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村歷史怎麼寫

村歷史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5-28 04:23:11

『壹』 寫村史的題目應該怎麼擬定

寫村史:xx村的歷史變遷

『貳』 樊庄村歷史

1.洛陽市宜陽縣樊村鄉有什麼歷史

樊村鄉

樊老鋒村鄉位於河南宜陽縣城東南12.5公里的淺山丘陵區,地處北緯34°26′,東經111°11′。東臨伊川縣境,西和北與城關鄉相連,南與白楊鄉毗鄰。總面積56.8平方公里,耕地4001畝(含水澆地1708畝)。鄉 *** 駐地樊村,因明代樊姓從黃河北遷此定居而得名,距縣城13公里,海拔411米。東臨伊川縣境,南鄰白楊,西近趙保,北接城關,處兩縣五鄉結合部。國土面積58.9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142個村民組,總人口2.52萬人,宜陽縣南環線自北向南貫穿全境。

歷史情況

該鄉明清時期一直屬於泊頭保的泊一里、泊二里,歸屬屏陰區。民國25年(1936)屬第一區(城關)。民國32年(1943)屬壽安鄉。解放到1955年先後屬於宜南縣城關區。1956年劃為樊村中心鄉,轄沙坡、宋村兩個一般鄉,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屬城關公社。1962年成立樊村人民公社,屬城關區。1983年改為樊村鄉至今,1990年轄15行政村,147村民組,64個自然村,4784戶,22702人(非農業人口214人),其中 *** 2人,余為漢族,平均每平方公里371人,人均耕地1.71畝。 該鄉地處洛河峽谷南部邊沿高嶺地帶的淺山區,石層表露,土壤瘠薄,紅黏土質,水源相當缺乏。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紅薯等。全鄉有小型水庫和機井能澆地近兩千畝。1983年,全鄉實現了有線廣播化,活躍了山區人民的政治文化生活。 該鄉煤田豐富,有鄉辦煤窯1個,還有常年性和季節性建築隊等。 文教衛生:1990年有初中6所,教師56人,學生550人,小學14所,教師126人,學生2881人。鄉有文化站、電影隊,並有醫院1所,醫務人員15人,診所18個,醫務人員80名。 交通:境內東部的牽羊坡和西部的青龍口分陸斗別有自北向南的兩條公路通向白楊。洛陽通往白楊、趙保的公路在樊村鄉南部通過。有利於物資文化交流。

行政轄區

轄樊村、北杓柳、宋、鐵爐、王寨、杓柳、姜營、里河、蘇村、沙坡、安古、馬道、老莊、任村、李在15個行政村[1]

發展理念

樊村鄉新的黨政領導班子團結和帶領全鄉人民,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變化最有說服力、創新才能有活力」的理念,以「單項工作奪第一、整體工作上水平」為目標,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在發展的道路上全面提速,取得了「超常規、跳躍式、大跨度」的發展。

經濟發展

樊村鄉農業發展方面,按照「種養並舉,南種北養」的調整思路,穩定煙葉、大豆兩大產業,建成養豬、綿山羊、肉牛生產、肉蛋雞四大基地,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傳統農業化升級得到落實。該鄉有豐富的煤炭、石灰石資源,石英石、高鋁石的儲量也很大 樊村鄉

該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繼續堅持以沙坡煤礦為龍頭的原煤開采業,穩定煤炭行業在該鄉的主導地位的同時,規范前杓石灰石加工業,組建了石灰供銷公司,並想方設法優化投資環境,形成了北黑、南白、中商貿的經濟發展格局。 2008年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

產業結構

樊村鄉 樊村鄉

樊村鄉農業發展方面,按照「種養並舉,南種北養」的調整思路,穩定煙葉、大豆兩大產業,建成養豬、綿山羊、肉牛生產、肉蛋雞四大基地,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傳統農業化升級得到落實。該鄉有豐富的煤炭、石灰石資源,石英石、高鋁石的儲量也很大。該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繼續堅持以沙坡煤礦為龍頭的原煤開采業,穩定煤炭行業在該鄉的主導地位的同時,規范前杓石灰石加工業,組建了石灰供銷公司,並想方設法優化投資環境,形成了北黑、南白、中商貿的經濟發展格局。 2008年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早含磨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

2.樊姓歷史名人

樊皮,春秋時周國大夫。樊皮叛王《左傳庄公二十九年》

樊於期,戰國時秦國大將,避罪於燕,得燕太子丹之庇護,後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願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噲,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沛縣人。楚漢戰爭時,項羽的謀士范增打算在鴻門宴上謀殺劉邦,樊噲持盾闖入,斥責項羽,使劉邦得以脫身。滅秦後,與張良諫劉邦不要貪圖咸陽宮室安樂,遂封存重寶財物府庫。以軍功封舞陽侯。

樊英,字季齊,生於漢代,南陽魯陽人。他通曉陰陽地理,並洞悉其中的奧妙,能推測災異。他在壺山之陽隱居時,向他求學的人從四處涌來。無論州郡如何禮請他,他都不應。

樊遜,北齊哲學家,他對道教神仙方術加以批判,認為皆虛妄之術。

樊稠(?-195),東漢末年軍閥,官至右將軍、萬年侯。涼州金城人。

樊興,安州(今廣東省中山市)人,原籍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為人忠謹,大唐開國功臣。歷左驍衛將軍、赤水道行軍總管、左監門大將軍等職,後官累至檢校右武侯將軍、襄城郡公。永徽初卒,贈左武侯大將軍、洪州都督,陪葬獻陵。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絕倫,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

樊圻,明萬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後(1616-1694後)清畫家。字會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擅畫山水、花卉、人物。為「金陵八家」之一。

樊瑩(1434—1508),字廷璧,號澄江,常山人。明天順八年(1464)進士,引疾歸養。成化三年(1467),應知縣李溥之聘編纂《常山縣志》。正德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葬博望鄉(今常山縣何家鄉)大尖山。正德十四年昭雪,追贈太子少保,謚清簡。

樊繼祖,字孝甫,號雙岩,鄆城縣人,明正德6年(1511年)進士。著有《雙岩奏疏》、《十友傳》、《山海紀程》、《金丹集》等,流傳於世。

3.高陵北樊村的歷史誰能說說

北樊村位於關山鎮南2公里處。

1987年由南樊村分出後成立北樊村委會,村委會設在張寨組。下轄張寨、北樊、東樊3個自然村,含張北、張南、張西、北樊、樊西、樊東6個村民小組。

該村明清時屬於臨潼縣義門里。民國時屬臨潼縣關山鎮第二保。

建國初,行政區劃變更頻繁。1958年成立北樊大隊。

1984年稱北樊村。1987年8月1日隨關山鄉由臨潼縣劃歸西安市閻良區管轄至今。

北樊村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自然條件優越。本村西鄰西延鐵路,南以東西排鹼溝為界,東鄰水寨、新義村,北與東興村接壤。

關油二號公路穿村而過。東方紅灌區的三個支斗渠東西橫貫,40多眼機井星羅棋布。

村組之間路面都已硬化。村民收入以農作物種植,奶牛、奶羊、生豬、蛋雞飼養及打工為主。

90%以上的村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北樊村現有醫療室4個,從業人員9人。

路口的四個超市、農資服務和飼料銷售部生意紅火。文化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2010年全村有420戶,1748人,耕地面積3186畝地。 一、村組概況 (一)張寨村 該村建於明代,初叫周胡寨。

乾隆年間周胡二姓相繼遷往櫟陽等地,後有姓張的數戶由禮泉遷居此處,遂將周胡寨改名張家寨。建國前的張家寨,有37戶,103人,耕地面積1840畝。

1958年,根據居住分布狀況,又分成張北、張南、張西三個生產隊。三個生產隊共有714人,1360畝耕地。

本村有張、唐、史、李、趙、麻、梁、劉等姓氏。唐姓是張家女婿,婚後由富平入贅到張寨;史姓由留古史家坡遷到張寨;麻、趙姓系1962年遷入的華陰移民;梁姓由山東遷來。

建國後,村民生活逐步改善,農村面貌不斷變化。1975年村裡通了電,張北生產隊買了一台磨面機,解決了三個隊的糧食加工問題。

1981年到1984年,張北生產隊百餘畝土地出現積水,四年七料顆粒未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民精神面貌、村莊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

