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學習好歷史 中學生作文
歷史學習方法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悠久的歷史文化需要人們去追尋,去研究。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有責任承擔起這個重任。挖掘古代文化遺產,了解先人們所走過的路,對於我們今後所要進行的改革和建設是很有幫助的! 歷史屬於文科範圍,大多數內容需要我們記住,但開卷考試以後就大大的減弱了的文字的記憶。有些人認為:「這下可好了,可以正大光明的『抄』了!」 其實不然,只要考過一次的人都知道,考試難度更高了!考試提高了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所以開卷考試只不過是個幌子啦!這就讓我們更難辦了,本來對歷史就沒有興趣,現在可怎麼辦呀? 對於興趣我不想說什麼,人各有志!不過正因為人們不願學歷史,研究歷史,國家才更需要這樣的人才。物以稀為貴!所以學歷史「出路」不會窄。冷門呀! 我喜愛歷史,心得不多,但我可以介紹幾個方法給大家:一 是你自己的刻苦程度!刻苦是很重要的。這也就是一些好學生不愛學歷史,可成績也一樣很好的原因所在!二 就有點左傾機會主義了,是「比較」!就是將相似題目或相同題材,模式的歷史事件進行共性和個性的區分。(例如: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同廣州國民政府的北伐在性質上有什麼不同?等等)當然,有時別太死板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搬硬套的拉在一起比較,這樣大可不必,也毫無效果。 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識不盡相同,因此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可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同語文很是相似。(對了,答歷史題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是你的文采要好!同樣的語文基礎也就得好)正所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得博取眾家之長(指多看歷史書籍),吸取有益的,形成自己的觀點(高考時會加分的),再經「比較」。你會發現自己的分析能力增強了,看問題更深刻了。 還有也要進行學科間的綜合,特別是與政治,地理學科的結合,增加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只要你勤奮,就算沒有興趣,也會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興趣,又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是能夠出成果的。 方法有了,不過是別人的。有時會不合適自己,這就更要在學習中多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出自己的學習之路,那其他學科的學習問題也會迎刃而解的,好,路是自己的了,只要記住:「工夫不負有心人」
B.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作文
您好
一、
在成長階段,我們身邊都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愛好的人,有的愛天文,有的愛地理,有的愛音樂……而我卻對歷史情有獨鍾,無比熱愛。
我愛學歷史,我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我從小就對歷史無比的熱愛,這就是最大的特點。幼童時就開始讀有關於歷史的書,聽爺爺說:「歷史這門課程,非常神秘,非常奧妙,需要很深的探究才可以成功,才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史學家,只有足夠的歷史知識,才可以成為一個經驗豐厚的史學家。」
我從小就開始學習歷史,每一天都不放鬆對這門知識的學習,從中我學到了祖國的光輝歷史,還知道了祖國的艱難歲月,懂得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歷史教訓。我們的祖國的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還經歷過鴉片戰爭和火燒圓明園的過去,出現過像漢武大帝與康熙大帝這樣的聖賢之君,同樣也出現過丟下江山,把江山和人民扔給兇殘的敵人,任列強宰割,自己躲起來過著逍遙日子的咸豐皇帝皇帝。也有一心維新變法立志強國、救國、救民的光緒皇帝。可惜,由於他沒有掌握實權,最終遺憾告終,含恨而死。許許多多的忠臣奸臣,他們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各種角色,留下了眾多的不解之謎。
只有我們「愛」歷史、「學」歷史、「懂」歷史,才能把這些有趣的歷史未解之謎一個一個正確的解開。
二、
戴爾卡耐基先生曾經說過「整部人類歷史是用一支悲涼的筆所寫成:殺戮、瘟疫、飢餓、貧窮……」!我沒能完全讀懂卡耐基先生的意思,也許在這里只能算是斷章取義.
說到歷史,我們第一反應都會想到中學時期學習的中國、世界古近現代史;我也會.說到學習歷史的作用,我們首先會認為是增長了自己的見聞感識,以此作為我們交談時的一個資本或者是應對時的一種策略;我也是.學習了歷史,我們都想滿足個人的自重感,不管是交談還是傳教,都在為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而努力.越來越少的人會從歷史的車轍中體驗人性冷暖,繼而有所悟、有所用.現在的年輕人,我大抵將他們分為兩類人:「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當然,這樣劃分,不止是以他的財產經濟狀況為依據,還會以由經濟地位帶來的社會地位以及附帶產生的心理優劣勢作為界線.窮人和富人也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已.幸福?談到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覺得自己還夠不上幸福,即使你在別人的眼中已經足夠闊綽、安逸.
