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通渭歷史人物叢書定價多少

通渭歷史人物叢書定價多少

發布時間:2023-05-30 16:21:50

Ⅰ 通渭新景歷史人物

一、通渭縣歷史名人都有哪些

1、楊子恆,1964年出生於通渭縣馬營鎮龍頭村,兄妹四人先後都考入大學。

楊子恆於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後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倫敦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研究工作,現為倫敦大學學院統計遺傳學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學者楊子恆教授當選為2008年度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大陸旅英華人,具體事跡介紹見2008年游悔6月22日、23日《甘肅日報》第一版。

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術團體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皇家科學院院士都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或工業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

2、劉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號萬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漢族,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鎮固堆河村人。

僅上三年私 ,15歲因父母雙亡而輟學,拉長工、當店員20餘年。解放後,於1951年創辦固堆河學校,執教13載。

曾多次獲縣級獎,1958年獲全縣優秀教師稱號。年老後主動退休,從事園藝勞作。

無煙茶嗜好,喜書法藝術,擅寸揩,兼行草,為通渭縣書畫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縣級以上展覽,縣內外群眾及部分寺廟多有收存。

部分聯作入編《通渭縣志》、《通渭古今對聯選》、《 羲皇故里聯話錄》、《甘肅古今楹聯選集》、《固堆河村志》,並在《天水日報》發表;部分詩作及「嘆世格言」(西江月組詞)入編《通渭古今詩詞選》稿。神喚正 近年編有《子述年譜》、《子述自傳》、《子述詩詞對聯輯錄》、《回憶錄》等。

今93歲高齡,仍對書法藝術堅持不懈。 3、楊泰(1869—1929)字葆亭,光緒癸卯科舉人。

揀選寧朔知縣,寧夏教授,協修《寧夏志》。 牛士穎 字芮青、銳青,清末拔貢。

曾任甘肅省參議會參議員。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軒,原名世徽,原字鏈差獻宣。

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 6、王序賓(1895—1961)畢業於甘肅省立第一中學、陸軍測量學校。

曾任甘肅宣慰使署秘書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學畢業。

歷任定西、和政、會寧等縣縣長。 8、馮壽延(1897—1983)字益三。

甘肅法政學校畢業。曾任河南密縣縣長、通渭縣參議會議長等職。

9、伏景毅 字志堅,貢生,甘肅秦安人。民國時期曾任通渭縣縣長。

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 *** 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

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

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

《清史稿•循吏》有傳。 10、黨錫樊(1922—2000)字曉遲,號圃光。

畢業於西北師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 *** 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

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

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

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

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

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

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二、通渭縣的歷史

地名由來

宋熙寧(1068)元年,陝西秦鳳路副督總管楊文廣築大甘谷口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賜名「甘谷城」,又於擦珠谷築一大堡(今什川鄉李家坪古城遺址),朝廷賜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

歷史沿革

通渭歷史悠久。據發掘文物證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通渭這塊土地上。

夏、商、西周時期,通渭地為羌人所居。

春秋和戰國前期,通渭地為襄戎地。

戰國後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隴西郡,通渭地屬隴西郡(治今臨眺)轄。

秦統一後,通渭地仍屬隴西郡轄。

新莽篡漢,改天水郡為鎮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縣為「平相縣」西漢更始元年至東漢建武八年,成紀(今秦安縣北)人院囂聚眾10萬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據隴右諸郡的西州政權達10年之久。

東漢收復平襄後,平襄縣仍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即今甘谷),平襄縣為漢陽郡轄。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治今隴西縣東南),平襄縣改屬南安郡轄。

三國時,曹魏從平襄、略陽縣分置臨渭(治今秦安縣東南)、清水縣,合4縣立廣魏郡(治臨渭),屬雍州轄。

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晉書·地理志》載:「略陽郡,本名廣魏,泰始中更名焉。」晉末大亂,郡縣歸屬無定。

前趙、前秦時,平襄縣猶存。西秦時,還兩次見於史冊。此後,平襄縣廢。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統一北方後,平襄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顯親縣轄。永安三年置渭州(今隴西),平襄縣地改屬渭州南安陽郡(治桓道)中陶縣轄。西魏初,平襄縣地屬北秦州(今秦安縣西北)轄。廢帝三年(554),改北秦州為交州,平襄縣地屬交州安陽郡(治今秦安縣北)烏水縣轄。北周(557-581)因之。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交州為紀州。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並烏水縣入長川縣,平襄縣地屬隴西郡長川縣轄。

唐武德元年,復改隴西郡為渭州,平襄縣地屬渭州長川縣轄。貞觀三年(629),並長川縣入隴城縣,平襄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隴城縣轄。寶應二年(763),渭、秦等州被吐蕃佔領。大中三年(849)大破吐蕃,光復平襄,屬秦州。

宋初,西邊疆域只達秦州夕陽鎮(今天水新陽鎮,未過渭河,平襄縣地被西夏和吐蕃佔領。時,宋以秦州,繼以古渭州(今隴西)為據點,逐漸向西開拓。天禧二(1018)置安遠寨(今屬甘谷縣),屬秦州。治平四年(1067)置雞川寨,屬秦州。熙寧元年,楊文廣於擦珠谷築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賜名「通渭堡」。熙寧五年(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領者達(後演變為「哲達」)、漆麻、本當、撲麻龍、達隆5堡,屬熙河路通遠軍(今隴西)轄。崇寧五年(1106)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

