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讓歷史課堂充滿活力

如何讓歷史課堂充滿活力

發布時間:2023-05-25 02:28:10

⑴ 如何使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高中 韓丹
國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應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歷史課堂呈現「動」與「活」的情景,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如何讓學生們「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呢?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提高歷史課教學質量,老師首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教師設計的導語要簡潔明快、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學習《英國的制度創新》時,我給學生們講述了關於香港回歸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多輪談判的故事後,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鄧小平不和英國的女王進行談判呢?」。這樣情境的設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心理,有利於教學任務的有效實施。
二、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構建
歷史本身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我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以及生生合作探究的過程,著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例如在講解《北美大陸的新體制》一課時,教材對華盛頓的介紹很少,我在課堂中進行了知識的拓展。講解後,我出了一道探究性的作業,寫一篇《你眼中的華盛頓》的小論文。各組學生通過不斷地查找資料,從多角度地作了分析。我看了每組學生的作業後,很受感動。學生們在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了辯證地看待歷史的方法。
歷史教材注重以客觀、平實的語言,敘述重大歷史事件,介紹歷史人物,盡量不帶感情色彩,對高中學生而言,由於沒有親身體驗,時空差距過大,就顯得枯燥無味。所以教師在以「教材式」的語言,板著面孔教學,課堂效果可想而知了。要想使課堂生動起來,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先生動起來:1、變「教材式」的語言為講故事式的語言,教師可以適當渲染氣氛,合理展開聯想,使歷史人物鮮活起來。歷史事件讓學生歷歷在目。2、適當拓展,補充細節,積極開展教師自身資源。在歷史教材的簡潔的語言表象下,蘊涵著多少明爭暗鬥,多少血雨腥風,多少感人肺腑的事跡……要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細節,積極開發自身資源,把全面、詳實的史實繪聲繪色的展示給學生。
用優美、生動、形象、鮮明准確的語言講述歷史人物和現象,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強學生對歷史理解和記憶。如學習《文成公主入藏》時,我讓學生朗讀了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時是唐與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離開長安時,唐太宗特地為她鑄造了兩面黃金寶鏡——日月鏡。寶鏡能照見中原河山,讓她思鄉時使用。文成公主途徑這里,舉目四望,草原空曠、杳無人跡;拿出寶鏡東望,長安城繁花似錦,不禁潸然淚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鏡。這一劇情既尊重了歷史,又融入了豐富合理的想像,讓一位留念故土,卻又能識大體顧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
四、開展歷史活動
要想課堂生動起來,關鍵還在於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師講,學生聽;或教師問,學生答。這樣的形式,學生參與程度低,學習興趣很難提高。可以提倡開展表演歷史短劇,講歷史小故事活動,讓學生參與起來——參與教學設計,參與歷史情景的再現,可以收到一舉多的功效。
五、把三維目標的落實,變得趣味化
在歷史教學中,如果把三維目標做到量化和細化的同時,注重趣味化,使學生興趣盎然的學好、學會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思想水平。比如:在教授世界史下冊:關於蘇聯成立的知識,最早加入蘇聯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聯邦,可以引導學生編成諧音順口溜:白鵝(俄)的外面有黑(烏克蘭)鵝。又如:講到南昌起義一節,指揮南昌起義的領導人有:周恩來、朱德、賀龍等人,可以編為煮(朱德)粥(周恩來)喝(賀龍)。通過這樣的趣味化,會收到顯著的效果,使課堂生動起來。
總之,使歷史課堂生動起來的方法很多。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關鍵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舉重若輕,使課堂充滿笑聲。

