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1、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和歷史局限性資本姿薯主義代替封建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
2、正確看待二戰後西方又出現的某些繁榮景象 ;
3、資本主義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有的經濟制度,這種以資本為主體高冊配的制度是尊重資本和財產為個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佔,這就是私有制的含義,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重要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要求不同資本對不同資源發揮的各自作用和價值來推動社會發展。戚指
⑵ 關於早期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
早期資本主義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再認識
①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般公認,資本主義是脫胎於西歐封建主義社會的一種社會形態。至於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如明確地為利潤而生產、會計制度等已為韋伯論證普遍存在於各種前資本主義社會中;在中國古代即所謂亞細亞生產方式中也始終存在。但只在西歐,它能發展壯大為一種全面的社會經濟形態,這在韋伯看來是很偶然的,是他所謂資本主義精神的因素作用的結果。社會科學家往往有將他們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普遍化的傾向,而韋伯很好地克服了這種自大式的傾向。
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組織化的同時,它也從封建的人身束縛中拆帆解放了人的創造力。資本主義社會始終並重的這兩個方面是特別值得深思的。個人的創造力和組織的生產力已被社會主義實踐證明為很難諧調。對於當初資本主義所解放的個人自由,到了必須再行限制的時候嗎?一種社會的各個人願望互不沖突、精神狀態高度同一的社會狀態果真是人類需要的嗎?「自由世界」成了資本主義社會自我標榜的口號,允許個性的自由發展已為西方的成功證明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矛盾。這兩者之間關系的更好的解決辦法至少在目前還不存在。
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在物質生產的發展和個人自由的實現的漫長路程中的一個階段,事實上也是目前最佳的襲御轎社會狀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沒有更優越的道路。
②資本主義的內在合理化進程
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是在舊理論出現全面困境下提出的。幾乎所有的關於資本主義的預言都落空;直截了當地說,舊理論已經破產。一種理論何以會和實踐出現這么大的偏差是值得研究的。早期資本主義在其經濟發展的合理性的另一面存在著嚴重的倫理的不合理。這一點為馬克思所看到並提到最高的理論地位。馬克思也堅信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為了清除這種不合理:最終也許取革命形式。在這里認識出現重大分歧: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將加重這種不合理以至最終必須進行革命,還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本身就是為了克服這種不合理而在其成熟階段很大程度上消除這種不合理?舊理論選擇的是前者,而歷史所證實了的看來是後者。
舊理論的選擇毫無疑問表明對資本主義具有的內在合理化動力毫無認識。資本主義是經過艱難考驗的較好地解決了稀缺性與自由矛盾的政治經濟形態。它本身具有健康的趨於更加公平合理的狀態的機制。在從歷史中歸納出概念之後沉溺於概念之間的沖突游戲是絕不會得到合乎現實因素之間作用的結果的。這是一個教訓:理論永遠是灰色的,它需要從現實中汲取生命;奉之為神諭只會毀滅它。
③資本主義現實
資本主義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自由和紀律、效率和公平等等,矛盾沖突的結果是逐漸地合理化,逐漸地更加完善。今天的資本拍肆主義已遠遠不同於早期的資本主義了。美國政府的福利開支占其財政總支出的一半以上,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社會再分配已經極其重要並大大改善了社會分配的不均;美國許多州的中產階級已佔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多,所謂階級矛盾已近消失;西歐重要工業部門中,國有企業佔一半以上,國家干涉已不能忽略。在《共產黨宣言》里提到的社會主義化的許多措施已經在完全不損害私有財產權的前提下實現。
如果說社會主義理論代表的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倫理上的不合理的批評,那麼理論所由此產生的那種社會本身的發展目標就是克服這種不合理並且極大程度上已經實現。
當初對資本主義的批評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社會主義,二是費邊主義。現在看來,費邊主義的批評是成功的,而社會主義僅在落後農業國中勝利表明社會主義不是一種對資本主義的批評,它是一種很不同的東西。
參考資料:http://www.fortunecity.com/meltingpot/benwhite/790/17.html
⑶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壟斷產生的物質條件和基礎: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
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 自由競爭 - 壟斷 (19世紀末20世紀初)。
自由競爭 引起 生產集中。
壟斷與競亮州爭 並存 並使競爭有新的發展。
壟斷階段的發展階段: 私人壟斷 - 國家壟斷 (二戰後)。
壟斷的基本形式:
當代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 混合聯合公司 。
全球化 下,出現了 跨國公司 。
金融資本:壟斷的 銀行資本 和 工業資本 。
金融寡頭: 主宰者 ,掌握了金融資本,操縱國家經濟命脈。枯好
金融寡頭的統治方式:
壟斷利潤:壟斷資本獲得的大沒鍵鉛大超過平均利潤的 高額利潤 。
壟斷利潤的本質:勞動人民創造的 剩餘價值 。
壟斷利潤的實現形式: 壟斷價格 。分為:壟斷高價、壟斷低價。
產生時間:二戰後
產生原因:
基本形式:
總任務:促進市場的 總供給 和 總需求 的平衡。
調控手段:
主要政策:
壟斷資本主義 經濟侵略 的重要手段。
輸出本質: 新殖民主義 。
輸出形式:
本質: 資源配置的國際化 。
內容:
產生的原因: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總結: 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 。
馬克思: 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 ,是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資本正是以此不自覺地為一個更高級的生產形式 創造物質條件 。
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社會主義 必要 會取代資本主義。體現如下: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准備,是 社會主義的初階 。
⑷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及其歷史發展趨勢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空想社會主義學說進行批判吸收的基礎上,運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使社會主義思想史上關於兩種社會制度關系的晌如認識經歷了一次革命。
