 提示語 ,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 總結 。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弟學妹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弟學妹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和估價,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弟學妹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 興趣 愛好 、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做歷史大題技巧及思路相關 文章 :
★ 做歷史題大題的思路實例講解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思路
★ 做歷史題大題的方法
★ 歷史考試答題技巧主觀題
★ 歷史答題思路方法總結
★ 高中歷史綜合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
★ 做歷史題材料題的方法分析
★ 高考歷史十大類試題解題方法指導
5. 做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
歷史大題中,對於歸納材料式的答題,一定要有語言的概括性,史實的精確性,高考就要來臨了,我在此整理了做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目錄▼▼
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
高中歷史事件記憶小技巧
高考歷史怎麼提分
● 做 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
首先列出題目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 總結 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 經驗 ,認識到大豆對於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 種植 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製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乾旱地區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葯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
——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12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8分)
(3)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5分)
41題第一問,實際上有兩個小問:種植特點和種植作用。
我們來根據標准答案來對答題要求來進行一個探究。
根據「猿題庫」軟體和網路題庫軟體及學霸等軟體上提供的答案,41題第一小題標准答案有如下特點:
(1)我國人民最早種植、馴化。
(2)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種植范圍廣。
(3)開發出各種豆製品。
(4)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推廣,政府的推動。
作用:
(1)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
(2)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是重要的備荒物資。
根據41題第一小題的標准答案,首先學生在做「特點」這一小問時要從材料中「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大豆的記載」這一句中提煉和概括整理出答案所寫的「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這一層的關鍵信息。
然後根據材料中「先秦時期,大豆種植主要在黃河流域和唐宋時期相關文獻記載的江南嶺南地區的推廣種植」這一段話中提煉和概括出答案所給的「種植范圍從中原到南方,種植范圍廣」這一信息。
繼而從「《齊民要術》通過對勞動人民的總結……到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推廣到」這一段話中提煉和概括出「中國古代大豆種植受到相關農業書籍的經驗總結和政府的號召推動。」
從「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大豆製品都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這一句可提煉和概括出另一條答案「開發出各種豆製品」。
學生在做「作用」這一小問時,也要首先從「送到南方救災、備荒」等相關材料中提取出大豆在中國古代是作為「備荒和救災用品」而發揮作用的,繼而從「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大豆製品……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這第一段材料的最後部分提煉和概括出答案所要求的「是中國古代人民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更合理。」
材料所給的信息是充裕的,關鍵是要學會提煉概括和聯想。這裡面,當你看到材料中說到「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就有大豆的記載」時,馬上要能提煉和概括出:中國是最早種植和馴化大豆的國家,概括出之後還能要從腦中聯想出相關史實論證:
比如「發達的中國古代農業」,還有「五穀」中的菽就是大豆,這兩條相關知識來佐證材料。還有要從一般特徵中歸納整體特徵。
比如材料中提到「《齊民要術》通過對勞動人民的總結……到朝廷……推廣」,這里要知道,《齊民要術》這本書只是一部相關農業的代表,因為我國古代的但凡是科學性著述,基本上都是對於當時和前代相關領域的總結,《齊民要術》這本書出現在題目材料中,其實是想說明以《齊民要術》為代表的相關農業典籍對於材料中大豆種植的推動。還有,看到材料中的「救災」,要的明白在中國古代社會,大豆是可以作為救災備荒物品而大面積推廣的。
另外,要注意問題中的主語 和賓語 都分別是誰,比如41題第一問的第二小問,問作用,這時候你得要知道:這裡面有一個時間限定——中國古代,主語是大豆種植,賓語則是中國古代社會還有中國古代社會的人,所以它這一小問完整的問題應該是「在中國古代,大豆種植對於中國古代社會和人的作用。」還有要注意答案與答案之間的一個相關邏輯性,人家標准答案裡面是先指明了「大豆以及相關豆製品是中國人民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然後才說明「是重要的備荒物資」,這裡面是有一定的邏輯的,假設一個食物你連吃都不吃,你怎麼指望儲藏起來當救濟糧,你怎麼不儲蓄乾草給人吃呢?這就是:答案與答案之間的一個相關邏輯性,其實就是應該有的一個答案的先後順序。
我們再看41題第二問,標准答案為:
(1)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
(2)大豆是一種優良的作物,適宜種植。
(3)科學技術的進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
