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上好一節歷史課
怎樣上好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
第一、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後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 課謹蠢文中提到的首次用於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
第二,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我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採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
第三、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輪凱上,他們願意聽、樂於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祥桐陪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盪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張立新
對於剛上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新課。因為,小學沒有開設這門課,這或許會給他們帶來一點新鮮感。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偏見,認為歷史只是一門副科。什麼是副科?就是與所謂主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相比,不是那麼重要的科目。既然不重要,那學生自然就會認為不必要那麼認真學了。這種陳舊思想,不僅挫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新鮮感,也給歷史教學帶來不少的困難。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上好七年級的第一節歷史課,是七年級歷史教師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七年級學生不像高年級的學生,接觸過這個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對於一個新科目,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而教師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生把這種好奇心和新鮮感繼續保持下去,以提高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下面,我以自己上的第一節導言課為例,談談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在第一節歷史課上,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以提高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在向學生充分「推銷」自己後,直接就跟學生說:「這是我們的第一節歷史課,我們不學習書上的新內容。」學生覺得很奇怪:「不學習書上的內容,是讓我們自習嗎?」我說:「這節課我們聊天,我們就聊『歷史』這兩個字?」學生說:「老師,你不是在騙我們吧,『歷史』這兩個字能聊一節課?」學生帶著懷疑的眼神看著我。我說:「不信?我們看著吧。我們聊『歷史』這兩個字,不得不說『WWW』。」學生鬨笑:「老師,你不是教我們上網吧,什麼『WWW』,我們上網早就會用了……」我說:「此『WWW』,非彼『WWW』……」學生馬上被我風趣的語言給吸引住了。「那麼,什麼是『WWW』呢?」
什麼是歷史(What)?這是第一個「W」。學生恍然大悟:「哦,這就是老師說的第一個W」。接著,我讓學生討論什麼是歷史。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學生一開始面面相覷,後來便有幾個膽大的學生站起來回答,有的講「歷史就是過去是事情」,有的講「歷史就是以前」,還有的講「歷史就是古代發生的事情」,對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說:「同學們的回答很正確,為什麼開始不敢說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同學有時把簡單的問題想得太復雜了,對吧?其實歷史這概念很簡單:幾千幾萬年前的事叫歷史,幾十年幾百年前的事叫歷史,你們的昨天,對今天來說,也成為了一個歷史……記住: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啦!」。這樣學生明白了,原來過去了的事情,都可以被稱為是歷史,自己也是歷史中的一個人。就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被激發出來了。
為什麼要學歷史(Why)?這是第二個「W」。對這個問題,我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有了第一個問題討論的經驗,此時,課堂氣氛有所活躍,學生的思維開始被激活,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增長知識,有的說可以汲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還有的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等等。在聽取了學生的發言之後,對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同樣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說:「同學們,你們想聽聽老師的觀點嗎?」學生大聲說:「想!」為什麼要學歷史?我給學生總結了兩個理由:(一)
中考、高考的需要。
學生說:「老師,這也是個理由,太簡單了吧?」我說:「我剛才不是跟你們強調了嗎,我們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如果不用考試,我們課堂還要學這門課嗎?這個不算理由嗎?」學生鬨笑,課堂氣氛明顯活躍了。我說:「現在的中考,歷史是一個必考的科目。以後上了高中以後,選文科的同學,歷史也是一個必考的科目」。
接著,我簡單地向學生傳達了這些年來的中考、高考方案,強調了歷史學科的重要性。經我這么講解,學生才開始明白:原來,歷史並不是他們眼中、口中的副科,而是跟......>>
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
在歷史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上好一堂歷史課,首先要把握好歷史教材的深度,更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其次要把握好課堂訓練的密度;最後,要把握好教學藝術的力度。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綱,明確教學目標(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編者意圖。弄清知識體系和教材結構,熟悉教學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其次掌握學生情況,有的放矢。由於學生基礎不一,教材撐握的深度應有分寸。否則是對牛彈琴。顯然這里所說的挖掘教材深度並不是越深越好。關鍵是不要做夾生飯。應做到深淺適宜恰到好處,讓學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
二、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
抓好調動學生的廣度是區別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應試教育只注意調動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實好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氣氛的好壞關鍵要看調動學生的廣度,要使每個學生都處在積極的學習之中。從目前情況看,課堂上滿堂灌,唱獨角戲的現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許多教師仍覺束手無策,在課堂上仍看幾個尖子。教師提問,學生發言的,老是那麼幾個人,對大多數學生從不過問。學生情緒低落。課堂氣氛沉悶。師生活動脫節。有些學生即使想主動學習,也因教學目標過高和方法不對胃口,只是騰雲駕霧,一堂課下來,不知所雲,收獲甚微。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全面考慮如何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課堂上要善於啟發各類學生,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把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個合格的教師。
三、要把握好課堂訓練的密度
課堂訓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講練結合是課堂教學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抓好課堂訓練的密度是落實知識體現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一堂課就做到訓練內容好,方法得當,密度大,這樣效果就會必然好。從當前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看完全沒有課堂訓練的課很少發現。主要是課堂訓練的密度不足,主導和主體一頭重一頭輕。在多數情況下,仍然存在著講的多,練的少,重灌輸,輕引導,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器。
一堂課應該內容好、方法得當、密度大。講、想、練三者不可偏廢,教師講給學生指出的方向,起到引導作用。重要的是學生要吸收,消化,讓學生能力有一定提高,做到學以致用。
四、要把握好教學藝術的力度這里是就教學藝術給人的感染力而言,抓好教學藝術的度就是捉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教學藝術強,給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學藝術差,效果就蒼白無力。教學藝術的魅力就和我們看電視劇一樣。一部好的電視劇,如果只是乾巴巴地把角本讀給人聽,印象一般不會深刻。但如果配合角色、活現,就會給人終身難忘的深刻的印象。
總之,把握課堂教學中的度,雖然不是課堂教學的完整的評價標准,也不失為課堂教學所必須考慮的四個方面。它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你若能達到這一點,你的歷史課堂教學更會錦上添花。
如何上好歷史課的教學反思
1、保持歷史課的生動性,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很枯燥,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無形中覺得很累,不願意開動腦筋,這時,生動通俗的語言就顯得極為重要。
(2)、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尊重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的保障。
,在教學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即使在學生回答錯誤時,也是平心靜氣地指導他們重新認識和更正錯誤。這樣,從上第一節歷史課起,就要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合作關系和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建立起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總之,教師只有認真細致地去鑽研新課程所規定的內容,備好課和備好學生,多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虛心學習其他教師的長處為我所用,才能更好的上好每一堂課,不斷地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不斷的反思,才能不斷的進步、
什麼是一節好的歷史課
一節好的歷史課是什麼樣的?