⑵ 怎樣使歷史課更具有活力

一、用激情飛揚的談吐去敲擊學生的心靈。
不管是講多爾袞時的痛心疾首,還是講袁崇煥時的淚流滿面,激情總是紀老師吸引我們的制勝法寶。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們向學生們傳授的不應該僅僅是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傳達一種情感——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情感!
今年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我們在講《紅軍長征》這節課時,就必須飽含深情地展示長征時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艱難,用我們的激情去打動他們,讓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青年學子們懂得,什麼是長征精神,以及我們在今天記住這種精神的現實意義。本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消費式的,追求快樂才是根本。歷史上的紅色之旅都是用艱苦奮斗來書寫的。硬要他們不忘前世苦,學生們難免會問:憑什麼要我做出與我生活看來太無關系的設想呢?如果不能打動人們的心靈,則話說得嚴重些,長征將成為死的歷史——它僅僅停留在符號記憶這一層面!
二、打造歷史教學的「七種武器」。
紀連海在自己的博客中說,20年教學經歷的不斷摸索,讓他總結出了具有其獨特魅力的講演風格。由此看來,他能在《百家講壇》中「一舉成名」,偶然中充滿著必然。紀老師告訴我們,為了使他在課堂上的表達方式更為豐富,不僅是相聲或者評書,他還會在課堂上用電腦做課件演示,會用當今學生們最時髦的語言講課,課余還會用QQ、MSN和學生、朋友們聊天,為他們答疑。
要改變因為現行教學模式和考試方法把歷史變成了死記硬背,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的情況,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學工作者苦練「內功」,大膽創新,熟練掌握運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開辟歷史教學的新途徑(如活動課、討論課、多媒體課等形式)。一個很容易理解的事實是:播放一段《長征》電視劇的精彩片斷,肯定比你喋喋不休的講解更吸引人;讓學生親自動手,在Flash動畫中重走長征路,肯定比你在掛圖上指指戳戳更使人印象深刻;而採取分組的方式,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利用互聯網資源收集整理相關文字、圖像、視頻信息並集中交流,則肯定比我們的一紙教案更具實效!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歷史教師,我們萬不可故步自封,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豐富教學手段,才能迅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人文精神,千方百計尋找學習歷史的興趣點。
古都北京的深厚文化積淀,使紀連海能夠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琉璃廠的一磚一瓦,胡同里的名人野史,圓明園里的殘垣斷壁,故宮高牆里的重重宮門,隨手拿來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而探尋這裡麵包含的或喜或悲的陳年往事,則使學生們很容易就能夠尋找到學習歷史的興趣點。如果仍然是教師對著學生照本宣科羅列知識點,仍然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樣機械「記憶」歷史,想必再愛學習的孩子也會有疲勞和厭煩的時候。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獲得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強調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更新課堂教學方式:把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為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學生的被動、單一、封閉的學習為主動、多樣、開放的學習。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當導游、繪畫、表演歷史情景劇、撰寫歷史小論文、動手進行歷史小製作、設計與現實相關的練習題、辯論賽、成語故事演講比賽等。把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以期待他們把歷史學活,在學習過程中心情得到愉悅,個性得到張揚,激發學習興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比如,在《紅軍長征》的課程設計中,我們就可以將學生分成六組,分別負責瑞金、遵義、赤水和大渡河、雪山、草地、會寧等地的導游任務,並寫出導游詞。每個組要找到相關圖片以及當年紅軍發生的故事,現在和紅軍有關的遺址或和紅軍有關的變化,同時還要製作與導游詞相配的各種電腦圖片。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與碰撞,一定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回顧並理解這段歷史的興趣,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長征與長征精神。使學生在探究性歷史學習中既學習知識,提高能力,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從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新課程改革目標。
四、營造融洽的探究氛圍,鼓勵學生自由思凝。
探究氛圍是指探究式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情感情緒狀態,融洽的課堂氛圍是開展探究教學的重要條件,因為只有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里,學生才能進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創造。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開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視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創新求異,使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通過自身的主體探索和體驗來逐漸形成勇於探究、敢於實踐的個性品質和獨立探究的能力。
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以後,老師千萬不要馬上向學生奉送所謂的真理,教師不僅要答疑解難,而且要引導、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積極生動地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自由馳騁在探究學習的廣闊時空之中。如上述對戊戌變法一些問題的質疑,由於教師營造了和諧寬松的探究氛圍,學生在討論中靈感飛現,新意迭出。有學生認真思考後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認為戊戌變法既不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也不是失敗了的資產階級革命,而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運動,性質類似於早期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運動,主觀上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還有的學生認為戊戌變法實際上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是帝黨和後黨之爭,維新派只是帝黨向後黨爭權奪利的工具而已。當然,這些看法不一定科學,但這種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品質確實難能可貴。由此可見,學生是一個蘊藏著巨大潛能的教學資源寶庫,只要我們充分相信學生,高度尊重學生,放手解放學生,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據報載,最近結束的一項有關中華歷史文明的調查顯示了中國青少年歷史知識的嚴重匱乏。一張滿分為100分的初中水平歷史問卷,被試者的平均得分僅為27.69分,只有1.5%的人取得了及格的成績。如此成績,令人大跌眼鏡,讓我們歷史教學工作者汗顏。青少年歷史知識欠缺並非「不想學」或「認為歷史知識不重要」,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被試者對中國歷史有較高興趣,九成以上的人認為了解中華文明史極為重要,只是我們的歷史教學和考試方法把歷史變成了死記硬背,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把「活」的歷史教「死」了。我們只有下大功夫研究並大膽探索實踐,才能讓中學歷史這潭死水活起來。

