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江背坑村多少年歷史

江背坑村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3-05-27 19:09:57

『壹』 指南丨江西流坑 一個鮮為人知的千古村落

遍布於田野鄉間的古建築群,依稀可見舊日的輝煌。

穿越千年的存在——江西的古村落一定可以承載你無處安放的靈魂。享有「千古第一村」美譽的流坑,走過十幾個朝代輝煌的 歷史 ,走過一千多年時間的滄桑,最後走向了我們;而在尚未被商業發掘的湖坪古村落,磚牆瓦縫中隨處藏有明清時期的古老故事。這些古村,令多少人魂牽夢繞,又會帶給你怎樣的沖擊?

江西樂安,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不僅有著江西特色的紅色文化,還有著遍布於修竹田園間的古代村落群——流坑,就是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

黃昏村莊籠罩在一片淡淡的霧氣中,河岸邊新建的房子,將古建築層層包圍。

流坑古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地區樂安縣西南部,北距縣城38公里,西距所屬牛田鎮8公里,四面青山蔥郁,綠水環流,體現了中國古村落依山伴水的傳統風水理念。

村口附近有大片枝幹遒勁的古樟樹林

古村始建於五代南唐年間(937年—943年),為董氏單姓聚居的血緣村落,自北宋朝廷佑文輕武之機,董氏傾其資產興建學館,廣育人才,從此科甲鼎盛,官宦如雲。明代中期以後,董氏家族轉而經商,控制了烏江的竹木商運,巨額財富的積累讓流坑村再一次走向繁盛,直到清晚期逐漸衰敗,流坑村曾經輝宴液襪煌的 歷史 造就了其「千古第一村」的美譽。

龍湖是村中的內湖,四周的古建築倒影在水中。

初夏的一個黃昏,霏雨初霽,我們站在東華山上第一次俯覽這座古村。「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清澈的烏江從遠方逶迤而來,環抱這寧靜的村落。被雨水滋潤得綠油油的稻田生氣勃勃,一座座黑色的馬頭牆鱗次櫛比,井然有序,七個碼頭在烏江邊一字排開,每個碼頭都正對著一個巷口。碼頭石階上,小孩子們光著屁股打水;浣婦們穿著花花綠綠的服裝說著長短話兒,敲打衣服的棒槌聲回響在河面的上空。

龍湖上的廊橋是村裡老人們文化活動中心,打牌的、剃頭的,一條懶洋洋趴在地上打盹的狗作為前景,整個畫面充滿了農村特有的安靜休閑的氣氛。

雨滴滴答答敲在瓦背上,透過窗欞看到天空仍是墨黑一片,還未到五更,窗外的巷子里已經聽到晨起人們的腳步聲,橫跨村口龍湖的廊橋上已是熙熙攘攘,挑著新鮮蔬菜瓜果的、拎著雞鴨魚肉的,討價聲、吆喝聲充滿鄉土氣息,不到六點,早市就散了,老人們擺開台凳,攤開牌局,一天的休閑生活開始了。

雨點飄落在湖面上,泛起陣陣漣漪。

清晨的龍湖上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晌激薄霧,雨點飄落在湖面上,泛起陣陣漣漪。作為村中的內湖,南北走埋搏向的龍湖將村子劃分為東西兩塊,東部建築是村莊的精華所在,房屋從南向北延伸,七條東西向的巷道與龍湖旁一條南北向的豎巷相聯,形成七橫一豎的梳子形狀,而大巷又由許多小巷交叉相通,狀若棋盤。而七條橫巷,東建碼頭,西設望樓,即可接納江風,又可防禦外敵,布局非常之講究。

下午廊橋橋頭的豬肉檔只剩下最後最後一塊肉,賣肉的也已經跑到旁邊打牌去了,一把明晃晃的殺豬刀顯眼地橫放在肉案上。

跨過龍湖來到東岸,這里的棋盤街濃縮了明清建築的精髓,260多座青磚灰瓦、飛檐翹角的古建築高低錯落,高高的馬頭牆昂首朝天,與藍天為伍,與清風為伴,默默俯視著小巷來來往往的過客和他們的故事。

