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德國人如何正視二戰歷史

德國人如何正視二戰歷史

發布時間:2023-05-23 23:19:19

⑴ 德國怎樣看待自己的侵略歷史

戰後60年來,德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犯下的滔天罪行進行了全面和深刻的反省。通過反思歷史和戰爭賠償,德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從而走出了恥辱,走進了繁榮,成為當今國際舞台上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德國的反思是一個逐漸深入並體現在實際行動中的過程。

1、反思層層深入

戰爭剛結束的幾年裡,德國社會普遍存在「勝者王侯,敗者賊」的心態,對二戰的反思也主要局限在學術范圍內。1951年9月,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發表聲明說:「大多數德國人民反對納粹針對猶太人的暴行,大多數德國人民與這種暴行無關。」阿登納政府試圖盡快甩掉歷史的包袱。1949年9月和1954年6月,聯邦德國議會先後兩次通過大赦法案,連一些直接參與過大屠殺的納粹頭目也被釋放,社會輿論很少揭露納粹罪行。

60年代,聯邦德國開始了對戰爭的深入反思。1963年,在法蘭克福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納粹分子的審判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二戰勝利20周年之際,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統海因里希·呂布克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解放日發表講話,聯邦德國開始打破對納粹罪行的緘默,社會輿論開始廣泛討論大屠殺。年輕人開始問他們的父輩:什麼是大屠殺?什麼是集中營?你在戰爭中做了什麼?你是不是納粹黨黨員?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的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跪下,表達德國的道歉和對二戰的懺悔。

經過公開和廣泛的討論,德國社會真正意識到了德國在二戰中的罪責。轉折性的標志是,在1985年紀念二戰結束40周年之際,聯邦德國總統魏茨澤克明確表態:「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們大家(在這一天)從納粹獨裁統治下解放出來。」從「戰敗」到「解放」的認知轉變標志著一個重要的飛躍。

2、行動表明誠意

德國對二戰的反思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認罪、懺悔和道歉上,它在戰爭賠償問題上態度也很明確,先後向波蘭、俄羅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國家和受害的猶太民族進行了巨額賠償。聯邦德國成立後即開始退還納粹沒收的財產,賠償受損失者。1956年,聯邦德國議會通過了納粹受害者賠償法,400萬碧者皮人在以後的幾十年裡獲得賠償。2001年6月,德國議會批准成立資金為45億美元的基金,用來賠償納粹時期被迫為德國企業賣苦力的勞悔差工。6300多家企業為這項基金提供了捐助。到2002年,德國賠償金額達到1040億美元,它每年還繼續向10萬受害者賠償6 .24億美元的養老金。

隨著歲月的流逝,二戰浩劫的見證人越來越少。因此,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社會各階層每年都要在集中營舊址、主要戰場、博物館、西方盟軍和蘇軍的墓地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提醒德國人不要忘記和忽視納粹犯下的罪行。同時,政府還採取積極措施,通過修訂歷史教科書等方式教育青少年。德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德國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內容的納粹時期歷史。根據這項法規,由各州文化教育部長組成的聯邦文化部長理事會以決議形式制定全國歷史教科書的基本框架。在這一基本框架下,各州在聯邦教育部的監督下編寫、審定及出版歷史教科書。

1995年,德國政府在柏林市中心修建了「恐怖之地」戰爭紀念館,專門揭露納粹的種種暴行,今年又在柏林修建了大屠殺紀念碑和紀念館。在德國境內的主要二戰戰場遺址,都有蘇聯紅軍、西方盟軍的紀念碑和墓碑。每年德國領導人都會出席在這些地方舉行的紀念活動,悼念當年在與德軍作戰中犧牲的英雄們。而希特勒及其助手們在德國成為罵名,德國領土上沒有他們的墳墓,也沒有他們的任何紀念物。

3、心誠自有回報

德國政府一直採取嚴厲措施,堅決打擊新納粹主義、種族主義以及其它極右勢力。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了《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納粹的死灰復燃。 德國人的反思真正觸及到了民族的靈魂。正如德國總理施羅德所說:「對納粹主義及其發動的戰爭、種族屠殺和其它暴行的記憶,已經成為我們民族自身認同的一個組成部分。」德國的真誠反思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也為德國贏得了朋友。此間專家和學者們普遍認為,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不是德國對二戰的認罪比較徹底,如果德國仍被認為構成軍事威脅嫌沒,美國、原蘇聯和德國的鄰國當年也不會答應德國統一,統一至少要比現在艱難得多。德國為什麼能夠對二戰進行徹底的反省?史學家們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戰爭的元兇希特勒在戰爭結束之際自取滅亡,反法西斯同盟徹底摧毀了納粹德國的軍事、政治、司法等體系,德國完全「從零開始」,這是它能夠徹底否定納粹、完全認罪的基礎。同時,戰後盟軍起訴德國戰犯7萬人,定罪3.6萬人,對大批所謂脅從者則予以解職,對納粹進行了較全面的清算。

