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傳授什麼的歷史

傳授什麼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3-05-29 14:53:16

⑴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 教育 本質是人文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更加強調歷史學科的基礎性作用,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在中學歷史的課堂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範文 一:中學歷史教學與社會美教育

提要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社會美教育,一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四是挖 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應充分運用 現代化視聽手段,調動學生發現美、探索美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確立為人類理想社會奮斗終生的觀念,從而實現社 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書。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原則,既是從學科特點出發,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繼承和發 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要求。

人的社會活動領域無限廣闊,社會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到處充滿著可供審美的對象。美,從形態上看,通 常可以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大類型。本文著重就歷史教學與社會美的教育問題,談點看法。

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美,經常表現為各種積極肯定的生活現象。馬克思說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 實踐的。」社會美不僅根源於實踐,而且本身就是實踐的最直接的表現。歷史學科的社會美往往是以歷史人物 為中心,並且通過歷史人物的 言行舉止 所顯示出來的美。歷史教學中的社會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結合在一起,表 現為美德教育。古往今來的風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璀燦思想和精神風貌,是 我們進行社會美教育的極好教材。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歷史教科書中所包含的社會美教育的內容 ,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體美和心靈美,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心靈美。愛國,這是心靈美的最重要的表現,也是社會 美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 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 、解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後繼,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

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 、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的民族氣節是何等的忠貞;從與艦共存 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獻身的林覺民,他們 的愛國義舉是何等的豪壯;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 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__在獄中懷著滿腔熱血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成為 後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這些愛國者和革命者,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 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種不畏強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才沒有 在歷次面臨的嚴重危機中亡國;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才有了我們的今天;也 正是這種愛國主義情感,成為我們今天實現騰飛,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樣,在世界史上,無數英雄人物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奮斗不息。從被法國人民譽為「奧爾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貞德,到出生入死,幫助黑人奴隸獲得自由的塔布曼,從美國的開國元勛華盛頓、傑佛遜及其所起 草的《獨立宣言》,到印度國大黨領袖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黨人制定的《國民公約》 ,無不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都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其表現可以是驚天動地的壯舉,也可以是默默無聞的奉 獻。在今天和平建設環境中,作為一名中學生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 的統一,刻苦學習科學 文化 知識,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聰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會美的重要表現。人的美和理想是緊密相聯的。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或者說是對未來 的憧憬、嚮往和追求。陶鑄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一個人的 理想,是為多數人的利益,為社會的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合乎社會歷史發展的 規律,就是偉大的理想。」

青少年時期正是世界觀形成時期。對青少年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遠大的革命理想, 特別重要。毋庸置疑,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擔負著這一任務。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無數史實雄辯地說明,古往今來,一切有作為的人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馬克思在中 學 畢業 論文《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我們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 」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周恩來在學生時代就決心「為中華的崛起」而學習 。大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並以此為人類造福。」他們理想的 共同點都是為民族、為人類謀幸福,這是多麼崇高的理想。

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無數先烈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他們的 光輝業績,永遠載入史冊,激勵後人。

利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理想教育的內容,對青少年進行理想教育,要幫助他們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片面 強調自我,另一種是胸無大志,缺乏遠大的理想。要教育他們處理好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貢獻與索取的 關系。歷史教學要通過大量的史實,引導學生從優秀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營養,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人總是受社會制約的。因此,個人的理想、 抱負是以國家、社會的需要為基礎的,個人只有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才能得到社會和國家的承認 ,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自我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調整人們之間行為的規范和准則。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徵。」俄國著名 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說:「美和道德是親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關。

中學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養的傳統,歷來強調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 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 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優秀的思想成果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的。

