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餘姚市廟後陳歷史多少年份

餘姚市廟後陳歷史多少年份

發布時間:2023-05-28 18:36:39

㈠ 廟後村的歷史沿革

1940年3月,廟後宴嫌成立村公所,1941年3月改稱村政委員會,1949年12月復為村公所,後並入東河村。1980年1月成立廟後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1月復為廟後大隊管晌臘手理委員會,1984年3月改制為廟後村民委員會。1980年1月,中共廟後村支部委員會成立局嘩, 1984年3月易名中共廟後村支部委員會。

㈡ 餘姚歷史

余沒鉛姚,位於浙江東部,長江三角洲南翼,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85年撤縣設市,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二類市。餘姚相傳是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餘姚。早在7000年前就創造了譽為世界文化瑰寶的「河姆渡文化」,使餘姚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餘姚秦時置縣,歷史配數上曾涌現出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等名人學士,素有「東南最名邑」、培察首「文獻名邦」之譽,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

㈢ 浙江寧波最美7大古鎮,這些風景你都去過幾處

浙江,寧波。

曾經的甬城記憶,其實藏得並不遠。

許多經受過歲月千百年洗禮的古鎮,如今早已幻化為足以驚艷時光的珍品,保存著原始而純正的寧波味道。

這些古鎮,穿越時光,沿襲至今。挑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到7個寧波最美的古鎮走一走。

感受那些沉澱的古韻、歲月的靜謐、質朴的柔情。

到這些靈動秀美的古鎮,在斑駁的石板石子路上,重新拾憶老寧波的味道。


這里自古被譽為四明首鎮,位於寧波海曙區,四明山東麓,一座 歷史 悠久的浙東著名重鎮。

素有「四明首鎮」之稱,為 歷史 文化名鎮。東晉隆安五年(即公元401年),東晉大將劉裕遷句章縣城,(現為慈城境內)於小溪(現鄞江鎮),後遷至現寧波三江口。小溪鎮在 歷史 上作為縣治、州治時間長達600餘年,公元1911年,改名鄞江鎮,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 歷史 了。

作為有千年 歷史 的文化名鎮,鄞江有著豐富的 歷史 文化遺存:已延續了千年的鄞江廟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在一年中有三個廟會,即「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其中以「十月十」場面最為盛大;這里有千年古堰——它山堰(國保);古採石場——南北宕;古橋 ——光溪橋、懸慈橋;郎官第古建築群等眾多古建築群以及風景優美的晴江岸古樹群等。

它山堰,自古被譽為奇跡所在。「壘石為堰於兩山間」,唐太和七年縣令王元瑋主持建造的它山堰是我國現存的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歷經1170餘年風霜雨雪和洪水的沖擊,至今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阻咸、蓄淡和排澇功能。

古鎮的光溪橋,古韻尤其美好。始建於明朝的這座古橋,是當時為便於鄞江鎮的南北交通,發動民眾而建成的石砌單孔石拱橋。是它山堰的配套工程。歷經滄桑的古橋,似乎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古鎮的鄞江廊橋,值得尋訪。原位於它山堰下游約500米處,在過去被叫做為了「大德橋」,這個橋廊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建造完成了,到目前為止已經也有一千多年的 歷史 了,也經過了多次的重建,在北宋的時候正是被改名為了鄞江橋,也是被改為而來石墩木結構廊橋,這座橋也是浙江省的第一座石墩木結構廊橋,但是又在一九七九年的時候又被人們拆除了,一直到了二零一四年又重新被修建了,成為了當地的休閑場所。

古鎮有上如松古建築群,為清末民國初期建築,整體布局呈方形,佔地面積達1113平方米,合院式結構,前後共三進院落,第一進由石庫門、門屋、廂房及正廳四部分組成,各進院落互通,西側設巡更弄,南牆台基較高起到防洪作用。


一處哲思猶存、古韻盎然的寧靜小鎮,所有的時光都有著許多年通透的記憶。

陽明古鎮作為「陽明故里」,秉承「良知源頭、心學聖地」定位,如今煥然一新,行走在古鎮街區,處處可以感受「知行合一」的文韻。

位於餘姚老城核心,由府前路 歷史 文化商業街區、武勝門陽明文化商業街區、龍泉山 歷史 文化風貌區等三大板塊組成。這里,是國內唯一具有陽明故里特色的綜合性休閑國際文化 旅遊 聖地。

