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湖南喝茶有多久歷史

湖南喝茶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3-05-30 11:57:51

『壹』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起源

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

發展歷史: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昊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

拓展資料:

茶,(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

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宿存。

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貳』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相傳四千多年前「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體字)而解之」。成書於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還明確地指出:「茶葉,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神農食經》也說:「茶葉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茶在中國古代,最初是直接採摘野生鮮葉作葯用,以後進而為飲用,並從利用野生茶樹發展成為人工引種栽培。《華佗食經》說:「(茶樹)生益州川穀、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古益州包括現在四川和雲南。據說東漢末年,諸葛亮南征時,士兵多病,後訪問該地人民,以樹葉沖開水飲用,減少了生病。這種樹葉,就是現在雲南西雙版納的茶樹,該地人民稱為「明樹」,並稱諸葛亮為「茶祖」可見,茶葉早就受老百姓重視了。後來,飲茶之風從四川一帶逐漸擴展開來,茶葉隨之成為商品,茶樹也向各地傳播。到了唐朝,茶樹栽培已擴展到長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達十多個省區,茶葉的收入,已成為封建王朝的重要財源。

『叄』 中國飲茶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這是目前茶葉界所公認的事實。世界上50多個國家種植的茶樹,茶種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播過去的。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我國古代先民發現並且利用茶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母系社會末期的神農氏時代。陸羽《茶經》中記載:「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雖然現代學界對於神農氏其人是否存在,尚有爭議。有人認為神農氏即中國上古部落首領炎帝,也有人認為神農氏更像是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虛擬出的人物。不管怎麼說,無論是否有神農氏,古代先民在採集狩獵過程中,發現野生茶樹的葯用價值,並加以利用,大體上沒有爭論。
隨後,經過夏商周時代的馴化和引種,再到先秦時期飲用價值的開發,一直持續到今天,我國的飲茶文化發展源遠流長,有高潮有低谷,成就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內涵。今天,予言茶事就帶大家一起來回溯歷史,看看歷朝歷代的飲茶文化,探尋隱藏其中的文化密碼。
一、先秦時期的茶葉發現及利用
茶葉最早開發出來的並非是飲用價值,而是葯用價值。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在華佗的《食經》中,也有關於茶葉「久食益思」功效的記載。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第一次記述了人類馴化種植茶葉歷史:「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據此推測,巴子封國迄今為止已有3139年歷史。而當時的巴國上貢給周王室的貢品中,就有「丹漆 、茶 、蜜 … … 皆納貢之」 。這說明,在3000多年前,巴蜀之地已經開始廣泛種植茶葉了。而且《華陽國志·巴志》還記載「園有芳弱、香茗」。這里的「園」指的就是人工開墾的茶園,由此也可以推斷出此時巴國已經開始人工栽培。
在茶葉葉的葯用價值被發現後,緊接著出現了其食用價值。古人一開始利用茶葉,主要是食用鮮葉,後來將茶葉曬干,以備不時之需。不過此階段,大體上茶葉食用方式就是生嚼。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茶葉開始作為茗菜食用,以水煮之。《晏子春秋》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嬰雖然貴為齊景公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日常生活起居卻比較簡朴節儉,粗茶淡飯,主要以茗菜而食。這里的茗菜就是未經曬乾的茶樹鮮葉。後來,先民開始利用茶葉來煮粥喝。《晉書》中曾有過茗粥的記載:「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這種食用茶葉的傳統,甚至保存到了今天。在雲南少數民族基諾族中,當下仍然有將新鮮茶葉揉碎配辣椒,加鹽加水拌勻食用的習俗,當地人稱之為「涼拌茶」。當年周恩來總理在杭州招待來訪的尼克斯總統時,就曾經有一道茶葉做成的菜餚——龍井蝦仁。
這說明,茶葉的葯用、食用價值從最初開始發現並利用起,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雖然現在不作為主要的價值體現,但其傳承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基因,仍然值得我們繼續探究。