儒家歷來重視修身養性,孔子主張 「溫、良、恭、儉、讓」,「克己」;孟子強調「善養浩然之氣」;諸葛亮重視「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劉 備則主張「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等。他們莫不認為注重道德修養是做人之本。中國古代有許 多清官,廉潔奉公、憂國憂民,受到歷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書於謙兩袖清風,為官清廉;諸葛亮一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岳飛強 調「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贍養父母、尊師敬友、樂於助人、大公無私等等,一旦表現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來,就極為 感人。正是雷鋒、朱伯儒、孔繁森等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物,他們的行為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匯成了 時代的新風尚。

從歷史的角度審視,我們可知,社會主義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發展的必然結果 ,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會主義道德提倡的集體主義,它與封建社會的道 德規范「三綱五常」、「忠孝節義」,與資本主義的道德規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我 國,集體主義的原則要求是: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歷史教科書中道德教育內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於青少年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以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為自己的行為 准則,做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四、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一般認為,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要尊重規律,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實際 上,社會科學領域也同樣如此。

古今中外,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追求真理,獻身科學,促進了人類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歷來受到人們的尊 敬,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歷史教學中努力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精神,主要體現 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熱愛科學、刻苦求知的敬業精神。馬克思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人類的解放事業,他從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資本主義社會,寫下了《資本論》這部巨著,為無產階級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馬遷踏遍祖國各地,歷盡艱辛,雖受腐刑之辱卻矢志不渝,寫成了史學巨著《史記》;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 ,嘔心瀝血27年,三易其稿,寫成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古羅馬科學家普林尼為了實地考察維蘇威火山而 獻出了生命;近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考察,創立了科學進化論;居里及其夫人在極其艱苦 的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經過長期的辛勤勞動,終於發現了鐳,開辟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

許許多多 的史實告訴我們,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只有像他們那樣一絲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世界,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需要科學,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從小就應該立志獻身科學,獻身祖國的四個現代化。

第二,敢於堅持真理、捍衛真理的無畏精神。堅持真理、捍衛真理,需要勇氣,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價。歷史上許多思想家、科學家為了堅持真理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對劊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學家布魯諾堅守「日心說」,雖 被宗教裁判所監禁7年而毫不動搖,最後被教會處以火刑,臨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來的世 紀會知道我的價值。」這是何等剛烈!在探求科學奧秘、尋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精神。

社會生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社會美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方面的。歷史教科書中所包含的社會美教育的內容 也不限於以上幾方面。深入挖掘內容,進行社會美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長期任務。

實施歷史教學中的社會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程序、優化教學過程外,根據歷史學科 的特點,應著重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圖片、幻燈、音響等現代化視聽手段。歷史的特點是它的過去性、具體性和多樣性。這些特 點決定了現代化視聽手段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書中社會美的 因素,並藉助於歷史圖片、幻燈、錄音等形象化的載體,再現歷史場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如講述紅軍長 征時,播放一曲《過雪山草地》,激發學生對紅軍長征艱難歷程的聯想和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也可編制簡 易幻燈片,再現某一歷史畫面,「化虛為實」、「化遠為近」,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導學生從具體史實中認識歷史規律,以實施社會美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 的,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是如此。古人強調「以史為鏡」、「讀史明智」,就是指認識和駕馭歷史規律,指導社 會實踐。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具體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歷史知識中去認識規律,深層 次地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預測未來,指導現實。如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其基本動因是物質資料的生 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決定的。

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日本明治 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以及美國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究其終極原因,是這些國家當時的經濟生活內部的矛盾沖 突。其共同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學生懂得這一規律,對資產階級 革命或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對資本主義制度最終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樣,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 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日益成為新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社會美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質。歷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 諸多史實的歸納,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並在今後的實踐中自覺地遵循和利用歷史規律改造世界,創造未 來,從而實現社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範文二:中學歷史學科 反思 性教學與實踐

