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考歷史考察什麼能力

高考歷史考察什麼能力

發布時間:2023-05-22 03:31:20

❶ 高中歷史試卷考察學生的什麼能力

歷史材料題考察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總結能力.
選擇題則考察學生的判斷能力.抓住關鍵字眼分析分析選項的能力.

❷ 如何概括高考歷史試題中的特點

歷史主觀題解題方法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

在解答材料題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細讀材料、分析問題(很重要的環節)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後,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麼,需要回答什麼。

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

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後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

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關信息都找出來擾棗前,取決於答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然後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准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後,還要最後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後就可以在試卷岩宏上動筆答題了。

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緩清擊中要害,不可羅里羅嗦,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

❸ 近年歷史高考主要考查哪些歷史素養

高考主要考察學生的歷史素養就是,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如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
經濟、宗教、文化和政治的變化,影響到社會以及人們生活的學習,科學地認識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世界的發展變化,從而建立起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體系。

❹ 高考歷史怎麼答題才高分

首先,書本知識要熟悉
其次,高考歷史答題技巧講解
一、審題技巧
審題是做題的關鍵。審題通常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步:審中心詞 即「答什麼(what)」 這一步同學們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一定要記住做到「准」和「全」。非選擇題別忘了審答題方式。
第二步:審主體 即「答什麼(who)的什麼(what)」 這一步最為同學們所忽視,但命題人經常在此設置「陷阱」。
例1:(98全國多項選擇題)武昌起義後,袁世凱重新掌握清政府實權的原因是
A 控制北洋軍閥 B 立憲派的支持 C 帝國主義的扶植 D 革命黨人的妥協
本題的中心詞是原因,審題時不會出現問題,但是答什麼的原因呢?是袁世凱重新掌握
清政府實權的原因,而不是他篡奪革命果實的原因,因此B和D不能入選。本題當年的抽樣結果是0.16(100個學生中只有16人作對),得分率相當低,就是因為主體的審定有誤。
第三步:審限制詞 即「怎樣答(how)」 近幾年高考題的限制條件都比較多,有時間限制詞、空間限制詞、角度限制詞、頻率限制詞等等。這是加強能力考查力度的表現之一。這些限制條件,雖然不是試題的主幹,但對答案重點的確定、內容要點的取捨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考生的答題思路中,它們起著路標作用。
以上審題方法既可用於選擇題,也可用於非選擇題。下面結合文科綜合考試中的題型談一談答題技巧。
二、選擇題技巧
在文科綜合考試中,選擇題的審題除了做到以上三步之外,別忘了還要審題頭,即一組題目之前的中心語句或材料。這一句話或材料不僅在考試中起到了轉換腦筋的作用,而且有時還是選擇答案的依據。
例2: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
秦王蠃政讀韓非子著作,感嘆曰:「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你認為蠃政發此感嘆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B 韓非子主張「法不阿貴」、「以法為本」
C 韓非子認為今勝於昔,「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D 韓非子提出「富國以農」,認為耕可得以富,戰可得以貴
此題的四個選項均為韓非子的觀點,直接判斷對同學們說有些困難,但如果結合題頭來看,則非常容易選擇。
選擇題根據不同的分法,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下面就同學們錯誤率比較高的組合選擇
題、材料選擇題、最佳選擇題、判斷式選擇題的題型特點和解題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1) 組合選擇題
解答時可採用①排除法②肯定法③列式法(共有的選項不予考慮)
例3:(2000全國)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了①中央集權的強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強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本小題首先可以通過排除法排除④,因為西漢以後,如道家學說依然還有一定的地位(舉例法),答案在C、D中選擇,在C和D中,共有的是①③,縮小思考范圍(列式法)後,重點判斷②,可以肯定,答案選D。
(2) 材料選擇題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目中提供一則或多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
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現其背後的歷史真實,按照題乾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解答材料選擇題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第二,讀懂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與題目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例4:19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經濟學家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這段話表明
A.英國在歐洲沒有殖民地或自治領 B.各國經濟都依賴對英貿易
C.世界經濟聯系加強 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首先根據材料的出自英國經濟學家及時間判斷這段話的背景是工業革命後,材料的內容講述的是英國通過殖民擴張成為世界殖民霸主,然後分析選項,A項不能正確反映材料的核心內容;B項為錯誤選項(如當時中國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D項也為錯誤選項,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是在20世紀初,所以答案為C。
材料選擇題除上題的文字材料外,還有地圖材料、插圖材料、圖表材料,請同學們留意課本地圖及插圖。
(3)最佳選擇題
這是單項選擇題中難度最大的類型。旨在考查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掌握的准確性,考查辯證思維能力。特點是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題目中多有「主要」、「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
