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中國7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給我們什麼啟示,作為大學生你應該怎麼做
新中國7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的啟示:
1、大擔當:領航復興征程的堅強力量
中國共產黨以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旨歸,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具備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與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合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始終成為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2、大定力:中國道路熠熠生輝
道路決定命運。70年上下求索,走出照搬「蘇聯模式」的誤區,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祥純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根植中國現實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制度彰顯優勢。70年篳路藍縷,我們形成、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3、大情懷:人民至上凝心聚力
70年來,懷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斗目標,一代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斗。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人民,永遠是共和國鮮明的底色;正是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價值尺度,國家的發展進步才能最大范圍地凝聚共識、最大程度地激發力量。
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身為新時代青年,要深入學習重要精神,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緊緊圍繞、始終貫穿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主題,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
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成為新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青年!
(1)人民創造歷史大學生怎麼做擴展閱讀:
在克服困難中發展壯大,形成了一種保持謹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與定力。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是為了贏得一時掌聲,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褲罩,比的是耐力和韌勁。在現代化過程中,有些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停滯不前,這樣的教訓發人深省。
在70年發展歷程中,有黨的堅強領導,有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中國經歷了多少曲折而終能轉危為安、履險如夷,這恰恰說明,中國具有打逆風球、走上坡路的能力,沒有什麼風雨波折能阻擋中國前進的堅定步伐。保持向困難進發、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毅力,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的起點上,穩中求進、開拓創新,我們將不斷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Ⅱ 大學生應該如何肩負起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
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繼往開來的歷史時期,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成長起來的。是承上啟下的時代,繼承自「五四」運動以來大學生「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一切優良傳統,迎接挑戰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繼承中華民族的一切優良傳統,繼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領導中國人民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繼承和發揚**傳統,是中國沿著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自覺擔負起挑戰,敢於迎接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挑戰, 當代大學生要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要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積極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洪流中,把自己鍛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神聖使命。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長期走在人類文明的前列。可是在近代文明大潮中,中國漸漸落伍了,而且竟然淪為落後的挨打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生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中堅力量,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繼往開來,成為中華民族勇於開拓的一代。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聖使命已經歷史地落到當代大學生的肩上。我們當代大學生一定要積極投到實現中華襪肆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中去
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就要牢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當代大學生要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中國**傳統和告衡轎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自覺做偉大民族精神的傳承者。
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就要自覺堅定理想信念,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想信念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也是一個有志青年奮發向上的動力。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要將當代大學生肩負的使命當成自己的努力方向,就是必須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使命同時還要求我們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對改革開放充滿信心,對祖國建設充滿信心,這樣才能充滿激情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並且當代大學生肩負的使命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肩負的使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樣化和經濟全球化是兩大歷史趨勢,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迅猛發展。和平為主流的外部環境,世界多極化、經濟全攔困球化進程中的激烈競爭,新科技**的浪潮,使中國面臨著一次重大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緊緊抓住機遇,沉著應對挑戰,我國才能在新世紀實現經濟發展、趕超先進國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新世紀的當代大學生要想所作為,就必須以時代的歷史使命為已任,把握時代的脈搏,跟上發展的源流,迎接變革的挑戰,從而樹立起為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而獻身的偉大志向。用科學的理論構築起強大的精神支柱,牢固確立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與人民緊密結合,為祖國奉獻青春。
Ⅲ 馬哲作業:唯物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如何發揮自己的主人翁作
調查目的:時下,大學生通過利用課余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暑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為掙錢並不是大學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許多學校也積極鼓勵大學生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一方面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對日後的就業大有裨益。通過調查可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學生生活實踐情況,從而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解決方法,使大學生能正確對待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見真知。在往後實踐中能更好地接觸社會、實踐自己的專業技能,尋找發展的機會。