龍湖畔的文館倒影在湖水中,如夢如幻。

這些明清建築群中,有古典別致的民居建築,有宏偉大氣的祠堂建築,有精緻小巧的廟宇建築,還有牌坊、戲台、書院、橋梁、古井等各種蘊含豐富中國文化內涵的建築物,琳琅滿目,走過了流坑村就如同瀏覽了一部中國古建築大全。

飛檐翹角的徽派建築特色

從「里仁門」入口可以通往棋盤街

一獅一狗動作協調,相映成趣。

流坑村的民居皆為一層半的磚木結構,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明代多前堂後廳,清代多前廳後堂,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供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也就是俗話說的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種設計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意境。

大宅院的門楣、屋檐依舊保存完好,村民們大多還在裡面居住。

老宅老人老故事

據說流坑人還喜歡在天井內放養烏龜,烏龜經常在溝渠里活動,起到了天然疏通的效果,所以不管多大雨,天井裡的水都能快速排出。

老宅子內是孩子們玩耍的天地

走在長長的小巷裡,雨水把腳下的鵝卵石地面洗得發亮,牆角的鵝卵石縫間,一簇簇的小草和小花柔軟了堅硬的卵石。村民說這些卵石不僅防滑而且能夠腳底按摩,難怪村裡的老人們個個都天庭飽滿、紅光滿面。

雨水把腳下的鵝卵石地面洗得發亮

雨天的小巷並不寂寞,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農夫扛著爬犁牽著牛兒從身邊經過,背著書包歡呼跳躍的孩童們笑聲回盪,走街串巷的婦女老人們大著嗓門聊著家常,濃濃的田園生活氣息充斥在長街短巷的每一個角落裡。

被雨水籠罩著的古村

巷道兩旁房檐上滑落的水珠敲打著路邊的青石板,青石板下是貫通全村規劃統一的下水道,雨水和生活水經生物凈化後一起匯入了龍湖,最後再匯入烏江下游。這些古村古鎮的排水系統不僅美觀大方,而且科學實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荒草叢生的董氏大宗祠

建於南宋年間的董氏大宗祠曾經是村內最大的祠堂,可惜民國時期毀於北洋軍閥的戰火。如今大宗祠遺址內只剩下敦睦堂中的五根花崗石柱和一些殘垣斷壁矗立在荒草從中,低層的烏雲下冷風嗚咽,寒雨連綿,撫摸著柱身,彷彿可以聽到縈繞在廢墟中長長的嘆息和哭泣聲。

祠堂門口也是村民們聊天的最佳場所

遠處,忽然飄來一陣陣鼓樂聲,循聲而至,原來是村內的古戲台正在上演著傳統的儺戲。儺戲,是流傳在鄉村的一種驅鬼逐疫的儀式,流坑儺舞,據傳源於流坑董氏第六世祖董敦逸。

來到古戲台時天正下著大雨,除了我們幾個人外幾乎沒有其他遊客,空盪盪的劇院內只有一個老人在舞台上表演著儺舞。

雨天,沒有遊客的戲院空空盪盪,戲台上只有一個老人戴著面具跳著儺舞,昏黃的燈光下,長長的身影寂寥地投影在地板上。休息間隙我來到了後台,一位老者坐在脫下的戲服面具旁靜靜的抽著煙,隨著時光慢慢的老去。

孤獨的堅守

如今,流坑的儺戲班已經今非昔比,戲班收入微薄,許多年輕人都出外打工,沒人願意呆在這里,只剩下幾個老人仍在堅守著這份職業,正如中國許多傳統文化一樣,他們也正面臨著斷層的邊緣。

魚眼鏡頭中的村莊

距離流坑村大概17公里處的湖坪村是一個尚未開發的明清古村落,和流坑村一樣,這里四周群山拱挹,村內溪水潺潺,因為村中地勢南高北低,所以大片的古民居散布在南面地勢較高處。