首先,作為一個古老的東方作物能被引入美洲,肯定是因為新航路開辟,地理大發現之後,新大陸和舊大陸之間的物種流動,不要光記著從美洲來的草泥馬,番茄、苞米棒子(玉米)、辣椒、煙草、梅毒,也要記著舊大陸也能把咱們這邊獨有的物種帶到美洲,比如「流感」、「天花」、馬匹、戰犬,還有各人種以及他們自己民族獨特的 文化 和作物。
還有材料最後說道:「美洲的農田和中國的餐桌發生聯系」,這明顯的就是用世界市場還有全球化的相關知識來回答,我們知道新航路的開辟標志著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徹底形成,但是不管是新航路開辟還是現代全球化浪潮,我們都可以用一個世界市場的歷史語言來予以回答,所以標准答案為「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
像這第一條的回答,就需要進行一個知識性的聯想。大豆能從舊大陸的古老東方出發在陌生的新大陸落地生根並發展壯大,除了人類對於它的引入和種植也與其自身的容易養活的特性相關,容易養活,如果用專業術語就是答案中「大豆是一種優良的作物,適宜種植。」這個答案用的也是 推理法,不好活根本不可能得到大面積推廣。
第三條答案基本是出於對於材料的總結,是對材料中提到的「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做飼料和綠肥」,他表述的意思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大豆在北美做飼料和綠肥,隨後材料中提到「19世紀60年代……做啥啥啥」,「19世紀末……做啥啥啥」一直到1954年,大豆在美國做啥啥啥,時間跨度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別的不說,至少是科技在進步吧,所以第三條說道「科學技術的進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
總結:歷史大題中,對於歸納材料式的答題,一定要有語言的概括性,史實的精確性,知識的發散性和聯想性,還有段落性和分條性,如若不然,學生的答題是偏離高考要求的,當然,段落性和分條性好解決,這基本屬於格式問題,不像前面的問題,屬於思維問題,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個長期的訓練和持續的要求。
各位考生要切記: 高考是有相應的答題要求的,切不可將自己平時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養成的不符合高考的答題要求帶入高考答題中,否則,吃虧的只能是自己。從現在起,樹立符合高考要求的解答歷史大題的相關思維和模式,時間還來得及。
>>>
● 高中歷史事件記憶小技巧
高中如果你想要學好歷史,找到一個好的 方法 是很重要的。學習歷史並不是你死記硬背就可以學會的,他需要我們各方面知識的綜合並且需要我們用心去學習才可以把歷史學習好。學習歷史有很多知識也是需要我們去理解的,並不是死記硬背就可以學會的。
學習歷史的時候,你上課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聽,下課後多記筆記、然後對於老師已經講了的知識你要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比如說學到了某個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了解,然後把我們要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和影響等,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方便了我們的記憶。
平時我們也可以多閱讀一些課外書,做到理解記憶。有時候書本上的知識並不是全部,所以我們可以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這樣可以更好的增長我們的見識,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歷史課文。
其實學習高中歷史還是需要我們來記憶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對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斷地記憶和思考,這樣可以增加我們對歷史知識的記憶,還可以鍛煉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說我們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 故事 中涉及歷史,我們就可以馬上想起他是有什麼歷史知識有什麼背景。
我們也可以針對歷史問題裡面會出現的一些比較多的問題,做一個合理的整理,我們可以把教材中哦哦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整理出來,這樣會更好的方便我們去消化去學習和記憶。
>>>
● 高考歷史怎麼提分
掌握一套既定的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習裡面其實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條"或"兩條"來總結,比如說了解一個事件我們通常是從"背景(原因),內容(經過),影響和意義(結果)"來記憶,分析問題我們總是有"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來思考,分析背景時我們會分"國內環境,國際環境"來進行,評價意義時我們有"正面(積極)和負面(消極)"兩個方面……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你在答大題時就會輕松地發現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迅速幫助你理解題目和入手分析,至於這些既定的方法你可以自己在學習中很容易地提煉出來
>>>
做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大綱題型解題技巧介紹
★ 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及套路
★ 高考歷史大題解題套路總結
★ 高三歷史專題復習資料總結
★ 高考歷史材料題專項練習附答案
★ 高考歷史高分技巧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模板整理資料
★ 高中歷史材料題答題思路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6. 歷史主要內容怎麼概括
問題一:歷史概括題目怎麼做 我以前遇到過與你類似的狀況,問老師之後學會了一個比較適合我的方法:
1.先讀問題,之後帶著問題讀材料;
2.在讀材料的同時,給材料「定位」,找出材料在我們平時學習中的對應位置(例如:必修三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
3.回想在這個位置上課堂上講過什麼、筆記上記了什麼、老師強調過什麼,注意這里必須是關鍵詞,不能亂七八糟、仔仔細細地硬掰知識點(例如:孔子 仁 禮 中庸【這個其實就涉及到選修了,一般在必修考題里不會出現……我是遼寧的,考試地方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我在這里就是舉個例子,別計較哈~】);
4.將與題意、與材料有關的知識點提取出來,這時候,根據問題進一步細化(比如:孔子思想的影響【這個你得會展開說,在這里我就不打了,教材上寫的很清楚,就算教材上不全筆記上也應該有的哦!】),盡可能用學術性詞語解釋問題(例如:促進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
