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和英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法國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可以說,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其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法國所不具備的,被動挨打,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想改變這一局面,要麼法國稱霸歐洲,無人敢惹,要麼再出一個諾曼底公爵。
『貳』 法國為何會慘遭羅馬蹂躪500年
羅馬的歷史很久遠,是世界五大古國之一,一個國家的歷史可以看出來一個基族國家的文化是否強大,一個國家首先發展起來的是軍事,隨後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所以羅馬在公元前幾世紀是很強大的,它不僅佔領法國,還有歐洲其他國家,而作為當時小國的法國,面對強大的羅馬,只有服從。
在公元前五十二世紀時,羅馬發展已經到了鼎盛的時期,乎嘩政治經濟文化在世界上獨占鰲頭,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與之對抗,就簡單的說古羅馬法典,古羅馬數字這些對我們現在還有深遠的影響。歲鋒行而法國當時還是封建社會的動盪中,可以說和我國近代史差不多,內憂外患,君主不管人民死活,宗教神主也是橫行霸道,但是沒有人站出來推翻君主制,所以一直受到羅馬的蹂躪。
國家也是有興有衰,當法國有了拿破崙之後,就輪到法國蹂躪羅馬了。
『叄』 我認為法國二戰投降是很明智的,為什麼這么多人嘲笑法國
法國在二戰投降的決定站在當時的角度的確是非常明智的,那些嘲笑法國的人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痛。
在抵抗毫無意義的情況下姿陪,對一個國家也好,一支軍隊也罷,投降是可以理解的。
為什麼說法國的抵抗毫無意義?說到法國投降,很多人都會以蘇聯的堅決抵抗為例子,來襯托蘇聯人的頑強和法國的懦弱,他們由此得出結論說:
而且法國人對於德國納粹沒有那麼反感,反倒是對左派有著深深的恐懼。
當時法國有這樣一句口號:'寧要希特勒,不要勃魯姆(當時法國左翼政治勢力的總統候選人)',由此可以看出,法國覺得左派比納粹還可怕。
因此當時法國有部分人是主張跟德國妥協的,政府當時向德國投降代表了法國民意。
事實上,投降讓法國受益匪淺,符合法國的國家利益。
『肆』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已經戰敗,為何德國還要在投降談判時羞辱法國
《德法停戰專約》簽訂現場 1940年6月22日,法國代表亨茨格和德國代表威廉·凱特爾在《德法停戰專約》上簽字,標志著法國正式投降。 為了此次法國的投降談判,德國人下足了功夫:他們將簽字儀式定在了法國的貢比涅森林,並且將1918年德國失敗後同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的福煦車廂從博物館里拉出來,放在22年前知模帆的位置——車站中央的軌道上,德國代表坐的位置,正是當年戰勝國代表坐的位置。 而法國人此前並不知道談判會在這樣的地方進行。 德國的行為就是在 *** 裸的羞辱法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德國已經打敗了法國,為什麼還要在投降談判時選擇這搭雹樣的方式羞辱法國呢? 查理曼帝國分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德法的矛盾是娘胎里帶出來的 843年,查理帝國皇帝路易一世去世3年後,洛泰爾、日耳曼人路易、禿頭查理三方簽訂《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分裂為東、西、中法蘭克三個部分。 870年,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簽署《墨爾森條約》,瓜分中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試圖佔領整個中法蘭克王國,但在日耳曼人路易阻撓下沒有成功,雙方結下仇怨。 9世紀末,西法蘭克的波索公爵自立為王。為換取東法蘭克中立好騰出手對付波索,東、西法蘭克於880年初簽訂《利貝蒙條約》,割讓洛林給東法蘭克。從此德、法兩國為了洛林展開了長期爭奪。 三國形成 911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駕崩,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推選康拉德為國王,此舉被德國歷史學家視為法蘭克帝國的徹底崩潰和德意志史的開端。 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加冕為羅馬皇帝,後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987年,法蘭西島公爵雨果·卡佩建立起卡佩王朝,西法蘭克王國終由法蘭西王國所取代。 國王被取代,恩怨卻流傳了下來。德法兩國登上歷史舞台,為了爭奪歐洲霸權開始了長達千年的恩怨情仇。 神聖羅馬帝國疆域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為了霸權大肆擴張,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帝國的實力,中央權利衰落剩下一副空殼,皇帝由七大選帝侯推舉,國內邦國林立,可爭奪霸權的心一點沒減。 