不過,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資本主義的上升階段,在他們學說形成的時候,無產階級剛剛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他們的著作主要是對資本主義進行揭露和批判,強調的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他們學說的目的是指導無產階級打碎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更高的社會形態,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但也有內在的聯系。
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社會主義雖然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而產生和存在的,但這並不排除二者的歷史繼承性。
社會主義作為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一種否定。
但這種否定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揚棄,即是在吸納了資本主義創造的一切有價值東西的基礎上的否定。
一、資本主義孕育了社會主義
產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正在逐步暴露出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越來越嚴重。
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向人們顯示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事實,同時它也促使有識之士去深入探討這一社會病態現象的根源,並努力尋求消除這一社會病態現象的道路。
產業革命不僅創造了一個工業資本家階級,而且也創造了一個人數遠遠超過資本家階級的現代工業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積極參加了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經受過現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洗禮及近代民主自由觀念的熏陶,對現代市民社會公民的政治權利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在這個意義上,資產階級已經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對自身的武器給予了無產階級。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表明,無產階級已經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也開始占據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地位。
為了更有成激含效地進行反抗資產階級的斗爭,無產階級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亟須在理論上弄清楚:無產階級在現實社會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沖突與階級斗爭的社會根源是什麼,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大階級之間的沖突與斗爭是否可以調和,無產階級是否應該以及是否能夠改變社會現實,無產階級自身有沒有能力解放自己,無產階級應該採取什麼樣的途徑才能更有效地進行社會變革,無產階級是否應該進行奪取政權的斗爭,如此等等。
這樣,適應時代的呼喚,拋棄陳舊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明謹笑適時地進行理論創新,為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提供科學的指導,便成了擺在社會主義理論家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馬克思、恩格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批判地吸收前人優秀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促成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向科學的轉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武器。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從生產力的發展來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具有內在歷史聯系。
「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是從無中發展起來的,也不是從空中,又不是從自己產生自己的那種觀念的母胎中發展起來的,而是在現有的生產發展過程內部和流傳下來的、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內部,並且與它們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
二、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
歷史上社會制度的每一次改革,都經歷過長期的、曲折的、反復的斗爭,如同任何社會的交替過程一樣,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盡管資本主義相對於封建主義是一種進步,但是資本主義仍然不能克服自身的矛盾、危機和局限性,最終必然導致「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又「對准資產階級自己」。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具體研究資本主義社會所得出的結論是:資本主義只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特定的生產方式,它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具體表現為單個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 *** 狀態之間的矛盾,其經濟上的表現便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持續不斷的爆發,它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性後果。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發展,表現在階級關繫上,便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越來越激化。
作為社會的主體力量、社會的絕大多數,無產階級有權利也有責任使用包括暴力手段在內的一切社會變革手段,改變這個不合理、不公正的社會,解放自己並最終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新社會。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是某個天才人物的偶然發現,而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任務不再是去苦思冥想出一個盡善盡美的社會制度,而是研究資本主義矛盾的發展過程,從中找出解決矛盾的辦法。
馬克思完全擯棄了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純粹道義的譴責,而是用經濟學的方法說明了資本主義的本質,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並找到了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實現共產主義新社會的革命階級即現代產業無產階級,同時也提出了「剝奪剝奪者」這一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途徑。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存在的根本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
《 *** 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兩個必然」。
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不是別人從外部強加給它的,而是這種制度本身矛盾運動的結果。
因此,它不以哪個人、哪個政黨、哪個階級的意志為轉移,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第二,無產階級或者說工人階級肩負著兩大歷史使命:一是舊社會的掘墓人,二是新社會的創造者。
