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歷史背景是什麼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的是「安史之亂」這一歷史大事件,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攻佔北京長安。出處是唐朝大作家杜甫寫作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白話文翻譯是國家失陷只能山河依舊,春天的市區里雜草散生。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哪個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春望的主題思想
唐高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舉兵叛唐。第二年六月,反賊攻佔潼關,唐高宗急匆匆逃到四川。七月,皇太子李亨於靈武(今屬甘肅)稱帝,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知道消息,將要親屬安裝在都州,隻身一人投靠肅宗官府,結果悲劇在中途被反賊虜獲,解送至北京長安,後因官銜低賤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春,置身淪陷區的杜甫親眼看到了長安城一片低迷零落的景色,五味雜陳,便寫出了這首傳頌千載的名作。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B.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安史之亂。
「城春草木深」指的是長安城,今西安,為唐代首都。此詩背景是天寶十五年的「安史之亂」,唐王倉皇逃亡四川,長安城被叛軍佔領,此為「國破」,城內殘垣斷痕,春草深深卻沒有生機、只有頹敗,故杜先生發此感慨。出自杜甫的《春望》。
全詩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釋義:國都淪陷只段前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詩句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圓燃嘩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橘行,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盪然無存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春望》
C.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亂。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
賞析: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於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D.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亂。「國破」指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 )
A.秦末農民起義
B.三國赤壁之戰
C.唐朝安史之亂
D.清朝三藩之亂
答案:C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安史之亂的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繼他上台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E.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歷史背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歷史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亂。
這是杜甫的《春望》,春日裡萬物復甦一切充滿了生機,而此時的唐朝卻一片凄慘破敗的景象,是興衰的一種明顯對比,杜甫思家情切,心系國事,滿腔抱負卻又報國無門,憂國憂民的作者由此感慨而作,詩詞充滿了悲愁之情。
「國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鳥本娛人之物,反而「濺淚」,「驚心」,語意的強烈反差,語勢的節節逆轉,使詩人鬱勃而頓挫的憂思情感獲得藝術的表現。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安史之亂的相關說明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應。安史之亂的過程:唐朝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組成15萬士兵,在范陽起兵。
安史之亂的結果: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安史之亂的影響:對當時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北方的經濟衰落,最終導致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而且也嚴重的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階級的壓迫變得更加深重。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具體來說是唐朝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斗爭。安史之亂的原因有多方面,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應。主要就是統治階級和人民的一個矛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春望 (杜甫詩作)
F.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的《春望》,歷史背景是: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凄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無限的感慨。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的《春望》,此詩作於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歷史背景是:先一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滿目凄涼。先一年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於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後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無限的感慨。創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
原文: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盪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凄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裡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里,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發。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發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發”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發白了、疏了,從頭發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G.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唐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亂。
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政連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社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停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的二年(757年)春,身處淪陷區的社甫目睹了長安女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涌干古的名作。
H.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史思明背叛朝廷發動戰爭,史稱安史之亂。
這次事件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I.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歷史背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的《春望》,歷史背景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盪然無存了。
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凄慘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