二、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茶葉飲用歷史
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在他的著作《日知錄》中記載: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飲之事。換句話說,到了秦朝佔領巴蜀之地以後,茶葉的飲用價值才得以大規模的推廣和普及。秦朝滅六國,統一天下,促進了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農事的交流,茶葉開始從巴蜀之地向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陝西河南一帶傳播。所以、陝西和河南成為最古老的的茶葉種植區域之一,到兩漢至南北朝時期,茶葉種植區域進一步擴大的長江中下游地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均開始種植茶葉。
這一階段,茶的名稱沒有完全固定,叫法多種多樣。比如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將茶稱之為「荈詫」。而在揚雄的《方言》中,茶又叫做「蔎」。東漢《桐君錄》稱之為「瓜蘆木」,《神農本草經》中,茶又被叫做「荼草」或「選」。南朝《吳興記》中稱茶為「荈」,而東晉裴淵的《廣州記》則稱之謂「皋蘆」,如此等等,不下十數種。這說明,在秦漢至隋朝之前,先民對於茶葉的發現和利用,仍然處於探索發現階段,還沒有完全下結論。
而此時的飲茶文化,也僅僅局限於皇室貢茶和貴族社會,普通百姓飲茶之風還沒有興起。在文言傳奇小說《趙飛燕別傳》中,有過一段關於漢成帝時期飲茶活動的的記載:後(即帝後)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 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
不過這本《趙飛燕別傳》版本眾多,大概的成書時間在北宋中期,作者是一個叫做秦醇的人。我們不知道秦醇有沒有把北宋盛行的飲茶文化風氣,附會到漢代傳奇小說中。
但根據我國歷史上第一份主奴契約《僮約》的記載來看,早在公元前59年時,也就是西漢神爵三年,四川彭州一帶不僅有茶葉種植生產,還有茶葉貿易買賣,富貴階層也專門以茶來待客。《僮約》全文近600字,卻有兩處提到茶葉,「膾魚炮鱉,烹茶盡具」和「牽犬販鵝,武陽買茶」。
這是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最早的關於飲茶、買茶和種茶的記載。在結合《華陽國志·蜀志》的記載,「南安、武陽皆出名茶」。所以, 王褒給奴僕安排去武陽買茶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在《四川通志》中記載:「名山縣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五頂……即種'仙茶』之處。」而東漢《桐君錄》也記載了當時湖北黃岡和江蘇常州等地茶樹種植的情形。
三、唐宋時期茶葉繁榮普及階段
唐朝在我國茶葉種植生產史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茶文化也大致是從唐朝中後期才開始形成的。唐朝時期,中國已經有八大茶葉產區,分別是山南、淮南、劍南、浙東、浙西、黔中、江西、嶺南等茶區。當然,提到唐朝茶葉的發展史,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茶聖陸羽。陸羽一生愛茶,並且在游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考察當地的茶葉種植歷史及加工製作水平的基礎上,於公元760年開始撰寫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學的第一部專著《茶經》。
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一本茶學網路全書,總結了茶葉的起源、當下的種植現狀、茶道和茶藝等諸多內容。他在書中提出茶學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茶文化的真實起源就來自於陸羽的《茶經》。陸羽在《茶經》中十分詳細的介紹了當時盛行的制茶工藝,蒸青團茶的製作方法:「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到了唐朝中後期,茶葉已經不再是貴族階層的專享之物,而是已經普及推廣到民間,老百姓飲茶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而且,隨著茶葉種植區域的擴大,茶葉已經開始成為商業貿易的重要貨物,朝廷開始針對茶葉征稅,以補充國庫。這種現象,在五代十國時,變得更為瘋狂。各茶葉生產區域內的小國之間,連連征戰,耗費巨大。官府只能不斷鼓勵農民種植茶葉,徵收茶稅,來補貼軍費開支。像福建建安的北苑貢茶就是這么發展起來的。而當時的廣西被馬殷政權所轄,「請聽民售茶北客,收其征以贍軍」。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以後,我國南方地區逐漸統一並安定下來,這進一步刺激了茶葉的種植生產。宋朝形成了以江南路、淮南路、荊湖路、兩浙路和福建路為主的五大茶區,全國共有242個縣產茶。因此,宋朝是我國歷史茶葉發展的巔峰階段,民間有茶葉「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宋朝人愛茶,可能在封建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可以比擬,因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人人皆愛。
著名的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雖然當皇帝不怎麼樣,但對於詩畫和茶等都有很深的造詣。他不僅自己愛喝茶,還喜歡鬥茶,更是點茶的高手,甚至自己還寫了一本《大觀茶論》。這在歷史上所有皇帝中,都是獨一份的存在。宋代制茶工藝趨向於復雜精巧,龍團鳳餅大行其道。在《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北苑別錄》中均有龍鳳團茶製作技術的記載,採摘鮮葉之後先泡水,再上鍋蒸清,放涼後用冷水洗凈,緊接著小榨大榨,去水去汁,放入瓦盆研細,置入龍鳳模中壓緊烘乾成型。

