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教材怎麼編寫

歷史教材怎麼編寫

發布時間:2023-05-26 23:40:36

㈠ 中國古代的史書是怎樣編寫的有什麼要求

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如:《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簡稱《左傳》;《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補充:按年月日順序記載的中國史書體裁。起源於春秋。編年體史書數量極多。著名的有《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其優點是便於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並可避免敘事重復。缺點是記事按年月分列雜陳,不能集中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難以記載不能按年月編排的事件,往往詳於政治事件而忽略經濟文化。
編輯本段紀傳體
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 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 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年,共計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別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本紀以歷代帝王為中心,表為大事年表,書記禮制、官制及經濟制度等,世家、列傳記各諸侯國以及武帝以前的各類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鄰近國家的史實,其中世家與列傳就佔了一百篇。司馬遷為了寫完這一巨著,費時二十餘年,多次跋涉全國各地考察古跡民俗,傾盡畢生心血。〈史記〉的古史資料價值特別高,有許多記載成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史記》的史實分析和評價也比較客觀,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學性,例如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進步作用,用「世家」體裁為之作傳,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見的。《史記》既是不朽的史著,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用白描手法刻劃人物形象,魯迅甚至把《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但《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為止,故漢代續補《史記》者叢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漢書》最為後世推崇,它是一部敘述了西漢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紀傳體斷代史。自《漢書》著成後,以紀、表、志、傳為主要形式,以斷代為史的史書體例,便成為後世修「正史」的標准形式。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二十四史還附志、表等作為附錄。朝鮮、日本的一些史書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但紀傳體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分頭敘述人物,歷史事件則被分記到人物傳之中,產生重復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現了克服編年、紀傳二體缺陷而綜合其優點的紀事本末體。

㈡ 如何編寫歷史

編寫歷史的體裁有:編年體 、紀傳體、記事體、典制體、紀事本末體、評論體等。

如果是編寫歷史教材的話,參考下面文章:

如何編寫歷史教材

我想在這篇文章中談一談我對如何編寫中國歷史教材的看法。

如何編寫歷史教材?我想一定要有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二十世紀世界流行的歷史觀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我們要摒棄機械進化論史觀和單線一元決定論,代之以寬闊發散性的整體思維。用黃仁宇的話說就是「放寬歷史的視界」。

歷史的探索,是根據過去人類活動在現今的遺跡,來重構過去人類活動的真相。任何理論概念再好,比之於實際生活本身,總顯出它的貧乏和單調。所以我說:歷史學中不存在定理。歷史不是為概念而活著的。忠實於歷史,乃是史家的職業道德。可直到現在,通史的整體框架還是板結硬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拘泥於一些固定化的程式,出於這種或那種緣故,不能直面歷史實際。

我們的民族歷史總是被那些「必然規律」來強行框定。所謂「五步論」中國也概莫能外。

中國是否經歷過「奴隸制社會」?現在相信的人越來越少了。商代的野性氣味較濃,還容得聯想。「鬱郁乎文哉」的西周,還一口咬定它為「奴隸制社會」,豈不是存心不想辨認歷史事實?其實張蔭麟先生早就說過,西周庶民的生活情況並不見得比奴隸好。要說有「奴隸社會」,那一座大觀園就是啊。呂思勉、錢穆、黃仁宇這些前輩史家的大歷史構架也是一致的。呂先生說得明白,中國古代史分為三個時代:(甲)部族時代,(乙)封建時代,(丙)統一時代。大家可以比照現行歷史教材,孰者真實,依史有據!

中國有沒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毛澤東說有,郭沫若說有,錢穆怎麼沒說有?黃仁宇怎麼沒說有?到底是誰在迴避歷史實際?

