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認識中國近現代史各個時期的歷史地位
首先,要了解中國近現代史各個時期的歷史地位,需要有一個全面、客觀、准確的認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了解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包括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以及國內外各種影響因素的作用。例如鴉敏哪游片戰爭後的鴉片貿易、五四運動時期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等。
2. 理解各個時期的歷史事件。認識歷史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影響等各個方面,以及事件對中國未來的影響。例如,辛亥革命時期的推翻了清朝統治,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新篇章,影響至今。
3. 知曉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了解各個時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行動,以緩攜及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和影響。例如,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 掌握各個時期的社會發展情況。了解各個時期社會的發展狀態和變化,包括社會結構、階級狀況、人口變化、文化發展等方面的情橋銷況。例如,五四運動後的文化革命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以上方式,可以深入了解中國近現代史各個時期的歷史地位,認識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為我們今天的發展提供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智慧。
B. 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歷史地位
中華傳統文化同以古希臘、羅馬為中心的西方古代文化是在極不相同的背景下、在漫長的自我演進過程中獨立發展起來的具有原創性的文化積累,兩者相互區別、相互補充,都在人類共有精神財富的坐標系中占據重要位置。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西方傳統文化重視競爭與理性,同資本主義一脈相告蔽御承;中華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同社會主義理想與追求緊密銜接。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進步,需要包括中華傳統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不斷貢獻智慧和力量。
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一直在世界范圍占據主導地位。西方國家自以為是地認為,起始於歐洲的西方文明發展進程是唯一成功和正確的;西方是文明與文化的中心,亞非拉處於文明和文化的邊陲,需要通過西方的征服、殖民、教化才能得到開發與開化。
同西方一些國家主張世界上只能有一種文明、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一種價值的做法不同,中國尊重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認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
中國堅持從本國的歷史與現實出發選擇符合自身並虧實際的發展道路,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而給世界帶來一種全新的文明進步思維、一種深層次的發展範式轉變,特別是一種西方現有理論和話語無法解釋的經驗和認知,為世界文明和文化發展注入了強勁、襪岩健康、鮮活的因素。
C. 如何認識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期和各個時期的歷史地位
中國近現代歷史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鴉片戰爭前(1840年前):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近現代史的起點,主要是指清朝末期,封建社會的衰落和半殖民地化的開始。這個時期的歷史地位是中國近代史的過渡時期。
2. 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主要是指中國開始遭受列強侵略和對外擴張,同時內憂外患,社會動盪不安,最終爆發了辛亥革命。這個時期的歷史地位是中國近代史的啟蒙時期。
3. 民國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時期,主要是指辛亥革命後的國家政權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發生和勝利。這個時期的歷史地位是中國近代史的建設時期。
4.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這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巔峰時期,主要是指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以及對外援助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這個畢猜時期的歷史地位是中國近代史的輝煌時期。做坦
5. 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現代時期,主要是指中國開始走向現代化和全球化,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這個時期的歷史地位是中國近代史的現代化時期。
以上是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期和各純數桐個時期的歷史地位的簡要介紹。
D. 如何理解20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地位
一、實現了經典社會主義理論到當代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性發展
經典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創立,並被他們稱之為「現代社會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當代社會主義理論是科學社會前岩檔主義基本原理同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是由列寧開創,毛澤東予以繼承,鄧小平予以基本完成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其第一個完整、系統、成熟的理論表現。
科學社會主義從經典理論發展到當代理論,走過了近90年的艱難歷程,其間經歷了三次極其重要而有益的探索,為當代社會主義理論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礎。科學社會主義的三次重大的突破性發展,所做的在本質上是一件事,即按照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本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的要求,去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當代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的歷史貢獻在於,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體制的束縛,將社會主義真正建立在現慧亂實的基礎上,解決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在鄧小平身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又進一步解決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豐富和發展,它以全新的社會主義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實現了幾代馬克思主義者的宿願,完成了從經典社會主義理論到當代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性發展。
二、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指南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國際無產階級共同的思想理論體系,它為無產階級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指明了人類社會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歷史道路。因此,馬克思主義是世界各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行動指南,世界各國人民爭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實踐必須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關於消滅資本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科學理論,它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因此,這些基本原理的運用就必須從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的實踐情況出發,創造性地予以運用,得出符合實際的新結論,並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的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30多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和歷史經驗表明,只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南,才能保證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三、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一面光輝旗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不僅造福於13億中國人民,而且對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第一,促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走向復興