解答此類題目時,先根據題目要求,確定好題目的邏輯關系,即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正確的理論(基本原理或方法)指導下,確定出「最佳」的標准,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運用優選法,逐個比較、分析備選項,找出最佳答案。謹防以偏概全,或以點代面。
例5:(97全國)17世紀的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下列各項中最能表明這一性質的是 A 採取武裝斗爭方式打敗了王軍 B 沒收、出賣王室土地,廢除地主 對國王的封建義務 C 處死國王查理一世 D 1649年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首先根據題目要求,確定論點是「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在備選項中選擇最能說明這一性質的論據。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就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障礙,鏟除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建立資產階級專政,B正好是資產階級革命在經濟上的體現,所以B最符合題意。而A、C、D是命中雙方較量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英國革命的性質。
(4)判斷式選擇題
要求判斷關於某一問題的相關選項正確與否,此類試題難度不大,但在高考中的錯誤率很高,主要是由於同學們做題時比較緊張,看題時記得要求,但一看選項就忘了是做正確還是錯誤,匆忙下筆,導致錯誤。
此類題目可在看題時將要求圈出來,在看選項時直接在選項中打√或×,做完後再看題目要求,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另外判斷時注意常見的迷惑項通常會在時間概念、因果關系、表述上設置圈套,所以同學們可以特別注意這幾方面。
例6:下列關於中日《馬關條約》的表述,正確的是
A 條約中關於割地的內容全部得到了落實 × B 條約的簽訂有利於列強對華資本輸出 √
C 條約沒有規定開放新的商埠× D 巨額戰爭賠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
首先將題目中的正確二字做上記號,然後逐一讀選項,A項錯在全部,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C項錯在沒有二字,重慶、沙市、蘇州、杭州是新開放的;D項錯在日本二字,當時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是英、法、俄、德等西方列強。所以答案應選B。
三、非選擇題技巧
在文科綜合考試中,非選擇題是指除選擇題以外的所有題型,有52分之多,包括填空(填圖、填表)、材料解析、問答題等等。文科綜合試卷中的歷史非選擇題具有跨度大、視角新、高概括等特點,材料題和問答題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題型更加開放,更加靈活,但「以不變應萬變」是上策,「不變」的是基本知識,審題、答題技巧。
下面根據非選擇題的特點劃分為四類,向同學們介紹一些基本解題思路和技巧。
第一類為答案來源於材料;第二類答案來源於課本;第三類答案既不來源於材料也不來源於課本;同學們感覺最為困難的圖表類單列。
(1)答案來源於材料類型
答此類材料題一定要注意審題。一般而言,此類題目設問為「根據材料……回答……問題」。在弄清題目要求(主體、中心問題、限制條件)的前提下(這一步叫「審」),按題目要求從材料中找出相應的文字信息並標記下來(這一步叫「找」),然後將找出來的文字信息按題目的要求篩選,分層次地、有條理地分點作答出來(這一步叫「答」)。
例7:2000年高考上海卷第43題第(1)(2)問(孫中山題)
例8:2004年全國高考文綜卷 第39題第(1)(2)(3)問(李鴻章能源題)
(2)答案來源於課本類型
此類試題最大的特點是用新材料考查課本知識,即通常所說的「材料在外,答案在內」。
對於此類問題,首先需要做准確的知識定位,根據試題要求確定時間及線索,然後定位於課本的某一章(或幾章)某一節的某一子目。然後根據記憶來答題。
例9:2004年全國高考文綜卷 第37題第(4)問(概述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形勢的總趨勢和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12分))
答案: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局勢總體趨於緩和,和平與動盪並存;超級大國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在兩極格局下掩蓋的一些矛盾爆發,導致局勢沖突和戰爭不斷。
本小題的答案就在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第109面。
(3)答案既不來源於材料也不來源於課本
此類非選擇題在近年的高考試卷中比較少見,但2005年春季文綜試卷中第37題的出現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此類試題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地獲取和解讀信息,靈活地調動和運用知識,准確地描述和闡釋事物,綜合地論證和探討問題。
附:歷史基本能力考查注意事項:
1、分析能力:常見的考查分析能力的中心詞有原因、影響、歷史作用等。對於此項能力,重要的是理清分析的思路。如中國古代史原因、影響類的分析一般是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文化等幾個方面;中國近現代史的原因分析一般是從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幾支社會力量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現代史的影響分析一般是從國內、國際等幾個方面分析。
2、比較能力:常見的考查比較能力的中心詞有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於此項能力,關鍵是找准可比點。如比較相同時間不同國家(中西比較)或不同階級(義和團與戊戌變法)的不同表現,可就其時代背景比較相同,就其國家性質或階級屬性比較不同,;如比較不同時間的同一屬性的事件(如太平天國與義和團、早晚期資產階級革命),可就其時代特徵比較不同,就其階級屬性比較相同。
3、歸納概括能力:常見的考查歸納概括能力的中心詞有特點、階段特徵、幾個方面的表現等等。對於此項能力做題的關鍵是不能羅列史實,而要在史實的基礎上加以歸類,然後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
4、評價能力:常見的考查評價能力的中心詞有你對**的看法或評價等。此類能力做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注意用「兩分法」;②注意把人物或事件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即「不能苛求古人」;③評價的標準是生產力標准,實踐標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④時間跨度大的事物(如重農抑商政策、科舉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等)要分階段評價。
5、其它能力:如「說明」要注意用史實說明;「啟示」指歷史事件中的經驗教訓對今天的啟迪等等。同學們可以在做題時不斷總結。
(4)圖表類材料題
此類試題是同學們感覺最為困難的,但抓住其特徵進行訓練,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中圖一般出現的有地圖或實物照片等,歷史科中圖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根據圖來確定時間。一般不會要求大家像考古學家那樣根據文物特點或用C14來判斷時間,而是根據圖上的有效信息來判斷時間,如地圖上的城市名(同一城市在不同時期的名稱不一樣)、疆界、重要的文物圖片(課本上有的應該知道時間)等等。
表格的功能則是印證課本中某一國家在某一階段內的政治、經濟特徵。同學們在做圖表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從一組數據中看整體發展趨勢或比較幾組數據中,不要被其中個別幾個數據撓亂思維;②圖表格中的百分比無法看出總量的變化;③表述總體趨勢時要盡可能准確地運用表程度的副詞。