村民的心理素質、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市場經濟意識大為提高,尊老愛幼、互相幫助、重教重學,蔚然成風。 截止2010年全村共走出大學、中專、技術專業學校畢業生64人,都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

從2000年起三個村民小組就拉土墊石,現在五六米寬的三條水泥路連通著全村的各個角落。村民以種糧、務菜、務瓜、栽紅提葡萄、做生意、搞飼養、打工為主要生活來源。

現在全村90%以上的人都有手機,家家都有摩托或電動自行車。彩電、空調、洗衣機、煤氣灶、電磁爐基本普及。

全村現有多家在城市買了房,有的已有小汽車。 (二)東樊村 東樊村位於張寨東南方向,有樊東、樊西兩個生產小組,共120餘戶,550口人,1120畝耕地,該村有樊、王、張、吳、楊、梁等姓氏。

梁姓是1962年由華陰遷來的庫區移民。 建國前的東樊村築有城牆,城門向東,堅固易守。

東樊堡約有200多年的歷史。據傳東樊村的先人由北樊村搬出,住在東草地,故名東樊村。

相傳東樊有個叫樊毓江的,身高體壯,公正清廉,祛惡扶正,且有清朝武舉之銜。周邊有些人遇到官司,都來找他從中調解說和,群眾甚為歡迎。

建國後東樊村農業生產有了較快發展。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推行以後,養殖奶牛、奶羊,種菜、務甜瓜已成了村民的主要致富途徑,僅甜瓜就有二百多畝。

截止2010年,東樊村共走出大中專畢業生20餘人。村內現有奶牛20多頭、奶羊近百隻、摩托電動車100多輛、三輪20多輛、汽車5輛、收割機兩台、建築隊兩個、超市兩個、醫療站1個、沼汽抽液車1台、大型吊車3輛,街道及出村水泥路全面貫通。

(三)北樊村 北樊村位於關山鎮南三公里處,全村150戶,473口人,826畝耕地。該村有樊、王、劉、雷等姓氏。

樊姓人多,王姓從山東遷來,劉、雷姓是由寧夏返遷安置的華陰庫區移民。舊時的北樊村有城牆,便於防守,傳說李虎臣曾駐守過此城。

樊姓祖籍-,到此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現在的南樊村、東樊村都是由北樊村相繼分出的。北樊村中原有樊氏祠堂,不知建於何年。

建國前北樊村有38戶,170人,1300畝耕地,居住環境惡劣,村民生活困苦,周邊人稱其「爛樊家」。後有人將村名改叫「永豐堡」,以振奮人心,但起色不大。

建國後,平整土地、興修水利、打機井、修大路、拴皮輪,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大家都住上了新房,水泥路面環繞全村。

全村共走出大學、專科、技術院校畢業生24人。現有大型吊車1輛、五輪三輪50多輛、商店兩個、醫療站1個、獸醫站1個、奶牛20多頭、奶羊50多隻,摩托、電動車、手機、電話更是家家都有。

二、本村人物 樊英(1426~1487) 字世傑,號默庵,祖籍臨潼義門里北樊村,其父樊斌在京為官,舉家遂移居北京。明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拜監察御史。

天順元年(1457年)石亨擅權朝野,樊英上疏-,被貶束鹿知縣,未行而復。次年,巡大同宣府二鎮,威令大行。

1461年,巡南城,嚴懲了被權貴包庇的惡棍張剛。後遭誣陷,罷歸。

成化元年(1465年),官復御史,以父憂去。1469年,擢遼東苑馬寺少卿。

1487年,擢山西布政司左參政,卒於。

4.新密紅色經典事例作文

河南省新密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溱洧二水左右襟帶、大隗具茨環列為屏,溱洧兩岸古文化遺址密布,莪溝北崗裴崗文化遺址距今約八千多年歷史。

在全市范圍內發現有裴李崗文化遺址12處、仰韶文化遺址11處、龍山文化遺址11處,其他還有二里頭和二里崗等文化遺址多處。特別是溱洧二水交匯處的中心區域內,有黃帝古都軒轅丘;有黃帝先祖少典氏的方國有熊之墟;有黃帝後裔祝融、鄶人和鄭武公在此建都的祝融之墟、鄶國故城和古鄭城;還有夏啟建都的新寨遺址;西周密人建國的密國都城;炎帝時補人建都的補國城,這些大小帶有都邑性質的古城址共有11處,形成一個引人注目的古都群。

古城寨遺址新密古城寨遺址就是黃帝古都軒轅丘。位於新密市曲梁鎮大樊庄村溱水東岸,城址面積17萬平方米,城牆內外有護城河,城內中心位置發現有大型宮殿基址和廊廡式建築,2000年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古城寨遺址與新寨遺址一起,被國家啟動的大型文化建設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選定為四個重點研究項目。

新寨遺址位於鄭州新密市城東23公里處劉寨鎮新寨村。遺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

北部為龍山文化晚期遺存,中部和南部為二里頭文化遺存。1979年3~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試掘。

該遺址包含有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遺存,龍山文化窖穴有圓形、橢圓形和袋形三種,直徑為2~3米,深為0.9~1.8米。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有深腹罐、鼎、甑、盆、碗等;石器較少,僅有刀、錛和石鏃等。

補國城補國,上古封國。其地原為補部落人居住,夏朝建立,遂以原地相封,故名補國。

其舊址在今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鎮打虎亭村北補子廟西南。范圍相當於今河南新密市西南部和登封市東部。

鄶國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東35公里處曲梁鄉樊庄東古城角寨村。西周鄶國都城遺址。

鄶國於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鄶國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鄶城的舊址上切削加高。

現有城牆高約5~7米,下層2~4米為西周鄶故城舊址。城呈長方形,東牆長330米,西牆瀕臨溱水,長336米,南牆長435米,北牆長442米。

有熊之墟根據戰國以來的文獻記載,特別是晉以來的相關史志,都記有新鄭為有熊之墟,而又與新鄭境內的有關傳說和考古資料相印證,新鄭為有熊之墟是可信的。祝融之墟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其范圍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

5.陝西渭南市臨渭區歷史上的歷任書記都是誰

渭南市臨渭區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是渭南市委、市 *** 所在地,渭南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郵政編碼:714000,電話區號:0913。行政區劃 臨渭區轄8個街道、15個鎮、7個鄉:杜橋街道、人民街道、解放街道、向陽街道、站南街道、雙王街道、良田街道、崇業路街道、橋南鎮、陽郭鎮、故市鎮、下吉鎮、三張鎮、交斜鎮、辛市鎮、崇寧鎮、孝義鎮、吝店鎮、田市鎮、官底鎮、官路鎮、豐原鎮、閻村鎮、河西鄉、大王鄉、龍背鄉、信義鄉、南師鄉、憑信鄉、官道鄉。

其中,良田街道、崇業路街道由渭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 杜橋街道辦事處(610502001) 轄12個社區居委會(樂天、鐵二十局、國貿、西嶽、三賢路、紅化、市財政、杜橋、渭紡、朝陽西路、中心廣場、惠園)、3個村委會(盈田、車雷、五里鋪)。

人民街道辦事處(610502002) 轄13個社區居委會(朝陽東街、南塘、東風影院、東風東街、東風中街、人民東街、人民中街、勝利東街、勝利中街、渭南鍋爐廠、招商、樂天中街、民生北路)、3個村委會(園里堡、曙光、尤西)。 解放街道辦事處(610502003) 轄9個社區居委會(渭通、陝西路、渭南供電、印機、光華、市二院、幸福、西南京路、新世紀)。

向陽街道辦事處(610502004) 轄7個社區居委會(文昌閣、林機、西門、鐵二處、尤河、通塬、新寺)、26個村委會(蔣家、西張、瓦塔、保豐、畢家、趙家院、農元、翻身、郭壕、蘆家、馬家、馬溝、孟家、程家、趙王、東王、田家、康溝、郭庄、長閔、新莊、張嶺、淹頭、樊家、蔡郭、赤水)。 站南街道辦事處(610502005) 轄10個社區居委會(秦東、渭南師、西電、鐵路鑫苑、四號、秦牛、紅旗、佳苑、渭南職專、朝陽)、4個村委會(貟張、高田、韓馬、李家堡)。