調查對象: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0名,其中廣州大學20名,中山大學10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10名,華南理工大學5名,廣東工業大學5名。年級分別為大一學生5名,大二學生30名,大三學生15名。
調查內容:本次調查通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方法: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調查問卷及數據統計詳見附錄)
調查結果: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存在就是合理」,職業沒有高低之分,無論什麼職業並前都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學生覺得只要是能夠賺錢的工作,就可以去試一試,品牌代理,促銷等以前不會是大學生從事的工作,現在都成為了大學生們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學認為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佔40%;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20%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佔10%;現在大學生兼職、打工,除了做家教(14%)、網路的實習實踐(6%)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22%)、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76%學生認為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24%的人認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里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佔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2%的學生認為兼職是為以後的求職做准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麼的時候,有32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佔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佔了20%。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為主要目的。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伏宏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松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系。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0%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2%會選擇周末。有31人認為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缺蔽冊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22%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於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佔12%。
調查結果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沒有人在參加社會實踐上選擇「參加『三下鄉』活動」一項,說明當代大學生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為不少地方採用人才的兩個新標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參與「三下鄉」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支援農村的教育事業,同時給農民帶去相應的指導,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並從群眾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於知道自己的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現在大學生,除了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來自城市的,往往這些學生家庭環境好,父母親更是不允許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參加所謂的 「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樣,學校所提倡的通過 「三下鄉」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未能夠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個體價值觀體系中,人生價值觀處於主導地位,決定著總的價值取向,對價值觀系統中其它價值觀起著指導和制約作用。由於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自己出發,致使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更不用說參與「三下鄉」活動服務人民了。
另外,沒有人選擇反對大學生兼職、打暑期工或實習,大家都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習能夠積攢經驗可以為以後的工作打基礎。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應當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技能。從大學生活的開始到走進社會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誰不想在將來的社會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認為大學生必須投身校園內外的各類實踐活動,有助於鍛煉品質,提高能力。可見其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不可抵觸的重要性。不能否認有過打工經歷的同學,看起來要比其它同學更成熟、社會適應力更強,但對於學生,社會適應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標,大學期間主要的任務是學業結構的搭建,即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的搭建,為了打工影響甚至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結論與建議: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自覺改造客觀世界,使外部對象發生某種改變的現實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人的活動,而人是社會的人,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因此,實踐不是單個人孤立的行為,而是社會的活動。所以,實踐作為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在社會歷史中不斷發展演變的。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三下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深化發展,是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有益補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標准,社會實踐不但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採的舞台,也是培養和鍛煉同學們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大學生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了解國情是年輕人的首要任務,這就需要放眼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對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有所了解才行。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使同學在實踐中更好的認識國情,貼近社會,從而確定比較正確的人生前進方向。作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導大學生將強烈的使命感轉化為學習、服務、實踐、奉獻等實實在在行動,把行動變為責任,將會使大學生在人生軌跡上樹立起更高的起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應該說不僅有助於他們較快適應、融入社會,同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認識都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說明了親身實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並不排斥學習間接經驗的必要性。實踐的發展不斷促進人類認識能力的發展。實踐的不斷發展,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促使人們去解決這些問題。而隨著這些問題的不斷解決,與此同步,人的認識能力也就不斷地改善和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認識和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但是認識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對實踐進行指導。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活動,即人類的社會交往以及組織、管理和變革社會關系的活動。如政治活動、社會改革實踐、階級斗爭等。因此,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實踐,使實踐與認識相結合。大學生可以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實際情況,結合所學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務社會,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二是志願者服務,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專長服務社會,回報社會。三是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這是一種貫穿於日常生活當中的社會實踐形式,以小見大,以細微之處見長,是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長效機制。現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形式。很多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到各地和很多行業去進行社會實踐和社會考察,回校後進行認真的討論總結,用他們自己的視角來理解社會,思考未來的人生道路。
