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傳承非遺歷史小論文

如何傳承非遺歷史小論文

發布時間:2023-05-27 07:02:23

❶ 寫一篇非遺的傳承的論文該怎麼寫

首先 你們當地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然後脊衡你的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格。然後你可以去當地文化局找衡基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室,到那要一下表格填寫一下,然後就是櫻攔做文化部門批准和上報上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的事情了。

❷ 如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激兆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沉澱的精神瑰寶。文化,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體現,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運用他們的智慧,從生產、生活經驗中,積累出各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現代社會,互聯網充斥著人們狹窄的視界,但同時也閉塞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重視。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思想,重學識,講禮儀,一代代人沿著先輩的足跡,更新迭代、與時俱猜帆進。國家要興勝,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文化明嘩的傳承更是造福子孫的綿延福澤。小到一支小曲,大到一幢宏偉的建築,非遺文化在用各種不同的面貌,向全世界展示著祖先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傳統未必是舊的,現代的未必是新的,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要用新的審美思想去審視傳統審美事物的魅力,這與非遺文化的傳承是最有效的發展途徑。

❸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論文可以從哪些角度寫

題目:從傳統走向現代民族激情中華魂讓傳統節日文化「長入」今日生活態度:「非遺」保護關鍵在於提高文化自覺現在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多數都要求是「活態」的,既需要有人承繼,也要具有相當的技藝水平。至於那些已經完全消失的,將不進行申報。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提倡一種「尊故融新」的觀點,比如像戲曲、相聲等都可以表現新時代的內容,但在形式上卻不可隨便亂改,否則如果一些傳統戲曲用小提琴來伴奏,將完全失去了保護的意義。事實上,國外在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原貌方面,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比如在韓國,每年都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檢測,檢驗傳承人的技藝是局搭磨否達到最高水準,如果達不到,就會把這個傳承人的名譽名號重新剝奪,直接授給別人,或直接取消這個項目。1「端午節」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桐斗錄「端午文化」作為一種民間民俗化文化形式,具有傳承性、全民性、多樣性、發展性。它的傳承性,表現在於具有頑強生命力,兩千年來深深紮根這塊土壤,而且向外流傳。它的全民性,表現在於具有很強的參與性,正如一個專家說的:「它並不規定,什麼人可以過這個節日,什麼人就不可以過這個節日,誰都能夠參與。」龍舟競渡「這種賽事活動其實是民間健身運動的雛形。」它的多樣性,表現在於文化元素的豐富性,「簡直就是一座文化寶庫」,既是「懷人」,也是娛己;既有體育競賽,也有衛生防疫;既要忙忙碌碌,也能休閑享受,等等。它的發展性,表現在於既可採用時尚的元素演繹傳統文化,又可在傳統形式中裝上新的現代內容。充分挖掘端午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就要破除這一節日目前處境的尷尬,不再讓「吃」成為過節的惟一永恆主題,不再陷入「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怪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挖掘其中沒被發現的元素,增強其文化娛樂性。如龍舟競渡可衍化為全民健身活動。龍舟競渡本身含有體育競技、全民健身的元素。應該看到,龍舟競渡是所有的端午文化元素中最先、最徹底「現代化」的元素。它讓群眾既享受龍舟競渡中「更快、更強、更美」的快樂,也讓群眾在運動中體味競爭增強體質、鍛煉意志、強健體魂的意義,還讓群眾體味到了競渡運動中團結、爭先、向上精神內涵。插艾掛菖等可衍枝液化為全民愛國衛生活動。插艾掛菖,還有掛香囊、飲雄黃酒等,本來是為「避魔驅邪」、「消災殺蟲」,也就是古代的衛生防疫活動,如果在這種習俗中輸入現代防疫手段,無疑具有愛國衛生運動意義。走娘家、看老戲等可衍化為休閑。「牛歇穀雨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罵」,在端午節休息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因此,將自古以來的「歇」引導成農民的現代休閑,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給你一個網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參考資料:.cn/