雙王街道辦事處(610502006) 轄17個村委會(雙王、槐衙、張劉、八里店、朱王、許村、羅劉、梁村、趙村、豐蔭、喬村、紅星、西慶屯、木屯、靈陽、張東、張西)。 良田街道辦事處(610502007) 轄10個村委會(安雷、安陳、良田、金花、聖店、上庄、大寨、廟南、廟北、姚家)。

崇業路街道辦事處(610502008) 轄6個村委會(麻李、王賀、鄭家、大閔、白揚、周家)。 橋南鎮(610502100) 轄34個村委會(橋南、平和、箭峪、拾甲、黑張口、楊魏、段李、寺峪口、西山口、天劉、曹峪口、時家、花園、綜合、雙馬、秦陽、水泉、代家、暢家、小峪寺、長魏、黎明、階子、廟底、嶺東、毛家、雙合、嶺西、大寺、煙村、常村、五渠溝、箭坡、清水河)。

陽郭鎮(610502101) 轄32個村委會(陽郭、西劉、張胡、靈陽、牛家、賀家、廟底、坡史、古范、北庄、雙雷、姜河、白嘴、安嶺、嚴峪、樊梨、員曲、寺南、南楊、北楊、屯張、谷李、堡里、王明、葛溝、灣渠、康坡、南高、西高、北李、北董、東坡楊)。 故市鎮(610502102) 轄18個村委會(故市、板南、故寨、白家、牛家、尹王、顧家、周曹、樓史、地堯、板北、東屯、辛、杜王、巴邑、春光、營里、橋馬)。

下吉鎮(610502103) 轄33個村委會(東關、西關、光明、邵劉、星光、陽尹、旭光、北徐、杜家、雙明、甘庄、新興、牛角廟、新店、碟吳、柳園、川王、閆柳、北七、紅林、高鈔、屈駕、凹里張、吝村、城角寨、見駕庄、城南、梁張、神寺、雙樓屈、張庄、同家、曹王)。 三張鎮(610502104) 轄24個村委會(三張、張毛、定李、韓家、宋村、邢家、背坡、盛家、中張、薛家、西洛、東洛、郭西、郭東、溝北、於家、北原、油張、鐵王、鐵韓、溝孟、岳家、油王、坡王)。

交斜鎮(610502105) 轄19個村委會(光新、果園、美王、光二、秋池、光一、新寨、興禹、辛興、蘆任、仁村、交斜、雷豐、渭陽、團結、侯家、五豐、來化、秋豐)。 辛市鎮(610502106) 轄22個村委會(辛市、南孟、觀西、布王、東四、馬渡、里仁、新馮、王、大吉、賀田、大田、龐家、小霍、大寨、太夫張、劉田、東酒王、大李、前峰、燈塔、權家)。

崇寧鎮(610502107) 轄25個村委會(崇寧、樊庄、郭村、王堯、嚴家、隱村、五星、靳尚、線王、馮家、郭向、宋家、申田、田村寺、花廟、杈張、左家、尹家、斗田、徐村、仁村、小官、小官堡、段村、昝王)。 孝義鎮(610502108) 轄13個村委會(孝西、孝東、孝北、孝南、金灘、明星、吝家、洪新、杜家、詹家、什馬、南劉、北周)。

吝店鎮(610502109) 轄20個村委會(吝店、吝南、常庄、程曹、胡家、石佛、刁劉、紅花店、十三、金馬、華蓮、殿王韓、時趙、小鍾寨、紅池、高廟、賈家、荊村、永樂、趙家)。 田市鎮(610502110) 轄13個村委會(新田、南張、臘羊、伏家、滿寨、黑楊、樓趙、屈家、蒲家、蘇武、趙東、牟家、井家)。

官底鎮(610502111) 轄21個村委會(官底、薛、薛、廟王、保王、樓王、陡廟、陌張、趙家、紫郭、家、北郭、竹李、筱村、東來、黃家、朱家、左家、姜家、惠豐、化佛)。 官路鎮(610502112) 轄16個村委會(官路、新村、北志道、雲祥、豐潤、潘家、南志道、大同、張千戶、邱寨、吝家、郭田、吊庄、潼關寨。

6.韓城 黨家村 歷史背景

歷史 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黨族始祖黨恕軒由本省原朝邑縣逃荒播遷至此定居。恕軒娶鄰村樊氏女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肅河洲「屯田」未歸外,長子君顯為長門,次子君仁為二門,三子君義為三門。他們都人丁興旺,綿延至今,已傳25世。元末明初,賈族始祖賈伯通由山西洪洞遷居韓城,先棲居縣城、賈村等處。其第五世賈連娶黨姓女,生子賈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賈璋以甥舅之親定居黨家村,興家立業,他們仍奉伯通為始祖,也子孫繁衍至今,已傳24世。從「輩份」說,賈姓第六世相當黨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稱,直到現在保持不亂。

清朝前期,黨家村黨賈兩姓分幾處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經商。由於能抓住時機,經營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嘉慶、道光、咸豐三朝是黨家村經濟史上的黃金時代,據傳往老家運送銀兩的鏢馱絡繹於道,號稱「日進白銀千兩」。與此同步,黨家村翻舊蓋新,進入了一個持續百年的修建四合院 *** 時期,一並築起了祠堂、廟宇、文星閣等配套建築。咸豐初年,村中集資築建泌陽堡,同時建起了寨堡中幾十座四合院。至此,黨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聞名遐邇了。

但使黨家村飲譽中外,首先應歸功於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和日本九州大學的共同努力。1986年他們聯合組團來此進行了兩次深入細致的調查。1991年,由該團日方團長青木正夫教授執筆用日文寫成的《黨家村》一書問世。標志著對黨家村的重新發現。而後,國內各級文字,影視傳煤,相繼作了專題報導,才使黨家村有了今天這樣的知名度。

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革命」時期,村中相當一部分廳房、哨門、戲樓被拆毀賣掉,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讓人慶幸的是在改革開放帶來的農村建房 *** 中黨家村採取了保留古村古貌另闢新村的作法,而現存的一百多座四合院以及祠堂、文星閣、節孝碑、看家樓、泌陽堡已被國家當做珍稀文物加以保護,向中外開放。

如今,黨家村人仍在這古老的四合院中生活勞作,繁衍生息,並天天熱情地歡迎著國內外遊客。 希望對你有幫助

7.河南商水都袁老鄉都有什麼村阿

袁老鄉地處河南省商水縣城東南部,與位集、平店、化河、固牆四鄉鎮交界。交通便利,歷史悠久,歷史名人袁紹故里。轄27個行政村,62個自然村,192個村民組,全鄉總人口46000人,總耕地面積51000畝,10300戶。

該鄉共元關廟村、二府集村、郭庄村、南李庄村、三仙廟村、盛庄村、東馬庄村、劉灣村、承屯村、朱屯村、王屯村、張橋村、袁老村、袁腰庄村、老虎庄村、樊庄村、羅堂村、前劉樓村、王莊寨村、賈閣村、賈寨村、楊寨村、馬河村、南曾庄村、東連橋村、袁高樓村、鄭橋村27個行政村。

8.新密紅色文化作文怎麼寫

人生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有喜有悲,每個第一次都是值得你珍惜。我也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就拿做飯來說把,我把我家的廚房弄得昰一團糟啊!「哎呀!今天誰來掌廚啊……」沒人回答我。我找遍全家也不見半個人影。這昰什麼?一張紙條,上面很隨意的寫著「中午我們吥回家了,你自己做吃的吧」。我沉默楽一會兒。然後,腦袋裡出現了一句話「我吥會做飯啊」!「咕嚕、咕嚕……」

我的肚子開始叫苦了,沒辦法,自己動手做吧!我進到了那個讓我不安的廚房。首先打開冰箱,「侑什麼呢」雞蛋、白菜、土豆。那今天就做個雞蛋、白菜炒飯吧!呀!先把蛋打出來,攪啊攪,應該可以了。白菜,先洗洗。接著慢慢的一刀一刀的切著。「怎麼會這樣」?大小不一,厚的厚,斷的斷,白菜掉楽滿地;雞蛋也弄得到處都昰。吥管了,填飽肚子才昰最重要的。先到油,少到一點。可以放雞蛋了,炒阿炒;再放白菜,繼續炒,再放飯又炒楽一下。放了半勺的鹽巴!翻啊翻,起鍋了!鼓掌!

