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可考的最早印刷書籍的版畫插畫出現在哪個朝代
至今為止所發現最早的版畫是收藏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製作於唐代的《金剛經》,其末尾明確刻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價為二親敬造普施、字樣。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
可惜網上沒有圖片資料。
B. 紙版畫的由來歷史和發展
版畫起源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編輯本段版畫歷史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時期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版刻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與刻書業密切相關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C. 木版畫的發展歷史
中國民間木版畫的歷史,同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利用基本上是同步而行的,即便稍晚一點,也不會相差太遠。在古代,紙、墨和毛筆的發明,給人們書寫文字和圖繪形象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特別是紙的製造和普及,經過了五個世紀左右,隨著文化傳播的需要,又感到了一本一本的抄書和一張一張的繪圖之緩慢,又進一步解決了木版刻印的工藝,可以大量復制了。中國的雕版印刷術,一般認為是發明於唐代或唐代之前,至唐代中時已很成熟。現存最古的印本書。卷子,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剛經》全卷長五米多,卷首刻有精美的扉畫,系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卷末刻有王階為二親敬造普施的說明。這是宗教信仰借民間美術之形式的一個實例,也是刻書與刻畫同步的明證。農業生產重視節氣,而陰陽五行之說在古代直接聯系著人們的活動,須要有大量的歷書,所以印造歷書便成為印刷術發明之後的一大功用。唐代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歷書的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唐末中和二年(公元822年)的歷書殘頁,是成都民間私人印刷的。雖然在歷書上不見刻印的圖畫,但與以後的春牛圖、九九消寒圖之類的出現,有直接的關系。
為什麼要將木版畫冠以民間二字呢?其針對性也很明顯,就是把它看作民族的基礎文化而加以全面審視.從歷史看,民間木版畫是相對於宮廷的、文人的和宗教的木版畫而言的;從現實看,民間木版畫則主要是區別干專業(專門,木刻家的創作.當然, 民間一詞的內涵向來不十分確切,真外延也是散亂不定。而木版畫之民間的和非民間的,更是交糅在一起,有的簡直難以分辨.就須要視其藝術的傾向,看其正要的方面而定.如果從中國版畫史的角度加以觀察,便不難發現在研究上的偏傾;一提起古代的木刻,就是小說戲曲的綉像、全圖和文人所用的箋紙;一提起民間的木刻,就是年畫。半個世紀以來,研究民間木刻者多以年畫概稱一切。當然,這都是中國木版畫成就的一部分,不容忽視;然而在另一方面,卻把大量的民間木版畫乃至更為豐富的樣式排除在研究之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提出了中國民間木版刷印畫的概念,對其作全面考察。旨在理出中國傳統木版畫的脈絡,找出宮廷官方刻版、文人趣意和宗教宣傳賴以發展的基礎。唯其如此,才能看出中國木版畫發展的全貌.本文所述,僅就民間木版畫的歷史、種類、流傳和藝術特色加以簡要說明。 概念和分類的不活也會產生連鎖效應。最明顯的是將民間年畫一詞概括一切民間的木版畫。這里也存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和重視的程度。年畫一詞的出現較晚。晚活李光庭《鄉言解頤》中正式使用了「年畫」這一詞,並舉了《孝順圖》、《莊家忙》之類的作品,指出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還值得提出的是,本書將埠畫與門神、春聯。等並列,概念很清楚.但在這之前,只是籠統地稱年畫畫貼、歡樂圖、畫張、紙畫兒、名稱沒有統一。直到現代,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勸掖青年木刻家借鑒民間,還是常用花紙一詞。
D. 中國版畫的成長時期
這時期有了全國性的組織,最早是1938年在武漢成立了「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首先揭起「抗戰美術」的大旗。後來於1941年皖南事變後,這個組織被國民黨非法解散。接著在1942年初,又在重慶成立了「中國木刻研究會」,負責推動全國的木刻活動。到抗戰結束後,於1946年在上海,「中國木刻研究會」改名為「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並以它的名義舉辦了空前盛大規模的「抗戰八年木刻展覽會」,為抗戰時期的新興木刻運動劃上圓滿的句號。
這樣的全國性版畫組織,都是在中共南方局文化組領導下,開展聲勢浩大的木刻運動,全體版畫家都在戰爭洪爐中經受了的磨練,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愈來愈成熟,所以這時期的版畫創作,是以題材范圍擴大、主題開掘深入、藝術水平提高、民族風格形成幾方面的成就構成它的基本特色。特別應當指出的是這段時期的美術,沒有任何其它門類能像木刻版畫那樣全面而又真實、生動地反映中國人民在戰爭年代的生活面貌。我們的國際友人認為他們是通過木刻版畫來了解中國的抗戰。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主編的中國木刻集,便以《從木刻看中國》命名;美國「生活」雜志在介紹中國木刻的專頁中,它的文字說明標題是:「木刻幫助中國人民進行戰斗」! 這是對當時中國新興木刻版畫主題思想與現實意義的確切評價。 這時期的版畫理論顯然落後於創作,最大的遺憾是早就失去了天才的導師魯迅。但令人欣喜的是當時有一些文藝界和美術界的前輩和友人如郭沫若、茅盾、徐悲鴻、老舍、馮雪峰、葉聖陶、張西曼、王亞平、柳倩等作家,都熱心關懷版畫事業的發展,他們都寫過評論版畫的文章,給版畫家以很大的鞭策和鼓舞。