古鎮通濟橋,橫跨姚江之上,溝通餘姚南北兩城,如長虹卧波,氣勢雄偉。通濟橋又名舜江橋。由於它是姚江上最長最高的橋,故被稱為「浙東第一橋」。據《餘姚縣志》載,該橋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原系木橋初名德惠橋,木結構。後又改名為虹橋,屢建屢毀。元至順三年(1332年)改建成石砌三孔橋,定名為通濟橋。通濟橋全長90米,高大雄偉,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題道:「海舶過而風帆不解」八個字,便足以證明。北宋時王安石任鄞縣縣令時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

舜江樓,俗稱鼓樓,位於餘姚市,它與通濟橋構成了一個「長虹騰空,飛閣鎮流」的連合體。舜江樓歷經明、清,在萬曆、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均因災毀而多次重建。古人有詩曰:「鯨重一擊鎮海東,下視長江如伏龍。」「山郭遺風憶有虞,江樓落日渺蒼悟。」它描述了通濟橋和舜江樓的巍巍雄姿。

如今的陽明古鎮,較好保留了傳統的建築古韻。在此基礎上,整合了國學國藝、文創手作培訓、 時尚 輕餐、休閑 娛樂 、各種創意、新零售、集合店等,以及餘姚「老字型大小」和非遺手工藝品,一個結合傳統文化以及 時尚 潮流的濱水古鎮街區展露新顏。


自古有說,「鶴皋風景賽姑蘇」,古鎮位於寧波慈溪市觀海衛鎮南部。

千年古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慈溪市目前唯一的省級 歷史 文化名鎮。

古鎮依山成街、因河成鎮、鎮邊有寺,漁耕人家枕河而居。

鳴鶴古鎮始建於唐開元年間,迄今已有1200年,為 歷史 文化保護區。據史料記載,虞世南的先祖虞聳,曾在這里建造過測天樓。其侄虞喜,利用這一高樓發現「歲差」,為中國古代科學家對世界天文學的一大貢獻,也是 歷史 上的偉大成果。

據地方誌記載,唐元和年間,鄉人虞九皋﹙字鳴鶴﹚,在京都長安高中進士,卻不幸病逝,鄉人為紀念他以及虞氏家族的貢獻,稱其故里為鳴鶴。北宋咸平年間設鳴鶴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設鳴鶴鹽課司,當地人還是習慣稱之為鳴鶴場。鳴鶴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宋代至民國一直稱鳴鶴鄉。1950年改制為鳴鶴鄉。1952年改鄉為鎮,2001年與觀城、師橋合並為觀海衛鎮。迄今已有1200年 歷史 ,現為省級 歷史 文化保護區。

和國內其他古鎮依河而建不同,鳴鶴古鎮依白洋湖而建,緊臨五磊山,是名副其實的山水古鎮。依山成街,因河成鎮,鎮邊有寺。

如今未過度商業開發,游覽古鎮沒有門票,和過多的遊客,幽靜而美麗,尤其值得一游。

鳴鶴古鎮主要有三條長街組成,分別為上街,中街,下街,以中街最盛,它曾是鳴鶴的精華,承載了千年來古鎮的所有輝煌,長約1500米,是昔日三北 歷史 上的商肆繁華之地。

自宋代起便形成集市,後每逢一、三、五、八為集市日,是三北農副產品重要集散地。民國初年,鳴鶴古鎮是慈溪重要的「三白」(棉花、白布、大米)集散地。當時停泊在街河的船隻多達200多餘只。

今日老街,雖沒有昔日的繁華,但仍能領略古鎮風韻。

歷史 上,鳴鶴古鎮商貿比較發達,是棉花、白布、大米的集散地。老街長一里許,古風猶存,店鋪民居枕河而築,河上有七座古石橋,其中陡塘、運河、沙灘橋系慈溪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河道比較窄,所以三座橋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均是單孔石橋,但是各有建築特色。這些橋在歲月的河流中站成一種姿態,高傲挺立,沉澱了時光,積淀了鳴鶴古老的文化。