論文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反思性教學;實踐

論文摘要: 文章 將反思性教學理論運用於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力圖把中學歷史學科反思性教學實踐做一個完整的呈現,從而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反思性教學自產生之日起,無論是作為一種思潮,還是作為一種運動,都一路高歌,勢不可擋。主要是因為它給當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體來說,反思性教學啟發人們反思操作性教學的局限,不斷探究教學中的新問題,在探索中把自己鍛煉成學者型教師,從而改變憑 經驗 教學或簡單重復教學的現象。目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課程實踐方式,為此「教師應超越常規教學中對課程內容的機械復制,積極對自身的課程與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反思性教學理論傳入我國,無疑是為廣大教師理解新課改提供了新的視角,這對他們創造性地實現新課程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近年來,筆者一直堅持將反思性教學理論運用於中學歷史教學實踐,現結合中學歷史教材,就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體會,以求教於方家。

所謂中學歷史學科反思性教學實踐,就是在反思性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藉助對自己教學實踐的行為研究,不斷反思自我對歷史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歷史的規律,歷史教學的方法、手段以及經驗認識,以發展自我職業水平,努力提高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活動過程。

一、教學實踐前的反思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第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師能否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前提。教師備課時,應對即將實施的教學目標、過程設計、採取 措施 、使用方法、時間安排等的合理性進行思考、預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備《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Ⅱ)第4課]一課時,對課程標准進行了反思。

課標的內容是「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按課標要求「資本主義萌芽」必須講授,而人民版教材卻沒有相關內容,這是教材編者的疏漏,還是課標制定者的失誤?究竟如何處理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才更合理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結果發現大多數學者都否認中國存在所謂「資本主義萌芽」。

著名歷史學家蕭功秦說:「實際上這種所謂萌芽的東西可能根本就長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張定於一尊,在這種『求定息爭、防爭氓亂』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會里,哪怕長出來也是沒有意義的。它總是會被扼殺掉,根本用不著西方勢力動手。比如僱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遠是這個東西,幾百年的時間里也沒有長成資本主義的大樹。因此,我認為稱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是一個誤導的概念,改稱為永遠長不大的『資本主義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實一些。」另一位學者任爽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我們在春秋戰國時期,似乎已經可以依稀找到『資本主義萌芽』,而在明清時期,似乎還可以發現大量的『奴隸制』的殘余。

這些現象給我的感覺是,在中國,社會形態的演進似乎不可能被嚴格而明確地或者說是硬性地加以區分。因為人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現同樣的因素,或者說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長期延續」。從上述學者的論述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已遭到了學術界普遍質疑。雖然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但不能因為有爭議就一字不提,況且課標中也有明確的要求,因此教學中不講不行,關鍵是如何講的問題。

如果講得太深學生難以理解,若是給學生一個定論更有悖於科學性原則。鑒於上述情況,我在備課時一方面補充了有關資本主義萌芽的基本知識,同時也簡單介紹了學術界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樣一來,既貫徹了課標要求,也彌補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學實踐中的反思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對教學情境、進程、態度、內容、方法及時反思,以便驗證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同時還要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調控。

例如:我在講授《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Ⅰ)專題二第1課《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主要介紹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強侵華史實,第2課《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講述的是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都是將列強侵華史與中國軍民抗爭史同時介紹的。人民版之所以另闢蹊徑,把中國人民的斗爭史單獨拉出來,專門設置一課,主要是為了進一步落實突出課程標准關於「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主題。我在備課時基本沿襲了教材的這一思路,而沒有把兩課內容按時間順序進行整合。

在講授第一課時,學生都能按時間順序掌握列強侵華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課時,我卻驚奇地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中法戰爭」(第1課中的內容)發生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第2課中的內容)之前。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初中階段歷史教學沒有到位,學生連最起碼的時間概念都沒有。怎麼辦?如果仍然按原來的教學設計授課,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當時我立即調整了教學進度,先給學生補習初中歷史,等他們形成必要的時間概念後,再按原來的設計進行教學。雖然這一節課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但由於及時調控卻使得課堂教學更趨合理。三、教學實踐後的反思