色還可以;氣味有點怪;味——吥敢吃!鼓起勇氣嘗一點,有點咸了,還侑點生菜沒熟的味道,太油!總結完畢。我只有等著媽媽回來幫我收拾殘局。還侑,幫我做點可以吃的吃的!這就昰我的第一次,你的第一次昰什麼呢?

『叄』 新村村的歷史沿革

新村村,古稱新村,解放前後叫屬於葯范保,田源保,解放後曾改為田口大隊新村組、新村大隊,1984年改為新村村至今。新村村是我縣的革命老區村之一。東漢末年由永安貢川陳氏子孫在此定居開發,陳姓人口已延續四十七世。1975年沙蕪庫區移民遷入定居二個村,其中:水東隊37戶,132人,100%姓陳;馬家塘隊30戶,101人,90%姓黃。

『肆』 寫歷史文化村怎麼命題目

可以寫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XX村歷史的變遷。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由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伍』 鄉鎮歷史沿革怎麼寫

問題一:南鄉鎮歷史沿革的介紹 1958年設南鄉鄉,同年改公社,1984年改南鄉鎮、板路鄉。1997年,南鄉鎮面積233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紅宜、高山、陳塘、碑塘、橋板、蔡村、五合、合山、天亮、松柏10個行政村和居委會;板路鄉面積132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轄社頭、三碼、大沙、板路、高義、竹蓮、廣龍、民主、竹瓦9個行政村。2003年末,南鄉鎮面積233平方千米,總人口37716人,鎮 *** 駐南鄉街,轄11個村(居)委會、1個航運公司;板路鄉面積132平方千米,總人口48265人,鄉 *** 駐板路新街,轄9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板路鄉,並入南鄉鎮,調整後南鄉鎮管轄紅宜、高山、陳塘、碑塘、橋板、蔡村、五合、合山、天亮、松柏、社頭、三W、大沙、高義、竹蓮、廣龍、民生、竹瓦等18個村和板路、南鄉2個社區,總面積365平方千米,人口8.5萬人,鎮 *** 駐南鄉社區。

問題二:鎮山村的歷史沿革 該村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據《李仁宇將軍墓誌》載: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明廷「平播」,時江西吉安府盧陵縣協鎮李仁宇奉命以軍務入黔,屯兵安順,及黔中平服廣順州糧道開通,遂攜家眷移至石板哨鎮山建堡屯兵,其妻因水土不服病逝,李仁宇入贅鎮山,與班氏結緣,生二子,長子姓巧衫李,次子姓班,有400多年的歷史。現村民以李、班兩姓為主。布依語言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第二土語區。因鎮山地處貴陽市郊,且長期與漢民族交往,除老年人會布依語外,大部分村民操漢語。

問題三:求鄉鎮2011年至2015年年鑒包括機構,沿革,編制,職能怎麼寫 如果樓主是需要格式上的參考,可以參考一下,中國縣域年鑒鄉鎮卷里的編撰格式和內容,這個年鑒上數據圈論壇上就有。

問題四:靈鄉鎮的歷史沿革 靈鄉鎮,位於大冶縣南西南部,總面積135.8平方公里。――90版《大冶縣志》封建時期:明成化至清宣統年間,鎮地屬湖北武昌縣靈溪鄉的靈一里、靈二里、靈三里(部分今屬陳貴鎮)、靈四里、靈五里、靈六里(大部分今屬金牛鎮)。民國時期:民國三年(1914年)屬鄂城縣第三區,區公所設在金牛。1942年裁區並鄉,鎮地屬鄂城縣龍靈鄉(大冶談家橋)、鍾毓鄉(大冶燕窩鋪)、和濟鄉(大冶毛家鋪)。1946年全縣21個鄉鎮改編為18個鄉鎮,金牛、鍾毓兩鄉合並改名為虯川鄉。――鄂城縣國民 *** 檔案共和國時期:1949年,鎮地屬鄂城縣毛鋪區、金牛區的羅橋鄉、賀余鄉、毛鋪鄉、晏鋪鄉、燕窩鄉、下周鄉、大汪畈鄉、談橋鄉、大橋鄉、西洪鄉和石姑鄉;1951年撤並調整後,轄有15個鄉和2個鎮,分屬鄂城縣第十四區、十五區;1955年11月,將晏公區、談橋區和金牛鎮劃歸大冶縣,屬大冶縣金牛區的談橋、大橋、羅橋等鄉;1956年5月,屬十六指導組;1957年4月,屬金牛區的談橋、大橋、羅橋等鄉;1958年,鎮地成立靈鄉鐵礦;1958年10月,屬靈鄉公社的談橋、大橋、羅橋等鄉;1958年11月,屬上游公社,後孝友腔並入金牛公告枯社,屬談橋、大橋、羅橋管理區;1959年成立靈鄉辦事處;1960年,成立靈鄉鎮;1960年,屬金牛區;1962年6月,定為市轄縣代管鎮。1962年,屬談橋區;1964年,屬礦山區;1975年,談橋、大橋、羅橋三公社並成靈鄉公社;1984年3月,改稱靈鄉鄉,12月11日,靈鄉鄉並入靈鄉鎮,轄村民委員會十五個,村民小組205個,自然村205個,人口28241人,其中男14617人,女13624人,非農業人口1465人。

問題五:白沙鎮的歷史沿革 白沙鎮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時期曾在此興建大聖寺,此後,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設建制鎮,民國時期在此設江津縣第三區署。解放後,這里曾6年作為江津縣人民 *** 所在地,1980年至今,設白沙鎮人民 *** ,現為區級鎮。在《蜀中廣記》、《太平廣記》等卷中考證在唐代時期白沙就因大聖寺而聲名遠播,由此可見當時的白沙也有相當程度的繁榮。也成城鎮也說不定,但建於何年,規模,格局如何,今也失考。典籍可籍的建鎮年代在北宋前期。由曾肇、李德昌等根據原修於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九域圖》於宋神宗趙項寧年間(1068~1077年)所重修的《元豐九域志》。在卷八記載「雍熙四年,南平縣並入江津。江津,(渝)州南一百二十里,有漢東、伏市、白沙、長沙、聖鍾、石羊、玉欄、靈感、石鼓、沙溪、仙池、平灘、石洞、三槌十四鎮」據之可判定,白沙建鎮早則在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距今已有千年之久的歷史。元朝同設建置鎮,元末明玉珍據蜀,以重慶為都建立大夏政權,把江津改為畿甸邑,白沙鎮隨之而第一次成為」畿甸」之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之子明升歸順朱元璋,明王朝將白沙鎮改為白沙里。明神宗萬曆九年(1581年),在白沙水驛設置水驛,《明會典》和《讀史方輿紀要》都將白沙水驛與k溪水驛,漢東水驛,白渡水驛並稱為江津的四大水驛。清代設巡檢司,設建置鎮。發展到清代中後期以後,它憑仗水驛之利日益凸顯出了區域性的物資集散樞紐作用,不僅成為川東,川南一大水路要津,而且是川黔滇驛道上的一個重要集鎮。民國時期設鎮公所,白沙為江津縣第三公署,白沙更是憑借長江水道上興旺的商貿運輸,造就了繁榮的城鎮格局。1949年11月29日,白沙宣告和平解放。當年12月,即建立江津縣第五區委員會、第五區人民 *** ,下轄白沙、三口、幾子、塘河、永興等五個鄉鎮,區黨委和區 *** 都設在白沙鎮。1951年4月,江津縣人民 *** 也移置於白沙鎮,白沙鎮充當了縣治所在地,是江津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直到1956年7月縣 *** 遷回城關鎮(即幾江鎮),方恢復到原先地位。縣 *** 遷出次月,白沙撤區設鎮。1957年設白沙鎮人民委員會。1970年成立白沙鎮革命委員會。1980年至今,設白沙鎮人民 *** ,為縣級鎮。著名愛國詩人吳芳吉,地方史學家鄧少琴,國畫家張采芹,愛國將領抗日軍長夏仲實,書法家周浩然,油畫家陳可之,作曲家王錫仁,前國家女排主教練鄧若曾,原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將,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士周光召,當代科技創造發明家張朝吟、政治家謝添等,都曾在這塊沃土上生活、學習或工作。中國 *** 創始人之一陳獨秀、原國民 *** 軍委副委員長馮玉祥將軍、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等都曾在白沙留下了動人的故事和大量文化財富。

