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怎麼總結歷史事件的特點

怎麼總結歷史事件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3-05-30 00:18:53

A. 高中歷史如何答特點

當然,既然是特點,就要答其他時代沒有的,比如答幾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就要結合時代背景,生產力特點,還有發生國家等。

一定要結合歷史事件所處時代背景,如是奴隸社會或是封建社會,當然也要背一些,比如想到封建社會就立刻想到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生產力不發達等,還有看其是否順應時代潮流等。

一定要看書,背不背無所謂,一定要多看幾遍,多做選擇題,練出題感來 。

給你看看高中歷史各種題型怎麼答吧

1.熟記史實 歷史是最強調背記的學科。

為什麼呢?歷史背記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史實,二是分析。

而政治的背記,主要是分析,對事實的記憶則很少,所以遠沒有歷史難記。

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幾次歷史試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記憶不清丟失的,答案不言自明。

事實上,史實不清、審題不細,是歷史丟分的兩大原因。

怎樣背記史實呢? 第一,精細讀書。

要一個句號一個句號讀,包括導言、註解、圖示在內。

2002年高考,有一題問蔥嶺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

其實,「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課本的小注里。

這啟示我們一定要細心讀書,尤其是在第一輪復習時。

第二,動手總結。

一定要落實到筆頭上,因為看和寫的感覺完全不同,而考試是寫,不是看。

尤其是第一輪復習,寧可羅嗦些,也要把總結寫全。

以下給出分析歷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體操作時,應有所取捨: 1.名稱及其含義(例如:早期維新思想,維新思想) 2.背景 (1)原因(事物發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會主要矛盾)、具體原因(根本原因的具體表現),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導火線 (2)條件(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政治、經濟、階級、思想、時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條件是客觀的,而目的是主觀的) 3.經過:力量、領導、階段及階段特點等 4.意義:性質、作用、影響,特點(極其重要!特點=不同點=考點),經驗、教訓 第三,注意特點。

特點就是不同點,例如《農政全書》的特點主要是介紹西方水利技術。

特點就是考點,所以要非常重視,尤其是時代特點,往往是答題隱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記。

讀—寫—記是一個完整的鏈條,所以在平時就要有計劃地逐步背記。

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與老師的復習同步。

不要到考試前再背,那樣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麼背什麼,那樣很不系統。

2.把握聯系 高中歷史的特點,是注重前因後果,注重分析知識的相關性,而反對孤立的知識點背記。

其實,出題的過程,就是建立新的聯系的過程;做題的過程,就是剖析聯系的過程。

把握聯系,主要有兩個步驟: 第一,縱橫結合。

一方面要注重縱的聯系(時間聯系),另一方面重視橫的聯系(比如地域聯系)。

特別注意因果聯系,這是所有聯系的核心。

第二,編織網路。

縱橫結合,經緯交錯,就成為知識網。

3.加強審題 近年的高考,越來越強調從題目中獲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題),與課本知識結合,共同構成答案。

這樣,審題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審題要注意三點: 第一,准。

就是問什麼答什麼,切忌答非所問。

一道大題設多問,不僅要審大題題干,還要審每一問的題干;一組選擇題有多道,不僅要審每道的題干,而且要審總的題干。

第二,全。

就是問的都要答,切忌答漏。

題乾的每一句話(尤其是材料題),一般都包括至少一個信息點,答案上每個點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

近年文綜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這些分都愛丟。

例如2002年高考歷史大題,考查旅大 *** 的變遷,如果僅按上面要求審題,會丟掉「不尊重中國領土 *** 」「背著中國拿中國 *** 和利益作交易」等要點。

這些要點,來自題乾的「弦外之音」:本題的主旨是 *** 問題,故應圍繞此點答題。

這種分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做題時想一下每題的宏觀主旨(而不是單純就題論題),就有希望得分。

(二)誤區辨析 第一,不可以做代記。

*做題記知識點,永遠不夠系統,會割裂聯系。

做題這個手段很好,但不可濫用。

第二,不可濫搞聯系。

要以把握基本的知識網路為主,專題史不要太多。

B. 歷史知識點如何總結

選擇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然後根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事件可細分:起因,經過,結果),背景,影響。明確事件發生的導火索和產生這事件的實質原因。如鴉片戰爭:時間是1840年,地點在中國和虎門,事件:林則徐在廣東焚燒鴉片,英國出兵攻打中國,中國戰敗。。。。