你不妨去看看,現在的「窮人」的孩子,或者更確切地說,學生(現在的孩子大多在20歲前都是學生這一角色),總會有對現實的不滿,認為世事不公,壓力漸增,奮斗就似苦海.我也會有.更別去比作古代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了.卡耐基先生告訴我們「當你感到心情沮喪時,請去讀一讀歷史吧,將自己的眼光延伸到千年之外,站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煩惱是多麼的不值一提」.因為「整部人類歷史是用一支悲涼的筆所寫成:殺戮、瘟疫、飢餓、貧窮……」.我們能安安靜靜地生活——沒有殺戮彌漫,沒有瘟疫頻發,沒有飢腸轆轆,沒有窮困潦倒——難道真的要去期待亂世出英雄的機會出現嗎?
相比於「窮人」的孩子來說,富家公子們更有必要去讀一讀歷史了.我一直堅信,一個人若要取得成功,獲取認可,就必須經歷過挫折再爬起身.大學時期,教學樓課室總會有很多名言警句激勵著我們,初次見到有一幅字寫得不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也許是興趣使然(字寫得不錯),每次我都會去端詳一陣.是的,我們必須承認,「富人」的孩子無論從出世還是經歷,他們都可算是見多識廣,起點相對要高,而這往往也是他們最終可能失敗的起緣.讀一讀歷史,看一看前輩們用心譜寫的辛酸血淚史,降低自己的起點.慎重自己的定位,不要對別人有太高的期望,腳踏實地,也許會更好一點.
我第一次系統地接觸到歷史,是在初中時候,當時是說中國歷史,老師總把中國古代史從黑板的最左邊畫到最右邊,呈一條波峰波谷間隔的波浪線,每一個朝代都有興與衰,如此更替.而每一個朝代的開始都是由一些偉大的人物創造出來的.這些人,應該可以稱為成功人士,他們大多都是經歷過貧窮或者挫折,並最終開辟輝煌,明太祖朱元璋尤為如此.同時,一個朝代的滅亡,也正是因為「富人」的孩子沒有讀好歷史,最終成就了另一個「窮人」的孩子.外國的修鞋匠、小學徒等等「窮人」成就偉大事業的也不乏其人.
前段時間,讀到我們現代的語言大師馮鞏先生,馮國璋嫡孫,他的成功史.一個本該「富人」的孩子,怎麼走過自己的「窮人」時光,再走向「富人階層」,並最終取得輝煌.
歷史,我們要謹記「整部人類歷史是用一支悲涼的筆所寫成:殺戮、瘟疫、飢餓、貧窮……」,歷史的作用就是這樣簡單.
C. 有關歷史的作文怎麼寫
以下作為參考:
什麼是歷史呢?或許你會說,歷史是朝代的演變,是時間的推移,是一個又一個激烈的戰事……然而,歷史並非復雜。在故宮里,我就看到了令人感慨唏噓的歷史。
望著那又寬又廣的故宮廣場,那精緻華美的小石橋,那一望無際湛藍的天空,我不僅感嘆了:這就是美麗的皇宮么?真是大氣!可為何那時的中國政府缺少了這幾分豪邁與闊氣?怎會如此腐敗?我的腦海里掠過讓人驚心動魄的一幕幕: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甲午海戰,鴉片戰爭……想到這里,我深深地嘆了口氣。
走進故宮深處,鱗次櫛比的宮殿立刻呈現在眼前:木製的窗子,華麗的內設,那現代人看來已過高的門檻,一切都透出了清謐。我的思緒又一下子被拉回了唐代。唐代是粗獷的,卻一點也不雜亂無章,洋洋灑灑、舒舒展展地納入了細密,交織成一曲壯麗的樂章。似乎總有千年不枯的吟笑,嫵媚迷人的嬌嗔,激情迸發出來,好象總有使不完的勁兒。此情此景,人間能得幾回睹?唐代這分豪壯,就這樣隱隱地顯露出來。
再往裡走,就到了皇帝上朝的大殿前了。我不由得為之一震:難道,這就是皇帝的座椅?怎麼和想像中的相差如此甚遠?單單一張龍椅,孤伶伶地立在大殿中央,莫非太過於凄涼了。這古色古香的龍椅,這痕跡斑斑的青銅鼎,就是組成中國的零件嗎?我眼前似乎浮現出皇帝正襟危坐的樣子,當宮中歌舞昇平的時候,當朝中官員只顧飲酒作樂的時候,當厚厚的奏摺堆了一疊又一疊的時候,有誰想過,百姓們受到了怎樣的欺凌啊!當時宮中的人竟然這樣愚昧!!時光彷彿穿梭著,「吾皇萬歲」的聲音又在我耳邊響起,像飄在浩淼深邃的天空,顯得漸漸空虛了。望著眼前的一切,我似乎恍然大悟:歷史不就在這里嗎?