問題六:小站鎮的歷史沿革 小站原為退海之地。《滄縣志》在中塘窪條下稱它為「下污」,屬明代鹽場管轄的草盪。清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發生,英法美三國兵艦集結大沽口,同治帝詔調李鴻章的淮軍馳赴近畿駐扎。李出任直隸總督,其親軍營――周盛傳部盛字軍9000人於是由臨汾調往天津,於次年在青縣馬廠駐扎,之後又設防新城(今屬塘沽)。同治十三年(1874),在馬廠和新城之間修築了「馬新大道」,沿途設立驛站,40里一大站,10里一小站,共設大站4所,小站11所。光緒元年(1875),盛字軍由馬廠移屯澇水套,這里是大沽以西的第五個驛站,軍士習慣稱小站,此即今日小站地名由來。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袁世凱奉旨在天津小站督練新建陸軍。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袁世凱接替胡保在小站督練新建陸軍。他在原10營近5000人的定武軍基礎上,又增募新兵2000多人,聘請了更多的德國教官,採取近代德國陸軍制度,組建步、馬、炮、工、輜等兵種,全部採用外國新式武器裝備,並制定新的營規營制、餉章、操典。袁世凱在小站設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除了起用當年隨李鴻章來北方駐防的淮軍舊將外,又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處總辦或統帶;派曹錕、盧永祥、王占元、段芝貴、李純等分任各營哨官;並委派舊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紹儀辦理文案。為了提高兵士的素質,同時控制軍事教育權,袁世凱還建立了步隊、馬隊和炮隊等隨營學堂和德文學堂,統稱「行營武備學堂」。光緒二十四年(1898),袁世凱出賣了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博取了慈禧和直隸總督榮祿的信任,他的新建陸軍也從此出了名,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並稱為北洋三軍,這便是袁世凱軍閥集團冠以北洋二字之始。在軍事裝備訓練方面,袁世凱極力採用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然而,在選拔將領方面,仍因襲湘淮軍閥的舊習,「兵為將有」,專門培植依屬於自己的勢力,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最後形成軍閥集團。北洋軍閥集團是清末民初由天津小站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個武裝集團,這個集團曾經影響中國政局10多年,對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影響巨大。小站練兵,揭開了清軍編練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國近代軍制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

問題七:九重鎮的歷史沿革 古人在這里興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稱九重堰。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資料都將該地稱為九重堰。近代聲稱是蒙古人的後裔在此修建九重院而得名之說實為誤傳,這種謬傳是因堰和院的讀音近似造成的。 古代為九重堰。1958年建九重人民公社,隸屬於鄧縣(今鄧州市)。1969年1月26日,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在九重陶岔石盤崗開工。隨著20世紀70年代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竣工,丹江口水庫淹沒淅川大面積土地,1972年12月,鄧縣的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歸淅川縣,由此鄧州市所轄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陶岔村劃歸淅川縣,但鄧州市保留了渠首兩岸100米的管轄權和行政機構管理權。1984年改九重人民公社改為九重鄉。1996年九重鄉升格為九重鎮歸淅川縣管轄。

問題八:新灣鎮的歷史沿革 1995年10月撤區並鄉,原楊閣老鄉全部及明月鄉的明月村、柏沖村兩個村並入新灣鎮。2006年11月沅江市鄉鎮機構改革撤鄉並鎮未動而沿襲下來。其地自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即屬沅江縣治(時名葯山縣)。明洪武十年(1377年)沅江並入龍陽縣(今漢壽縣)。十三年(1380年),恢復沅江縣建制。赤山以騎龍分水為界,山之西半部仍隸漢壽縣,設「赤山總」;東半部歸隸沅江縣,設「赤江湖保」。新中國建立後,漢壽縣管轄區域設蠡山鄉,沅江縣管轄區域設蠡雲鄉。1950年12月,屬漢壽縣管轄之赤山西半部劃歸沅江縣,先後屬九區、二區、赤山區管轄。1956年9月轄域建立楊閣老鄉。1958年10月,赤山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4月赤山復區,轄地仍為楊閣老鄉。1961年11月,始設龍山人民公社,駐地新灣村。1978年6月,撤區建赤山人民公社。1980年2月,復區社建制。1985年2月鄉改鎮。1995年10月,撤區並鄉,新灣鎮和楊閣老鄉合並為新灣鎮,駐地新灣村。

問題九:大瑤鎮的歷史沿革 大瑤與澄潭江、文家市等周邊鄉鎮在春秋戰國時期皆屬吳楚邊界之地,在各鄉鎮境內均還有相關歷史遺跡可尋。從2000年扁塘村新建花炮廠發掘的古漢墓群推斷,早在秦漢時期,大瑤就是瀏陽境內一個活躍的人口居住聚集地。東漢建安14年(公元206年),孫權析臨湘縣(今長沙)置「劉陽」,大瑤地區開始隸屬瀏陽管轄。隋唐時期,大瑤人李畋發明爆竹,奠定了一千多年後大瑤經濟產業的基石。明清時期,大瑤地區制陶業發達,陶窯林立,以生產水缸類陶器聞名,因得名「大窯」,後隨著制陶業中心轉移到南川河下游的醴陵境內,大瑤的制陶業日漸凋敝,逐漸為花炮產業所取代。民國22年設大瑤鄉,新中國成立後,大瑤行政多次變動,1950年廢鄉設大瑤區,1956年撤區並鄉復為大瑤鄉,1958年冬撤大瑤鄉設紅旗人民公社,1983年2月撤銷公社恢復鄉鎮制度,復設大瑤區(下轄6個鄉:大瑤鄉、金剛鄉、楊花鄉、山下鄉、大聖鄉、澄潭江鄉),1995年撤大瑤區並鄉,單列為大瑤鎮(1993年改鄉建鎮)。

問題十:河口鎮的歷史沿革 河口鎮,鉛山同知駐河口。同治《鉛山縣志》載:河口鎮,縣北三十里,即古沙灣市也。當信河鉛河二水交會之沖,在I口九陽石之上。商賈往來,貨物充。乾隆四十年改駐湖坊,移軍糧分府駐扎於此。按,河口之盛,由來舊矣。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楫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斯鎮盛事,實鉛巨觀。第操奇贏者多踐土,甘敗類者或潛形。旌別彰癉,防泛輯安。當必有道以處此。河口是有著得天獨厚條件的航運港口。信江流至河口,水面增寬,水流平緩,水深清澈,又有鉛山河水南來合流,信江上往來的商貨大多都在這里換船,轉運別處。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記》中記述:河口有水自東南分水關發源,經鉛山縣,至此入大溪,市肆甚眾,在大溪之左,蓋兩溪合而始勝重舟也。河口,因位於信江、鉛山河等河流交匯之口而得名,成鎮於唐朝初,北宋初年發展為贛東名鎮。北宋 *** 在鉛山設鉛山銅場,並設永平監鑄錢,有10多萬工人,每年采銅38萬用斤、采鉛28萬斤。此時的河口,人來船往,一派繁榮。到明代,河口的商事更是繁榮。著名史學家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指出:「明代中葉,江南水運發達的城市商業日趨繁榮,形成五大手工業區,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這五大手工業區之間保持著密切的商業聯系。」河口明清古街,由東向西沿信江南岸而建,全長25公里,路面用長條青石和麻石鋪砌,現尚存舊時店鋪450多家,建築風格為明清特色。明清時,河口是閩、浙、贛、皖、湘、鄂、蘇、粵等地百貨集散地,商賈雲集,沿江10多處碼頭泊船達數千艘,常有船到三日不能靠碼頭,極盛時有店鋪2000多家,大小紙店100多家,茶行50多家,豐城人何柱成開的葯號金利合與全國500多家葯號有業務往來,徵商朱少峰的綢緞店資本逾20多萬銀元,晉、陝茶商每家資產均在30萬銀元以上,各地商人在河口建的會館有20多家,徽寧會館在河口的同鄉會員有724人。清乾隆八年,《鉛山縣志》記載:(河口)「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輯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斯鎮勝事,實鉛山巨觀。」民間有「買不盡的河口,裝不完的漢口」之說。商界則稱之為八省碼頭」。如今的河口鎮,當年的九弄十三街格局依然如故,穿城而過的惠濟河小橋流水的風韻猶存,舊時的繁華仍然可以窺見。有關人士指出,河口明清商貿古鎮是珍貴的歷史遺產,文化厚重,是構建上饒「大旅遊」格局一個潛力巨大的資源。

