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思維能力如何培養

歷史思維能力如何培養

發布時間:2023-06-04 17:43:05

Ⅰ 試述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思維,是以歷史材料為依據、為參照,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從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解決當下問題的科學思維活動。

培養歷史思維,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善於向歷史學習,總結吸取歷史經驗,無論對民族、國家、政黨還是個人都是極其重要的。

1、培養歷史思維,可以鑒古知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鑒古知今是中華民族一個優良傳統。

研究表明,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人有文字的歷史記載就沒有中斷過。從那時起,中國人就十分重視以史為鑒,以回顧歷史為指導評判並規劃現實,觀今而思古,鑒古而知今。

2、培養歷史思維,可以古為今用。我們學歷史不是單純為了掌握歷史知識而學習,或是把歷史簡單地當作故事讀,而是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通過歷史思維,做到古為今用。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各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看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們要做到古為今用,

首先就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去衡量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學,哪些不能學。

3、培養歷史思維,可以敬畏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感就是對歷史的敬畏,正是歷史,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一個不尊重、不敬畏自己歷史的民族,是不可能為別人所尊重的,也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官、做事、做人如何,歷史和人民一定會有公平公正的評判。

(1)歷史思維能力如何培養擴展閱讀: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第一,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理論基礎與能力基礎,學生的現狀是教師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據,任何教學方法均離不開學生的客觀實際。

因此調查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程度、認識方法、依據的思想觀點,就成為我們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創設有益的學習情境。美國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關心三個焦點區域的理解的發展,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思維能力

Ⅱ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根據實際需要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那麼,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達到一定深度,除了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指出歷史事實、歷史現象或歷史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
一、調動學生的內驅力自信心、意志、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學生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
我認為應以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在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並非過眼雲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最終由「授之以魚」走向「授之以漁」,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努力提高自己。歷史課堂上討論的問題很多,比如:關於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分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在課上我充當了一個欣賞者、評價者、參與者,當學生遇到疑難時,引導他們思考,為他們鋪路架橋,到達彼岸。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這個學習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獲得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另外,我還注意用學過的歷史思維方法去聯系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分析歷史現象。例如,在講到蘇聯與德國法西斯簽訂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為防範德國的侵略,為作戰做了一些准備,加緊東部的開發和經濟建設,並將重工業遷往東部。這些准備工作為蘇聯最終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聯想到我們國家正在進行的開發大西北的建設。提到此,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結果得出了新穎的結論,開發大西北不僅僅是發展了中國經濟,還具有戰略意義,獲得了創造性思維成果。因此,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啟發指導,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一、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課本,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具體方法是出示閱讀提綱、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句、詞。,設計一些提高能力的問題。如出示閱讀提綱應是本節或本段的重點內容。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可告訴學生規律。如一段話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往往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例如二戰影響,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點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內容。
另外閱讀時要理解重點詞的含義。如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度集中」 是重點詞, 應理解,否則無法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除了這些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內容講的是什麼,然後自己組織語言表達。
當然,老師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如提問、討論、演講、編演歷史小品等。
第二、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動腦子,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事物後邊的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老師應及時引導學生。
三、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
第一、課堂討論。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的情景,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第二、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徵,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第一步,要先讀懂材料,通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選自那篇文章或哪一年的誰的講話,通過材料里邊提供的時間、人物、事件來判斷是課本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第二步,聯想課本中的內容來解題。
第三步,有的問題要弄清問什麼,通過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經常找一些材料題,並逐漸地由易而難布置一些解析題,讓學生練習。在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材料的基礎上,上課時盡可能增加課堂中材料的容量,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如投影、電視等,使學生見多識廣。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通過練習提高能力。歷史教學練習,不僅使學生深入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准確性。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如一題多練,一個選擇題的4個選項,可當成4道題來做,又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能使他們某一種思維得到訓練的題型,如像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准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總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Ⅲ 如何培養歷史的思維能力