後者的任務比前者更漫長、更艱巨。
科學社會主義是研究改變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科學,它所研究的對象只是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一特殊階段的歷史。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又開始尖銳化了。
於是,人們眼前又開始了類似的運動: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個曾經彷彿用法術創造了巨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
資本主義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
「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准資產階級自己了。」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而且還造就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即現代的產業工人階級。
資產階級無意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代替了他們由於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
於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被從資產階級的腳下挖掉了。
「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科學社會主義明確把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作為自己的目標。
三、當代社會條件下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現狀與發展趨勢
從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來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對立統一關系。
它們之間既具有對抗性、斗爭性、排斥性,也存在共存性、滲透性、可轉化性和互補性。
馬克思主義的局限在於,只強調前者,而忽視了後者,這是由於馬克思、恩格斯所在的時代的限制,那時候資本主義的發展尚未充分,使得馬恩不能全面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忽視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存性、互補性。
1、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以來,經過將近百年的發展,社會主義沒被處心積慮置社會主義於死地的資本主義消滅,而資本主義盡管屢遭危機,可資本主義世界非但沒有出現馬恩革命導師所預言的垂死、腐朽等沒落景象, 沒有走向滅亡,被社會主義所代替, 反而出現了新的轉機,在世界上仍處於優勢地位。
這是因為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說明資本主義還沒有發展到盡頭。
但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繁榮並不意味著它萬世長存,改變了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命運,相反,資本主義越是發展,越是為它自身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創造條件。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認識戰後資本主義出現的新情況和新變化,可以堅信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在認識上,我們可以明確如下觀點:第一,西方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擺脫了滅亡的歷史命運,而是加速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進程。
資本主義越是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的條件准備得就越是充分。
第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宏觀管理方面的計劃調節,所有制方面的國有化、合作制、股份制和股權分散化,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也未能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而是造就了一大批掌握現代科技的工人階級,為社會主義培養了建設者,為社會主義的勝利不斷創造條件。
第三,工人階級的發展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參與管理企業,工人股東的出現,並沒有改變工人被僱傭、被剝削的地位,工人階級追求自身政治、經濟權利的願望不會改變。
正如馬克思所說:「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
由於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鬆一點。」
當代資本主義在戰後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動下,經濟迅速發展,表現出相當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相當大的容納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潛能。
這一事實並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科學結論。
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指出的那樣,「無論哪一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今天,由於經濟利益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賴大大增強,雙方的和平共處也因此得到了全所未有的經濟基礎。
同時,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築、階級結構方面都有了新的變化。
而且,資本主義意識到了其自身不可調和的矛盾,並試圖進行改善。
如實行股份制,讓普通大眾參與進來,實行國家福利,加強國民生活保障等。
這一趨勢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矛盾越來越激化的結果,在某種意義上說,當代資本主義正在醞釀社會主義的因素,而且越來越明顯,但是要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仍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2、社會主義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揚棄來發展自己
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
要學習、研究、借鑒、利用資本主義,為發展社會主義服務。
為了鞏固和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現實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就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強大的經濟基礎。
歷史證明,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社會主義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商品經濟正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成為最發達、最典型的經濟形態。
因此,社會主義國家要從根本上迅速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的成功經驗。
除了生產力之外,社會主義還要繼承資本主義的合理的政治文明成果和資本主義的先進的文化成果等。