沒錯,歷史就隱藏在龍椅上,青銅鼎上,油漆已脫落的門柱上。我看到了歷史,我感覺到了歷史!
我明白了,僅僅一個朝代,一段時間,是不能代表什麼的。這只不過是歷史的一個縮影罷了。歷史是無盡的,是讓後人創造的。而今,千萬日子已無聲地消融在歲月的長流中,滾滾逝去。歷史,將時時刻刻鞭策著我們創造歷史,奮發向上。
D. 關於歷史的心得體會
學習歷史心得歷史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
在新課程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培養了我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激發了學生對歷史濃厚的興趣。在以往的歷史課堂,總是以語言文字貫穿始終,頂多是有一幅歷史地圖。
這樣使學生在這里變得沉默,感覺到很悶。在新課程讓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知識的科學方法,以及讓學生有初步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使整個歷史課堂生動起來。
在過去的歷史課堂教師只是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講述歷史知識,學生只是在下面聽和記,這樣使老師成為了主演,學生成為了台下的觀眾。但現在則注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學習,這樣逐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在這個課堂里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這樣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和學生的興奮,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
雖然一節課只有那麼短短的45分鍾,但卻提高了他們辯論、競爭的意識、加強了同學的知識面,使學生收獲豐富,感受頗多,這樣才能適應新的教材,適應學生,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
縱攬古今,大凡歷史的沿革,社會的變遷,無論其所謂信仰何如,其成功與否的內在動因,都是因為適應了人們為生存而發展的基本要求,無產階級所以奪取政權,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無產」而「無畏」而「無私」.可以說,人類社會之所以發展和不斷的進化,恰恰是人們為追求更好的生存條件和權利的結果,只不過伴隨科學的演變和社會物質的不斷富足,人類對「生存」的內涵的理解越發地豐富而多彩,但其內核是不會有改變的.世界上,無論什麼政黨,無論什麼主義,只要它順應了前猛搭、引導了、滿足了民眾的這一基本要求,充分調動了這一根本要求,尊重和遵循了這一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才會穩定、才會順利發展、政權才會可持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答案如下
曾經讀到這樣的一段話:「參照歷史這面鏡子,可以練就看破成敗的眼光,養成敏銳的世情嗅覺,讓我們跳出人性的盲點,不再跌入歷史的覆轍。」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學習歷史的感受:
了解歷史並不是作為向他人炫耀的資本,學習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過去那麼簡單,歷史對人們還有啟示和借鑒作用,因為歷史的錯誤會不斷重演,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正如司馬光所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張學良被囚禁十年期間潛心研究明史,以致於料事如神,終成一代明史專家(曾在台大歷史系和中國文化學院教授明史)。讀史使人明智,同一片葉子,有的人因這一葉而障目,有的人則因這一葉而知秋,學習歷史可以培養我們對問題的慧拿分析能力,對未來的預測能力,對信息的敏銳感覺,學習歷史還使我們有博大的胸懷去看世間萬物,以最樸素的想法思考著名和利,因為歷史能夠包容萬物,但歷史又將他們所遺忘。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遲早將要退出歷史的舞台,所謂「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到那時候,一切的功名利祿、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你爭我奪都將失去意義,依舊還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風知襪與山間之明月」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好友對坐,談古論今,又何嘗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學習歷史還要記住歷史,歷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適說過:「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也不允許任何人篡改歷史,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記住歷史的真相,還原歷史的真實。