課後反思也是反思性歷史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對實踐結果的歸因、 總結 評價、尋找差距,以便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指導現今、未來的教學活動。承前所述,上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一課後,我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效果進行了反思:1.如何解決教學進度與課時不足的矛盾。高中歷史課每周只有兩節,如果在講授新課過程中,還要補習初中的教學內容,肯定無法完成課標規定的教學任務。增加課時顯然不可能,怎麼辦?能不能挖掘隱性課時呢?如果能設計一份預習提綱,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預習,事先解決上課時的「攔路虎」,到授課時的進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時,預習題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而且這也是反思性教學目的——兩個「學會」的具體體現。這樣看來,設計一份既科學又經濟的預習提綱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經過一番思考,我設計了如下提綱:

(1)按時間順序列舉列強侵華的事件及其後果?

(2)針對列強入侵,中國軍民進行了怎樣的抗爭?結果如何?

(3)將列強侵華事件與中國軍民的反抗斗爭一一對應起來。(4)在課本中找出中國軍民反抗斗爭的典型事件。這份預習提綱能否奏效,還有待於下一節課的驗證。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標。我在授課過程中側重史實講解,忽視了情感滲透,這堂課本應該上得生動感人,結果卻變成了簡單史實的羅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首先查閱了有關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還虛心向老教師請教,最後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擬定了如下措施:

(1)採取情景式教學。激活學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師簡單的灌輸,而是要學生親身體驗。上課時要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再現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感人場面,讓學生從中體會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2)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選取的中國軍民奮起抗爭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義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左宗棠收復新疆」,頌揚了政府官兵為收復國家失地而作的積極努力;「黃海海戰和反割台斗爭」,表現了政府官兵、人民群眾為維護國家主權,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義和團反帝運動」,則譜寫了廣大農民群眾高舉「反帝」大旗,與列強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的壯麗詩篇。上課應選擇典型事件,從「中華民族」的視野來講授。面對著列強的入侵,無論政府官兵,還是民眾百姓,盡管他們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發,或有組織,但他們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場上,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而英勇抵抗外來侵略。

(3)啟發學生主動參與。情感教育自然離不開學生的全程參與,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參與,直接影響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講授中國軍民抗爭時,可啟發學生進行討論,談談各自的感想,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體驗中國人民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從而把本節課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將教學反思後形成的改進方案用於另一個班級的教學。相比之下,這節課有了明顯的進步,但又涌現出一些新的問題。由於部分學生預習不充分,再加上學生討論持續時間過長,教學進度再次被延誤。這些問題又將成為反思性教學新的起點,反思性教學就是在這種不斷循環中推動教學日趨合理的。

歷史學科就是讓人通過認識過去來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矯正自我、超越自我。歷史雖然是過去的事,但研究歷史、學習歷史的都是現代的人,我們所教所學的歷史,實際是今人對前人的理解學、解釋學,由於社會的進步,時代的不同,人們對歷史的解釋與認識也就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歷史教師應當自覺樹立反思意識,與時俱進,引領學生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培養學生富有時代意義的歷史思維。綜上所述,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反思性教學必將成為中國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學實踐與教師素質的提高[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

[3]蕭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歷史教學,2001.

[4]任爽.鑒空衡平[J].歷史教學,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學的興起與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鍾啟泉,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 歷史教學論文範文