⑶ 怎樣提高中學生學習歷史課的積極性

從學生前兩年和後三年的不同表現來看,我想造成這種不同的最大原因是學生是否對歷史有學習興趣。因為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強大內在動力。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對歷史有學習興趣呢?
一、教師應該不斷的學習,使自己成為一位知識廣博的人。
教師除了擁有牢固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廣泛吸收各種知識營養。因為歷史本身包含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如果我們只知道書本上的那幾句話而不知變通和補充,學生當然會感到枯燥無味了。反之,如果我們腦子里裝滿了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信息,需要時,就能信手拈來,充分吸引充滿好奇心的學生,讓他們活躍起來,樂在學中,學在樂中。這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有激情了,就有學習歷史的興趣了。
可見,教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要做到上課激發學生熱情,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餘,必須加強自身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歷史教師,更應該懂得與時俱進,做時代的弄潮好手。很難想像,一個知識淺薄,不思進取的教師會得到學生的歡迎,當然就更談不上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了。
二、優美的課堂語言
在歷史課堂教學這個教學大「舞台」上,歷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演員)共演一台戲。教師的功夫在於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
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繫到教學的實際效果。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珂所說的:「同樣的教學 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師必須追求教學語言的藝術美。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你一進教室,學生就興奮,就會覺得聽你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確實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而這種高超的教學藝術則來自教師淵博的知識和對專業課的精深理解和熟練把握,來自教師的稟賦和氣質。
三、採取科學的教學手段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更廣泛的利用電教媒體提供的信息,創設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把抽象的變成具體,把虛的變實,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其認知興趣和求知慾望,這時學生會精神振奮,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情境中,從而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比如:在講《解放戰爭的勝利》一課時,由於時代距離我們較遙遠,學生很難體會到當時解放軍的精神。那麼我們可以通過播放《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遼沈戰役》等片段既能讓學生體味到解放軍不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多鼓勵學生,給學生以成就感
心理研究表明:高中生自尊心特強,但他們心理上還不成熟,學習中可能因一時的困難或挫折 而失去信心,連續的失敗可能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難度的把握。除了規定總的教學目標以外,還應根據學生的個性規定不同的近期目標,當這個目標達到後,則馬上再提出一個新的、已提高了的近期目標。當然,這些目標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來的,只要學生認真努力就可以達到。這樣就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追求之中,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對自己學習充滿信心,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還可以用語言來鼓勵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對所有的屬於自主回答的答案,均應給予鼓勵性和肯定性評價,內容合理的要肯定其內容,如「你說的很好」,「這一點非常對」;內容有出入的,也就是要充分肯定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閃光點」,如「雖然在某方面還有點問題,但你能說到這些,說明你認真思考了」,這樣會使學生有一種「成功感」。對存在的問題以委婉的方式給學生指出來,使明確今後應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問題。學生既增強了信心,又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五、注重和諧、融洽師生關系,提高學習的興趣。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我幾年來的教學中感受最深的,因為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目的至關緊要。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並分外重視,肯下大力氣,花大功夫學這門課,因而成績卓著。這種現象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 「愛屋及烏」吧!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由於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願學這位老師的課。 這種現象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你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以上是我幾年教學工作中的一點經驗,僅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⑷ 歷史教學要讓課堂活起來 論歷史教學的課堂方法