寫此文送給所有愛歷史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
下面原創,可放心搜索絕無雷同,.文筆不怎麼地,樓主可進行修改潤色,交給老師
>;讀後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陳書麟老師的>;這本書,雖然我們在教材中也學習過這段歷史,但是也只是了解大概,真正深入地了解這段歷史,了解這場戰爭,他帶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
《中法戰爭》這本書結構宏大,語言生動,敘述細膩,在描述重大歷史題材的紀實文學中,堪稱典範。尤其是書中的幾部分描寫。1885年1月底,法軍主力7000餘人在船頭一帶向廣西邊境大舉進軍。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老將馮子材率軍趕到前線,毅然擔負起保衛祖國西南邊疆的重任。行前,他祭別祖先,還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准備萬一戰死沙場,好料理後事。馮子材以七旬高齡,走上戰場,在戰斗中,他士卒身先士卒,沖在第一前線,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而就在前線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背後腐敗的清政府卻與法國政府締結和約,割地賠款,開設通商口岸,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生的奇怪結果.
讀到這里,我既激動又氣氛,激動的是一百多年前我們還有如此英勇的戰士,如此英勇的老同志在前線奮戰,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感天動地,氣氛的是最後為啥還會出現這樣的戰爭結果,實在不能讓人接受,氣憤之餘,讓人對無能的清政府更添一份唾棄與憎恨。
如今中國近百前的歷史悲劇,雖已為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後世的無限深思!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中華民族何時揚眉吐氣!
當今世界,美國一家獨大,在世界橫行霸道,從朝鮮戰爭到伊拉克戰爭,再看現在的中東北非動亂等等,都是打著人道主義給人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難民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塗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拍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法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他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華民不可屈辱侮的民族氣節!如今,在這個弱強食的世界之林,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做後盾,帶領全國人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實力,把我們的家園建設成一個富強文明的現代化國家。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中法戰爭這本書喚起了我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激發了我對學習的熱忱,過去我貪玩逃課,今天我深深地感到自責,開學了我更應該努力學習,將過去不努力的損失彌補回來 ,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來,為實現富強中國夢而努力.
記得剛打開歷史書時,帶著一臉的疑問和崇敬走向遠古,在那些過去的時代有太多我們所難以想像的人物和事件不斷的發生:原始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部落的形成,各種文明的誕生,戰爭的烽火,統一國家的形成,國家機器的誕生,朝代的更替,一步一步走向文明時代。
歷史真的是一條長河,它留給後來人的,除了教訓,更多的是經驗,是為人處事的方法和走向成功的途徑。現在一關上歷史書,如同親眼看著一位智者的轉身離去,有太多的不舍,想改變好多人的遭遇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總之,做個善良的人絕不會被歷史遺忘,做個壞人卻會遺臭萬年。
恥辱的近代史
每當讀到關於近代中國歷史時,總會讓我腦海中掀起一陣波瀾。不知為什麼,我厭倦咯這一層歷史。我聯想到古代史的恢宏壯闊,氣勢磅礴。看到近代史的恥辱無助。
這是我想到咯很多,中國為什麼不掙扎呢?我不是看不到他不掙扎,是因為我的第一印象已經判咯他死刑。這本血淚史讓我提不起精神,難道就真的那麼懦弱嗎?那一條條的不平等條約刺透咯我的心,讓無數的同胞們備受煎熬。靜靜地等待著什麼,一次次的探索,我看到咯,先烈么沒有放棄,開眼看世界的願望沒有破碎,維新變法沒有白費,辛亥革命沒有失敗。。一次次的探索證明咯中國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人民是不屈的。是在掙扎中前進的,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來捍衛祖國的尊嚴。帝國主義的血債是要還的,人民的力量是在不斷被激發的!