大學生實踐多帶有盲目性。如今實踐機會都來之不易,很多單位面對多如牛毛的實習生選擇了拒絕。而實習生為尋找一家實習單位,往往費盡心思「裝飾」自己的個人簡歷或者找透所有的「關系」,到最後,常常不管專業是否對接,單位是否理想就投入到實習中,抱著「能實習就算成功」的錯誤出發點。「關系戶」們在實習過程中卻未必能很投入,只是完成程序上的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實習鑒定等以外就開始高枕無憂地等著回校被選評為「社會實踐先進個人」。
一些大學生實踐活動目的不明確,而且開始趨向形式化。今年是全國大中專學生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十周年,十年來,人們從「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認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應當說,「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已成為各高校假期里最重要的實踐活動。現如今,有關「三下鄉」的報道卻已經走向「兩極化」:一類盡誇大學生下鄉為農民做實事收效頗佳,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外還帶著「名片」下鄉,並建立長效機制等等;另一類則認為如今三下鄉已成為走過場的形式活動,大學生們下鄉純粹就是去「旅遊」、體驗農家樂……「兩極分化」的評論和報道讓人反思,大學生實踐圖的到底是什麼?是形式,是在大學生素質拓展證上多寫上幾筆實踐經歷的文字,已至於不空白還是其他。
如此熱衷於實踐活動,大學生實踐活動是否真的有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或者本質已經與理論脫軌了呢?如今大學校園里流行了這樣的觀念:好好在校學習不如多多在外實踐。在他們眼裡,現在社會上的工作單位已經不再看重大學生的學術,而是看重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價值。由此,學生往往在校不好好作論文、准備學術考試,反而常常奔波於各類實踐活動,學與用脫軌。
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已成為了新時期大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由於知識的建構性、社會性、情境性、復雜性、默會性(1)等五個復雜的特性,以及知識「在實踐中生成意義」(2)的原理,使得學生知識體會必須經過社會實踐這一環節才能完全建構。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聯合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也指出,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與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3),更充分強調了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這就要求大學生們應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走向社會、深入實際,在社會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幹。本文試圖運用建構主義的教育理念,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進行進一步的詮釋。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在於能夠促進其自我認知的建構。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廣大學生進一步構建真實的自我認識,有利於縮短「理想中的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的差距。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對自身的人生普遍處於一種非理性的理想狀態,與現實中的自我產生差距,不能准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他們都存在普遍的困惑:我是怎樣的人,我適合做什麼。而「現實中的個人」及其活動是社會的現實前提,「社會結構和國家結構經常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4)那麼,這兩個自我的脫節必然會對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帶來嚴重的後果。而實踐是一種深層次的教育,具有雙重功能,即人們在積極能動地改造自然與社會的過程中,同時也改變、優化著自己。大學生只有走出狹小的圈子,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檢驗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是否能達到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文化智能結構能否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求,開拓競爭意識是否能夠適應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趨勢。通過親身體驗自己思想、學習和工作上的成功與不足,進行自我解剖、自我反思,最後幫助自己調節自身的學習方向和知識結構,把握住方向,不斷地完善自我,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大學生可以通過實踐課題,活動籌備、調查研究、組織管理以及總結評估等系列社會實踐項目,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社會實踐中實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的教育四大支柱。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在於能夠促進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建構。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知識經濟時代是以人力資源為本的時代。作為智力資源的人才,其靈魂是創新精神。而只有具備創新意識和實踐開拓精神的人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高等院校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稱《決定》)中強調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而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主體自身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主客體的關系,首先是實踐的關系。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同時又是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具體的體驗和檢驗,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地發展和提高。大學生在克服具體實踐難題中必然形成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品格,能帶動專業教育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兩者辯證統一,互促互進。例如,開展學術辯論,參加社會調查,深入企事業單位學習等都可以鼓勵學生突破已有知識圈的束縛,在實踐中建構創新,在創新中推進實踐,為以後的創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在於能夠促進其健康心理和自我價值的建構
參加社會實踐有助於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心理健康是每個人成長的基本要求。但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型向大眾化的轉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凸現出來,並呈上升趨勢。如學習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理想與現實的問題等等。如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主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十六大報告曾對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出要求,強調「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講究實際效果。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鍛煉意志品質,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例如,可以組織和引導有心理問題和輕度缺陷的大學生參加專門的暑期社會實踐、專業學習等社會化活動,投身到社會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經受鍛煉,接受挑戰,以此來增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生存危機感、道德判斷力等內在素養,可以讓學生參加校園內的一些社團活動、家教、青年志願者活動或義工活動、問題調查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來認識校園內外的生活和真正的自我,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通過這些社會實踐,大學生不僅服務了社會,將知識奉獻給社會,服務於人民,在人民群眾的認可與贊譽中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也經受了鍛煉,提高了能力,體現了人生價值,完成了自我價值的建構。