摘 要:本文針對新形勢者畝下課改不斷深化這一現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夯實基礎知識,重視教學方法研究,以幫助學生在在學習中取得更好效果。關鍵詞:歷史;教學方法;基礎知識;課堂教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255-01
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各地掀起了課堂教學改革的熱潮。教學改革,其實就是要改進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幾年以來一直從事歷史教學工作,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性地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現介紹幾種常見的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一、自學、互幫法
「自學」就是讓學生閱讀教材,圈圈點點,邊看邊想,邊想邊問(提出質疑),及時記錄,教師巡視,不時低下頭指導學生,與學生交流。
「互幫」就是先會幫未會、教師幫學生,是師生、生生平等的活動、對話、交流,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每一個學生說出自己的方法,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每個人都有收獲,是思維與思維的融合。自學、互幫法就是要讓教師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從「主體」轉變為「主導」。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自學、互幫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二、利用圖象和歷史地圖進行的直觀教學法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歷史圖像和歷史地圖,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形成歷史表象,獲得形象化的歷史知識,形成明確的歷史空間概念。比如講述商代「司母戊方鼎」時,僅靠老師口頭描述,很難使學生形成歷史的表象,那麼影響了學生對「司母戊方鼎」的認識和了解。如果引導學生識圖,並著重介紹形狀,構造和歷史地位,這就可以使學生形成關於「司母戊方鼎」的歷史表象,加深了對「司母戊方鼎」的了解和掌握。又如老師在講述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知識時,必須使用學生形成「西域」、「西洋」的空間概念,從而為學生掌握出使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後經過,並對認識其歷史薯衫作用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歷史圖像和歷史地圖有助於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因素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三、懸念設置教學法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說書時,每當故事情節發展到緊張激烈的高漲或矛盾沖突到劍撥弩張的關鍵時刻,突然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吊你的胃口,逼著你非繼續聽下去不可。同樣,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也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激發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懸念的設置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技巧,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每節課的「懸念」的積累,必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持之以恆,對提高教師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處。
四、設置問題情境教學法
設置「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把問題巧妙地隱含在富有啟發性的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在聽講的同時,有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餘地,學生在思索中求理解,消化中求鞏固,在發展思維中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和感情被激發,逐步得到升華。如《戊戌變法》一節,講到那拉氏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改變,囚禁光緒帝,廢除變法法令,下令搜捕首手森維新派,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梁出逃,譚嗣同也完全有條件出逃保命,而他卻放棄了逃命的機會。這是為什麼?就義前,他寫下的悲壯話語應怎樣理解?表現了什麼精神?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激發學生情感,促使學生情感升華的棋子。
五、文史結合教學法
再現歷史現象,探討歷史規律,闡明歷史概念,本身就離不開「文」。同時,文學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她對人的道德、思想和審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史結合」是歷史教學本身的規律所決定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文與史有機地結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串聯知識教學法
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並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比如,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間的轉移為線索,按一定的地點、區域或國別范圍來講授歷史;以人物的活動為線索,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往往貫穿了整個時代,中國民主革命史與孫中山、毛澤東的名字幾乎密不可分;此外,還可以把握一定的社會矛盾為線索,分清兩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決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產生、發展、激化和消失的過程。
七、補充式教學法
不一定在每節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本堂的教學內容都能完全理解,而沒有遺漏,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和對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進行補充的方法主要兩個。一是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二是要有深刻的課後反思。課後反思不僅實用於教師,也是學生總結教學經驗的一種重要途徑,學生通過課後反思可以發現課堂學習中的不足之處,並經過思考找出恰當的解決方法。而且在反思中,學生可以通過課堂經驗的積累,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並在以後的學習中有效地運用這些方法。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是有利於學生進步的方法,我們教師都要大膽地嘗試,推陳出新,同中求異。

⑸ 如何使歷史課堂活起來

什麼樣的課才能稱之為一節好課呢?德國教育家海克爾得出的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國崔允�教授將「好課」標准歸納為「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