天會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內置通渭、雞川、甘谷3縣。通渭屬臨挑路鞏州轄。

元至元七年(1270),並雞川縣入秦安縣,廢甘谷縣,於秦州屬伏羌城置伏羌縣(今甘谷),通渭縣移治今城區,屬陝西行省鞏昌路轄。

明洪武二年(1369),總兵徐達西征至鞏昌,時通渭為元主簿楊忠所據,徐差萬戶董提招楊歸附。通渭縣屬陝西行都司隴右道鞏昌府轄。

清初,因明制。康熙二年(1663),通渭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轄。康熙七年,通渭縣屬甘肅省鞏昌府轄。康熙五十七年,縣城覆沒,縣署臨時移治西關。雍正八年,縣署又臨時移駐平涼苑馬寺屬安定監(今馬營)。同時,割安定監屬通渭,鞏昌府轄。乾隆四年(1739),在舊城址始築新城,即今縣城。乾隆十三年(1748)城成還治,仍屬鞏昌府。

中華民國2年3月,廢府設道,通渭縣屬甘肅省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轄。

民國16年(1927)7月,改道為行政區,通渭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轄。

民國30年(1941)8月,改渭川行政區為廿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8月6日,縣城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渭縣屬甘肅省天水專區轄。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所轄至今。

三、通渭縣襄南鄉的歷史記載

襄南鄉位於通渭縣南部,總面積148平方公里,鄉人民 *** 駐地馬家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805米,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牛谷河從東過境流入甘谷縣散渡河,文家堡大溝經石窯峽流入甘谷縣虎狼溝,匯入散渡河,形成境內兩大主要河系。通甘公路、通榜公路、碧黑公路穿越其境,總人口23303人。全鄉耕地面積10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冬小麥、洋芋、玉米、葫麻、油菜籽、扁豆、三菱豆、莜麥、糜、谷、蕎麥也有分布。林草面積15500畝,養殖大家畜主要有牛、驢、騾,戶均1.5頭,家禽有豬、羊、雞。

箭桿嶺鳳龍山李白紀念館位於襄南鄉西部的王岔、瓦灑交界處,佔地3600多平方米,始建

鳳龍山一角

於明朝,盛於清朝,民國逐漸衰退,文革期間遭遇破壞。1980年恢復重建,現為全縣最大的山場廟會之一。經過28年的建築和修繕,再加上近幾年組織群眾人工植樹1萬多畝,這里峰巒疊嶂,山勢峻峭,古木參天,林草豐茂。 鳳龍山依西北山勢而建,前有觀景亭、承雨池。前院為鍾樓、鼓樓、萬民傘樓、筆劍樓、四座八角閣樓;左右為山神土地廟,正中為四披頭的李白紀念館,知名人士的書畫牌匾懸於廟宇周圍,古樸凝重,莊重典雅。院內環境優雅,綠樹成蔭。中院正殿為李白寢宮,左右分別為文昌宮、楊六郎廟。後院為全館的主建築,雄偉高大的玉皇觀。玉皇觀為三層的實木塔形建築,均出角架斗,八角造型,雕梁畫棟,粉壁畫牆,顯現出古建築師的非凡功力。左右兩座為三霄、聖母殿。2005年新建三樓現代樓房,供館內管理人員和書畫交流人員使用。

箭桿嶺鳳龍山每年六月六日為定期廟會,會期三天,參會人員涉及通渭縣南部六個鄉鎮及甘谷縣安遠鎮,人數高達6萬人之多。廟會期間或參觀書畫交流、或旅遊觀光、或賣風味小吃、或許願求平安,大小車輛綿延長達1公里,充分體現了當地群眾對中國唐宋年間文能治國的詩仙李白和武可安邦的楊六郎這兩位真實歷史人物的崇拜之情。

高店村李江皮影戲班子,由其祖輩所創,歷經數代。1947年,出身藝人世家的李江,繼承傳藝

皮影戲

,並博採眾長,汲取秦劇套路把式之精華,自成一派。

李江皮影戲班子,現有90多幅線子,380多個人物頭像,蟒袍、火旗裝、官衣、蛟龍駒、四不像等道具一應俱全。李江前後共收錄抄寫各種劇本120餘本,主要有傳統國戲、神話、家庭教育和愛情等四大類90多個劇目,其中傳統國戲《蛟龍駒》和歷史神話劇《唐王雙游獄》在甘肅存本極少。

李江的唱腔以粗獷雄渾見長,擅長慢板、流水板、道情、散板等四類10多個板式,一台戲數個角色,他都能扮聲自如,不留破綻。他的影人表演,嫻熟靈活,影藝精湛,其影人刻制,力求簡潔明快,色彩鮮艷,工藝考究,在影人刻雕、影人表演和唱腔道白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農閑時節率眾藝人巡演於牛谷河沿岸三縣各村社,倍受群眾稱贊。 李江的皮影戲班子,經歷了「文革」傳統劇目被禁,蒙受「破舊」陰影的低谷,也走過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鼎盛的發展時期,在皮影戲被現代聲像技術沖擊的今天,李江等皮影傳人,希望皮影戲引起社會各界保護、支持的同時,再將皮影戲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劇目傳承發揚。

四、甘肅通渭縣什川鄉的歷史 詳細的

什川鄉位於甘肅省通渭縣最西部,東接第三鋪鄉,南與榜羅鎮相鄰,北與馬營鎮毗連,西連隴西縣權家灣鄉、渭陽鄉,總面積164.8平方公里,東西長20.3公里,南北寬20.66公里,耕地面積9.35萬畝。鄉人民 *** 駐地賈家山,海拔2142米,距縣城31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山巒起伏,深溝大澗,高廟山(2241米)為全境最高峰。年平均氣溫5-6℃,年降雨量420毫米左右,無霜期在135天左右,氣候屬溫涼半乾旱內陸氣候。全鄉共轄16個村,108個村民小組,4293戶,20198人。境內歷史文化深厚,民風淳樸,並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詳細內容參考:

五、通渭縣名人

《通渭名人錄》://wenku./link?url=R_ 1、楊子恆,1964年出生於通渭縣馬營鎮龍頭村,兄妹四人先後都考入大學。

楊子恆於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後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倫敦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研究工作,現為倫敦大學學院統計遺傳學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學者楊子恆教授當選為2008年度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大陸旅英華人,具體事跡介紹見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肅日報》第一版。

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術團體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皇家科學院院士都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或工業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

2、劉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號萬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漢族,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鎮固堆河村人。

僅上三年私 ,15歲因父母雙亡而輟學,拉長工、當店員20餘年。解放後,於1951年創辦固堆河學校,執教13載。

曾多次獲縣級獎,1958年獲全縣優秀教師稱號。年老後主動退休,從事園藝勞作。

無煙茶嗜好,喜書法藝術,擅寸揩,兼行草,為通渭縣書畫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縣級以上展覽,縣內外群眾及部分寺廟多有收存。

部分聯作入編《通渭縣志》、《通渭古今對聯選》、《 羲皇故里聯話錄》、《甘肅古今楹聯選集》、《固堆河村志》,並在《天水日報》發表;部分詩作及「嘆世格言」(西江月組詞)入編《通渭古今詩詞選》稿。 近年編有《子述年譜》、《子述自傳》、《子述詩詞對聯輯錄》、《回憶錄》等。

今93歲高齡,仍對書法藝術堅持不懈。 3、楊泰(1869—1929)字葆亭,光緒癸卯科舉人。

揀選寧朔知縣,寧夏教授,協修《寧夏志》。 牛士穎 字芮青、銳青,清末拔貢。

曾任甘肅省參議會參議員。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軒,原名世徽,原字獻宣。

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 6、王序賓(1895—1961)畢業於甘肅省立第一中學、陸軍測量學校。

曾任甘肅宣慰使署秘書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學畢業。

歷任定西、和政、會寧等縣縣長。 8、馮壽延(1897—1983)字益三。

甘肅法政學校畢業。曾任河南密縣縣長、通渭縣參議會議長等職。

9、伏景毅 字志堅,貢生,甘肅秦安人。民國時期曾任通渭縣縣長。

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 *** 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

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

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

《清史稿•循吏》有傳。 10、黨錫樊(1922—2000)字曉遲,號圃光。

畢業於西北師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 *** 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

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

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

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

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

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

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六、隴右的歷史名人

(?—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南)人。

西漢將領,李廣之孫。甘延壽:字君況,西漢名將,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肅慶城縣人。

與副校尉陳湯共同誅滅了匈奴的郅支單於,被封為義成侯。 (前137—前52年),字翁孫,漢族,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後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著名將領。

段會宗(前83年~前9年),字子松,天水上邦(今甘肅天水)人。西漢著名外交家。

四齣烏孫,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隗囂(?~公元33年),字季孟,隴右成紀(今甘肅天水)人。

西漢末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出身隴右大族,青年時代在州郡為官,以知書通經而聞名隴上。

王符(85年?~163年?)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位元組信。

漢族,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

趙壹文學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西和)人,東漢著名辭斌家,作品有《刺世疾邪賦》。秦嘉:秦嘉,字士會,生卒年不詳。

東漢隴西郡平襄縣人(今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據南朝徐陵編《玉台新詠》(卷一)記載:「秦嘉,字士會,隴西人也。

為郡上掾……」明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613——1616年)《重修通渭縣志》依「舊志」(按:明弘治《通渭縣志》及更早的縣志)載:「漢秦嘉,字士會,為上郡掾,博學鴻詞,馳聲先漢……今城川鋪東,是其故里,祀鄉賢」。「桓帝時,秦嘉為郡吏,歲終為郡上計簿使,後赴洛陽,被任黃門郎。

後病死於津鄉亭。代表作為《贈婦詩》。

秦嘉是一個才華卓著的詩人,但他誤入官場,年近三十歲就英年早逝,為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遺憾。歷代研究者對其作者、作品的考據已十分充分,但對秦嘉、徐淑作品自身的研究與評價並不十分到位。

他們不僅應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秦嘉徐淑用自己的人生、愛情經歷,為腐朽不堪的東漢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作品在鍾嶸《詩品》,唐代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明代胡應麟《詩藪》,清代沈德潛《古詩源》均有所收錄和評價。

近年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第12213號(上海古籍出版社)《後漢秦嘉徐淑夫妻往還書》,更加詳盡地說明這對「夫妻詩人」的生活和文學創作一個側面。秦嘉是一個有建樹的詩人,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清醇文學之士。

他雖身為上計掾、黃門郎,卻不沉溺於名利,個性張揚,放盪不羈,張顯著名士風骨。從他的《與妻書》中看出,秦嘉的理想、志趣不在風塵利祿之中。

「不能養志,當給郡使」「 當涉遠路,趨走風塵,非志所慕,慘慘少樂」(《與妻徐淑書》) 他之所以過這種離別孤單的生活,只因為「隨俗順時,僶俛當去」。(同上)據徐淑對秦嘉 「策名王府,觀光上國」(《答夫秦嘉書》)的評價,秦嘉不僅是有名詩人,更是一個執「高素浩然之業」(同上)的淡泊名利之徒。

秦嘉不看重浮華,而關注自己的情感世界,關注真實的自我。他在《述婚詩》里寫到:「君子將事,威儀孔閑。

猗兮容兮,穆美其言」,「 神啟其吉,果獲好逑」。毫不掩飾對妻子的贊美、鍾愛和感激之情,這在以含蓄、自謙的中國古代詩文中,是非常罕見的。

另一個方面,秦嘉率性自然,返璞歸真,在名教鼎盛的東漢末年,他的作品取材於夫妻生活、感情瑣事,並能真情真性,情致博雅,實屬難能可貴。但他的思想並非拘泥於此不能自拔,而詩歌境界宏闊,寄喻深遠,把夫妻情愛放在彼此的人生經歷中審視,點出少與多、早與晚、達與窮等矛盾,用以探究人生的哲理。