我們能見到的評價標准有很多。有的面面俱到,從課前預習到課後檢測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目標要求;有的突出特色,或者強調自主學習,或者強調研究學習,或者強調情境學習……。眾說紛紜,很難有統一的完美方案。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讓老師來回答,去問問學生,一個學校那麼多歷史老師,你喜歡哪個?為什麼?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們就能總結出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課堂,老師該如何去做。據調查,學生喜歡歷史課的理由有:好玩、不枯燥;老師人很幽默,長得帥;能學會思考,增長認識;能解決學習的困難等等。這些話看起來很平常,但它揭示了學生眼中一堂好課的標准:引起學生興趣;贏得學生喜歡;提高學生能力;教給學生方法。做到了這幾點,一節好的歷史課就不在話下了。
一、引起學生興趣
「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距離學生年代比較遠,按照課本講出來往往變得很枯燥。不能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引不起學生興趣是導致學生厭惡學習歷史的重要原因。歷史課堂教學如果能夠合理創設有效的歷史「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和歷史場景的體驗,實現歷史的「重演」,就能激起積極的學習情感,進而達到落實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歷史思維的培養目標。
我校宿春娣老師在《鴉片戰爭》一課就運用了情境創設的方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講到《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貿易狀況》時,她是這樣說的:
英國欲將大機器生產出的商品打入中國市場,當面對著新奇的洋貨,一個中國家庭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兒子:爹爹,街上賣洋布了,可好看了。
父親:好看管什麼用?結實才行。
兒子:那洋布又細又結實。
父親:光結實管什麼用,便宜才行。
兒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母親:再便宜也要花錢,媽媽給你織,咱一文錢都不用花。
宿老師通過創設一個中國普通家庭關於英國輸入洋布的對話場景,生動再現了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的狀況。這種教學方法符合了學生的實際認知和生活體驗,彷彿就是他們自己家庭每天都會發生的關於社會問題討論的再現,一下就拉近了距離。通過這段簡短的對話,把「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受到中國自然經濟的頑強 *** ,英國處於入超地位,不得不通過罪惡的鴉片走私來扭轉貿易逆差」的歷史結論讓學生在興趣中輕松地接受了,避免了傳統教學糾纏於「自然經濟」、「出超」、「入超」、「貿易逆差」等概念的枯燥教學。
我校欒艷老師在《太平天國》一課的講述時也運用了這樣的方法來突破難點。她是這么講的:
李富貴是個廣西桂平的農民,今年18歲。前幾年,他和同村的幾個夥伴一起加入了「拜上帝教」,又跟隨太平軍參加起義。到天京的那年冬天,《天朝田畝制度》頒布了,李富貴和夥伴們十分高興。
李富貴家裡一共五口人,他是家中的老二。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12歲的弟弟。他很想知道,按照制度規定,他們家裡可以分多少田土?
一晃收獲的季節到了,不用交租給東家了,全家都很興奮,但又聽說除了留足吃的糧食,其餘的通通要交到天國的國庫去。娘發愁了,大姐年底該出嫁了,拿什麼去辦嫁妝呢?卒長說不用愁,這些費用都由國庫統一開支。
《天朝田畝制度》頒布沒多久,大夥的高興勁兒過了,很多人開始懶散,你說這是怎麼了?
看完「研習材料」和「情景再現」後,想一想,怎麼理解李富貴一家「高興、興奮、發愁、高興勁兒過了」這些心情?
對《天朝田畝制度》的認識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傳統講法就是引用《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資料,從太平天國的土地分配製度和產品分配製度來說明太平天國這個改造國家方案的革命性、局限性和空想性,進而證明這個方案行不通。這種教法對於難點的突破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能力,不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從而使課堂變得枯燥乏......>>
如何上好歷史課
多講講聞人趣事,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或者說是小說杜撰
在講課的時候多穿插一些這樣的小故事我想會吸引很多同學的
在講到某個歷史事件的時候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甚至可以讓學生「穿越附身」到某個歷史人物身上,讓學生可以思考揣摩這一事件人物心理啊什麼的
甚至可以自己憤青一些,發表自己的言論,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一些看法。
如何上好高中第一節歷史課
高中歷史千萬不要給學生念書,學生不是第一天上學,而且辨別觀念開始成熟,時間一長上課效率會大打折扣(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老師,高一歷史自學的)誤人子弟啊!!!
作為第一堂課,可以和學生隨便探討一些歷史問題(不要無聊的講些未解之謎——學生大都看過吧,某個人某件事或者現代生活折射的歷史等等)稍微跨學科沒關系,別扯太遠就行,切記和某一個人暢談或一個人誇誇其談,注意調動學生的好奇及探究心理,可以把一些高一歷史內容悄悄串進去,忌多。一談話形式的課堂氛圍會給你以後的教學帶來結實的基礎。
上面純屬作為一個學生的感受,我受過太多的害,不想更多的學生痛苦的「抉擇」,貌似嚴重了,O(∩_∩)O哈哈~!!放鬆沒那麼嚴重!
『貳』 一堂優秀歷史課的標準是什麼
在新課程中,一堂優秀歷史課的標准究竟是什麼?真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課堂教學評價既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實現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新課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准已經發生變化,同以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我認為,評價標准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六條:其一,首先要看是否符合《歷史課程標准》的要求。《歷史課程標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令性文件,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必須重視對《歷史課程標准》的學習,掌頃雀岩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歷史課程應突出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應面向全體學生」;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則規定「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歲粗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據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先要熟悉《課程標准》的規定和要求,再結合教雀御材的具體敘述,最後制定詳細的教學方案。比如,初中《歷史課程標准》在「世界古代史」「上古人類文明」的內容標准中明確規定「知道古代埃及
『叄』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報告
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 邏輯思維 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歷史老師教學評價 報告 ,歡迎大家閱讀,僅供參考!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1
昨日已經過去,我們只能留給記憶,歷史教學 反思 。未來沒有來臨,我們僅有寄託。今日才是最現實的,所以我們要把握好當下。
對於歷史的學習,我們應當給予高度的重視,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能夠從歷史中 總結 很多的 經驗 ,這樣就能夠避免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對於歷史要做到三抓好,抓好課堂,抓好復習,抓好考試。我們要講好每一堂課,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進取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每一節課都能有很好的效率,讓學生有最大的收獲。更好的完善我們的講課方式和 方法 ,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好復習,學習很關鍵,可是做好復習更為重要。復習不是簡單的背誦,而是要深刻的讓學生去理解。進而從歷史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這才是復習的根本目的所在。抓好考試,考試不僅僅是抓好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試,平時我們也要注重一些課堂上的小測驗。
這樣更有利於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做好上頭三抓好的基礎和前提是我們要更好的走進學生,去了解並解決學生在學習歷史中遇到的困難,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歷史教學的重任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這樣有利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抓好課堂效率,提高復習效果,實現考試的真正目的,努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我們教師要不懈努力!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2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潛力,所以其課堂教學具有不一樣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透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資料編排突出了對這種潛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橘型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是就應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潛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發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務必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所以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我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 教學方法 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並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能夠刺激學生的不一樣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耐畝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用心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好處。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圓畝猜有更廣泛的資料,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能夠討論本課的問題,並且能夠用歷史發表自我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教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潛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系的話題,這需要教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簡單,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就應用何種姿態應對學生。教師在不能體罰的狀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 教育 ,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3