。「好課」不是一個規范性的概念,而是一個開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評價主體與客體、不同的理論基礎與價值取向,都會形成不同的標准。就歷史教學而言,不同教學內容、不同課堂類型的課,其標准也有所不同,教師對新課程理念、標准下的「好課」的看法也應是多種多樣的。正是由於這種開放性、多元性,為廣大教師創造性教學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如何更好的挖掘學生在各衡困方面的能力,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才,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的改革中不斷探索。為此,在我的課堂上開始使用了合作探究教學法。合作探究式教學使學生在與教師、同學的良好互動中愉快地掌握知識,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提高自己的價值觀,真正實現學習的三維目標。在合作教學的課堂中,真正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師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一、問題的設計要恰到好處
問題的設計是課堂的核心,只有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的討論才有成效。那麼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什麼呢?
1、設計的問題應有可討論性
在《科技革命》一課中,教師提出讓同學們完成一個表格。
對於這種問題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若拿來討論解決,那合作就會流於形式沒有實效。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一般是教材上沒有明確答案,需要總結、概括或分析的。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時,組織學生討論:有人認為,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發生。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說明理由。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學生需要將教材上的知識分析一遍才能得出結論。
2、設計的問題應有可深化性
有些問題看起來簡單,但是經過討論,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如小組在討論辛亥革命究竟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等知識點時,結論只有幾句話,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掌握了很多。
3、設計問題要有興趣性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標下的教材具有「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我經常講課前,換一個視角,讓學生身臨其中,感悟歷史。從每一節課的一點入手,也就是說最能打動學隱攔睜生情趣的一點,即找准切入點,而不拘泥於形式。學習二戰初期德國對外侵略過程,向學生提出,你想當一次希特勒嗎?你作為當前聯合國秘書長的話,對全世界人民做怎樣的承諾?如講述「美國的擴張及美國內戰」時,我准備了一幅美國國旗簡圖,突出圖中十三條紅、白相間的杠和50個星,讓學生觀察的同時並思考相關問題,進而把學生帶入課堂。導語的巧妙設計及構想,既有助於課堂教學,同時也是課堂創新的一種體現。實踐證明,適度、巧妙、新穎、多樣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進入角色,主動地學習。從而把學生感興趣的思維帶入課堂之中。
4、設計問題不宜過多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有一個難題,就是時間不夠。學生要灶歲看書、思考之後才能開始討論,要想討論深入必須有充足的時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慾望,這樣下來時間總是不夠。因此,一定要控制問題的數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課問題很多,僅在戰爭事件這個知識點上即有以下問題:(1)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會爆發?(2)二戰爆發、擴大、進一步擴大的標志?(3)你了解二戰轉折性戰役嗎?(4)二戰勝利的原因?⑤通過學習二戰對戰爭的認識?這么多問題若都讓學生去討論,這節課肯定是講不完,學生也會很疲憊。所以我們必須
選擇一下,第一個問題比較容易學生自己解決。第二和第四題與課本內容關系密切,可以深化,我們留在課堂討論。第三和第五題可作為課外討論題留在課後。
二、選擇的時機要恰到好處。
問題設計好也不一定就能上好這一節課,什麼時候把問題提出來也是非常關鍵的。選擇討論的時機主要有以下方面:
(1)總體安排。合作教學不是隨意的組對合作,我們根據學生的性別、個性差異、學習情況和身高進行組合,6人一組,盡量做到性別比例均衡,個性特徵不沖突,知識互補,身高相仿。分好組後為了消除「自私」與「自卑」心理,營造團結協作、良性競爭的良好氛圍,要積極引導,科學幫教。初期使用一些獎勵手段�如發些學慣用品等�,激發學生的興趣,慢慢的形成一種習慣,每次討論有意識的記錄,控制時間,避免跑題等等。
(2)授課過程。首先,要在學生對本課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後再提出。提出過早,學生對於知識還是毫不知情,臨時翻書找知識點,這一過程有可能會分散注意力,要麼忘了需要討論的問題,要麼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偏離。這樣不利於學生之間的合作,也不利於師生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三、形式多樣的課堂展示充分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
「在做中學」是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來的。美國華盛頓大學也有這樣一個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在完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後,師生共同完成課堂展示,夯實基礎,活躍思維,鍛煉能力,給學生一個充分體驗的機會。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課堂展示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知識的展示,教師隨機在每小組中抽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教室四周都是黑板)默寫或聽寫基礎知識,以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學生對重點問題的展示,可由小組中的一個或幾個人把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進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講解知識的形式、課堂短劇的形式、手工製作的形式、辯論會的形式等等。例如我的學生在展示「經濟大危機」這一題目時,首先是小組全體成員表演了歷史短劇「通過美國看危機」,雖然他們的表演不很熟練,語言也略顯生硬,但是卻活躍了課堂,鍛煉了自己,同時也讓同學們更深刻地感受到羅斯福敢於改革、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學生展示完以後,教師可以對共性的問題加以講解,因為這些問題可能是每組思考最多,卻未能解決的問題,所以老師的講解定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因為學生的展示的知識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盤子中,這時的教師就應該是那個穿起珍珠的人,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並整理成板書。
四、拓展應用要科學實用
在新課改下,歷史課「不是為了學科而存在,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能夠把各種知識轉化成學生終身受益的一種能力,是每一位教育者最大的願望。這一環節,教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促進者。教者在講完九年級歷史上冊《「拿破崙帝國」》後,學生對拿破崙的功績和過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出示問題:「有人說拿破崙是一代梟雄,有人說秦始皇是暴君是強盜,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學生的回答可能只局限於「好人」或「壞人」,或者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這時教師應促成學生形成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讓史實說話,用辯證的、歷史的方法來評價。」讓學生對拿破崙再進行一次評價,逐漸掌握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合作教學模式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了自我,增強了自信。這種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了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經過教者兩年多的探索和嘗試,已初見成效。
五、課堂教學要注重先學後教,以學為主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本課中的有關問題,對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教師只需一帶而過,而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在討論中,我採用了分組的形式,每組有八位同學組成,其中選一位最棒的學生擔任組長,這樣在討論的過程中,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他們之間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相互幫助,共同認識,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高漲,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師邊參與學生的討論,邊巡迴指導,共同解決問題,把傳統的「先教後學,以教為主」,變為嘗試的「先學後教,以學為主」。