其實,這樣將問題與自己的知識聯系起來之後,你答出來的答案就很有韻味了,最起碼看起來不會很直白、很幼稚、好像是理科生(= =;)。
但,很重要的一點,這么做就要求你必須很熟悉基礎知識,或者說你的基礎知識必須扎實、運用必須熟練。這就要求,你既要認真復習教材、復習筆記、盡力回想課堂,又要多做題、多找感覺、多從中印證自己的解題思路。
這只是一種方法,對於基礎知識好的學生來說很好用。還有一種方法來著……但是我忘了(……)。。LZ可以試試,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都有這個困惑的時候,祝你成功!
問題二:歷史悠久用一個字怎麼概括? 10分 答:深 吧。因為歷史悠久總有許多故事,讓人撲朔迷離,捉摸不透的感覺,就像是大海深處。同義詞還有:遠等。但可能涵意稍遜於深。
問題三:我知道中國歷史的一些歷程簡單概括 中國近代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止。1840年後中國從封建社會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期間飽受東西方帝國主義欺凌,外戰,內戰不止。
大的外部戰爭有兩次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兩次中日戰爭、中八戰爭(八國聯軍)。期間割地賠款難以計數。諷刺的是俄羅斯,與中國未有戰爭,卻掠取了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殖民者中的最大贏家。
大的內部戰爭有太平天國起事、捻軍起事、回亂、義和團起事、護國戰爭、國共內戰。
主要的影響是,西方文化逐漸為落後的中國的接受,如洋務運動,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傳入。中國終於開始了自己的工業化進程,雖然進績極其緩慢。
在這段歷史中,最不能忘記的,除了五四運動後,當然是持續14年的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日戰爭。
問題四:歷史書上的班超事件怎麼概括 班超是兩漢文化孕育的偉大英雄,後世難得一見啊!
東漢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社會風氣很正,人們正義感很強,出現了不少奇人異士,這和明清時期重用循規蹈矩的人完全不同。漢高祖劉邦功不可沒啊!是他開創了保護人才、任用人才、信任人才的大漢王朝統治文化。光武帝劉秀不愧為中國歷史八百多位皇帝中的佼佼者,是他身體力行,嚴於律己,為人正直,作風勇敢,以一種近乎俠義的精神影響了中國社會二百年。班超正是兩漢文化孕育起來的優秀人物,是當時真正的社會精英。
班超,字仲升,東漢時期扶風平陵人。敬昌棚班超出生於書香門第,他的祖姑亮則是漢成帝班婕妤班迅做恬,班恬擅長漢賦,和賈誼、淮南小山、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等人一樣,處於漢賦作家中的第一梯隊,在女作家中則獨占鰲頭。重要的是班恬的理想很大,她是沖著母儀天下去的,她也確實有這個實力,由於漢成帝的愚蠢,班恬的理想才沒有實現。這種壯志未酬會對家族後人產生很大影響。
班超的父親是大歷史學家班彪,班彪的水平僅次於司馬遷,也是歷史學家中的第一集團,《漢書》基本上就是在他的手裡創作的。班彪也是壯志未酬,他曾經是沖著太子太傅使勁的,但由於光武帝不太容人,對這種智慧高超的知識分子心存抵觸,班彪的仕途一直不得志,直到晚年才作了徐縣縣令。班氏家族積累了大量的心理能量,他們的出名發跡已經是勢不可擋了。
班超的哥哥是《漢書》作者班固,他當然也是不錯的歷史學家,還是不錯的漢賦作家,只是班固膽子小了點,一生為人謹慎,長期擔任宮廷文職工作。班超的妹妹是班昭,《漢書》最棘手的《八表》就是她完成的,班昭相當於宮廷教師,在漢和帝、漢安帝的時候,班昭經常出入皇宮,對兩個哥哥班固、班超多有幫助。父親班彪、兒子班固、女兒班昭,都是歷史學家,歷史上稱之為「三班」。
班超本來也是讀書出身,幾乎涉獵了所有書傳,但他讀書和哥哥班固、妹妹班昭不一樣,他願意貫通大義,但不喜歡深究細節。父親班彪對他這種學習方法並不看好,結果家裡的體力勞動都歸他了,在班彪看來,班超日後難成大器,和亦步亦趨的班固沒法比。在辛苦勞作中,班超倒是任勞任怨,不怕苦不怕累,干起活來很有感覺。
一件事使全家對班超刮目相看。班彪死後,班家生活困難,他們從京城回到了老家扶風。此時班彪已經寫成了《史記後傳》幾十篇,班固在這個基礎上開始寫作《漢書》。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人告發,說他「私修國史」。漢明帝是個性子急的人,班固同郡曾經有個叫蘇朗的人,因為偽造圖書讖緯被捕入獄,很快就處死了。班固的案子和蘇朗的案子看上去很相似,班家人非常緊張,一籌莫展。此時弟弟班超主動請纓,他決定去洛陽告御狀,親自上書漢明帝,替哥哥班固鳴冤。
班超連夜起身,策馬飛馳,穿華陰,過潼關,來到洛陽,詣闕上書,引起了漢明帝的重視,漢明帝召見班超核實情況。班氏家族因禍得福,漢明帝對班固的做法非常認同,對他的才華多有贊譽,立即釋放了班固,讓他官拜蘭台令史,負責掌管校訂皇家圖書。班固屢試不第的仕途在弟弟班超的幫助下打開了新局面。
哥哥班固當官了,班家人又遷回了洛陽,但蘭台令史的薪水有限,班家人又多為文人,他們的生活依舊清苦,班超替別人抄錄書籍掙錢養家。班超是那種學大意通大概的人,對這種一筆一劃的抄書工作非常不擅長,一天又一天地捏著鼻子干。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了,輟業投筆,仰天長嘆,說:「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毫無疑問,班超開始為自己規劃人生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首開西域和中原的聯系,傅介子也是漢使,他隻身刺殺樓蘭國王,使樓蘭歸附漢朝。看來班超對出使異域真的是有感覺啊!實際上西漢時期在西域立功的猛人很多,他......>>
問題五:中國歷史重大3.18事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國民軍與奉軍作戰期間,兩艘日本軍艦護衛奉系軍艦進入大沽口,並炮擊國民軍,守軍死傷十餘名。國民軍開炮自衛還擊,將日本軍艦逐出大沽口。事後,日本認為國民軍破壞了《辛丑條約》,與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國公使,於16日向北洋軍閥段祺瑞執 *** 發出最後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的要求,並限令48小時內答復,否則以武力解決。同時各國派軍艦雲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脅北洋 *** 。
三・一八慘案,發生在1926年,平衡於馮玉祥直系軍閥和張作霖奉系軍閥的段祺瑞臨時 *** 未能妥善處理外國公使團的「最後通牒」,而憤怒的群眾沖擊國民 *** ,導致包括兩名便衣警察、一名衛兵在內的47人死亡的一場慘案。死者中為人們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劉和珍,李大釗和陳喬年也負傷。
問題六:上海的歷史和演變簡單概括 上海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可能只有數百年,但追溯上海的歷史,則會驚奇地發現它的歷史並不短。據考證,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澤文化時期,上海地區已成為長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跡。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7. 高考歷史大題解題套路總結