新課程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鍾的課堂里常常就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就是,認真審視、研究一下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我認為:對新課程的理解就是片面的、膚淺的,突出的表現就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頭,對歷史課堂實踐中某些教學行為進行剖析。
一、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就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就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教師們把超多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但就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貼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在設計《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把這課出現的 歷史 故事 「烽火戲諸侯」,「減灶記」, 成語 「管鮑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戰」、「圍魏救趙」等以自我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上課時學生把自我創作或製作的的動畫、漫畫、劇本等拿出來交流,形式十分活潑,學生興致很高,但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實究竟有多少呢難道只要明白這些故事就能夠了嗎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徵就是什麼齊桓公、晉文公成就霸業的原因就是什麼這些本應在師生的活動中解決的知識卻不了了之。知識就是基礎,就是依託,就是載體,就是學生發展的雙翅,學生僅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構成歷史學習的初步潛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
、正義感、社會職責感
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所以,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就應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透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繫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繫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二、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
歷史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們用心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 辯論 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就是教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夠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就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就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就是學生十分喜歡的形式,但就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思考要到達什麼目的、學生能夠從中了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資料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就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就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比如:討論幾乎就是教師們每節課都要採用的教學形式,但就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
另一類諸如「秦鞏固統一的 措施 有哪些」這樣的問題書中就是能夠找到答案的,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就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進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所以,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就應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4
有反思,失敗才能夠成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為人前進的動力,好的環境才會為人的成長供給營養,沒有反思,失敗會把人打倒,逆境會讓人沉淪,好的環境會讓人得過且過。因為有反思才會無論在什麼情景下都不丟失目標,才會提高。故針對本學期教學反思如下:
1、穿講歷史人物趣事
歷史人物的遺聞趣事是絕大多數學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們極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穿講這些資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比如:講《新 文化 運動》(必修三文化發展歷程)這節課的時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鴻銘,我向學生介紹了他那個著名的為中國封建社會一夫多妻制辯護的言論:中國男人好比茶壺,女人則好比茶杯,世上僅有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的事兒,豈有一隻茶杯配幾個茶壺的道理學生聞此無不忍俊不禁。如此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並且進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思想。
2、用口訣法記憶歷史知識
許多歷史知識枯燥乏味又很難記牢。教師不妨編些生動的口訣以幫忙學生記憶,如此,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里准確掌握知識且經久不忘。我在講授《天津條約》(必修一政治禮貌歷程)資料時,介紹給學生2個記憶法。《天津條約》資料能夠記憶為:公使進京喪顏面,增開十處新口岸。自航長江各口岸,破壞內河航運權。內地游歷宗教傳,巨額賠款樂開顏。十處通商口岸記憶法:天約增開十口岸,長江南鎮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台淡。學生在會心的微笑中記牢了這一知識點。如此一個重要且難記的知識點就這樣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馬關條約》資料可編為一廠、二億、三島,四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3、採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經過多媒體教學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圖片、實物、漫畫、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知識,也能使歷史可看、可摸、可感,從而變得生動趣味,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進取性和課堂教學質量。
4、設置討論環節
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價,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說法。這時候教師可適當組織學生就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討論,甚至能夠不拘泥於教材的表述,這不但能構成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並且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比如在講《太平天國運動》(必修一政治禮貌歷程)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太平天國運動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其結果會是怎樣呢此問題一提出,便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幾分鍾後,許多學生自告奮勇講述自我的看法,有的說將建立一個由農民階級掌握的政權,有的說將建立一個工農聯合專政的政權,也有的說建立的仍是一個地主階級政權......最終我作總結:由於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革命勝利後的農民領袖將會蛻變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個地主階級政權,正如歷史上其他的農民起義領袖一樣。
我要感激學生,是學生的測評激勵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奮進,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反思,正所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5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1998年至今一向從事初三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教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教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所以,教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志,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 學習方法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復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 畢業 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終,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 名言 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嘩眾取寵。」