好在現今中外史學界都有同感,中國社會有許多迥異於西方的歷史殊相,制度、文化、意識形態等等的傳統和歷史走向都極具個性。費正清(Fairbank,西方漢學界泰斗)在經歷了長時期挫折之後,最後也不得不放棄「歐洲中心史觀」,承認必須「以中國看中國」。怪不得黃仁宇說「整個中國歷史需要重寫」。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家會看到越來越多真實的歷史。

真實就已足夠,你不要期望歷史教材寫得像錢穆、顧頡剛、張蔭麟、黃仁宇等大師們的著作那樣平易生動、舉重若輕。

㈢ 史書編寫方式有三種形式,那麼有哪三種形式呢

史書編寫方式有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三種形式,三者各自側重點不同,但都能反映一時期的歷史史實,其中編年體的歷史最為悠久,在古代史書中也多採用編年體的形式。

三、紀事本末體。

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作為編排對象的史書體裁,它將古代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獨立出來,再以時間順序逐次編寫。紀事本末體的最大優點在於不會有記錄重復的情況,歷史事件從頭到尾非常完整,但缺點也顯而易見,不能很好地反映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和聯系。此種編寫方式始於南宋,袁樞在其《通鑒紀事本末》一書中就是如此,此後還有《宋史紀事本末》和《元史紀事本末》等史書,能夠彌補編年體和紀傳體的不足。

㈣ 淺談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情感教育|新課程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體例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友頌】1009-5071(2012)07-0210-0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關於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規定中指出: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注重探究式學習,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力。很明顯,這一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它將有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如何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並將這一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要在教好鏈鄭學過程中實施情感教育,充分發揮情感在歷史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動力功能,努力挖掘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情感因素,培養和完善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在此談談體會。
1 注重情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創設和諧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古人雲:「親其師,樂其友,信其道。」師生之間如果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創設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彼此之間就能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學生也就願意和老師交朋友,就會信任老師,相信其傳授之「道」,從而擴大老師的影響力,使學生對該老師所教科目加以關注,不斷產生興趣並積極進行探索。
1.1 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也即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從上第一節歷史課開始,就要通過精心准備的 教學設計 ,讓學生通過動手製作「自己的歷史」,體會「什麼是歷史」、「學習歷史有什麼用」、「如何學好歷史」這三個最基本的問題。別出心裁的第一節歷史課,有利於改變學生對傳統歷史的看法:原來學習歷史並不是死記硬背,歷史老師也不都是「老古董」,歷史課也並不枯燥無味。於是,對歷史這門學科開始有了興趣。
1.2 讓歷史課堂教學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照本宣科,不僅教師覺得沒意思,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延伸和拓寬,使學生對所講內容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講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我引用了美國邁克爾·H·哈特寫的:「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中國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進,但在公元後的一千年間,中國的成就則超過了西方。根據許多標准來看,七、八世紀中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最為先進。但是在15世紀後,西方超過了中國。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喚凱的艱難。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葯和刻版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那麼中國為什麼最後又落在西方後頭呢?人們說出各種不同的復雜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許一種單純的技術上的原因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在15世紀的歐洲,一個名叫約翰·古騰堡的天才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因而歐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沒有古騰堡,因而中國人仍使用刻字印刷術,其文化相對說來就發展得慢些。」
1.3 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興奮點),創設情感生成的教學情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常常有自己的興趣點、興奮點,如果能審時度勢,抓住它們,因勢利導,與歷史學習聯系起來,生成相應的教學環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運用有效的教學資源創造一種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就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如講述「太平天國運動」這一課時,運用多媒體播放《浩浩乾坤》,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注意, 誘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進而對本課內容產生濃厚興趣,把學生引入悲壯的歷史情境。
2 注重學法指導,運用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實施情感教育
從教學實踐來看,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角色扮演和現場教學等。在這些教學方法中,既有利於進行情感教育的,又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當數談話法。談話法是通過師生的對話,雙方產生互動,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互動中,教師主要通過提出問題和解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點撥,學生主要通過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又提出自己的疑惑尋求教師的點撥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例如:講到「港、澳成功回歸」時,學生提出了問題:「港、澳為什麼能成功收回?而台灣還未統一?」我用大屏幕展示: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的兩段話作答。鄧小平說:「香港問題為什麼能談成呢?……主要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幾年發展了,是個興旺發達的國家,有力量的國家,而且是個值得信任的國家,……」撒切爾夫人回憶錄片段:「……對英國來說,這不是也不可能是勝利,因為我們是同一個不願妥協和實力上遠占優勢的對手打交道。……」學生讀材料有所感悟。教師接著追問:台灣問題與港澳問題有什麼不同?目前影響海峽兩岸統一的各種因素有哪些?師生共同分析作答。講到國際反華勢力時,一位學生問道:「美國和日本為何要干涉中國統一台灣?」對此我利用兩則信息,創設情境,評判美、日兩國對中國的台灣問題的真實目的。一是日本高中歷史教師講到中日關系時,會讓學生對以下假設的命題作出推斷:「依據歷史和現在的形勢分析:中國統一台灣,對日本未來發展有何不利?」日本學生結論是台灣海峽就成了中國的內海,台灣對日本的安全來說,是最後的「生命線」。如果台灣與中國大陸和為一體,那麼日本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將永遠處於下風。二是美國反對台灣「公投」、獨立,私下卻賣給台灣先進的武器。讓學生談看法,之後指出:美國態度是不統不獨,實質上是在意識形態上敵視中國,害怕中國強大對美國形成威脅,將台灣作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威懾中國,對其最有利。日本的態度不言而喻,可怕的是日本的高中生把中國當作對手、敵人研討,這一代人將來一旦執政,對中國的威脅更大,也就是我們在座學生的潛在的敵人。由此,喚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促使學生學習歷史時更加關注社會生活,關注現實政治,升華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發生碰撞,增強他們的歷史感、現實感和未來感。這也可以讓學生的思路、視野打得更開,感悟歷史的真諦。

