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武昌起義舊址在哪
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
領導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是哪個階級?毫無疑問,是中國近代的民族資產階級。
1911年,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經過周密的計劃,革命黨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這天成功發動了武昌起義,這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運動徹底摧毀了清王朝最後的統治基石,而作為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的民族資產階級,也在中國近代的革命舞台上逐漸展露頭角。
1911年9月14日,同盟會組織聯合反清,並協同文學社、共進會一同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並邀請黃興、宋教仁等優秀革命黨人負責具體行動指揮,共襄盛舉。
10月10日當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率先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隨後,三千多起義軍兵分三路攻打總督署和近旁的第八鎮司令部,轟轟烈烈的武昌起義終於爆發。
作為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同盟會在這次運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正在保定軍官學校學習的同盟元老何貫中得知起義發生情況,立即聯絡同寢室同學李濟深等人,星夜組織力量將清軍南下鎮壓革命起義的必經之路——漕河鐵橋炸毀,從而起到了遲滯清軍的作用,為革命軍贏得了寶貴時間,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的軍事行動。
武昌起義的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武昌起義後不久,苟延殘喘的清政府轟然倒塌,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由此而誕生。
1911年,正值清末辛亥年。繼四川民眾發起保路運動後,同盟會革命黨人隨即在文學社、共進會的大力協同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在隆隆的槍炮聲中,清政府延續二百多年之久的封建統治勢力土崩瓦解。時革百年後,人們撥開歷史的風塵,探尋武昌起義真相,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發。
武昌起義舊址
武昌起義紀念館坐落在武昌起義舊址之上,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場的北面,佔地面積達18000多平方米。
武昌起義舊址始建於清朝宣統二年,也就是武昌起義的前一年。原先是清政府的湖北咨議局。這幢樓建築主體是由兩層紅牆黑瓦的房子組成,所以當地人又將它稱為「紅樓」。
1911年10月10日,在席捲了半個中國的保路運動和孫中山辛亥革命思想的領導下,爆發了改變中國命運的武昌起義。在起義得到勝利之後,革命黨在這里建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並推舉黎元洪為新軍大元帥。在武昌起義的影響下,各地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自治。武昌起義不僅終結了將近三百年的清王朝,也終結了在中國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所以,這里也是中國共和體制的開端,民主主義的重要紀念地。
1981年,武昌起義舊址並改建為武昌起義紀念館,在樓前豎起了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並修建了廣場和噴泉。樓內展覽有大量的武昌起義資料和文獻,主要分為「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兩大主題。樓前有一塊牌匾,上書「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是由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親筆題寫。從1979年起,直到如今,有不少緬懷英烈的志士,在這里題寫下了許多名句,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
2011年,武昌起義紀念館被中國旅遊局評定為4A級旅遊景區。
B. 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在哪裡,何時回國
武昌起義發生時:
孫中山當時遠在美國科羅拉多州,1911年11月24日,在國內一再致電催促的情況下,孫中山從法國馬賽乘船回國,12月25日抵達上海。1912年1月1日,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1]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2]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3]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4]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3]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C. 武昌起義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更加瘋狂,加上清朝政府的殘暴統治,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他們的反抗越來越激烈。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仁人志士,為了拯救中國,紛紛組織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1894年11月,孫中山建立了興中會。1905年7月,興中會和其他幾個革命團體聯合一起組成了中國同盟會,發表宣言,主張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國。1911年10月10日,駐扎在湖北武昌的新軍,在革命黨人的帶領下,舉行武裝起義。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士兵們便佔領了武昌全城。
D. 武昌起義發生於哪一年有什麼歷史影響
武昌起義發生在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起義的成功使清朝逐步走向滅亡,是中國歷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E. 武昌起義門在哪裡
起義門原名中和門,最初修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其前面是一條寬近40米的護城河,中和門在上世紀20年代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完全拆除,現在的起義門是1981年重建的。目前,武昌文管部門已將現場保護起來,進一步的發掘日期尚未確定。
F. 武昌起義爆發的歷史背景
