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道教發源地在中國哪裡
道教發源地在山東省。
原氏悄因:
老子是山東人(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道教發源於齊國;山東省威海市聖經山歷來被道家視為大化仙境。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敬困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
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殲稿渣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
㈡ 古代各大門派
古代真的存在武林門派,但不像武俠小說里描寫的那樣,什麼少林派、武當派、昆侖派、峨眉派、青城派、五嶽劍派……真正的武林門派,沒有這么涇渭分明,也沒有任何一家門派真的像武俠小說中少林派或者明教那樣,可以一家獨大、號令群雄。
按文獻記載,武術上分門別派的現象,至少從宋朝就存在了。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路》上提到過,在兩宋之交的淮河兩岸,為了保護家園,為了與金兵和土匪相抗衡,人們成立「棍棒社」、「綠弓社」、「西山大槍會」、「淮南歸義社」等武術組織,農閑教人習武,有敵來犯時擊鼓出戰。
明朝的武學門派應該也不少,據戚繼光《紀效新書》記載,當時山東流行「太祖長拳」,東南沿海流行「溫家拳」,戚繼光則拜師學過「楊家槍」——這套槍法並非《射鵰英雄傳》里丘處機學自楊鐵心,然後再傳給楊康的那套槍法,也不是評書《楊家將》里傳自北宋軍人世家楊業家族的那套槍法,而是南宋時期義軍女將楊妙真的梨花槍。楊妙真屬於馬戰高手,長槍如風,槍槍刺敵,人稱「二十年間天下無敵手」。戚繼光在楊家槍基礎上,結合當時流傳的馬家槍和沙家槍,編寫了單人練槍的基礎套路「八母槍」、雙人對戰的基礎套路「六合對槍」,以及更適合戰場殺敵的基礎技巧「二十四槍勢」。
清朝和民國時代,距離我們已經很近了,不但有文獻記載,更有歷史照片。在清朝,雲南有馬幫,漕運有青幫,上海碼頭有紅幫,廣東是天地會的天下,四川是哥老會的天下,這些大門大派的門徒遍及全國。
《清稗類鈔·會黨類》主要寫清朝幫派,也有一些武林門派,如湖北哥老會旗下有一個門派叫「短刀門」,廣東三清會旗下有一個門派叫「龍槍會」。河北滄州作為武術之鄉,大大小小的門派更是多如牛毛,如「沙家拳」、「馬家拳」、「北派梅花拳」、「曹家神拳」、「大刀會」等等。順便說一下,晚清鬧義和團時,這些武學門派的首領和徒眾見義和團勢大,紛紛投奔,很多人都成了義和團的骨幹。
民國時期最興盛的門派,當屬霍元甲在上海創辦的「精武體操會」,又稱「精武門」。霍元甲去世後,精武門的影響擴大到華東和華南的大部分地區,山東、廣東、香港,乃至境外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有精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