❺ 歷史是高中所有科目中最簡單的嗎學歷史好嗎

我不這樣認為。現在的歷史考察的都是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概括能力、對課本的理解能力、熟悉程度等。我是學歷史的,對它比較感興趣,然而我的歷史成績並不突出,可能是因為我不那麼多去鑽研吧。相對來說我的外語就好很多,基礎扎實了,理解能力就特別強,而且我對它最感興趣,不想被別人超越。我或悶覺得說簡單激段的話是自己的興趣所決定,而且跟自己明團譽的學習能力有關。學科不是說簡單就簡單的了,其實裡面還大有文章。歷史要想的東西很多,老師的提問我通常都答不上來的,但我做試卷的話情況就很不同了喔。也不知道為什麼

❻ 高考歷史的要求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早衡扮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攔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陸灶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❼ 高三歷史的答題技巧分析

高考歷史的答題技巧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是一般類型的單個選擇題,還是專題式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1、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時所說的時間定位)。近年來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試題所提供的各種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樣的,比如圖表、漫畫、民謠、歷史俗語、小說等),也就是命題人要求悉亂你所答的主題和主流價值取向。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槐運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目的、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選擇的時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題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卻選擇了客觀作用的相關選項。

二、非選擇題(包括材料解析題和論述題):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把握六種題型

在高考試題中,材料解析題通常以下列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對六種題型做以簡單的闡釋。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鉛陸梁、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和估價,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二)審題必須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必須採用「序號化」,如:①②③。

(三)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附一:對歷史事物分析的「公式化」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的、積極的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次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高三歷史的復習的方法

1.精編練習,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在一本書開始復習之前,對每節的習題精選工作(使用的參考資料)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在精選專題練習上,我堅持抓基本、抓重點、抓難點、抓熱點、抓易錯點的原則,精選一些思維含量較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饋基本知識的各種類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自己重組題,進行適量定時的訓練(章節訓練、單元訓練、月考),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時講評,啟發提高。

我堅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評的原則,對每次書面訓練和檢測性習題考試都及時進行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從而提高解題的能力。

高中歷史的一輪復習的建議

一、闡釋教材,著重加強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徵,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的教學。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第一輪復習應從微觀入手,基本按章節順序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教學,在注重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認識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知識的同時,著重應幫助學生認識和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徵,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點」及面,構築章節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在教學中,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點、難點,以這些「點」為核心,把與之相關的知識點納入其知識結構中,形成一個知識鏈或知識面,然後引導學生尋求各知識鏈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將章節內部紛雜的歷史知識系統化、網路化,構成反映歷史發展內在規律性的知識結構體系。