高考歷史材料大題以其設問靈活、考查能力高、分值大等特點,在高考歷史試題中佔有突出地位,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歷史大題答題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1、設問方式:「比較……異同」、「指出……不同之處(或差異、特點)」、「指出……相同之處」、
2、高考歷史解題思路:首先,思考該問題的正確的比較角度;(適合於設問中沒有給出比較角度的試題),這是高考歷史解題的關鍵所在。其次,按照比較角度,對應概括異同(既可以先同後異,也李團可以先異後同,但一定要按類比較,切忌異同混雜)。
3、存在問題與對策:問題:①不能尋找出正確的比較項(比較角度),或者只是找到一些形式方面的所謂比較項。②找出的比較項單一,或不能從多角度思考比較角度。③不能按類比較,答案異同混雜,思維混亂。對策:在於尋找出正確比較項(比較角度)。一般而言,從背景、過程(內容、方式、領導力量)、影響(結果、作用)三個大方面尋找比較項。
我推薦: 2017年高考歷史答題模板
1、設問方式:「依據圖表(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概括)……變化趨勢及原因」。
2、存在問題:①看不懂圖表,同時也就無法解讀圖表。②不能多角度概括圖表反映的變化趨勢的原因。
3、解題思路:①概括變化時,注意看分欄(橫向)提角度,看數字(縱向)說變化;答案語言表述時,一是善於用動態性的語言,如迅速(持續)增長(增加)、相對緩慢、逐步下降等。二是注意從整體與局部方面說明,如整體增長(下降),但個別年份下降(增加)。②概括原因時,注意多角度說明。首先區分是依據材料還是要用所學知識,還是既依據材料又結合材料;其次分析原因時,要善於分解不同角度的原因。從縱橫向看,縱向分為根本、主哪喚橘要和直接原因,橫向分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因素。從主客觀方面看,又分主觀、客觀原因。從國內外因素看,又分國內、國際原因。第三,如果變化趨勢有增鏈慶有降,要注意對應說明原因,即要說明「增」的原因,又要說明「降」的原因。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材料解析題是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是高考歷史主觀性試題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材料解析題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設問」組成。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作為一種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點,不管有幾個材料,總有一個中心,我們可以稱其為題眼,也可以說是命題者的意圖:命題者往往想通過這一題考察學生的哪些知識。一般的命題意圖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幾個材料,分別從_、_、_等方面提供了關於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斷出此題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識,這就是命題者的意圖,這就是高考歷史題眼。
因此,我們就可以結合教材中有關的知識來回答高考歷史題後所提到的問題。
把握題眼,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扎實的基礎知識是關鍵;(2)先閱讀題後的設問,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有利於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3)答題要簡練,為什麼答什麼,不要過多解釋。歷史材料分析題按選擇的材料可以分為:(1)文字型(文言文現代文外文翻譯);(2)數據型(數字表格、餅狀圖、拄狀圖、曲線圖等);(3)圖片型(文物圖漫畫地圖);(4)混合型(文字、數據、圖片的綜合)。這四種形式的設問結構可以分為:提煉觀點(歸納材料的要點)、分析比較(分析原因,比較聯系與區別)、評價認識(評價觀點與人物,得出結論)等。
8. 歷史大題答題技巧
歷史大題答題技巧如下:
1、閱讀材料:概括材料意思(或有一個意思,或有幾個意思),通過時間、人物等關鍵詞聯系課本知識,鎖定課本相關內容。
2、設問:看是表明、體現、原因、目的、影響等。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培型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下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謹培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9. 歷史特點題答題模板總結
如果將人看作一棵樹,學習力就是樹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我們評價一個人在本質上是否具有競爭力,不是看這個人在學校時的成績好壞,也不是看他的學歷有多高,而是要看這個人有多強的學習力。這是哈佛大學校長講的樹根理論。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特點題答題模板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特點題答題模板1
模板1. 古代帝王的成就
① 知人善任,不拘門第,提拔有用的人才,並量才適用。
② 胸懷寬廣,不計個人恩怨,目光長遠。
③ 虛懷納諫,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和批評,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從善如流。
④ 抓住有利的時機,英明果斷,順應民心和歷史發展趨勢。
⑤ 促進社會秩序的恢復與穩定,減輕農民的負擔,提倡節儉。
⑥ 開創或完善有利於國家發展的 措施 ,加強中央集權等。
模板2. 科技領域的共同成就
① 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② 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③ 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模板3. 重要組織的共同成就
(1)經濟組織:推動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加強成員間經濟技術合作,促進全球或地區經濟發展。(備註:經濟組織指世界貿易組織、歐盟等)
(2)政治組織:①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社會發展。②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解決地區沖突,協調國際經濟關系,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 文化 的合作與交流。(備註:此處政治組織指聯合國、歐盟)
模板4. 改革家、科學家、思想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① 改革家:改革是歷史發展的鮮明主題,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必然動力,改革家順應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不畏懼頑固舊勢力的強大阻力,勇於創新改革,改變拋棄陳舊觀點,制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的合理改革措施,推動國家的發展或社會的進步。
