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內蒙古的歷史有多少年

內蒙古的歷史有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3-05-27 03:43:37

A. 內蒙古的歷史

西漢時期的內蒙古

秦、漢時期,漢、匈關系一方面表現為雙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雙方通過戰爭爭奪包括今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在內的土地。最後,以西漢王朝確立對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而告一段落,西漢的郡縣制在秦朝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創新。今天內蒙古的大部分地區都被西漢設置的張掖郡、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門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所管轄。

西漢政府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隴西(今甘肅臨洮縣)、北地(今甘肅慶陽縣)、上郡、朔方和雲中五郡設置5個屬國,以安置附漢的匈奴人。屬國制是西漢王朝創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行政建置,在屬國管轄地域內,匈奴人保留官號和部落組織,在指定的地域內,從事游牧生產;行政人歸西漢政府任命的屬國都尉管理。

西漢時期,內蒙古地區除分布於郡縣轄地上的漢人以外,還有烏桓和鮮卑人。烏桓駐牧於烏桓山周圍(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西北140里之地),烏桓原居地赤山。在額爾古納河東南,烏桓人大概是戰國以前遷徙到西拉木倫河流域的東胡人。此後,烏桓一直在這一地區活動,霍去病擊敗匈奴左賢王,奪取匈奴左部地區。之後,把烏桓遷徙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和遼東五郡塞外。

鮮卑駐牧於鮮卑山周圍,烏桓南遷五郡塞外後,鮮卑遷徙到西拉木倫河流域。西漢時期,另一部分鮮卑人在「大澤」(即今呼倫湖)地區活動,他們是從大興安嶺北段呼盟鄂倫春旗一帶遷來的。鮮卑人初遷呼倫湖地區大約是在西漢成帝在位(公元前32——公元前6年)時期。

東漢時期的內蒙古

東漢繼承西漢郡縣制,仍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但刺史的地位,職能和權力已不同西漢。西漢十三州長官既無固定場所,轄境又不分明,並不是行政區。東漢十三州長官則有了固定治所,可以長期駐守地方,掌握了升降地方官吏的大權,逐步成為地方行政長官。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刺史(亦稱州牧)已直接掌握一州的軍事、行政和民政大權,位在郡守之上。從此,十三州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即由郡縣二級制變成州、郡、縣三級。

東漢統治的大部分時間,大體上沿襲了西漢在內蒙古西部設置的郡縣名稱、治所和轄區。直至靈帝(168——189年在位)年間,雲中、五原、朔方、定襄等郡因戰亂不休而廢棄省罷,郡縣所轄民眾也流徙逃亡,一些邊郡,實際上名存實亡。東漢政府於獻帝建安十年(213年)省免並州,合入翼州。二十年,曹操罷省雲中、定襄、朔方、五原等郡,以塞外荒地置新興郡,領一縣以統舊民。實際上,東漢政府失去了對今內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和管轄權。在今內蒙古東部,東漢時期的右北平和遼西等郡的轄境也發生變化。右北平郡治所已由平剛遷至土垠,不再轄有今內蒙古英金河以南地區,東漢的郡縣已與今天內蒙古東部地區沒有太大聯系。

東漢時期,內蒙古地區除分布於郡縣轄地上的漢人以外,還有匈奴人、烏桓人和鮮卑人。

東漢初年,匈奴占據了今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後因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貴族爭權奪利,發生分裂。原駐牧於漠南地區的八部匈奴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東漢政府允許南匈奴入居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南單於庭設在五原西部塞80里處。後來相繼遷至雲中郡內和西河郡的美稷縣,南匈奴部眾則分布在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和上谷各郡,包括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鄂爾多斯高原、呼和浩特平原和烏蘭察布高原的部分地區,一引起降附漢朝的北匈奴部眾也在上述地區游牧。

建武二十五年,塞外烏桓首領81人率領部眾移居到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代郡、雁門、朔方等十郡障塞之內,服屬於漢。在東漢的雲中郡、西河郡、上郡等地,也有烏桓人活動。在戰國燕和秦朝長城內側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南部,老哈河流域上游以西,烏蘭察布丘陵南,呼和浩特平原和河套地區,都有烏桓人駐牧其間。