村口的池塘

村民多為王氏一族,漫步在村內,悠長的鵝卵石鋪設的小巷連通著各類高大的祠堂、牌坊和古民居,村中心水塘旁,三座古樸高大的門樓倒影水中,歷經了歷代風雨沖刷,門樓後面的房屋已破敗不堪,往日的繁華盛世只能散落在殘留的磚牆瓦縫中。

正在幫忙辦喜事婚宴的村民

細雨中回首這些古村,古老的建築依然侵潤在潮濕的水墨里,褪去華麗的外表,曾經的絢爛已隨烏江流逝,剩下的是更多尋常人家的煙火和質朴的鄉情。

祠堂與牌坊相結合是湖坪古村建築的一大特點,幾乎每座祠堂都有牌坊。

村內四處可見這些精美的建築,可惜大多已荒蕪破敗。

『貳』 關於石城縣的地理歷史文化的介紹

歷史沿革

石城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

先秦時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

兩漢時先後隸屬於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

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陽縣,先後屬廬陵郡、南康郡。

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名陂陽縣,屬南康郡。

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設場,以境內「四面環山,聳峙如城」得名石城場。

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場為石城縣。

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屬虔州。

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屬贛州。

元元貞元年(1295年)屬贛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贛州府。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劃石城縣為寧都直隸州轄。

1914年屬贛南道。

1926年廢道屬江西省。

1932年屬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城為中央蘇區之地。

1932年12月石城姿和縣劃歸福建省蘇維埃 *** 轄笑飢,1933年3月復歸江西省 *** 轄。

1933年7月22日將木蘭、高田及小松的羅溪劃屬赤水縣,岩嶺劃屬福建彭湃縣。

1933年8月16日,蘇維埃中央 *** 劃石城之南的橫江、龍崗、大由、珠坑、洋地、羅家及瑞金的日東、湖陂,寧化的淮陽(淮土)等地增設太雷縣為中央直屬縣,縣委駐橫江墟。

1949年9月30日解放,屬瑞金專區,縣 *** 駐琴江鎮。

1950年屬寧都專區。

1952年9月以後,先後屬贛州專區、贛南行政區、贛州地區,1999年撤區改市,屬贛州市至今。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石城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的東北部,東鄰福建寧化,南抵福建長汀縣及本省的瑞金市,西毗寧都,北靠廣昌;地處東經116°05′46″至116°38′03″,北緯25°57′47″至26°36′13″之間。

自古以來,石城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之稱。

南北同經長71.8公里,東西緯寬53.7公里,全縣總面積1581.53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面積2111347畝,約占總面積的89%,耕地面積192646畝,約占總面積的10%,水面面積57794畝,約占總面積的3%,道路、城鎮、村落、廠礦237230畝,約占總面積的10%。

人謂「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園」,是個典型的東南丘陵低山地區。

全縣有耕地22.5萬畝,山地17.6萬畝,水面7.2萬畝。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石城的農產品更具特色,白蓮、煙葉享譽全國,是著名的通心白蓮和優質烤煙基地縣,199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白蓮之鄉」和「中國煙葉之鄉」。

以臍橙、牛心柿為主的果業已初具產業化規模。

動植物種類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動物118種,中葯材138種。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6.8%,活立木蓄積量262萬立方米,尤其以毛竹豐產林、油茶林、松脂林等發展較快。

[編輯本段]客家風情

晉末、唐、宋及明清時期,以中原大地為中心的區域出現過五次較大的戰亂,為躲避戰亂,大量的中原 *** 遷徙到石城及其周邊地區定居、繁衍。

這些中原 *** 與當地土著兼並,融合、同化、改造、創新,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最終形成了漢民族中獨具特色的客家風情。

客家方言:石城是純客住縣,全部使用客家方言,粵東地區的客家方言更接近於石城方言。

如石城人稱太陽為「日頭或熱頭」、稱月亮為「月光」、稱睡為「歇」……等等。

客家習俗:節日:石城客家人最注重春節、端午節、七月半和中秋節,特別是春節最為隆重和講究。

如大年初一的早飯只能吃素不可以吃葷,而且必須做一道「禾石菜」即完整煮熟的芥菜,俗稱「豐菜」,象徵著五穀豐登之意,又有當地老人相傳是古代食物極度缺乏時期正是這個「豐菜」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為此人們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救命菜每年過年定會吃這道菜,並作為供品與其他雞鴨魚肉一起上供。

