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做好歷史復習,迎接高考
呵呵, 歷史?從以前的經驗來說,首先有空多看看課本,要像看小說一樣看才夠入迷的,才好記住大事小事,一定要熟悉透課文(記住,是理解性熟透理解,別死記硬背)。然後呢,要學會梳理知識要點,例如,把中外的歷史嫌啟皮按時間順序,地方順序,歸納。還有,按照經濟,政治,文化分別歸納出來,同時,也要把三者關系聯系起來,要明白: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與經濟,並給與重大影響。這樣,把思路理解清楚。還有,根據歷史相對的整體性與獨立性,完整性按階段分出來,例如鴉片戰爭開始的侵華戰爭算一個,然後抗戰到結束也算一個階段。還有,尋找事件之間的聯系。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經常這樣思考。
說到做題了,選擇題,排除法一般都是優先考慮的,再考慮什麼因果啊,直推啊。。芹差。。非選擇題呢,就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旁睜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要抓好關鍵。然後就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根據分數多少分點答題
2. 高考時,歷史要怎麼樣學習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績呢
歷史這個學科的最大難點就是需要記憶的信息量太大。如果我們對歷史知識記不住、背不下來,是很難學好歷史的,特別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想考好成績,更是難上加難。沒興趣,我們也就記不住,連記都沒記住,怎麼理解,做題的時候,怎麼順利作答呢?
最後,學習是需要積累的。沒事多看書看新聞,增加自己課外知識,擴展知識面,提升自己的思維深度。
3. 應如何學好高中歷史,以迎接高考呢
根據自己的經驗~~
首先,要認真聽老師上課。課後要及時去背誦筆記,並做適當的練習來檢測自己的掌握程度。不會的問題要及時去問老師。再多看點課外書就可以咯。^_^
下面給你來點專業的!!!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
「3+X」綜合科目的高考形式下,歷史作為高考科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於中考歷史占的分值很少(只佔10%),因此,學生對學習歷史不夠重視。升上高中後,很多學生為找不到一種理想的學習方法而煩惱,甚至失去了對歷史課的興趣。鑒於此,筆者結合近十幾年教學教改實踐,借鑒有關課改的理念,在歷史教學中,應如何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激發其學習興趣,學好歷史,談幾點粗淺的體會,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一、構建知識結構,把握內在聯系
高中歷史新教材編寫採用章節體,章、節和子目之間的關系密切。章、節、目的標題構成了每一章內容的知識結構。章的標題揭示歷史階段特徵;節的標題概括本節內容;目的標題是知識結構的主幹,段落是知識結構的枝。對高一新生來講,教材內容看來是支離破碎的,只不過是按順序進行了編排,這種錯誤認識無疑是學習的最大障礙。在閱讀歷史教科書時,有些同學往往不重視章或節的標題對課內子目的統領作用,孤立地看待各子目間的相互聯系,記憶知識支離破碎,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為此,同學們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首先,熟悉課文基本結構,弄清課題與子目、子目與子目的關系;其次,給章節以准確的「定位」,即闡釋清楚每一個章節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猶如電腦網路,隨時可調用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再其次,牽出串在章節之間的「綱」,即教材的主線。如新編《中國近代現代史》(上)一至二章,展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四部曲」: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階段(1840—1864)——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設經濟的形成(1860——1895)——中國半殖民地地位的確立階段(1895——1901)——中國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階段(1901——1912)。這樣的揭示猶如登高鳥瞰,使自己克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歷史的規律瞭然於胸。�
二、採用多種方法,增強自身記憶
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非常豐富,很多歷史知識需要記憶。記憶基礎歷史知識是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記憶能力是歷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歷史教材注重史實,形象且生動,而高中教材則注重理論概念,較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觸《高中近代現代史》時較為頭疼,只有注重學習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適應高考形勢的要求。針對自身的實際,同學們應該採用多種方法,啟發自己理解記憶,避免死記硬背。
對比記憶法。鴉片戰爭發生的國際國內背景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理解、記住了背景知識,就較容易掌握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必然性和失敗的原因。同學們可以運用對比記憶法,將鴉片戰爭前近200年的中英兩國發展情況(從政治、經濟、外交、中英貿易、文化科技、綜合國力等方面)對照比較,很容易發現:中國,各方面都在日益走向衰落(或處在落後狀態);英國,各方面都蒸蒸日上,充滿了迅猛發展的活宴肢力。抓住了這一本質特徵後,就較輕松地記住了鴉片戰爭爆發的國內外環境。�
趣味記憶法。中國近代史涉及郴平等條約的內容較多,很多同學覺得對條約主要內容的記憶是比較難的,很容易混淆。為此,同學們可用趣味記憶法將有關內容簡化,以便於記憶。例如:《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我們可簡記為:割地、賠款、開商埠、協定關稅。五個通商口岸可記為:廣、廈、福、寧、上(與「光下不能上」諧音)。《天津條約》中十個通商口岸的名稱可記為:久(九)旱(漢)南頭鎮,煙台淡州營。�
表格記憶好祥談法。把零散、瑣碎、易混淆的知識點,或者是繁雜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加以整理歸納,製成經緯分明的表格,將有關內容填入表格,讓自己在製表格、填知識點的整理歸納中,增強了對知識的理解,方便了記憶。如: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北伐、西征、東征三場斗爭的背景、目的、時間、領導人,大致經過、結果及作用都不盡相同,同學們可將這些知識列成簡表,減輕記憶負擔。�
