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成本計量屬性
亦稱歷史成本或歷史成本原則,指對會計要素的記錄,應以經濟業務發生時的取得成本為標准進行計量計價。
按照會計要素的這一計量要求,資產的取得、耗費和轉換都應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
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按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
(1)為什麼歷史成本作為基本計量屬性擴展閱讀:
歷史成本的優勢
第一,歷史成本以實際的交易為基礎,而不是以那些可能的業務為基礎。在歷史成本計量下,每一筆實際業務都應進行記錄,只有這樣財務報表才能夠提供有關數據。
美籍日本會計學家井尻雄士( Ijiri )指出對於現行成本會計或脫手價格會計而言,不考慮實際交易情況以年末市場價格為基礎編制資產負債表是完全有可能的。
歷史成本為管理人員證明自己如何有效地履行責任提供了依據,有關過去的交易的記錄是履行經營管理責任所必須的。井尻雄士認禪中為只要經營管理責任的重要性存在,就必須採用歷史成本,而在保管會計中,履行經營管理責任是會計的會計的主要目標。
因此,歷史成本是為實際交易而不是可能的交易所決定的,並且它又是基於交易雙方所認可,具有較大的可靠性和可驗證性。
第二,從以往來看,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編制的財務報表對於決策也是有用的。長期以來管理當局、投資人和債權人都是依據歷史成本信息做出決策,經理人員在制定有關未來經營決策時,將利用過去交易的數據。
他們必須能夠對緩好過去的業務做出評價,而過去的業務是以歷史成本來反映的。井尻雄士認為,「歷史成本信息會影響對決策規則的評價和選擇。」在確定採用什麼決策規則時,管理人員需要有關他們過去決策的質量信息。歷史成本與過去的決策相關。
在決策制定過程中,也需要對未來價格進行預測,過去的價格(歷史成本)是進行未來預測的一個基礎擾襲鉛。
第三,財務報表的使用者總是習慣於傳統的會計慣例。除非確已找到更為有用的計量屬性,否則,人們不會輕率地放棄歷史成本。
第四,在價格變化的情況下,雖然歷史成本屬性的相關性會下降,但實務界更傾向於在表外補充其他計量信息,這不僅可以提供所需的相關信息,而且風險較小。
第五,歷史成本計量下,會計計量程序簡單,資料取得成本低,可操作性強。歷史成本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和事項進行記錄,其憑證一般較容易取得。
而且歷史成本只對交易和事項進行初次計量,一旦入賬之後,不管環境是否發生變化,都不再重新計量。歷史成本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一般人對歷史成本的操作都很熟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會計計量屬性
B. 在會計計量屬性中,為何要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主
企業的經濟業務因自身特點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選擇會計計量屬性要根據不同會計計量目的和具體計量對象的特點和要求來確定。5個會計計量屬性都存在各自的優點以及局限性,單一的計量屬性已經無法滿足會計實務的需要,企業需選擇多種計量屬性並用來確保會計計量目的的要求,提供不同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會計信息,以使會計信息更具決策有用性。
在歷史成下,歷史成本的取得可以得到准確的數據,並且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最符合會計質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則。任何一種計量屬性都不具有排他性和絕對性,企業應當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採用多種計量屬性並存的模式是值得推崇的。
新會計准則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在實際中,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衍生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的出現,以及和國際化接軌,我們應逐步引入公允價值計量。
在企業對某些財務信息有著特殊要求或者有特定目標的情況下,企業還應引入可變現凈值、現值等計量屬性共同計量來滿足財務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企業發展的目標。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地計量。
會計要素的數量特徵或外在表現形式,反映了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
例如:
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當某項資產貶值了,以後尚可以計提減值准備,但是對增值的資產,通過評估以後,雖能以增值反映,但在歷史成本的計量條件下,對增值的差額本企業仍無法調賬,存在歷史成本的計量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