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避開歷史易錯點

如何避開歷史易錯點

發布時間:2023-06-01 21:21:43

㈠ 2022年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有哪些解題技巧

2022年高考歷史答題的時候,要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放到當時的大背景來分析,不能主觀認為;要注意利用材料,術語運用准確,不羅嗦。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1、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放到當時的大背景來分析,不能主觀認為。比如,問中國維新思想和法國啟蒙思想在促進社會變革作用上有什麼不同時,大多數就可以答出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和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等,但很多就漏答了救亡圖存內容。原因就在於大多缺乏從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的時代背景上來分析問題。

2、善於利用材料。

歷史材料題其實有時候只要把那段很長的材料分點概括出來就可以拿到滿分了。而在往年高考中直接在題目所給材料中摘錄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術語運用准確,不羅嗦。我在剛上高三時,答歷史題容易犯羅嗦的毛病。後來老師告訴我,歷史標准答案中很少有敘述性的,都是下定義式的。

高考歷史復習技巧

歷史復習,要以通史為線索,以歷史階段為依託,以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為標准,將中外歷史分成若干階段,結合考點按政治、經濟、文化等專題線索歸納總結形成本階段的知識體系。

這個階段,考生要加強難點、重點、盲點、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的整理與辨析,做到知識無遺漏。抓「點」——串「線」——-鋪「面」——織「網」,構建「點、線、面、網」立體式的知識體系。

最後階段,考生更好精選試題,限時訓練,還要注重答題技巧,規范主觀答題。規范主觀答題可做到:根據題意,寫清要點,如要回答原因,寫出「原因」。在每一個要點前面標出序號,這樣可以使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答題思路就顯得很清晰,容易得高分。

㈡ 高三歷史的答題技巧分析

高考歷史的答題技巧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是一般類型的單個選擇題,還是專題式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1、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時所說的時間定位)。近年來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試題所提供的各種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樣的,比如圖表、漫畫、民謠、歷史俗語、小說等),也就是命題人要求悉亂你所答的主題和主流價值取向。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槐運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目的、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選擇的時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題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卻選擇了客觀作用的相關選項。

二、非選擇題(包括材料解析題和論述題):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把握六種題型

在高考試題中,材料解析題通常以下列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對六種題型做以簡單的闡釋。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鉛陸梁、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和估價,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二)審題必須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必須採用「序號化」,如:①②③。

(三)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附一:對歷史事物分析的「公式化」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的、積極的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次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高三歷史的復習的方法

1.精編練習,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在一本書開始復習之前,對每節的習題精選工作(使用的參考資料)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在精選專題練習上,我堅持抓基本、抓重點、抓難點、抓熱點、抓易錯點的原則,精選一些思維含量較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饋基本知識的各種類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自己重組題,進行適量定時的訓練(章節訓練、單元訓練、月考),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時講評,啟發提高。

我堅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評的原則,對每次書面訓練和檢測性習題考試都及時進行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從而提高解題的能力。

高中歷史的一輪復習的建議

一、闡釋教材,著重加強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徵,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的教學。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第一輪復習應從微觀入手,基本按章節順序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教學,在注重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認識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知識的同時,著重應幫助學生認識和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徵,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點」及面,構築章節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在教學中,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點、難點,以這些「點」為核心,把與之相關的知識點納入其知識結構中,形成一個知識鏈或知識面,然後引導學生尋求各知識鏈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將章節內部紛雜的歷史知識系統化、網路化,構成反映歷史發展內在規律性的知識結構體系。

第二,單元復習,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徵,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

所謂歷史階段特徵是指特定歷史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它揭示了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教學教程中,可把教材內容按時序和歷史不同階段特點劃分成若干個單元。中國古代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五個階段共七個單元;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劃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北洋軍閥的統治」等幾個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中國現代史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世界近代史可劃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工場手工業時代)、自由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幾個單元;世界現代史可劃分為戰後革命時期、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30年代大危機時期、「二戰」時期和二戰後的世界等幾個單元進行復習。

單元復習不是章節知識的簡單重復,應重在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徵、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復習時,可按「基本史實——歷史概念——知識體系——階段特徵」的內容結構,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在對基本史實進行微觀分析後,再從宏觀上進行系統綜合,把單元知識平面的「廣」度、垂直「深」度和理論「高」度有機統一起來,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准確地歸納概括這一特定階段歷史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提示歷史的階段特徵。

單元復習還應注意分析提示單元與單元之間、各歷史階段特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把某一歷史階段特徵納入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加以動態考察和把握,保持歷史教學的連續性,使歷史階段特徵成為通向歷史規律的「階梯」。

第三,以縱橫聯系法構築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體系。

歷史知識點的縱橫聯系是構成知識結構的紐帶。在教學中,以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為基點,按時間發生的先後順序對其前後的同質問題加以分析或把歷史事件發展的過程分階段加以分析,這就是縱向聯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變法運動,可以聯系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進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程。同時可把它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印度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運動進行橫向對比,從而揭示19世紀晚期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徵。

通過這種縱橫聯系分析法,可以幫助學生構築起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提高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能力,學會把歷史事件、人物或觀點放入特定歷史時期的立體框架結構點上認識評價其地位、作用。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可以構成三個相對獨立的知識結構體系,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知識結構體系,而三者之間又可以通過古今中外的縱橫聯系對應構成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通過運用縱橫聯系分析法教學,學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並能從構建知識體系中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本質特徵。

二、鑽研《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加強對抽象知識理解的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高考歷史史科《考試說明》(《考綱》)是高考歷史命題的基本依據。《考綱》對高考歷史學科能力提出了四項九條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及選拔性考試的特點。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進一步突出了這一特點,突出了考查對教材重點內容的理解,著眼於考查「為什麼」、「還有什麼」,純知識考查越來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應深入鑽研教材《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隱性知識。