黨的領導人周恩來同志兩次與版畫家的會見,是版畫界的重要事件。一次是1945年重慶九人木刻聯展閉幕後,恩來同志在重慶《新華日報》采訪部會見了聯展部分作者王琦、丁正獻、汪刃峰、劉峴、王樹藝等。恩來同志指示:木刻應深入到農村、工廠和部隊,吸收更多的觀眾,同時要重視連環木刻創作,以便於使木刻藝術更普及流布。第二次是1946年秋「抗戰八年木刻展」閉幕後,恩來同志在上海馬斯南路中央代表團辦事處會見了全國木協部分負責人李樺、陳煙橋、王琦、野夫等。恩來同志肯定了八年木刻展的巨大成就和影響,認為是木刻運動的新高潮。同時再度強調連環木刻的重要性,並對今後工作的方式和策略作了重要指示。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興版畫運動,正是由於有了統一的全國性組織,而且這種組織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體版畫家的共同努力奮斗,才使新興版畫沿著正確的方向道路大踏步向前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版畫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E. 版畫有多少年歷史
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距今已有1149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F. 《版畫的歷史》
述說版畫的歷史
版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具有自己特殊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中國版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漢朝,從其發展來看,被稱為中國版畫的雛形是漢畫像石磚。它雖是一種建築物上具有裝飾性的藝術品,但由於它以石磚為地,以刀代筆,顯見版畫的某些屬性,後人以紙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畫」。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產生與發展,版畫也迅速壯大起來了。現存最早的版畫是咸通九年(西元 868 年)介為二親祈佛保佑所鐫刻的《金剛般若經》卷首的扉頁畫《祗樹園孤獨圖》(即有些書上提到的《說法圖》,因圖為佛在說法)。唐代的版畫主要見於佛經宣傳中,兩宋時期,木刻版畫的插圖則大量出現在當時出版的經濟、史略、文學書籍中。
明前期的版畫秉承宋元遺風,線條粗獷,自然奔放,不拘細節,此時期的畫工與刻工通常為一人兼任。如戲曲插圖早期本子《嬌紅記》刻於宣德乙卯(即西元 1435 年)圖為半頁式,風格古拙,繼承了宋畫遺風,構圖飽滿。
明代中葉,著名畫家投入創稿,造紙制墨,刻印書籍也有所發展,名畫家與名刻工的分工合作,使得版畫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的版畫創作在質量與藝術水平上都大有提高,套印技術也在此時迅速發展,各地出現大批朱墨兩色或多色印通俗讀物和戲曲小說的插圖。
明後期,中國版畫步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版畫以地域劃分出現了許多流派,如金陵版畫、徽州版畫、吳興版畫、武林版畫、建安版畫等,大量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了。僅就《西廂記》的插圖本來說就出現了數種版本。
明末清初,版畫雲集。由於此時涌現出的名畫家與名刻工的通力合作,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版畫。鄭振鐸在《版畫史》序例中說:「故於陳(老蓮)、蕭(尺木)縱筆揮寫,深淺濃淡,剛欲壁立千尋,柔如新毫觸紙之處,胥能達詣傳神,大似墨本,不類刻木」。由此可見,畫與刻的相得益彰了。明崇禎十一年(西元 1638 年),陳洪綬的刻本《楚辭九歌》,與清順治二年( 1645 )蕭雲從所繪的刻本《離騷圖》都是以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詩歌為主題的版畫。這兩套作品都是我國插圖版畫的精品,在我國版畫史上地位頗高,反映了明末清初我國版畫的繁榮。
清朝後期,版畫藝術漸見衰落。近代的印刷術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而傳入我國,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以及由它派生出來的版畫也開始遭受冷落了。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先生把木刻版畫從國外介紹進來並加以提倡,我國的版畫藝術才得以進一步發展。解放以後,版畫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手法上千變萬化,優秀的版畫家層出不窮,創作風格各異,出現了繁花似錦的局面。
G. 版畫起源於哪個國家
銅版畫起源於歐洲,中國版畫起源是中國。
「銅版畫起源於歐洲,至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歷代大師都曾熱衷於銅版畫創作。從德國的丟勒、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國印象派的馬奈、莫奈、西斯萊、德加等直至現代的畢加索、馬蒂斯,諸大師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銅版畫作品。
銅版畫在乾隆時代就已傳入中國。乾隆皇帝就曾經下令為征戰有功的將領和有名的戰役製作銅版畫。其中有些銅版畫已成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的珍藏。我國解放以後,各美術學院的版畫系大都設有銅版畫專業。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中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