『陸』 鄉村歷史

編者按:六十年一甲子,一部鄉村發展史,就是一部共和國發展的歷史。

從大寨到小崗,從南街村到華西村,從烏沙村到三元里……這些中國村莊的代表,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發展模式,為中國鄉村命運的轉變作出了最生動的註解。

這些村莊,或因為重大事件,或由於重要人物,從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轉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意義,並成為時代變遷的標志。

曾經,大寨是全國農業發展的樣板;小崗是包產到戶的急先鋒;南街村意欲走向「大同世界」;大邱庄因「以鋼為綱」而紅極一時;華西村更有著不同「版本」的傳奇色彩;而名不見經傳的烏沙村和三元里,和許多村莊一樣,還在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發展方向。

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結局。江蘇華西村,2008年年產值據稱高達450億元;小崗村也在尋求轉型;大邱庄則否定了當初的發展模式;外企的進入讓烏沙村一夜間「麻雀變鳳凰」;至於三元里,城市和工業化的發展,讓農民實實在在地受益……

在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前夕,《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特地回到當年鄉村,帶您回到歷史現場,一起去尋找那段歷史的記憶。

大寨:七千分之一的奇跡

20世紀60年代,全國曾展開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40多年過去,工業化已成為大寨發展的新動向,目前該村僅有不到10%的人在從事農業。

「大寨羊毛衫,溫暖您的心」;「食大寨陳醋,走健康之路」。站在大寨村口,環顧四周,能看到的,除了這些醒目的標語,還有大寨牌水泥、大寨酒、大寨牌襯衫、大寨牌鋁塑管、大寨牌核桃露等廣告,與村口大門上鮮紅的「大寨」二字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大標語,相映成趣。

20年前,人們很難想像,一個200餘戶人家、500多口人,總面積僅有1.88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時至今日,它依然不斷被人們提起。

處於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解放前,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群眾生活困苦。解放後,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集體,決心改變落後面貌,戰天斗地,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開辟了層層梯田,通過艱苦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在毛主席的號召下,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從此成為農業的一面旗幟。

1980年代初,全國掀起包產到戶的熱潮,大寨獨走自己的集體之路。今天,縱觀全國發展較好的7000個村莊,基本上實行的都是土地集體耕作,大寨就是其中之一,成為不走尋常路的七千分之一,並且一直充滿獨特的活力。

今天,當我們再次將焦點轉移到大寨時,包括小崗村在內的很多村莊,關注的已不再是大寨的農業經營模式,而是它的「非農」產業。

依託名地、名人,打造大寨品牌,可以說是大寨人最精明、最成功之處。如今的大寨,擁有30多個冠有「大寨」字樣的知名品牌,「大寨」這個品牌的無形資產給村裡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來大寨旅遊的客人,要求喝「大寨」酒,飲「大寨」核桃露,吃「大寨」壓餅、窩頭。在著力打造「大寨」經濟品牌的同時,「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價值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了解。大寨的當家人郭鳳蓮自豪地說:「我們利用品牌搞聯合,利用資源出產品,既宣傳了大寨本身,又把溫暖送給人民,還提高了經濟效益。」

抓住機遇的大寨,如今已開發成為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片片池水波光旖旎,處處果園碩果累累。現在,只有不到10%的人在從事農業,更多的是在企業里做工人,畢竟林立的旅遊公司、毛紡廠、針織廠等都需要工人。雖然仍舊實行公社分配製度,但也不排除家庭經營,只要每年向公社交1000元錢,就可以享受公社的福利。醫療免費,教育免費,養老金照發。

「如果農業是大寨立村之本的話,那麼改革開放就是大寨的強村之路,艱苦奮斗就是大寨的創業之魂。」這是郭鳳蓮常愛說的一句話。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洗禮,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大寨早已隱去了它神秘的光環,回歸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它行進得沉穩而踏實。

南街村:「大同」道路能走多遠

一度被媒體稱為「紅色億元村」,曾以「共產主義小社會」理念而聞名。

6月,正是河南農村的麥收季節。

現代化農業機械的引進,大大縮短了農民們的麥忙時間,南街村周圍的麥田裡,遠遠望去,只留下大片大片收割機作業後整齊的麥茬。正在路邊忙著曬麥子的村民高興地說,「今年麥子有好收成了」。幾天前,他們的「班長」王宏斌頂著晌午的大太陽,帶著領導班子站在地頭,指揮他們收小麥。

南街村的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融資方式歷來備受爭議,自從南街村股權改革被媒體曝光後,王宏斌似乎不太願意接受媒體采訪。

1986年,全國農村紛紛推行「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南街村卻在王宏斌的帶領下,重新走上了集體化道路。2004年11月,南街村集團第25次股東會議後,原本由5家集體股東構成的南街村集團進行了股權結構變更。這次股權改革徹底使南街村這個「共產主義新農村」、「紅色億元村」的形象土崩瓦解。一時間,「共產主義樣板村股份化了」、「領導私分集體股權了」、「南街村集團快破產了」……各種質疑聲音不絕。王宏斌,這位南街村集團的掌舵者、當家人,當年集體化道路的踐行者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人斷言:南街村,這個堅守了近30年的烏托邦式理想行將終結。

事隔5年,批評惋惜的聲音逐漸淡出,在這塊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或褒或貶的爭議背後,南街村依然還在堅守「毛澤東思想、集體化經濟才是致富法寶」的精神。

不管外界的批評如何尖銳,王宏斌並不認為南街村集團的改革是對集體化經濟的背叛。在他看來,南街村集團的股權改制只不過是為了更好地適應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全是一種形式,為了湊夠股東人數」,本質上沒有什麼變化。證明股改後集體經濟性質沒有變化的是,王宏斌等股東還領著村裡統一的福利,每月拿著250元的工資,從沒拿過什麼分紅。對於外界的質疑,他把2004年南街村的股權改革歸結為自己「對有關法律文件學習不夠」。

就在輿論紛傳,南街村走「大同」道路的理想將破滅之時,記者在南街村看到,村民們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這里的村民依然住在統一的村民樓里,免費享受讀書、就醫等多項福利待遇,月月都能領到工資。每日清晨《東方紅》的歌聲依然那麼嘹亮,工廠里的工人們仍然忙碌萬分。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2004年後,南街村其實還是在堅持走集體化的老路子,「班長」每月還是拿著一成不變的250元工資,村民們幾乎還是享受著統一的福利。如果說變化,那就是「旅遊景點比以前多了兩個」。

有人說,南街村的發展模式自始至終是個錯誤,但不管怎樣,南街村依然在「大同」的道路上前行,至於未來的前景如何,要交由歷史來見證了。

小崗村:徘徊在集體與個人時代

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78年末,率先在全國實行「大包干」,此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聲。進入21世紀,小崗村開始重走「集體農業」之路。

中國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而農村改革又是從小崗村的「分田單干」開始的,小崗村作為改革的先鋒,受到各方矚目。想像中的小崗村是鳳陽花鼓、改革先鋒、朱元璋……沒有到過小崗村的人,總是先入為主地給小崗村貼上各種標簽。

