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機構變動歷史怎麼設計

機構變動歷史怎麼設計

發布時間:2023-05-29 04:52:22

1. 設計組織機構時的六個關鍵因素

組織結構有6個關鍵因素:工作專業化、部門化、命令鏈、控制跨度、集權與分權、正規化。

1、工作專業化

工作專門化的實質是:一個人不是完成一項工作的全部,解成若干步驟,每一步驟由一個人獨立去做。就其實質來講,工作活動配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活梁雀動培渣租。

2、部門化

一旦通過工作專門化完成任務細分之後,就需要按照類別對它們進行分組以便使共同的工作可以進行協調,工作分類的基礎是部門化。

3、命令鏈

命令鏈是一種不間斷的權力路線,從組織最高層擴展到最基層,澄清誰向誰報告工作。

4、控制跨度

一個主管可以有效地指導多少個下屬,這種有關控制跨度的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它決定著組織要設置多少層次,配備多少管理人員。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控制跨度越寬,組織效率越高,這一點可以舉例證明。

5、集權與分權

在有些組織中,高層管理者制定所有的決策,低層管理人員只管執行高層管理者的指示。另一種極端情況是,組織把決策權下放到最基層管理人員手中。前者是高度集權式的組織,而後者則是高度分權式的。

6、正規化

正規化是指組織中的工作實行標准化的程度。

設計任務

組織設計任務是以組織目標為出發點,以活動分析劃分為依據,其內容包括:

1、部門職能設計:按活動功能劃分及整合,形成活動子集,不同的活動子集構成各個部門,將部門子集活動進行分解,形成崗位系列,測定每個崗位的活動總量,設定編制,明確部門及崗位職能。