而在1453年,法國獲得英法百年戰爭的勝利,民族獲得統一,成為當時歐洲強國。 1494年,法國入侵義大利,與神聖羅馬帝國為爭奪歐洲霸權爆發大規模戰爭,持續65年,雙方在義大利本土大打出手,最終法國霸權夢想落空。 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 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神聖羅馬帝國幾乎遭到了以法國為首的整個歐洲的反對。 戰爭結束後,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25-40%的人口:維滕貝格3/4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亞65%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1/4的人口陣亡;柏林以北的魯平地區人口幾乎滅絕,只剩下4個村子;紐倫堡只剩下原有人口的2%,柏林只剩下7500人;普法爾茨從原來的10萬人減少到2000人; 帝國1300萬的人口只剩下不到2/3,大約有400萬以上的德國人在戰爭中喪生,德國失去了將近一半的男人,12000個城鎮村莊遭到破壞。 邦國林立的神聖羅馬帝國 已經邦國林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原有390個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騎士領地等,三十年戰爭結束碼察後誕生了314個邦國和1475個騎士庄園領地,總計1789個獨立政權。如威斯特伐利亞地區面積僅1200平方英里,卻存在著52個邦國,簡直稀碎。 恩格斯指出:三十年戰爭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使德國有200年不見於政治積極的歐洲國家之列。」 神聖羅馬帝國被再次削弱,所有戰爭帶來的痛苦都由德意志人所承擔,這極大 *** 了德意志民族建立統一強大國家的渴求。法國藉此獲得歐洲霸主的地位,並且得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 阿爾薩斯和洛林 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戰爭爆發,這一回波旁王朝得到西班牙王位,但是法國損兵折將,法國統一法國、西班牙和尼德蘭(荷蘭和西屬尼德蘭)的計劃被摧毀,普魯士建國。 1733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爆發,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西班牙以及兩西西里王國爆發大戰,法國重建巔峰時期的歐洲霸權,神聖羅馬帝國再度削弱,普魯士開始崛起。 1754年,七年戰爭爆發,法國力圖吞並漢諾威,以阻止普魯士崛起,結果法國大敗,聲望一落千丈,而普魯士穩住了自己第五列強的席位。 拿破崙加冕 拿破崙時代 法國大革命開始之後,歐洲各國為了對抗新興的資產階級法國而結成同盟,前後總共7次,每次都能見到德國(神聖羅馬帝國與普魯士)的身影。 第一次反法同盟,神聖羅馬帝國與普魯士戰敗,1795年法國兼並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 1800年,神聖羅馬帝國再次戰敗,1803年,德意志內部邦國召開了一個全帝國代表會議,取消了112個邦國,使邦國數減少到30幾個,德意志在統一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1806年8月1日,再次被拿破崙打敗後,神聖羅馬帝國議會宣布自行解散,8月6日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根據拿破崙的要求,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始建於公元962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普魯士開始直接與法國爭霸。 耶拿戰役後拿破崙進入柏林 1806年10月,耶拿-奧厄施泰特戰役爆發,拿破崙大勝,普魯士和薩克森幾乎全軍覆沒:傷亡2.5萬人,被俘者10萬人,其餘兵力完全瓦解。 10月27日,拿破崙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柏林,普魯士投降。恩格斯說:「 」拿破崙吹了一口氣就把普魯士給吹翻。」 1807年7月9日,法普簽訂《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只留下了「 」舊普魯士」、波美拉尼亞、勃蘭登堡和西里西亞四個省,其餘領土全部丟失,軍隊裁減到4萬人,賠款1.5億法郎,在賠款沒繳清前,法軍駐扎普魯士境內。 普魯士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和人口,領土支離破碎,不再是歐洲強國,淪為德意志一個小邦,拿破崙踏著德意志的屍骨登上了歐洲獨裁者的寶座。 普魯士軍隊 但是對普魯士而言其實也是一件好事,普魯士痛定思痛,推行了大規模改革,終於在第六次和第七次反法聯盟中打敗了法國,普魯士走上真正的強國之路,為了獲得霸權,與法國的矛盾也不斷激化,向法國復仇的情緒開始不斷彌漫。 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擊敗法國,萊比錫戰役促使德意志民族不斷覺醒。 