所謂隱性知識是指在課本文字和試題材料中沒有直接表述出來,而實際上又隱蔽在其中的那種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它既包括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教材本身縱橫交錯的網路化的知識結構;也包括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整個學科體系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基本的理論觀點。這些抽象知識是構成學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學中如果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了這些抽象知識,那麼學科能力就一定會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隱性知識呢?可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論從史出,透析理論原理。

中學歷史教材中隱含著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輪復習教學中,應以歷史知識為依託,通過對基本歷史史實進行歷史理性分析,闡釋出隱含其中的基本理論觀點。具體可以兩個方面進行:1、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提煉觀點。例如,復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①通過分析其爆發原因,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關系。②通過大量史實論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③通過分析法國歷「共和制」與君主制、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過程說明「人類社會是曲折地前進,歷史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規律。④通過分析歷史意義說明歷史現象的普遍聯系性。2、以觀點駕馭史實。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時,先把本章中所隱含的史學理論,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逐條列出,然後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找出史實對號入座加以論證,這樣使學生做到觀點與史實的辯證統一,掌握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

第二,對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規律。

許多歷史現象存在著不同點和共同點。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在認識歷史發展具有個性特點的同時,揭示歷史發展的階段特證和共性規律。例如,通過對比分析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史實,既可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又能揭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特徵和規律。

三、講、練、評相結合,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規定了歷史教學有三大任務,即基礎知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1995年修訂過的高考歷史《考試說明》明確地把能力要求規定為四項九條。因此高三歷史的第一輪復習必須完成《大綱》和《考綱》規定的任務,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講知識重點,以能力培養帶動知識的復習鞏固。

近幾年業的高考歷史試題日益重視對歷史概念、發展線索、階段特徵和知識結構的考查,與它們聯系密切的知識往往就是考試的知識重點。因此第一輪復習教學中,必須精講這些知識重點,引導學生准確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特徵,掌握各單元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於思想教育,根據《大綱》的要求,應當滲透到各堂課的歷史教學中去,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理論水平。

第二,精編練習,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在復習完每一章節或單元後,應精選一些思維含量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的各類題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進行適量訓練,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訓練量為每個單元進行一次的書面練習,每講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進行一次測評考試,整個第一輪復習結束後進行一、二次大型綜合檢測。

第三,及時「評」講,啟發提高。

對每次書面訓練,檢測性考試卷及時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提高解題能力。

第一輪復習中,講、練、評要有機結合,要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目標,這樣扎扎實實地搞好了第一輪復習,就能為第二輪的專題復習打好基礎,從而在高考中立於不敗之地。

㈢ 你是如何應對歷史考試的

對歷史事件、制度、概念等內容的記憶與背誦是構建歷史知識基本框架的根本方法。通過記憶,將猶如散點般的歷史知識編織為符合一定規律的序列,是背誦的目的所在。一般來說,通過對歷史知識有效且有序的記憶和理解,足以應付高考級別的歷史考試。但是,仍有同學反映,自己已努力地將知識背誦下來,又何以在考試中一籌莫展呢?在這里,請大家不妨再次回顧第一篇文章與本段前文所言的重點:對歷史有序的、有章法的記憶方法也意味著對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有了相應的理解。因此,假如對知識已倒背如流卻仍在考試中難獲佳績,只有一種可能,即僅採用散亂的方式記憶海量知識而沒有把握其中的聯系、關竅、框架。
如題,本文已不再意於探討歷史知識的背誦,而側重於如何應對歷史考試。和其他任何科目的考試一樣,歷史考試同樣需要注重仔細審題、規范作答等方面——只不過停留在這一層次則永遠無法觸及歷史考試的內核和答題的關鍵,而這正是本文試圖展開說明的內容。
北京卷高考歷史的題目形式結構非常簡潔清晰:選擇題與主觀題。對於選擇題又可簡要分為兩類:知識記憶型和知識理解型。
知識記憶型,顧名思義,即單純考察知識敘述本身,如為歷史事件按時間排序,其中不需要任何思維含量而只需機械性背誦與應用,故也稱為「背書題」。此類題的准備與解題方法無需多言,不過我還是要強調,切莫因知識記憶型題目如此簡單而忽視。事實上,這甚至往往是好學生們丟分最多的題目。
知識理解型,則在記憶基礎上更進一步,要求考生對歷史邏輯與發展脈絡的應用。這一類選擇題內容廣泛、形式多變,比如可考察某一歷史事件或事件中某一細節的成因,或反過來考察以下若幹事件哪一個由題干中所述內容造成等等。對於這類題目則需同學們採取縱橫線路結合的思考方式,即某一時空中的特定現象是由其前一個歷史時段中的事件或決策造成的,還是由其同期社會中其他方面的現象影響造成的。舉例來說,民國時期國人在音樂品味、服裝偏好上的改變,則是後者——即西化、革新的政治變革與思潮使然。而確保思維准確的前提則是在學習和記憶知識時對其中邏輯脈絡的明晰理解。
總體來說,選擇題的難度不大——這與它的大分值恰恰相反。難度較低、分值較大的選擇題意味著對自己有較高要求的同學們必須保證穩定的高正確率,而這需要長期的限時訓練與及時反思共同構成。理想的選擇題訓練方式是保證一定的限時訓練頻率並及時通過對答案檢測正確率情況,隨後對錯題原因進行分析——往往是知識記憶層面和答題操作層面兩類。前者需要找到相應知識漏洞予以鞏固背誦,後者則需要明確做題時的問題並在後續訓練中有意識地注意。

閱讀全文

與如何避開歷史易錯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6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