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摩西帶領族人出埃及具體是什麼故事呢
摩西去見埃及法老,要求法老放希伯來人去祭奉自己的上帝。遭到法老拒絕。摩西把手杖扔到地上,手杖變成了蛇。法老的術士也用邪術變出蛇來。可是被摩西的蛇吞了。法老仍不答應。
摩西將手杖指向河裡,河水立即變成了血。河裡的魚死了,到處是腥臭。埃及人不得不重新挖井取水喝。可是法老仍不答應。
摩西有使青蛙泛濫成災。法老答應摩西收回災害就予以放行。可是結果又變了卦。摩西用手杖擊塵土,塵土變成虱子,又叫成羣的蒼蠅飛進埃及人的屋裡,還使埃及人身上長滿了瘡。法老還是執意不從。
接著又颳了一天一夜的東風,東風帶來了蝗蟲,把莊稼全部吃光。摩西又將手杖指向天空,黑暗籠罩大地,持續了三天三夜。耶和華告喻摩西,他將再一次降災給埃及人,要摩西傳告以色列人按上帝的吩咐行事。
以色列人聽從上帝的吩咐,與正月十四日宰公羊作燔祭,把牲畜的血塗在門框上作為記號。七日內守在家中吃無酵餅,停止一切工作。耶和華行災時,看到記號便逾越過去 --- 這就是以色列人的「逾越節」。
災害所到之處,埃及人各家的長子及頭生的禽畜皆暴亡。頓時,埃及地域內一片哀嚎,而以色列人則安然無恙。法老終於答應放以色列人出埃及。
以色列人一離開埃及,法老就率兵追趕而來。以色列人十分懼怕,抱怨摩西:「為甚麼要攪擾我們服侍埃及人的寧靜生活,到曠野中來葬生呢?」摩西說:「上帝要在埃及人面前顯示他全能的力量,故意讓他們來追趕的。」
耶和華分開紅海,讓以色列人順利通過。當埃及人追到紅海中間時,摩西把手杖指向紅海,海水合起來,淹沒了埃及人。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顯示的奇跡,就敬畏上帝,服從了摩西。
以色列人來到書珥,三天找不到水。到了瑪拉,那兒的水是苦的。百姓抱怨摩西,耶和華指示摩西,把一棵樹丟進水裡,水就變甜了。
途中食物吃完了,百姓又抱怨摩西。耶和華使每天清晨從天上降下白色的小圓物,人們用它飽腹,當天食用,第二天就不能吃了,這就是嗎哪。
耶和華又使每天黃昏飛來大羣鵪鶉,以色列人得到了充裕的食物。第六天,他們會得到兩天的食物,因為上帝第七天安息。
以色列人貪心不知足,長鬧糾紛。摩西從早到晚處理他們的事情。他的岳父從米甸來見摩西,建議他把上帝的律法昭明百姓,並選拔敬畏上帝的能人輔助他,摩西採納了岳父的建議。
摩西帶著百姓繼續前進。摩西的帳篷遠離眾人,在曠野設立會幕與耶和華會晤,人們在遠處可以看到會幕上空的雲柱。
摩西上了西奈山,四十晝夜不吃不喝,接受上帝的戒律,把耶和華的十條戒律鑿在石板上。他帶著石板下山來,臉上發著光彩。
摩西下山來,以色列人又犯罪,他們造了金牛犢來拜。
摩西登上了庇斯加山頂,耶和華把應許之地指給他看說:「 這就是我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你卻不得過到那裡去。」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在摩押地。死時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以色列人在摩押地哀哭了三十日。
(1)希伯來人的歷史宣告結束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摩西是希伯來人的早期領袖,也是猶太教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在埃及法老的宮廷中長大,然後帶領希伯來人離開了埃及。據說摩西與上帝交談過。他的故事在《出埃及記》的《聖經》中有記載。摩西的童年故事來自《出埃及記》。
在書中,埃及法老頒布法令,規定所有的希伯來男嬰出生時都要溺死,這與羅馬的締造者羅穆盧斯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以及蘇美爾國王薩貢一世的故事相似。摩西的母親把剛出生的寶寶藏了3個月,然後把寶寶放在尼羅河谷的柳條籃子里。這個嬰兒哭了起來,被法老的一個女兒救了出來。
摩西的妹妹米利暗看見法老的女兒抱著孩子。米利暗上前問公主,她是否願意為嬰兒找一個希伯來奶媽。公主同意後,米麗婭姆就去取柳夫子來。摩西在宮中長大,是法老女兒的養子,但他長大後去看望自己的子民。