1815年,第七次反法同盟徹底擊敗法國,普魯士疆域擴大到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占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奠定了統一德意志的基礎,法國再次遭到削弱。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 1862年9月22日,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 1866年普奧七星期戰爭,普魯士以快而驚人的勝利攪亂了歐洲均勢,確定了其在德意志聯邦中的領導地位。 此時法國竭力恢復歐陸霸權,維持一個分裂的德意志,普魯士統一將會嚴重威脅法國利益。 1870年,法國要求普魯士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割讓給法國,並要求普魯士不準染指西班牙王位,但被普魯士拒絕,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 威廉一世在凡爾賽鏡宮加冕 最終普魯士大獲全勝,割占阿爾薩斯和洛林,獲得賠款50億法郎,排除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國 *** 締結聯合和約,南德四國與北德意志聯邦合並,成立「 」德意志帝國」。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正式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完成統一,一躍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改變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的歐洲格局,使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上升,踩著法國成為強大的「 」中歐帝國」。 而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法國則直接暴露在德軍面前,如果德國繼續入侵,法國幾乎無險可守。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在敵國皇宮內登基稱帝,這種 *** 裸的羞辱令德法矛盾愈演愈烈,德國擔心法國報復,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1879年與奧匈帝國結為盟友,1881年與法國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的義大利主動尋求與德國結盟,以德國為核心的同盟國集團建立。 法國卯足了勁要報仇雪恨,但是也意識到光靠法國的力量很吃力,1892年,法國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法國與英國締結協約,1907年英俄又締結協議,以法國為核心的協約國集團成立。 最終圍繞德法兩國的矛盾沖突,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形成。 《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署現場 法國在凡爾賽的復仇 一戰時期,德法兩國在西線爆發大戰,法國人拚死作戰,德國大敗。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在一輛停在貢比涅森林內的火車上簽署投降書,向協約國投降。在投降書中,法國便提出了極為苛刻的、德國幾乎難以辦到的條件。而這節車廂也被稱為福煦車廂,並且在戰後停入博物館收藏展覽,展示法國的偉大。 根據當時的主流媒體報道稱,在停戰條約簽署過程中,福煦不但拒絕與德國軍官握手,還用法語說到:「 」好了,先生們,這結束了,走吧。」 為了羞辱德國,法國特地將巴黎和會的開幕式選在了1919年1月18日,談判地點在凡爾賽宮鏡廳,也就是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的日子和地點。 《凡爾賽條約》簽訂現場,就在凡爾賽宮鏡廳 同時作為東道主的法國總統龐加萊在當天的開幕式上說了這樣一句話:「 」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國就在這個大廳里誕生,由於他生於不義,必將死於恥辱!」 在停戰協議中法國便制定了苛刻的條款。在《凡爾賽條約》談判中,法國不僅提出割地賠款,徹底削弱德國軍力,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控制德國的進出口,甚至處死德國皇帝等更加苛刻的條件,還將德國排除在外,直到簽約時才通知。 在德國拒絕簽字的時候,法國強勢地稱如果德國不同意簽訂和約,那麼盟軍的部隊將進入德國本土。 甚至在條約簽署後,法國人認為這對德國的懲罰還太輕了。 苛刻的條件,各種侮辱性的言行,從上到下的羞辱令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每一個德國人的心中,德國成為法西斯主義興起的溫床,歐洲大陸深埋戰爭危機。 英國騎兵 英國攪混水 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爭霸的接連失利,開始將爭霸的目光投向海外。同時為了防止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強大的政權,對英國的利益造成威脅,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開始出台。 