聯想記憶法。我們在學習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時,一般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等環節依次遞進認知的。有的歷史事件,我們還要探索它的性質友碰、實質、進步性、局限性等相關的隱性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從整體上、全局上把握知識,我們可利用聯想的方式,以歷史概念為核心,把有關的細瑣知識點作為聯想記憶的內容,形成一種記憶模式(或稱忘記規律)。如講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同學們看到這一歷史事件,除了聯想到有關革命統一戰線建立的歷史條件、形成過程、建立的意義等顯性知識外,我們還應聯想到與之有關的三個本質問題:(1)中共「三大」偉大的歷史貢獻,為中國革命探索出一條新途徑——統一戰線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2)中共「三大」的缺陷是未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3)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國共兩黨全力救國的產物,也是合力救國的起點。�
三、弄清歷史概念,揭示歷史內涵�
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本質的、整體的、內在聯系的認識的反映。高中歷史許多概念比較抽象,有簡單概念與復雜概念之分。簡單概念指單純的主要靠識記的知識概念,如「割地」、「賠款」;復雜概念是指需一定的思維能力去理解並弄清其外延、揭示其本質的概念,如「半殖民地半封建」、「革命」、「改革」、「改良」等。在學習過程中,准確把握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需要,也是深刻領會教材內容及溝通歷史知識的需要。許多同學反映,把歷史課文記得很熟,為什麼做題目總是錯誤百出。其實,這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把握不夠准確全面。因此,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必須學會對歷史概念的准確理解,才能較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探索歷史發展規律,提高歷史答題能力。如「租界」和「租借地」:「租界」是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在華通商口岸開辟、經營的居留、貿易區域,是列強對半殖民地國家進行侵略的據點;而「租借地」是19世紀後期列強主要出於軍事目的向弱小國家租借大片戰略要地。二者在主權所有、地理位置、時間限定、司法等方面有很多區別。�
四、學會縱橫比較,加深知識理解
比較法是培養學習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平時,在學習中應注重對歷史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異同處,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把同一國家或地區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也可以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一些歷史現象進行比較;也可以對性質相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還可以對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比較時,要先找好比較點,一般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條件、目的;內涵要素中的經過、內容、特點;後果要素中的結果、性質、作用、影響等。比較的目的是找出它們各自的本質特徵和不同點,明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同點。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結論或認識,以准確、深刻地認識歷史事物。如通過對辛亥革命與國民大革命的背景、領導階級、結果和失敗原因等方面的對比分析,聯系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反帝和反封建同時並舉;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敢於放手發動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五、正確分析事物,培養應用能力
分析、評論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是培養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教科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分析歷史事件的範例,而同學們一般缺乏科學的分析方法,如把歷史現象與歷史結論分割開來。對此,同學們要學會一些分析歷史現象的基本方法。如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揭示其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培養自己全面地、辯證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如對鴉片戰爭的評價,同學們要學會辯證地分析,避免絕對化,既要看到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也要看到鴉片戰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也促進了「向西方學習」新思潮的萌發,愛國知識分子開始重新認識世界,探索救國之路。�
六、聯系政治地理,加強學科綜合
近幾年高考文科綜合卷在突出學科內綜合的同時,還出現了跨學科綜合——主要是歷史與政治、地理的綜合,同學們學習也需順應這種變化趨勢。歷史本來與政治、地理密不可分,我們可以用政治、地理學科的知識分析有關歷史現象。如分析民族企業和洋務企業主要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的原因;分析上海成為中國革命發源地的原因;結合教材《太平天國形勢示範圖》,概括說明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的主要原因等。要全面地解答這些題目,要求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從政治、地理、歷史知識等角度去分析,培養自己綜合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