所以,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歷史地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建立和發展的直接歷史前提就是資本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資本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因此,繼承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科學社會主義明確把揚棄資本主義私有製作為增強自身發展的手段之一,即使在今天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果,也不能妄自尊大,而要虛心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成果,壯大社會主義自身的發展,警惕西方和平演變的企圖。
當代資本主義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果,政治、經濟、精神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社會主義只有通過不斷吸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精神先進文明來完善自己才能最終取代資本主義,這就要求我們徹底摒棄社會主義只能與資本主義「徹底決裂」和「對著干」的觀念,強化批判地繼承資本主義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觀念,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
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健康發展,更快地創造出高於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進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學習是手段,學習的目的在於取代而不在於同化。
社會主義學習資本主義先進文明的目的,歸根結底在於使自己逐步發展成熟起來,並最終消滅和取代資本主義。
3、社會主義曲折發展
當代社會主義在戰後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甚至出現了由於蘇東劇變而導致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
蘇東劇變絕非是奉行馬克思主義所致,而是未能科學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結果。
因此,蘇東劇變的現實不會改變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
在這一漫長的變革過程中,出現一些曲折和反復更是在所難免的。
蘇東劇變,絲毫不會影響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大趨勢。
進入本世紀以後,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增強,隨著世界基本矛盾的發展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抗的主要形式和解決對抗關系的主要手段,由武裝沖突和軍事較量轉向「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
和平環境,一方面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增加了社會主義被資本主義同化的危險,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時刻警惕資本主義的策反,防止社會主義的倒退。
西方出現了所謂「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將逐漸融合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制度」的「趨同論」。
「趨同論」的核心觀點是認為「社會主義將最終和資本主義融為一體」,其本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理論,它歪曲了社會主義「和平共處」的理論,把「和平共處」看成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和平融合」,它適應了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的需要,被資本主義當成「和平演變」的工具;它適應了社會改良主義的需要,被社會改良主義者當成麻痹人民群眾革命鬥志的工具。
對此,我們應該作出明確的判斷,採取嚴厲的批判態度,避免被這種理論侵蝕。
⑸ 如何認識經濟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這是歷史發展,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雖然他產生了失業,南北差距加大,環境污染從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發展等等一系列問題,但是,我依然要說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的發展趨勢,任何發對全球化的都是可笑的。經濟全球化我認為不僅在經濟上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最為重要的是有利了國與國之間人民的交往交流,使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經濟等等一系列東西趨於同質化。這點是最重要的。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歐洲的歐元區,或許不久的將來會出現人民幣區,美元區,甚至是世界貨幣的統一,這都取決於經濟全球化。當然要出現世界貨幣那麼經濟全球化要達到一個高度。
資本主義自誕生起,經歷了資本原始積累、自由競爭、私人壟斷和國家壟斷等四個發展階段。所謂當代資本主義,就是以二戰結束為起點,處在國家壟斷階段上的資本主義。時下,以西方發達國家為典型形態的當代資本主義,無論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築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新特點。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年曾經感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現在,經過二戰後50多年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所創造的生產力,又遠遠超過了以往數百年間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驚人記錄。同時,經濟發展的波動性有所減緩。二戰以前,美國平均每個發展周期為50個月,而戰後則延續為75個月以上;而且,每個周期中經濟增長的時間在延長,危機持續的時間在縮短,所造成的破壞力也有所下降。此外,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已經不到3%,美國只有2%;第二產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這三個產業的比重,實際上反映了生產社會化的程度。在新科技革命推進下,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已完成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再到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轉變;目前,正在由傳統的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
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在產權關繫上,不少發達國家在堅持私有制不變的前提下,對財產所有形式進行了調整,出現了所謂資本社會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根據經濟形勢的需要,建立和發展一定比重的國有經濟;二是企業股權的分散化。戰後,社會個人買股票和企業法人之間互相購買股票的越來越多,出現了所謂股權分散化和資本社會化的趨向。在勞資關繫上,西方發達國家在堅持不損害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採取包括允許部分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等多種形式,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比如,80年代以來,歐盟各國就普遍實行企業共同決定製度,規定企業必須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進入董事會參與決策,否則就是違法。在分配關繫上,許多發達國家在堅持以剝削為特徵的按資分配的前提下,對收入分配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目前,西方國家每年通過稅收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大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以上,其中歐盟國家已接近50%。在以國家財政形式集中起來的這一部分國民財富中,大約50%以上主要用於貧困救濟、免費醫療、失業補貼、養老金發放等社會福利開支,使工人的生活得到較大改善。