4、德國歷屆總統的態度

(1)、早在1949年,時任聯邦德國總統的特奧多爾·豪斯在談到納粹對猶太人的罪行時就公開表態:這段歷史,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

(2)、二十一年後,有一個人把這恥辱獨自抗了起來:1970年12月7日,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雙膝跪在華沙的猶太人遇難者紀念碑前。為德國曾經犯下的罪行謝罪。媒體評論道:勃蘭特跪下了,全體德國人徹底站了起來。

(3)、1995年6月,當時的德國總理科爾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受難者紀念碑前再次下跪道歉,同時成立贖罪委員會,以向在二戰中受德國侵略的國家贖罪。

(4)、「過去的歷史我們已無法挽回,但我們能夠從那段歷史中,從我們國家刻骨銘心的那段恥辱中吸取教訓。德國決不向試圖忘卻或不承認那段歷史的任何企圖讓步。」2005年4月10日,德國總理施羅德低沉的話語在布痕瓦爾德納粹集中營遺址上空回盪著。

2005年4月10日,在德國東部城市魏瑪附近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舊址,德國總理施羅德為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碑獻花

對比德國和日本在兩個問題上的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其一,德國把納粹德國政府的投降日定名為民族解放日,表明德國政府把納粹德國的投降,視為德意志民族的節日。其二,德國政府和社會輿論在談到戰爭給德國帶來的巨大傷亡時,總是強調這是納粹政權發動侵略戰爭給德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因此,要防止災難再次發生,就必須杜絕法西斯主義在德國復活的一切可能。這就與過去的侵略史徹底劃清了界限。反觀日本。一方面,日本政要總是迴避「投降」一詞,而喜歡用「終戰」一詞,把日本的戰敗、投降視為一種恥辱。另一方面,日本的主流政要在談及日本人民在二戰中的生命財產損失時,往往強調日本人民也受到了原子彈攻擊,彷彿日本的受害與被日本侵略國家的受害是一樣的。這就模糊了侵略和被侵略的區別,就無法與過去的軍國主義劃清界限。

⑵ 德國人是怎麼面對二戰的

德國人對待二戰是持一種懺悔的心態的,網上有一張照片,內容是德國總櫻扒理勃蘭特在豎頌租余兆波蘭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前下跪,從此人們說:「勃蘭特跪下了,德國人卻站了起來!」在德國,如果美化納粹德國和希特勒的話,是違法的行為。

⑶ 德國如何反省二戰侵略歷史(銘記歷史 警示未

戰後德國歷屆領導人都明確承認,希特勒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納 粹殺害了600萬猶太人。德國對其後果「全面承擔責任」,並向受害國人民「認罪、道歉」「搭薯請求寬恕」。
早在1949年12月,第一任聯邦德國總統特奧多爾·豪斯在一次集會老檔上就譴責納 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承認「這段歷史現在和將知含者來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

⑷ 與日本相比,為什麼德國就能正視自己在二戰時犯下的罪行

與日本相比德國能夠正視自己在二戰時犯下的罪行,看德國現在的發展就能夠明白。只有正視了歷史,才可能走上正確的發展軌跡。

跟德國相比,一樣是戰敗國的日本,在歷史的問題上就顯得很是無恥。戰爭結束以後,日本不但不承認自己的罪行,還改了歷史教科書,對自己的侵略行為進行美化。還說自己遭受了原子彈的轟炸是受害國。德國因為承認歷史上的罪行贏得了世界人們的尊重,日本的否認態度讓亞洲各國都提高了警惕。其實實事證明,