張芝東漢書法家。字伯英。

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人。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在文學、史學、醫學諸方面都很有建樹。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朝那(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東漢末期名將。蓋勛(生卒年不詳),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今甘肅安西縣西南)人,東漢末期蓍名的清官。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臣,西涼軍閥。

韓遂(?-215),字文約,金城(治今甘肅永靖西北)人。東漢末年割據西涼一帶的軍閥。

張濟(?-196),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東漢末年軍閥,張綉的叔父。官至驃騎將軍、平陽侯。

張綉(?—207),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張濟的從子。

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郭汜(?-197)又名郭多,涼州張掖(治今甘肅張掖西北)人,東漢將領。

原為董卓的部下。董卓被殺後佔領長安,把持朝廷大權。

賈詡(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

官至太尉,謚曰肅侯。封衡,字君達,號青牛道士,生於公元116年左右,是隴西狄道(今天武山縣)人。

漢末名醫,善醫葯、針灸,自幼習道,與華佗、左慈齊名。向曹操傳授了氣功養身術。

曹依法習練,收效顯著,大喜,乃召見封衡,欲留朝中任職,衡堅辭不受;又以重金相贈,衡亦委婉謝絕,就跨青牛飄然而去。曹嘆曰 :「封。

七、通渭縣歷史沿革

通渭縣歷史悠久,漢元鼎三年置平襄縣,為天水郡治所。

新莽始建國元年 通渭縣,改天水郡為鎮戎郡,改平襄縣為「平相縣」,地皇四年七月,成紀(今秦安北)人隗囂聚眾10萬反莽,攻陷平相,復稱平襄,建立割劇隴右諸郡的政權。永平17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平襄為轄縣之一。

三國時平襄縣為曹魏廣魏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西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平四年(1067)置雞川寨仍屬秦州。

宋熙寧(1068)元年,陝西秦鳳路副督總管楊文廣築大甘谷口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賜名「甘谷城」,又於擦珠谷築一大堡(今什川鄉李家坪古城遺址),朝廷賜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熙寧五年(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屬熙河路通運軍(治今隴西)轄,崇寧五年(1106)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治今隴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渭縣屬天水專區轄,1955年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現定西市)所轄至今。

八、甘肅通渭縣什川鄉的歷史 詳細的

什川鄉位於甘肅省通渭縣最西部,東接第三鋪鄉,南與榜羅鎮相鄰,北與馬營鎮毗連,西連隴西縣權家灣鄉、渭陽鄉,總面積164.8平方公里,東西長20.3公里,南北寬20.66公里,耕地面積9.35萬畝。

鄉人民 *** 駐地賈家山,海拔2142米,距縣城31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山巒起伏,深溝大澗,高廟山(2241米)為全境最高峰。

年平均氣溫5-6℃,年降雨量420毫米左右,無霜期在135天左右,氣候屬溫涼半乾旱內陸氣候。全鄉共轄16個村,108個村民小組,4293戶,20198人。

境內歷史文化深厚,民風淳樸,並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詳細內容參考:。

Ⅱ 叢書與類書有什麼區別

叢書與類書有什麼區別?

叢書,或稱叢刊、叢刻、匯刻書、套書,是把各種單獨的著作匯集起來,給它冠以總名的一套書。其形式分為綜合性的和專門性的兩種。
中國的叢書,一般認為始於南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語》可算為叢書的鼻祖,它刻於1201年,以後各代多有編纂,比較有名的叢書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其中《四庫全書》的部頭之大,堪稱中國古代叢書之最,共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約九億九千七百萬字。當時,《四庫全書》沒有刻印,全書只繕寫七部。曾分藏於清代的七大藏書閣。
查詢古代叢書目錄及其子目,最完備的工具書是《中國叢書綜錄》,還有《叢書大辭典》、《叢書子目索引》、《叢書子目書名索引》等。
在古代,叢書多為綜合性的叢書。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各種專門性的叢書相繼出現。現在,全國各出版社都注意了出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加強了叢書的出版。
類書
類書是輯錄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資料,按類或按韻編排,以供人們查考用的工具書。
【類書】輯錄匯集資料,以利尋檢、引用的一種古典文獻工具書。其體例有集錄各科資料於一書的綜合類和專收一門資料的專科類兩種。編輯方式,一般分類編排,也有按韻、按字分次編排的。現存著名的類書有: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代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整合》。其價值:一為儲存我國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貴資料,以供校勘典籍、檢索詩詞文句、查檢典故成語出處之用;二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專題研究的資料。
所謂類書,就是採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激行清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類書按其內容和編排方式不同,有義系、形系、音系三類。義系類書就是按材料的義類分部編排,如天文、帶運地理、人事類。每系中又分若干小類,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時等;時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類書大多屬此類。其中以取材范圍分,有綜合性和專科性兩種。音系類書是從古書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語,按末一字的韻編入某韻,主要供編纂字、詞典找資料出處所用。如元代的《韻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韻府》。形系類書是字形編類,即將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按其上一字歸入同一字的類中,而舉出包含這個詞語的詩文篇目,如清代的《駢字類編》。其作用與音形類書略同。
我國古代類書之祖,當首推魏時之《皇覽》。就據明前《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叢,凡千餘篇」。此書早已散佚,後世雖有一些輯佚本,但所存不多,難以窺其全貌。六朝時期也有很多類書,如北齊後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覽》,卷佚很多,為唐、宋類書所取,今已佚。另如齊、梁間的《古今同姓名錄》、梁朝的《華林遍略》等皆是。

古時說的類書與叢書有什麼區別?