2、權力體系設計:包括職權設計、集權與分權,職權的設計要與職能相匹配。

3、職責設計:職責設計要與職能、職權匹配。

4、管理幅度、管理層次設計。

5、信息傳遞方式,運行機制(活動流程)設計。

2. 簡述組織調整設計的方法有哪些求答案

企業要正常地運行,一定要建立起相應的內部組織結構,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統。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企業的內外部環境都在不斷地變化,而又沒有一個企業普遍適用的「最佳的」組織結構模式,不同的組織以及同一組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都應根據各自面臨的外部環境條件和內部特點來設計相應的組織結構。 具體參見三點: 一、 首先,從權變的觀點來看,不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理想的組織結構。恰當而有效的組織結構決定於一定時期內企業所處的具體環境和多種影響因素,而環境和因素是變化的,即使同一個企業在不同時期的組織結構也不同。各企業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條件,以往和將來國內外企業業務的相對比重,企業的歷史背景、業務性質以及經營戰略和所處的環境來決定採用何種組織形式。因此,組織結構的設計與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動態過程,實踐表明,組織結構的大變動雖不一定,但是小變動卻是經常的,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同樣遵循「嘗試錯誤」的規律,它必須與偶然事件相聯系,而不是純粹的合理產物。組織權變管理的任務即是要在弄清組織所在環境及變化的基礎上,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建立有效的組織結構,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其次,應用AHP進行數據處理。層次分析法(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著名運籌學家T.L.Satty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它能將難以定量的總目標進一步分解,利用可精確化、定量化的子目標系統解決問題,並且能有效地測度子目標定量判斷的一致性。一般情況下,影響組織結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僅僅依靠評價者的定性分析和邏輯判斷,缺乏定量分析依據來評價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顯然十握友分困難,因此,為了不遺漏任何一項影響因素,提高組織結構設計的有效性,應當發揮AHP的優選作用,引入定量分析。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模型,採用兩兩比較判斷的輸入方式,將組織結構各影響因素排出優劣次序,作為組織結構設計的依據。 二、 由權變理論可知,企業所處的環境是復雜多變的,復雜的企業環境意味著多種影響組織結構的因素並存,企業在進行組織機構設計時可根據權變理論確定影響組織結構設計的因素。一般來說,影響組織結構設計的因素可歸納為兩方面:
外部環境,包括技術、具體制度等。組織的任何活動都需要利用一定的技術和反映一定技術水平的特殊手段來進行,技術以及技術設備的水平,不僅影響組織活動的效果和效率,而且會對組織的職務和設置與部門劃分、組織間的關系,以及組織結構的形式和總體特徵等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另外,社會上不斷出現的新體制、新政策、新制度、新組織以及新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也必然要影響到個人、組織以及地區性環境的變化。
內部環境,包括組織戰略、組織規模、組織文化、成員狀況等方面。由於組織戰略決定了企業的任務,從而從根本上影響到組織結構的設計與調整。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取得產量規模經濟效益,因此,組織結構將以保證企業生產率和效率的提高為首要目標。組織的規模往往與組織的成長或發展階段相關聯,伴隨著組織的發展,組織活動的內容會日益復雜,人數會逐漸增多,活動的規模和范圍會越來越大,這樣,組織的結構也必須隨之調整,才能適應成長後的組織的新情況。組織文化是一種內化控制,組織成員將組織的目標當作個人目標,將組織利益看作是個人的利益,把組織目標實現看作是個人目標的實現,員工的態度、經驗、地位、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對工作的興趣等都會對企業組織結構的模式產生影響。 三、運用AHP將影響企業組織結構設計與調整的因素當作由多種因素作用的大系統,按照一定的隸屬關系將這些相互制約、相互關聯的因素排成從高到低的若干層次,即構造階遞層次結構,然後由專家、學者缺昌、權威人士對各因素兩兩比較重要性,再利用數學方法,對各因素層層排序,從中選出有較大影響的因素進行兩兩比較,從而得出其重要程度的排序並對此進行分析。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AHP通過建立組織結構影響因素的層次結構模型(見圖1),根據備選組織結構形式對目標層影響程度的大小來選擇最適合的組織結構形式。
構造判斷矩陣。判斷矩陣表示層次結構模型中,針段扮槐對上一層次某因素來說,本層次有關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比較。假定A層中元素AK與下一層B1,B2,…Bn有聯系,構造的判斷矩陣形式如下:
AK B1 B2 … Bn
B1 b11 b12 … b1n
B2 b21 b22 … b2n
: …… ……
Bn bn1 bn2 … bnn
搜集相關資料,通過徵集專家意見,運用實驗心理學的Bipolar標度(即1-9標度),表示同一層級間兩兩因素對上一層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從而判斷矩陣可表示為:BW==nW上式n是B的特徵值,w是B的特徵向量。這就是提示可以利用求重量比判斷矩陣之特徵向量的方法來求得物品的實際重量w。如果B是精確比值矩陣,則其特徵值λmax=n,即AW=λmax W。但一般情況下,B是近似估計值,故有λmax≥n,因此可以利用λmax與n的誤差來判斷B的准確性。
本文利用權變理論和AHP構造了一個實際操作性較強的企業組織結構設計方案選擇的評價模型,將有助於企業調整自身的組織結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組織結構,使企業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以在更為激烈的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最優組織結構形式的選擇。判斷矩陣構造好之後,就可以計算出矩陣中層次單排序結果,通過一致性檢驗之後進行層次總排序,並進行整體一致性檢驗。通過整體一致性檢驗的層次總排序結果就是各種方案針對目標層的相對影響程度。根據層次總排序結果對各種方案的影響程度,可以得出影響組織結構各因素的排序結果,以選擇最優的組織結構設計方案。

3. 銀行機構網點增加變動分析怎麼寫

1、確定分析的時間范圍,例如過去一年或過去五漏笑年,以便對網點增加變動進行比較和分析。
2、通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確定網點的增加變動趨勢,可以使用表格、圖表或其他返旁含可視化工具來展啟爛示數據,以便更清晰地觀察趨勢。

