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氏有多少年的歷史
出自黃帝之後揮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因揮住在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是為河北張氏。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 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
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眾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據公安部統計人口「張」這個姓氏排在全國第三位,有8750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
Ⅱ 張家的祖先
源於姬姓:
1、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張家得姓始祖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亂咐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正陪鏈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2)宿遷張家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張姓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3%,為宋朝第三大姓。
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布於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舉孫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佔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省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布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Ⅲ 宿遷的歷史,人文環境怎麼樣建市多少年了經濟發展怎麽樣
宿遷位於江蘇省北部,是世界生物進化中心做戚冊之一,也是人類起源中心之一,被譽為地球上的「生命聖地」。境內發現的長臂猿化石,距今1000多萬年,是亞洲迄今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在淮河岸邊,5萬年前便有先人臨水而居,稱為「下草灣人文化遺址」。相傳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公元前113年,泗水王國在此建都,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改稱宿遷至今。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宿遷培育了無數光照史冊的傑出人物,西楚霸王項羽及其夫人虞姬、京劇表演藝術家宋長榮等,都是宿遷人民的好兒女。北宋科學家沈括曾任沭陽主簿、代縣令,清末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宿遷風光秀美,景觀眾多。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贊嘆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
全市耕地面積659萬畝,純宏人均佔有耕地1.28畝。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水產、畜禽種類繁多。
宿遷是優質農副產品產區,盛產糧食、棉花、油料、蠶繭、木材、花卉等,所轄3縣均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宿遷是著名的「楊樹之鄉」,所轄4縣均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以意楊為主的木材成片林13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700萬立方米。沭陽縣是遠近聞名的「花卉之鄉」,各種花卉苗木品種繁多,爭奇斗妍。
宿遷是聞名中外的「水產之鄉」,水域面積350餘萬畝,境內有兩湖(洪澤湖、駱馬湖)四河(大運河、淮河、沂河、沭河),其中兩湖水質達國家二類標准,盛產銀魚、青蝦、螃蟹等50多種水產品。泗洪縣還被原國家農牧漁業部命名為「中國螃蟹之鄉」。
宿遷礦產資源豐富,非金屬礦藏儲量較大,目前已經發現、探明並開發利用的礦種主要有:石英砂、藍晶石、硅石、水晶、磷礦石以及黃砂等。有待探時和開發利用的礦種有雲母、仔畝金剛石、銅、鐵、石油、鉀礦石等。
Ⅳ 宿遷的歷史有多久
在秦漢文化的風雲際會之地,有一片生機勃勃的熱土,那就是被清代皇帝乾隆盛贊為「第一江山春好處」的中國江蘇省宿遷市。這個年輕的城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史記》中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便為現在的宿遷。
地級宿遷市1996年建市,下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人口529萬。她是江蘇重要和新興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城市群中一朵艷麗的新葩,作為江蘇、安徽兩省之通衢,宿遷人傑地靈、資源豐富。