輯錄匯集資料,以利尋檢、引用的一種古典文獻工具書。其體例有集錄各科資料於一書的綜合類和專收一門資料的專科類兩種。編輯方式,一般分類編排,也有按韻、按字分次編排的。現存著名的類書有: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代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整合》。其價值:一為儲存我國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貴資料,以供校勘典籍、檢索詩詞文句、查檢典故成語出處之用;二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專題研究的資料。
所謂類書,就是採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什麼叫叢書?
在一個總書名下匯集多種單獨著作為一套,並以編號或不編號方式出版的圖書。它通常是為了某一特定用途,或針對特定的讀者物件,或圍繞一定主題內容而編纂。一套叢書內的各書均可獨立存在,除了共同的書名(叢書名)以外,各書都有其獨立的書名;有整套叢書的編者,也有各書自己的編著者。一套叢書一般有相同的版式、書型、裝幀等,且多由一個出版者出版,除少數叢書一次出齊外,多數為陸續出版。

系列書與叢書有什麼區別

系列書一般有傳承關系··就像父子關系一樣··一般是由開始到最後之間有一定相關聯的
叢書之間··一般是在某一方面講解的一套書籍··類別相同,但沒有傳承關系i

什麼叫類書?最大的類書是四庫全書嗎?什麼叫叢書?最大的叢書是永樂大典嗎?叢書和類書有什麼區別?

【類書】輯錄匯集資料,以利尋檢、引用的一種古典文獻工具書。其體例有集錄各科資料於一書的綜合類和專收一門資料的專科類兩種。編輯方式,一般分類編排,也有按韻、按字分次編排的。現存著名的類書有: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代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整合》。其價值:一為儲存我國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貴資料,以供校勘典籍、檢索詩詞文句、查檢典故成語出處之用;二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專題研究的資料。
所謂類書,就是採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ke../lemma-php/dispose/view.php/112826.htm
什麼叫叢書?
在一個總書名下匯集多種單獨著作為一套,並以編號或不編號方式出版的圖書。它通常是為了某一特定用途,或針對特定的讀者物件,或圍繞一定主題內容而編纂。一套叢書內的各書均可獨立存在,除了共同的書名(叢書名)以外,各書都有其獨立的書名;有整套叢書的編者,也有各書自己的編著者。一套叢書一般有相同的版式、書型、裝幀等,且多由一個出版者出版,除少數叢書一次出齊外,多數為陸續出版。
:ke../lemma-php/dispose/view.php/58441.htm

請問類書與叢書有何區別?

「類書」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工具書,它輯錄經、史、子、集各類著作,所收內容相當廣泛,幾乎無所不包。綜合性的大型類書,就是古代的網路全書。類書起源於三國時代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編成的《皇覽》,而後,歷代續有編刊,其中較為常見的,有唐代的《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宋代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明代的《永樂大典》、《三才圖繪》,清代的《古今圖書整合》、《淵鑒纇函》等等。其中《永樂大典》原是我國歷史上內容最廣博,卷帙最龐雜的一部類書,可惜歷經劫難、散佚,至今傳存的已不及原書的百分之三。而清代官修類書《古今圖書整合》,為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全書分為六個匯編,三十二典,六一○九部。全書並且收錄不少精美的插圖,圖文並茂、文字翔實,實為今日查核典故、考經證史的重要依據和憑借。
所謂「叢書」就是將原屬單行流傳的書籍,依照一定的原則、體例匯編為一部大書,再題以概括的總名,以便成套儲存下來。南宋末年編纂的《儒學警悟》、《百川學海》是現今公認的叢書始祖。此後,類編群籍,總括篇章,似乎已成為叢書編纂的基本體例。明人踵武前賢,叢書有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多種形態、不同內容的匯刻書籍。直至清代,我國叢書的編刊始邁入全盛的時期,由於文化事業受到普遍的重視,從朝廷官修巨帙的《四庫全書》,到民間個人編撰的叢刊匯編,無論在質與量方面,都是超越以往的。 類書與叢書,它們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就是直接取材於眾書,並且以原貌呈現,沒有臆改篡亂的情形。而二者不同之處,則是叢書沒有特定的編纂體例,只是將多種著作編印在一起,原書仍各自獨立;至於類書則是由各書中擇抄材料,分類編次。 類書與叢書均是古代典籍中的重要部份,也是先人智慧結晶,它們為文化憑添了絢爛的光彩,也為文明的進步,留下了最佳的見證。

單書號與叢書號有什麼區別?

單書號與叢書號的區別:

1、單書號,單書單號,即一本書有一個唯一的書號,與其他任何書都不同。叢書號,即一套叢書共用一個書號。一套叢書可能是三本,可能是五本,也可能是10本,這套叢書有多少本,就是這多少本書共用這一個書號,但每本也有獨立的CIP資料。
2、單書號的書可以單獨定價,可以單獨公開發行銷售。叢書號的書不可單獨定價,不可單獨公開銷售,只能一套叢書整體定價(如寫「定價:200元(共10冊)」,並作為一個整體發行銷售。
3、單書號費用一萬多,叢書號費用幾千元。

請問類書和叢書有何區別

類書,就是採收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按各種類別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叢書,也稱為叢刊、叢刻、匯刻書、套書等,是把各種單獨的著作匯集起來,然後給它取一個名字的一套書。它的形式又分為綜合性和專門性兩種。

纂書與篆書有什麼區別?