婚 嫁:石城客家的婚嫁禮儀較為繁雜,其程序分為定親、納彩、贄鞋樣、傳庚、報期、嫁娶、入廚、送油、滿月、回寧。

喪 葬:其程序主要為送終、報喪、弔唁、入殮、出殯、除靈做七。

屍體處理用棺葬土埋法,八十年代以後有的開始使用火葬。

慶 賀:石城客家需要做酒慶賀的種類較多,主要有:壽辰:虛歲逢十的誕辰碰冊返日做生日酒;誕生:小孩出生三日做湯餅酒、足月做滿月酒、足年做過周酒;建房動工、廳堂上樑、竣工及遷居新房均要做酒;另外拜師、上學、承桃均要做酒宴請親朋。

客家飲食:石城客家人的主食為稻米,輔以番薯、大豆、小麥為補充。

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即早、中、晚餐。

主要菜饌有:棋子塊(東坡肉)、肉丸魚丸(用動物無骨精肉與澱粉攪碎後的混合物)、油炸魚、霉豆腐(豆腐乳)、醬豆子、蘿卜干、腌菜及各類蔬菜。

比較有特色的副食類有擂茶、米茶、米酒、薯粉水餃、米粉等。

客家民居:石城客家民居建築多數為「廳屋室」又稱為「天井式」,另外也有「土圍」、「土樓」等民居。

客家文化:教育:石城客家先民歷來注重教育事業,尊師重教之風十分濃厚。

從宋代起,石城除建有縣學和書院外,地方上延師辦學風氣很濃。

北宋大儒溫革創柏林講學堂於岩嶺深山之中,名噪一時,除本省學員外,閩粵生員也來此求學。

由於石歷來重視教育,形成了石客家民系人才輩出,中進士者唐代2人,宋代14人,其中巫雙瑞探花及策。

明、清兩朝中進士者9人,中文舉者69人,中武舉者25人。

文 藝:石城客家民間文藝十分活躍,內容豐富而最具特色的文藝活動為石城客家燈彩。

石城客家燈彩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有龍燈、茶藍燈、船燈、馬燈、獅燈、八寶燈、橋板燈、蚌殼燈、稈龍燈……等幾十種。

自明朝以來新春佳節舞燈之風盛行,從正月初一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才謝燈,另外還經常組織燈彩比賽。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石城是贛江的發源地,物華天寶,風景秀麗,名勝眾多。

既有宋寶福院塔、五龍岩摩岩石刻、楊坊村坊式亭、岩嶺永寧橋、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又有西華山、如日山、東華山、通天寨、雞公崬等風景奇麗的自然景色,尤其是當天高氣爽之時,站在東華山頂,猶如身處仙境,更能望見「兩省三縣」;通天寨更是遠近聞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

雞公崬是石城最高的山,山頂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還留有傳說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盤。

石城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自然保護區一個,自然風景名勝區6個,溫泉4處。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1983年經江西省師范大學地理系學者安陽認定石城洋地為贛江源頭。

2000年「贛江源頭」科學考察組進一步確定,該縣橫江鎮贛江源村的石寮河為贛江的發源地。

2004年被省 *** 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規劃面積16500公頃,區內古木參天,林海連綿,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溪流瀑布隨處可見,每年能為贛江提供1000萬立方米的國家Ⅰ類水,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珙桐、銀杏、紅豆杉、楠木等珍稀樹種有30餘種。

雞公崬:海拔1389米,是石城縣內最高的山。

位於橫江鎮的桃花寨村,山頂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還留有傳說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盤。