2. 初中歷史教學整合思考 技術論文

3. 淺談高中歷史教育論文

4. 有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論文

5. 初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淺談

6. 高中歷史教育論文

⑵ 如何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情境

人類的過去,它反映的是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客觀事實。因此,過去性成為歷史知識特點之一。歷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轉性,使它不能再現,也不會重演,與學生的距離遙遠,很多東西對學生來說太抽象了,沒有直觀感覺,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這就增加了教學難度,相應的提高了教學要求。那麼怎麼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呢?師生怎樣才能合作完成教學任務,使教學過程和諧發展呢?我在幾年的教學中有一點點思考和認識,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景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有效途徑之一。什麼叫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景呢?最佳歷史課堂情景即在45分鍾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認知特點,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語言、掛圖、圖片及錄音、錄象、電影、電視、微機等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環境和氛圍,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喚起學生的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最佳教學情境,是運用情感與創設環境的和諧統一、相互映襯的最佳組合的情景整體。起最大的特點是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注意主體的感受與體驗,注意起感受能力與感受慾望,在情感與意境的最佳組合情境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情感與審美體驗。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求知慾和心理認知特點,符合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1、有利於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是學生學習最活躍的因素,是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對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心理學的理論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都揭示了一中規律,既人對有興趣的事物,干起來總是心情愉快、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因而也容易干好。學習也一樣,學生對某一學科興趣如何,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有人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智慧和成就的起點。要學生學好歷史,就必須使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激發興趣是中學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自我教學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即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不僅僅是作為觀念形態的認知活動,它要求學習者必須發揮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收效大小,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的心理基礎直接相關。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實際上講就是這個心理基礎,而突出的要求,是一個「樂」字,也接受這里的興趣。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注重課內知識點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學習興趣。因為那些歷史離他們畢竟太遠了。而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器官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教師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並發出模擬、模擬的槍炮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她是哪次戰爭中首先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聲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有利於掌握、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質
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學最基本的任務。藉助與最家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
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對於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制度示意圖掛出,並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後教師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進行激烈的辯論的美國的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焦點展開辯論。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門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充分掌握理解了知識的內涵,實質,既為什麼南北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
3、有利於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歷史科的教學任務之一,其中愛國主義是歷史教育永恆的一主題,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從含恨投湖的屈原,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而樂而樂」的范仲淹,到「人生自古誰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虎門硝煙的林則徐,到戰死沙場的關天培;從寧死不屈的劉胡蘭,到視死如歸的-。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學生一次一次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沖擊,可他們離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來講,畢竟遠了一點。愛國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如果我們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教學手段,創設出最佳的歷史課堂教學情境,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利於強化學生的情感,運用現代技術及語言,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學生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如我們在教學「南京大屠殺」時,如果教師只是空洞地講述日本帝國主義殘酷地殺害我同胞三十萬人,學生會抽象,似信非信,不會有多少情感體驗,對日本的殘酷性沒有深刻的體會,如果教師剪輯一些抗日戰爭時的電影,日本屠殺我同胞的場面,這樣學生就能深刻地體會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眼,屠-數之多,引起學生的共鳴,不忘國恥,努力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不能讓歷史重演。這樣就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歷史教學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就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情感,通過多媒體等,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4.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歷史教學不僅只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出更多創造型人才,因此歷史教學還應該教學生掌握認識歷史過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用歷史的觀念考察社會和認識社會的能力,以及用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設計,個人情感的真誠投入,創造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問題,就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與性質,教師在運用電腦設計的戰爭形勢與戰爭路線圖及展示了戰爭的局面後,向學生提出假想:根據當時戰爭的形勢分析,一戰的結果是必然的嗎?如果你是德國的總參謀長,你是否有辦法來贏得這場戰爭?可從戰略上、外交上考慮。然後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國的統帥,你將如何對付這位德國總參謀長?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得非常熱烈,想出了很多的辦法,提出了很多設想。最後教師指出,戰爭的結果不是必然的,但無論哪一方勝利,都不能改變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通過這樣的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表達與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又如在講授《美國的霸權政策》這一課,聯系中美撞機事件,當時舉國上下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義憤填膺.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討論題:「美國的霸權是怎麼回事?」要求學生去查找資料,用事實來揭穿美國的霸權嘴臉。