篆書

漢語字型之一。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即金文,又稱鎦書;小篆為秦統一後規定的書體寫法。

纂書

蒐集材料編書。

叢書和類書的區別

類書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其編制方法系按類匯編群書,即將當時能蒐集到的所有書中的內容拆散,重新按類或主題進行編排,以便需要時能快速地查到。因為其主要是按類編排的,所以被稱之「類書」。明清時期,也有少數類書是按韻目進行排檢的,如明代的《永樂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韻府》等,但歷代類書的主流還是以分類為主。
叢書在我國古典文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儲存古籍文化曾起過積極作用。
它與類書不同:類書是在蒐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分門別類整理成為類似今天網路全書式的工具書;叢書是將原來屬於單本流傳的書籍,匯編成一部大書,題以概括的總名,成套傳存古籍,以供人們檢閱。叢書收書不等,一部叢書多者輯書達數千種以上,如《叢書整合初編》,收書4107種;少者只有2種,如郭子章《輯秦漢國記》,僅收《三輔黃圖》與《西京雜記》二書。
總而言之,「類書」之所謂「類」,是取分類纂集的意思;而叢書之所謂「叢」,是總括、聚集與眾多的意思。
像四大名著、四書五經放在一起就被成做一套書。

3、 試談談叢書與類書的區別。

叢書,或稱叢刊、叢刻、匯刻書、套書,是把各種單獨的著作匯集起來,給它冠以總名的一套書。其形式分為綜合性的和專門性的兩種。
中國的叢書,一般認為始於南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語》可算為叢書的鼻祖,它刻於1201年,以後各代多有編纂,比較有名的叢書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其中《四庫全書》的部頭之大,堪稱中國古代叢書之最,共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約九億九千七百萬字。當時,《四庫全書》沒有刻印,全書只繕寫七部。曾分藏於清代的七大藏書閣。
查詢古代叢書目錄及其子目,最完備的工具書是《中國叢書綜錄》,還有《叢書大辭典》、《叢書子目索引》、《叢書子目書名索引》等。
在古代,叢書多為綜合性的叢書。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各種專門性的叢書相繼出現。現在,全國各出版社都注意了出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加強了叢書的出版。
類書
類書是輯錄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資料,按類或按韻編排,以供人們查考用的工具書。
【類書】輯錄匯集資料,以利尋檢、引用的一種古典文獻工具書。其體例有集錄各科資料於一書的綜合類和專收一門資料的專科類兩種。編輯方式,一般分類編排,也有按韻、按字分次編排的。現存著名的類書有: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代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整合》。其價值:一為儲存我國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貴資料,以供校勘典籍、檢索詩詞文句、查檢典故成語出處之用;二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專題研究的資料。
所謂類書,就是採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類書按其內容和編排方式不同,有義系、形系、音系三類。義系類書就是按材料的義類分部編排,如天文、地理、人事類。每系中又分若干小類,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時等;時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類書大多屬此類。其中以取材范圍分,有綜合性和專科性兩種。音系類書是從古書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語,按末一字的韻編入某韻,主要供編纂字、詞典找資料出處所用。如元代的《韻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韻府》。形系類書是字形編類,即將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按其上一字歸入同一字的類中,而舉出包含這個詞語的詩文篇目,如清代的《駢字類編》。其作用與音形類書略同。
我國古代類書之祖,當首推魏時之《皇覽》。就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叢,凡千餘篇」。此書早已散佚,後世雖有一些輯佚本,但所存不多,難以窺其全貌。六朝時期也有很多類書,如北齊後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覽》,卷佚很多,為唐、宋類書所取,今已佚。另如齊、梁間的《古今同姓名錄》、梁朝的《華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類書有三部,即歐陽洵等奉敕撰《藝文類聚》,許敬宗等奉敕撰《文館詞林》,徐堅奉敕撰《初學記》。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書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藝文類聚》,唐高祖時編,100卷。該書從1400多種古籍中分類摘錄,分歲時、政治、產業等48部,事實居前,詩文列後,內容豐富。其中徵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為我們儲存了不少珍貴材料。
《文館詞林》,唐高宗時編。1000卷。分類編纂自先秦到唐代各體詩文。原書北宋時已散佚。流傳在日本的殘本約有數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傳入我國。各殘卷分別有《佚存叢書》《粵雅堂叢書二編》《古逸叢書》《適園叢書》等刻本。
《北堂書鈔》,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書朗時編輯。160卷。該書從當時各類書籍中摘錄名言佳句,凡852類,供當時作文採摭詞藻之用。
宋代類書編纂規模空前,產生了許多大型類書。較為著名的有:
《太平御覽》,1000卷。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下詔命李昉等人編修,歷時八年而成。初名《太平總類》,太宗令人日進三卷閱覽。「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故改題今名。又簡稱「御覽」。是書分55門,各門之下又分若干類,有些類下又有子目,大小類目共計約5474類。《御覽》徵引古書1690餘種。可見其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綜合性資料工具書,而且是儲存古代佚書最為豐富的類書之一。
《冊府元龜》,1000卷。宋真宗命令王欽若、楊億等輯。始於景德二年(1005年),歷時八年於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分31門,1104門。將歷代事跡,自上古至五代,分門順序排列。所采以史籍為主,間取經、子引文多整章整節,對宋以前史輯的校勘工作有較高價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書考索》,212卷。南宋章如愚私撰。共分46門,所引經史百家之書,都附有輯書人的斷語。
《玉海》,200卷。南宋王應麟私撰。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貨等21門。該書對宋代史事大多採用《實錄》和《國史日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卷末還附有《辭學指南》四卷,並有輯者所作《詩考》及《詩地理考》等13種。
明清兩代官修和私輯的類書更是汗牛充棟。這里只介紹兩部最富代表性的類書——《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整合》。
《永樂大典》,22937卷,11095冊,字數三億七千萬左右。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詔令大臣解縉編纂《文獻大成》,次年竣工。永樂三年,再令重修,永樂六年修成,命名為《永樂大典》。該書集中圖書八千餘種,依洪武正韻將有關資料整編。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即以洪武正韻為綱,按韻分列單字。每一單字下詳注音韻訓釋,錄有篆隸楷草各種字型,字下將有關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詩詞歌賦、號令文章,隨字所含之類收載。《永樂大典》篇幅浩繁,內容十分豐富,保留了不少古籍。可惜正本毀於明末,副本也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洗劫,現僅存七百餘卷。
《古今圖書整合》。清康熙時陳夢雷等編。康熙四十五年書成,賜名《古今圖書整合》。雍正時覆命蔣廷錫等重新增刪潤色。原書分六編,三十四志,修訂後的該書改為三十二典,6109部仍舊,共一萬卷。全書體例以六匯編為總綱(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各編下分典,計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凡六千餘。部下又分別列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造句、紀事、雜錄、外篇等細目。所引圖書資料,一律註明出處。《古今圖書整合》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稱贊:「貫穿古今,匯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見。

