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原因是什麼

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01 11:04:25

㈠ 為什麼進行改革開放

為什麼進行改革開放
問題一:國家為什麼要進行改革開放1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2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強大而持久的動力源。3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發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5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

問題二:中國為什麼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末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有其深刻的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背景。從國內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面對嚴重的困難,我們的出路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從國際環境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的出路也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鄧小平正是在科學分析國內國際發展的大勢,准確把握時代主題和人民願望的基礎上,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

問題三:為什麼要進行改革開放可憐一樓以為老美小日本現在就看得起你嗎。現在是這幫人當政當然什麼都好,以後如果換了別的什麼人,評價立刻會不一樣了。不信看著吧。

問題四:什麼是改革開放,為什麼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問題五:為什麼要堅持改革開放根據中國的國情,現階段確實需要堅持改革開放,只有堅持走這條路,才能在現有發展的基礎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和諧穩定的社會中;全面搞好經濟建設,同時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如果,沒有改革開放,那是非常不幸的事,我們不能在閉關鎖國,要吸起歷史上的教訓;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好政策,加倍努力,使經濟水平更上一層樓,才能對得起革命前輩頂著壓力堅持改革開放,是他們用鮮血和漢水換來的。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堅持改革開放,我們千萬不要錯過這歷史發展的大好時機。

問題六:國家為什麼要進行改革開放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拓寬天地,改革開放就是這個設想,實施證明也是成功的,不開放就像朝鮮一樣,老百姓就算有飯吃,也過不上品質生活。

問題七:1978年中國政府為什麼要實施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有其深刻的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背景。從國內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當時,整個政治局面是處在一個混亂狀態;整個經濟情況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面對嚴重的困難,我們的出路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也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正是在科學分析國內國際發展的大勢,准確把握時代主題和人民願望的基礎上,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征程。

問題八:為什麼要堅持改革開放首先,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從理論上來說,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社會。隨著實踐的發展,它必然要經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從不發達到發達、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在根本上是適應的,但也有不適應的地方。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不適應必須通過改革來解決。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從實踐上來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使古老的中華民族獲得新生。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回顧歷史可以看出,由於種種復雜的原因,我們曾經在相當程度上照搬了蘇聯模式,沒有完全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當年「左」的錯誤的逐步發展,直接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而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一度拉大,社會主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國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使我們清楚地發現了體制上的弊端,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認識到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正如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指出的:「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開放不可避免地成為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抉擇,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從此黨和國家滿懷信心地重新踏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用歷史和世界的眼光來看,30年前啟動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30年後的今天,改革開放仍然是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黨心民心,是30年前必然要開啟、而今更難以倒退的偉大歷史進程。
其次,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
鄧小平同志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如果從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算起,改革開放則是中國近100年來的第三次革命。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闊道路,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經過這場革命的洗禮,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與此緊密相連,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面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整個世界的面貌在相當程度上發生了變化。這樣的變化,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也是世界公認的。
30年改革開放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探索,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0年改革開放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的歷史抉擇是完全正確的。沒有改革開放,中國就不可能取得這樣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就不可能具有在今日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就不可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歷史飛躍。事實雄辯地證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必須繼續堅持改革開放,而不能否認改革開放、放棄改革開放。
再次,改革開放過去、現在和未來始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人類歷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道路聯系在一起的。有道路,......餘下全文>>

問題九: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因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當代中國,要發展生產力,一方面要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要進行改革,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廣闊的社會空間.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一),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中國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我們必須進行體制改革.建國以後模仿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
(二),改革的實質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各種具體制度,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根本途徑.不改革,不進行體制創新,很多問題的解決就沒有出路.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適時地通過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全黨同志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觀點可自覺性.

㈡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2)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㈢ 中國的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改革開放

最完整的要點如下,每個要點可以填充內容,結合樓主個人的需要,希望能採納,謝謝!

