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愛國情感
小學語文課本中編排了很多愛國主義的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祖國的偉大。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就通過多媒體技術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祖國的山河壯麗、物產豐富;在學習《趙州橋》時,就從歷史的角度講,使學生了解到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橋,感知祖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燦爛,增強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其愛國主義熱情。小學語文的很多課文真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不雀李可侮,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不屈氣節,向我們呈現出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和《軍神》等。語文課文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愛國的仁人志士,他們的愛國精神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激勵青少年學生不斷努力學習。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課文,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很多篇語文教材反映了祖國今天的光明美好,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冷酷,如《劉家峽水電站》、《人民大會堂》、《大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等。教材中反映偉大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構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教師必須從整體出發,處理每一篇具體課文,體現教材之間相互融合,體現愛國主義情感。
二、用教師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高大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例如:在《珍貴的教科書》中,有敵機襲來時,張指導員奮不顧身地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那一捆教科書的情景,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這篇課文的題目為什麼由過去的《一捆教科書》改為《珍貴的教科書》,這樣改很有道理。這用鮮血換來的教科書,難道不是最珍貴的嗎?教師有了這樣的感受,教學中就好像在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對小學生來說,教師對事物所持的態度,往往是他們愛憎的標尺。如果老師自己無動於衷,學生絕不會如此心潮澎湃。在陶冶學生的情感方面,要特別注意結合描寫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以及建國後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愛國心融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應該成為每個學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個人有了愛國之心,他就會為祖國的貧窮落後而發憤圖強,為祖國的繁榮興盛而驕傲,就有可能由此而樹立起對黨對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脊歲指教師的情感對兒童起著極其重要的示範作用。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更應以自己對祖國強烈的愛的火種去點燃孩子心靈中熱愛祖國之情。
三、不斷弘揚古代燦爛的精神文化
教材中的經典名句,詩詞佳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這些經典名句、詩詞佳作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必定包含宣揚偉大民族聖賢之輩留下的不朽傳世之作。《古詩兩首》之《春曉》、《村居》以及古詩兩首之《所見》、《小池》。其中《春曉》中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詩是我國唐朝時代著名的大詩人孟浩然所作,表達詩人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村居》中「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詩文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另如課文《稱象》,講述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沖年僅7歲便能運用「阿基米德定律」解決了稱笨重的大象體重的問題,教育學生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四、以課外閱讀推動愛國主義教育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引導學生去讀,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櫻配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語文課是開放的學科,它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所以,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開展具有教育性、開放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如春遊,熱愛家鄉活動,各種節日活動和演講,並把活動後的感想以日記的形式記下來。有教師說:「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絕大多數學生寫日記時都說真話,說心裡話,這便起到使人求真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寫作活動也是進行語文德育的重要陣地,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作精神和能力。
Ⅱ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愛國主義素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相比中學其他學科,歷史課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歷史素材,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我通過對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素材的歸納,得出如下結論:教材中愛國主義素材有三種,分別是顯性的、隱性的和中性的,致力於科學研究為祖國的發展做出卓越的科學家的事跡、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事跡、為抵制外國的侵略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跡、為推翻反動統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後繼斗爭的革命家的事跡,是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為國家的發展而默默奉獻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事跡、思想家提出的理論,是隱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歷史事件、歷史圖片、歷史遺跡,是中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根據上述分類,我在歷史教學中,對顯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對隱性的愛國主義素擾游困材採取挖掘的策略,對中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賦予情感的策略。通過對歷史教材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倍增。
二、從歷史文化遺跡中感受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國史學研究的優良傳統,也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因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學生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都較為欠缺,對歷史上發生的事很難理解,給歷史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方法,不僅有利於學生深入地理解歷史,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地看待歷史問題的意識,有利於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如我利用暑假組織學生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從威嚴雄壯的軍陣中感受到秦國氣吞山河、橫掃六國的氣勢,從兵馬俑栩栩如生的造型中體會了祖先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從旅途中感受到祖國的廣闊和壯美,來自風光秀美的江南水鄉的學生目睹了莽莽的黃土高原之後心胸也開闊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愛國主義不是虛無縹緲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空喊口號,它要有實際的內容,學生要從書齋走向廣闊的社會,從接觸歷史文化遺跡中感悟歷史,從感悟歷史中升騰起民族自豪感,進而形成愛國主義情感,這是單純的課堂教學無法做到的,參觀歷史遺跡為歷史教學開辟了新天地。