在上層建築方面,西方國家同樣在堅持資產階級根本統治不變的前提下,在國家政權結構、社會管理形式、法制建設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調整。國家政權結構及其運行日益法制化,資產階級國家通過憲法和法律,使國家權力的構成,權力結構中各權力主體的活動,官員的任免、提升、獎勵和監督等,都納入法制的軌道;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也進一步加強。
以上變化說明,盡管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依然面臨著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和困難;但客觀地說,當代資本主義仍具有一定的發展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在資本主義制度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不會消失的。
資料國家壟斷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和擁有的資源,對國民經濟某些領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現階段,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的是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的國家壟斷資本。其具體實現形式主要有:在部分重要企業實行國有化經營或控股;在某些行業實行國家專營;運用國家財政和貨幣體系壟斷社會管理和調節體系。國家壟斷資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有限的私人資本與社會化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減少了私人資本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某些消極影響。
既然資本主義是腐朽垂死的,為什麼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還能以較強的勢頭發展?這是因為———
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尚有發展空間
⑹ 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關鍵字:正確認識 資本主義 發展歷程
一、資本主義靠掠奪起家
資本主義的基礎是資本原始積累。歐洲開始暴力圈地,指喚迫使農民與土地分離,造就大批自由勞動者,土地集中少數人手中。接著進行海外殖民掠奪,西班牙從中南美洲攫取黃金250萬公斤,白銀l億公斤。同時販賣黑奴400年,賺取5000%巨額利潤。接著在世界各地殖民貿易一個多世紀,掠取數以億計財富,給其他國家造成大災難,從頭到腳滴著骯臟東西。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發端於文藝復興,其人本主義反對神權,主張思想智慧從神學中解放。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動搖了神權,啟蒙運動又直指封建制度。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比封建意識形態進步,但看看原始積累就明白,只要有利於自己就可絕對損害他人,甚至大規模剝奪他人生命。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資本主義按資分配,人本主義實質是絕對利己主義。歐洲資產階級把原始積累形成的資本和僱傭勞動與近代技術結合,導致工業革命,普及商品貨幣關系,市場經濟成熟,造成城鄉對立和階級對抗,促成國際分工和殖民浪潮。自由競爭是資本主義初級階段,政府推行一切由市場調節的自由經濟政策,促進生產力發展,導致兩極分化,引發階級斗爭。1870年到1910年5次經濟危機造成嚴重損害,於是自由競爭進入壟斷,少數大企業聯合獨占生產和市場,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形成金融寡頭,只在經濟運轉方式途徑及利益關繫上作改變,沒消除競爭,基本矛盾依存,表現為1929到1933年經濟危機,英國生產下降32%,德國下降52%,法國下降36%,美國下降56%,資本主義工業退回1908到1909年水平。
二、二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及原因
二戰後資本主義變化:一是生產力高度發展。資本主義國家佔世界經濟總量4/5,世界貿易總額3/4和幾乎全部資本輸出。工業智能化,微機廣泛應用,勞動對象擴大,生產空間拓寬,原子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利用減少對非再生能源依賴,勞動力結構向高素質高技術轉化。經濟危機間隔長,破壞力下降,通脹率、失業率和赤字都在較低水平。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上升。知識工人比例高,白領多,經理資本家多,中間階層大。二是生產關系發展到國家壟斷。國家全面干預經濟:通過增減財政開支和稅收調節經濟,通過變動貨幣供應量和利息率影響經濟;私有制基礎上所有制形式多樣化,通過收購私人壟斷企業和直接投資建企業,使壟斷資本集體所有制、中小資本主義所有制、合作制等都有發展,股權分散,個人購買股票和企業法人互購股票增多,持股家庭佔半數以上;建立較完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國民收入再分配比例加大;壟斷資本跨國公司發展迅速,最大的20家跨國公司營業總額超過世界80個最窮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維護世界經濟秩序,通過政策協調實現經濟增長。三是政治統治形式完備。公民權擴大,通過個人或政黨團體投票、民意測驗、競選、罷工、請願、遊行等對政治過程產生影響;從限制選舉改為普遍選舉,從不平等選舉到平等選舉,從間接選舉到直接選舉,從公開投票到秘密投票。美國需競選獲得的公職包括市鎮議會成員、市長、州議會成員、州長、國會議員,副總統和總統職位達100萬個。加強憲法為核心型逗鍵國家法律體系,把國家政權和權力行使納入法制軌道,什麼人只要觸犯法律就受到法律追究,即使最高執政者不例外。國家權力監督加強,分權制衡,政權內設立監督協調機構,各利益集團通過施加壓力實現利益,對政府行為和政策監督。傳媒成為除立法、行政、司法外第四種權力。資本主義統治階級性隱蔽,社會性擴展,權力機構對社會經濟和再分配干預,對階級、階層、集團間矛盾調卜巧節,有效起到鞏固資產階級統治作用。
資本主義變化原因:一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科技革命促進生產率提高,創造擴大再生產條件,拓展生產領域深廣度,擴大國際國內市場。二是向發展中國家投資。戰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經濟與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活動聯在一起,西方資本大規模跨國運動。1960到1980年西方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本輸出5500億美元。70年代後投資下降,但利潤率高,發展中國家成為西方市場、廉價資源和獲取高額利潤來源。三是自我調節生產關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政策干預經濟發展,以國家投入和國家消費介入經濟生活。其國家干預理論基礎是凱恩斯主義,它主張以國家宏觀調控來指導市場經濟,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即國家投資、國家采購訂貨、國家補貼和調整稅收來緩解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對國民收入進行大規模再分配,拉動有效需求增長,實現投資穩定與發展。凱恩斯主義帶來一時繁榮,但未帶來長期繁榮,擴張性政策成為持續性膨脹政策,經濟普遍滯漲。70年代後,資本主義國家對宏觀調控手段進行調整,保守主義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成為制定政策基礎,包括緊縮政府開支,降低稅率,放寬政府管制,強化市場機制,國家干預重點轉為抑制通脹,經濟滯漲得到緩解。9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再次衰退,對宏觀調控政策進行新調整,在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間尋求第三條道路,國家干預重點是實現低通漲下經濟增長,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對高科技、教育和環保重點傾斜,給經濟發展帶來一定活力。