北匈奴西遷,南匈奴、烏桓入塞,為鮮卑在大漠南北擴充地盤提供了條件。鮮卑向南占據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以後,向西面的蒙古高原擴張。東漢桓帝時,鮮卑統一了大漠南北,建立游牧民事政權。鮮卑統治者把所轄地區劃分為東、中、西三部。東部轄地從東漢右北平郡塞外,東至遼東郡塞外,與夫余、穢貊接壤,包括今西拉木淪河、老哈河流域、科爾沁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中部轄地從右北平郡塞外,西至上谷郡塞外,包括今錫林郭勒草原、巴彥淖爾高原、阿拉善盟境內的沙漠地區和額濟納河流域等地。鮮卑的統治中心——牙帳,設在高柳(今山西陽高縣)以北300餘里的彈汗山啜仇水邊,約在今烏盟化德縣境內。東漢靈帝光和(178——184年)年間,鮮卑政權瓦解,各部鮮卑「割地統御,各有分界」,直至東漢滅亡。

清朝時期的內屬蒙古、外藩蒙古

內屬蒙古是清朝總管旗和都統旗的總稱。蒙古地區除札薩克旗外,清廷又編設很多總管旗,也有都統旗,稱為游牧八旗。總管旗(游牧八旗)曾反抗過或者無功於清朝,故不授札薩克,不設盟,也無世襲封爵(除附牧該旗的個別世襲佐領外)。這些旗直屬於該地區的都統、大臣、將軍,並統於理藩院。蒙古地區總管旗、都統旗始於漠南蒙古的歸化城土默特和察哈爾部。後在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阿爾泰諾爾烏梁海、准噶爾等地區,也相繼編設總管旗和都統旗。

外藩蒙古是清朝札薩克旗的總稱。有內札薩克和外札薩克之別。漠南科爾沁等49旗為內札薩克蒙古。漠北喀爾喀地區的86旗,科布多19旗,新疆伊犁將軍所轄的13旗,青海29旗以及阿拉善、額濟納為外札薩克蒙古。內外札薩克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有兵權,並直統於理藩院;後者無兵權,並受當地所設將軍、辦事大臣及參贊大臣指揮,再統於理藩院。內札薩克設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等49個旗,分6個盟。外札薩克的情況比較復雜。情況如下:1.喀爾喀札薩克編成86個旗,分4個盟。2.青海29個薩克旗初不設盟,若需盟議,由西寧辦事大臣召集,於察罕托羅海會盟。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改為每年會盟一次。3.阿拉善、額濟納2旗不設盟。4.科布多地區共分19個札薩克旗和3個盟。5.新疆土爾扈特、和碩特共分13個札薩克旗和5個盟。

B. 內蒙古歷史

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東胡人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游牧生活。戰國後期,燕國、趙國、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內蒙古南部定居。如趙武靈王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境內始建雲中城。"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燕將秦開擊敗東胡之後,構築"燕北長城",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寧城。秦朝、漢朝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立郡縣。秦朝修築萬里長城,連接從前各國的長城,以防禦匈奴。內蒙古南部,如雲中郡,是邊防重鎮。而北部塞外主要是匈奴人和烏桓、鮮卑等東胡人的領地。西漢王朝建立後,匈奴是漢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脅:幾十次入侵邊境,攻城屠邑,掠奪財物和大量人口,給西漢北方地區民眾帶來沉重的災難。西漢前期對匈奴和親,但匈奴仍然大舉入侵,西漢皇帝和人民對匈奴的屢屢犯境,被迫出軍還擊。西漢時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取勝,匈奴勢力北遷、西遷。在整個漢朝及其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南匈奴人和東胡人逐漸和華夏民族融和,形成今天的漢族的前身。公元前129年2月, 匈奴入上谷郡,殺略吏民。以太中大夫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郡,太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郡,各萬騎,咸擊匈奴。衛青至龍城。公元前一一九年,衛青從定襄,霍去病從代郡,向匈奴總攻。衛青兵團深入匈奴汗國五百公里,伊稚斜單於大敗。衛青追擊到寅顏山的(外蒙古哈爾和林西南)趙信城。霍去病兵團深入沙漠一千餘公里,滅七萬餘人,霍去病追擊到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 漢朝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立郡縣。如西漢(前127年)設置五原郡,轄境相當於今巴彥淖爾盟東部、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伊克昭盟)達拉特旗、准格爾旗等地。三國時期著名將領呂布就出生於此。後內蒙古南部大部為從北朝北魏直到隋朝是中國領土。
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 區,後均改省;新中國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中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1978年後內蒙古擴大管轄范圍,把原來的甘肅北部,吉林西部,黑龍江西部劃給內蒙古。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地級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下轄11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內蒙古區域內的人類文明史雖然至少已有數千年,但這片土地被稱為「內蒙古」卻只有不到四百年的歷史。