三、從角色扮演體驗,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新課程的改革由於教師觀念的轉化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引起了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性變化,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發現學習、合作學習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了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由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由感悟歷史到理解歷史,由理解到體驗,進而探索歷史的本質和規律。角色扮演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有效方法,學生演講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講能夠把學到的歷史知識靈活運用,更能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在歷史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就教材中愛國主義的素材開展演講活動,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組織學生開展以「緬懷先烈豐功偉績,90後有何擔當」為題的演講活動,學生以辛亥革命的史實,查找資料,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就自己磨腔感受最深的內容,自擬題目。這次演講活動很成果,學生不僅掌握和深化了有關辛亥革命的歷史知識,而且使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四、通過討論明辨是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一些問題討論是歷史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它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和交流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義和合作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方法。如學完《洋務運動》一課後,我組織學生就李鴻章的評價問題展開討論,有同學認為李鴻章是民緩念族敗類、賣國賊,並以他代表清朝政府簽訂《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為證據,這些條約使得中國的主權不再完整,中國經濟更加蕭條,人民生活極度貧困,最終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有些同學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李鴻章是功臣,並以他領導洋務運動的史實證明,他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創辦中國近代軍事工業、近代民用工業、創建中國近代海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表現出一定的愛國性。李鴻章創建了近代史上第一支海軍力量,創辦了一些軍用、民用企業等,推動了中國近代軍事經濟的發展。有的同學進一步補充說:李鴻章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並不屬於個人行為,他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其罪惡應加在清政府身上,不能由李鴻章來承擔。這一討論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引申出一個歷史學與歷史教學的人物評價的標准和方法問題,同學們增強了證據意識,樹立了全面的觀點,掌握了評價人物的標准——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升華了學生的愛國
Ⅲ 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將我的愛國思想滲透到課堂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一直貫穿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中。二十一世紀,我們偉大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愛國主義更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是最重要的教育。學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門場所,愛國主義歷來就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學校中的各門學科都包含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只要教師在備課時,有意加入愛國教育導向,就可以使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每節課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更應當在完成每節課教學任務的同時,自覺擔負起這個重任。現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把培養人放在第一位。其核心就在於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素質教育的實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順應了現代教育的潮流和規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1]愛國主義以強大的歷史推動力和民族凝聚力使中華民族在五千年崎嶇坎坷的歷史長河中戰天斗地,頑強抗爭,生息繁衍,發展壯大。
當代青年是新世紀的主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必將落到這代人身上,時代呼喚青年早日成才,祖國和人民盼望他們早日成才,歷史重任要求他們早日成才。因此,學校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其素材廣泛、方式多樣,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呢?
一、重視歷史學習,激發愛國熱情
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通過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現代史的教育,使青年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展歷史。
翻開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面前,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厚顏無恥,使中國人民受盡百年的宰割凌辱之苦。無數的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進行了探索和抗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揭開了中國人民救亡斗爭的序幕;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義和團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氣概;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統治;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革命黨人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經過長期不屈不撓的斗爭,建設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無論是在和平統一時期,還是在戰爭離亂的年代,各民族間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與交往始終沒有中斷,而且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斷融合的趨勢。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現階段,我國的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於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及獻身於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
二、抓住社會熱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時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時事教育,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養成良好的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時事在政治,抓住一些重大事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從第一時間感受社會問題,養成關注社會的習慣,教育學生把自己的成長與祖國的命運聯系起來。如:遼寧航母艦熱點材料可以作為學生分析的素材,使學生感受到祖國的成就、富強而帶來的自豪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社會意識和責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激發學習熱情,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觀看「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事例,讓學生深刻體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是教師空洞的說教,而是每一個青年學生的需要。這有利於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深化情感,培養高度責任感,促進學生身心和品德全面發展。利用「釣魚島事件」的發生,使學生體會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強大,才能不受外敵入侵,才能有國格,有人格,否則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勵學生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達到的效果比單純說教更深刻。
三、課內外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增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