沿京滬線,經安徽蚌埠,一路向東,車行三個多小時,正午時分,駛入標志性的樓牌後,終於進入小崗腹地。走在小崗村,有兩座「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新擴建的大包干紀念館,一座是村民文化廣場上石雕版的鄧小平語錄,這兩座東西相望的「雕塑」無聲地述說著改革先行者的輝煌。而村頭成片的葡萄架、蘑菇大棚和玉米地似乎又在不斷地昭示著這里依然是一個普通的中國村莊。

1978年,為了生計,小崗村18個人,在「生死狀」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這份「生死狀」拉開了中國農村發展的序幕。「大包干」讓小崗村聲名鵲起,並迅速解決了溫飽問題。「大包干」的歷史貢獻怎麼評價都不過分。「沒有包產到戶,農民就不能解決溫飽問題,國家就沒有後來的發展!」 小崗「大包干」帶頭人嚴俊昌將這句說了無數遍的話,再一次鄭重地告訴了記者。說話時,嚴俊昌把雙手揚得很高,彷彿兩只手想同時觸摸歷史和今天。

30年白駒過隙,這18個村民簽下的「生死狀」還歷歷在目,功勞簿上卻爬滿了灰塵,拔得改革頭籌的小崗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卻丟掉了改革的先機,沒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起得最早,走得最慢」成為農村改革以後小崗村獲評最多的按語。

2004年,安徽省財政廳幹部沈浩進駐小崗,成為村裡的帶頭人。擺在沈浩面前的還是那個老問題:溫飽解決之後怎麼辦?「一家一戶的土地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我們急需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小崗村村支書沈浩說。小崗村似乎又陷入了山窮水盡的困境。遊走在集體與個人間的小崗村一度迷失了方向。

走在小崗村的青石路上,不時遇見前來參觀交流的團體,就在好奇的人們試圖剖析改革先鋒的「特質」時,小崗村已然謀求變革。沈浩一行13人三次南下華西村「取經」,華西村一派豪華都市景象讓小崗人「心動不已」。沈浩決定,「重走規模化集體耕種和興辦鄉鎮企業之路」。人們怎麼也想像不到,從集體經濟出走30年後,小崗村有朝一日要重新「歸隊」。當地人愛說,「求變是小崗村的宿命」,果不其然。

小崗人決心把敢闖的精神繼續下去,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經營被列入發展計劃,2006年,嚴金昌以500元/畝的價格把10畝承包地租給上海一家養殖公司,用於發展種豬擴繁基地。他還接受了公司聘用,成為養殖場管理者。據他介紹,目前全村出租或流轉規模已經達到600多畝。

記者離開小崗時,村裡正請專家作總體發展規劃。目前小崗村基本形成了「現代農業——旅遊產業——工農業協調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共識。沈浩說:「有了長遠規劃和長效發展機制,不管以後誰離職,小崗都會保持發展的連續性。」此言不虛,小崗村目前正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窮則思變,剝去小崗村那道光環,其實它就是一個普通的村莊,和全國千千萬萬個村莊一樣,一片土地,一方百姓,由於沒有更多的優勢,面臨著解決溫飽後的出路問題,求變是唯一的希望。小崗村又是不同的,它是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中國普通農村的縮影,解決好小崗村的出路問題,就能解決好中國多數農村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小崗村的出路就具有了更重大的意義。

大邱庄:草莽時代的鄉村印記

鋼產量豐富,20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其後,隨著禹作敏的鋃鐺入獄,「大邱庄模式」終告失敗。改制後的大邱庄鎮,經濟正在逐漸復甦。

車子從團泊窪水庫旁駛過時,有微風在湖面上掀起些許漣漪,讓人不由得想起詩人郭小川的詩:秋風像一把柔韌的梳子,梳理著靜靜的團泊窪。當年這首《團泊窪的秋天》,讓人們記住了美麗的團泊窪。但自20世紀70年代末大邱庄橫空出世起,團泊窪便已降為它的注腳——只有在提起大邱庄時,才會順便提到它。

在百億路口,滿載鋼管的卡車,首尾相接,等待著從路口通過。如今的大邱庄鎮,已是全國的「焊管之鄉」。這個稱呼似乎沒有人太在意,曾經的「天下第一庄」威名遠播,大邱庄的後來者難以超越。

《紐約時報》曾於1992年報道:「這個村有4400人,卻有16輛賓士轎車和100多輛進口的豪華小轎車,1990年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國平均收入的10倍,1992年,工業產值據稱達到了40億元。」

時鍾回撥30年,70年代的大邱庄還是 「春季白茫茫,秋季水汪汪,春種秋不收,糠菜半年糧」的光景。

1977年,禹作敏的「大邱庄神話」開始上演。這個崇拜大寨、視陳永貴為榜樣的中國傳統農民,並沒有走傳統的農業發展道路。從他通過軋鋼賺下第一桶金開始,到津美、萬全、津海、堯舜四大企業集團陸續建立,大邱庄逐漸形成「以鋼為綱」的工業集體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發展到頂端時,有人稱中國農村即將進入「大邱庄時代」。

1993年,禹作敏因窩藏、妨礙公務、行賄、非法拘禁等罪名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從「神壇」落入監獄,中國農村不僅沒有走入「大邱庄時代」,連大邱庄自己的時代也戛然而止。

大邱庄隨後經歷了系列改革。大邱庄村改為大邱庄鎮;四大企業改為四個街區;經過產權改革,集體經濟轉向民營;「從搖籃到墳墓」的14項福利制度陸續取消。在鋼鐵市場整體下滑的情況下,大邱庄一度沒落。

幾番陣痛之後,大邱庄鎮經過艱難轉身,已在漸漸復甦。2002年以來,隨著我國鋼鐵市場整體形勢向好和企業產權關系的理順,大邱庄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通過主動承接天津濱海新區產業轉移和天津市內冶金企業外遷,2007年,大邱庄實現銷售收入318億元,占天津鋼材產量30%以上。

如今的大邱庄依稀又見到了當初的繁華,記者看到,豪華車在黃山路上穿梭,百億路兩旁大小企業林立,成千上萬噸的鋼管不停地從這里運向全國各地。大邱庄復甦的原因,專家認為一個是改制,通過吸納大量個人和社會的資金,盤活了企業;另外是中國整體鋼鐵市場景氣的大環境。大邱庄鎮辦公室主任楊明雋也認為改制至關重要。但改制同時給大邱庄帶來的貧富分化,則讓一些村民仍留戀禹作敏時代。

大邱庄神話形成於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法律意識淡薄,游戲規則待定。「一切向錢看」的基層創業人所置身的時代,隱約還透著草莽的色彩。而禹作敏,則為大邱庄烙下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編輯短評

中國鄉村發展路在何方

1935年,風華正茂的費孝通來到太湖東岸一個小村莊,寫下了著名的《江村經濟》,這本書很快被認為是打開中國農村社會的一把鑰匙:「它讓我們注意的並不是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國家。」

200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重新回到那些明星村莊,重新回到歷史現場,去感受那曾經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同樣,我們試圖從這些小小的「標本」裡面,發現中國鄉村發展的「密碼」。

74年前,費孝通指出中國在龐大人口壓力下,只能發展鄉村工業,在鄉村工業發展後要發展小城鎮,各地的情況不同,可以闖出不同的城鄉發展模式。今天,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農村地區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已經闖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之路。

這條道路首先是漸進的,根據不同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要求,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村改革和建設事業。從農村改革突破,到建立市場經濟,再到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村改革在各個階段上雖然重點不同,但都依次遞進、一脈相承。在新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環境下,農業和農村發展將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全球化的趨勢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因此,需要從全局的高度,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解決新的發展階段下的「三農」問題。