例:在講授「抗日戰爭的勝利「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1945年8月,美國該不該向日本投擲原子彈?並根據學生意願分為正反兩組進行辯論,最後師生共同分析並得出結論。這樣不但激發了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以上是我對合作教學法的一點粗淺認識,「教無定法」同樣適用於合作教學法,學生在合作的環境下進步得很快,他們的能力每天都有提高,所以我們可以進行不同的嘗試。我們可以不提問題,學生自學,自己提問,互相解答。還可以定期拿出一節課來讓學生合作備課,將講課、輔導、批改作業交給他們來負責等等。
李大釗說:「歷史是有生命的,活動的,進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所以我們的歷史課堂也不應是死板的,而應該是活動的,有生命的。相信在我們師生的共同合作下,我們的歷史課堂會更有實效性。

⑹ 如何提高歷史教學課堂魅力

歷史課堂就是一個微觀的生態系統,課堂中的各種生態因子——教師、學生、物體和環境之間是密切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在和諧芬芳、充滿人文情懷和洋溢成長氣息的歷史課堂中,學生聆聽、品味、感悟和提升,點燃智慧的火花,開啟自身的潛能,成為歷史課堂上精彩的主人。這種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意境的達成,歷史課堂的四「度」,綻放歷史教學的絢爛之花,提升課堂魅力就需要課堂的引導者——歷史教師,能夠善於在這片生態土壤上「精耕細作」。那麼,歷史教師如何把握好歷史課堂的四「度」呢?
一、注重教學藝術,控制歷史教學的溫度
教學溫度即教學的熱度,一方面要高溫冷處理。學生在課堂上過分活躍,相互之間爭執討論地面紅耳赤,甚至影響課堂紀律,這種教學過熱情況會影響學習效果,因此需要教師進行冷處理,既不能打擊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又不能讓課堂秩序失控。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最多的是另外一種情況——低溫熱處理。當學生在處於沉默冷場時,教師要善於加溫處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歷史課堂活動中,不僅從中獲取歷史知識,更能獲得藝術審美的愉悅體驗,激發學習樂趣和潛能。正如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例如在學習必修三《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這一課時,如果教師簡單的介紹想西方學習這些政治派別提出的思想主張的背景、內容以及影響,就會使課堂很沉悶,學生會感覺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但如果我們創設情境,要求學生「以醫生的診斷方法,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眼光填寫一份特殊的診斷書(如下)」,並表明會把優秀作品傳到學校網站上,這種方式更易於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會認真閱讀課本、分析問題,課堂氣氛就隨之活躍起來,教學熱度也會逐漸提升,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比較好。
二、研究教法學法,把握歷史教學的適度
1.掌握教學內容的廣度。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根據歷史課程標准,增加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擴大知識面,增加學生思維的廣度,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文化素養,豐富底蘊,積累厚度,幫助學生理解,不斷地彎茄埋認識和掌握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和實踐性。在我們學習《鴉片戰爭》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教師可以選取英國在19世紀40年代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方面的課外材料,如文字、表格、圖片等,並與中國在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四個方面的材料形成對比,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英國為何不遠萬里,遠航三個月發動這場戰爭,實乃打開中國市場這一經濟目的使然。而且,學生在充分理解戰爭的背景後,也不難理解為何英國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貌似強大的中國卻為何輸了戰爭,又輸掉財富。
2.控制教學內容的難度。贊科夫認為:學生的能力也像肌肉一樣,需要適當的負擔使他得到鍛煉,否則它就會萎縮退化。因此教學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難度,適當的獨立深思與合作交流,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解決問題,這就是常說的,「讓學生跳一跳,去摘樹上的桃子」。如果教學內容和問題設置過於簡單,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比較低,獨立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長此以往,喪失了「跳一跳摘桃子」的能力。