1、主要由於建國以來前30年的經驗與教訓,為重蹈覆轍而推行改革

2、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了以「四小龍」為代表的經濟新生體,中國為趕超世界潮流,實現擔氦曹教丨寄查犀腸簍現代化,就必須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這也是時代和歷史的客觀需要

3、七十年代恰逢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是應對世界經濟多極化戰略的必然趨勢虧掘,是貫徹和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體現,推行改革開放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科技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4、是改善人民生活,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極世姿大地豐富了我國銷返核的物質文化財富,使民眾生活進入小康水平,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和突破

5、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需要,改革開放就是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實現現代化

6、是促進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發展自己、壯大自己的必經之路。

改革開放通過利用、吸收外資,發展自己,解決和彌補自身技術、資金不足的局面,使中國企業和經濟水平朝國際化方向發展。

7、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武器

8、有助於提高我國國防事業,活躍社會文化

㈣ 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和歷史經驗

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改革和開放是兩個事物,我們一般說是對內叫改革,對外叫開喊念搜放,改革就是改舊革弊,調整人民內部的矛盾,改革是一種為了找出更好的適合生產關系的方法,開放是對外開放,社會主義有不足,資本主義有它不好的地方,我們對外開放是為了學習資本主義國家成功的地方,吸引他們的資金,技術,人才,來加快本國經濟實力的發展,所以,這2條都是有利於國高顫家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1.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

4.堅持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5.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6.改革開放鄭歷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7.全體人民的支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8.全體人民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㈤ 中國改革開放的原因和成就是什麼

原因: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

成就: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文化。

(5)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仔遲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麼要改革,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第二,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豎鋒家那樣一步到位的。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念纖李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斗,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

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中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世界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㈥ 改革開放的原因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不再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那種積貧積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種貧困落後!

而今日早晨神六飛船的成功的發射升空,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恢復了高考,培養了一大批在創新素質和能力的優秀知識分子,在老一輩科技人員的知識已經明顯老化的情況下,這些中青年知識分子毅然挑起重擔,承擔起航空航天的開發研究的重任。是改革開放,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為神州飛船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用更加開闊的視野看世界,主動吸收世界科學技術最新成果,推動我們的航空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是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否認了「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知識越多越反動」的錯誤口號,落實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為知識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航空航天專家才能的發揮。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樹立了中國人民的自信,推動了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決策的制定。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樣,也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動力!

毋須諱言,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權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對於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說到底,要靠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任何走回頭路的做法,都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必定能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成長,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探析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人真正自覺地開始認識現代化,一系 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重新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機制,明確了中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緊迫性,全面開創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思想
為了全面糾正十年「文革」的錯誤路線,實行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完成後,如何 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中心任務突出地擺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 化道路。」[1](P163)他還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重視的兩個重要特點,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進行了分析。黨的十二大,鄧小平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和現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鄧小平強調「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 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 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鄧小平特別強調指出 :「我們黨的十三大要困滲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 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汪飢脊就是不發達 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2](P225)至此,「走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經趨於成熟,並成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開展各項工作 的根本指導思想。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的核心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與此前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強調工業化的重要,也強調中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工業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統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導致現代化 過程中的種種失衡現象出現。關於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在黨的十三大報 告中被規范地表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 表述被黨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並被固定下來,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
二、「兩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全肢罩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 現了由片面現代化向全面現代化的轉變。使以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 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重新開始起步。起步後,首先抓住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實行家庭 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通過調整工業結構解決輕重工業的比例 失調問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上了正確的道路,並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的新局面。
1982年,黨的十二大明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已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當作 社會主義兩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徵進行了詳細闡述。在實際進程中,一方面由於改革開 放沖破了僵化的經濟體制,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以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沿海地區, 從南到北,形成了廣闊的前沿開放地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三大產業的 協調發展,而且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開展,人們的思想沖破了舊觀念的束縛。追求變革、勇於開拓、講 求實效形成潮流。實踐中,使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任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 務是要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 代化。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這當時和之後的一段時間,盡管 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但仍實現了國內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保證了改革 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繼續進行。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在「以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 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思想的指導下,不僅使現代化 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還突破了姓「資」姓「社」的束縛,提出了建立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從此,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得以加快推進, 國內生產總值連年增長。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極大地適應了科學技術的迅 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劇烈競爭。
具有重要意義的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總結了近20 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抵制了 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全面規劃了邁向21世紀的戰略目標,提出要實現工 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偉大構想。
三、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1.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20多年來,現代化建設的成 功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總體水平不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仍居於世界後列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它既承擔 著完成傳統工業化的任務,又承擔著進行新的產業革命的任務。在國際經濟和科學技術 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科學技術是盡快改變我國生產力的落後面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的關鍵因素,是當今中國發展生產力的突破口。
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並且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被應用於生 產,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實現「 四個現代化」,必須比以往更加重視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在農業方面,我 們要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計 算機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新興農業。工業 方面,則必須應用以電子信息和自動化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用 於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於國防現代化,就更離不開科學技術。此外, 決策的自主化、科學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也都離不開科學技 術。
2.改革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20多年前,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四個現 代化」是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必須要 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 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 利益所在,否則,我們不能擺脫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後狀態。」[1](P135~13 6)在這里鄧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與現代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場革命 ,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現代化。20年的實踐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這些論斷的認識 。改革舊的體制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我國的現代化掃清了障礙、開辟了道 路,改革使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完成了現代化所要實現的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全面改革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 化不斷向縱深發展,也為實現全面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開放,不僅適應了世界經濟的客觀狀況和發展趨勢,也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加強了同世界各國在貿易、科 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國的經濟管理和科學技術的水平,擴大了對外貿易,彌補了國內建設資 金的不足,這一切都是推動現代化的直接動力。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被作為社 會主義現代化的持久動力而被繼續堅持下去。實踐也證明,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穩定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障。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大國進行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和優勢,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和 困難,如眾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相對短缺、交通運輸緊張、就業壓力大、生態 環境惡化等。在這樣的國情下,如果全體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就能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優勢。反之,如果政治不穩定,社 會動亂、人民內部發生分裂,那就不僅會加劇原有矛盾和困難,而且會喪失我們的有利 條件和優勢,現代化的實現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講,保持政治的穩定是實現現代 化的重要保證。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 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P284)為此,所有 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設計都要把保持社會穩定放在首位,一切有關現代化的方針、政策、 方案都要服從於穩定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須把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 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思想。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現代化建設 與可持續發展內在地統一起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 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我們不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搞好,還要為我們 的子孫後代著想,決不能吃祖宗糧,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我們不能為謀求一時的發展而以犧牲長久利益為代價。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於中國的現實,吸納和借鑒了 世界的和我國的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一條真正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道路,實現了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㈦ 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的原因是什麼