三、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沒改變其本質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沒改變其本質:一私有制統治地位沒改變。當代資本主義國有制沒改變私有制基礎,其國有資本是部分資本從私人手裡轉移到國家手中,再與私人壟斷資本融合形成國家壟斷資本,實質是全體資產階級公共所有制。二是工人受剝削境地沒改變。戰後剩餘價值率不斷上升。美國1950年為236.7%,1987年達364.7%。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大公司中有18家利潤增長少則10%到20%,多則40%到60%,其中微軟公司達57%。三是兩極分化沒消除。其社會福利政策改善社會分配不均衡性,但沒消除兩極分化。資本家在初次分配時拿走勞動者生產的絕大部分剩餘價值,社會福利政策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社會福利補貼主要來自勞動者交納的保險金,政府補助主要來自勞動者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工人階級仍是與生產資料分離的僱傭勞動者,其所持股份只是由工資轉化而來的貨幣憑證。私有制決定少數人用金錢操縱民主政治,工人階級無法與資產階級分享平等政治權利。工人階級內部白領工人數量增加,階級意識受到一定削弱,但沒改變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階級性。四是國際加劇。不平等交換使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剩餘價值向發達國家轉移,使勞動人民貧困化和兩極分化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把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把國內物價上漲因素轉移到出口價格,使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發展中國家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輸出資源,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電子產品、機器設備、精密儀器、民用飛機、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交換價格差驚人。中國向法國出口10億美元服裝、鞋帽、箱包、玩具、塑料製品、傢具及紡織紗線,不及法國對華出口24架飛機總額12.1億美元。它們利用發展中國家資金短缺進行重利貸款和債務盤剝,造成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
資本主義新變化沒改變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基本原理:一是資本主義比過去成熟,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還具有相當容納力。正如馬克思所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生產力全部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對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長期性要有充分認識,需要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艱苦奮斗。二是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是自我揚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社會化要求自我調整,為社會主義提供現實形式和物質基礎。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沒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性質,顯示資本主義向揚棄小私有方向發展。正如列寧所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准備,是社會主義入口」。表明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不是邏輯推理,而是客觀趨勢。由於資本主義發展為社會主義准備了更成熟物質條件,因而離社會主義更近了。三是當代資本主義不能改變必然滅亡的命運。盡管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遭到挫折,資本主義世界矛盾有所緩和,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仍存在,趨於滅亡的必然性仍在起作用。當代資本主義變化增強生存能力,又帶來更多自我否定因素。必須辯證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堅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⑺ 如何認識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發展的歷史進程
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毅飛
資本主義自誕生起,經歷了資本原始積累、自由競爭、私人壟斷和國家壟斷等四個發展階段。所謂當代資本主義,就是以二戰結束為起點,處在國家壟斷階段上的資本主義。時下,以西方發達國家為典型形態的當代資本主義,無論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築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新特點。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年曾經感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現在,經過二戰後50多年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所創造的生產力,又遠遠超過了以往數百年間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驚人記錄。同時,經濟發展的波動性有所減緩。二戰以前,美國平均每個發展周期為50個月,而戰後則延續為75個月以上;而且,每個周期中經濟增長的時間在延長,危機持續的時間在縮短,所造成的破壞力也有所下降。此外,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已經不到3%,美國只有2%;第二產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這三個產業的比重,實際上反映了生產社會化的程度。在新科技革命推進下,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已完成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再到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轉變;目前,正在由傳統的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