⑸ 德國和日本對二戰的不同歷史態度評析

希特勒是打著為一戰復仇的旗號而發動侵略戰爭的,當希特勒把戰火無限擴御態大的時候,有很大一部分德國高級軍官和國民跡叢覺得是被希特勒騙了,因此在德國內部始終存在一股比較理性,客觀的反戰力量在反思戰爭的合理性,二戰結束後,希特勒自殺,他的黨羽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德國的反戰力量長期執政,徹底清除了法西斯主義勢力滋生的土壤,還有冷戰和美國的強力存在讓德國人深知在列強環立的歐洲,發動戰爭是沒有好結果的,從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到第三帝國的滅亡,德國國家命運因為戰爭幾度起落,最終讓德國國民徹底醒悟戰爭是一條死路
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發動的是純粹的侵略戰爭,以掠奪,奴役亞洲國家為目的,二戰結束後日本天皇和一大批軍國主義分子在美國的庇護下逃脫了歷史的懲罰,在冷戰期間和對付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美國又把這批軍國主義分子及其繼承者打造成了反蘇反中的幫凶,在這幫人的鼓動下日本大部分國民始終認為日本自甲午戰爭以來就沒有戰敗過,我認為在他們的心底里始終存在一種勝利者的優越感,正是這種心態給頑固好戰的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以極大的信心和支持,讓日本國內始終沒有姿拆櫻出現過一個真正的反戰政府

⑹ 德國人對二戰的態度

德國人歷嘩裂對二戰還是比較肢閉認真認識的。他們對自己所發生的二戰戰蘆租爭一直是在懺悔的。他們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

⑺ 德國人如何看二戰

德國人的態度相比日本人要好得多叢伍,他們會把這段黑暗的歷史如實滲毀或寫入歷史教科書,鼓舞當代人不要重蹈覆轍,70年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墓前下跪謝罪,贏得了世界的廣泛感激和原諒。

所以日本人要向德國學習,道歉並不余散是什麼丟人的事情,然而今天的日本右翼卻拒不認錯甚至歪曲歷史,真是被人看不起。

⑻ 同樣是二戰的侵略國,德國為什麼能正視歷史,而日本卻不能

同樣是二戰的侵略國,德國戰敗後對納粹進行了徹底的清算,黨衛隊/蓋世太保等組織為非法。而日本用大量黃金賄賂了以麥克阿瑟為首的美軍高官,沒有進行徹底的清算,天皇/靖國神廁得到保留,大量戰犯輕判,比如罪惡滔天的731部隊頭目石井。所以同樣是二戰的侵略國,德國能正視歷史,而日本卻不能。

⑼ 德國為什麼整個國家可以坦然面對和反思二戰的行為

前提:德國二戰前夕不堪一戰給德國的沉重戰爭賠款,德國國內群情激奮在希特勒的鼓動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一點上,中國雖然在二戰中為戰勝國,沒有讓日本承受戰爭賠款,只要求歸還侵略中國的釣魚島、台灣、山東等地。以免讓中日兩國兄氏百姓再次飽受戰爭羨橋散災消嫌難。)
經過:德國二戰中屠殺猶太人、德國二戰侵略歐洲各國。
結果:德國戰敗、德國分裂。
目前:德國是讓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正視歷史有助於德國理清、改善和歐洲各國的關系,有助於經濟發展,順應了世界的「和平、發展」的大趨勢,符合德國的國家利益。

⑽ 二戰後,德國如何用電影反思歷史

納粹法西斯,對於德國人來說,是個無限敏感的詞語。如今,在人們心目中,納粹法西斯便是罪惡極權制的代名詞。作為法西斯發源地的德國,從將投降日定為解放日那天起,便開始了漫長的反省。

從全民接受反戰、反法西斯教育,到毫不避諱提及希特勒法西斯對猶太以及其他民族的傷害、展開各種各樣的悼念受害者活動、大力宣傳本土反法西斯組織,德國堪稱反醒二戰最徹底、也最深入的國家。其實希特勒法西斯暴政對待德國本土異議人士的迫害,對德國民族的傷害,也不可忽略。

當時大批大批的德國青年被洗腦送上對外擴張的前線,充當法西斯擴張勢力的工具、炮灰,納粹對本土的思想控制、恐怖鎮壓,將本國智障兒童、精神病患者等弱勢群體批量「消滅」的殘暴政策,比之對待其他民族的發指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二戰時的德國本土亦存在一大批熱愛自由、反對法西斯的人,有的秘密成立地下抵抗組織,在大後方屢屢重創納粹,這類秘密抵抗組織從1933年開始逐漸增多。

例如慕尼黑大學生組織的「白玫瑰」便是有名的抵抗組織,2005年,德國導演將這支抵抗組織的事跡搬上銀幕,取名《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2005);