我上了一節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透過啟發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終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終陷於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 散文 」時,我就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事先准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 乒乓球 」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教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著自我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質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並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著「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松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脫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只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僅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僅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報告相關 文章 :
★ 歷史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 歷史老師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 學校歷史老師的教學反思
★ 初中歷史老師教學工作總結優秀範文
★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精選
★ 歷史教師教學心得體會5篇(2)
★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個人總結
★ 2020初中歷史教師工作總結
★ 九年級歷史老師教學反思
★ 精選的歷史教師個人工作總結
『肆』 初中歷史示範課評議
為了提高整體教學水平,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各個地方各個學校紛紛開展了示範課,初中歷史示範課逐漸增加。下面是我整理初中歷史示範課評議的 範文 ,歡迎閱讀!
初中歷史示範課評議篇一
20____年11月19日---22日,我有幸到____參加了____省歷史優質課評選活動,對於這次外出學習的大好機會我非常珍惜。接到通知,我就根據優質課的講課內容,我自己把這些內容設計了一遍,看看自己與人家有多大差距,差距到底是什麼,我們自身的「武功」 到了何種境地,做到心中有數,在短短的四天時間里,我用心去領略了全省各地的教學理念、 教學 方法 和教學過程以及許多教師的教學藝術風采,放眼觀看了「不同風格」、「不同版本」的省級歷史教學優質課。教師們以創新的教學設計、高效的教學過程以及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受到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我們時常被他們的精彩設計所折服,被課堂的情緒所感染,同時也為學生思維的火花所欣喜。他們的課堂教學,啟迪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可以說我得到的是一種回味,一種 反思 ,更是一種提升。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共享一下:
先談收獲:
一、教學理念新
1.論從史來,歷史味更濃。我們的歷史課要上成歷史,要有歷史的特點。如,濟南二中,董藝老師設計的《匈奴興起與漢的合戰》,漢初出示了一段材料,學生得 出國 力弱,被迫和親,而漢武帝時又出示一段材料,得出結論國力強盛,具備武力解決匈奴關系的資本。這樣例子很多,真是口說無憑,有史為證。
2.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多鼓勵,又恰到好處,學生受鼓勵,其他學生受激發。鼓勵學生的方式也多樣。有的老師真的情不自禁給學生鼓掌。
3.挖掘 歷史 故事 ,凸顯歷史課堂的故事性、趣味性。
二、教學模式值得學習
整堂課用板塊結構,設計合理、科學。例如萊州西城中學吳麗紅老師,《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四個板塊,第一漫漫絲綢路。第二錚錚英雄行。第三悠悠駝鈴聲。第四綿綿古道情。聊城莘縣一中張玉瑩老師的《血肉築長城》第一民族怒吼,第二東方欲曉,第三凱旋之歌,第四以史為鑒。
三、教學設計更加科學,注重實效。
教法的好與差我認為是不是能更好的指導學法,我們的教法最後都要落腳在學生學法上,很多老師都多次利用標注、表格、色彩對比、古詩引進,用實物讓學生感受歷史,例如棗庄十五中張行雷老師《昌盛的秦漢 文化 》,抱著一捆竹簡,說明紙的發明優越性。
四、課件製作實效、科學。
利用課件就是課堂重要的輔助手段,背景用與歷史有關的圖案。很多老師都能用學生喜歡的動畫,不僅僅局限圖片,還有影視資料,我們真應該好好學習課件的製作水平,與時俱進。不能光下網站上面的。
五、地方史能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貼近生活,親切自然。
棗庄祈雷老師講《血肉築長城》,說到自己的故鄉發生鐵道游擊隊,煙台是地雷戰的故鄉,很多能與當地歷史結合。
六、最後 總結 ,知識框架科學、准確、凸顯課堂知識。
我認為最值得學習的一點就是,各個知識之間關系交代很好,不單純是知識的羅列。
七、注重過渡語的設計。
整節課揮然一體,知識絲絲相扣,聽起來就是享受,這就是人家過渡語設計科學,整節課自然和諧、水到渠成。
八、對知識延伸很到位,能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聊城莘縣一中張玉瑩老師的《血肉築長城》,最後,航空母艦,亮劍東海的其他新式武器,歌唱《國歌》表明我們珍愛和平,反對戰爭,有闡述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九、注重歷史人物的分析。
圖文話人物,人物贊美之歌,我心目中的人物,注意挖掘歷史的內涵。
十、老師的基本功值得學習。
因為教師使用的學生都不是自己所教的學生,大部分老師的基本功非常扎實,組織調控課堂的能力很強,理論水平高。在每節優質課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授課教師的高素質和課堂應變能力和設計的周密細致。就拿「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來說吧,例如萊州西城中學吳麗紅老師,播放《昭君出塞》的片首曲導入《匈奴興起與漢的合戰》一課,讓我們走進昭君,走進漢朝和匈奴。這樣的導入讓人感到親切自然順理成章。教師的課堂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語氣親切自然,教師情緒飽滿、熱情,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思維開闊活躍,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再談建議
一、問題的設計層次不明。
有的老師什麼問題都討論,不分層次,應該兩個人討論的別小組都討論,看問題的設計。
二、課堂評價缺乏適度性和多樣性。
有的學生回答對了,拔高太大,說錯了,一棍子打死。
三、還出現知識性錯誤。
有的老師把「鳴鏑」寫出「鳴笛」,地動儀是地震發生後預測地震發生方向的,以便能及時救援,不是預測地震發生的,改進造紙術,不是發明造紙術。
四、還有低效課堂。
《昌盛的秦漢文化》中,講完後,我看了一個學生的筆記,張衡、華佗、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麻沸散、五禽戲、蔡侯紙,竟然寫錯了六個字。
參加本次省優質課觀摩會,可謂大開眼界、受益匪淺,但限於時間和篇幅不能一一道來,還有許多「欲說還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成功之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藉助「它山之石」達到攻己之玉的目的,如此也算不枉此行了,最後感謝領導給的這次機會,「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尺刀」我們提升自己,需藉助外力,更要在於自己。
初中歷史示範課評議篇二
第一, 感觸最大的是參賽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和精心的教學設計。
說來慚愧,長期以來基本上是就教材論教材,在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上有很大差距。通過聽課學習發現參賽老師們從容地跳出教材,從歷史到現實站在不同的角度尋找與課本與學生實際相聯系的各種資源資料,精心設計各種情境使歷史課變得如此豐富多彩,生機盎然。
例如:來自泰安新泰的冉蕾老師在導入新課時,既巧妙的利用了棗庄的歷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且介紹展示了自己家鄉的美麗風光歡迎大家去做客,給人留下很深印象。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利用五幅與課本內容相關的老照片把我們帶回到歷史中,以課本為主線層層鋪展開來,有歷史,有現實,還有對未來的展望,給我很大啟發。
象這樣的精心設計還體現在很多課中。再比如濟南明湖中學的李穎老師的《美國經濟的發展》更是讓人贊嘆和佩服。通過猜 謎語 引出比爾·蓋茨,再以蓋茨童年、青年和中年的經歷作為線索串連起整個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三個階段代表了美國經濟發展三個不同時期。每個階段以蓋茨經歷的不同錄音作為過渡,同時配以大量的美國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圖表,在小組合作交流基礎上對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特點及原因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和梳理。教師善於引導,從容不迫地對課堂進行駕馭和調控,在完成課本知識基礎上讓學生以經濟學家的身份結合2008金融危機敘寫美國經濟發展趨勢,做到分析規律,然後學以致用。這節課對教材的處理是我完全沒想到的。整節課下來環節清晰,思路明確,贏得全體聽課教師的熱烈掌聲,真的很棒。
其實所聽的每節課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亮點,每節課都讓我有所思有所悟。濱州的崔曉雪老師用自己老師的 日記 的形式串起《改革開放》一課的內容,由老師小時候的經歷,成年以後和現在的不同生活,展示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和今天的不同遭遇獨具匠心。
教學設計的精心還體現在導入上,所聽的每節課沒有一個導入是重復的,每節課的導入都很新穎實用,尤其是善於抓住身邊的資源,很多老師在導入中都會巧妙的利用棗庄的歷史或者今天的發展貼近學生生活給人感覺很親切。東營郭紅蓮老師以三十年前棗庄舊城和今天新城區對比引出改革開放。在課堂設計中她把改革和開放設計成兩個篇章,第一篇章:改革的足跡,分成農村和城市。農村中又劃分為三幕:一貧困,二變革,三豐收。在城市篇中設計一個診斷歷史的環節,讓學生找必須改革的原因加深理解。第二篇章為開放的浪潮。通過視頻和學生討論明確開放的格局和特點。猶如一部大型歷史劇一幕幕呈現在大家面前,使整個課堂始終貫穿在濃濃的歷史氛圍中。
第二, 參賽教師的個人素質。這是我很佩服和最希望達到的。 首先表現在語言上。語言簡練是對每個老師的基本要求,但要達到簡練又優美,同時還要充滿激情文采飛揚就是個人素質了。很佩服他們對語言的錘煉和把握,大段優美的充滿詩意的語言帶給我很大沖擊,也是我下步課堂教學中努力追求的目標。其次表現在課件上,每位老師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利用數據圖片圖表視頻等等來輔助課堂教學。課件製作精良水平很高。希望都可以共享,讓我們都可以有學習的機會。再次,表現在對整個課堂的調控把握上,靈活應變駕馭課堂能力高。最後,整合課程資源上巧妙把自己的親身經歷體現在課堂中,例如煙台一位老師把自己錄的戚繼光故居視頻用在課堂上增色不少,還有一位老師把自己去北京旅遊時在軍機處照的照片也引入課件中。
第三, 課程理念上。
學生主體地位的到很好的展現,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師生角色定位準確。在短短40分鍾課堂上,學生有自主學習時間,有自主合作探究機會,師生積極互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老師積極評價表揚鼓勵,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第四, 學科特點突出。
參賽老師很注重史料的補充,論從史出。課本上結論性的東西居多,這就要求盡量讓學生明白這個結論是怎樣得出的,因此精心選擇史料顯得很重要。同時都很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系。這基本上體現在每節課上。