鳴鶴老街里邊有許多幽深的弄堂,那些弄堂和街面成九十度角,長長的弄巷幽深幽深,走進去之後,轉了一個彎,又是一眼望不到頭。

鳴鶴,是淳樸的,自然的,原始的,那是一種洗盡鉛華之後的返璞。它沒有周庄、木瀆濃厚的商業味道和人為雕琢的痕跡,靜美至極。


它的遺跡,曾入選過BBC全球18個傳承英雄;它的 美食 ,曾上榜過《舌尖上的中國》;它是江南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古縣城;卻因太低調,而一直被忽略!慈城,這座千年 歷史 的古鎮,沒有太多的商業喧囂,也沒有熙熙攘攘的遊人。即便是假期,當別處人山人海時,這里依然安靜而美好。


不同於烏鎮、周庄的水鄉景緻,慈城幾乎還原了一個古代縣城的景緻。這里至今仍保留著唐代的街巷格局,這里是江南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縣城,有「江南第一古縣城」的美譽。在慈城,滿帶大唐風韻的街巷裡,存有著大量書院、官宦宅地、民居等建築。如同穿梭時光至那個繁華、緩慢的年代,彷彿重回1200年前的古代縣城。緩慢而悠遠,美好而簡朴。

慈城孔廟位於城內中心位置上,建於北宋雍熙元年,比現今北京的孔廟還要早300多年。1048年遷徙到現址,歷代皆有興毀,現存的孔廟仍保持清代光緒年間的原貌。漫步在舊時的庭院中,隱約聽到旁邊小學,傳來朗朗讀書聲,有如千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們。


如果在慈城古鎮,選一處最值得一去的景點,當屬古縣衙。據說,這是長三角地區,唯一一個真實的古縣衙。它創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與電視里常見的小小公堂不一樣,真實的縣衙有4萬多平方米。公堂、錢房、戶房、刑房.....縣衙老爺的內宅也在這里,還帶有一個精緻的後花園。帶孩子來這里走走,非常長見識。


前童一直很美,一切都跟遠古之前一樣平靜安好。

這來自於克制隱忍,更來自於一種長期的修煉,透入骨髓、融入生命的一種姿態與光澤。

轉朱閣,低綺戶,青瓦牆,木雕梁,水潺潺,月明亮……在幻境般美麗的前童古鎮上,你往往覺得自己做了一個長長的美夢,千百年歲月悠悠而逝,前童仍是舊時模樣。

位於浙江省寧海縣南,始建於宋末,盛於明清,自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童氏始祖童潢由台州黃岩遷至此定居以來,已有近800年的 歷史 。前童四面環山,白溪、梁皇溪雙溪匯流至村內,塔山、鹿山兩山對峙於村外,占天地、山水、自然、空間之利。「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古鎮周圍群山環繞,白溪水從村前流過,村內街巷紋理清晰,路面由石頭鋪就,街邊流淌著淙淙的溪水,讓人恍惚置身於明清時期的江南,又或是步入一幅古韻濃重、活色生香的鄉村畫中。

在前童閑坐,你甚至有可能看到偶爾從房上或樹上掉下來的蜘蛛。年久失修的灰暗牆壁和破落的角落裡蕭瑟搖曳的古樹,時刻提醒人們這座古城的真實年齡。最令人嚮往的便是那一幢幢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精巧的躍魚馬頭牆和脊塑牆花搭配著梁枋門窗上滿滿的雕飾,顯現出獨特的地方建築風格。

前童人歷來注重與環境和諧相處,「上善若水,順其自然」,表現的是前童人古典樸素的長遠發展意識。幾百年來,童氏子孫在這里繁衍生息。這里至今仍保留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的「道地」(天井)150多個、房屋2000多間、石花窗400 多扇、小橋275座、古井24口、明代古祠堂4處、保護面積達1平方公里。