蘇聯東歐的劇變,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世界上的力量對比關系嚴重失衡,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長時期面臨困難的局面。然而,低潮中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之所以最終能夠堅持下來,走出低潮的谷底,並獲得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無疑在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現代社會主義的一面光輝旗幟,它的巨大成功,顯示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生命力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宣告了 「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社會主義失敗」論的破產,並重新喚起全世界勞動群眾對社會主義的信心,棗判使他們在迷霧中能夠明辨方向,繼續堅持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成功典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典範,它巨大的榜樣作用,正在幫助世界各國共產黨人迅速地走出教條主義的巢臼,並推動其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世界歷史進程。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而且還是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社會主義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其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四位,這對逐步改變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力量對比關系嚴重失衡的局面,優化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國際環境,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無疑是具有著重大意義的。
第二,引領了現實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使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從傳統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轉變,曾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變革涉及到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各個領域,產生了紛繁復雜的變革形式。但從總的情況看,變革的主要之點,則是用市場經濟體製取代計劃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從而實現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產品生產、同產品的直接分配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式,向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同商品的社會交換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式轉變。經濟體制的轉換,不可避免地引起政治、文化和社會諸方面的深刻變革,並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成功,不僅擺脫了長期困擾中國的體制性危機,使中國獲得了比資本主義更好更快的發展;而且還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深刻的體制危機和難以向前發展的歷史關頭,為社會主義各國提供了一個通過改革開放走出體制性危機並獲得順利發展的成功範例。
第三,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不同於西方的新型現代化發展的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世界上只有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成功範例,然而,這是一條使廣大勞動群眾倍受壓迫和剝削的道路,是世界上少數發達國家掠奪和盤剝世界上絕大多數經濟文化落後國家的道路,是人類社會為此付出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慘重代價的道路。蘇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在20世紀中葉初步實現了現代化,然而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的歷史最終證明,它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也是不很成功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既是在一定時期促進蘇聯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又是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蘇東劇變以後,西方世界趁機大力推行所謂「新自由主義」,到處鼓吹所謂「華盛頓共識」,其實質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廣其有利於國際壟斷資本的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然而,20世紀末拉丁美洲的經濟危機、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和俄羅斯休克療法的失敗,以及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證明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走不通的。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其基本內涵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基本經驗是:第一,走向現代化必須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具有創新精神和獻身精神的堅強領導核心;第二,現代化的戰略和策略的選擇必須立足於本國的基本國情,而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第三,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人、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第四,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墨守成規和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第五,改革必須採取漸進發展為主的戰略,同時要適時進行必要的突破性變革;第六,改革必須為大多數人謀福祉,使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七,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同時輔之以強有力的政府宏觀調控;第八,在全面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還必須適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第九,進行文化體制改革,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第十,重視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實現社會和諧;第十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實現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協調與平衡;第十二,必須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實現人與社會、自然的協調與平衡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既是對西方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有力挑戰,又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巨大的鼓舞:既然中國能夠獨立特行地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而不走代價沉重的西方現代化道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也能夠像中國一樣做到這一點。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E. 如何看待今天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歷史地位,是由中國文化的歷史貢獻決定的.(1)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從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民族和國家,不論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對人類文化寶庫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恐怕是一個歷史事實,是無法否認掉的.同樣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每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貢獻又不完全一樣.有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對周圍的民族或國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積之既久,形成了一個文化圈或文化體系.根據我個人的看法,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總共形成了四個大文化圈:古希臘、羅馬一直到近代歐美的文化圈、從古希伯來起一直到伊斯蘭國家的閃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國文化圈.在這四個文化圈內各有一個主導的、影響大的文化,同時各個民族或國家又是互相學習的.在各個文化圈之間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關系.這種相互學習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文化交流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前進.