C. 歷史故事特點有哪幾點

1、起到勵志作用,教人奮進,努力向上
2、起到歷史教訓的作用,讓人接受遲租歷史檔旦亂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3、讓人掌握歷史發展規律行檔,能夠正確對待事物的發展
4、學習知識

D.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依照歷史的年代次序系統地講述歷史,還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具體地分析和總結歷史事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理解每一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每一重要歷史事件的意義和本質,進而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敏感度。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和總結歷史事件呢?怎樣分析歷史事件?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找出因果關系
一切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系、互為因果的。如西漢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這絕不是統治階級發「善心」,而是秦末農民戰爭顯示的巨大威力。西漢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採取暫時減輕對農民剝削的政策。這就是「文景之治」出現的必然性。又由於文景時期農民負擔減輕,生產條件有所改善,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出現了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漢武帝時期國力的強盛。這些歷史事件無不互為因果,同時歷史事件彼此之間除了表現「縱」的內在聯系之外,還經常表現「橫」的聯系。如「五四運動」的發生除了有國內歷史條件外,還由於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正因為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當時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受到了鼓舞,找到了方向和道路。總之,抓住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縱橫聯系,是分析歷史事件的一把鑰匙。
二、剖析事件發生的條件
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分析歷史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種種條件,找出它的原因,對深刻認識歷史事件的性質和發展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而歷史情境的有效設立則是理解歷史事件的重要方式。
作為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是不可重復的客觀存在。不可再現是歷史的特點,而受制於中學教材與學生實際,一般呈現出來的史實都顯得偏短。要想讓中學生去完整地認識那些年代久遠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情境再現。教師通過一定的資料收集,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將過去幾百上千年的歷史情境化,再讓學生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真實地感知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梳理經歷人類社會曾經的生活習慣與民族風俗。只有當學生親身回溯歷史感知歷史,才能充分理解歷史的前世今生。
邏輯分析作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需要在思維層面剖析歷史的前因後果。任何歷史事件的分析,都要從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發展等過程分部挖掘,不能帶著主觀的情感和臆斷,尤其注重客觀公正的實事求是,還原歷史的真相。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綜合運用正確的歷史分析方法,才能找到歷史事件的分析模式。比如商鞅變法,只要深入剖析它出現的歷史背景就比較容易理解變法的目的。
三、理清事件發展的頭緒
歷史事件的發展總是表現出「開始→發展→高潮→結果」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善於抓住發展線索,理清頭緒。
四、弄清作用或影響
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這就決定了每個歷史事件必然會對整個歷史產生作用和影響。所以對歷史事件的作用、影響、後果或意義要作仔細的分析,不能呆板地死記「條條」。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有巨大歷史意義。如十月革命、三大戰役、辛亥革命、遵義會議等等。但有的歷史事件卻表現出對歷史發展的阻礙作用,產生消積的後果。如袁世凱復辟帝制、國會縱火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等等。有的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起過深刻影響,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如秦末農民戰爭,它推翻了舊的封建統治,這是直接影響。同時,新的統治者懾於農民革命的威力,不得不採取寬舒政策,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就表現出它的間接影響。
歷史事件是錯綜復雜的,我們只有運用正確的方法,才有可能把歷史事件分析清楚,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

E. 怎樣回答歷史特點特徵和意義

關於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一、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胡螞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數臘.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另:問答題類型之劃分,雖因標准不一而各異;但主要可分三類.

(1)論述題

論述題要求考生運用唯物史觀對現象、事件、人物、觀點進行論述或評述.它可分為縱向考查為主的題目(以時間為序)和橫向考查為主的題目(以空間為序)兩類,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點.答案一般由述(敘述史實)和褲畢埋論(分析問題、提出觀點)兩部分構成;可先述後評、先評後述、邊述邊評.

例:墨子說:「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就上引言論,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並分析其積極意義.

(2)論證題

論證題要求依據史實,運用唯物史觀對某些觀點進行分析論證,用以考查考生的論證能力.它可分為觀點論證題和材料論證題(用歷史材料來體現觀點)兩類.其答案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例: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說:「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概括了英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思想.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關系變化及其原因,說明英國的對法政策怎樣體現了這

一思想.

(3)比較題

比較是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異同,是要求考生能夠對問題進行歸納、整理、鑒別、分析,旨在考查比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為類比題(同類或相似性質事件的比較)和對比題(不同或相反性質事件的比較)兩類;換個角度又可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兩類.解答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比較角度,分類對應比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麼?