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在產權關繫上,不少發達國家在堅持私有制不變的前提下,對財產所有形式進行了調整,出現了所謂資本社會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根據經濟形勢的需要,建立和發展一定比重的國有經濟;瞎笑二是企業股權的分散化。戰後,社會個人買股票和企業法人之間互相購買股票的越來越多,出現了所謂股權分散化和資本社會化的趨向。在勞資關繫上,西方發達國家在堅持不損害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磨念含前提下,採取包括允許部分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等多種形式,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比如,80年代以來,歐盟各國就普遍實行企業共同決定製度,規定企業必須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進入董事會參與決策,否則就是違法。在分配關繫上,許多發達國家在堅持以剝削為特徵的按資分配的前提下,對收入分配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目前,西方國家每年通過稅收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大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以上,其中歐盟國家已接近50%。在以國家財政形式集中起來的這一部分國民財富中,大約50%以上主要用於貧困救濟、免費醫療、失業補貼、養老金發放等社會福利開支,使工人的生活得到較大改善。
在上層建築方面,西方國家同樣在堅持資產階級根本統治不變的前提下,在國家政權結構、社會管理形式、法制建設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調整。國家政權結構及其運行日益法制化,資產階級國家通過憲法和法律,使國家權力的構成,權力結構中各權力主體的活動,官員的任免、提升、獎勵和監督等,都納入法制的軌道;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也進一步加強。
以上變化說明,盡管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依然面臨著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和困難;但客觀地說,當代資本主義仍具有一定的發展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在資本主義制度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不會消失的。
資料國家壟斷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和擁有的資源,對國民經濟某些領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現階段,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的是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的國家壟斷資本。其具體實現形式主要有:在部分重要企業實行國有化經營或控股;在某些行業實行國家專營;運用國家財政和貨幣體系壟斷社會管理和調節體系。國家壟斷資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有限的私人資本與社會化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減少了私人資本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某些消極影響。
既然資本主義是腐朽垂死的,為什麼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還能以較強的勢頭發展?這是因為———
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尚有發展空間
●江子西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一句名言,「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這段精闢論述,是我們打開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迷宮的一把鑰匙。當前,資本主義之所以還能夠以較強勁的勢頭發展,根本原因在於它在一定范圍內,仍然能夠自行調節、改高仿良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生產資料私人佔有與社會化生產之間的矛盾,為當代資本主義容納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當前,促使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主要有:
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動。戰後發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普遍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化,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相對減少,而對科學技術、信息和人的素質的依賴性大大增強。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已由本世紀初的20%~30%增長為70%左右。新科技革命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它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的緩和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實際上,在戰後很多時候,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了,但由於新科技革命所創造的社會財富急劇增加,把資本主義財富分配的蛋糕做大了。這樣,西方國家就可以在不改變財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資本家所佔比例的前提下,增加勞動者收入的絕對量,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資本主義的自身矛盾,延長了它的壽命。
現代市場經濟的建立,為當代資本主義提供了能夠保持發展的經濟形式。在現代市場經濟誕生之前,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著宏觀秩序混亂、過度壟斷等體制障礙。隨著現代市場經濟中資本主義國家干預機能的建立,尤其是「反托拉斯法 」等反壟斷政策相繼出台並形成體系,競爭機制的正常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護,從而減緩了市場經濟的波動性、自發性和破壞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科技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繼續發展。
不合理的國際經濟分工,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起了支撐作用。在當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眾多國家和地區中,其經濟技術水平差距很大,形成了發達國家為一方、發展中國家為另一方的格局。一般說來,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分工中承擔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而不發達國家則承擔著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這種分工,體現著發達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剝削。戰後,西方發達國家在加大資本輸出的過程中,對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進行直接盤剝,賺取剩餘價值;同時,他們還在國際貿易中,通過不合理的產品價格剪刀差,從發展中國家那裡又撈一筆。比如,僅從1951年到1973年的22年間,發達國家通過進出口貿易的不平等交換,就從發展中國家那裡拿走1300多億美元。顯然,正是這種不合理分工所造成的對外剝削,構成了支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
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經驗,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也有借鑒作用。戰後,每當資本主義制度的運行遇到重大障礙時,發達國家都會迫不得已地總結、吸取社會主義國家的一些經驗和辦法。比如,西方國家現在普遍採用的一些宏觀調節手段以及福利政策、社會保障制度和允許部分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等,就是受社會主義國家啟發和直接影響而產生的。
