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退避三舍」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退避三舍」與晉文公重耳有關。
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成語出處和典故
春秋時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收納了他,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
㈡ 典故「退避三舍」出自哪個歷史人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http://ke..com/view/18049.htm
㈢ 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
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該成語最早出自飢神液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原意指為了迴避與對方的沖突,主動退讓九十里;常用於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瞎銷》:(晉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加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主持朝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爛物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㈣ 退避三舍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絕知姓,名重耳,是中激宏橋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明猛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㈤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誰,有何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是齊桓公。周平王避開第戎往東遷移,開始了春秋時期幾百年的東周時代。晉文公重耳在游歷了諸國後重回到晉國,當時晉國國君。重耳聯合外戚舅舅狐氏和姐夫趙衰一同整頓國內政治,採取以公族為主,外戚為輔,遠方親戚次之的權力聯盟,不久就實現了晉國的三軍整頓。晉國擁有三軍後標志著成為大國。
首先他是個愛讀書的人,其次他是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在十七歲的時候,身邊就已經有了五個在日後輔佐他大業的人。在驪姬之亂的時候,重耳為保命,亡命天涯的時候這五個人也是誓死跟隨。以後這段逃亡的日子也被成為周遊列國的日子了。
㈥ 退避三舍的歷史人物是誰
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
㈦ 退避三舍是指哪一個歷史人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指的是晉國的晉文公
㈧ 退避三捨出自什麼時候它是什麼意思講述的故事中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退避三舍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那麼大家知道避避三捨出自什麼時候嗎?它是什麼意思?講述的故事中,我們能夠學到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退避三捨出自什麼時候,是什麼意思以及我們來從講述的故事當中學到什麼。
這一則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對於自己承諾的事,就要做到,並且還告訴人們,退讓並不一定代表是軟弱,退一步,可能會有更寬廣的路。可能也會避免發生一些不必要的沖突和矛盾。
㈨ 退避三捨出自哪國的歷史
退避三捨出自春秋時晉國的歷史。凱稿棗
退避三舍,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出自《左傳盯拆·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時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收納了他,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後來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撤九十里。
作品介紹:《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敬埋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㈩ "退避三舍"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重耳和楚王。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 釋 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補充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而要設法解決它。
近義詞 委曲求全
反義詞 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燈 謎 一再讓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fink out; keep somebody at arm's length>
典 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和核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喚裂掘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源模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