4. 管理機構的設計原則是什麼

企業組織機構設計的原則

一般來講,設計正式的組織機構主要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目標一致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組織機構設計必須有利於企業目標的實現。任何一個企業成立,都有其宗旨和目標,因而,企業中的每一部分都應該與既定的宗旨和目標相關聯。否則,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產企業的目標是通過生產某種滿足社會需要的產品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那麼,它的組織機構一般包括為實現這一目標而設立的計劃部門、采購部門、生產部門、銷售部門、財務部門等。同時,每一機構根據總目標制定本部門的分目標,而這些分目標又成為該機構向其下屬機構進行細分的基礎。這樣目標被層層分解,機構層層建立,直至每一個人都了解自己在總目標的實現中應完成的任務。這樣建立起來的組織機構才是一個有機整體,為余賀並總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證。
2.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
統一領導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它對於建立健全組織,統一組織行動,協調組織是至關重要的。要保證統一領導,組織機構一定要按照統一領導的原則來設計。根據這一原則,任何下級只能接受一個上級的領導,不得受到一個以上的上級的直接指揮。上級不得越過直屬下級進行指揮(但可越級檢查工作),下級也不得越過直屬上級接受更高一級的指令(但可越級反映情況)。職能管理部門只能是直線指揮主管的參謀和助手,有權提出建議,提供信息,但無權向該級直線指揮系統的下屬發號施令,否則就是破壞統一領導原則,造成令出多門,使下級無所適從。
要保證統一領導,應該將有關組織全局的重要權力集中在組織的最高管理機構。例如,組織目標、方針、計劃、主要規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權,組織的人事、財務大權等,都必須集中在組織的最高管理層,以保證整個組織活動的協調一致。在實行統一領導的同時,還必須實行分級管理。所謂分級管理,就是在保證集中統一領導的前提下,建立多層次的管理組織機構,自拍絕上而下地逐級授予下級行政領導適當的管理權力,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3.專業化原則
專業化就是按工作任務的性質進行專業化分工,也就是說,組織內的各部門都應該盡量按專業化原則來設豎跡置,以便使工作精益求精,達到最高效率。
4.相互協調的原則
為了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在組織內的各部門之間以及各部門的內部,都必須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地開展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整個組織活動的步調一致,否則組織的職能將受到嚴重影響,目標就難以保證完成。
5.權責對等原則
權是指管理的職權,即職務范圍內的管理許可權。責是指管理上的職責,即當管理者佔有某職位,擔任某職務時所應履行的義務。職責不像職權那樣可以授予下屬,它作為一種應該履行的義務是不可以授予別人的。職權應與職責相符,職責不可以大於也不可能小於所授予的職權。職權、職責和職務是對等的,如同一個等邊三角形三邊等值一樣,一定的職務必有一定的職權和職責與之相對應。
6.有效性原則
有效性原則要求組織機構和組織活動必須富有成效。(1)組織機構設計要合理。要基於管理目標的需要,因事設機構、設職務匹配人員,人與事要高度配合,反對離開目標,因人設職,因職找事。(2)組織內的信息要暢通。由於企業內組織機構的復雜性和相互之間關系的縱橫交錯,往往易發生信息阻塞,這將導致企業管理的混亂,因而對信息管理要求,一要准確,二要迅速,三要及時反饋。只有這樣才不至於決策失誤,才能了解到命令執行情況,也才能及時得到上級明確的答復,使問題得到盡快解決。(3)主管領導者要能夠對下屬實施有效的管理。為此,必須規定各種明確的制度,使主管人員能對整個組織進行有效的指揮和控制。只有明確了規章制度,才能保證和鞏固組織內各層次和人們之間關系的協調一致。
7.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原則
這條原則要求企業實施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來保證有效的管理。需集中的權力要集中,該下放的權力要大膽地分給下級,這樣才能增加企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如果將所有的權力都集中於最高管理層,則會使最高層主管疲於應付瑣碎的事務,而忽視企業的戰略性、方向性的大問題;反之,權力過於分散,各部門各把一方,則彼此協調困難,不利於整個企業採取一致行動,實現整體利益。因此,高層主管必須將與下屬所承擔的職責相應的職權授予他們,調動下層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發揮其聰明才智,同時也減輕了高層主管的工作負擔,以利於其集中精力抓大事。但在一個企業中,究競哪些權力該集中,哪些權力該分散,沒有統一的模式,往往是根據企業的具體性質和管理者的經驗來確定。
8.穩定性與適應性相結合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企業組織機構既要有相對的穩定性,又不能頻繁變動,但要隨外部環境及自身需要作相應調整。一般來講,一個企業有效活動的進行能維持一種相對穩定狀態,企業成員對各自的職責和任務越熟悉,工作效率就越高。組織機構的經常變動會打破企業相對均衡的運動狀態,接受和適應新的組織機構會影響工作效率,故企業組織機構應保持相對穩定。但是,任何企業都是動態。開放的系統,不但自身是在不斷運動變化,而且外界環境也是在變化的,當相對僵化、低效率的組織機構已無法適應外部的變化甚至危及企業的生存時,組織機構的調整和變革即不可避免,只有調整和變革,企業才會重新充滿活力,提高效率。