Ⅲ 細說中國歷史叢書怎麼樣

1.求推薦幾部類似明朝那些事一類的書,要不枯燥又尊重史實就行

我來推薦吧,首先我想說個人寫東西終究是有錯誤的,當年明月的錯誤也是非常之多的。

春秋戰國確實沒什麼好推薦,所以就看那個什麼瀟水的著作吧,雖然他想寫的有趣,但無奈水品不夠,但是寫的還是可以的。《原來這才是春秋》這本書的作家最後好像不寫了,但也可以看看。實在不行可以看東周列國志,和三國演義一樣都是文言小說,有許多文學改造,但看一遍你就懂了個大概,這點也類似三國演義。專業的就是楊寬的戰國史之類的著作了

秦的話可以看看《大秦帝國》,特別推薦小說曹三的《李斯與秦帝國》,當然這本小說虛構的很多,幾乎都是虛構,但是寫的很有秦朝的感覺。

漢的話,月望山東的《那是漢朝》我看過,寫的一般,錯誤比明月還多,另外還有曹三的光武帝的書《嗜血的皇冠》

另外,很多人把秦漢合起來寫,可以看的也有不少。不過大多比較專業,比如你可以看程步的書,不過他寫的比較顛覆啦,初學者最好不要看,裡面的韓星項羽都被他證明的很菜。另外還有李開元寫的秦漢也比較推薦啦,小說就是日本司馬遼太郎的《劉邦和項羽》。專業一點的就是史記了,這個就看一些精彩的篇章就好了比如相遇韓信劉邦的本紀列傳。

三國時期就是《易中天品三國》,還有紫金山的《曹操大專》,小說就是《卑鄙的聖人曹操》。專業一點可以看呂思勉的三國史。寫的很好

南北朝好像比較冷門吧,這個你要自己去看一下天涯論壇,裡面寫南北朝的也有不少,自己找自己喜歡的吧。專業派握坦的我就不推薦了,因為南北朝確實比較亂

隋唐基本連載一塊寫的,想血腥的盛唐。大唐風雲,唐史並不如煙之類的有很多,也還可以,特推小馬連環的兩本初唐的和唐末五代的書。專業一點的比較多,特推日本寫的一些,還有外國的《撒馬爾罕的金桃》,寫的非常奢華,也很專業,本國也有很多,就不介紹了。

宋朝就是《如果這是宋史》,因為好像別的就沒有什麼好推薦的了。另外還可以看袁騰飛的《塞北三超》和《兩宋風雲》,但是他的我實在不怎麼推薦。錯誤忒多。專業的話就是宋史學家王曾瑜等人吧比如王的岳飛大專,外國尤其是英國人很喜歡宋朝,也寫了很多文章,國內還有比如《行走在宋朝的城市》等等。

元的好像不多。專業通俗的只有成吉思汗轉了吧、

明不多說,專業一點的看吳晗的著作,還有《張居正大專》

清的話,就是《別笑,這是大清正史》吧,專業一點的是《細說清朝十二帝》,另外閻崇年書的可看可不看。

另外有兩本穿越小說據說不錯,《竊明》,《新宋》。有興趣看看吧

最後推薦一些別的專題和同事。比如呂思勉的中華史,比錢穆的《國史大綱》看起來簡單一些,(易中天現在好像也寫中華史,不知怎麼樣)另外還有黃皮雹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可以看看,很薄。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和他的資治通鑒翻譯還是收藏吧,錯誤不少。專題的話可以去讀一下百家講壇的一些教授比如王立群或者蒙曼等等

還有漫畫可以看看《王者天下》,香港的《天子傳奇》,將三國的《火鳳燎原》《蒼天航路》。還有《長安幻夜》(這個裡面的八重雪我非常喜歡的)

就這么多吧,有什麼問題再問我。樓主我可是純手打阿,很辛苦的,打了好久的,你一定要給我分啊。

2.想了解中國的歷史讀什麼書好

補充: 作者: 樊樹志 副標題: 復旦大學精品課程 i *** n: 7101050506 書名: 國史十六講 頁數: 283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定價: 32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6-4 《國史十六講》:極好的中國歷史入門書籍 中學時歷史學得比較好,標塵桐志就是考試常得100分。

當然,那是應試教育的結果,只要在考前把各種運動的年代和意義背得滾瓜爛熟,考起試來自然會得心應手。後來選擇了理科,進入大學,畢業後專心於軟體技術,十年左右的時間內遠離了人文學科,不再仔細體會魯迅的文章中省略號的六重含義,也不再深入分析李自成起義的歷史背景。

後來隨著走上管理崗位,開始對歷史等人文學科產生興趣,從清朝入手斷斷續續地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如《正說清朝十二帝》、《雍正皇帝》等,並對《漢武大帝》等歷史劇情有獨鍾,但一直缺乏對中國歷史的完整認識,直到讀完這本《國史十六講》。 《國史十六講》是作者在系列講座的基礎上成稿,採用專題的形式,以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變遷為主線,概略性地介紹了從中國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閉關自守的過程,其中對每個朝代的政治體制變遷、文化發展、社會特點等方面的提綱攜領的介紹有助於讀者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延續性,從而避免過多地陷入到細枝末節當中。