最後,通過學習我深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下一步要多讀書多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與素質,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外面的世界的確很精彩。
初中歷史示範課評議篇三
我校舉行歷史示範課活動,這次是學習的大好機會我非常珍惜。經過短短兩天緊張的聽課學習,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具體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1.每一位老師的課都「各具特色、亮點紛呈」。 無論是在知識結構、授課方式上都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素質 教育 觀念,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講好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在各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顯示出各位老師的基本功非常扎實,組織調控課堂的能力很強,理論水平高,教學設計周密細致,教師從問題的設置到問題的引導,都非常到位。教態大方沉穩,給在場的每位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教師角色定位準確。整堂課中教師始終以一個合作者、夥伴、朋友引領孩子們走進課堂進行學習,始終微笑面對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教師教態親切,表情豐富,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在課堂上能夠靈活應變,左右逢源。
3、教師的課堂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教師親切自然的語氣,飽滿的熱情,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思維開闊活躍,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通過這次聽課,我感覺到優秀教師的風采就是不同凡響。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交流中,言談舉止、無不流露出大師風范,回味他們課堂上的精彩之處,的確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學習、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以他們為榜樣,吸取其中的精華,不斷的學習,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打造出自己的教學特色,爭取在教學上更上一層樓。
初中歷史示範課評議相關 文章 :
★ 初中歷史示範課評議
★ 初中歷史課評議
★ 初中歷史公開課的評語
★ 歷史優質課聽課心得體會3篇
★ 初中歷史聽課後反思
★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
★ 初中歷史課堂反思
★ 初中歷史課教學工作總結(2)
★ 初中歷史課教學工作總結
★ 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伍』 初中歷史課如何評課
一、評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
(1)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依據《課標》中教學目標中的要求,全面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實,這「三維目標」也適用於教師的評課活動。
(2)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擔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評教材的處理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陸』 如何評價初中歷史文化課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首先,我特別想問一下,你是初幾的同學,如果是初一初二,以學習知識為主的話,方案就是圍繞如何學這個中心來展開,如果說你是初三的話,方案圍繞著如何復習來展開,接下來,我默認為你是初一初二的同學,如果你是初三的,請告訴我,我會對這個方案進行補充,好吧?那麼我進入正題,好,前邊說過,初一初二圍繞著如何學來展開,那麼,如何學呢?首先,我必須告訴你的是,歷史在初中所佔比重不是很大,不需要做過多了解,仍然建議你把中心放在主科上,萬不可本末倒置,上課認真聽,不認真聽課就連神仙下凡也救不了你。。。把握好課堂時間,這是我告訴你的第二點,復習時,推薦你採取這個辦法,先看書,看好知識點,老師都會給畫的,把知識點背下來,不要相信什麼不背就會的謠言,都是坑你的,我對歷史很感興趣,但是不背也還是不行的,看完之後,背完之後,做提綱,這個方法很好用,讓自己對每一課有一個大體認識,記住了,一開始你可能不大會,這個時候不要害怕,可以用老師給你的提綱作為參考,但是,切記切記,千萬不可以把內容什麼的做的一樣,那樣就沒有意義了,吸收框架,填充內容,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製作的時候一定要把書合上,不合書你還是做不到清晰思路,這是第三點,最後一點,培養對於歷史的興趣,多看些歷史故事什麼的會幫助你,那裡還有問題,告訴我,我能幫的肯定盡力,不知道你對我的回答滿意嗎?
『柒』 部編版初一下冊歷史說課稿(3篇)
【 #教案# 導語】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准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篇一】部編版初一下冊歷史說課稿:《元朝的統治》
一、教材分析
1、課題:《元朝的統治》
2、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對明、清乃至後來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根據歷史課程標准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課程目標及重、難點分別設置為:
3、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了解蒙古族的興起,識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並統一全國、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地評價元朝統一和文天祥抗元等歷史事件。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從多方提供的歷史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文天祥抗元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元朝統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學習,使學生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
4、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5、難點:對元朝統一意義的認識與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
二、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主要採用盤錦三段六步教學模式,三段即:自學、導學、測評階段,六步指:定向示談運標、自學指導、自學督查、導學釋疑、合作探究和自主測評。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利用自製的簡單課件適當點撥,使學生的視覺、聽覺相結合,並密切聯系舊知和現實生活實際。
三、學法: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插圖和史料,學會感知歷史。引導學生注意前後知識之間的御侍族聯系。
2、元朝的統一和行省制度,充鎮弊分利用《元朝疆域》圖,增強學生的空間地理概念,把握行省制度的三步曲(目的、內容、影響)。民族融合的表現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培養良好的思維和記憶習慣,並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的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上課後欣賞一下元世祖的治國風采,接著復習上節課的知識,這樣很自然地導入本課。然後出示本節課的自學思考題,鼓勵學生結合思考題自學教材內容,有疑難的地方合作解決。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學情,參與他們的討論,解決個別學生的疑難。
(一)、「蒙古的興起」一目,因為不是重點內容,所以只找一名學生結合能反映蒙古人生活的圖片和教材內容,概述蒙古人的生活特點及蒙古社會發展的原因。
(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一目,先出示成吉思汗的畫像,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並提出問題:毛主席曾贊譽他為什麼?為什麼給予他這么高的評價?學生很容易就會答出,接著進一步強調蒙古政權是怎樣建立的,從而師生共同歸納出其主要業績,肯定其歷史地位。蒙古政權的擴張,我利用《元朝和四大汗國》圖,讓學生感受到當時帝國面積的龐大。
(三)、「元朝統一全國」一目,讓學生結合當時的疆域圖,談談蒙古軍隊是怎樣一步步吞並了周邊的政權,建立了元朝,又是怎樣滅了南宋最終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從而理清基本線索,增強直觀性。為了突破難點,我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元朝統一的意義,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文天祥抗元,先出示其畫像,增強感性認識,讓學生講述其抗元事跡並對其進行評價,之後找一名學生有感情地配樂朗誦《過零丁洋》全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進掀起課堂的一個高潮。
(四)、「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一目,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除了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答出行省制度的內容外,還藉助《元朝疆域》圖,強調管轄大都及其周圍的機構名稱、管轄我們家鄉的行省,增強學生的空間概念。為了讓學生認清行省制度的影響,我提示學生要加強與當今行政制度的聯系。元朝對台灣的管理,在學生回答之後,將管理機構的名稱落實到地圖上,並補充其隸屬於福建省,啟發學生回顧三國時內地與台灣往來的史實,以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西藏的管轄,先讓學生回憶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再轉向元朝時二者之間關系的變化,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台灣、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民族融合的表現,師生共同歸納出四個方面,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同時也便於記憶。
最後,由學生小結:10-11課知識整合,在此基礎上,我出示知識結構圖,理順本課線索。為了鞏固本節課內容,我最後還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非常側重習題的「精」。
【篇二】部編版初一下冊歷史說課稿:《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十二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我將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為了有效組織並實施教學,我對本課內容作出如下分析:
該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十二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課本由「繁華的都市生活」、「宋詞」、「元曲」三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宋元時期大都市景象繁華,市民生活十分豐富。