5. 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歷次改革

1951年12月,政務院作出《關於調整機構緊縮編制的決定(草案)》,進行了建國以來第一次精兵簡政工作。其主要內容有:(1)調整緊縮上層,合理充實下層;(2)合並分工不清和性質相近的機構;(3)精簡機構,減少層次;(4)明確規定幹部與勤雜人員的比例;(5)要求劃清楚企業、事業機構和行政機構的編制和開支;(6)嚴格編制紀律。這次機構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為中心內容。到1953年底,政務院工作部門增加到42個。
1954年,隨著中國政權組織形式的確定和各級政權機關的建立,從當年底開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對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精簡。中央一級機關的精簡包括:(1)在劃清業務范圍的基礎上,調整精簡了機構,減少了層次;(2)各級機關根據業務需要,緊縮了編制,明確了新的編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簡下來的幹部。地方各級機關也進行了精簡,專員公署和區公所分別是省、縣政府的派出機關,精簡比例較大。以後,隨依法成立的國務院開始增設機構,到1956年,機構總數達81個,形成了建國以來政府機構數量的第一次高峰。 1960年到1964年,為了貫徹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進行了建國後的第三次較大機構改革。
一是先後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進行了兩次比較集中的幹部精簡運動。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級機關。這次幹部精簡以事業單位為重點,對行政部門和事業單位同時進行精簡。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機構方面,中央各部門司局級機關減少15%,事業單位減少26%;行政機關精簡1.6萬餘人,事業單位精簡6.5萬餘人。第二次精簡從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圍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努力,中央國家機關在1961年精簡的基礎上,又精簡了1萬人。全國共精簡81萬人。精簡下來的幹部大多數充實到基層和生產第一線。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後期下放給地方的權力並恢復被撤銷的機構,到1965年底,國務院的機構數達到79個,為建國後的第二次高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此相適應,從1982年開始,首先從國務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開各級機構改革,這次改革歷時3年之久,范圍包括各級黨政機關,是建國以來規模較大、目的性較強的一鍵胡次建設和完善各級機關的改革。這次改革不僅以精兵簡政為原則,而且注意到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對政府機構設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機構調整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條件,較大幅度地撤並了經濟管理部門,並將其中一些條件成熟的單位改革成了經濟組織。
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有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峰。臃腫的管理機構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革。在同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決定,從國務院各部門首先做起進行機構改革,限期完成。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
這次改革,在領導班子方面,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委、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從100個減為61個;省、自治區政府工作部門從50~60個減為30~40個;直轄市政府機構稍多於省政府工作部門;城市政府機構從50~60個減為45個左右;行署辦事機構從40個左右減為30個左右,縣政府部門從40多個減為25個左右;在人野亮銀員編制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機關人員從18萬人減為12萬餘人。市縣機關工作人員約減20%;地區機關精簡幅度更大一些。改革之後,國務院各部委正副職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領導班子平均年齡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齡由64歲降到60歲,局級平均年齡由58歲降到54歲。 這次改革歷時三年,是建國以來規模較大、目的性較強的一次建設和完善行政體制的努力。通過精簡各級領導班子和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加快了幹部隊伍的年輕化,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是,由於當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在農村,對於行政管理沒有提出全面變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機構和人員都沒有真正減下來。這次改革是頌宴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幹部隊伍的年輕化,但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沒有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
1982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其歷史性進步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開始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二是精簡了各級領導班子;三是加快了幹部隊伍年輕化建設步伐。 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
改革的原則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政府組織結構,實行精兵簡政;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責許可權,明確劃分部門之間職責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行政體系的法制建設。
1998年改革的目的與目標高度協調。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是目的,盡快結束專業經濟部門直接管理企業的體制是目標。1998年改革歷史性的進步是,政府職能轉變有了重大進展,其突出體現是撤銷了幾乎所有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共10個: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中國輕工業總會、中國紡織總會。這樣,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眾多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可以說是資源配置的載體,是落實經濟計劃的依託。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這類部門的存在不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利於充分發揮企業的微觀經濟主體地位。在一定意義上說,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就是取消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二道販子」,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組織堡壘。
根據改革方案,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包括: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國內貿易部、郵電部、勞動部、廣播電影電視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將原國防科工委管理國防工業的職能、國家計委國防司的職能以及各軍工總公司承擔的政府職能,統歸新組建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管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為了加強國務院對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改為國務院高層次的議事機構,總理兼主任,有關部長任成員,不再列入國務院組成部門序列)。
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
更名的有3個部、委:國家計劃委員會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更名為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委員會更名為教育部。
保留的有22個部、委、行、署:外交部、國防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事部、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水利部、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
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包括國家政務部門12個:外交部、國防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政部、司法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審計署;宏觀調控部門4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專業經濟管理部門8個: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水利部、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和資源管理部門5個: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