㈤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體例及內容特點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體例是按時間順序編寫,內容特點主要是綱要,內容不詳細,但涉及廣泛。

㈥ 中國古代編寫史書有哪些原則

「良史」的標准:
答:①不虛美,不隱惡。不詭辯,不抑抗。寫史的人要「直書」而不能「曲筆」,不能憑借史官的好惡來評價他人和寫史。更不能因為一些外在的因素來左右自己的寫作,史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懲惡勸善,秋季良好的社會風尚,必須以直書為貴,使亂臣賊子有所畏懼。敢於真實的記載歷史。

②辭多勸誡,有益於風化;而不是單純的記錄史實。

③史料要真實,要維護歷史記載的真實性。要認真的分析史料的真實性,不能拿過來就用。我認為不能都用文士來修史,因為文人更加的重視辭藻,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連篇累牘、雅好麗辭、文辭繁冗的現象,而不是文辭質簡,微言大義。
④文詞簡約,不冗雜;詳略得當;論述有理有據,史實與史論要結合。要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

⑤劉知幾「良史」要有史才、史學、史識;寫史的人不僅要有才能和學問,更要有統領才和學的史實。章學誠認為「良史」還要有史德,使史學家在修史的時候不使氣、不恣情,憑主觀認識超越歷史的客觀真實,造成對歷史的歪曲。

㈦ 中學歷史教材編寫的特點

中學歷史教材編寫的特點如下:

1、圖文結合。歷史圖片反映和捕捉了某一歷史事件的典型細節。在表達方式上,如果把過去那種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方式轉向文字與圖片相結合、圖文並重,將使教師重新審視教材中的歷史圖片在教學中的地位,重新探究新課程標准下歷史圖片的合理使用。

這種表達方式的轉變更貼近學生心理發展和年齡認知特點,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歷史圖片不只是歷史教材的一個輔助部分,而是歷史教材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2、興趣教學。興趣是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內在動力。「為了讓學生學好;必須使他好學。」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對教育問題提出見解至今仍被後人奉為真理。

其一,課前設置了導入框,其內容或曰歷史故事,或詩歌,或文物,或圖畫,引人入勝。其二,每課在展現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時,有機地運用文字、圖畫給學生以鮮明的形象,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想像而神入歷史。

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於學生探究,並提出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的建議。

5、多學科結合。上文提及,多學科融合的教材編寫逐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導,以地理和歷史科學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的新型的、綜合教材。

在融合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和歷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觀點頌洞和技能方法的教育。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的設計思路能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教材源於課堂,又不限於課堂,讓學生真正做到學有所用。