當他看見一個監工打希伯來人的時候,就用打過的希伯來人作見證,把那埃及人打死了。法老知道摩西是兇手,就下令處死他。摩西逃到米甸,在那裡娶了葉忒羅的女兒西坡拉,他們的兒子是革舜的兒子。
摩西回到埃及,尋求釋放希伯來人,並把他們帶到迦南,這是神在荊棘中對他說話的結果。法老不肯釋放希伯來人,埃及就受了十災,最後一災是把頭生的殺了。此後,法老對摩西說,他可以帶希伯來人去。
然後他改變了主意,讓他的手下跟隨摩西進入紅海或蘆葦海,這是摩西的奇跡之一紅海的分離。在希伯來人從埃及到迦南四十年間,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了神的十誡。當摩西與上帝交談了40天,他的追隨者造了一隻金牛犢。上帝很生氣,想要殺死他們,但摩西勸阻了他。
然而,當摩西看到真正的惡作劇時,他非常生氣,他投擲並打碎了那兩塊刻有十誡的石碑。現在還不清楚摩西究竟做了什麼來接受懲罰,但是神告訴摩西,他沒有足夠的信任他,因此摩西永遠不會進入迦南。
摩西爬上亞巴琳山去看迦南,但那是他到達的地方。摩西選擇約書亞作為繼承人。摩西在120歲高齡時,爬上尼波山,在希伯來人進入應許之地後死去。托勒密時代的埃及歷史學家馬尼托提到了摩西。
在約瑟夫、菲羅、阿普翁、斯特拉博、塔西佗和斑岩中也有其他較晚的歷史文獻。這些並不構成摩西是否存在或出埃及記是否發生的科學證據。摩西有時會被展示出頭上長出了角。有了希伯來語的知識,在這里會有所幫助,因為角這個詞似乎是摩西下山後所展現的閃亮外表的另一種翻譯。
在《出埃及記》第34章中,西奈山追隨他與上帝的對話。我只是想讓你們知道,事實上,摩西為什麼會受到懲罰是很清楚的。神要摩西對磐石說話,水就從磐石而出。相反,摩西超越了耶和華的要求。
在公元前735年以前,任何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武斷地認定為猶太人,建立一個分裂的君主,或者聖經說國王之前十六是完全錯誤的和不恰當的,希伯來人是以色列人。十二部落聯盟,亞伯拉罕的後裔。所有的猶太人都是希伯來人,但並不是所有的希伯來人都是猶太人。
最初,猶太人都是猶大和便雅憫的部族派系,少數祭司利未記的國有化本身,在分裂的君主制,作為猶太人而以色列的十個部族派系脫離和居住在撒瑪利亞,保留自己的希伯來身份直到他們解散公元前735-721年的沖突和亞述移民。
在《摩西的生平簡介》的結尾,這篇文章說摩西失去了信仰。在現代背景下,喪失信心通常意味著我們不再相信上帝,已經離開我們的宗教,成為一個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等等。這種不堅定表明他不再適合作為神的使者領導人民,摩西是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摩西
⑵ 猶太人簡史
猶太人簡史
從民族起源一般意義上來說,希伯來人(Hebrews,古猶太人)是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the Eupharates,和底格里斯河,the Tigris,流經的區域,位與現代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古代諸民族的一員,被希伯來人稱為族長的亞伯拉罕(Abraham)就出生在兩河流域古代文明中心地帶的一個名為吾珥(Ur)的蘇美爾(Sumerian)城市。從種族起源上看,猶太民族無疑是起源於今日阿拉伯半島的閃族(Semites,古代包括巴比倫人、亞述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等)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閃族語系的一支。
