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投筆從戎的歷史人物是誰
是西漢史學家、軍事家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漢族,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
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班超為人有襪散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
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邁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達洛陽,被拜為長水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
(1)投筆從戒是哪個歷史人物寫的擴展閱讀:
元和四年(87年),班超調發於闐等國士兵二萬多人,再攻莎車。龜茲王發遣左將軍發溫宿、姑墨、尉頭合兵五萬救援莎車。
敵強我弱,班超決定運用調虎離山之計,於闐從這里往東走,長史也從此西歸。等聽到夜裡的鼓聲便可出發,班超偷偷囑託人故意放鬆對龜茲俘虜的看管,讓他們逃回去報信。
龜茲王聞訊後大喜,自己率一萬騎兵在西邊截嘩好李殺班超,派溫宿王率領八千人在東邊阻擊於闐。班超亂遲偵知他們已經出兵,迅速命令諸部齊發,在雞鳴時分,直撲莎車大本營。
營中沒有防備,軍士奔逃,班超追斬五千多人,獲得許多的馬畜財物。莎車國只好投降,龜茲王等也散去,班超因此威震西域。
Ⅱ 「投筆從戎」的主人公是誰
投筆從戎的主人公燃陪是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省咸陽市)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故事介紹:
班超是東漢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充滿了理想。班超年少時,因為家中貧寒,常以為官府抄書來養家糊口。有一天,班超正在抄書時,他突然站了起來,將筆丟下,感嘆大丈夫就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奮勇殺敵,而不該抄書浪費生命。
後來,班超當上了軍官,並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獲得了勝利。接著,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班超靠著聰明的智慧,度過了各種危機。他一生到過五十多個國者碧家,在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的同時,還對外宣揚了漢朝的國威。人根據這個故皮嫌蠢事,衍生出「投筆從戎」這個成語,意思是扔掉筆去參軍,泛指文人從軍。
Ⅲ 投筆從戎的主人公是誰指
投筆從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時代,
也讀過許多歷史等方面的書籍,但是,往往只讀個大概。對於張騫、傅介子等歷史人物,班超
非常贊賞。西漢武帝時的張騫、昭帝時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為促進漢朝同西域各國的政治
經濟文化的交流、鞏固邊防作出很大貢獻,班超立志要象他們那樣為國立功。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
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
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返仿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
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間,他靠著智慧和膽量,
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
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Ⅳ 投筆從戎是誰的歷史典故 投筆從戎是哪位古人的事跡
1、投筆從戎說的是班超的事跡。投筆從戎出自《後漢書·班超傳》,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的行動。「投筆從戎」意思是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2、典故: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行灶腔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檔衫久事筆硯間乎!」—辯櫻—《後漢書·班超傳》
3、翻譯:永平五年時期,班固被召見到校書郎任職,班超和母親也來到洛陽。家境窮困,班超在官府做抄寫工作來供養(母親),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
Ⅳ 投筆從戎的主人公是誰
投筆從戎的主人公是班超。投筆從戎出自於《後漢書·班超傳》中 ,意攜段思是扔掉筆去參軍,是指文人從軍,放棄文學事業,從事練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遠大抱巧迅負的行動。
班超是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是開拓辯寬譽和維持漢代與西域關系的重要人物。
班超心中有大志向,不拘小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
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是著名的史學家,《漢書》的主要作者。
Ⅵ 投筆從戎最開始說的是哪位古人
成語「投筆從戎」最開始說的是班超這位古人的事跡。「投筆握爛汪從戎」意思是扔掉筆去參軍,指的是文人從軍,出自《後漢書·班超傳》,這個成語說的是東漢的班超。
班超,是東漢名將。他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班超在少年時代,也讀過許多歷史等方面的書籍,但是,往往只讀個大概。
對於張騫、傅介子等歷史人物,班超非常贊賞。西漢武帝時的張騫、昭帝時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為促進漢朝和西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鞏固邊防作出很大貢獻,班超立志要像他們那樣為國立功。
公元62年,他哥哥班固被任命為校書郎(管理書籍的官)。赴任時,班超和母親也隨同一起到了京都洛陽段仔。
那時候,他們家裡生活比較清貧。班超就接受官府僱傭,做抄書工作。為了多掙一些錢來供養母親,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班超很不滿意這種庸庸碌碌的生活。有一次,他投筆長嘆說:「男子漢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立功異域,才有出息!怎能夠成年累月在筆硯間混日子呢!」
周圍的人聽到班超一番決心投筆從戎的感慨,都譏笑他。班超激動地說:「鼠目寸光的人怎能理解壯士的志向歷畝呢!」
後來,班超參加了軍隊。公元73年,奉車都尉(皇帝的高級侍從官)竇固出擊匈奴時,班超被任命為假司馬(軍隊的副參謀長官),隨同一起出征。
竇固讓班超帶領一支部隊出征。在蒲類海(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里坤湖)附近,班超和匈奴呼衍王的部隊相遇。他帶領將士們英勇奮戰,消滅了許多敵人,為重開西域的通道建立了功勛。
Ⅶ 投筆從戎這個故事出自於24史之一的什麼
《後漢書》
投筆從戎,tóu bǐ cóng róng,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後來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意思是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出自《後漢書·班超傳》。
《後漢書》,「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記載漢朝東碧弊稿漢時期歷史的紀悔孝傳體斷代史,由中國卜檔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Ⅷ 投筆從戒是哪位歷史人物
班超。
在漢朝時期,今天的新疆就已經納入中原政府的治理之下,是絲綢之路的一段重要路線。可是後來因為王莽篡位,匈奴人便趁機驅除了漢朝的力量,迫使西域諸國向匈奴臣服。
後來,光武帝劉秀重新建立了漢朝,史稱東漢。那時候,有一個叫做班超的年輕人,他的家裡世代都是文人。班超長大後,到了國都洛陽,謀得了一個在官府抄寫書籍的職務。
但是每天這樣單調的工作,使得班超感到沉悶無聊。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余盯友人,他於是就扔下了毛筆,去謀求軍隊的職位。
最後,班超以三十六個騎兵為力量,驅除了匈奴人在西域的全部力量,使得漢朝與西域諸國的聯系重新恢復,從而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交流。後人就把班超扔掉毛筆,投身軍隊建功立業的這一事跡,稱為「投筆從戎」。
(8)投筆從戒是哪個歷史人物寫的擴展閱讀
成語:投筆從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出處豎槐:《後漢書 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出處譯則察文: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戎:軍隊;從戎:從軍,參軍。
近義詞:棄文就武
反義詞:解甲歸田
造句:抗戰時,許多在學青年毅然投筆從戎,加入抗日行列。
Ⅸ 投筆從戎與歷史人物相關
投筆從戎是東漢班超的故事,班超曾經跟著哥哥史學家班固做抄寫的沒蠢圓工作來過生活,後來有一天他擲筆長嘆說:檔仿「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於是就有了投枯塌筆從戎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