簡單來說,「 」只有當某一國過於強盛,或是威脅英國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或是威脅他的海上霸權,英國才積極地堅決地干涉歐洲政治。」 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信仰新教的部分德意志諸侯國與丹麥等國得到了英國支持,最終導致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衰落,神聖羅馬帝國分裂愈加嚴重。 但是三十年戰爭導致了法國、瑞典的崛起,而荷蘭的海上力量也日漸壯大。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英國陸軍 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英國聯合普魯士、葡萄牙、荷蘭等國結成反法同盟。 最終荷蘭因為戰爭衰落;法國海軍幾乎全滅,陸軍遭受重大打擊,盡管勉強維持住霸主地位,但是無法獨霸歐洲;西班牙亦因此戰開始跌出一等強國地位。 同時為了避免過分削弱法國,導致他國得利,英國又背著同盟提前與法國議和;而普魯士也藉此機會在歐洲崛起。 七年戰爭中的普魯士軍隊 1754年,七年戰爭爆發,英國扶持普魯士在歐洲與奧地利等國為敵,牽制歐洲的力量,自己則在海外與法國等國作戰。 1757年1月,英國與普魯士簽訂第二次盟約,並答應給予他援款,並派軍隊保衛漢諾威。但是由於一直主張聯合普魯士的英國國務大臣老皮特被免職,導致普魯士在歐洲孤軍奮戰,面臨亡國的危險。 幸而俄國臨陣變卦,與普魯士結盟。七年戰爭最終導致了法國與普魯士的衰落,英國獨贏的局面。 法國大革命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英國出錢出力,接連七次組成反法同盟,終於擊敗拿破崙,打破了拿破崙帝國的美夢,不過神聖羅馬帝國也在拿破崙的打擊下覆滅,普魯士遭到法國毀滅性打擊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重新在歐洲崛起。 在戰後舉辦的維也納會議上,英國獲得了名正言順插手德意志事務的機會,為了防止俄國、普魯士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在歐洲建立霸權,阻止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英國又同法國和奧地利於1815年1月3日締結了一個秘密條約。 同時由於維也納會議,最終德意志地區分成了39個邦國組成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英國同時又為了防止奧地利徹底掌控、統一德意志邦聯,開始扶持普魯士。 一戰漫畫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意志,在1866年七星期戰爭的時候吞並了與英國共主邦聯的漢諾威王國,並於隨後的普法戰爭打敗了法國,真正成為歐洲大陸的強國。 英國意識到德國的崛起勢不可擋,轉而再次尋求與歐洲大陸國家的結盟,加入協約國集團。 一戰後的英國為了防止法國過分削弱德國,再次在歐洲大陸崛起,又開始攪混水,導致德國既沒有徹底懲罰也沒有足夠安撫,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 英國這種攪混水的行為確實讓英國得利,也致使德法矛盾愈演愈烈,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愛麗舍條約》簽訂現場 正是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使得德法兩國之間矛盾叢生,戰爭不斷,恩怨糾纏千年,相互想著報仇雪恥,羞辱對方,也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不過二戰後,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轉變,千年的恩怨在現實威脅下,在歐洲經濟開始復甦、渴望脫離美國掌控、建立經濟政治共同體的願望不斷加強下,1963年1月12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與法國總統戴高樂在巴黎簽訂了《愛麗舍條約》,正式宣布了德法兩國全面和解,千年恩怨至此終結。 從世仇到和解,不斷引發世人對「 」戰爭與和平」的深刻思考的同時,也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發:只要達到一個特定的時機,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化不開的仇恨。
『伍』 老牌殖民強國的法國,為何二戰表現軟弱
如果想要檢驗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襪橘緩,那便是看它在戰火中的表現。在大多數人眼中法國一如既往都是西方強國,可是在二戰告模中它的表現可謂是讓人大吃一驚。
一戰後的法國,還曾揚言要嚴懲德國,可是誰知道在二戰初期,法國便被清掃出場。要知道法國的陸軍號稱歐洲第一,二戰的歷史成為法國人最不想回憶的歷史。面對德軍時,連當初死磕的精神都丟失,短短四十天的時間裡面,就被揍的東南都分不清。就連希特勒都說,法國軍隊就是一群軟蛋,就這還是歐洲強國。如果不是英國伸出的援手,那麼法國的結局估計更悲催。
關於法國這樣軟弱的表現,很多原因都提到金融的因素。可是法國那是手中有著德國的賠款,財政並不是匱乏,相比其它國家來說,法國人民的生活還是不錯的。更何況德國也是在那樣的環境,希特勒開始登上政壇。那麼法國失敗的原因到底是為何?