近代史使我們的血淚史,象美國擴張時期的「血淚之路」一樣長。但有結束的一天,它要我們記住歷史,勿忘國恥。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會埋在億萬華夏兒女的心中。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
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
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
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
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歷史的精髓在史實背後,在於一種規律,在於無論是人還是國家的發展都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學習歷史的好處在於「可以知興替」。
補充課外知識非常重要。在現行的課本中,不管其觀念是否全面,對「國家」的側重遠遠大於「個人」。
這就是很大的缺陷。一個胸中裝有《資治通鑒》的人,行事會比一般人干練、老成多了。
因為歷史總是呈螺旋狀上升的,對於同一個民族,有幾乎不變的性格在那裡。認識了,掌握了,很多東西不言自明。
學好本國的歷史,以個人為楷模、為借鑒,對發揮自己的能力、作用將大有裨益。 學習世界史是為了了解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同時從世界的全局了解中國的歷史。
在教科書中沒有直接的答案。世界歷史不像中國歷史有完整的《二十四史》為綱。
世界史牽扯到了歐洲、亞洲、美洲似乎不成系統的東西。我們只能以課本為一條線索,尋找重要時代的資料,包含文學作品來閱讀。
他們有:名人傳記、戰爭記錄、小說等。 學習歷史的好處是你可以通過了解歷史明了人類是怎樣發展的,並形成自己對發展的看法;作為一個社會人,就免不了和經濟打交道。
譬如一個做設計的人關注的重點在於顧客和消費,因此他就要學習經濟,懂得商科;懂多一門外語意味著你多了一雙看世界的眼睛。外語不應該僅僅被看作是語言來學習,換個角度想想,它應該成為你認知世界的工具;廣泛了解文科的各種藝術門類。
想想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吧,如米開朗基羅,既是畫家,又是建築師。達芬奇是一個全才那更不用說了。
那時的文理分科還不是很明顯,廣泛的涉獵使他們擁有開闊的視野,知識間的融會貫通使他們得以成為在各方面獨當一面的人才。現代大學教育過分強調專業細分,以至於學生除了專業學習外甚少涉獵其他學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試想,是一根棍子站得穩還是金字塔式的三角形站得穩呢? 除此以外,我還想提一個方法論的問題。
實際上,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論,沒什麼東西是學不會的。舉個例子吧,如何進行時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做法是每天想想自己今天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做什麼心裏面要有個底,對自己要做的東西提前做個規劃,事情來了你就不會感到措手無策了。
學習歷史其實很簡單,並不需要記硬背,絞盡腦汁,「學習有法,學無定法,貴在得法」。
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要掌握好方法,但是這僅僅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用心學習,開動腦筋,積極發言,這樣你就會發現,原來學習歷史並不難。 同時,應當注意閱讀每個單元的前言,了解每個單元的歷史線索,主要問題和重要學習提示,這些都十分有利於我們對課文的理解。
其次,必須注意課文的學習導言,雖然短,但內容卻是課文學習中最重要的,還必須認真思考課文的問題,思考的問題越多,越會引發我們思考更多問題,有利於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
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
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
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休息或者自習的時候可以和同學一起拿著卷子、書、資料什麼的互相問答,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這是我的親身體會。
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打開了那扇久閉的窗戶,久違的西方文明一下子出現在了「落後」的中國人面前,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嚴重挑戰。在這中、西文化的沖突中,大概出現了三種思潮:
(1)「民族虛無」論。在他們看來,中國民族文化就是沉重的包袱、歷史的惰力,中國民族文化一無是處。他們主張全盤西化。
(2)「儒學復興」論。他們就像清朝的頑固派,完全排斥西方文化。他們相信在新時代傳統儒學必定會有新的發展。他們主張完全復興儒學文化。
(3)「中西合璧」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西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他們主張把這兩種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集和兩者優點,優勢互補。
應該怎樣評價中國傳統文化,這不僅是一個理論(想)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做)的問題。
歷史總是那麼喜歡捉弄人。其實,只要你留心當今世界文化的整體發展動態,你會看到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國人怎麼怎麼評價中國傳統文化之時,正是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掀起「中國熱」「中國文化熱」方興未艾的時候。眾所周知,日本企業讓美國都很頭痛,可就是這些曾經的戰敗者硬是經常到中國傳統文化里邊尋找精神武器。《論語》《老子》《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成為日本企業家的必讀書。他們的企業文化核心------團隊精神正是儒家家族倫理觀念在企業中的應用,無怪乎日本企業文化被稱為「家族主義企業文化」,日本的資本主義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孫子兵法》在韓國的銷售量創造了韓國銷售史的最高紀錄,它的精髓可以概括為「智信仁勇嚴」五個字,企業家稱之為「企業的經營指針」。新加坡近幾年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儒家倫理教育,諸如勤勞、節儉、和諧、忠誠等思想。新加坡總理講出了他們這樣做的意圖:「新加坡人越來越西化了,人們的價值觀也由儒家倫理的克勤克儉和為群體犧牲的精神轉為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這樣的價值觀的改變將會嚴重削弱我們的國際競爭實力,從而影響國家的生存與繁榮。」我想,這個看法是頗有見地的。
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告訴我們應該積極吸取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拒絕學習的盲目排外是愚蠢的,但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照搬他們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保守因素應當拋棄,但其重視倫理道德的全體價值觀卻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遺產。