提出原因: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這種局面需要改革、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7)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實施背景:

1978年12月,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它是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第一,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具體表現在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當下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二,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中國建設成為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步開辟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多年來,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會議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㈧ 我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1、選擇了適合國情的獨特發展道路

選擇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道路所包含的內容基棗敏十分豐富,但要點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另一個就是同時兼備中國特色。

所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主要就是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富裕,另一部分人貧困;盡管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最終目標還是要實現共同富裕。因此中國政府把扶貧工作一直看得很重,制定了許多政策,採取了很多措施。

2、堅持了市場取向的改革

中國的改革從始至終都堅持了市場取向的改革,堅定不移地走了一條市場主導的改革路線。這是中國改革成果卓著的另一個關鍵原因。

中國一方面推進市場經濟,但同時也沒有徹底將計劃體制與制度的岩前東西全盤否定,而是讓新、舊兩種體制和制度共存,並使這兩方面盡可能發揮相互補充的作用,即通過推行漸進式改革,逐漸在動態過程中使計劃與市場達到一種比較均衡的狀態。這樣既推進了改革,又維護了社會穩定。

3、推進了融入全球的開放

中國取得今天的成就,也得益於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得益於中國的對外開放。中國迄今為止的開放,大致經歷了三搏枝大浪潮的推進與發展:第一個大浪潮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的開放浪潮,主要目的就是引進外國直接投資,投資於中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

4、著力於促進經濟發展

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從抓階級斗爭轉到抓經濟工作上來,實現了工作重點的大轉移。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和中國的各級政府,都把經濟工作作為中心工作來抓,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一中心工作。

5、維護政治和社會的穩定

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對於穩定中國的政治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中國共產黨是唯一的執政黨,其他民主黨都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來參與管理國家的事務,這就決定了政治局面的基本穩定。

其次,中國的黨組織分布很廣,從中央到地方,從南到北,黨的組織在每一個地方都建立起來了,並都按照統一的要求嚴格執行同一化的政策,因此對社會的管理十分有效。

6、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發展規劃

黨的工作有規劃,政府的工作有規劃,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工作都有規劃;既有涉及到未來15年、30年發展的長期規劃,也有涉及到未來5年發展的中期規劃和涉及年度和季度發展的短期規劃。

相互之間密切銜接。更重要的是,不論是長期目標,還是中期和短期目標;不論是總體目標,還是具體目標,都務必不折不扣地得以實施和落實,通過真抓實干使規劃變成現實。

參考資料來源:今日中國—中國為什麼成功——紀念改革開放40年

閱讀全文

與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原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