第二,單元復習,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徵,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

所謂歷史階段特徵是指特定歷史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它揭示了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教學教程中,可把教材內容按時序和歷史不同階段特點劃分成若干個單元。中國古代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五個階段共七個單元;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劃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北洋軍閥的統治」等幾個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中國現代史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世界近代史可劃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工場手工業時代)、自由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幾個單元;世界現代史可劃分為戰後革命時期、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30年代大危機時期、「二戰」時期和二戰後的世界等幾個單元進行復習。

單元復習不是章節知識的簡單重復,應重在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徵、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復習時,可按「基本史實——歷史概念——知識體系——階段特徵」的內容結構,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在對基本史實進行微觀分析後,再從宏觀上進行系統綜合,把單元知識平面的「廣」度、垂直「深」度和理論「高」度有機統一起來,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准確地歸納概括這一特定階段歷史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提示歷史的階段特徵。

單元復習還應注意分析提示單元與單元之間、各歷史階段特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把某一歷史階段特徵納入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加以動態考察和把握,保持歷史教學的連續性,使歷史階段特徵成為通向歷史規律的「階梯」。

第三,以縱橫聯系法構築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體系。

歷史知識點的縱橫聯系是構成知識結構的紐帶。在教學中,以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為基點,按時間發生的先後順序對其前後的同質問題加以分析或把歷史事件發展的過程分階段加以分析,這就是縱向聯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變法運動,可以聯系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進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程。同時可把它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印度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運動進行橫向對比,從而揭示19世紀晚期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徵。

通過這種縱橫聯系分析法,可以幫助學生構築起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提高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能力,學會把歷史事件、人物或觀點放入特定歷史時期的立體框架結構點上認識評價其地位、作用。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可以構成三個相對獨立的知識結構體系,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知識結構體系,而三者之間又可以通過古今中外的縱橫聯系對應構成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通過運用縱橫聯系分析法教學,學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並能從構建知識體系中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本質特徵。

二、鑽研《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加強對抽象知識理解的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高考歷史史科《考試說明》(《考綱》)是高考歷史命題的基本依據。《考綱》對高考歷史學科能力提出了四項九條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及選拔性考試的特點。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進一步突出了這一特點,突出了考查對教材重點內容的理解,著眼於考查「為什麼」、「還有什麼」,純知識考查越來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應深入鑽研教材《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隱性知識。

所謂隱性知識是指在課本文字和試題材料中沒有直接表述出來,而實際上又隱蔽在其中的那種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它既包括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教材本身縱橫交錯的網路化的知識結構;也包括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整個學科體系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基本的理論觀點。這些抽象知識是構成學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學中如果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了這些抽象知識,那麼學科能力就一定會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隱性知識呢?可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論從史出,透析理論原理。

中學歷史教材中隱含著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輪復習教學中,應以歷史知識為依託,通過對基本歷史史實進行歷史理性分析,闡釋出隱含其中的基本理論觀點。具體可以兩個方面進行:1、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提煉觀點。例如,復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①通過分析其爆發原因,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關系。②通過大量史實論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③通過分析法國歷「共和制」與君主制、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過程說明「人類社會是曲折地前進,歷史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規律。④通過分析歷史意義說明歷史現象的普遍聯系性。2、以觀點駕馭史實。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時,先把本章中所隱含的史學理論,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逐條列出,然後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找出史實對號入座加以論證,這樣使學生做到觀點與史實的辯證統一,掌握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

第二,對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規律。

許多歷史現象存在著不同點和共同點。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在認識歷史發展具有個性特點的同時,揭示歷史發展的階段特證和共性規律。例如,通過對比分析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史實,既可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又能揭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特徵和規律。

三、講、練、評相結合,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規定了歷史教學有三大任務,即基礎知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1995年修訂過的高考歷史《考試說明》明確地把能力要求規定為四項九條。因此高三歷史的第一輪復習必須完成《大綱》和《考綱》規定的任務,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講知識重點,以能力培養帶動知識的復習鞏固。

近幾年業的高考歷史試題日益重視對歷史概念、發展線索、階段特徵和知識結構的考查,與它們聯系密切的知識往往就是考試的知識重點。因此第一輪復習教學中,必須精講這些知識重點,引導學生准確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特徵,掌握各單元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於思想教育,根據《大綱》的要求,應當滲透到各堂課的歷史教學中去,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理論水平。