「君子營建宮室,宗廟為先,誠以祖宗發源地,支派皆流於茲。」前童村村落布局的最大特點是:以宗祠為中心展開村落布局,此亦是前童人遵循儒家文化至敬至孝的一種體現。童氏宗祠位於前童鎮石鏡山路,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75年),佔地1.2畝,氣勢恢宏,總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台門、戲台、天井、東西廂房及正廳。其為一座典型的封閉式宗法建築,牆體為錯縫搖斗到頂。

宗祠大門前豎有花崗石旗桿夾石兩對,一對於康熙庚子年為童歷亭中舉人而豎,一對於嘉慶年間為童梅亭舉貢生而豎。旗桿夾石每面都鐫刻有松鶴鹿圖,意為「鶴鹿同春」,是早期的吉祥圖案。宗祠大門原先與寧海城隍廟形制相同,再加上堆塑著太陽與月亮圖案,意為日月無私照。


位於浙東四明山陵,姚江之南。

相傳原以梁、馮二姓聚居而名為「梁馮」,由於街弄多,遂諧音為「梁弄」。

梁弄至今已有1428年 歷史 。譽為道教第九洞天,宋徽宗御賜「丹山赤水洞天」匾額於祠宇觀,同時也是浙東唐詩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悠久的 歷史 、靈秀的山水和豐富的物產鑄就了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梁弄是千年古鎮,早年已是個繁華集鎮, 蜿蜒了千百年的長弄短街 ,相傳最多時梁弄鎮內共有99條巷道。



東晉政治家 謝安 東山再起前曾隱居於此。許多著名詩人如李白,孟郊,皮日休,賀知章,陸龜蒙,劉長卿,滑壽等游蹤所至, 多有呤詠

北宋時黃必騰兄弟五人同科中舉,五桂流芳。後來修築的「五桂樓」的藏書樓,當時與天一閣齊名,也被譽為 「浙東第二藏書樓」 。當年曾有「藏書之富甲越中」、「浙東第二藏書樓」美稱,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減琅琊福地居,四明山翠護圖書。」說的便是這幢清代木結構的雙層老樓。它緊挨著民宅,標志性的高飛檐角也並不張揚,仍散發著內斂的氣息。


遊走在梁弄古老的街道上,兩邊的灰磚牆壁都似在竊竊私語,老街區的巷弄狹窄異常,短短的道路走到盡頭便分不清左右。


7 石浦古鎮

象山石浦,國內 歷史 文化名鎮中少見的漁港型古鎮。在六個國家級中心漁港中,也只有石浦保存有完整的古城。

石浦山城、漁港雙重特色兼有。這里是中國最早海洋漁業發祥地之一,秦漢時即有先民在此漁獵生息,唐宋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漁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鎮。石浦古城沿山而築,依山臨海,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

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城門就形而構,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鎮」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徵。老屋梯級而建,街巷拾級而上,蜿蜒曲折。

古城外圍建有城牆以保護城內的建築,古城內的街道鋪滿石板路和台階。在並不很寬的街道兩旁,分布著木質的民宅和商鋪,大多售賣一些海產品和紀念品。還有一些由商鋪改建而來的陳列館,展示當地的工藝品、字畫和各種特產。特別是臨街的一些兩層木樓的外牆上,大多懸掛著當地特有的種植在海螺殼內的螺花,別具一格,既能出售,又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大大小小的螺花儼然成為古城的一景。

在老街上走著,不經意就會遇見一處老宅或古跡,漁港先人留下生活印跡,歷歷在目。關帝廟已有600多年的 歷史 ,是漁民為了乞求風調雨順、阻擋海盜而建立;惜字亭則有一段漁民崇尚知識,珍惜字紙的古詩;「大夫第」為清末四品官員院宅,盡顯大戶人家的氣派。

山城,古樸滄桑,民風淳樸,商業氣息不濃,是一個疲累時能讓人找到心靈慰藉的地方。最難得的是它又著江南小鎮的雋永秀美,卻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特質,千百年來形成的濃郁的漁商文化,在此處保留著迷人風姿。

這7個寧波最美古鎮,你去過幾個呢,點擊菜單進入趣訂生活平台,點亮你的寧波古鎮之旅。


古村記編輯自網路

㈣ 陳姓歷史有多少年

陳氏的遠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春裂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賣握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中森慶。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餘姚市廟後陳歷史多少年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