從1998年開始,國務院機構改革首先進行,隨後中共中央各部門和其它國家機關及群眾團體的機構改革陸續展開;1999年以後,省級政府和黨委的機構改革分別展開;2000年,市縣鄉機構改革全面啟動。截至2002年6月,經過四年半的機構改革,全國各級黨政群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人。 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3月6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啟動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五次大規模的機構改革。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特別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相協調的要求。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為28個,不再保留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其職能並入新組建的商務部。
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標是,逐步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繼續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這次改革重大的歷史進步,在於抓住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根據方案,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展改革委」),其任務是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以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以加強金融監管,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高效運行;組建商務部,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重組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原屬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同時,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了華建敏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3月15日,會議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批准了這個方案。
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著力優化組織結構,規范機構設置,完善運行機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組織保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主要內容包括:(一)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財政部要改革完善預算和稅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中國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健全貨幣政策體系,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的統籌協調,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要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二)加強能源管理機構。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能源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及機構,與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的核電管理職責進行整合,劃入該局。國家能源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由國家能源局承擔。不再保留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三)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整合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國家煙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四)組建交通運輸部。將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職責,建設部的指導城市客運職責,整合劃入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保留鐵道部,繼續推進改革。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五)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責整合劃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家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六)組建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七)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再保留建設部。(八)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明確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
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這次國務院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
這次改革突出了三個重點:一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二是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是按照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要求,對一些職能相近的部門進行整合,實行綜合設置,理順部門職責關系。 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情況一覽表改革前改革後改革前改革後外交部外交部監察部監察部國防部國防部民政部民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財政部教育部教育部公安部公安部科學技術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水利部水利部國家安全部國家安全部農業部農業部司法部司法部商務部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文化部建設部(裁撤)住房和城鄉建設
部 (新建) 衛生部衛生部交通部(裁撤)交通運輸部(新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信息產業部
(裁撤) 工業和信息化部
(新建)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人事部(裁撤)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新建) 審計署審計署勞動保障部
(裁撤) 環境保護部(新建)鐵道部鐵道部國防科工委
(裁撤) - 2013年2月28日,全會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貫徹黨的十八大關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的要求,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對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加強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 兩會新華網快訊:2013年3月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批准了這個方案。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葯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
(一)實行鐵路政企分開。將鐵道部擬訂鐵路發展規劃和政策的行政職責劃入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鐵路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承擔鐵道部的其他行政職責。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鐵道部的企業職責。
不再保留鐵道部。
(二)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將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擬訂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職責劃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管理。
不再保留衛生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三)組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
保留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加掛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牌子。
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食品安全標准制定。農業部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將商務部的生豬定點屠宰監督管理職責劃入農業部。
不再保留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單設的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四)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不再保留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
(五)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
為加強海洋事務的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海洋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統籌協調海洋重大事項。國家海洋委員會的具體工作由國家海洋局承擔。為推進海上統一執法,提高執法效能,國家海洋局以中國海警局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接受公安部業務指導。
(六)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
不再保留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
這次改革,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其中組成部門減少2個,副部級機構增減相抵數量不變。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5個.