由於史料的匱乏,希伯來人與其他民族一樣,其早期的歷史是朦朧不清的。據他們自己的傳說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前後,希伯來人在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離開兩河流域,前往被視為「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聖經》中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古迦南地(Canaan),即今日所通稱的巴勒斯坦地區。希伯來人的稱謂中的「希伯來」一詞的含義為「自河(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那邊過來的人」,形象地說明了他們的身份。
迦南地是連接埃及和西亞的紐帶,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商路從這里經過。同時,它還是古代文明的交匯之地,古老的各種文明在這里留下烙印和影響。這一地理特徵對來到這里生活的希伯來人的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
來到古迦南地的希伯來人在那裡生活了三代人(亞伯拉罕、以撒Issac、亞各Jacob分別被視為三代人的族長)時間,史稱「族長時期」。後因飢荒,希伯來人不得不寄居臨近的古埃及。由於最初受到埃及法老的善待,他們在埃及生活了約400年的時間。很可能是在法老拉美希斯二世時期(約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37年),希伯來人在埃及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開始淪為奴隸。當時埃及統治者採取的民族排斥和迫害政策使希伯來人面臨民族滅亡的危險。為了擺脫奴役,獲得自由,希伯來人在一個名叫「摩西」(Moses)的希伯來偉人的帶領下逃離埃及,返回「應許之地」——古迦南地。據信在返回途中,希伯來人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加強,以一神思想為基礎的猶太教(Judaism)開始出現並得到了確立。
希伯來人離開埃及、返回上帝的「應許之地」——古迦南地標志著希伯來民族歷史的新階段,同時其歷史也進入了一個有史可據的年代。重新進入古迦南的最初200年為希伯來人歷史上的「士師時代」,一群被稱為士師的人在組成希伯來民族的12個支派(即組成希伯來民族的部落)中起著組織、領導和調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士師權力的局限和不穩定決定了他們無法改變各支派各自為政的分散局面。各希伯來支派不僅各行其是,有時還相互間發生沖突。後處於有效抗擊來犯的非利士等外族的需要,分為12個支派的希伯來人開始意識到同意王權對於民族存亡的重要,產生了希望有一個民族王的想法,德高望重的士師撒母耳(Samuel)根據民意挑選出了希伯來歷史上的第一位國王——掃羅(Saul,約公元前1040年起在位)。這樣「士師制」便過渡到了「君主制」。
掃羅王的出現標志著希伯來民族統一的開端。掃羅一生征戰,最後戰死疆場。希伯來人在著名的大衛王(David,在位時間約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70年)時代完成對異族的征戰,建立了以耶路撒冷(Jerusalem)為首都的統一王國。王國的疆域大大超出了古迦南地:東北到幼發拉底河,東南至亞喀巴灣,西南抵埃及邊界。開創了希伯來歷史最輝煌的篇章。耶路撒冷從此成為希伯來人心中永恆的都城。大衛王亦被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大衛王死後,其子所羅門王(Solomon,在位時間約公元前968年—公元前928年)繼位。他於公元前956年前後在耶路撒冷興建了猶太教的聖殿(the Holy Temple)。聖殿在耶路撒冷的建造和啟用是希伯來民族歷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聖殿成為希伯來人的祭祀中心,所有對上帝的獻祭儀式都在聖殿舉行,希伯來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識因此得到了增強。從該聖殿的建成到它的毀滅在希伯來民族的歷史上被稱為「第一聖殿時期」。作為希伯來統一王國京城的耶路撒冷從此成為希伯來民族心目中的宗教中心,「聖城」(the Celestial City)的地位從此確立。不僅如此,該聖殿後來在希伯來人面臨一系列民族滅絕危險時還成為鼓舞人心的一種象徵。所羅門王功勛卓著,除了建造聖殿外,還開辟了商路並開發了自然資源,在國內大興土木。通過訂立條約和聯姻,所羅門王鞏固了與周邊民族的關系,古希伯來統一王國成為該地區一個繁榮的國家。所羅門王本人還因其智慧被視為古代國王智慧的典範。