實際上,龍團鳳餅製作非常復雜,耗時耗力,因此茶葉十分昂貴。但是,宋朝茶葉的產量仍然是空前的,根據《宋史 · 食貨志》和《大觀茶論》記載,宋朝嘉佑年間茶葉產量合計在2.65萬噸左右,而到了宋徽宗年間,全國人均茶葉消費量在1斤左右,這比今天我國人均茶葉消費量還要高。宋朝全民愛茶,導致茶文化十分盛行,宋朝點茶文化和鬥茶文化堪稱一絕。大詩人蘇東坡和陸游等,都是鬥茶的高手。

『肆』 苗族飲茶歷史怎麼描述

苗族人的飲茶習俗

苗族有著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飲茶成俗,並將茶作為寄託或表達思想感情甚至哲扮雹皮理觀念的載體世代相襲。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體現。在苗族人肆頃日常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節慶娛樂等社會交往中,處處離不開茶。

溫馨清雅的茶情茶禮
孩子出生時,苗族的左鄰右舍用帶有露水的茶芽梢作賀禮。如果生的是男孩,就送一芽一葉的芽梢;如果生的是女孩,則送一芽二葉的芽梢,寓意「一家有女百家求」。
苗族同胞以茶為聘,象徵男女愛情忠貞不渝。「吃茶」是訂婚的代名詞。未訂婚的女子必須恪守「一女不吃二家茶」的規矩。苗族男女的婚配,要有「三茶」,即媒人上門,沏糖茶,表示甜甜蜜蜜;男青年第一次上門,姑娘送上一杯清茶,以表真情一片;舉行結婚儀式的當日,以紅棗、花生、桂圓和冰糖泡茶,送親友品嘗,以示早生貴子、生活和美。
苗族人臨死前由村中長者用青蒿葉沾一點茶水灑到嘴角,入殮的棺材裡要放茶葉,湘西北一些地方還有在死者手裡或嘴中放置茶葉的習俗。悼念亡故的親人或祭神祭祖,苗族同胞常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藉以表達至真至純的虔誠。苗家茶祭是由巫師主持的對植物神與水神媾生茶水表示崇敬的祭祀活動,內容包括敘述茶史、膜拜茶神和與賓共飲。其內涵豐厚,音舞古樸典雅,具有頗高的觀賞價值和考究價值。
別有風味的茶食茶餚
「萬花茶」是湘西綏寧苗家的傳統產品,早在明朝就已問世,古時只有待字閨中的姑娘們才有資格製作。「萬花茶」是選用老熟的冬瓜和鮮嫩的柚子(拋)皮經過切條塊,深淺浮雕、線雕、鏤空雕等高超手法,雕刻出各種花草、鳥獸、蟲魚等吉祥圖案,然後用石灰水浸泡除去苦澀味,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用明礬沖洗濾干之後,加入適量的白糖、蜂蜜和桂花香精,均勻拌合溶化,最後將「萬花」端到太陽下反復曝曬、攪拌直至干透,貯藏備用。曬干後的「萬花」透明如玉,不僅色味俱佳,而且堪稱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流行於湘西靖州苗族自治區的「柚皮茶」是當地苗家人款待客人的佳品。每到秋末,這里的苗家婦女就會採摘自家的柚子,將柚子皮鏤雕成一尾尾栩栩如生的魚兒、一隻只呼之欲出的鳥雀等,一一放置在竹篾盤里,端到陰涼通風處風干,風干後摻入少量的茶葉收藏到瓷壇里密封保存,等待貴客光臨時泡飲。沸水泡開的「柚皮茶」呈翡翠色,茶湯里有「鳥」、「魚」漂浮,既可細啜慢飲,又可欣賞悅目美景,可謂是湘西「靖州一絕」。
油而不膩、清香味濃的八寶茶(油茶)也是苗族同胞用來招待遠方貴客的特有飲食之一,尤其是在冬天,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油茶,頓時舒心暖肺,妙不可言。油茶的做法比較簡單,將油、食鹽、生薑、茶葉倒入鍋中同炒,待油冒煙,便加入清水煮沸,再用文火煮,然後濾出渣滓,把油茶湯倒入放有炒熟的玉米、黃豆、花生、米花、糯米的碗里,再調以蔥花、蒜葉、胡椒粉和山胡椒等佐料即成。
包菜茶則稱得上是苗族的一種獨特茶飲。製作「包菜茶」時,先用幾片寬大的新鮮白菜葉或青菜葉將茶葉嚴嚴實實地包好,再放入火塘內熱炭中捂悶,待菜葉乾枯後取出,棄掉菜葉,將冒著熱氣的茶葉用水沖泡,立即散發出菜茶混合的香氣,味道亦十分鮮美,既能解除乾渴,還能消除疲勞。
蟲茶是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鄉長安村的著名土特產,相傳已有200年的歷史,是當地的苗族同胞們將苦茶枝葉喂飼化香夜蛾的幼蟲,再用「蟲屎」製作成的茶。製作優質的蟲茶,需將在陽光下曝曬後的蟲屎投入到180 ℃高溫的鍋中炒20分鍾,再拌合蜂蜜、茶葉。飲用蟲茶時要先在杯中倒入開水,後放入適量蟲茶,蓋好蓋子。蟲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緩緩下沉到杯底並開始溶化時即可飲用。用蟲茶泡出的茶水馥郁甘洌,醇香宜人,飲之令人頓感心曠神怡。蟲茶還是一種很好的保廳差健飲料,具有清熱、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對腹瀉、鼻衄、牙齦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較好療效,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清涼飲料。