❹ 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範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範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正式提出經過了漫長的過程。相對於有形的物質類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容易受到破壞甚至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鼓勵在保護中利用,以利用促進保護。下面我們來看一篇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題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型跡活態傳承策略研究

【內容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在當今信息化高速發展,互聯網無處不在的時代,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發展,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介紹了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經驗,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先進做法,從互聯網背景、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計劃、少年兒童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海外傳播四個方面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互聯網;活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和表現形態,一直與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等融為一體,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記憶。

近些年來,“非遺”一直是個熱詞,非遺的保護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

在傳統村莊減少、農耕方式替代的時代背景下,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也要與時俱進,創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符合當代人審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遺,使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

一、非遺活態傳承的意義

非遺的活態傳承是指非遺的產生、發展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環境中進行傳承與發展,其最終目的是保護非遺。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重洞塵要內容,是中華民族血脈和情感的主要體現。

非遺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遺歷經千百年的文化流變,是動態的、可變化的納租禪,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各時代的傳承人群在與歷史、自然等環境的互動中不斷對非遺進行再創造。

一方面,非遺項目需要在創新和傳承相結合的良性互動中,為當代人理解和認同,真正實現活態傳承。

另一方面,非遺的活態傳承也要杜絕過度商業化的傾向。

例如,在一些旅遊景點,“潑水節”“火把節”天天上演,那隻是“表演”,而非“過節”;帶有惡搞甚至低俗性質的婚慶習俗強拉遊客參與,目的就是讓遊客為名目繁多的消費項目買單,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遺項目、讓遊客了解認識非遺的初衷。

這種純粹為了賺錢、改變非遺性質的所謂創新,實則是對非遺的嚴重破壞,在非遺的活態傳承中是要堅決摒棄的。尊重非遺,保護和傳承非遺,核心是保護傳承人,尊重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保護傳承人群獲得收益的權利,在保護和傳承中實現非遺的創新性發展。

二、日本非遺活態傳承的經驗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遺產保護走在前列的國家,重視非遺的活態保護,他們的許多做法都值得借鑒和學習。

(一)創新求變的傳承之路。

以傳統手工技藝為例,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傳統金屬工藝、漆藝和陶藝製作時使用天然材料和傳統技法,對器物形制、色澤、紋樣進行改良創新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和人們審美取向的改變。

1974年日本頒布了《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1992年國會進一步修正該法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傳統手工藝堅持創新求變,因此多年來發展良好。

(二)“人間國寶”的認定和保護。

非遺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是“活”

的動態文化,其聲音、形象和技藝存在於從事它們的人身上,傳承人是確保非遺“活態性”的核心因素。

日本在非遺的保護中非常重視傳承主體,強調對傳統文化持有人的保護。

非遺保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對傳承人的認定。日本將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夠傳承某項文化的“身懷絕技者”,稱為“人間國寶”.

日本的這些“人間國寶”對所傳承的技藝予以記錄、保存並公開。

日本 *** 每年給這些“人間國寶”200萬日元補助金,用來培養和傳承繼承人。因此, *** 監督該筆款項的使用情況,“人間國寶”

每年要向 *** 報告該筆款項的用途。日本對“人間國寶”的認定和扶持有力推動了日本非遺的傳承發展,“能樂”、“歌舞伎”、“狂言”這些日本傳統的藝術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三)非遺保護中的兒童意識。

非遺的活態傳承不僅是少數核心傳承人的保護,還關系著培養傳承群體,特別是傳承群體中的少年兒童。

日本非常重視對傳承群體中少年兒童的培養,為中小學生提供體驗傳統藝能的機會。

例如“歌舞伎”,2001年開始舉辦以中學生為對象的“歌舞伎講習會”,從2002年起,“歌舞伎講習會”拓展到小學生,並且每年都予以實施。

日本中小學在課程設置上也非常重視日本傳統文化的學習,設立了傳統工藝品課程,加深中小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培養他們從小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親近之情。

三、我國非遺活態傳承的策略

(一)互聯網背景下非遺活態傳承。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藉助互聯網技術,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更加貼近年輕人、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被當代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接受與選擇,拓展其生長空間,以真正實現非遺的價值。