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中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7)版畫在中國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復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而今已經度過了七十年的歲月。
新興版畫和古代復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十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
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七十年來,新興版畫都是在人民大眾火熱的斗爭中成長、發展和壯大的。
這次在重慶版畫節舉辦的版畫百年回顧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讓人們看到新興版畫七十年來的艱苦歷程和取得的光輝成果。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從中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為今後版畫的發展和走向獲取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H. 中國版畫的版畫歷史
明清兩朝是中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I. 中國版畫的繁榮時期
表現社會主義工農業建設和新社會的新人新事以及帶有鼓動宣傳性的作品,構成這一時期版畫創作的基本內容。一方面,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與作者的新鮮感受和激情,為版畫創作帶來新的生命與活力,另一方面,又由於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趨向單一而缺少豐姿多彩的審美的效應。雖然在1956年有「雙百」方針的提出,但由於「左」的思潮對文藝界的嚴重干擾,也未能在創作實踐上扭轉這種傾向。現回頭去看五、六十年代的版畫,只能從現實主義一種創作方法的角度來評價它的得失。版畫家在這種創作方法的實踐上積累了更多的經驗,自然也會取得更大的成績。五、六十年代的版畫最大特點是作者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對生活基礎的重視以及對群眾欣賞觀點的適應。因而這時期的版畫創作,大多具有明確的思想主題,濃郁的生活氣息,通俗易解的表現形式,使版畫能擁有更多的觀眾。
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全國版畫展,社會上好評如潮。中央對外文委徵集了數百件版畫作品,每種拓印十五份,送往世界各國展出,以木刻版畫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項目,迎來了全國解放後版畫創作的新的繁榮時期。這種成績集中體現在三大地方學派的作品上,即以李少言、牛文、豐中鐵、朱宣咸、李煥民、徐匡、林軍、吳凡等為代表的四川黑白版畫,以晁楣、張禎麒、張作良、杜鴻年、郝伯義等為代表的黑龍江北大荒的油印套色版畫,以吳俊發、黃丕謨、張新予、朱琴葆、楊明義等為代表的江蘇水印版畫。此外如以趙延年、趙宗藻、張懷江等為代表的浙江版畫,以劉曠、修軍、李習勤等為代表的陝西版畫,以賴少其、鄭震、師松齡等為代表的安徽版畫,以秦勝洲、劉曉剛、陳雨棠等為代表的山東版畫,以楊訥維、蔡迪支、王立、林仰錚等為代表的廣東版畫,以沈柔堅、楊可揚、邵克萍等為代表的上海版畫,以一些老版畫家和中年版畫家莫測、梁棟、宋源文、譚權書、溫泉源、廖開明等為代表的北京版畫,都以不同的地方特色豐富了版畫創作的面貌。 新時期的版畫雖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那種疏離生活、淡化主題思想的傾向,仍然是與其它文藝部門共同存在的問題。版畫家缺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缺少雄厚的生活積累,缺乏敏銳的觀察力和更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使版畫難得有激動人心的力作產生的重要原因。如果說在過去戰爭年代,都曾經產生過一些帶有紀念碑性的經典作品,那麼在建國已經度過五十個春秋的今天,就更應該產生與這個偉大時代相稱的傳世之作。現在是文藝創作條件最好時期,是「雙百」方針認真貫徹的時期,是「藝術民主」與「創作自由」暢行無阻的時期,是「畫什麼」和「怎麼畫」不受任何約束和干涉的時期,關鍵就在於版畫家的主觀努力。我並不對版畫的現狀抱消極悲觀態度,不存在有所謂「版畫危機感」。而今版畫既不是「因循守舊、止步不前」,更不是「數典忘祖、蛻化變質」。我一直認為,近二十年來的版畫基本上仍是沿著正常、健康的道路向前發展,主流是好的。當前版畫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學習外國不夠,觀念更新不夠、思想解放不夠、大膽創新不夠,而更是關注社會不夠,深入生活不夠,文化修養不夠,技巧磨練不夠。我們應該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和行動上的急躁性,以更冷靜、更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方位。應該完整地、准確地理解「二為與雙百」、「生活與藝術」、「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主旋律與多樣化」等重大理論問題的辯證關系。應該很好地發揚三、四十年代版畫家關注社會現實、參與革命實踐的戰斗傳統;學習五、六十年代版畫家深入生活、貼近群眾的優良作風;保持八、九十年代版畫家開拓進取、勇於探索的革新精神;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目標指引下,齊心協力,團結奮進,以迎接二十一世紀我國新興版畫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J. 版畫的歷史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這些便是版畫的起源。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版刻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