倘若我們從更大的宏觀上來探討,我們就能發現,這四個文化圈又可以分為兩大文化體系:第一個文化圈構成了西方大文化體系;第二、三、四個文化圈構成了東方大文化體系.「東方」在這里即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謂第三世界.這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的關系也是互相學習的關系.僅就目前來看,統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二者的關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文化,歐洲史學家早有這個觀點,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他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里(索麥維爾節錄,曹未風等譯,上、中、下三冊,1986年第5次印刷,上海人民出版社),從世界歷史全局出發,共發現了二十一個或二十三個文化(湯因比稱之為社會或者文明):西方社會、東正教社會(又可以分為拜占庭和俄羅斯兩個東正教)、伊朗社會、阿拉伯社會、印度社會以、遠東社會(又可分為中國和朝鮮、日本兩部分)、古希臘社會、敘利亞社會、古印度社會、古代中國社會、米諾斯社會、印度河流域社會、蘇末社會、赫梯社會、巴比倫社會、埃及社會、安第斯社會、墨西哥社會、尤卡坦社會、馬雅社會、黃河流域古代中國文明以前的商代社會(見原書上冊,頁43).
湯因此明確反對只有一個社會——西方社會這一種文明統一的理論.他認為這是「誤入歧途」,是一個「錯誤」.雖然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政治的面貌都已經西化了,其它的社會(文明)大體上仍然維持著本來的面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這一條.(原書上冊,頁45-48)(2)科技方面的貢獻.
四大發明、天文歷法、中醫葯學、農業科學、算盤,二進制:數的一種表示法,十進制是逢十進位,二進制是逢二進位.二進制只用「0」和「1」兩個記號,現代電子計算機大都用二進制.
煉丹術:中國煉丹術傳入阿拉伯,直接推動了阿拉伯煉丹術的生長,阿拉伯煉丹術又影響了歐洲煉丹術,而現代化學便是在歐洲中世紀煉丹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學者高度評價中國煉丹術的世界意義:「中國煉丹術的基本思想,經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伊斯蘭教西班牙向西推進的結果,傳遍了整個歐洲.葛洪的理論和方法,甚至他所用的術語,在他以後的幾個世紀中,普遍地被這些國家的煉丹家所採用.……如果我們承認煉丹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那麼中國煉丹術原有的理論,便可看作制葯化學最早的規范」(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3卷第322-333頁)
中國瓷器和絲綢製作技術的傳播,古代絲綢之路.(3)中國藝術
中國神秘而又多彩的藝術,曾使幾代西方哲人和藝術家為之傾倒.18世紀歐洲啟蒙大師伏爾泰把東方稱為「一切藝術的搖籃」,並認為「西方的一切都應該歸功於它」.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認為:「中國藝術有一種無邊無涯的富饒性.」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的100年間,歐洲風靡羅科科風格,而羅科科風格的核心是崇尚、追求包括絲綢、瓷器、漆器、園藝、建築在內的中國藝術情調.
中國情趣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是在園林布置方面.歐洲人認為,中國園藝兼有英、法二國之長.他們說,中國國藝匠心獨運,崇尚自然,不像歐洲那樣整齊呆板.於是中國式的庭園一時流行於歐洲各國,法國、英國、德國等地都出現了中國庭園的模仿物,遺跡至今尚能見到.
中國繪畫也傳入歐洲,主要是中國的山水畫和人物畫,在瓷器上表現最為突出.有一些畫家也作有中國情趣的繪畫,比如孤島帆影、綠野長橋之類.據說梵高也學過中國潑墨書.(4)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在國外影響廣泛.《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金瓶梅》被譯成多種文字,並獲得外國學者的高度評價.德國文豪歌德在談到中國文學時說:「當中國人已擁有小說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還正在樹林里生活呢!」黑格爾則認為:中國詩詞可以「比較歐羅巴文學里最好的傑作」.(5)中國哲學
中國的哲學亦在17-18世紀的歐洲產生深刻影響.
德國古典哲學的先驅萊布尼茨是第一個認識到中國文化對於西方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哲學家.他在為《中國近事》所寫的導論中說:「我們從前誰也不信世界上還有我們的倫理更美滿,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給我們以一大覺醒!」他的這一論斷開啟了以後啟蒙思想家借重中國文明鞭笞歐洲舊傳統之先河.萊布尼茨又比較中西文化說:「歐洲文化之特長乃數學的、思辨的科學,……但在實踐哲學方面,歐洲人實不如中國人.」因此,他極力主張進一步擴大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
中國文化的倫理型傾向也引起歐洲思想家的廣泛注意,他們認為,「倫理與政治是相互關聯的,二者不可分離」.而在世界上,「把政治和倫理首先緊緊相聯的國家只有中國」.直到法國大革命,中國哲學中的德治主義還對雅各賓黨史人發生影響,羅伯斯庇爾起草的1793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第六條說:「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的事的權利,其原則是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之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德國馳名全球的社會哲學戲劇家布萊希特,便專注於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墨翟的「非攻」、「兼愛」等思想,老莊修身治國的哲學理論以及「柔弱勝剛強」的學說,均為布萊希特所特別關注.中國哲學不僅給布萊希特與德國表現主義戲劇家的哲學論爭提供了有力的論據,而且大大開拓了他的哲學眼界,推進了其哲學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使他從一個歐洲學者變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文化巨人.