《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無能,應當推翻。
清政府為了挽救封建統治,進行了一些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准備了一些條件。
新式學堂的勃興和留學教育的發展,革命知識分子隊伍不斷壯大。大力宣傳民主,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思想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成立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全國革命進入高潮。湖北新軍發揮重要力量,武漢成為民主革命的搖籃。
1911年。清政府秉承列強旨意發布「鐵路國有」法令,引發了保路風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率先起義,新軍炮兵,步兵聞風響應,武昌起義勝利。
G.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歷史上把這個起義叫做辛亥革命這句話那裡錯誤
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但不是整個辛亥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文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革命運動。
H. 武昌起義成功了嗎
武昌起義是成功的,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1]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武昌起義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草案《鄂州約法》。11月初,宋教仁、居正、劉公、孫武、張知本等商議,認為僅有政府組織法還不夠,尚需有一個根本法類型的法規。眾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愛研習法律,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十分贊賞。
I. 歷史解密 武昌起義發生在何時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這也正說明了正是由於這些參與發動起義人們的勇敢和果決,才成就了辛亥革命。關於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保持著疑問的心理。接下來就來走近為什麼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這個問題的解答。其實這和武昌起義發生後所造成的影響有關。當時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後,就在湖北建立了新的政府,黎元洪被推舉成為領導者,從此正式脫離了清廷的殘暴統治,確立了一種嶄新的政治體制,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大的進步。這種政治形式在武昌起義發起全國響應的時候就開始流傳開來,為之後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此外,在武昌起義發生之後,很快,辛亥革命也借著它的積極影響發生了,最終,在全國各個省市的推舉下,孫中山成為了新政體的真正領導者,並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盛行了幾千年的政治體制。另外,在武昌起義發生後,推行新體制的同時也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條例,也對之後大革命結束後的政府頒布憲法影響巨大。眾所周知的武昌起義發生於1911年,這是為了廢除封建統治而做的一次努力,由於發生在湖北的武昌,所以將它以武昌命名。這場起義為之後徹底結束清廷的腐朽統治的那場驚天動地的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保路運動」引發的武昌起義,對清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在武昌起義的影響下,中國湖南、陝西、江西等多省先後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經過一年時間的戰斗,武昌起義結果終於取得了勝利。
由革命黨人蔣翊武、孫武等人領導的武昌起義,在1911年10月10日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從而使衰弱的清政府迅速走向滅亡。武昌起義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11日,在漢口和漢陽的革命黨人也紛紛起義響應,並迅速控制了武漢三鎮。起義的消息傳到清廷後,引起了朝野震動。清政府罷免了瑞澄的職務,改調蔭昌前往武漢進行鎮壓。蔭昌協同馮國璋、載濤等人,以三路大軍的兵力,朝著起義軍逼近。為了阻止清軍的南下,武漢軍政府迅速作出決定,令革命黨軍隊掃盪漢口的清軍殘余勢力,並及時向北推進。18日,兩軍戰於漢口。兩軍從1911年10月18日起,一直鏖戰到11月27日。無數革命黨軍隊是士兵死於這場戰斗,最終以漢陽失陷告終。這場戰斗雖然是清政府方面獲得了勝利,但武昌起義軍有效地牽制了清軍主力,為南方各省的獨立爭取了寶貴的時間。1911年11月4日,上海、貴州、浙江等地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第二天,蘇州、常州也宣布獨立,不到41的時間里,中國關內的數省,前後獨立,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仍掌握在清政府的手裡。
武昌起義結果是辛亥革命的開端,也是中國民主制社會的開端,它使中國歷經兩千餘年的封建制社會走向了滅亡。
J. 武昌起義
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熊秉坤
熊秉坤,字載乾。湖北江夏(今武昌)人。1885年(光緒十一年生。初投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為士兵,升正目,加入共進會,任該營代表,積極開展革命活動。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9日漢口總機關及武昌指揮部被破壞,他主動聯系同志,於次日晚七時率眾起事,武昌起義由是爆發。迅即佔領楚望台軍械局。旋又組織敢死隊,攻佔督署。16日民軍擴編第五協(相當於旅),被推任統領,轉戰漢口、漢陽。次年1月所部移駐雲夢。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凱謀殺後,在南京參加討袁,失敗後亡命日本。次年加入中華革命黨。旋迴鄂,組織討袁武裝。護法運動期間,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軍。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1928年至1931年任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委員,並一度兼任武昌市長。後任國民黨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6年退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北省政協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
1969年5月31日,熊秉坤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