② 科學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刻苦鑽研和堅持不懈的努力,發明(發現)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有重大促進作用的事物(原理)。
③ 思想家:思想理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社會變革是對思想理論的實踐,精神和思想的解放,促進先進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的確立;思想大解放,充分激發人類的聰明才智,從而誕生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
模板5. 民族英雄對本國的貢獻
① 為了國家與民族利益,勇往直前,不畏艱辛。
② 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③ 為本民族的發展繁榮或進步作出傑出貢獻。
歷史特點題答題模板2
變化類
模板1. 經濟發展狀況變化
① 增長/多,上升。(指根據某一時期經濟發展前後數據或相關狀況比較,較晚時期數據或者是狀況大於或者好於之前)
② 減少/下降。(指根據某一時期經濟發展前後數據或相關狀況比較,較晚時期數據或者是狀況小於或者落後於之前)
模板2. 社會生活狀況的變化
① 不斷提高或改善。(指後期發展數據或是現象較前者有明顯的停滯或倒退)
② 落後或惡化。(指後期發展數據或是現象較前者有明顯的積極發展)
模板3. 封建王朝的發展趨勢
君權的不斷加強,相權不斷的削弱;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地方權力的削弱。
模板4. 社會發展的趨勢
① 封建主義的發展歷程(古代史)。
② 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社會主義的產生與發展(近現代史)。
模板5. 科技發展的趨勢
科技發明與更新的周期不斷縮小,科技發展仍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巨大動力。
模板6. 民族關系的變化趨勢
民族關系發展進程中,雖然各民族之間常有沖突和戰爭,但民族融合、發展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模板7. 社會政治制度的發展變化與趨勢
①變化: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封建社會)。政治民主化、透明化(近現代社會)。
②趨勢:君權的不斷加強;相權的削弱;中央權力的加強與地方權利的削弱(古代中國)。君主政治的不斷健全與合理化、民主化。
歷史特點題答題模板3
性質類
模板1. 戰爭或戰役或革命類的性質
① 奴隸性質。(春秋時期的兼並戰爭)
② 封建性質。(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③ 資產階級性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南北戰爭)
④ 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南昌起義)
⑤ 侵略性質。(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亞歷山大東征、拿破崙對外戰爭)
⑥ 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戰爭。(虎門銷煙、黃海大戰、百團大戰、台兒庄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等)
⑦ 國家內戰。(美國南北戰爭)
⑧ 社會主義性質。(十月革命)
模板2. 改革類
① 封建性質的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務運動、大化改新)
② 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戊戌變法、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
③ 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蘇聯改革)
④ 反封建的民主改革。(土地改革)
模板3. 經濟類
① 封建性質經濟/企業。(洋務企業如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
② 民族資本主義性質。(大生紗廠)
③ 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或企業。(「一五」計劃成就、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模板4. 制度類
① 奴隸性質。(西周分封制)
② 封建性質。(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郡縣制、科舉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軍機處等)
模板5. 事件類
① 侵略性質。(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
② 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
模板6. 法律文獻類
① 資產階級性質。(《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民法典》《1787年憲法》)
② 社會主義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蘇聯1936年憲法)
③ 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模板7. 思想類
資產階級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運動)
歷史特點題答題模板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模板歸納
★ 高考歷史各種題型答題技巧與模板
★ 歷史大題套路模板大全
★ 2020年高考歷史萬能答題模板整理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模板整理資料
★ 歷史高考萬能答題模板
★ 歷史大題解題技巧
★ 高考歷史大題答題模板2020
★ 高中歷史萬能答題模板大全
★ 高三歷史答題技巧及答題思路總結歸納
10. 歷史知識如何歸納
一、歸納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歷史學,不外乎由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兩大部分內容組成。而將中學歷史教學與高校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工作相比較,可以看出中學歷史教學具有如下兩大特徵。
首先,在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方面,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是相對確定的,即在量的方面具有限定性的特徵。不管是日常的課堂教學,高考試題的命定,都不可能游離《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范圍。