中國傳統哲學在19世紀的俄國也頗有影響.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對中國哲學便極感興趣,他研究過孔丘、墨翟、孟軻等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學說,而對老聃著作的學習和研究一直持續到暮年.他曾說:「我被中國聖賢極大地吸引住了,……這些書給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他認為,孔子和孟子對他的影響是「大的」,而老子的影響則是「巨大的」.托爾斯泰主義的核心——「勿以暴力抗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聃「無為」思想的啟迪.
錢穆(1895-1990)先生說: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系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從來世界人類最初碰到的困難問題,便是有關天的問題.我曾讀過幾本西方歐洲古人所講有關「天」的學術性的書,真不知從何講起.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換句話說,他們是離開了人來講天.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俞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
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人生」與「天命」最高貴偉大處,便在能把他們兩者和合為一.離開了人,又從何處來證明有天.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順從天道來.違背了天命,即無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為一,這個觀念,中國古人早有認識.我以為「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6)中國經籍西傳(錄自季羨林先生論文《從宏觀上看中國文》)
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上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如果中國經籍西傳,首當其沖的理所當然也就是這些書.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利瑪竇將四書譯為拉丁文,寄還本國.天啟六年(1626),比人金尼閣將五經譯為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到了清朝,殷鐸澤與郭納爵合譯《大學》為拉丁文,康熙元年(1662)刻於建昌.殷氏又將《中庸》譯為拉丁文,於康熙六年(1667)和康熙八年(1669)分別刻於廣州及印度果阿.《論語》之最早譯本亦出殷、郭二人之手,亦為拉丁文.康熙二十年(1681),比教士柏應理返回歐洲.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巴黎發刊其著作《中國之哲學家孔子》.中文標題雖為《西文四書解》,但末譯《孟子》,名實實不相符.康熙二十六年(1687),奧國教士白乃心用義大利文寫的《中國雜記》出版.康熙五十年(1711),布拉格大學圖書館出版衛力濟(Francois Noel)用拉丁文翻譯的四書及《孝經》、《幼學》,一七八三年至一七八六年譯為法文.衛氏又以拉丁文著《中國哲學》,與上書同時同地刊出.白晉著有拉丁文《易經大意》,未刊.康熙四十年(1702),白晉自北京致書德國大哲學家萊勃尼茲,討論中國哲學及禮俗.現在梵蒂岡圖書館中尚藏有西士研究《易經》之華文稿本十四種.宋君榮曾譯《書經》,劉應譯《禮記》的一部分.康熙末年,馬若瑟節譯《書經》、《詩經》.康熙四十六年(1707),馬若瑟自建昌府致函歐洲,討論儒教.雷孝思參加繪制《皇朝一統與地全國》,對中國古籍亦有研究.傅聖澤有《道德經評注》,為拉丁文及法文合譯稿本.他又用法文譯《詩經》.赫蒼壁於康熙四十年(1701)來華,亦曾從事翻譯《詩經》.(7)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學界和商界有很大影響.(8)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重大影響
梁啟超曾分中國史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三階段,而以秦統一至清乾隆末年為「亞洲之中國」時期.從秦至清約2000年間,中國是亞洲歷史舞台的主角,中國文明如同水向低處奔流,氣體由濃聚點向稀釋區擴散,強烈地影響著亞洲國家,日本、朝鮮和後來獨立的越南,均以中國為文化母國,大規模地受容中國文化.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之間的交往由來已久.4世紀中葉,大和政權統一日本.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次遣隋使,新興、強大的隋帝國給日本使節留下了深刻印象.7世紀初,聖德太子仿效中國制度,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推行了「推古朝改革」.革新初見成效,使日本國統治者更堅定了移植中國文化的信心.唐帝國建立後,政制的完備、軍事的強盛、文化的發達都呈現出罕有的壯觀,日本國統治者對唐文化敬慕萬分,公元623年,自唐回國的留學僧惠齊、惠光等人上奏朝廷雲:「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日本書紀》,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條)朝廷接受了這一建議.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後200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學生的策動下,公元645年,日本發生著名的大化革新.正如明治維新以「西洋化」為最高理想一樣,大化革新是以「中華化」亦即唐化為最高理想.在奈良朝約80年間,遣唐使達於全盛.使團組織龐大,團員常多達五六百人.使團中除大使、副使外,包括留學生、留學僧和各種技術人才,他們「虛至實歸」,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將盛唐文化引入日本.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往亦溯源久遠.還在古朝鮮時期(前5世紀——前1世紀中葉),儒學與漢字便輸入朝鮮.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時期(前1世界中葉——7世界中葉),朝鮮三國從不同渠道大規模吸納中國文化:高句麗從陸路傳入儒教,以漢儒的典章制度為重點;百濟從海路傳入中國南方文化,吸收了六朝的多樣性學術思想;新羅則是經過高句麗、百濟間接地吸收中國文化.