『伍』 「飲茶」的起源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襲滑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雹困,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拍肆臘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陸』 人為什麼要喝茶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人類最早飲茶起因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

中國飲茶的歷史大約有兩千年,始於西漢

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

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

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6)湖南喝茶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

《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柒』 湖南茶文化,獨特的飲茶文化

隨著湖南省旅遊業的開發,湖南茶文化被越來越多人了解。湖南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中華茶文化史上,過去、現在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湖南省黑茶在我國茶葉經濟和民族團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現在,我們就走進湖南文化,看看湖南人與茶的故事。

湖湘茶文化的源流

湖湘茶文化,屬於湖湘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湘文化是先秦帝王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交融混一的復合物,是古代巫術文化與瀟湘地域性神秘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如果從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可以說湖湘文化從遠古神農氏時代而至唐五代,始終閃爍著一種神秘文化的靈光異彩。此時的湖南是一部神話,湖湘文化是一部神奇的史詩。其淵源大至如下:

一是中國帝王文化。歷史上湖南先後有七個帝王歸葬(神農氏、舜帝、義帝、劉望、張邦昌、李自成、吳三桂),特別是炎帝神農氏、舜帝有虞氏與盤瓠(盤古)駐足湖南,使湖南先後成為中國農耕文明與中華道德文明的發祥地,故湖湘文化包含著中國最古老的農耕文化(包括茶祖文化)與道德文化內涵。

二是善德文化。善卷,是湖南又一位上古賢士,是中華道德文明的奠基者,影響過堯、舜、禹三代聖君,為歷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善卷是湖南常德人,隱居枉人山(常德德山),以善與德訓化子民,提倡「上善若水」與「厚德載物」。堯以為師,舜欲讓位善卷,善卷不受,不知所行,後人將「善德山」(後改為德山)修建善卷壇(即善德觀)和善卷釣台,於是有「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的民謠。

三是古代巫術與道家,故湖湘文化以宗道、崇尚自然、「究天人之際」、尊崇道學為基本特質,又與原始圖騰、宗教樂舞、民間儺戲結緣,以崇尚玄想與理性思辯為審美特徵。

四是中國禪宗文化,特別是南嶽衡山、潭州溈山、常德德山與夾山,長沙嶽麓山、瀏陽道吾山,都是中國禪宗的重要發祥地,故湖湘文化始終塗抹著佛教禪宗的佛光神韻。

五是荊楚文化,湖湘文化本來屬於春秋戰國時期興盛的荊楚文化范疇,但其沾溉屈賈文學的藝術光輝,特別是屈原《離騷》與《九歌》等優秀詩篇以香草美人為喻的創作手法與藝術風格,以及西漢青年文學家賈誼的智慧與才氣,給湖湘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的藝術生命。