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第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看審題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准,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范,亦無錯別字.

F. 歷史特點類答題模板方法

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因素,通俗地說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過和同類事物比較、鑒別中得出結論。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特點類答題模板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答題模板

特點=本質(階級屬性)+各方面狀況(指導思想、主導者、目標、內容、方式手段、范圍、地域或領域、規模速度等)+新發展、新變化(比較)+時間(時間早晚、經歷時間長短)+目的+過程+程度(徹底、局限性)+因素+性質+地位(最早、首創、領先)+作用+影響(廣泛、深遠、持久)。具體地說有以下幾種解題方法:

答題模板一:

從歷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題內容。回答歷史特點類問題時,首先應明確問題涉及的主體是什麼,然後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及問題賦分的多少,決定是從某一方面還是從某幾個方面思考並 總結 特點。一般來說,根據要素概括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背景——某事件發生前是否產生了新的經濟因素、階級力量,是否採用特殊的方式作準備,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等。如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與以往儒家思想產生和發展的背景相比,其特點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2)時間——發生時間的早晚、經歷時間的長短等方面。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相比,具有爆發時間早、經歷時間長的特點。

(3)目的——為某個階級或某部分人服務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國運動同屬舊民主主義革命,但從目的來說,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點(從經濟上說,是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從政治上說,是要建立資產階級統治,挽救民族危亡)。

(4)過程——相關准備、發生的變化( 領導力 量、力量對比)、是順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國共和政體確立的過程與英國、美國政治制度的確立相比,就具有艱難曲折的特點(從1789年到1875年,共和勢力與封建勢力經歷了近百年的斗爭)。

(5)內容( 措施 )——產生依據、體現某種思想、最突出的特點、包括的方面、側重的方面、實行的辦法等。如《資政新篇》的內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體現了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實現的情況、是不是徹底、局限性等。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相比

(7)范圍——包括地域、領域等。如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與以往的危機相比,就具有范圍廣(波及地域廣、涉及的經濟部門多)的特點。

(8)性質——是否具有時代特徵、雙重性質、性質發生變化等。如西班牙內戰開始時屬政府與叛亂勢力的內戰,後由於德國干涉而發展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

(9)影響——影響的廣度、深度,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等。如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會議的影響直至今天,並將繼續影響中國,因此該會議具有影響深遠的特點。

答題模板二:專項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角度:可從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民族關系等方面考慮。

(2)經濟角度:可從經濟政策、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繁榮狀況(交通狀況、城市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 文化 角度:思想方面的特點可從對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對新生事物的阻礙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點要結合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狀況進行思考,如:批判了君主專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贊揚了人們的反抗精神,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

答題模板三:從歷史特點的角度看主要答題思路和內容

(1)某一時期的特徵。如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一般從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等方面歸納。

(2)某一歷史現象發展的階段特點,可從技術發展、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濟形態等方面進行概括。

(3)某一歷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點,可從原因、性質、過程、特殊性、結果、歷史地位與影響等方面進行歸納。這類設問一般適用於重大革命、改革、思想運動等。

(4)針對某一歷史現象可利用材料信息,歸納其發展過程反應的特點。如綜合材料信息說明該時期解決民生問題的突出特點、總結材料信息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發展的特點等。


歷史特點類答題模板方法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各種題型答題技巧與模板

★ 高考歷史十大類試題解題方法指導

★ 高中歷史萬能答題模板大全

★ 高考歷史12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整理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模板歸納

★ 高考歷史12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歸納

★ 高考歷史答題模板與歷史名詞解釋對比

★ 歷史高考萬能答題模板

★ 2020年高考歷史萬能答題模板整理

★ 高中歷史萬能答題模板

G. 歷史的特點是什麼

(1)存在形式的過去性。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也無法實驗,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實物、圖片、電影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概括的東西具體化,用語言的記述將歷史知識轉化為生活的畫面,讓學生間接認識或感知歷史。正是由於這樣,歷史對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2)認知結構的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認知途徑靈活多變,不應從單一的角度去認識歷史事件,而應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認識和思考。認知結構的多樣性表現為整體性、因果性和發展性。
(3)思維方式的求異性和靈活性。求異思維是針對常規定向思維而言的反向思維,是一種富有創見性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突破思維定勢,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形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根據不同情況、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H. 歷史過程從哪幾個方面歸納它的特點