迨至唐代,高句麗、百濟、新羅積極向唐遣送留學生,入國學習中國文化.新羅統一朝鮮後,更以唐制為立國軌范.
漢字曾是東亞世界的通用文字,中國境內各民族、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都曾以它為正式甚至唯一的書寫系統.
漢字成為東亞世界的通用文字,與儒教(中國周邊地區對於儒學的稱呼)、佛教等的傳播密切相關.在朝鮮半鳥,漢字的傳入與使用,與儒教經典的傳入與使用同步.在日本,最早的漢字傳入的記載,也就是最早的儒教經典傳入的記載.在越南,漢字隨「化訓國俗」的儒教《詩》《書》傳入,所以古代越南人又把漢字稱作「儒字」.
隨著東亞各國傳統教育制度的確立,儒教經典成了東亞各國的通用教科書.這樣的歷史延續了一二千年,學習漢字的歷史便也同步延伸.當然,後來還得加上佛教乃至道教的作用.
在使用漢字的同時,有些民族或遲或早也創制了自己的文字,這時漢字往往會成為參照的樣本.日本的「假名」利用了漢字的偏旁,而「假名」的說法與「真名」(漢字)相對,顯示了濃厚的漢字尊崇意識.朝鮮半島的「諺文」雖然是拼音文字,但也利用了漢字的筆畫和結構方式,而「諺文」的說法也與「真書」相對.越南的「字喃」(又稱「喃字」,即「南字」),利用了漢字的構件(偏旁)和構字法(假借、會意、形聲等法),讀音依據「漢越音」(唐代傳入越南的漢字讀音),以「南字」與「中字」或「北字」(漢字)相對.中國歷史上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都利用了漢字的偏旁和筆畫.
漢字曾經比各民族文字更高級,更時髦.在古代的朝鮮半島,漢字級別最高,「諺文」次之.古代日本人寫文章,善用假名的,不如善用「真名」(漢字)的;男人多用漢字,女子多用假名,文字等級暗示性別差異.越南的漢文學作品,遠多於「字喃」文學作品.
進入近代以後,由於西風東漸,也由於中國積弱,在東亞各國,漢字的地位空前的挑戰.有的限制使用漢字,有的禁止使用漢字,有的走上了拼音化道路.然而,隨著中國走向偉大復興,近年來漢字在東亞各國重新受到重視.可以預見,以後中國人去東亞各國旅行,會像古人一樣方便,因為到處都有漢字.
在東亞各民族語言中,都存在大量漢字詞彙.比如在韓語、日語、越語中,它們都佔到詞彙總數的六成以上.所以漢字對於這些語言的影響便也依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地存在著.
在些古漢語詞還活在東亞各國的現代語里,成了「活化石」.如韓語里叫未婚小夥子為「總角」(出於《詩經》),日語里說車站還用「驛」越語稱博士為「進士」,院士為「翰林」,鍾表為「銅壺」……古代中國人把大門叫作「玄關」,它在日語里一直保存著本義,但近年來回傳中國,卻莫名其妙地變成了「門廳」.漢字的影響此消彼長,風雲詭譎,漢字詞彙的表現神出鬼沒,氣象萬千,它們共同構成了東亞文化史的厚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