其次,在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方面,中學歷史教學要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對歷史作出正確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即在質的方面具有意向性的特徵。教材中,對某一歷史事件、現象的評價與結論往往是先定的。教師可以在教材、教參、教學大綱中找出明確的結論,因此,教師的工作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識記那些已經界定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歸納法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歸納法,一則能對教材中有限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起立體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後史實的內在聯系,提煉出解題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的兩大特徵,決定了歸納的方法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最主要的方法。
下面談談筆者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運用歸納法進行教學和復習的具體探索。
二、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的理解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教學應該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闡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同時也要闡明個人對歷史進程的促進或延緩作用」。適應上述要求,筆者在進行《中國古代史》(選修課)教學中,將教材內容歸納為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兩大類,力圖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本質上把握歷史、理解歷史。
(一)應需現象
即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不可避免地必然地發生某些事件的現象。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史,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所推動的。決定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最核心條件,是生產力的水平、經濟基礎達到的水平。因此,歷史教材就是對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的匯編。歷史學的產生和發展,本質上就是一個應需現象。下面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出四種應需現象,以利於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史實。
類型1:新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產生
屬於此類情況的有: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父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禪讓制,井田制,私田的產生和井田制的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等。
以上七個問題均屬於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類型2:舊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進行調整
這種調整不是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而是在一種生產關系內部進行。教材中有兩種情況:
①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來調整生產關系:例如王莽改制,隋唐時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兩稅法,王安石變法,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等。
②統治階級在階級斗爭打擊下被迫調整生產關系:階級的存在和階級斗爭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所決定的,當封建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如表現為政治黑暗、賦稅、徭役和兵役沉重、土地兼並嚴重等),就會爆發農民起義。而當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後,往往都要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此類情況有: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唐初的貞觀之治,明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等。
類型3:政治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而產生和發展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社會的上層建築又分為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兩大部分。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制度那部分內容就是政治上層建築。不管是政治上層建築,或是思想上層建築,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教材屬於此類情況的有: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民族分化政策,明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和制度,清初設軍機處和興文字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在隋唐完善,在明清強化都是適應封建經濟基礎需要的必然結果。秦朝的焚書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雖然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後果,但都無法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
類型4:思想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
思想上層建築是指上層建築中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各種觀點的觀念體系。