在蒙古語中,內蒙古被稱為öbür monggol(斡布里蒙古),這里öbür的意思是「南部、內部、前方」等,而滿語與此相同。這和蒙古人、女真人面向南方中原的傳統地理觀相關。漢語的內、外蒙古的名稱來自滿語或蒙古語。在蒙古,當「內、外蒙古」被翻譯時,有時翻譯成「內、外蒙古」,有時是「南、北蒙古」。

清朝通過聯姻或征服的方式逐步將整個蒙古收入版圖,並將蒙古分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和由札薩克世襲統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漠南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內札薩克蒙古(漠南蒙古)」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部分。清代後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內蒙古」一詞指內札薩克(漠南)蒙古49旗,這一名稱沿用至今,並且將原本不屬於「內札薩克蒙古」的呼倫貝爾等地也納入其中。

C. 內蒙古有多少年的歷史

內蒙古自治區是1947年成立的。你要是蒙古,或者蒙古地區,那麼告訴你:今年是蒙古,the Great Mongol Empire建立800周年紀念日。成吉思汗在公園1206年統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國。

D. 呼市的有多少年的歷史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因其歷史上召廟較多,故又稱「召城」。簡稱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是自治區的首府,也是自治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呼和浩特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兩千多年文學記載、四百多年建城的歷史,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十萬年前就出現了「大窯文化」的人類文明的曙光。呼和浩特地處陰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中部和南部為沖積和洪積平原,俗稱土默川平原;北部有大青山,最高海拔2228米。黃河流經市南部,境內還有大黑河,槍盤河等。陰山山脈橫貫市轄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市區平均海拔1050米,年平均氣溫8℃左右,年降雨量350-500毫米,日照時數3000多小時,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特別是每年的7、8、9月,綠樹成蔭,氣候涼爽,更是旅遊避暑的黃金季節.

E. 內蒙古的歷史

內蒙古地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搖籃之一,也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據文獻記載,古代曾在這里活動過的游牧部族有10多個,其中維系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的歷史搖籃。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逐漸統一各部落後才演變成了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大約在公元7世紀,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開始向西部蒙古草原遷移。回紇建立起了一個新汗國,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並成為如今蒙文的先鋒。

12世紀時,這部分人繁衍子孫氏族分出了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當時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兒、翁吉刺、蔑兒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諸部。

(5)內蒙古的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近代內蒙古: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內蒙古地區的革命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內蒙古的各族人民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這正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建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深刻歷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F.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間是什麼時候

01
1947年5月1日成立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1947年5月1日,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中國已建立5個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1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10月1日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3月5日成立)和西藏自治區(1965年9月9日成立)。

民國
辛亥革命時期,沙俄趁機勾結和支持少數封建上層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區策動所謂「獨立」、「自治」,煽動民族敗類發動叛亂,妄圖借機吞並蒙古地區。清亡之後喀爾喀蒙古走向獨立,而內蒙古則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分屬於若干省。民國二年(1913年),國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為歸綏縣,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內蒙古地仍然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分屬於綏遠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寧夏省、黑龍江省等。
辛亥革命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快侵略步伐。抗日戰爭期間,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曾被日本軍佔領,德王為首的群體與日本帝國合作,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機構,管理內蒙古部分地區。20世紀30年代初,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他們網羅蒙、漢奸頭目,如德穆楚克棟魯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湊偽軍,建立傀儡政權,對淪陷區蒙、漢各族人民進行殘暴統治。[5]日本人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本戰敗後,復稱歸綏市。
共和國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23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包含了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黑龍江省和綏遠省的部分地區,選舉烏蘭夫為自治政府主席。會議決定每年的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
1952年11月張家口劃歸河北省。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歸綏市,並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同年寧夏省撤銷,並入甘肅省。
1955年,撤銷熱河省。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設)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
1969年7月5日,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自治旗除外)變更為黑龍江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自治旗參與組建大興安嶺地區,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和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巴彥淖爾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巴彥諾爾、烏力吉、塔木素、阿拉滕敖包、筍布爾等公社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巴彥淖爾盟阿拉善右旗其餘部分和額濟納旗劃歸甘肅省。
1979年5月30日,將黑龍江省的呼倫貝爾盟和大興安嶺地區的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將吉林省的哲里木盟和白城地區的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遼寧省的昭烏達盟,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甘肅省的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從1979年7月1日起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G. 內蒙古簡短歷史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告脊模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野衫,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襪緩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1947年,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兩年多。因此,內蒙古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統一區域自治的實現,結束了幾百年來內蒙古地區被分割統治的局面,結束了這個地區長期以來民族紛爭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內蒙古的歷史有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