真正的原因便是法國內部有極大的問題,政治體系的限制使得法國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發揮。作為權利的中心內閣受到國會的限制,可是自己卻對國會毫無辦法。這樣以來任何決定都會陷入到扯皮中,效率非常的低下。反而德國全國的命令都是希特勒統領,目的非常的明確,要戰那便絕不馬虎。可是法國這位大爺,在戰爭爆發前夕,國會都在討論是否有必要武裝軍隊。
可想而知法國的落敗便是理所應當么,作為歐洲大陸可以制衡德國的存在,每次到關鍵的地方,法國便開始作死。使得機會就這樣消失,等到德國備戰完畢它也傻眼了。如果說武器裝備那是硬性條件,那麼民族的向心力便是軟實力。法國的武器彈葯不差缺少的向心力。要知道我國面對日本的入侵,在武器彈葯根對方有不小的差距。可是憑借民族凝聚力成功的抵禦敵軍的入侵,法國在政府的扯皮下,民眾就像迷失的羔羊伍伍到處亂闖。
不過在二戰後期,戴高樂的領導下法國重新恢復實力。
『陸』 為什麼說法國是五常之恥,實力真的不配位列五常
自中世紀末期開始, 法國便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在世界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二戰後,法國作為戰勝國,與美國、英國、中國、俄羅斯共同加入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具有安理會否決權。
然而,法國經常會有一些表現,與其國家地位不相匹配, 甚至被人戲稱其為"五常之恥",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 法國是滑御敬五常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 這種說法並不準確,至少在過去,法國的影響力還是十分深厚的。
法國現在的位置,是曾經繁盛一時的羅馬帝國中的高盧地區。 公元六世紀,羅馬帝國衰敗,屬於蠻族分支的法蘭克人攻佔了高盧,先後經歷了美羅文加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直到查理大帝一統西歐大陸。
可惜查理大帝的帝國並未維系太久, 只有路易十四統治的波旁王朝成為歐洲中世紀的霸主,也就是後來的法國。
法國於18世紀達到封建 社會 的鼎盛時代, 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 徹底推翻了君主專政體制。在經歷了兩次帝國時代和三次共和國時代後,法國的國力達到巔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便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的殖民帝國, 也是20世紀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
法國的光輝 歷史 不止如此。這片土地曾經誕生過許多如雷貫耳的英雄人物,譬如聖女貞德和拿破崙,被戲稱女人和矮子拯救了法國。
除此之外,這片土地還 誕生過太陽王路易十四、大文豪伏爾泰等大名鼎鼎的人物, 可見曾經的法國的確堪稱歐洲最強國。
歷史 的積攢和沉澱,造就了 法國人的性格,浪漫、驕傲又強勢, 在心底里認定了自己是歐洲老大。可惜,世界風雲變幻莫測,國與國之間的力量也在不斷洗牌,沒有誰可以一直做老大。
如此 歷史 悠久的法蘭西帝國,又是如何逐漸淪為笑柄,甚至被稱為"五常之恥"的呢?有兩件重要的事。
第一件事,1870年的普法戰爭。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 德國俾斯麥將軍帶領軍隊進攻法國,當時迎戰的是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