6.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共進行了7次政府機構的改革,分別情況歸納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共進行了7次政府機構改革

第一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1982年。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這次政府機構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實行了幹部年輕化。其成功點不僅在於精兵簡政。這次改革的深遠影響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打破了領導職務終身制,二是根據鄧小平提出的「四化」標准(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大批年輕知識分子走上領導崗位。

第二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1988年。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由45個減為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為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機構人員編制比原來的實際人數減少19.2%,並首次提出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在國務院66個部做配、委、局中,有32個部門共減少1.5萬多人,有30個部門共增加5300人。增減相抵,機構改革後的國務院人員編制比原來減少了9700多人。我國改革的重心已由農村轉向城市。盡管由於後來復雜的原因,原定於1989年開展的地方機構改革暫緩進行。但其歷史性貢獻是首次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直到現在,仍然是改革面臨的重要任務。這次政府機構改革轉變了政府職能。

第三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1993年。改革實施後,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原有的86個減少到59個,人員減少20%。國務院不再設置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8個。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目標,實現「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行政管理職能轉向統籌規劃、掌握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這次政府機構改革適應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如果說過去經濟體制改革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那麼到1992年終於「摸」到了這塊「石頭」,即鄧小平南方談話時強調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1998年。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新組建4個部委,更名的有3個部委。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機構改革,主要任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進行國純孫指有企業所有制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由40個減少到29個,部門內設機構精簡了1/4,移交給企業、地方、社會中介機構和行業自律組織的職能達200多項,人員編制減少了一半。與此同時,新組建了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4個部委。這次政府機構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這次改革精簡力度很大,一個突出特點是,行政管理從具體的工業經濟管理中淡出。除了國防科技工業和信息產業兩個管理部門外,這次改革將其他直接管理工業的10個部委都撤消了。同時,在國務凱如院和省級政府機構,提出公務人員要減一半,國務院當時3.4萬人減了1.7萬人。

第五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2003年。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由28個部門組成。這次改革進一步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提出政府職能應集中於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四個方面。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改組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設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組建商務部,在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基礎上組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將國家經貿委下屬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這次政府機構改革以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為目標。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改革目標很明確,即逐步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這次改革重大的歷史進步,在於抓住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第六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2008年3月。國務院將新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這次國務院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具體內容包括: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要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加強能源管理機構。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國家煙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組建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家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組建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再保留建設部。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明確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強調,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國務院這輪機構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礎上的繼續和深化,體現了積極穩妥的指導思想。

第七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改革的重點是,緊緊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葯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具體內容是:實行鐵路政企分開;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這次改革,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其中組成部門減少2個,副部級機構增減相抵數量不變。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5個。

閱讀全文

與機構變動歷史怎麼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