微信推送、淘寶開店、視頻課程,是許多非遺項目都在嘗試的互聯網背景下活態傳承的新途徑。

以桐鄉竹編的傳承之路為例,竹編傳承人錢利淮和他的團隊開創了竹芸工坊,讓竹編從小眾作坊走向大眾傳承。

他們根據受眾的年齡和基礎編寫了生動直觀的竹編網路課件,開設竹編私房課的網路直播教學,並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編DIY商品。錢利淮開創的“互聯網+竹編”的傳承形式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普通大眾可以根據需要在網上選購竹編材料,按照網路課程自己在家學習竹編。

浙江桐鄉推出了非遺項目專題傳習班的微信公眾平台,包括剪紙、桃核雕刻、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木雕、麥稈畫,最大程度地滿足公眾對非遺以及傳統文化的需求。

非遺項目通過互聯網匯聚人氣,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遺項目實體店;通過非遺項目實體店的展覽、展示,創造一種審美的情感體驗,以及對於傳統、對於歷史的敬畏,形成互聯網與實體店的良性互動發展。

社交媒體公眾賬號、移動終端應用程序這些途徑讓非遺越來越進入普通公眾的視野。

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遺訂閱號“象山非遺”,信息發布頻率很高,闡釋質朴而到位,策劃很接地氣。

中央美術學院發布的《中國古典傢具》APP大受歡迎,這個APP運用游戲的手法,實現明代榫卯傢具的完成過程,在帶給人們娛樂游戲的同時,使人們了解到中國傳統木作的“靈魂”---榫卯的技藝。

這個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明代榫卯傢具APP,是數字化背景下將現代新技術與非遺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這個明代榫卯傢具APP,使用戶短時間內能夠直觀的認知榫卯傢具的結構和組合,讓非遺真正走進現代生活,實現了非遺的活態傳承。此外,通過開發非遺游戲軟體來擴大非遺在兒童、青年人中的傳播。

例如:南通藍印花布的游戲軟體收錄了近千種藍印布典型圖案,該軟體還可用在蘇綉、雲錦等非遺項目中。

(二)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訓計劃。

人是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傳承人是確保非遺活態傳承的核心問題。

除建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製度之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第29條規定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

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6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自2008年起,補助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為每人每年2萬元。

非遺的傳承僅靠為數不多的代表性傳承人作用甚微,還需要積極培養非遺持有者、從業者等非遺傳承人群,通過非遺傳承人群來推動非遺的活態傳承。2015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

)正式啟動,該研培計劃是文化部聯合教育部專門針對非遺保護發起的。

研培計劃有助於提高非遺傳承人群的技藝能力,有助於非遺傳承人群深入領會傳承項目的文化內涵,從而增強非遺活態傳承的持久動力。

(三)非遺走進少年兒童。

非遺的活態傳承要在少年兒童中紮根。聘請民間藝術家走進課堂為中小學生常年授課,教授傳統手工藝課程,為學校里的少年兒童講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課。

在符合條件的中小學建立傳統文化基地,將非遺烙印在少年兒童心中,鼓勵中小學生從小就樹立保護傳承非遺的意識。

充分利用民俗、節日,讓少年兒童在非遺實踐環節參與技藝體驗,在體驗中培養少年兒童對非遺的興趣愛好。

建立非遺博物館,展示非遺項目的圖文及實物,舉辦非遺項目展示展演互動活動,點燃少年兒童非遺教育的火種。通過深入認知和參與非遺項目,使少年兒童成為非遺活態傳承的後備力量。

(四)非遺的海外傳播。

將中國的非遺向世界傳播推廣,是進行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以非遺項目剪紙為例,剪紙在中國多地廣泛存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也有剪紙。

以剪紙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溝通的作用。

在中國剪紙推向世界的過程中,中央美術學院通過剪紙與世界進行溝通交流,十多年間與不同國家進行以剪紙非遺為主題的創作合作,將剪紙作為國際間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

這既推動了中國剪紙走出去在海外的傳承,也促進了世界對中國剪紙藝術的認同與接納。

從營銷策略來看,將非遺產品上傳到網路平台,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極為寬廣的領域。