資料反托拉斯法又稱反壟斷法,是市場經濟國家有關保護競爭、禁止壟斷和不公平貿易的一系列立法的總稱。其主要內容是:從法制上限制大企業或企業聯合體利用行政手段和經濟實力,控制社會生產,操縱市場運行,獲取超額利潤。反托拉斯法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的產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競爭和經濟的活力,促進了市場經濟正常的發展。
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否意味著已改變了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我們的回答是———
歷史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姜魯鳴
客觀地說,今天的資本主義與當年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面對的資本主義相比,的確發生了許多巨大變化。但是,「變」中又有「不變」。正確認識這一點,是我們把握當代資本主義歷史走向的關鍵。
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沒有變。在現階段,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目前仍在發展。生產的社會化,雖使其內部的階級結構和勞動方式發生變化,但工人階級受僱傭剝削的地位未變,他們與佔少數人口的剝削者之間的矛盾以更復雜的形式向深層次發展,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嚴重的、日益擴大的貧富兩極分化。比如,1979年,美國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與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的收入比為10∶1,而到1999年,這個差距就擴大到19∶1。由於這個基本矛盾的存在,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仍然周期性發作,並且還有以新形式出現蔓延的勢頭,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就是明證。
資本主義私有制沒有變。現今資本主義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依然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主體、由大壟斷資本集團占統治地位、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結構;股份制的發展,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私人所有制。
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派生出來的三種矛盾,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一個也沒減少,在新形勢下又以新的形式出現了。比如,從現階段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來看,生產高度的社會化乃至經濟全球化並沒有消除他們之間的競爭;相反,這種競爭在全球范圍內更加激烈了。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終結之後,西方國家在戰略目標上的共同性已大大減弱,「西西矛盾」日益暴露。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仍受國際壟斷資本的剝削和壓制,這必將導致長期以來的「南北矛盾」更加不可調和。
這三個「沒有變」說明,資本主義幾十年來的「相對繁榮」並不表明它已經返老還童,可以永世長存了。它的基本矛盾並沒有消失,而是進一步向結構性矛盾激化的方向發展,其對抗性質繼續深化;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經濟宏觀調控的加強,固然克服了市場經濟的某些弊端,但同時又以巨額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債務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障礙;科學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應用又使科學技術本身與勞動者處於對立的狀態,帶來了難以避免的嚴重失業。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當代資本主義對自身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容納生產力發展的空間是有限度的。這個極限就是,私有制即便是再發展,也不會使它的所有制發展到全社會公有的地步,這就必然要與未來高度社會化的生產發生不可克服的矛盾。總有一天,社會化生產力要沖破資本主義所有制這個外殼,資本主義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⑻ 怎樣認識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歷史初三
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吧
第一部分,自由時期,資本主義的初期,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後的歐洲,城市興起。
第二部分,資本集中時期,也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壟斷財團的出現,大魚吃小魚,也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部分,一直持續到現在,國際財團的出現,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帝國主義時期,金融凌駕於實業之上,也就是說世界工廠雖然在發展中國家,但那隻是發達國家金融工具中待宰的肥豬,替別人做嫁衣,比如現在發展中國家手中持著大量發達國家的債券,這就是農民給地主借錢,地主名義是借,但他會還嗎,就像收稅一樣。當年工人和資本家只是自然人個體,現在確是國家了。就像遍布發展中國家的代加工企業。活你幹了,錢人家拿走了,發展中國家寬罩只是賺錢的木偶。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
這只慎賀鬧是我個人的理解,可能與教科書上不同。說以我們真的應該要有危機意識,因為人怕出名豬怕壯,拍伍豬的壯是因為養豬的人想要更多的肉!
⑼ 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有哪些
資本主義的演變經歷了自由競爭和壟斷兩個階段。
一、自由資本主義階段
1、時段
16~19世紀。
2、特徵
①自由競爭;
②政治民主;
③商品輸出。例如電影《創業》周挺杉拉駱駝,運洋油。
二、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帝搏宏國主義階段)
列寧指出:「如果必須給帝國主義下一個盡量簡短的定義,那就應當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LX2-808
1、時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在。
2、特徵
①壟斷組織的形成。
壟斷組織的基本形式是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②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起來,形成了金融資本。
③資本輸出。
所謂資本輸出,是指資本家、資本家集團或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對國外進行投資和貸款(的行為)。它有兩種形式:
一是企業形式的資本輸出,粗銀猛資本家直接到其他國家辦工廠,形成跨國公司。
二是借貸形式的資本輸出,通過銀行向其他國家的企業貸款。
④國岩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
所謂國際壟斷同盟,就是資本主義各國最大的壟斷組織根據協定成立的國際性經濟聯盟。
⑤資本主義列強從領土上瓜分世界。
列寧說:「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霸權。」LX2-810 「現代戰爭產生於帝國主義」。LQ21-324 兩次世界大戰就是突出的表現。人們一般是從侵略、戰爭的角度來認識帝國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