毛竹挺立。

環境優美,空氣清晰。

通天寨:通天寨是遠近聞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

景區山水奇特,峰巒璀巍,佳境天成,有自然、人文景觀30餘處。

經專家論證,景區被稱為「仙人犁田」的龜裂狀怪石為全國罕見,極具地質考據價值。

通天寨上的玉盂禪寺,建於明代,屬全省重點開放寺院。

溫泉:四處溫泉分別為九寨溫泉、沔坊溫泉、燒湖裡溫泉、燒水湖溫泉,最具開發價值的是九寨溫泉。

九寨溫泉位於江西省石城縣屏山鎮逕口陂,距縣城約16公里。

九寨溫泉水中含錳、鋇、鋰、鍶、鐵等20多種元素,水質符合醫療熱礦水命名硅水要求,偏硅酸益於軟化血管,對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療養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革命遺址:石城是中央蘇區全紅縣,是紅三軍團和少共國際師長征出發地。

*** 、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進行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

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歷過石城阻擊戰、紅軍攻克紅石寨、紅軍秋溪整編等許多重要革命事件。

石城有數萬人參軍參戰,為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後經上級批準的烈士達4209名。

現保存完好的革命遺址主要有:紅軍長征前夕李臘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中央臨時軍事委員會駐地)、紅軍攻克當年中央蘇區最大的白色據點——紅石寨舊址(屏山)、紅四軍軍部舊址(橫江秋溪紅家壟)、 *** 和朱德同志觀下舊居、紅十三軍軍部舊址、 *** 太雷縣中心縣委舊址(橫江)、石城縣蘇維埃 *** 舊址、石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客家文化遺跡:石城是中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客家搖籃」之稱,歷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轉站。

客家文化研究權威學者廖成普為石城題詞「祖根中原地,搖籃客石城」。

客家遺址豐富,客家風情濃郁,主要有:宋·寶福院塔;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楊村亭式坊;清·永寧廊式古橋;古驛道閩粵通衢;古城牆、城門;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陳聯圍屋、大畲黃家屋等);客家燈彩、擂茶、宴酒、哭嫁、賽龍船等風俗。

石城又是「燈彩之鄉」,民間燈彩歷史悠久,燈彩道具、舞蹈、音樂皆極優美,是別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是大型神話燈彩戲「花燈仙子」普晉京 *** 演出,「燈彩之鄉」美譽蜚聲省內外;馮夢龍《三言兩拍》中的《喻世明言》中「第二卷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的「卻說江西贛州府石城縣,有個魯廉憲,一生為官清介,並不要錢,人都稱為「魯白水」。

那魯廉憲與同縣顧僉事累世通家。」便提及了石城縣。

[編輯本段]民族宗教

民族:石城有漢族、畲族、 *** 、苗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白族、蒙古族等9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6%。

宗教: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後傳入。

唯因教義相異,歷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

唐末五代重道輕佛,道興而佛微。

至北宋,佛教始得復興,迄南宋又漸衰落,明太祖極崇佛教,邑內寺院眾多,香火旺盛。

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內修建仙壇多處,道教為這一振。

清代,佛教漸盛,寺院多達90餘所,道教則漸見衷落,道觀廢敗,道士流散鄉間,或改奉儒佛二教。

明末清初之際,有多種民間會道門傳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

這些會道門均在解放後逐漸消亡或被取締。

清末至民國初年,天主教傳入,解放後消失。

解放後,根據黨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業受國家法律保護。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文化設施: 文化藝術、廣播電視等事業全面發展。

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電影院1個、劇團1個,鄉鎮共有社會文化服務中心10個。

全縣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個。

逐步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網路化,著力開發視頻點播、數據廣播、互聯網接入等網路多功能服務業務。

文化藝術:縣文化館、客家燈彩藝術團每年創作編排精品節目10-15個,組織全縣性大型文化藝術活動3-5次,參與群眾15819人次,組織送戲、送電影、送書下鄉1350次,惠及群眾258431人次。

國民教育:全面實施「科教興縣」 戰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整體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006年末全縣共有幼兒園75所,在園幼兒3560人;小學共111所,在校生28986人,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普通中學21所,在校生22439人,其中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5756人,省級重點中學一所。

學齡人口入學率100%。

教師隊伍:教師隊伍不斷充實壯大,2006年全縣有幼兒園教職工187人,比上年增加65人;小學專任教師1122人;中學專任教師1205人;全縣小學、初中、高中每百名學生擁有教師數分別為4.5、6.5、5.5人。