更有甚者,在納粹內部亦有識破希特勒暴政本質的軍官發起秘密刺殺行動,據統計,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高達15起之多,最著名的莫過於史陶芬堡發動的「瓦爾基里」行動。去年阿湯哥親自上陣,在銀幕上再度演繹這一傳奇事件。

極權制度曾將德國民族拖入最黑暗的深淵,群體性狂熱曾將德意志民族熱愛自由的精神摧毀殆盡,二戰後新出生的德國人面對父輩犯下的罪孽,一度陷入迷惘。正是有著如此特殊的背景,比之其他國家,德國電影對反思二戰題材、反思極權制度題材的偏好顯得尤為突出。

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帝國陷落》Untergang, Der(2004)根據希特勒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和史學著作《希特勒的末日》改編而成,影片猶如紀錄片般客觀冷靜地呈現了納粹帝國最後的時刻。

本片最大的優點,便是並未將希特勒與納粹軍官臉譜化,而是費盡心力想要觸及、剖析最深層的問題:全民狂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極權制度是如何將人煽動得泯滅人性的?

終戰曲之二的《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則將視角深入納粹軍官學校,聚焦納粹如何將一群少年打造成泯滅人性的種族主義分子。

影片通過兩個少年最後以死解脫的悲劇和另外一個少年理想的幻滅肢帆埋,來控訴納粹制度對人性的摧殘。

終戰曲之三――《希望與反抗》則直接表現慕尼黑地下組織「白玫瑰」兩位當事人反抗納粹的事跡。影片大部分的場景是直接呈現女主角被捕後,與納粹審判官激烈辯駁的過程。

朱麗婭?耶恩奇(Julia Jentsch)扮演的女主角索菲亞對自由信仰的執著、臨危不懼的勇氣,真真讓人感受到黑暗年代裡自由鬥士的錚錚鐵骨。

面對納粹偏執的種族主義言論,索菲亞冷靜無比,一一進行反駁。納粹種族主義站不住腳的言論在正義與良知面前,顯得蒼白、不堪一擊。最後她在審判席上說出了讓納粹心裡發毛的一句話: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站在我們站的地方。

正像結尾主人公被處決前吶喊的一句「自由萬歲」,這部電影其實是一曲純粹的自由頌歌。

去年那部《刺殺希特勒》Valkyrie(2008)即是照搬那場著名的刺殺事件,商業化的製作班底將一個英雄式的刺殺行動表現的如白開水般無味。

畢竟,納粹並不觸及老美的神經,反思極權與納粹,那是德國人的事。

無論如何,這些正面表現反抗納粹獨裁實例的電影,都表明了,當時並非所有德國人都屈從於納粹,正義與良知從未在這片土地上消失過。

去年兩部涉及政治題材的影片――《朗讀者》The Reader(2008)、《浪潮》Die Welle(2008)也是關於德國二戰創傷最典型的例子。

《朗讀者》主要聚焦戰後新一代德國人直面父輩犯下的罪惡的矛盾心態,剛出生便要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是戰後新一代德國人的集體命運。

影片通過主人公歷螞麥克的視角提出這樣的質疑:為什麼所愛的人曾經是殺人不眨眼的納粹?為什麼父輩會做出如此泯滅人性的舉動?麥克既想去轎鋒理解安娜,又同時要譴責她對猶太人犯下的罪過。

但這兩者是互相矛盾的、無法統一的悖論。《浪潮》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一步步還原極權制的興起、發展、走向失控的過程,

以警醒人們,即使在這個人人都以為納粹已成為過去的現代文明社會,極權制依然會隨時隨地借著另外一種面目復活。

二戰中德國法西斯戰敗,領土被同盟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劃分成四個區分別佔領。

美、英、法三國佔領區聯合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蘇聯佔領區獨自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自此,戰敗後的德國便一分為二,分界線便是穿越柏林城的一條長達數千公里的人為分割線。

隨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冷戰氣氛的日趨緊張,東德政府於1961年在東、西德分割線上砌起一堵牆,目的是防止東德技術工逃往西德。

如此一來,柏林兩端的市民便不能自由往來,從而釀成為德意志歷史上難以磨滅的分裂之痛。彼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John F. Kennedy)有一篇頗為著名的演講。

他這樣駁斥柏林牆的不人道:「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民主國家)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來防止他們分開我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受奴役,所有人都不自由。」