自信滿滿地法軍與德軍在色當交戰,沒想到,德軍十分迅猛,將法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深陷重圍的 拿破崙三世高喊一聲:"法國萬歲",之後居然帶頭投降了, 從此開啟了法國人投降的"傳統藝能"。這次的普法戰爭,法國被迫割讓出阿爾薩斯地區,後於一戰後奪回。
第二件事,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戰敗, 被迫與協約國簽訂《凡爾賽條約》。當時的法國,忌憚於德國的強大,希望通過控制經濟來削弱德國,因此提出了十分苛刻的經濟制裁條件。
按照德國當時的經濟條件,合約中的賠償金要一直還到九十年代才能還清,這就意味著德國將徹底淪為二流國家,再無強大可能, 除非再次發動戰爭。
當時德國國內經濟十分蕭條,失業率高居不下,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引發了德國國內強烈的不滿和復仇情緒,因此,很多人預言, 一信慎戰的結束只是暫時休戰。
當時,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大肆宣稱: 德國的困頓來源於一戰後協約國的貪婪及強加給德國的嚴苛條款, 以及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希特勒的理論得到了許多德國人的支持,最終將世界自此拖入了大戰的陰影。
法國預料到了德國極有可能再次發動戰爭,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為了自保,開始在 東北邊境修建一條堅固的軍事防禦工事——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的地面部分是裝甲和鋼筋混凝土構成的各類機槍火炮工程,內部有各種通道鏈接,整個防線全長390公里,固若金湯。
法國人認為, 如果發動戰爭,德國絕對不可能從正面攻破防線, 要想入侵法國,便只能通過荷蘭和比利時進入。但那裡和英國接壤,如果德軍抵達,將會受到英軍的阻撓,到時候法國完全有充足的時間准備部署軍力。
1939年9月11日,德軍出兵波蘭,28天之後,波蘭淪陷,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和法國想的一樣,德軍果然無法從正面攻破馬其頓防線,轉而向荷蘭和比利時出兵。法國見狀沾沾自喜,然而,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 二戰時的德國,軍事力量早已與一戰今非昔比。
尤其是坦克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原本法國人預計德軍至少10天才能穿過的阿登森林, 德軍只用了2天的時間就全部拿下了,令法國措手不及, 完全來不及重新規劃戰略,就被迫開始迎擊敵軍。
這一次,拆仔德軍再次到達了色當,與法軍第九軍團相遇。如同 歷史 重演,法軍僅僅抵禦了5天,便再次集體投降。德國不費吹灰之力繼續前進,沒想到, 一路上法軍投降的人數越來越多,甚至都影響了德軍的前進速度。
德軍無奈之下直接對著投降的法軍喊話: "我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自己放下武器,不要擋路"。 到法國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德軍居然整整俘虜了25萬法軍。
更丟人的還在後面,法國人一直吹噓的"絕不可能被攻破"的馬奇諾防線居然被德國人攻破了。6月14號, 德軍抵達巴黎,僅僅用了45天, 德軍就攻佔了法國的首都。
為何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會如此不堪?