從歷史發展邏輯來看,宋朝實現了政局上的局部統一,元朝更是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國家,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經濟的發展為城市的繁榮提供條件,進而促使了市民階層的出現,使得市民文化得到巨大發展,也使中國的城市文化達到新的高峰。因此,我將本課的主題定位為:市民生活和文化的發展。根據教學主題,我將本課內容整合為三個子目「市民階層的出現」、「普通市民的生活」、「市民文化的發展」。
二、學情分析:
奧蘇伯爾:「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級學生——
從學生的知識狀況看,學生經過前面的學習,對宋代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有一定的了解,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知識儲備。但是本課內容較多,學生把握起來較為困難,容易產生混淆,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的學習,我將補充市民階層的相關概念,並用「市民生活與市民文化的發展」為立意,學生跟隨主題思路清晰地展開學習。
從學生的思維特徵分析,七年級學生處於心理學上「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但歷史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弱,而且「00」後偏向自我思考。針對這一情況,我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整合三維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材料展示,讓學生知道宋朝時期產生的新興階級——市民階級。
2.通過圖片展示、播放視頻與課堂活動,讓學生了解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的主要表現,認識到宋詞與元曲的風格特色。
3.通過材料展示與問題探究,讓學生學會分析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繁榮的原因,體會到宋元時期是我國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是文化上的又一高峰。
四、重難點:
根據課標和學情分析,可以看出本課內容的重要性,為此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市民的生活,難點為市民娛樂文化生活多彩的原因。
重點是:了解市民生活的主要表現。這既是對課標要求的體現,同時只有了解市民生活的表現才能充分體會宋元時期的都市與文化特點。
難點是: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繁榮的原因。七年級學生邏輯分析能力較弱,難以認識到市民文化的繁榮與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密切相關。攻克難點有利於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歷史問題。
五、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我將採用活動教學法、圖示法、史料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里體現著教法,因此,與教法相對應的學法是觀察法、史料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本課主題確立為「市民生活與市民文化的發展」。以此作為本課的線索。經過整合將課本內容分成三個板塊「市民階層的出現」、「市民階層的生活」、「市民文化的繁榮」。使學生跟隨線索,思路清晰地展開本課的學習。
一堂課好的開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導入新課部分我將展示雲南夜市的圖片、展示夜市建立的史料,切合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下面是新課學習環節:
市民階級的出現
宋元時期的城市和文化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出現息息相關,但書本缺少對此的介紹。我將採用展示材料和設問的方式,讓學生更好明晰市民階層的相關含義與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學習接下來的內容。
普通市民的生活
這一子目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將本子目內容分成五部分,分別是「大都市」、「市民商業活動」、「市民娛樂活動」、「社會節日習俗」、「文學藝術生活」。
第一,展示宋元時期幾座大都市的城市復原圖,讓學生了解宋元時期大都市的概況。
第二,展示視頻、圖片以及史料,讓學生了解宋元時期主要的商業活動,體會宋元時期商業活動豐富多樣。
第三,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市民娛樂生活。
再讓學生通過猜測三位詩人的詩句所描寫的節日,介紹宋元時期相應的節日習俗。
再以任務卡的活動,引導學生為三位詞人製作名片。活動中了解宋詞的發展、體會宋詞不同派別的特點。
最後展示材料和分析材料,讓學生了解元曲的特點,並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市民文化的繁榮
本子目是本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將在史料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問題探究。先通過關漢卿的作品以及羅列市民生活的表現,讓學生總結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的特點,由此組織學生討論市民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原因。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課題小結部分
通過線索式總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理清市民階層、市民生活以及市民文化的發展關系。
七、板書:
最後板書設計方面,我採用綱要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題和線索,充分體現條理性和邏輯性。
【篇三】部編版初一下冊歷史說課稿:《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課標」要求
關於《宋代經濟的發展》這一課,《初中歷史課程標准》的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農業技術更新,優良品種增多,農業產量大幅增加。紡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南宋時期,南方地區進一步開發,促進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中心之一,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三個突出傾向:農業、手工業領域各項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海外貿易的繁榮與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教材與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部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9課。本課是有三個子目組成,分別是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和商業貿易的繁榮,三部分內容之間聯系密切,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商業繁榮局面的出現,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全面發展直接推動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課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變化最終促進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這種獲得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合作學習。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1、了解宋代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表現。
2、思考宋代經濟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之間的關系。
3、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和現實價值。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具體可行,旨在符合《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
五、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重點:商業貿易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宋代的商業貿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並且本子目涉及「市舶司」、「蕃學」等專有名詞。因此將其作為本課重點)
教學難點:經濟重心南移(這既是宋代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也是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的一次重大變化,對後世影響深遠,對今天我國的經濟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將其作為本課難點)
教法設計:通過自主閱讀、問題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分析圖片,研讀材料獲取知識,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給以必要的講授。
六、課堂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
導入:名畫引領,再現歷史。多媒體展示《清明上河圖》。提問:從中你能看到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們正在做什麼?你可以買到哪些物品呢?你對這幅畫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這一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又有什麼新發展?又將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們今天來一起學習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尋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華。
一農業的發展
1、自主閱讀第一子目,圈點批註宋代農業發展的表現,並展示學習的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圖片再現。通過識讀《耕獲圖》和《秧馬》,結合相關事實,了解宋代農業在技術和工具方面取得的進展。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識讀,使學生直觀的了解歷史知識,激發興趣又增強歷史體驗。
二手工業的興盛
1、自主閱讀教材第二子目,了解宋代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取得的成就,並展示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圖片再現。展示宋代絲織業的圖片,瓷器的圖片以及閱讀課本第43頁相關史實。了解宋代無論是紡織業,制瓷業還是造船業,都處於世界水平。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1、自主閱讀第三子目,了解宋代商業貿易繁榮的表現,並展示學習成果。
2、對比《唐長安城平面圖》與《北宋東京城平面圖》,體會宋代都市商業新的突破。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加深對宋代都市商業貿易新突破的理解。
3、宋代海外貿易超過前代。小組討論:為什麼宋代海外貿易如此興盛?
【設計意圖】使學生們多角度分析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4、探討宋朝出現紙幣的原因及它的作用,今天除了紙幣外,還可以通過什麼方式支付?