歷史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書中所說,泱泱大漢得益於秦的奠基,盛唐氣象離不開隋的創制。該書的另一個特點是除了引用《史記》等經典歷史著作外,還較有針對性地引用了《世界文明史》、《亞洲史》、《中國人口史》、《中國制度史》多本中外歷史學家的研究著作和論文,顯示出作者作為一個歷史教授的嚴謹和博學。

如果對中國歷史感興趣並希望所有了解,《國史十六講》無疑是一本極好的入門書籍。 讀罷全書,筆記如下: 1. 文化的發展依賴於特定的歷史背景 中國古典哲學是社會的、政治的和倫理的,反映了一個屢起沖突、政治混亂的時期。

其代表是儒家和道家學說,都產生於晚周時期大動亂的形勢下,力圖提出穩定社會和安撫人心的原則。儒家側重強調穩定社會,個人的行為應該合乎群體的規范,應該「克己復禮」,因而為後代的統治者所採用;道家側重強調內心的和諧,追求消極無為,順其自然。

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力圖從不同的角度解決社會的矛盾。 同樣,唐朝的古典詩歌非常繁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高宗李淵喜歡詩歌,因而在剛剛形成的科舉制度中加試詩賦,為擅長寫詩者提供入仕的正途,至盛唐時以詩賦取士更見推重。

2. 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宋朝 在大部分人的知識體系中,提到宋朝時總想起偏安杭州的昏庸皇帝趙構和屈死的「精忠報國」英雄岳飛。但在作者筆下,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榮的時期。

文官政治取代了軍人政治,一掃貴族階層對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平民通過科舉制度進入統治階層,其比例超過官員總數的三分之一,為歷代之最。宋皇帝趙恆在此背景下寫下了「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

六經勤向窗前讀」。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葯、指南針誕生於宋代,並由此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狀態:印刷術在知識傳播方面,火葯在戰爭上,指南針在航海上,並且隨著這些發明的利用又引起了無數的變遷。

這些變化促進了15世紀、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在宋代,儒家思想深入影響社會的各個層面。

在學術上,朱熹在程顥和程頤的基礎上完成了儒學的二次復興。同時,在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下,社會上出現了諸多孝義之家---後人稱之為義門,影響最大的當推浙江浦江縣的「義門鄭氏」,依靠一部以朱熹家禮為宗旨的家訓---《鄭氏規范》,不僅維系了大家族內部幾代人的和諧共處,而且維系著大家族和鄉鄰之間的和諧相處,歷經宋元明三代傳頌不息。

3. 中央之國的盛衰 曾有人言,中國人不懂得利用老祖宗的遺產,只知道把指南正的技術用來製造羅盤,把火葯技術用來製造鞭炮。這種說法是不完全客觀的,火葯早被用於製造火槍火炮,指南針也已用於航海,這里的關鍵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中央之國」,甚至是世界的中心,皇帝和大臣們都沒有徵服世界的願望。

在明朝,中國的絲綢、棉布、瓷器被運往世界各地,與此同時世界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流向了中國。在這種背景下,鄭和比西方人早一個世紀開始大航海的嘗試,先後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要「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顯示天朝大國的富庶與強盛,而沒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的雄心和野心。

也正是因為中國的富庶,使得西方列強一直垂誕於中國,並在後來大舉入侵由於閉關導致軍力落後的清王朝。 4. 其它有趣的知識 中國歷史的三個時代: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

「封建」一詞來源於周朝的封幫建國。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七十一家諸侯(其中五十三家與周天子同性姬),用同性諸侯構築起一道屏障,來捍衛周天子的中央權威。

這與今天的封建主義、封建社會已經大不相同。 坐凳子。

3.誰能告訴我《中國歷史》這本書的簡介啊

簡介: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明史涌現了無數英雄,演義了多少朝代。為將中國歷史一一說清,歷史學家用畢身精力著書立說,編寫《中國通史》,目前見到的就有範文瀾、白壽彝、周谷城、蔡美標等分別編著的《中國通史》。《中國通史》體例龐大、考證嚴謹、史料豐富,動輒厚厚十幾卷,嚇退許多沒有耐心的讀者。此外,還有歷史通俗讀物,最有名的是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中國歷代通俗演義》雖然讀起來輕松愉快,但亦史亦說的方式,只能起到了解中國歷史的作用,不能把它當正史看待。

正當我們尋找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的歷史讀物時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既是嚴謹的正史,又讀起來輕松的《細說中國歷史叢書》。此書一出版,立即獲得讀者的肯定,已經添印多次。

這套叢書最主要部分由台灣著名學者黎東方著述,分別是《細說秦漢》、《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細說民國創立》。所缺部分,另有學者補上:沈起煒著的《細說兩晉南北朝》、趙劍敏著的《細說隋唐》、虞雲國著的《細說宋朝》,這樣,上自秦漢、下止民國,將幾千年中國歷史細細說來。

學者黎東方教授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就向群眾講述歷史事實,會場內聽眾踴躍,轟動一時。自離開大陸後,經常往返於台灣與美國,或執教某一大學,或潛心研究學問。先後由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細說先秦史》、《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一直細說到民國的肇造。黎東方教授的《細說》深入淺出,是適合大眾閱讀的通俗性歷史讀物。黎東方教授對各個朝代的歷史事實與現象,透過其表面而洞察其底蘊,並探明其彼此間的相互關系,在融會貫通的理解之後,才筆之於書。閱讀《細說》,會發現黎東方教授具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左右逢源、曲匯旁通。

呵呵~

閱讀全文

與通渭歷史人物叢書定價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