公元前928年,所羅門王去世,希伯來人內部的不和和對權力的爭奪使希伯來統一王國一分為二。由12個支派中的10個支派組成了北方王國,史稱「以色列」(Israel)王國,定都撒馬利亞。由其餘2支派(猶大支派和便雅明支派)組成了南方王國,史稱「猶大王國」(Judah),仍以耶路撒冷為都。公元前722年,在近東地區崛起稱霸的亞述帝國(Assyria)揮戈南下,北方的以色列王國無法抵禦亞述的強大軍隊的進攻,被一舉消滅。由於亞述統治者執行一種將被征服民族分散到本民族居住地以外地區的政策,組成以色列王國的10個支派的希伯來人在亡國後被分散流放到亞述各地,久而久之被當地人同化,從此不知去向,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丟失的10支派」之迷。
猶大王國因國小地偏,強大的征服者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從而僥幸躲過了亞述人的洗劫,但內患外憂並沒有結束,國內信仰混亂,民心不一。在約西亞王時代,猶大王國進行了一場「申命運動」,清除異教影響,凈化民族信仰,確立一神教思想的獨尊地位。這一改革盡管最終沒有能夠挽救猶大逃脫亡國的命運,卻對猶大民族的民族信仰的加強和民族的留存起到了積極作用。由於希伯來文明主要是通過組成猶大王國的兩支派保存和發展,希伯來人據此亦被外族成為「猶太人」(Jew)。
當歷史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又一個帝國——新巴比倫決意在該地區稱霸時,猶大王國的滅亡也就在所難免。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虜走猶大王約雅敬,立西底家為傀儡國王。10年後,猶大王國試圖反叛新巴比倫,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率軍前來征討。公元前586年,在新巴比倫的強大進攻面前,猶大王國無力對抗而遭滅頂之災,京城耶路撒冷連同聖殿一起被毀。猶太民族歷史上的「第一聖殿時期」就此結束。
失國的猶大王連同上萬名猶太上層人士和學者被征服者擄至千里之外的巴比倫,過著囚虜般的生活,史稱「巴比倫囚虜」。「巴比倫囚虜」時期(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盡管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在猶太人歷史上卻佔有十分重要地位。這一歷史經歷對於猶太人民族凝聚力的加強,對於猶太教的進一步發展,乃至對「猶太回鄉觀」的根植都具有重要影響。
公元前538年,在西亞地區崛起的波斯帝國出人意料地迅速征服了新巴比倫,獲勝的波斯王居魯士大帝以少有的寬容政策善待在巴比倫過著屈辱生活的猶太人,不僅允許猶太人重返自己的家園,而且同意他們重建聖殿。當聖殿於公元前516年建成後,猶太人的歷史邊進入了「第二聖殿時期」。
盡管在隨後的200多年中,猶太人的家園一直是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猶太人只是憑借波斯的寬容生存,但從總體看,波斯並沒有過多地干涉猶太人的日常事務,只派駐一位波斯官員負責保證該地區的安全並監督稅收,日常事務全部由猶太人自己管理。在經過最初的內部整素,消除外邦人影響後,猶太人社會平靜,生活穩定,猶太民族得到休養生息,傳統文化得到鞏固和加強。政治體制上,君主制沒有能夠得到恢復,主持聖殿祭祀的祭司階層顯然掌握著主要權力。