四、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在於有助於其社會責任感的建構。
參加社會實踐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社會的轉型期,由於各種西方思潮的沖擊和影響,在大學生中出現了否定傳統價值觀和盲目崇拜西方價值觀的傾向,表現為追求物質享受,忽略對人生崇高意義的追求和嚮往。同時,作為在改革開放中發展起來的一代,他們普遍沒經歷過磨難,卻在父輩的縱容溺愛中單一偏重個人本位和個人價值,扭曲了心態,呈現出對傳統道德淡漠,社會責任淡漠的特徵。近年來,媒體上有關社會責任感缺失造成的社會悲劇更是層出不窮。在新形勢下,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社會實踐方式幫助大學生端正價值觀,理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讓其在自我建構過程中去體會覺悟,在行動中去反省、反思,重樹社會責任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而優秀的社會實踐團體所提倡的各種價值精神也會感召每一個組織成員。在優秀的大學生實踐群體組織中,他們可以更加理性地面對社會,深刻反省自身,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使自己樹立科學的價值觀。要把科學價值觀滲透到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種環節之中,經過價值實踐的反復強化,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讓大學生在價值實踐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從中他們還可以檢驗自身行為模式、價值觀念中與社會文化部相協調的部分,從而糾正自身的偏差,及時內化社會認同的文化規范和價值准則,(5)逐漸找到個人與社會的結合點。例如通過參加「三下鄉」活動、「青年志願者」等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學會遵守社會規范和公共道德准則,掌握勞動技能,鍛煉意志品質,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逐步實現社會化,自發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五、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在於能夠推進其職業生涯的建構。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前奏。高等教育肩負著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重任。
然而,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人才,必須深化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當前相當多的大學生只是急於找到一份工作,而對於生涯發展意識、生涯決策能力、自我價值認知、職業定位等卻一無所知,導致了不少「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出現。這與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初衷更是相去甚遠。要培養合格的人才,這就有必要以社會實踐為方法入手,推進大學生職業規劃進程,以「規劃」促「合格」。首先,通過行進中的社會實踐,大學生個體可以逐步建立與發展一個整合而適當的自我概念(包括職業自我),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選擇與生活方式, 實現個體的生涯發展目標。至此,大學教育便成為實時調整以滿足社會市場需要的一種「液態」教育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前社會需求與高校在在教學理論、專業和課程結構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常與現實脫節的局面,促進高校辦學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其次,人生規劃中的關鍵是合理職業定位。定位準確,才能使規劃實用有效,否則,規劃制訂得再好也無法變成現實。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將在以活生生的職業情境中,進行正確決策,科學規劃人生;認知自身的能力、能力傾向、興趣、興趣、個性等,以及明晰個人的職業價值,利於未來將個人追求與社會發展相結合,進行合理定位。再次,大學生可以在嘗試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工作中,發現個體潛能,從而自如提拉自身職業規劃的開口度。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實踐已不自覺成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導入課程。例如,大學生會在社會實踐中能得到未來即將面臨的應聘情境、崗位選擇、團隊合作、難關攻克心理素質、臨場反應機制等各方面的真實情景訓練。而在此過程中良性導入職業生涯規劃,讓社會實踐成為推進自身社會化進程的著力點,讓大學生在自我角色建構過程中去反思和總結,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社會實踐是當代大學生自我完善、盡快成長的必由之路。離開了社會實踐,就談不上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更談不上發明創造。那麼面對新時期社會的轉型,國家的教育方針也發生了變化。為適應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需要,我國高校進行了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是使畢業生的就業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把社會實踐納入大學生培養計劃,即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也能更好地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下學生全體成才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儉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認真組織大學生參加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的建構主義詮釋讓我們看到其深層的建構學內涵和長足性行進意義,我們有理由看到其在高校教育中將呈現出深遠的行動意義和越來越蓬勃的發展新趨勢。
Ⅳ 大學生應該怎樣擔當自己的歷史使命
當代大學生擔當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應當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創造有意義的人生,與人民同在與祖國同行與歷史同向。作為國家培養出的當代敗睜皮青年大學生,應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明志,以遠大的志向為前進和發展鼓足動能。激情飛揚的青春活力是推動發展的「正能量」。「發展是第一要義」,也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根本。而發展離不開充滿激情的青春理想,離不開遠大的志向作為前行的航標,離不開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創業體制機制。
廣大青年大學生要踴躍投身國家建設,以激情飛揚的青春活力不斷添加祖國前行的「燃料」。要敢為人先,善於創造,勤奮求實,勇於開拓,成為改革創新的生力軍。有了堅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將志向與目標變為現實。
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歷史責察差任早櫻的相關要求規定:
1、當代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夢」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21世紀頭20年的「中國夢」,這是實現21世紀頭50年「中國夢」和後百年中國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
2、實現這一宏偉大業,需要我們,特別是廣大青年大學生們為之開拓創新、努力奮斗。需要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實干、不斷進取,繼續「圓夢」。這樣,實現中國崛起與「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定將指日可待。
Ⅳ 當代大學生應如何擔當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當今時代,我國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具體可以概述為以下3個方面: 1,繼往開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承歷史,開創未來。當代大學生要擔當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實現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愛國理想。 2,勇於創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是世手搏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然而,成為了近代歷史上的落伍者,在現代世界文明交流融合與沖突的洪流中,在一個充滿創新碼薯改,依靠創新的社會,中華民族的創新發展到了一個極為關鍵的時刻。 3,積極努力,為世界和平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事業做貢獻。人類社會的遲判發展是依靠一代代人的奮斗努力,靠的是各國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奉獻,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當代大學生理當有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做貢獻的歷史使命,在未來的人生奮斗中自覺地擔當起為世界和平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事業做貢獻!