於是學生紛紛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然後推選出本組的發言代表,為討論課作了充分的准備。討論課從一開始就非常熱烈,學生們從中美撞機事件到北約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再到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從美國侵略朝鮮到發動越南戰爭;從海灣戰爭到北約轟炸南聯盟;從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廢除《京都議定書》到極力推行的國家導彈防禦體系(NMD)。學生所舉的例子已遠遠地超出了教材的內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緊接著我又提出了兩個問題:「為什麼美國如此霸道?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呢?」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國戰後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冷戰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討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一種啟發和引導的作用,把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學生既學到了系統的歷史知識,又擴大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潛能和聰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及個性特長等等都得到了應有的施展。這些對於他們將來成為創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歷史教材及歷史知識的特點也為情境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場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現,事件的來龍去脈,時空的倒置,歷史的進程等,都可以通過語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誠投入,實物、圖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微機軟體的進入課堂,使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有了可能。現代教學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歷史場景,最生動、自然、客觀得反映歷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饋。
怎樣創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1、 運用語言與情感等,創設氛圍
在歷史課堂教學這個大「舞台」上,歷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共演一台戲。教師的功夫在於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一個輕松活動,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教學語言的隨意性與教學語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重視語言的能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歷史教學中,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真摯、飽滿的情感,生動的描述歷史長河中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慷慨悲壯,感人肺腑的人物命運、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等,把歷史本身的魅力,藉助教師的情感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去吸引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引導學生將感性上的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2、 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展示直觀教具
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時,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再現歷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運用圖片、實物、模型、投影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知識;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於理解;它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愉快地學習。歷史敘述的過去的社會生活的現象,教師的敘述無論怎樣形象生動,如果學生沒有視覺上的感受,就會印象不深,不會有深刻的情感體驗。藉助直觀教具,幫助再現歷史現象,就顯得十分重要。實物和模型不僅能形象的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情況,而且是許多重要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在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圖片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它可以把歷史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感觀的刺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而和想像,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3、 運用微機、錄音、錄象等,再現情境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用於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音、錄象、微機的演示,擴大和改變視覺和聽覺的途徑,提高視聽效果。再現歷史場景與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圍中,感知歷史,陶冶情操,激發情趣,活躍思維。尤其是計算機程序教學,可將教師的思維過程用計算機的畫面和文字體現出來並形成教學軟體。它通過剪輯電影、電視畫面、動態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於學生,在他們的大腦皮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質量。現代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對提高教學質量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4.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歷史雖然是過去的東西,但歷史又是過去和現實永無休止的對話,是對過去和現在有著某種深刻聯系的一門學科;是人們了解自己的社會,理解變化與延續的唯一途徑。在形式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瀑布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既能教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的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這是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
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情境可在課前引言,也可在課中以及在課後知識小結,視事實情況而定,根據教學內容是需要適時引入。可以由教師直接引入,也可以由學生的提問來引入。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不斷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導入圖片、錄象、聲音等各種資料,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立足於課本,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發「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在引言設計就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熱點」問題,美日模擬奪取釣魚島聯合軍事演習,等等引入新課。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滿腔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學生帶入預設的課堂情境,激發了學生對日本滿腔憤怒的情緒,愛國主義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迫切想知道日軍的侵略罪行,這樣就順利成章地進行新課教學。
又如在學習本課的最後一目「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時,我引入了當今的熱點「台灣問題」,中國的統一政策與台獨勢力的斗爭,國際-勢力的干擾。激發了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台灣問題,我就因勢利導談到中國的統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課結束後,我引導學生對比近代中日兩國,十九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境遇相似,為何幾十年後的十九世紀末兩國情況卻大相徑庭呢?提出討論問題:談談你眼中的大和民族,這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大和民族進行客觀正確的評價。
但是引入「熱點」不能喧賓奪主,必須立足於教材內容,還要隨時捕捉學生是閃光點,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這種方式必須關注時事動態,關心國內國際大事。在平時積累素材,才能在課堂上隨機提取。
創設最佳課堂情境不僅局限於以上方式,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有時聽到學生唱歌,能與課文內容相映襯的也能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引入課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合理安排,激發學生情感上的波瀾,豐富想像,愉快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⑶ 如何傳授給學生一些歷史知識的記憶方法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1.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

  3.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閱讀全文

與傳授什麼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