一堵柏林牆,將兩邊的至脈血親一朝隔斷,然而嚮往自由的德國人民一天都沒放棄過翻越這堵牆。每年大批東德人冒著被邊境警察擊斃的危險,翻越柏林牆,逃向西德。

如《逃出柏林》The Tunnel(2001)中呈現的那樣,有開著汽車直接撞開柏林牆,逃向自由世界的成功例子;亦有被邊境警察實彈擊中,橫屍柏林牆下的悲劇。

總之,一堵柏林牆演變出多少悲喜劇。後來隨著冷戰的結束,東德並入西德,德意志終於完成了統一。柏林牆歷經三十載,成為德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創傷之一。如今殘存的柏林牆遺址猶如一道刺目的傷疤,提醒著德國人曾經經歷的苦難。

德國電影對這段歷史多有涉獵,2001年一部《逃出柏林》便是講述了一起發生在柏林牆下的逃亡事件。

影片中一幫東德人費勁九個月的時間挖通柏林牆地下一段通道,幫助親人逃出東德。

電影最大的詬病便是將西德簡化為自由烏托邦,將東德形容成極權牢籠,從而抹殺了影片更深層次探討柏林牆問題的可能性。在這部影片中,一段離奇的逃亡故事在三小時片長被表現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多條線索有條不紊地穿行其間。

只是,類似於《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式的成功故事與英雄式高大全的人物塑造,使得這部旨在反思柏林牆歷史的電影顯得過於通俗平凡。

而逃亡的目的――自由,卻未能得到更刻骨、更深化的剖析。最後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消解了影片的真實性,從而使得這部電影看上去猶如冒險故事般虛空。

同樣著墨於東德極權體制的罪惡以及對自由的嚮往,《竊聽風暴》Leben der Anderen, Das(2006)更能打動人心。這得益於影片對於人性的深度開挖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影片通過表現一個生活在極權體制中、並為之效力的秘密警察的人性蘇醒,以表達極權體制對人性的摧殘,同時寄託人性最終將沖破極權牢籠、走向光明的美好願望。

在一個遍布秘密警察、對國民生活進行嚴密監控的集權社會中,民眾隨時面臨被拘捕、被竊聽的危險。各種醜陋的怪象借著冠冕堂皇的理由上演:醜陋的文化部長肆意利用手上的權利,霸佔美麗的女演員。

影片中這令人作嘔的一幕,便是借喻集權制度假以各種冠冕的理由,肆意踐踏人性。片中美麗女演員一步步走向毀滅的過程,便是美好人性被暴政摧殘至泯滅的活脫脫的範本。女演員最後逃不開負疚的心理,被急速飛馳的汽車撞死在馬路上,一朵美麗的鮮花就這樣凋零了;

同樣死去的還有與世無爭的導演、知識分子,他選擇了自殺,因為在黑白顛倒的年代裡,「自殺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因為他們不能忍受那樣活著。

沒有流血,沒有熱情,他們只能選擇死亡,死才是唯一的希望。」導演通過這兩個人物不同的死亡,表達個體對極權暴政最沉痛的控訴。本片雖與柏林牆並無直接的聯系,

但其內在的精神卻與當時的政治勢態休戚相關。

再者,東德嚴肅的政治氣氛是促使柏林牆誕生的因素,更是促使大多數東德人翻越柏林牆、逃亡西德的最直接因素。

依照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講,影片中像維斯勒這樣覺醒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都未曾有過,真正的歷史,比電影里呈現的要黑暗得多。

如果說《竊聽風暴》有著冰錐刺骨的冷硬質地,那麼《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2003)則顯得更為溫情默默。

這部影片聚焦柏林牆倒塌之後一個東德家庭的喜怒哀樂。對柏林牆的反思發人深省,既有對東德極權體制下思想控制的無情揭露,又不時地流露出對舊時代的懷念,曾經經歷過的美好和殘酷,伴隨著每個個體的記憶,成為時代的注腳;

被高度美化的西德卻也並非盡如人意,兩極不對等的社會一朝融於一體,無盡的矛盾、麻煩便接踵而至。逐日惡化的就業形勢、物慾侵襲、價值觀面臨挑戰等等問題,均是柏林牆帶給德國人民的創傷後遺症。就像那座被直升機吊起的列寧雕像,

在夕陽余輝中緩緩走下歷史舞台,一個時代無可奈何地結束了。有惋惜、有留戀,然而終究要面對新的生活。亞歷山大慶幸母親能在自己親手打造的舊世界中死去,而她的骨灰會隨著她生活的時代隨風而逝。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如何正視二戰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