宿遷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共有耕地675萬畝,是中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林業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中國意楊第一故鄉。
中國著名的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澤湖和中國為數不多的二級水質湖——駱馬湖,象一對孿生姐妹滋潤這個著名的魚米之鄉。境內河流縱橫,可供水產養殖的優質水面達303萬畝,盛產銀魚、鰻魚、甲魚、螃蟹、青蝦等50多種水產品。螃蟹產量全國第一,銀魚出口量江蘇省第一。
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是宿遷又一寶藏。洪澤湖、駱馬湖煙波浩淼,氣象萬千,珍禽比翼,漁舟泛影;始建於1681年的乾隆行宮氣勢非凡;楚霸王項羽的紀念館——項王故里雄偉壯觀;嶂山森林公園景色秀麗,自然典型。
宿遷市礦產資源豐富,石英砂、陶土儲量超5億噸,藍晶石、黃砂儲量居全國省轄市之首,這些豐富的資源為宿遷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極好的基礎。建市以來,宿遷市年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以兩位數的增幅發展,全市已形成食品、釀酒、紡織、建材、電子、化工、機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其中,「洋河、」雙溝「大麴早在明代就享有盛名,居中國十大名酒之列;spcc絹絲出口量佔全國絹絲出口總量一半以上。
宿遷市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少子劉商為泗水王,王都設於凌縣,轄2.5萬多戶11.9萬人,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設宿遷市,屬泗宿縣。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1970年屬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
Ⅳ 宿遷有多少年歷史
宿遷,位於江蘇省北部,是著名的「楊樹之鄉」、「水產之鄉」、「名酒之鄉」和「蠶繭之鄉」。至纖型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宿遷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上不以成敗論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
在淮河岸邊,5萬年前便有先人臨水而居,稱為「下草灣人文化遺址」。相傳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公元前113年,泗水王國在此建都,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改稱宿遷至今。宿遷風光秀美,景觀眾多。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贊嘆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宿遷,原名輪豎游宿豫,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
地級宿遷市1996年建市,現下轄泗陽縣、泗臘銷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宿遷經濟開發區、蘇宿工業園區、湖濱新城開發區、洋河新城,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 。
Ⅵ 宿遷的歷史發展
宿遷是悠久的,早在5萬年前的下草灣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點燃了人類文明的曙光;關於宿遷在歷史上有文字
記載以來的滄桑變革,本報「民生話題」欄目也曾刊登過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但都不太具體詳細,近日,記者從宿城
區博物館搜集到《宿遷的歷史沿革》一文,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宿遷,這塊土地相傳上古時候為少昊氏的領地。《禹貢》記載為當時九州之一的徐州之地。
宿遷歷史悠久,文化層堆積深厚。舊石器時期因年代久遠,有待進一步考證。最早發現的文化遺存為新石器時代,距
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在駱馬湖以東地區隨處可見層疊的文化層,上層為普遍存在的60厘米厚的漢文化層,下為
一米厚的西周文化層。其中著名的有屬於龍山文化體系的黃泥灘遺址(關廟)、井兒頭遺址、黃營遺址(來龍)。商
周時期有尖墩遺址(來龍)、青墩遺址(曉店),這些遺址表明,我們的祖先很早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繁衍、生息。
到了春秋時期,這里產生了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鍾吾和猶國。北有鍾吾,都城在今宿遷城北30公里的司吾山腳下,猶
國在南,都城在今宿城區鄭樓附近。而後到戰國,這里的屬地不斷變更,先後屬過魯、宋、楚、秦等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郡縣制,這里為下相縣,屬臨淮郡。下相古城遺址在今市經濟開發區古城居委會。漢朝承
襲秦朝的郡縣制,又在原鍾吾國的土地上置司吾縣。至兩漢時,這里已具有高度的文化,徐州(彭城)地區的漢文化
向這兒輻射,我們能從侍嶺的漢城遺址、洪武墩的漢墓群以及曉店的清涼院遺址看出當時商業發達、城市繁華、人口
集中。