教材中此類情況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產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董仲舒對儒家學說的發揮,王充、范縝的無神論思想,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唐代傳奇的產生。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關漢卿的劇本,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明清小說的內容等。
思想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抓住了這個主題,就能理解上述種種現象為什麼會產生。例如,決定明清時期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是社會內部的商品經濟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
(二)不虞現象
在社會發展史上,與上述種種應需現象相對應的,還有一種不虞現象,即是指事物的發展游離人們的主觀願望,在客觀上產生出與主觀願望相異的結果。歷史是由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創造的,但有時是人們沒有料到,至少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的活動及創造物具有什麼性質和將引起什麼結果。
例如,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在客觀上使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這就是個不虞的結果。依此思路,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地分析下列歷史事件的不虞結果,如:秦朝時焚書坑儒,劉邦分封同姓王,王莽改制。唐朝設置藩鎮,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宦官專權現象的產生。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那些不虞現象,能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分析能力
在教學中,歸納出一些題型,引導和啟發學生據此題型去分析同類問題,下面介紹三個題型。
題型1: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歷史背景
筆者認為,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勢的主客觀條件。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①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歷史發展的需要。
②現實因素方面:是否社會現實的需要。
③主觀因素方面:是否當事者主觀願望的需要。
例如,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背景。
從歷史因素方面分析,北宋面臨解決唐和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因此它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從現實因素方面分析,北宋建立後,面臨著天下分裂割據的現實。它要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制;從主觀因素方面分析,宋太祖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他要鞏固趙家天下,杜絕「兵變」再發生,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下列事件的歷史背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貞觀之治,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而其中像王莽改制,貞觀之治,孝文帝改革都有其當事人鮮明的個性特徵。
題型2: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
筆者認為,原因是指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主客觀歷史條件。原因和背景是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從質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產生,背景則是影響,預示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發展趨勢;從量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那些主客觀歷史條件,屬於原因的那些條件往往也是歷史背景中的內容。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通常沒有要求分析哪些是背景條件,哪些是原因,在很多地方兩者是被作為同一概念看待的。
分析原因,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二方面著手:
①從范圍上著手:分析內因和外因,或者是分析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②從層次上著手:分析主要原因(或者是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
例如,分析岳飛抗金為什麼長期受到人民尊敬。
從內因方面分析:①當時金兵南下,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岳飛領導的抗金斗爭是符合人民利益、反抗女真貴族掠奪的戰爭,是正義的反抗民族壓迫的戰爭,這是其受尊敬的根本原因。②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破強敵,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從外因方面分析:岳飛抗金有功,卻遭到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這種冤屈和悲劇更使其得到人民的同情和擁護。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教材中如下一些問題: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成功?秦末農民戰爭為什麼會爆發?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什麼能夠戰勝項羽?漢武帝為什麼能打敗匈奴?為什麼說王充是東漢傑出的思想家?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獲得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李自成農民軍「均田免糧」口號為什麼得到人民的擁護?