教育設施:教育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辦學條件繼續改善。

全縣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60765萬元,同比增長26.2%,佔全縣財政總支出的21%,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

年內改建校舍14865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積4380平方米。

學校藏書34.36萬冊,增加20萬冊。

中小學配備計算機1432台,比上年增加492台。

[編輯本段]體育衛生

體育事業: 2006年,積極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組織舉辦面向不同階層的各種各類運動會36次,參賽人數5000餘人;全縣中、小學校體育達標合格率98%,其中優秀率20%,良好率60%,及格率85%。

全年參加市級以上運動比賽,共獲16獎牌。

衛生事業:全年財政衛生經費支出319萬元,比上年增長13.5%。

2006年末全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14個,其中醫院3個,衛生院14個,預防保健機構15個;各類診所、門診部38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個。

年末衛生機構實有床位349張,衛生技術人員494人;全縣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6人。

2006年基礎免疫接種率分別為:乙肝疫苗95%,卡介苗97.5%,糖丸96.1%,百白破95%,麻疹92.1%。

[編輯本段]石城物產

石城物產充裕,資源獨厚,已探明有鉭、鈮、鎢、錫、鐵、稀土、花崗岩、高嶺土等10多種礦產。

龍崗硯石享譽中外,所制「龍硯」歷為貢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

工業方面有化工、廣播電子、軸瓦、礦山設備製造、紡織器材、南金紙、重紙、印刷等。

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先後開發了白蓮系列綠色食品(通心白蓮、蓮子奶糊、白蓮慧仁糊、白蓮速溶粉、維他蓮子奶、營養蓮子片、蜂蜜蓮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陳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

其中,茵陳茶、客家酒娘榮獲』98江西市場食品質量優勝獎。

[編輯本段]經濟建設

石城有著良好的投資環境。

穿境而過的206國道石城段已全面改造,縣內鄉鄉村村通公路,鄉鎮通公(砼)路率達80%,逐步構建了「十」字形國、省道二級公路網和「8」字形縣鄉公路環網。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石城創造了全省舊城先進模式;「十里長街」西華路氣勢恢宏;連接東西兩城的的主幹道琴江路和琴江大橋改造已全面竣工;縣城防洪堤建設已全面啟動;沿江路、贛江源文體廣場等一批基礎設施已相繼竣工,逐步構建了「一城兩區」的大縣城框架,一座交通便捷、基礎完善、功能合理、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新縣城逐步展現出來。

目前,石城正朝著「連接閩贛的特色產品加工大縣、生態農業縣、全國的煙葉白蓮之鄉、現代客家文化名城」方向發展。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全縣轄5個鎮、5個鄉:琴江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高田鎮、木蘭鄉、豐山鄉、大由鄉、龍崗鄉、珠坑鄉

石城行政區劃屢經變易。

自宋至清末,全縣分長松、陂陽2鄉,鄉之下先後分11里、8里半、9里。

蘇區時設區、鄉,民國時又設區、保聯、鄉、保等,變動頻繁。

解放初全縣分7區43鄉,至1955年改劃為8區110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設1鎮14個公社與1個墾殖場,至1972年定為1鎮14個公社。

1984年恢復鄉村建制,全縣分設琴江鎮與木蘭、高田、岩嶺、小松、豐山、小別、觀下、屏山、珠坑、大由、橫江、小姑、龍崗、洋地14鄉,下轄138村,2個居委會與1879個村民小組。

2001年行政區劃變更,撤並5個鄉鎮,由原15個鄉鎮合並為10個鄉鎮,原岩嶺鄉並入高田鎮,長天鄉、觀下鄉並入琴江鎮,洋地鄉、小姑鄉並入橫江鎮,合並後鄉鎮為5鎮5鄉,分別為高田鎮、琴江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豐山鄉、木蘭鄉、大由鄉、龍崗鄉、珠坑鄉,轄131個村、13居委會(琴江鎮9個居委會、高田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各1個居委會)。