【設計意圖】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同時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5、出示《宋代經濟分布圖》,以及兩宋時期國家賦稅收入南北比例變化表,使學生明確經濟重心南移。
【設計意圖】結合地圖,圖表使學生能對經濟重心南移這一概念有更直觀,深切的體會。
6、研讀材料,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研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7、這節課的學習,對我國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七、教學反思及改進
『捌』 如何評價歷史課
組織、參與聽課評課活動,目的在於考察課堂教學的信度和效度,研討課堂教學的經驗與教訓。怎樣去發掘、整理課堂教學價值呢?可以從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從課程目標和課程價值的角度,去評判一節課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方面有何獨特的價值;
(2)從橫向、縱向對比的角度,去分析評判一位教師在對教材知識內容的處理和知識之間內在邏輯關系的發掘上,有何獨特的價值;
(3)從課堂導入、教學過程、教學總結等幾個部分的各個教學環節上,,去分析評判這些環節的設計實施是否到位、是否簡潔有效、是否有機銜接、是否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4)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去分析評判是否關注到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否關注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是否關注到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針對了全班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要;
(5)從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次數、人數、態度,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在課堂上的生成性認識上,去分析評判課堂教學價值實現的深度與廣度。
在新課程中,「一堂好課」應該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維目標清晰。
教師必須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包括需要重點講解和解決的知識點,重點培養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更有針對性,使學生在每堂課上都能學有所獲。對教學難點,採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透徹講解。評價一堂好課的重要標准主要是看 「學生的表現,即學生能否在教師的組織下獲得有效的學習」,而衡量學生有效學習的標準是看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即歷史知識目標是否完整、課題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教師基本功扎實, 駕馭課堂能力強。
一般強調的教師基本功是:對教材熟練,講課自然;語言准確精煉而有感染力、親和力,溝通協調能力突出;板書規范,字體端正;駕馭課堂和教學應變能力強。尤其是語言和教態是否有親和力。有親和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所以音量、語速要合適,語言要生動、清楚,有鼓動性。而教態則是一種形體語言,有親和力的教態,能讓學生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三、精心設計新課導入語,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電視劇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序幕,我們定會目不離屏;一本好的小說加上一個扣人心弦的序言,我們就會手不釋卷;一堂好課,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自然會把學生的全部精力攬引到我們的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師生同在知識的海洋中走向40分鍾的高潮。
那麼怎樣設計好每節課的導入語呢?教師需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自身的特點,來設計新穎、有趣多彩多樣的導入語。但導入語要切合教材內容實際,要與課文內容或史實相聯系,不能牽強附會,還必須是學生易於接受或熟識的;要靈活多樣,切記千篇一律;時間不宜過長。總之,在這短短的兩三分鍾的導入語中,要讓課堂一下子「熱」起來,能使學生在瞬息間呈現出生命活力,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一道探究新知;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奧秘,領悟求知的真諦,激發學生學歷史的興趣;營造親切、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讓師生在合作中開啟智慧之門,得到共同發展,讓彼此在交流中開啟思維之門,使能力得到提升,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流暢,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優秀歷史課的教學思路應該清晰、目的性強,教學策略正確,教學內容充實,銜接自然。講解條理清晰,明白易懂。歷史教學一定要體現歷史學科特有的人文關懷和愛國情感,體現「以史為鑒」的特點。能讓聽課的老師和學生獲得一種享受,獲得人生體驗。
五、構建和諧、民主、自由的生態課堂,注重教學情感交流。
好的課堂應當是能夠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以知識交流為目標,以情感交流為基礎,情感交流使知識交流能夠順利開展,同時又使知識交流得到升華。
講孔子,讓學生充分認識他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為後人留下許多寶貴精神財富的哲人;講司馬遷,讓學生感悟史學家的責任感和為事業忍辱負重的悲壯;講張騫,啟發學生思考什麼叫「開拓」精神。在一堂好的歷史課上,「教學變成了欣賞的過程,變成了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通過體驗情感來熏陶情感,通過理解觀點而形成新的見解,通過探究切磋而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引導反思而培育歷史智慧。好的歷史課,應該給學生精神享受和多種收獲,並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
六、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並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或採取啟發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或採取回顧式引導學生溫故知新,或採取討論式引導學生取長補短,或採取練習式引導學生規范和強化自己的學習。同時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獲。
比如,在講授《改革開放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師可採用談話法、藉助老照片、材料了解、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合作學習法等方法,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空間。教師為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生活與改革開放有著密切的聯系,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向身邊熟悉的人(父母、鄰居、學校的老師等)調查,了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感受的到的變化,學生把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七、課堂教學有效、高效。
一節好的歷史課,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不但有效,而且還要高效。通過一節課,要真正使學生能學到盡可能多的歷史知識,學會掌握歷史知識,怎樣學習歷史知識,對學生能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
八、潛心設計課堂小結,總結、升華教學內容。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基本環節之一。好的課堂小結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完整、緊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還可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或問題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使學生在課後主動收集信息、解決問題。如果新課導入是為將學生更好地引到教學勝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話;那麼課堂小結,就是要將教學小課堂帶入人生大課堂,將最佳效果從課堂之點輻射到課後。 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課堂小結這一重要環節,這樣不但不能體現教學環節的完整性,而且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會大打折扣。總之,課堂小結只要教師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定能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好課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舒展頭腦,煥發生命活力。真正讓人發自內心叫好的課,一定有其獨到的、體現教師個性魅力的東西:老師的個性品格、博學多識、老師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啟迪,還有老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巧妙設問引導探究的技巧。不僅吸引學生喜歡這門課,而且也在影響和塑造著學生。好的歷史課,應該對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好課與好教師分不開,只有用自己的一顆愛心去對待學生、對待事業的教師,才能教書育人。
當然, 「好課」也不會只是上述幾個特點,平時的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是每一特點都具備的精品課。但只要我們瞄準目標,不斷學習,經常反思,將教學的某一方面發揮到極致,使課堂教學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學生的歡迎,那這就是一節「好課」了。
『玖』 初中一年級歷史課件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到歷史這一門學科,對於教師在教學上要怎麼布置呢?接下來我搜集了初中一年級歷史課件,歡迎查看。
課程標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與教育方面的影響和貢獻、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為主)的思想特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點理解政治、經濟、文化三者辯論關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質疑、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語言表述歷史的能力;在對傳統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歷史與本課思想史的聯系,初步形成歷史的整體觀。通過閱讀教材編製表格,增強閱讀能力,學習製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對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確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於獨立思考、敢於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個人素質和勇於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
學情分析
1、知識掌握狀況:
學生在小學《社會》課中已學過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對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語文課剛剛講完《論語十則》,對孔子思想內涵的了解又有了進一步加深。歷史課又學習了「大變革的時代」一課,對春秋戰國時代背景(特徵)已有相當的認識。
2、學生心理特徵:
初一學生正處於童年期向少年期過渡階段,從心理上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他們喜歡表現自己,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好爭辯。
教材處理
教材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准》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准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採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為了便於該堂師生合作活動課的開展,在尊重「內容標准」的基礎上對教材作如下處理:
1、將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於「百家爭鳴」背景的闡述前置於課文開篇。
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並相互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的背景闡述同樣適應於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產生的時代。再者,原課文開篇就直接提出孔子,顯得突兀,如有背景資料引入,將更能體現歷史「因果關系」的學科特點,同時也便於聯系學粗敗嘩過的知識切入新課。
2、在戰國「諸子百家」教材內容中,刪去墨家部分。
根據課程標准,刪去墨家內容屬允許范圍,並不會降低標準的要求。這樣做的理由是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因為對於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能很明確地區分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的區別。在這節課中,闡述諸子百家內容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辯論活動,墨儒兩家學說對立性不強,容易混淆,不利於辯論的開展,故刪去。
課型選定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和對教材、學生知識、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課型選定為:師生合作型的活動課(一課時)。
教師的活動形式:啟發、引導、歸納、小結。
學生的活動形式:分析、質疑、表演、辯論。
設計思路:
1、本課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來確定課程目標及教學過程。
2、通過閱讀、課外搜集資料、自製錄像等,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通過課堂短劇、辯論會,重現歷史情境,增強學生體驗歷史的感岩行覺和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合作的能力。
4、通過動手製作錄像片、製作表格、搜集歷史資料等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5、通過錄像、課後作業等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能夠經常聯系、接觸社會實際,從生活中學習、思考,體現歷史為現實服務的觀點。
課前准備
1、由學生自編自演孔子辦學、因材施教等短劇。
2、介紹閱讀《中華五千年》等有關通俗讀物並印發有關儒、道、法三家學派的有關枯岩資料給學生。將學生分成儒、道、法三個辯論小組,熟悉各學派的思想觀點,作好辯論准備。
3、讓有條件、感興趣的同學組成一個歷史旅遊小組,游覽南京夫子廟大成殿,自己講解、自己導演、自己拍攝有關孔子的錄像。
4、製作有關課件、剪輯有關錄像資料。
教學活動過程
一、導入步驟:
1、投影:畫謎(打一歷史時期,謎底:春秋戰國),由學生猜出,引出教學內容的時代背景。
2、由學生根據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歸納出: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徵(背景):生產力發展(牛耕和鐵農具的作用)→引發社會變革(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的空間(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3、推出本課課題
二、教學內容:
1、孔子:
孔子是本課的重點基礎知識,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從思想和教育兩個領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禮」學說和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A、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理解孔子的「仁」、「禮」的思想內涵,並根據學生閱讀、探討的情況,指導學生明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概念。
學生活動:①在學生閱讀探討教材有關內容的基礎上,由對孔子的「仁」、「禮」思想了解較全面的學生扮演孔子,再現孔子設壇講學的情景,並在學生的提問和質疑中,歸納出孔子的「仁」、「禮」思想內涵。②感性認識孔子:放映學生自製錄像「夫子廟大成殿一日游」。
仁:社會人群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
禮: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范。
B、偉大的教育家
教師活動:啟發學生回憶小學社會課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並結合語文課剛剛學完的《論語十則》內容,引導學生回答出孔子在辦學思想、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相關論述,聯系現實學習情況,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響的深遠性。