日本學者村山孚說得好:「我希望中國朋友在時下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道路上,不要以為只有外國的新奇概念和奧妙的數學公式才是科學,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同樣是實現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宏大源流。」
我想上面一段話不僅對企業家是金玉良言,他同樣提醒我們所有的中國人,別在對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用以鄙視的眼光,我們應該正確定位和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朋友,為了實現中國的早日富強,加油吧,努力吧!!!!!
E. 怎樣學好歷史、老師讓我演講!!!!200字以內要自己寫的
你有跟你老師說,想學好歷史最重要的是自己對歷史有興趣么?沒興趣學的好么?
不過你可以從興趣這點入手
比如寓教於樂,比如玩三國的游戲能讓你對三國的名將啊,典故有興趣
看隋唐英雄傳就對隋唐的有興趣
主要是興趣愛好入手,強求不得啊
F. 300字作文「如何學好歷史」 我已經初三了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G. 談談如何學習歷史寫一篇作文
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知識劇增,學校的學習只能選取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其它更多的知識包括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後進一步或終身學習。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四種本領(即學會求知,學會實踐、創造,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其中「學會求知」是基礎,並認為:「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懂學習的人」。 因此,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至關重要、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和二十一世紀的需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人想根據自己多年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些嘗試談幾點初淺的看法。
一、轉變觀念,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對學生是「背著走」或「抱著走」,學生離開了教師就寸步難行,而自主學習教育就是要轉變這種觀念,在學習中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起著導學作用,為學生答疑,批改作業,指導學習方法等等,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只是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從而為更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為此,教師要意識到教師是外因,要通過學生這個內因才能起作用;教師要加強教育,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主體」,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學生剛入學時,教師就要讓他們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應該怎樣聽課、復習和作業,怎樣思考、發言和討論,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教師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不斷明白:自己還要做什麼,還能做什麼,還有什麼也是自己的事,這樣學生就能不斷增強自己的獨立性。如我總喜歡在新生進入初中,第一節歷史課時,首先讓學生探究「什麼是歷史?學歷史有什麼作用,應該如何學習歷史?你對中國、世界歷史的哪些階段最感興趣?你有沒有發現文學作品、影視資料中有哪些與課本是有出入的等等」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好奇與興趣。
二、利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體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主體性,才能對學習有感情。當然,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中學生敏感而好學,爭強又好勝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自己去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極力倡導大家互問互答。鼓勵學生互問互答,不僅可以消除學生與教師對話可能產生的思想顧慮,更重要的是營造了良好的提問氛圍,還能使學生針鋒相對地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應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由學生提問,老師作答,這樣一來,學生的提問的勁頭越來越大,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具有創造性。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多鼓勵和肯定,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與被欣賞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除了設計有趣的問題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一般說來,學生對某位老師產生恐懼,那麼,對其所教的課也不會產生興趣,反之,學生喜歡的老師一走進教室,課堂的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容易調動。因此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能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產生興奮和愉快感。