把歷史知識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不僅能避免割裂學科本身的聯系,而且對於培養學生寵觀地看問題、思考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㈧ 歷史教材分析怎麼寫

歷史課是一門涉及面很廣的學科,它涉及哲學,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個方面的內容.可以說,它無所不包,無所不有,這是歷史的豐富性.但是,也是由於歷史包含過於豐富,所以它也有雜,冗的特點.中學生是一群對社會,對知識有著強烈求知慾的本性.中學歷史教材往往是過去的故事片斷,人物的總的集合.內容上顯得很呆滯,形式上顯得有些枯燥.當然,這不是歷史課程的固有的失誤,事情總是會變化發展的.目前,當歷史課程改革的呼聲很高,但是,怎樣改,怎麼改,歷史教材總不能刪去的.我們作為未來的歷史教師,有責任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廣大的中學生.那麼,怎樣分析好歷史教材,也就是怎樣上好中學歷史課,是事關每一位教師的責任.

一. 歷史事實,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遵循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法律法規.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的,首先是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而黨和中央機關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的的象徵,是國家長治久安的維護者,我們應當維護它.我們也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對社會充滿責任,對黨和國家忠誠的人.鄧小平同志說過:穩定壓倒一切,中國決不能亂.維護黨和中央的權威,就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在講歷史教材時,可以用西周末年中央權威的下降(也就是周天子),似的個諸侯王紛紛爭做」霸主」.社會動盪不安.而戰亂最受害的還是人民群眾.每一次戰爭過後,往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用這樣的歷史材料向學生傳授,使他們從歷史的事實中得到深切的體會,比那種空洞無物的說教貼切多了.

剛才說過,穩定壓倒一切,沒有穩定,社會就得不到發展,人民就會遭殃.比如,當教師講到東漢末年,由於個地軍閥割據混戰,人民流離失所時,教師可以在袁詔和曹操雙方交戰所造成的財物損失情況,人員傷亡情況,還有由於戰爭造成水利失修,河流損壞而間接使人民傷亡向學生作個大概的介紹,使學生從中受到震撼.

在談到法律法規時,就是要學生樹立守法意識,不能輕視法律.同時也應當講明,封建時代的法律與今天的法律不可同日而已.今天的法律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而封建時代的法律主要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今天的法律宣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而封建時代的法律是」刑不上大夫」的.但也想學生講明,人總是生活在現實之中,封建時代的法律雖然固有的缺陷,但也是維護社會安定所必須的.當講到」大唐律」時,我們從中舉出其中的條款加以分析,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示和覺悟.

二. 設疑而問.學習歷史,疑問實在是太多了,總會遇到許多的為什麼.而學生,特別是中學生,他們正處在長身體,獲取知識的黃金時代,他們對疑問有一種好奇心,這點教師必須要抓好.

比如當教師列舉出中國古代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肥水之戰等.通過分析可使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戰爭勝敗不完全取決於軍隊多少,有時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同時進一步從古今中外中探索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有哪些,通過分析討論可以得出:戰爭中往往那正義者得人心者勝,社會形態社會制度優越者勝,經濟和技術先進者勝,智者勇者勝.根據這一規律:應比較1894年與1937年日本兩次侵華的原因,分析中國在兩次戰爭中為何一敗一勝?讓學生從歷史的背景,兩國國力,領導集團態度,抗日路線,人心向背等角度探索,這些,讓學生強烈的思考.

當教師上到漢朝的建立時,可以設置這樣的疑問.例如:漢高祖劉邦採取哪些」休養生息」的政策來發展生產?為什麼要採取這些措施?要讓學生把注意力引導上來.學生在思考後並教師的啟發下答出:漢高祖劉邦參加過農民戰爭,看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力量,」以亡秦為鑒」,調整生產關系,發展生產力,從而促進了漢初的繁榮.而封建王朝到了後期,統治階級日趨腐朽,生產關系又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又會導致農民起義,致使舊政權的垮台,開始新的王朝.由此得出結論: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集中表現,也是封建社會周期性震盪的根本原因和客觀規律.