鄉鎮簡介

琴江鎮 2004年轄:琴江委居委會、蓮城居委會、東城居委會、城南居委會、城北居委會、興隆村、西外村、梅福村、仙源村、溫坊村、建上村、前江村、江背村、大畲村、花園村、古樟村、濯坑村、漢坑村、杉柏村、沙塅村、睦富村、壩口村、湖下村、琴口村、沔坊村、何坑村、宜福村、小別村、長樂村、長天村、桐坪村、丘坊村。

小松鎮 轄:上街路居委會、小松村、羅源村、逕里村、聳崗村、石田村、瑤上村、蜀口村、江口村、丹溪村、許坊村、桐江村、羅溪村、新華村、勝和村。

屏山鎮 轄:屏山居委會、屏山村、長江村、勝利村、山下村、萬盛村、新坊村、羅陂村、新付村、長溪村、河東村、亨田村、頁背村。

橫江鎮 轄:橫江街居委會、橫江村、平陽村、丹陽村、洋和村、友聯村、秋溪村、羅雲村、煙坊村、姑溪村、齊賢村、珠璣村、張坑村、洋地村、石溪村、瑞坑村、泮弼村、徑口村、贛江源村、桃花村、小姑村、羅家村、開坑村、和平村。

高田鎮 轄:高田居委會、高田村、田心村、琴生村、湖坑村、祠江村、鄭里村、遙嶺村、勝江村、新坪村、岩嶺村、上柏村、大秀村、朱家村、堂下村、奎竹村、禮地村。

木蘭鄉 轄:木蘭村、小琴村、田江村、楊坊村、陳聯村、新河村、東坑村。

豐山鄉 轄:豐山村、陳江村、大琴村、上坑村、下坑村、河田村、下湘村、沿沙村、福村。

大由鄉 轄:大由村、河斜村、下伊村、羅田村、蘭田村、水南村、濯龍村、王沙村、高背村。

龍崗鄉 轄:龍崗村、新南村、下徑村、綠水村、新龍村、水廟村。

珠坑鄉 轄:珠坑村、塘台村、三和村、坳背村、竹溪村、高璣村、良溪村。

詳見://ke./view/174093.?fr=ala0

『叄』 有關增城市的歷史典故

增城市,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是廣東省設置較早的縣之一,建縣至今已有 1800 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在公元前三,四千年,這里已有人類居住。西漢時期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於人口不斷繁衍,建制相應擴大,東漢獻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劃番禺、博羅兩縣部分地區建立增城縣。當時南海郡轄下只有六個縣,因增多一縣,故名「增城」。據唐《元和郡縣志》雲:「昆倉山上有闐風、增城,蓋取美名也。」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萬。另有華僑港澳同胞 27 萬餘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現轄有荔城、增江、新塘、石灘、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樓等9 個鎮(街),市政府駐地荔城。

歷史沿革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縣境內金蘭寺村有新石器時代居民點。

據《禹供》記載,上古時全國分為九州,增城地區屬揚州。

春秋時,增城屬百越地。

戰國時,增城境內稱楊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設南海郡,增城屬南海郡番敏明禺縣。

前漢,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後漢始設增城縣。據明清兩代《增城縣志》載:「後漢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縣」。自乾隆起,多部縣志按語均說:「《後漢書·郡國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比領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候國千一百八十』,並不言建安立縣之事。《宋書·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漢無,後漢有』。與《文獻通考》同。舊志俱言縣始建於建安六年,不知何據,俟再考。」

根據「前漢無,後漢有」,《後漢書·郡國志》戶口斷限於永和五年(104),當時南海郡轄七縣已有增城縣在內,參與研討的歷史、地理學專家認為:增城建縣最遲為後漢永和五年。

晉及南朝宋、齊時,增城屬廣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綏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區置綏寧縣,梁代又復並入增城縣。

梁、陳兩朝移東宮郡置於增城。

隋開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屬廣州。仁壽元年(601)廣州改為番州,增城屬番州。大業三年(607)改番州為南海郡,隸揚州。增城屬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郡為州,增城屬廣州。天寶元年(742)廣州復改為南海郡,增城屬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復改為握拿散廣州,增城屬廣州。