題型3:分析某一歷史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綜合歸納教材中各個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後,可以得出以下思路,從五個方面著手解決這類問題:①社會環境因素:分析社會是否安定(或相對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穩定。③經濟因素:分析經濟是否發展和繁榮。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促進文化的發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是否存在經濟文化的交流。
例如,分析唐朝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①社會環境方面:南北統一,疆域遼闊。唐前期社會安定,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創造了高度繁榮的文化成就。②政治因素方面: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③經濟因素方面:唐朝經濟發達,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④文化政策方面:唐朝完善科舉制度。對外來文化態度開明,統治者重視文化發展。⑤文化交往方面: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文化交往頻繁。唐朝長安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分析其他朝代或時期的文化繁榮,可以借鑒上述思路和技巧。
四、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能力
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總的思路是:分層次、多角度地歸納正、反兩方面的論點。這里的層次和角度通常是三個:①從現實需要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是否解決了現實問題,滿足現實需要程度如何。②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在歷史上的地位。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階級實質和階級局限。
題型1: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影響
影響通常要求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其中積極影響即是通常所說的歷史意義和歷史作用。綜合起來,解決這類問題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例如,評價唐朝的兩稅法。
①從現實需要角度評價:兩稅法使唐政府收入增多一些。(這是從它部分滿足了解決財政困難的現實需要的角度得出的論點)②從歷史發展角度評價: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這是從與歷史上的編戶制度、租庸調制度的對比中得出的論點)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評價:由於地主階級千方百計把新增加的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所受剝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並未解決。(這是由於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必然結果)
用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商鞅變法、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和一條鞭法,還有焚書坑儒、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澶淵之盟、宋金議和八股取士制度等等。
題型2:評價歷史人物
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評論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其中評價政治人物,在分析歸納其滿足現實需要時,要注意從以下六個方面去綜合分析。①是否完成國家統一,推動歷史發展。②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③是否調整經濟措施,重視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④是否採取措施,促進文化繁榮。⑤是否採取措施,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⑥是否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例如,評價秦始皇(採用分正面內容、反面內容、總評三方面的形式回答問題)。
正面內容:①當政時期,滅六國,統一全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②規定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在中央設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開創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③統一度量衡和貨幣,便利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④統一文字,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⑤派兵出擊匈奴,修築長城,保護了中原農業生產的發展。派兵攻打越族,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上述六個方面,他有五個方面的政績)
反面內容:①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封建帝王,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的方式鞏固政權,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②其統治殘暴,賦稅、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嚴酷。秦始皇奢侈腐化,濫用民力。這些都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最終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
總評:綜其一生,秦始皇完成了國家統一,開創了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其統治過於殘暴。因此,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而又功過分明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依照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漢高祖,漢武帝,曹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和乾隆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