3.把握問題設置的梯度。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坡度,為學生增設台階,搭橋鋪路,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層層遞進,既能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又能讓學生拾級而上,思維有跳躍地向縱深推進,由思維的「未知區」向「最近發展區」,最後向「已知區」轉化,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課時,精心設計了台階式設問:(1)美國經濟危機的表現是什麼?(2)美國經濟危機為什麼納橘會爆發?(3)面對經濟危機,美國總統胡佛和繼任總統羅斯福採取了哪些對策?結果如何?如此看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政策的調整有何新特點?這幾個問題,形成了提問的坡度,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隨之逐步提高。
三、發揮教師主導,調控歷史教學的速度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埋螞掌握好教學速度和節奏,不宜過快,也不能過慢。教學速度過快,則會使學生思維過於緊張和疲勞,阻礙學生思維的充分展開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反之,教學速度如果太慢,否則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淡薄,課堂無史趣、無生機,單調而乏味。因此,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在簡單的問題上,要學生能夠快看、快說、快記、快寫、快做、快思;在教學重點難點上,要巧妙設置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做到教學過程張弛有度,變而有序,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四、掌握重點難點,打造歷史教學的精度
理查得·科克指出:「優秀的教育表現,出於若干真正重要的原因;傑出的結果,來自若干取向或方法。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些原因和方法,然後增加它們出現的頻率,將會有絕大的進步。」這說明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精講精練,掌握課堂的精度。精講是指教師在全面把握教材基礎上,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到講清講透,不留疑惑;對於非重點內容或者學生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則略講或者不講,由此做到詳略得當,突出重點,從而使教學活動有目的、有重點、有層次、有多種形式,課堂充滿活力。例如,我們在學習必修2第八單元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一節內容時,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本課的重點,這個體系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大組織構成,二個組織的宗旨和職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針對這個知識點,我們必須要精講。為此,我們可以進行如下教學設計:你是一名接聽國際熱線的志願者,當各國經濟發展出現困難時,你會建議他們尋求哪些機構的幫助呢?求助熱線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面臨災後重建工作……求助熱線二:1997年,韓國爆發金融危機,韓元一落千丈,貶值一半以上……這樣的設計一方面能激起學生討論的興趣,在自動探究的基礎上得出兩大組織在職能和宗旨上的異同點,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避免了填鴨式的滿堂灌導致的課堂一片死寂,反而能夠讓課堂充滿著史趣、史情、史味。
總之,如果我們歷史教師能夠充分轉變教育理念,並在實踐運用自己的智慧、藝術,巧妙把握「四度」,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麼,這樣的歷史課堂一定是受學生歡迎的生態課堂,也會讓自己和學生都能受益匪淺。

⑺ 歷史課堂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於興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則指出:「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興趣。」諸多跡象表明,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就所教學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總之,教師要本著「愛人、育人」的職業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歷史教學中優化教材、語言、教法、師生關系等各種因素,挖掘自身潛力,重塑歷史課形象,讓學生滿懷興趣地去學、去研、去思。[好研網]