Ⅵ 談一談個人如何堅持和踐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個人要堅持和踐行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者這一咐亮歷史史觀,應該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
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堅持群眾觀點。
群眾觀點就是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以及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堅持群眾觀點,是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調必須以人為本,這是對黨的群眾觀點的重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
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當前我國社會中存在著的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主要有:就業問題、上學問題、住房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環保問題、醫療問題、社保問題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黨和政府正在採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爛簡激住有所居。
我飢襪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體舉措,如農村孩子學雜費免除、城鎮居民受惠醫保和農村低保的實施,《物權法》的出台、「財產性收入」進入黨代會報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兩型」社會的建構、居民休假制度的調整等。
我們黨和政府的確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制定方針政策並具體落實,採取的一系列舉措,深刻地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以人為本的高度責任感和博大情懷。
Ⅶ 「五個必由之路」的豐富內涵是什麼當代大學生如何在實踐中踐行「五個必由之
「五個必由之路」的豐富內涵如下: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搜亮必由之路。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
2.四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3.綠色: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如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等。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環保,如減少用塑料袋、節約用水等。
4.開放:學會接受不同文化、不同觀點的人,拓寬自己的視野。在交流中歲山,要注重尊重他人,避免偏見和歧視。
5.共享: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如義務勞動、捐款等。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與他人分享,如分享知識、經驗、資源等。
Ⅷ 大學生如何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為時代的新人,大學生肩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應該有擔當、有自信、有能力,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為祖國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下面我將從自身的角度,結合個人經歷,提出幾點建議:
一、堅定信仰、把握方向
作為社會的未來承擔者,大學生要發揮領導人才作用,說到做到、做到出色。在小事上積極干預和改善,如吸煙、酗酒等不良行為,幫助偏遠地區的學生、關愛同學、熱心幫助身邊的需要幫助的人,展現作為時代新人的責任和擔當。
比如說,我作為IT專業學生,在學校活動中發揮所長,參與發起並組織了一次校園APP開發大賽。我擔任主題演講嘉賓,深入剖析優秀APP的奧秘並鼓勵同學們積極創新。同時,我還參與了校內科技創新項目,在為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做出一定貢獻的同時,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的擔當風采。
總結:
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要對國家和民族發展有著敏感的認知和強烈的責任感,積極在校園和社會中發揮領導才能,著力陶冶高尚情操,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以實際行動為民族復興和國家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Ⅸ 大學生如何創造歷史
創造歷史的作用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馬克思主義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客觀性和復雜性論斷的科學根據。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人民群眾不能任意地創造歷史。馬正扒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頁)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社會歷史條件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經濟條件即現實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以及歸根到底由此決定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條件。人們既不能任意地選擇這些條件,也不能在自己所處的條件下隨意地創造歷史,而只能首先適應和接受這些條件,以此作為自己活動的起點。這並不是說,人們在現實條件下是消極被動、無能為力的。適應和接受現存的條件正是為了在此基礎上,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更好地發揮自覺能動性,積極推動歷史前進,表胡沖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過程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隨意的。
由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到社會歷史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和實際結果是不同的。
歷史上的奴隸階級和農民階級是他們時代的歷史創造者,他們的斗爭動搖或摧毀了統治階級的經濟基礎。但由於他們不是新生產方式的代表,不能提出並建立更為先進的社會制度,因此,他們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但卻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成為社會的主人。
無產階級同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系,是新生產方式的代表。他們在本階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團結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者,不僅能夠推翻舊世界,而且能夠建設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新世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掌握了生產資料和國家政權,成為新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制度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
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也不能隨心所欲,而仍然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人民群眾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更好地發揮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作用。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進入自覺地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時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將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但從實際出發仍是人們所必須遵循的准則。舉做昌
Ⅹ 在新的百年奮鬥起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學生應該怎麼做
我們作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有生氣有活力的一部分,而且富有創新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我們青年一代更應該義無反顧地承擔,並要為此努力奮斗。
我們現在生的這個時代正好與祖國的發展敬皮規律相吻合,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科技的發展,面對這一切,我即使不是相關專業的,但我也希望通過我的知識可以傳播更多新生一代小孩子知識,讓他們意識到科技的重要亮御差性,為我們祖國的繁榮昌盛一起共同努力,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充分吸收前人的經驗,繼承和發展發展新的知識,讓整個社會充滿新鮮的血液,生生不息,朝著健康活力的方向發展發展。
我也希望通過我自己的努力,可以為整個社會帶來一些改變,因為這種成就感,以及看著自己的祖國越變越好,是這種心情是什麼也比不了的。用兩個字形容的話,就是自豪吧,不過我現在正在努力當中,希望有朝一日,我國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