主體性表現為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參與表現又在兩個方面:第一,全體學生都參與;第二,每一個學生都要參加活動的全過程。就課堂而言,參加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參與目標的制定與確認,參與例題的學習與討論,參與練習與改錯,參與評價與總結等。就課外活動而言,要讓學生參與制定活動主題和制定活動方案,參加考察、調查、訪問、咨詢、搜集、嘗試等實踐活動,進行交流、研討、匯報、展示等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顆平等的心,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激發他們的參與性,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三、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未來學家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並不是指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於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主學習的人,所以,教師應有意識地貫穿學法指導。俗話說:「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教師告訴學生「是什麼」,學生照單全收,但不知其「為什麼」,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終還是迷惘而無所獲。故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樹立一個觀念,即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這一模式的核心。
歷史課的自主學習應注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師要鼓勵學生直接參與提問設計,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甚至對教材的一些觀點,課後問題的答案積極思考,大膽質疑,養成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樂於解決問題的習慣。我素來認為,學生向教師提問比教師向學生提問更有意義,因為這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指導學生進行問題討論,達到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創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和民主的學習氣氛,先讓學生學會調查,學會獲得和運用材料,然後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用自己的立場說話,最後讓學生學會批判,學會多角度看問題。例如我在上《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課時,曾以 「改革開放、家鄉巨變」這一題目,讓學生對生活進行考察:
第一步:自己調查、獲得材料。學生向父母前輩、圖書館了解他們在改革開放二十年的生活經歷或認識,把它寫下來,並談談想法。這一步使學生學會自己去搜集活生生的素材,學會自己去歸納、整理。
第二步:問題討論,共享資源。同學們把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到的,根據不同思路處理的資料,進行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欣賞,逐步形成相對完善的立場、觀點。他們在交流課上發現了那麼多身邊發生的事物,如農民的子女談農村的生活變化;商人的子女談物價、稅收、市場信息;幹部的子女談國家機構精簡、談腐敗;等等。同學們在交流時真情流露,不迴避社會問題,他覺得原來歷史就在身邊,是剛剛過去的現象,這些事實讓他們激動,讓他們思考,讓他們產生一種復雜的心情,有一種強烈的表述並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通過親身參與學習過程,他們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還知道了什麼為史料,史料有什麼用途,更可貴的是他們知道了該如何自己設計學習,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
第三步,學會多角度看問題,學會批判。由於學生自身生活環境的多樣性,學生在交流了解之後,對改革開放二十年有了多角度、多層面的了解,形成多種觀點和多種感想。他們不僅感慨家鄉的巨大發展變化,也對各行各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有所了解,並產生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發展是硬道理」、「要解決中國的農民問題」等等。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有社會調查,有課堂討論與辯論,學生不僅豐富了對教材知識的感知,而且還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對所研究的對象進行深入思考,發表獨立見解,敢於批判,學到了課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師生同一舞台演出,教師起著「導演」的作用,學生是真正的「演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並對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有很多深層次的思考,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四、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組織學生效果評價
傳統的課堂教學最大的弊病是,無論學生現有知識情況、接受能力多麼不同,老師授課時僅能用同一聲音,同一內容,同一進度來指導他的學生。這不僅限制了優秀學生飛翔的翅膀,同時又讓後進生聽課時苦不諶言。要改變這種准確狀態,我以為,進行「自主探索,效果評價」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法。所謂「自主探索,效果評價」,就是學生圍繞具體的教學目標或引發的問題,利用各種媒體提供的信息與資源,根據自己的實際和知識特點進行獨立的思考、探索,並在教師或同學的協同(師生、生生溝通、小組、匯報等)下,釋義思辨,探索發現知識規律,分析問題結構,構思解題思路,匯報學習成果,共同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適時變換課堂角色,順應他們的志趣、愛好,多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多讓他們發表各自的意見,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的「交互性」,讓學生結合各自的實際水平及愛好選擇相應的信息進入學習。組織學生進行「效果評價」,讓他們先進行自我評價,再進行學習心得,體會的交流,以產生「共生效應」,不斷補充,完善他們各自的知識結構。
如我在上《 美國獨立戰爭 》一課時,就讓學生以美國獨立戰爭為主題自主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戰役、電影、問題等進行研究,然後充分利用各種影像資料、圖片資料以及網路信息向同學們進行展示,此次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是強烈的,學生主動發展潛能是巨大的,學生的自主能力需要培養與提高,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智能為核心,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再生的基本素質,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