我個人認為一般從以下幾點歸納,而所有點都是相互依賴的。

第一:政治層面(是否有新的階級團體等、制度出現。什麼樣的統治階層)

第二:經濟層面(當時的經濟狀況,生活狀況。是否有新生的產品、服務)

第三:文化層面(是否有新的思想、新的學說、新的派別。新生了哪些領袖人物)

第四:軍事層面(有哪些重大的歷史戰場,對邊境格局是否有影響,以及促發了哪些相關事件等)

每一個層面之間都有聯系,同時我想應該在著重於幾個小點:

第一:核心事件 ——轉折點
第二:重點任務——推動性
第三:新衍生物——影響性

I. 歷史的特點是什麼

風雨無阻向前行義無反顧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是:偉大斗爭

歷史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過去性:即歷史指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的全部實踐活動,指的是過去的人和事。這種過去,從本質上講都是歷史的陳跡。歷史不能重復出現,不能通過任何途徑如實驗室的「觀察」或「實驗」使其重復出現。歷史知識過去性的特徵又決定了其具有間接性特徵。

2、具體性:即任何歷史知識都有著具體內容,是由時間、空間、條件、經過、人物及其活動等具體要素構成的。

3、綜合性:即歷史是包羅萬象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都是歷史學研究的對象。

中國古代文明歷史的特點如下:

1、政治上:從分封制斗螞、宗法制逐空陸埋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

2、經濟上: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悉絕點。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家庭為能為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國古代經濟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在先秦、秦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J. 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記憶歷史事件和時間的方法

分析歷史事件,實際上是對歷史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影響進行分析總結,那麼有什麼好的方法和技巧呢?我整理了歷史學習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

一、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戰爭的經過」講的是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戰爭的影響臘蔽。

二、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輪爛州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三、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如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四、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歷啟。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五、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戰爭:經濟影響——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

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記憶歷史事件和時間的方法

1、公式記憶

1.事件=時間+地點+經過+後果+影響

2.人物=時代(國名)+職務+作為+評價

3.作品=時間+作者+內容+意義

4.會議=時間+地點+人員+內容+作用

5.條約=時間+地點+簽訂雙方+內容+影響

6.改革=時間+改革人+內容+意義

7.戰役=時間+作戰雙方+經過+後果

2、加減記憶

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可記為:

經過=四次突然襲擊(突然襲擊波蘭、丹麥和挪威、蘇聯和珍珠港)+六次主要戰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攻克柏林、不列顛空戰、中途島海戰)+四次重要會議(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三次登陸(北非、西西里、諾曼底)+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各國反法西斯斗爭。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部歷史事件。

3、盡量少記

例如:東漢的統治?

1.王莽改制:a公元8年,改國號為新。b綠林、赤眉起義。昆陽之戰。

2.光武中興:a公元25年,劉秀,定都洛陽。

3.外戚和宦官專權:a外戚梁冀 b宦官"五侯"

4.黨錮之禍:a太學生3萬多人 b名士范滂

5.黃巾起義:a公元184年,張角,太平道。黃巾軍。

b"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4、濃縮代替記憶

春秋五霸?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還(桓)鄉(襄)問(文)木(穆)樁(庄)

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

長河新,安西大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青苗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

請方保募農

5、歌訣替代記憶

我國的《歷史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6、諧音記憶

三國建立?

曹丕--魏--洛陽--220年

曹丕喂洛羊一天二兩餅

劉備--蜀--成都--221年

劉備數沉珠數了二天二夜

孫權--吳--建業--229年

孫權無建業喝了二兩酒

李淵建唐哪一年?

李淵建唐618年。

李淵見糖留一把。

文成公主哪一年入藏?

文成公主641年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成婚時,為取個吉利,用了6個司儀(41)。

清軍哪一年入關

清軍在1644年入關。

清軍入關,一溜(路)死屍!

7、編碼和情境記憶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扛著排氣扇(73)出使西域。

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

-蔡倫穿著毛衣領(10)、戴著手套(5)改進造紙方法。

132年張衡發明地動儀

-張衡把醫生(13)和兔子(2)放在地動儀裡面。

葡萄牙在1553年侵佔我國領土澳門。

-葡萄樹上有隻鸚鵡(15)戴著烏紗(53)帽來到澳門,不走了。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閱讀全文

與怎麼總結歷史事件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