西晉太康無年(公元305年),設立宿豫縣、宿豫郡,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宿豫這個名稱。
北魏時屬徐州,東魏時屬東楚州,梁時改屬泗州郡,宿豫為當時的州治所在地。
隋時,宿豫屬泗州下邳郡。公元762年,為避唐代宗李豫諱,將宿豫改為宿遷,屬河南道徐州彭城郡。
五代時與唐朝的隸屬關系相同。宋時屬河東路淮陰軍邳州郡。北宋時,宿遷縣境包括今新沂、泗陽、睢寧和淮陰縣的
漁溝鎮,為歷史最大。
南宋時,宿遷為金、宋對峙之地,連年戰爭,城垣毀壞,1193年,黃河水患,宿遷縣城遷到今城南項王故里處。
元、明、清時期宿遷屬淮安府。1576年,黃河決口,今項王故里附近的宿遷縣城地勢低窪,受洪水威脅遷至城北馬陵
山附近,築土城,即今馬陵公園南首。
清初,宿遷又改屬徐州。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國成立,廢除州府制,宿遷先直屬江蘇省政府,後隸屬淮陰專署。
在人民革命斗爭中,成立的泗宿縣、宿遷縣歸華中軍區六分區領導,屬淮海區。
解放後,泗宿縣並入宿遷縣,隸屬淮陰專區,歸仁地區劃歸泗洪縣,洋河地區劃歸泗陽縣,原宿遷北部沂河以北劃歸
宿北縣(今新沂市),宿遷縣的規模比以前縮小。
1987年12月,宿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宿遷市,轄四縣一區(即泗陽縣、泗洪縣、
Ⅶ 宿遷百忍堂張氏家譜字輩排列
張姓家譜介紹
概述
家乘(sheng),即家族的史書;譜牒是古代記述氏族世系的書。
秦漢以前,只有帝王諸侯有譜牒。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為維護自己的利益,特別重視門第、血統和婚姻談手等方面的純潔性和排它性,以維護自己政治方面的特權,於是貴族和平民都有了譜牒,從而譜牒學也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唐宋以至明清,各個姓族不斷修續譜牒、家乘。現存的家乘、譜牒,大多是明清時代修撰的。
譜牒加深了豪門大族與庶族寒人之間的鴻溝,使世家大族內部嫡庶尊卑關系得以強化。它用血緣關系的紐帶模糊了階級意識,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維持和鞏固。但是,家乘、譜牒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文獻價值。就張姓的家乘、譜牒而言,它記錄了張姓諸家族的氏族來源、世代系統、人物傳記、遷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孫繁衍和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不失為研究家族史、社會史的重要原始資料。
修譜
在修撰譜牒之風相當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張姓這樣的大姓氏,也應該有家乘、譜牒的修撰,只是因為時間久遠,沒有能夠保留下來。現在我們可以考知的張姓家乘、譜牒,有唐朝人張太素的《敦煌張氏家傳》20卷,此後又有《曲江張氏家譜》一卷。
宋元明清諸代,各地的張姓家譜不斷修撰,以至於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修續家譜。明朝嘉靖年間(1522 1566)張浚等人修纂的《張氏統宗世譜》有18卷,後來又擴展到2l卷,並附有《文獻》l1卷,卷帙極為豐富。這部譜書將當時全國各地的張姓家族的有關情況全部收入,書中還附有《張氏古今遷居地理圖》17幅。這是張姓的一部極為重要的譜書。民國時期,張姓聚族修續家譜之風方興未艾,建國後一些地方也有續修家譜的情況。
張姓家譜的分布
現在圖書館收藏和目錄書著錄的張姓譜書有100多種。《中國家譜目錄》一書收錄張姓家譜114種,計949冊。
這些張姓譜書如果按地區分,以江蘇省最多,達25種;其次是湖南省,有18種;再次是山西和浙江兩省,各有12種。此外,湖北省有8種,山東省有6種,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種,廣西、甘肅、寧夏三省區各有2種,河南省有1種。不分地區的有4種。如果從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張氏的家譜最多,達十餘種;其次是湘譚張氏,有6種。定陽、南張、姚江、餘姚、中湘、湘鄉等地張氏,各有3種;浙江、安丘、南皮張氏,各有2種;其他地區張姓支派,多為 1種。
張姓家譜的種類
這些張姓譜書的名稱各異,有家譜、宗譜、族譜、世譜、世系譜、會通譜、房譜、支譜、草譜、通譜、譜書、紀略、家乘、世系、先芬錄等。名稱中往往還包含具體郡望、門派或者先祖號謚,以及郡、縣、鄉名,以與別的譜書相區別。有的名稱中還加有「續修」、「三修」、「四修」等字樣。
張姓家譜的內容
張姓的各種家乘、譜牒盡管文字繁簡不氏侍哪一,記述范圍有別,但內容卻大體相同,一般包括序言、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規、先祖行狀和家族文獻等。其中家族世系是家譜的中心內容,為譜書所必備。
譜書中關於家族世系的記述,既要注重上下垂直關系,使源流承遞清楚。又要注重左右橫向關系,詳列人物事跡。張姓譜書往往首先闡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然後再詳述各支各派的人物事跡。世系不僅要記載本宗族的人物名謂,而且還多通過派語來說明人物的宗派和輩分。
茂陵(今陝西興平)張氏宗族的《宗規》中就有「族派字目」。這個宗族共分10個支派,取南宋大儒朱熹「忠孝持家遠,詩書命世長」10個字,讓各支派分佔一字。再以這一字為首,聯成五殲碼言四句,作為派語。如「忠」字一支的派語是:「忠勤襄國事,正直立人綱。龍虎風雲會,修齊詡世良。」這一支派的第一代取名要用上「忠」字,第二代取名要用上「勤」字,第三代取名要用上「襄」字,依此類推。這樣,通過一個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屬於哪一支派哪一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