然而,到了公元前333年前後,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打破了那裡的平靜,猶太人生活的家園和近東其他地區一道旋即成為希臘帝國(希臘帝國在亞歷山大死後分裂,猶太人的家園先後為盤踞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塞琉古王朝管轄)的一部分。席捲地中海地區的希臘化運動在猶太人的家園也聲勢浩大,馬其頓和希臘的移民在這里建立了近30座設有希臘式祭壇,競技場和劇院的新興城市。希臘式生活方式導致了對猶太人的生活方式的沖擊和宗教信仰的迫害,使決意固守自身文化的猶太人不得不進行捍衛民族文化的斗爭。這場斗爭隨著安條克四世對猶太教的禁令和對猶太民族的迫害而加劇,猶太民族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於公元前165年舉行了史稱「瑪喀比起義」。起義獲得了勝利,塞琉古王朝的統治者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讓步,允許猶太人按照起民族的傳統方式生活,猶太民族獲得了相當的自主自治權,在自己的故土上建立起了具有半獨立性質的哈斯蒙尼王朝。不過,異族的統治和希臘化影響使得猶太人的生活主體猶太教發生了糾紛和分裂,撒都該派、法利賽派、艾賽尼派、奮銳黨人等不同派別出現,一個被稱作耶穌的猶太人也有自己的活動派別。
當羅馬帝國取代希臘成為世界霸主後,猶太人開始生活在羅馬人的統治下。羅馬的暴政和對猶太教的褻瀆迫使猶太人再次起義,起義於公元66年打響。然而,這一起義遭到羅馬方面強有力的武力鎮壓。公元70年,猶太人當時的政治中心耶路撒冷終於被羅馬軍隊攻破。破城的羅馬人放火焚毀了猶太人的第二聖殿,猶太人被趕出聖城和家園,開始了全民族的「流散」生活。盡管猶太人於公元132年在巴爾?科赫巴領導下曾再度起義,反抗羅馬人的統治,但終因力量懸殊,起義在公元135年徹底失敗。羅馬統治者為了防止猶太人再進行反抗,宣布禁止猶太人在聖城居住。至此,猶太人完全失去了在自己家園生活的權利,向外流散過程加劇。從總體上說,猶太民族在自己家園生活的歷史就此結束,猶太民族的古代歷史部分也到此結束,猶太民族的歷史進入了長達1800年的「大流散時期」(Diaspora)。
盡管猶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他們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宗教,並且不斷地給它增添新的內容。他們先是將有關猶太法律系統化,並記錄下來,寫成舊約首五卷(Torah)。公元2世紀末,猶太拉比(rabbi)(大主教)將法里賽(Pharisee,一種猶太人宗教組織)教義匯編成猶太教義(Mishna),由來有經過了300餘年的使用和傳播,到了6世紀前夕這些猶太教義里又加進了一些評論,遂編成了著名的《猶太教法典》(Talmud)。
與此同時,猶太人往世界各地不斷遷移,受到了各種迫害和驅逐。公元3世紀,巴比倫提供了猶太人的臨時避難所。公元10世紀,許多猶太人又遷移到西班牙。公元1215年,基督教教會頒布了《猶太標志法》,禁止猶太人佔有土地,迫使他們只好經商和從事金融活動。從13世紀起,歐洲又掀起了一股迫害猶太人的浪潮。1290年猶太人被逐出英國,1394年被逐出法國,1492年被逐出西班牙,1497年被逐出葡萄牙。而在德國和義大利,他們則被限令住在猶太人區。到了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對猶太人的迫害更是達到了高潮,許多猶太人在此期間死於非命。1948年5月14日,聯合國宣布成立現今的猶太國——以色列,允許猶太人重新回到自己祖先居住過的地方重建國家。但這有引發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乃至所有阿拉伯人的矛盾和沖突,造成了曠日持久的中東問題。
根據1970年的統計數字,全世界約有1400萬猶太人,其中北美約600萬,主要是在美國,南美和中美約75萬,南非和澳大利亞約20萬,西歐有100多萬,大部分在英、法兩國,前蘇聯約有200多萬,以色列約2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