六是宋代仔啟書院文化,特別是嶽麓書院與石鼓書院在南宋的興旺發達,故湖湘文化又是道學的、理性思辨的,以周敦頤為先祖,以胡安國與胡宏、張栻與朱熹為主將,深深打上了程朱理學的思想烙印,賦予湖段嫌湘文化以濃厚的哲學思辨。

因此,湖湘茶文化,與古代帝王神話結下不解之緣,記載著上古炎帝神農氏及其整個部族「嘗草別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偉大歷史功績,開創了中華農業文化的歷史新紀元,實現了人類文明由獸牧業向農耕生活的劃時代性的轉變,因而神農氏被尊為中華民族遠古先祖的「三皇」之一。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本草經》)這「荼」,就是茶。神農大帝為解決先民的飲食問題,遍嘗百草,終於從湖湘大地生長著的野生茶樹上,發現了茶葉的解念燃如毒作用,使人們開始重視茶葉,並利用茶葉,開掘了中華茶文化的長河之源。神農氏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現與利用茶葉的飲用價值與醫葯功能的人,開創了人類飲茶的歷史,於是炎帝神農氏就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茶祖」。所以,我們說:「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為國飲,湖南為先。」

這里有西漢時期設置的中國唯一一個以茶命名的縣級行政單位——茶陵縣,《帝王世紀》和《路史》等記載,相傳炎帝晚年巡遊天下,積勞成疾辭世(有一說是誤食斷腸草去世)葬於「長沙茶鄉之尾」,經考證,「茶鄉之尾」即是茶陵。即茶山中的帝王之陵。炎帝神農氏陵在縣西三十里。史記「炎帝葬長沙之茶鄉」,至今,炎陵及相鄰的茶陵、安仁縣依然流傳著神農嘗草識茶的傳說。

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神農氏及其部族在郴州製作耒耜,播種百穀,教民耕種,解除百姓的衣食之憂;至今考古專家在永州道縣玉蟾岩發現13000年前的稻穀,比印度4000年的古水稻還要早9000年之久,打破了世界水稻界關於水稻起源於印度的神話。我們知道,茶樹栽培與茶葉生產,本身就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湖南農耕文化的繁榮,有力促進了湖南古代茶葉與湖湘茶文化的繁榮發展。

這里是中國黑茶的原產地,安化縣乃是中國黑茶之鄉,黑茶生產的歷史之悠久,是任何地區無可比擬的。

茶與神話傳說驗證了湖南這方熱土茶的起源和旺盛生命,而有說服力的湖南茶以及茶文化的盛起,在「飲茶之風行於唐朝」和或者更早以前的歷史記載中俯拾皆是。唐朝末年,馬殷坐擁湖南,號楚王,規定湖南年貢茶二百餘擔。由此可以想像,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們已經在湖南的茶香里舞文弄墨了。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挖掘中,出土漢隸書寫的「一笥」的竹簡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榮先生研究認為:檟在漢前指茶。

1954年,長沙魏家大院第四號漢墓中(約為文景帝之際,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質官印,上書「荼陵」二字。漢墓出土文物證實,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葉生產,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縣。隨葬品說明墓主生嗜好飲茶,死後將茶作為陪葬。由此可見,湖南茶文化在茶史上的影響無論在禮儀、帛畫、繪綉、撰刻的藝術表達水平上,還是在中華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深遠意義。

湖南人傳承了炎帝神農聰明求實、頑強堅韌的優秀品質,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天下為己任」,「敢為天下先」的湖湘傳統和在做學問時既追求「格物致知」以期達到「內聖」,也強調「經世致用」,造福世人的湖溯學術風格。

『捌』 茶道文化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意思就是:喝茶,飲茶等茶道被廣泛的推行,風靡一時,王公貴族朝臣沒有不喝茶的人。)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簡潔,韻高致靜……」

『玖』 中國人的飲茶史是怎樣的

茶源於中國,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喝茶的習慣,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中國也是最懂得飲茶真趣,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等歷來是我國各民族的飲茶之道;以茶待客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客人進門,主人立即送上一杯香氣撲鼻的茶水,邊喝茶邊談話,氣氛輕松愉快。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自古以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必不可缺。因而,我國的飲茶習俗歷史悠久,而後,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

『拾』 茶文化的歷史

1、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2、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旁雀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系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盡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察李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標志著中華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敗啟遲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閱讀全文

與湖南喝茶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