三. 與時俱進,了解我國中學歷史學科課程目標的發展趨勢.當前,我國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十分明顯,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觀念.2001年的,<<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試驗稿)>>和2002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送審稿)>>規定的課程內容」闊而淺」選擇更重視實用性,聯系比較鬆散,不再強調學科的嚴密性.

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停留在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掌握上,而是希望通過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歷史發展特徵,線索和規律的把握,使歷史教學盡可能與現實生活和時事聯系起來,以增強蓄洪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所以,歷史教學要達到」通過歷史更好地認識現象,通過現實加深對歷史的理解」的目的,這是新的課程改革所要求的.

四. 實物考察.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感知能力.所謂實物,包括文物古跡,古董,影視電視等.實物考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當教師講到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攻打國民黨的老巢――南京時,為了讓學生更加對這段歷史有更深的體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渡江偵察記>>這部電影.通過看電影,學生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也會

明顯的提高上去.

博物館物藏豐富,很多的文物古籍存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教師應當多利用這些歷史文物,使在分析歷史材料上更多地有說服力和渲染力.比如當教師講到孫中山在桂林領導護法運動時,當地教師完全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博物館,特別是革命博物館,讓學生在」無聲勝有聲」,比教師在課堂上的過多的講解效果好多了.

歷史材料包含的內容很多,中學歷史教材內容也很豐富,也可以說很雜亂.但只要我們用心去研究,去考察,我們總會找到其中的規律.我們作為未來的中學歷史教師,面對的是中學生,而中學生又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對中學歷史材料的理解能力又是我們必須關注的.我們要站在課程改革的最前沿,爭取把課上好,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目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 -

㈨ 高中歷史教材分析怎麼寫

第1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夏商時期的王位世襲制、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及對西周的影響、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⑵探究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我國進入階級社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世界文明古國。
⑵中國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教學設計】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難點:分析理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總體特徵,讓學生學會類比思維方法。
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本的故事史料,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和分析歷史資料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知識梳理】
1、前言:古代中國政治歷史發展的總體線索。
基本線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專制一步步強化;兩大階段:夏至春秋戰國(早期)
與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著眼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內部的關系(王<皇>權與相權的關系)。
2、導入新課:
首先展示圖片——「鼎」,讓學生討論「鼎」的象徵意義,引入第一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講授新課: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⑴特點:①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開創者:夏禹 第一個王朝(前2070年)
特點:國家機器——「家天下」
形式:兄終弟及\父子相傳(商朝)
②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員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師(職責)
地方上:封侯、伯 義務:納貢、征伐
⑵影響: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響。
【學習探究】
⑴夏商時期的相權狀況意味著什麼?(分別與禪讓時代和秦之後的王朝相比)
⑵侯、伯有幾重身份?既是隸屬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國的首領(雙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內容:周王封土地,諸侯盡義務
影響:擴大了周朝疆域
【學習探究】
分封制體現了森嚴了等級,維護這種等級制度,僅僅靠得是國家暴力機構嗎?如果不是,還要依靠什麼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
由來: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
目的:確定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家族地位的穩定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度
影響:保證了貴族政治壟斷特權,有利於統治集團的穩定
3.分封制與宗法制之間的關系:
【學習探究】 楚莊王問鼎說明了什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4.、宗法制與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後期~戰國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諸侯有相對的獨立性(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三、小結:
(圖表略)
【課堂練習】
1、反映我國禪讓制被世襲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
A.《國語》中記載「防風後至,禹殺而戮之」 B.《越絕書》 「禹穴之時,以銅為兵」
C.《左傳》「茫茫禹跡,劃為九州」 D.《禮記》「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
2、《史記》記載,楚莊王向周王「問鼎大小輕重」,其含義是( )
A.關注青銅鼎的鑄造 B.希望藉助周王室爭霸
C.想替代周王號令天下 D.有與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規定,下列在相關范圍內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 )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
C.諸侯國——諸侯嫡長子、嫡長孫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長子、嫡長孫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長子
4、孔子說:「殷因於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反映了什麼問題?

5、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麼積極作用?為什麼這種積極作用只是一時期的?

【課後反思】: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教材怎麼編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