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歷史成本,簡述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原則。
歷史成本又稱原始成本或實際成本,是指以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
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1)歷史成本體現著什麼原則擴展閱讀:
遵循歷史成本原則有其合理性:
(1)歷史成本是場買賣雙方在市場上美德的結果,反映當時的市場價格,符合生原則;
(2)歷史成本有原始憑證作依據,具備可驗證法;
(3)歷史成本數據易於取得,簡便易行,並與實現原則相聯系;
(4)歷史成本計價無須經常調整賬目,可防止隨意改變會計記錄,維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鑒於會計報表和會計核算所需要的可靠性和精確性,在會計報表和會計核算上的賬面價值都使用歷史成本觀進行計算,這是由市場價格評判不一所導致的。
2. 歷史成本的定義是什麼
歷史成本就是會計成本。
會計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會計成本(accounting cost)
會計成本=賬戶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
(2)歷史成本體現著什麼原則擴展閱讀
由於核算目的不同,會計成本和定價成本在許多成本費用項目的核算方法和標准上存在較大差異,這是定價成本和會計成本的重大差別。比如,為加速固定資產更新換代,減少技術進步對固定資產減值的影響,企業可以根據有關制度規定採用加速折舊法,可以採用較短的折舊年限。
而在定價成本核算中,政府為維護消費者利益,保持價格的相對平穩,在滿足企業正常發展的前提下,通常會傾向於採取年限平均法或者較長的折舊年限。
新的《企業會計准則》給企業會計活動賦予了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特別是許多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其條件和標准主要由企業會計人員根據企業需要和職業素質來判斷和確定,必然會與定價成本核算要求出現更多、更大的差異。
3. 企業採用歷史成本計量,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
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各項資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這就是會計上所說的「歷史成本原則」,歷史成本是資產實際發生的成本,有客觀依據,便於查核,容易確定,比較可靠。如果資產發生減值,應當按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