學生活動:學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繹、歸納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
再由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實教與學的積極影響。
2、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本課的主要內容之一,鑒於導入部分已有對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活躍背景的分析,這里著重讓學生了解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並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積極性和消極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敢於獨立思考、敢於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和善於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
教師活動:以圖表形式(內容含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幫助學生認識孔子與百家爭鳴的關系,引導學生歸納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徵,並印發有關資料,供學生討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學派思想主張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教材首先歸納出各學派的主要思想。通過自己動手製作相關表格,並填寫。通過討論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在此基礎上,分為三組,分別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張進行辯論,再現百家爭鳴的情境。
三、課堂小結:
由教師指導(以探討方式提出參考意見,不作最後結論)、學生參與(允許提出不同意見),從兩方面進行小結:
1、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學派思想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2、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集諸子百家所長形成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遷移應用(課後作業):
結合我校實際,或運用儒家思想教育觀點,或運用道家自我覺悟觀點,或運用法家嚴格懲罰觀點,就校風建設問題提出你的看法。
五、評價方法:
個人代表作品檔案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回答犁壁、耬車、水排對生產發展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生產工具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東漢牛耕圖》、《耬車》,分析兩種工具的功能,鍛煉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意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認識到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並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了解「兩漢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新的成就」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3、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領先世界的成就,我們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農具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教學思想:
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裡。
教學過程:
導入: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並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 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並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後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並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後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 (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後,便於翻土、碎土、起壠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 (指導學生看書中《耬車》圖)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麼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
(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於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4、蔬菜的栽培
漢代蔬菜的品種增多了,今天我國人民常吃的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候都有了。那時人們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西漢宮廷里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
下面請同學分成小組,為漢朝人設計菜譜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於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後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三、手工業的興盛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的發展
那時候冶鐵業發展很快,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有煤和攙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冶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 (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點是供風穩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東漢的鐵器製作精細,那時鐵制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2、冶銅業
秦漢時,冶銅業仍然很興盛,漢朝的銅器製作精美,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等工藝之精、構思之巧,是世界罕見的(指導學生看課本插圖,並簡要介紹)。
3、絲織業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為有名。那裡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這件素紗衣用羅紗製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衣長128厘米,折疊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僅49克,可見當時織造水平之高。
四、繁榮的東、西二京
漢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區叫「市」,那裡商人雲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講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並總結哪些是新成就。
『拾』 如何評價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
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
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1.明確教學目標――有效教學的起點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還得回歸到如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上。
反思目前歷史教學的現狀,就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膚淺。
在一些教師的眼裡,教學目標就是教學參考書中的幾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對教學目標重要性的認識。
《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把歷史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但對部分教師來說,這只不過是給原來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換了一種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內化與思考。
為此,歷史老師首先要准確領悟"三維"目標的內涵:"知識與能力"強調的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是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過程與方法"強調的是歷史認識的過程和方法,要求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過程,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目標的一個閃光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新潛力的領域。
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看它是否全面,三個維度是否有遺漏,因為這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
當然,對每一節課來說,要重視對這節課教學目標的分解,使之細化、小化,目標不在於太多,也不是每一項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同等重要,這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二看它是否明確,即目標闡述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思維結構,能力層次;四看是否將它貫徹到了教學活動中。
只有這樣,教學才會有明確定位,學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2.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教學的渠道
2.1 注重問題設計。
提問的有效性跟提問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當,問題過難,會使學生喪失回答問題的信心;問題過易,則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問題的難易程度應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後能正確答出為宜,即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
課堂提問應盡量形成系列,環環緊扣教學內容,對於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應通過提問來加以區別。
2.2 准確表達問題。
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
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准確、簡潔、清晰。
盡量避免反問。
避免將答案包含在問題之中,避免在課堂提問中出現了徒具形式、為問而問的現象。
很多提問是"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的表達方式,或者要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讀一段課文內容,或重復教師剛講過的話,這種缺少思維性、創造性的提問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了興趣與動力,感到歷史學習枯燥乏味。
2.3 做到因人施問。
因材施教對於每個教師來說,都很清楚,應用到課堂提問上,就表現為因人施問。
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
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
教師提問後,要善於察言觀色,一般來說,能勇敢地與你目光碰幢的學生,往往期待能站起來回答,而那些低頭不語的學生則可能正在"保佑著老師別叫我回答啊",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3.倡導合作探究――有效教學的關鍵
合作探究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
所謂"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合作"並不是簡單地把桌子合並起來,幾個人湊成一堆,隨便說上幾句就行了。
我認為有效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途徑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首先按個人的興趣、需求、學習基礎等級等標准自主分組。
大組還可以再按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個競爭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上、中、下的各類層次,讓小組之間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
"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合作。
"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學習。
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
"合作"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
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導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點撥,或投石興瀾,或錦上添花。
引導學生快速思考、認真歸納、爭相表現。
學生的活動方式要豐富多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以同桌討論,可以前後左右互相交流,也可以分組辯論對抗競賽。
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
對於學生而言,應該讓他們在探究中學會合作與交流。
對於教師而言,要對教材充分了解,然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精心設計出探究問題。
注意設計的問題,一要適度,做到難易適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避免產生畏懼情緒。
二是多角度,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多方面分析領會教材,選擇最佳切入點,使設置的問題既新穎又富有啟發性。
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層次性、梯度性、啟發性和探索性,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實現情感體驗――有效教學的回歸
4.1 建構情感認知――知情合一。
指導學生選擇性地閱讀歷史教材及歷史課外書籍的;或通過教師所創設的歷史情境,從中受到的感悟與啟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於選擇教學內容的"啟情點"。
許多歷史事件本身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日軍的南京大屠殺等,都能自然而強烈的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體驗,也有許多歷史事實本身比較抽象枯燥,難以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就必須精心尋找"啟情點"。
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加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如採取辯論會、競猜、課外尋古、搶答等形式,激勵他們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4.2 建構價值觀――情識交融。
當然,價值觀帶有典型的個性化特徵,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性格。
而我們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形成的,單靠講述幾個歷史故事,或是幾個歷史事件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作為我們課堂的一部分,有目標、有計劃、有意識、有步驟地在學生情感體驗和情感態度的基礎上,長期堅持寓教於樂、寓理於情和情理統一,將教學過程視為知、情、意、行的統一體。
總之,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
在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去用心經營歷史課堂,不僅僅要讓我們的學生學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獲得影響今後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而且也讓我們的教師在自主、創新的課堂里與學生一起共同發展,這也許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