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法國軍隊思想落後,對於戰爭的認知還停留在一戰時期, 沒有想到如今的德國早已今非昔比。再加上計劃錯誤,導致聯軍後方被德軍裝甲部隊全部切斷,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都完全比不上對方。
但法國也並非人人都選擇了投降,比如戴高樂將軍,就堅決不肯投降,建立了"自由法國"政權,最終成功光復法國。也有很多法國人自願加入地下組織,反抗敵軍的入侵。
也許是因為二戰中種種不靠譜的行為,導致很多人將法國視作"五常之恥",認為其實力與其他四個國家差距很大。那麼法國的實力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它真的不配成為五常之一嗎?其實並不是的。
第一, 從領土上看,法國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其在歐洲的本土位置位於世界陸地的中心,與很多國家互相接壤,在航空上也有著樞紐的作用。除了本土之外,法國在海外的屬地面積占據世界第一。此外,法國還擁有1103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占據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第二, 法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依然十分巨大。 雖然現在法國已經放棄其在海外的殖民,但對很多非洲國家來說,法國仍然在經濟和文化層面占據主導地位。二戰之後,很多獨立的非洲國家依然在使用法郎作為貨幣。
第三, 法國的外交和軍事實力也並不像大眾想像的那麼不堪一擊 ,反而基礎深厚。二戰後,在非常善於外交和處理國際關系的戴高樂推動下,法國與俄羅斯、西非等國家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並在海外擁有僅次於美國的軍事基地和駐軍人數。法國一個最大的軍事基地在非洲的吉布地,幾乎可以控制從歐洲到波斯灣的重要航道及石油運輸路線,另外一個重要軍事基地位於幾內亞灣,這里的石油儲備與波斯灣不相上下,也就是說, 法國在非洲大陸的東部海岸和西部海岸都擁有駐軍,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此外,法國本土的工業水平並不低,不僅能自己製造航空母艦,還擁有核武器,這是其他很多國家遠遠比不上的。
在文化思想等軟實力的比拼上,法國從來沒輸過。 眾所周知,法蘭西是文化和藝術的國度,這里曾誕生過許多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燦爛的 歷史 文明和人文精神熠熠生輝。
不論是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還是浪漫的普羅旺斯, 法國處處都充滿了浪漫和藝術的氣息, 與現代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世界各地影響深遠。
由此可見, 法國能夠進入五常還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所謂"五常之恥"也不過只是一種調侃罷了。
『柒』 為什麼很多人都討厭法國這個國家
有很多人討厭法差配稿國的理由:
1.因為歷史糾葛(比如英法的互相討厭)。
2.法國人的手續效率讓人絕望,辦張卡拖一年都不是奇事。
3.臟亂差,虛孝尤其是地鐵,又擠又臭。
4.治安問題,這個很嚴重。
5.干什麼都需要寄信,極其影響效率。
6.周日哪都關門。
7.交通不便(比如從Limoges去lyon要先去paris)。
8.因為眾多法國人特有的傲慢與守舊排外,種族主義。
9.法國82年賣激到底產了多少瓶拉菲?
『捌』 二戰時為何法國這么丟人那麼快就亡國歷史上法國人不一直都是特別能打的嗎
這個也不能說丟人的,主要還是德國戰略戰術運用得好。英法對德軍的戰略意圖沒及時准確判斷對。
就戰前雙方軍力對比德國差不多投入136個師,英法聯軍加上荷蘭、比利時的軍隊也差不多有135個師。進攻法國的時候德國的坦克基本是輕型坦克,法國除了有輕型坦克還有重型坦克。空軍方面德國對法國有絕對優勢但是英國的皇家空軍裝備了當時先進的雷達不是吃素的。所以火炮兵器那些基本也是差不多的。如果雙方是遭遇戰的話,德國是占不到便宜的。
德國統帥部進攻法國最開始的「黃色方案」是一戰時候德國進攻法國「施利芬計劃」的翻版,主攻方向在比利時,而英法聯軍的高層也是把部隊主力放在比利時的。由於德軍的一次飛行事故,德國的進攻計劃被英法獲取了巧吵更堅信了他們的判斷。而德國則更改換成了後來的著名的."曼斯坦因",."曼斯坦因"計劃和前者恰恰相反,他將進攻比利時是助攻,而主攻方乎野向則是機械化部隊穿越阿登山區,然後沿索姆河北岸急趨英吉利海峽,大迂迴包抄英法在比利時的軍隊。這一招就像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太奇了。
主要是阿登山區全是森林,機械化部隊根本不能穿越過去。當比利時那邊的佯攻一打響,英法就像那邊派兵,而阿登山區色當防線這邊就更薄弱了,當德軍主力佔領色當的時候,法軍也只孝頃侍是判定只是小股騷擾部隊,並沒在意。直到5天後才發現德軍的戰略意圖。而德軍則是速度驚人,比如德國名將古德里安對法軍俘虜說的那句名言「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放下武器,離開道路,免得擋道!」。德軍不抓俘虜、不進攻巴黎,直接開到海邊去截斷英法在比利時的主力部隊的退路。如果不是希特勒腦殘命令部隊停止進攻,估計英法聯軍主力將在敦刻爾克全部被全殲,二戰估計也要晚2年才結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