這條道路還是多元的,根據中國東中西的不同國情,不同發展階段,其鄉村發展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促使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與農業生產方式等發生巨大變化,鄉村發展步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中西部地區則有很多農民工到經濟發達地區工作,為家鄉帶來大量財富,促進了家鄉的經濟發展。同時,隨著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農民工返鄉創業,一種新型的在鄉村成長的工業應運而生,有力地促進中西部農區的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這條道路更拒絕西方發達國家的的大農場模式,這種模式在與中國有相近國情的巴西、印度有足夠多的實踐,已經證明不是發展中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好辦法。顯然,我們現在關於「三農」的探討有大量的偽問題,有大量的一廂情願。有學者主張「土地私有」以後就萬事大吉,有學者認為「土地集中經營」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但這些論點明顯沒有照顧到中國的現實。

作為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晴雨表」,農村問題急迫而重要。事實證明,人多地少的特點決定了中國不能克隆其他國家的農村發展模式,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國的做法沒有先驗之談,也沒有一定之規,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在發展中總結。現在,「三農」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戰略問題,關乎中華民族能不能穩定地可持續地走下去。我們不能簡單化、庸俗化地相信那些「萬金油」或者「靈丹妙葯」,中國的農村發展之路,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重視地方實踐,因地制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模式。

『柒』 村史結尾怎麼寫

寫自己村的村史結尾可以寫,以上是,迄今為止,本村的歷史未來還要等待來者續寫

『捌』 怎樣寫一份關於鄉鎮的簡史需要哪些資料

首先,記錄歷史,傳承文明。 其次,懲惡揚善,教育後人。 第三,保存史料,流傳後世。 那麼,如何寫好村史呢?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村史與縣志大同小異,可以參考縣志篇目來寫,但是村子的地理位置有好有壞,規模有大有小,歷史有厚有薄,經濟有快有慢,人口有多有少,情況各有不同,可以應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和收集到的資料情況來構思,不能千篇一律。但是有些主幹的東西是必須寫的: 一是概述和大事記:介紹一下本村的地理位置、面積、人口、經濟、社會等基本情況,讓讀者對本村有個基本的了解。大事記是按照時間的順序記述本村的重大事項,比如何時建村,那年發生過什麼大事,村裡的大事記與縣里不同,對於一個村子來說,哪年開始打井機,開始種植水稻,哪年修的那條路,哪年發生自然災害,哪年上電,哪年有的電視,哪年安的電話,誰第一個買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誰第一個買的手機,誰第一個買的彩電,誰第一個買的汽車,誰第一個買的電腦、安的寬頻,等等,這些對於縣來說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情,但是對於一個村子來說可以算是大事了。 二是建置沿革:何時建庄的,有什麼來由,需要交代一下。比如撫寧縣最大的村子盧王莊,據傳是唐太宗東征時有位姓盧的大將過此,見此地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就將家屬遷到此地定居,叫盧各庄。明朝永樂年間,王各庄的大戶人家將女兒許配給盧家,並遷到此地居住,因而改名盧王莊。據說,留守營鎮原來叫孫庄和郭庄,明朝末年,遼東總兵吳三桂、馮守業屯兵留守於此,故改名留守營。今留守營鎮宋庄一帶,唐太宗東征時築城於此,因臨近洋河南岸,取庄名陽河庄,分洋河宋庄、洋河馬庄、洋河王莊、洋河趙庄、洋河丁庄、洋河郭庄等。清康熙初年因洋河發大水,沖毀堤壩,就將縣城東察院門前的兩座石獅子移鎮於河岸。民國以後,由於人口不斷增加,這些村子獨立成村,去掉「洋河」二字了。而且清朝末年還曾於此地置洋河堡,解放後改為宋庄鄉,後來又並入留守營鎮。又如留守營鎮樊各南、樊各北原是一個村子,原名叫樊葛庄,據說有姓樊的和姓葛的兩個大姓,後來姓葛的人越來越少,就叫樊各庄了,後來人口越來越多,就分為南北兩個村了。 三是地理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動植物、自然資源、自然災害、道路交通、山脈河流等。還要介紹本村所屬的行政區劃變動情況。比如我的老家榆關鎮鐵官營村,距離北戴河、深河、榆關都是八里左右。清朝乾隆初年屬於臨榆縣北戴河堡,解放後才劃歸榆關鎮的。 四是經濟發展情況:包括農業、工業、礦山、旅遊、商業服務業等等。有沒有農場、工礦企業。包括土改、公私合營、農業合作化到生產隊,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等等。比如留守營鎮潘官營屠宰場、宏都實業集團生豬屠宰加工情況,台營鎮干澗嶺的香椿,留守營鎮七里澗的花盆等等都可以寫寫。 五是政治組織建設情況:黨支部、村委會、村民代表會、團員、婦聯、民兵等組織從建立到現在,主要活動情況、主要人員變動、工作業績等等。以及歷屆政治運動情況簡述及評價。 六是軍事建制、布防、主要戰事等。比如大新寨鎮界嶺口、駐操營鎮九門口等都是軍事重地,歷代戰事不斷,歷史記載也較多。駐操營鎮董家口、板廠峪、城子峪長城,石門寨鎮傍水崖古戰場,還有台頭路(今台營鎮)、石門路(今石門寨鎮)都是明代軍事重鎮,都應該大書特書。但有的村子可能沒有這些就可以省略。 七是文化藝術、文物古跡、體育衛生等情況。比如石門寨鎮淺水營中村的古銀杏樹,撫寧鎮白果樹村的白果樹,駐操營鎮板廠峪村的明代磚窯遺址,深河鄉螞蟻溝的古驛站遺址、臨榆縣政府舊址,杜庄鎮溫泉堡的湯泉寺等都是幾百年的歷史遺存,應該不吝筆墨。 八是古今人物。歷史是由人創造的,因而村史也主要突出寫人。古今知名人物,好壞善惡都應寫。既包括本村人,也應寫從本村走出去的那些人。當今村幹部、企業家、英模人物、能工巧匠、教師、科技人員等等。特別是要寫村裡的大家族。如撫寧縣東街明朝嘉靖年間出了兵部尚書、宣大總督翟鵬;下庄管理區下庄清朝初年出了惠應詔、惠占春、惠延祖、惠世溥四代總兵官;榆關鎮榆關村馬氏家族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出了個武狀元叫馬鴻圖、武解元、武進士馬遇春,武舉人馬壯圖、馬雄圖、馬鵬圖等,威名遠揚。清代乾隆年間撫寧南街的單氏家族,是如何發家的,又是如何敗落的,現狀如何等等。也可以寫反面人物,如抗日戰爭時期,撫寧西街出了大漢奸趙子恆,欺壓百姓,賣國求榮,罪大惡極,解放後被人民政府處決。 九是民間習俗。包括節日、方言、民間諺語,婚喪嫁娶,生活飲食習慣等。雖然本村生活習慣差不多,但是也許幾十年、幾百年後生活習慣就會變化,只有當時記下,才能讓後人了解。一個村的習慣與另一個村的習慣可能不大相同,當代民俗與古代民俗不同,此地民俗與彼地民俗不同。要把它們之間的差異寫出來。 十是文藝。包括民間故事傳說,詩詞、散文,歷史文獻記載,重要事件、人物和地名考證,新聞媒體報道等。如據清雍正四年《林氏家譜》記載,我的老家原叫鐵官營。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志》地圖標志叫鐵匠營。據我父親生前說,村南有條河,臨河兩岸原來有鐵匠鋪。解放後由於村子小,人口少,就改叫小營。1982年地名標准化時因與留守營鎮小營村重名,又復稱鐵官營。我們村東三里有個村叫倉上,村南三里有周家營,村東南五里有馬坊店、張家馬坊、郭高馬坊、葯王廟馬坊等,從這些地名不難看出,這一帶是古代駐兵屯糧打造兵器的地方。時間大約是明朝末年。經過考證,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家鄉的了解。 總之,可以不拘一格,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去寫,但村中的主要變化、主要人物、重要事件應該寫透。以上只是自己的粗淺看法,歡迎朋友們指正。

滿意請採納

『玖』 農村歷史人文調查怎樣寫

農村歷史人文調查有大綱,可以按照大綱來寫。首先是記錄地點,時間和調查人群,其次是歷史來源,村莊沿革,人文風俗文化,民間藝術流傳,還有就是當地特產

閱讀全文

與村歷史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