【參考文獻】

[1]王英傑。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J].理論界,2013(4):67

[2]陳又林。從日本經驗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2(3):10~12

[3]徐繼宏,薛帥,鄭蕾。“走進非遺第一線”振興傳統工藝浙江行紀實[N].中國文化報,2017-06-08

[4]鄭海鷗。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N].人民日報,2017-06-08

❺ 非遺的意義和價值論文

非物質型的文化遺產屬於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結晶,屬於人類生活緊密聯系的一種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民間傳統知識、手工技藝等,發展至今已有上千年歷鄭讓亂史。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非物質型文化遺產讓高科技型的產物逐漸替代,反映出歷史發展當中,人類慢慢淡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原生態化文化遺產整體保護與傳承造成了一定阻礙。

為發揚中華民族的重要智慧結晶,我國對非物質型滑純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愈發重視,相繼頒布各種規范與條約,進而明確提到非物質型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以及傳承工作的關鍵。所以,本文主要闡述非物質型文化遺產基本概念,探討保護與傳承的價值,以期提供相應參考與喊檔借鑒,給非物質型文化遺產良性發展提供助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滋養了納西族多元的傳統文化

納西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在深遠的文化意義。它不僅是納西方文明的起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又不斷地與各種文化交流而逐漸豐滿。納西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是其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它像永不幹涸的河床承載著納西文明,使之得以薪火相傳。

「它猶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庫,人文學科、自然學科都源於其中,文學藝術更是以非物質文化作為其生長的肥沃土壤。像詩歌藝術根植民歌民謠,小說創作的母胎是民間故事的口頭傳承一樣。」

而今無論是大型實景演出《映像雪山》、民族歌舞匯演《麗水金沙》還是聞名遐邇的納西古樂、東巴歌舞,其原初形態都是當地民族民間的音樂與舞蹈。

❻ 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首先,當在立法中確立傳承人的法定地位,明確傳承人的評選認定程序,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雀喚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以期建立全國性傳承人名錄。其中,需要釐定代表性傳承人與一般傳承人及與所在社群的關系;在家族傳承關系中釐定長門長子與技術優秀者之間的關系;尤其要釐定民間、專家評審與政府認定之間的程序關系。

其次,應對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做出細密的規范,建立責任機制。據介紹,現在每年給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萬元,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8000元,「在某些地方,該款項存在被挪用的情況」。其實可以像河北蔚縣那樣,用規模化的剪紙企業逐步取代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作坊,維持傳承人的生活和再傳承的經濟基礎。也可建立民間基金組織,提供物質後猜歲鬧援。

再次,建立或完善穗罩經濟保障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包括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宣傳、展示和交流、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尤當明確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傳習人。既可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福州的南音、海南的瓊劇等等納入中小學鄉土教材,亦可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疇。

❼ 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群眾的保護意激前旁識。充分利用節慶日、學校、民間藝術館或專題展示館、電影院、媒體等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職業學校等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課程,培養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情感,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和歷史延續性的認識,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二是建立完善制度,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機制。按照"政府主導、文化部門主抓、相關單位密切配合"的原則,建立完善了非物質文明橡化遺產的普查、重點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使用與開發等制度,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的保護細則。市縣兩級依託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全部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明確專人開展普查保護工作,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悔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
三是開展普查工作,帶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近年來,全市加大對業余普查員的培訓,增強他們的普查知識,建立了一支覆蓋全市每個村落和社區的業余普查隊伍,並發動街道、社區、鄉村積極開展普查工作,了解掌握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情況,深度挖掘、整理民間民俗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四是加強文化培植,積極拓展文化空間。充分利用現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等各種文化場館的文化空間,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通過舉辦廟會、慶祝傳統節日、宣傳民間民俗文化等各種文化活動,擴大其對廣大群眾的凝聚力、感染力,以此帶動文化發展的制度化、產業化、市場化。
五是以名錄申報為載體,促進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加大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定或申報工作力度,使更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和省級名錄。

閱讀全文

與如何傳承非遺歷史小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