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也是每單元活動應始終貫穿的教育思想。把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變為學生的愛國思想、變為學生的愛國情感、變為學生的愛國行動,變為學生矢志不移終生難忘的愛國信念,單單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要把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寓愛國主義教育於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形形色色的活動中,才能加深對學生的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通過具體生動的活動,讓愛國主義教育收到成效,並在活動中加深愛國主義知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鼓勵學生為祖國明天而勤奮學習;開展社會調查,幫助學生完成時事小論文;在學生中開展「我為班級爭光彩」、「我為學校作貢獻」活動。帶領學生參觀新農村的建設,領略家鄉的巨大變化。領略家鄉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增加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由此由愛家鄉上升到愛人民,愛祖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此,除了以課堂為主外,課內外結合能擴大學生視野,使學生有親身體驗,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使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生動,實踐的可能性大,因此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多媒體本身包涵豐富的內容,趣味性強,以生動形象的畫面,簡言意駭的解說,再配以恰當的音樂使學習內容圖文並茂,十分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能更生動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教學中,我常運用多媒體手段,吸引人,教育人,從而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又被賦予新的時代特色。思想品德課教學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又增強了學生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新課改下,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真正把學生的愛國之志變為報國之行,積極做忠實的愛國主義踐行者。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長期任務。利用中學政治課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人類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覺悟、情感和意念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中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和體驗、訓練和熏陶逐漸形成的。中學是青少年所受的基礎教育,基礎素質直接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因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要確保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當代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艱苦細致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積極努力,而且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教師給予他們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而且要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實踐中真切感受愛國主義,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成為真正擁有愛國主義情懷的當代中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更新學習知識的方法與理念。
Ⅳ 歷史北伐戰爭如何滲透感恩
<正>家國情懷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在《北伐戰爭》的課堂實踐中,通過設置情境,挖掘細節,談古論今等活動。圍繞國共合作這一主線去探行察究國共合作的背景、實洞爛現和破裂以及之後再合作的相關史實,滲透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產生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和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檔顫茄和凝聚力。那麼如何將家國情懷滲透到中學生的課堂中?怎樣具體實踐呢?筆者
Ⅳ 有哪些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國家、家庭與個人之間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國情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對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接力棒將傳遞到他們手中。然而,學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被一些不良觀念所影響。因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學校、社會、父母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對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Ⅵ 怎樣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新時期的愛國教育一定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要符合當代孩子的成長特點。 1.愛國主義教育要貼近生活,給孩子切身的體會和感受。對孩子的愛國主義不能停在口號上,而是要給他真實的感受。 2.設立相關愛國主義研究課題,鼓勵學生深度參與。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愛國主義教育也應該讓學生廣泛地接觸生活、參與實踐、了解社會。 3.利用親情元素激發愛國情懷。學校應該鼓勵孩子去尋訪自己家族中的這些英雄,並引導他們舉辦一系列的懷念方式,這將會激發出他們巨大的家國情懷。
Ⅶ 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往今來,這種高尚情懷極大地鼓舞士氣、凝聚力量、振奮精神,既利國利民又利人利己。
這樣的情懷首先體現在充滿愛民之情。當年,鄧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赤子情懷溢於言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下鄉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雖素昧平生,卻滿含熱淚地呼之為「娘」。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常懷感恩之心,常懷惦念之情。這樣的熱愛,就是聯系國家好、民族好與人民好之間的血脈紐帶。
這樣的情懷還體現在恪盡興國之責。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事業與理想和我們的民族相融,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精忠報國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今天,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我們要以一種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敢於擔當、勇於奉獻,以主人翁姿態為共和國大廈添磚加瓦。要把對理想執著的追求,落實在愛崗敬業、爭創一流業績上。要講道德,知榮辱,講誠信,重責任,有作為。
這樣的情懷還體現在飽含奉獻精神。為了國家好民族好,奉獻和犧牲有時在所難免。「正是有了無數優秀兒女前仆後繼、無怨無悔地付出、拼搏和犧牲,才有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才有了歷經磨難卻始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民族。
Ⅷ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立德樹人
往今來,歷史一向被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根據新課程目標,結合新課改的理念,及教學實踐,淺談自己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體會:
一、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立德樹人
愛國主義教育應是貫穿歷史課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中學歷史教學不但要從知識、理論、技能等方面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還需要從情感、意志、素質等方面為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個堅實基礎。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無數的艱難坎坷,無所畏懼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披荊斬棘,傲然屹立在東方。教學中,通過課本中大量的史料,教育學生在祖國優秀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營養、陶冶情操,進而體驗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及其對整個人類的卓越貢獻,同時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確立學生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學習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
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的傳統教育,就能讓學生產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時倍感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滲透理想道德教育,立德樹人