南漢時,廣州改稱興王府,增城屬之。

北宋開寶四年(971)平南漢,恢復廣州,增城屬廣州。開寶五年東莞縣並入增城縣,次年回復東莞縣建制(見《宋史·地理志》、《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

南宋祥興元年(1278)廣州改稱翔龍府,增城屬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屬廣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廣州路改為廣州府,增城屬廣州府。

清代增城仍屬廣州府。

民國元年(1912)裁府,增城屬粵海道,後直屬廣東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增城屬東江專區,1954年劃入粵中區,1956年改屬惠陽專區,1958年與龍門縣合並,仍稱增城縣,先後屬廣州市、佛山專區,1961年又與龍門分開,屬惠陽專區(後改稱惠陽地區),1975年劃歸廣州市管轄,1993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由廣州市代管。

文化、名人

增城市有源遠流長的古文化。歷史上人民群眾的文藝創作豐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路經增城時,曾寫有《宿增江口示侄孫湘》兩首詩,流傳至今。邑人中,北宋進士古成之著有詩集傳世。南宋進士、軍事家、政治家崔與之以詩詞著名,有「粵詞之祖」的稱譽,著有《菊坡全集》。宋代進士陳大震於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殘本為廣東現存最早的志書。度宗咸淳七年(1271)進士李肖龍,在百花林石壁題詩,是迄今唯一發現的宋代詩詞真跡。明代進士段氏湛若水是聞名國內外的教育家、理學家、詩人,遺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進士胡庭蘭,亦以從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進士湛祖貴,著有《紅荔山房詩稿》。進士賴際熙,著有《荔坨文集》。

建國後,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增建大批文學設施,文化隊伍不斷壯大,城鄉文化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業單位11個,工作人員214名;增建的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文化館、檔案館、影劇院、電視台、游樂園等公共設施建築面積共39335平方米;文藝作者1000多名;創作現代內容的各種文藝作品1. 5萬多篇,發行量905.4萬冊。

增城歷史名人有崔與之、湛若水、李肖龍、胡庭蘭、伍來成等。崔與之,增城中新鎮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著名的拔亂治國能臣、政治家、軍事家、是嶺南第一個由太學生考上進士的人,史臣稱他「與張九齡齊名異代,誠吾廣百世師表也」,是「嶺南五傑」之一。現留有鳳凰山菊坡亭、崔與之古墓、中新坑背連塘古建築群、崔太師祠古跡。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官歷翰林院修編,國子監祭酒,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是明朝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湛若水是廣東著名學者江門學派創始人陳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隨處體認天理」的哲學思想體系,在我國學術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現留有湛若水、湛公祠街等古跡。

李肖龍,增城龜峰鋪(今荔城鎮龜峰里李屋)人。咸淳七年(1271)中進士,初任贛州司戶,累官至朝議大夫,到元朝即不做官。所著有《易傳》、《五教編》、《崔清獻公言行錄》、《見聞錄》等。

胡庭蘭,增城縣胡屋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應鄉試,薦為第一名,但因策論中有譏諷執政者之語,被御史罷去。到嘉靖二十八年再試中解元,次年中進士。嘉靖三十五年夏,出任提督福建學政。時倭寇擾福建,庭蘭受命抗倭立下大功。庭蘭晚年在鳳台書院主持講學,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學說,著有《詩意講意》、《相江子集》。庭蘭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晚年倡建城南雁塔。一生操守高潔,為官二十年不染指俸外一文錢。卒年75歲。

伍來成,增城新塘沙貝村(今新何村)人。原是新塘火車站工人,大革命時期,積極參加中共領導下的革命活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增城第一個中共組織新塘支部的書記。時值省港大罷工期間,他帶領支部成員在工農群眾中積極活動,建立了粵港澳同德工會新塘分會,傳播馬克思主義,支持省港大罷工,支持廣東國民政府北伐。1943年在東洲河面以船渡抗日人士過河時被日軍槍擊負傷,不治去世,時年44歲,建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閱讀全文

與江背坑村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