第二,精編練習,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在復習完每一章節或單元後,應精選一些思維含量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的各類題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進行適量訓練,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訓練量為每個單元進行一次的書面練習,每講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進行一次測評考試,整個第一輪復習結束後進行一、二次大型綜合檢測。

第三,及時「評」講,啟發提高。

對每次書面訓練,檢測性考試卷及時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提高解題能力。

第一輪復習中,講、練、評要有機結合,要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目標,這樣扎扎實實地搞好了第一輪復習,就能為第二輪的專題復習打好基礎,從而在高考中立於不敗之地。

❽ 高考文綜考試歷史的12分的論述題怎麼答

一、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失分原因舉隅 1.材料審題不仔細。審題不仔細是任何考試中每場考試學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考考場,部分考生在分析題目時沒有理清題目的意思或者題目沒有全部看完就開始作答,如「根本原因」「基本原因」「主要原因」等。 2.教材內容不熟悉。教材內容不熟悉也是學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考生肚子中沒有熟悉的教材內容在高考文綜考試中註定會慘敗。例如,「五四」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無產階級的壯大、十月革命等因素,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3.材料歸納信息不全。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是由歷史文獻資料、表格圖形數據、歷史地圖等組成的綜合題目。這些綜合信息讓一個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去分析、整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類材料分析題綜合了語言邏輯知識、數據統計知識、識圖讀圖知識等,多數考生在分析這些題目時會顧此失彼、因小失大,造成歷史內容的誤判,從而影響最終的答案。 4.答題不規范。近年來隨著高考閱卷的規范化,考生的答題也具有一定的規范性。由於考生在答題時著急下筆,經常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答案或者語病百出的答案;還有部分考生答題錯項或寫在非答題區域,後來考生發現也已經晚了,出現打箭頭或者塗塗改改的卷面。二、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考查學生什麼能力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到底考查學生什麼能力?筆者以2013年高考文綜第48題材料題為例進行說明。材料一:中國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個皇帝逝去後,要在已故臣僚中選取功勛卓著的大臣陪祀饗宴挺。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對該大臣的最高評價。北宋神宗時,王安石「變風俗,立法度」,主導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紹聖初年,詔「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挺」。南宋建炎處,有人提出「自紹聖以來,學術政事敗壞殘酷,致禍好社稷,起源實出安石」。於是,「擺安石陪饗神宗廟挺」。 ――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二:《宋史》記熙豐(宋神宗年號熙寧、元豐)事實者,成於南渡以後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襲之,皆反對黨之言,不可徵信。今於其污衊荊公(王安石)處,皆意義詳辯之……荊公不僅為中國大政治家,亦為中國大文學家。 ――摘自梁啟超《王荊公》(1908年) 就上題兩則材料而言,試卷出題人無非就想考查考生以下能力。 1.教材知識把握能力。材料分析題的考查首先不能脫離教材的知識。作為備考復習的考生,一定要重視教材知識把握能力,把高一到高三的所有教材知識融會貫通,利用時間軸、專題式等方式記憶知識。 2.信息接收整合能力。由於考試的選拔功能性,在高考出題時要考慮到難易度。為此,命題人會利用各種錯綜復雜的各類歷史信息來混淆考生,讓考生在錯綜復雜的各類信息中找出考試需要的信息。高考文綜歷史就是考查考生的信息接收整合能力,要多從多種歷史學觀、多重歷史學領域去分析整合,有些歷史問題不能偏激地理解,需要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去分析,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符合最終的答題要點。 3.整體綜合思維能力。在高考文綜歷史考試中,考生在分析與答題中還要具備一種整體綜合思維能力。考生具備了上面兩個能力後,具體落到實處的還是在答題如何規范、答題分點如何細化、答題要點如何不遺漏、答題字體如何工整等這些能力。三、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高分策略 1.回歸教材知識。教材是根本,高考歷史考試離不開教材。教師在平時教學與高考復習中一定要強調學生回歸課本,「萬變不離其宗」,所有考題在教材中都能體現。 2.理清材料內涵。對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一定要理清各類材料的內涵,理解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了解各類材料的信息,掌握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語言分析邏輯能力。因為材料分析正確與否會影響對教材知識點的判定,從而影響答題的方向。 3.掌握答題技巧。要讓學生注重此類題型的積累對比,找出差異,根據教師對材料的分析認真理解教師的分析思路,對於陌生的類似題目一定要找出與其他題目的不同點,尤其重點復習階段要抓住此類題型的一些答題技巧。

閱讀全文

與高考歷史考察什麼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