古人言:「人無志不立」。這個「志」,在我們今天來講,就是理想。我們中華民族是富有理想的民族。所以理想道德教育是歷史課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這直接關繫到培養合格人才的問題。對於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崇高理想會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使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古今,歷史上涌現了舉不勝舉的胸懷大志、為人類謀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將領岳飛,從青少年時代起就以「精忠報國」為其畢生奮斗的理想;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興中華」的戰鬥口號;周恩來總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語……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將這些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進行適當、生動地講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同時,還可進行對比教育:假如一個人只知道吃、喝、玩、樂,昏昏庸庸地度過一生,到頭來,像「扶不起的劉阿斗」,做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就連三國時的曹操也給後人留下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之語。古人尚且能老當益壯,更何況生活在二十世紀的青少年呢!這樣一來,使學生明確從小樹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性,要爭做胸懷大志的「鴻鵠」,而不當碌碌無為的「燕雀」。
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立德樹人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認識問題,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解決,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觀點和做人的准則。歷史上科技的發明與創新、每個歷史階段的改革與革命,以及一些歷史名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都為我們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為我們進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極好的素材。通過對這些歷史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歷史。我們今天享受到的每一個細小的東西,在歷史上都曾經只在人們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們的祖先付出了千辛萬苦的代價,這些理想的東西才變成了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東西。這些曾經是理想的東西的實現,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奮斗的結果。每一代人都為人類的幸福,貢獻了自己的努力,後代人又在它們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標,進行新的奮斗,這才有我們的今天。理想的實現是沒有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了,就會很自然的為我們提出更多新的目標來。無數新的課題放在我們面前,就像無數顆明珠,看我們有沒有志氣去摘取,這正是歷史放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以此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四、充分利用地方歷史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例如:在教學中,開展探究學習,讓學生到茂縣實地考察營盤上文化遺址,了解營盤山文化的時代意義,歷史價值,與三星堆文化的聯系等,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上網查與資料,對學生豐富歷史知識,了解岷江流域的文化,以及羌族在中華民族形成中的貢獻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義。同時,組織學生參觀羌族博物館,了解南新鎮牟托村的石器時代的墓葬發掘,這些對羌族的歷史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踐行新課改理念,教學與實踐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不管什麼時候什麼環境都不回過時。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對在歷史教學中細致細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黨、國家、民族賦予我們的使命。利用歷史教學豐富的素材,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指導下,對學生進行長期的,系統的,連續的,不間斷的,科學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只要我們時刻不忘一名教師的責任,就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徑,搞好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工作,立德樹人,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Ⅸ 你認為歷史上的有識之士落實家國情懷的方式是什麼
歷史上的有識之士落實家國情懷的方式是移孝作忠和念慎愛民如子。因為家國情懷的文化內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移孝作忠,把喊則在家盡孝的情感轉化為為國盡忠,這是一種個人對國家的自下而上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過愛民如子使為政者治國如家,這是一種國家對個人自上而仔滲敬下的道德責任。
Ⅹ 如何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達成進行有效評價
1幫助學生樹立有關家國情懷的正確認識。
從家國情懷的內涵來看,新時代的青少年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要知道中華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有民族團結一致才能共同推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民族大團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青少年必須從自我做起,維護不同民族之間的良好關系;青少年還必須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尊重並且認同傳承至今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正確看待和評價不同的文化制度,同時也需要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傳型慎統;此外,青少年還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將個人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未來發展密切結合到一起,養成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質。
為了培養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歷史教師必須將家國情懷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在學生內心長滿惡意的雜草之前,種滿芬芳的道德之花,幫助學生明辨是非,以正確的視角來觀察社會。因此教師需要深刻理解家國情懷的具體內涵,然後將其滲透到課程之中。
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做好本職工作,要密切關注時政動態,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導入課堂,努力構建生活化的歷史教學課堂。教師在講解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時,可以和當前形勢下中國各領域的發展狀況聯系起來,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先輩們卜粗敬的付出的時代意義。例如,教師在講解近代中國近代史時,可以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凳搭的具體案例,如某明星參拜靖國神社被封殺、某自媒體賬號主人在屠殺紀念館門前穿著日系服飾跳舞被封殺等等,教師通過這些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指導學生牢記近代歷史,幫助學生樹立有關家國情懷的正確認識。
2創新歷史課堂授課方式
實際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學生的變化往往是悄無聲息的,但是教師將家國情懷滲透到歷史教學的具體流程之中,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必定會看到教學實效。教師必須基於教學現狀,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創新歷史課堂的授課方式,關注學生的主觀訴求和自己教學的客觀需要。教師可以通過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促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歷史課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之後,其家國情懷的素養也會不斷提升,形成良性循環。
教師必須從教學內容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切入點。歷史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但是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必須按時完成教學計劃,不能顧此失彼。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南宋歷史時,可以選擇辛棄疾這一歷史人物作為教學切入點。因為辛棄疾是著名的作家,所以學生在學習語文學科的過程中學習了許多辛棄疾的作品,對辛棄疾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辛棄疾本人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在歷史潮流中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教學切入點。教師可以將其作為一個典型的歷史人物。教師需要將教材上的南宋歷史的教學內容和收集到的辛棄疾的生平資料,整合到多媒體課件之中,並且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補充一些文字資料、音頻、教學動畫、紀錄片、文化類綜藝節目等教學素材,
除此之外,為了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教學課堂。歷史教師還可以將一些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導入到課程體系之中,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在課外時間將課本上所學的歷史知識編排成歷史課本劇,學生也可以在學校內組建社團,舉辦歷史題材的辯論比賽、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