⑻ 【漫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活力」】高中歷史

高中歷史在教學中往往存在著知識點密度大、概念多、結論多、理論性強的特點。教師在講述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時往往要列出幾點。不管是內容組織還是在語言表達上,都是簡而再簡,一副權威者的冷臉板腔。在學生們看來,他們失去了興趣,也不符合高中生的心理要求。他們在心理、情感上很難接受。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們的「活性」呢?
一、內容形象化
1.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右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腦具有邏輯思維的功能,主要司管語言、書寫、計算、分析、判斷等等;右腦具有形象思維的功能,負責感覺領域悄爛坦,如認識形體、鑒賞繪畫、欣賞音樂等等。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右腦記憶的容量是左腦的100萬倍。若能充分開發右腦,讓左右腦得到平衡發育,那樣每個人將會比現在更聰明!錢學森同志建議「把形象思維作為思維科學的突破口,這將把我們的智力開發大大地向前進一步。」可是在現在的教育中開發左腦的邏輯思維是開發右腦形象思維的幾十倍。開發右腦已成為教育上不能再忽視的戰略問題。而歷史內容、歷史思維的形象化和具體化在開發學生右腦、發展學生直覺思維和非語言思維能力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2.歷史教學需要形象化和具體化是由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所決定的。由於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其思維發展的過程是從具體性、形象性到抽象性,從低級到高級。對他們而言,直觀形象的材料要比抽象的材料更容易理解,易被大腦接收和儲存。
3.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歷史、提示事物本質、提高學生理性思維水平的需要。歷史的理性內容,包括前因後果、評價、意義等等都是研究者把原來形象生動和具體的史實進行加工後的產物,是科學的升華。要把這些研究成果用在教學上,則必須用通俗化和淺近化的辦法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形象地再現歷史現象的內部結構或演變過程。
二、努力實施多樣化教學
1.歷史課本中有大量的插圖、照片、地圖,尤其是新編的高中教科書中大約90%的插歷唯圖採用歷史照片。這些為我們提供了認識昔日的眾多信息,使教學工作有可能更具生動性、直觀性和歷史感。
2.我國歷史悠久,有燦爛的文化遺存。各地有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等,更有不少的歷史遺跡,還有歷史老人和各種實物。這些都是最生動形象的直觀的歷史,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3.文史本是一家,史學的文學化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通過優美豐富的語言對歷史進行生動形象的刻畫,使已逝的過去變得豐富多彩,極具感染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審美觀念。
4.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使具有過去性、具體性特點的歷史能用有聲有色的手段表現出來。幻燈、錄音、錄像、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引入課堂教學,使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大大地接近了。其中特別是正在發展中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更使傳統教學中難以表達的內容能在課堂中生動有趣、形象直觀地再現,能夠把學生帶回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去,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
三、使歷史內容形象化的途徑和方法
1.運用形象比喻的方啟桐法。歷史教學的本質是通過教師的語言,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表象和歷史概念,進而抽象概括出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的時候,必須藉助於形象化的教學語言,使學生感知具體的歷史知識,再形成清晰的歷史表象,最終形成准確的概念。
2.運用詩詞的方法。歷史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能動地認知歷史教材中蘊含的道德品質成分,並將其逐步內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如東漢末年,軍事集團混戰不已,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曹操目睹當時的悲涼景象,在《蒿里行》中寫下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詩句。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巨大的心靈創傷。生活在今天和平發展時代的學生,怎能不珍惜安定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學習?和平又是多麼的美好。
3.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圖片、圖示、掛圖、實物、模型、各種音響設備等,讓學生在這些生動直觀的資料中搜尋信息,充分地想像,再進行分析處理,使深刻的歷史認識在生動活潑中形成。在講述洋務運動時,曾這樣做過:讓學生先看一段成立於上海虹口的江南製造總局錄像,並定格於它的建築。請學生思考從中能發現什麼。經教師的點撥,使學生從它的封建傳統建築形式和西方大機器生產的內容極不協調中獲得啟發,進而探討洋務運動的本質及其未來的命運。這樣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既培養了學生從歷史畫面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教給了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能力。
4.讓學生參觀歷史遺址、看歷史電影、請歷史老人來講課等。如參觀鎮海海防遺址、看電影《甲午風雲》等,學生的興致與激情極高,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將歷史的理性內容具體化和形象化,有利於把深奧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與體會;也有利於增加學生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意識,增強歷史的責任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時更是在開發被教育界所忽視的右腦,促進學生左右腦平衡地發展,有效地開發他們的智慧。
(作者單位:河北省滄州市第一中學)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歷史課堂充滿活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