點擊下載附件 汕頭市潮陽新世界中英文學校楊繼生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它控制並制約著其它各種能力的發展,指揮並調節著各種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把發展學生歷史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這是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和適應歷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並終身受用的長遠之需。歷史教學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思維訓練,應該怎樣進行思維訓練,下面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管孔之見。 一、訓練思維的嚴密性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存在,歷史的內容有著它的科學性和確定性,不能隨著人的意志而任意進行表述。在歷史高考中,往往出現因表述不準確而失分的現象。如秦「國」與秦「朝」之誤、將1917年「二月革命」性質表述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等。在歷史教學中,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注意訓練學生嚴密地思維、准確地表達。這就要求學生認真地領會和記憶教材的准確表述。一是要強調思維和回答問題要用歷史專業術語,不能隨意杜撰和改變。二是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概念的准確表述和對歷史現象定量定性表述,關注教材表述史實時使用的程度副詞等限定用語。前者如美國內戰之前的南方實行的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屬於「資本主義」經濟,不能簡單地表述為「奴隸制」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新時期黨的基本的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黨的十三大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後者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歐美諸國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列強加強對外侵略擴張,十九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又如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再如羅斯福新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 二、訓練思維的完整性。 每一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時間上與前後史實有縱向關聯,在空間上與其它地區(或國家)的史實有關聯,在性質上與其它現象有關聯。首先,在教學中要站在大文綜的角度啟導學生的思維。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有聯系,我們要全面地綜合思考,這就要求我們的思維要從點發展到線到面的立體思維,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記憶所學的歷史知識。如學習世界史上冊第一二章,可先向學生指出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然後搭建章節知識框架:經濟基礎的變化(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引發了思想(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開辟和早期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政治(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等方面的變化。後面諸方面的變化又反過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二,站在學科內綜合的角度去訓練學生的思維,如分析歷史事件要從背景原因、過程內容直到結果影響全方位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條件要從內外原因、主客觀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諸多方面原因去展開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也應該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如鴉片戰爭的背景,要從中國和世界兩大方面去分析,中國方面要把握的是經濟、政治、軍事、財政、階級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個方面的要點;英國方面也要考慮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個方面;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要從英國資本主義本性出發,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國查禁鴉片行動;第三,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在思考和表述歷史概念及結論時的全面完整性,嚴禁說半截句子斷章取義。如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既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孔子維護周朝之禮,實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思考問題的深度,即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培養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發現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揭示歷史事件內在本質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具體的訓練方法有:(1)引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2)訓練學生在熟識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3)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已掌握材料的情況下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這節課時,可引導學生分析「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樣處於封建社會後期、同樣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戍變法卻失敗了?問題的提出可促使學生重新回顧已學的歷史知識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如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與其本身的什麼國情有必然聯系?又如進一步到為什麼封建殘余較嚴重的國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牙時可步步展開:(1)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狀況與當時明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政治、思想觀念等方面有何關系?相互之間有何影響?(2)為什麼歐洲比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時間晚得多,卻早於中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四、訓練思維的發散性。 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試題體現了「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的原則。往往在出題時給出新材料創設新情景,適當增加了一些應用型、能力型的題目,強調以能力立意,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思維必須具有多維度的廣闊性。基於這一點,我們必須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發散思維是指圍繞矛盾的核心、展開自由廣泛的想像與聯想、盡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矛盾的本質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這種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拘無束,思緒頻繁切換。發散思維屬於創新思維的內容之一,發散思維的過程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形成。 我們在教學中,可通過寫作歷史小論文、進行歷史創作、開展歷史問題的討論與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有層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要求學生「在所學各科之間建立聯系,根據事物及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有機整體,以期在知識的交融各種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產生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引自《高中文綜說明》)。這就是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立足教材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首先,我們在教學中要創造一種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探究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展開思辯和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總是強調教學任務重教學密度大時間緊而由教師包說包講,使學生沒有思考和表現的機會,而應多給學生以發散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可以在如下方面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優化:(一)學會遷移和變通。如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復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和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類推到中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遷移),中國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特殊的原因(變通)。二、學會聯系和聯想,如由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恢復和發展、近年法西斯勢力出現抬頭趨勢,可聯想到兩者之間有何關系;再如學習中國古代近代賦稅改革、農民及土地問題,可聯想到當前的「三農」問題;學習遼沈戰役可聯想到當前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等。(三)學會多維和求異思維。如對教材中沒有作全面評價(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洋務運動」的評價)的史實、對教材中已基本作結論但史學界存在不同觀點(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太平天國運動性質」的表述)的史實 ,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展開多維思維,甚至不唯書、不唯上和不循常規地去進行求異思維。

Ⅳ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之一。

而在諸種能力之中,思維能力又居於核心地位,它控制並制約其它能力的發展,指揮並調節著其它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

」由此看來,啟發思維並著力培養學生的思亮毀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一、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教師的導向作用舉足輕重。

捷克著名學者誇美紐斯說:"教師的當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引導學生。

"根據歷史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

在傳授知識時,不追求知識的數量,而追求知識的質量;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時,不是只把結果給學生,而應把得到結果的方法教給學生。

如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由於著眼於能力培養,較多地側重於歷史理論,給教學增大了難度。

根據這個特點,我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處理好教材內容,把握住教材結構與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注重傳授知識的准確性、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讓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調動學生的內驅力 自信心、意志、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學習中,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

首先,我認為應以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

歷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現,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人類經驗和教訓的總匯。

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正是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突出表現。

因此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

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並非過眼雲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

其次,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

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歷史故事、古詩,如給同學朗讀蘇聯大清洗運動中的布哈林遺書,就使同學很受感動。

又如,發揮直觀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效果更佳。

還可以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橫向遷移,如講一戰二戰影響時,講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聯系語文課中《蒲公英》一課,講辛亥革命失敗時聯系魯迅的文章《葯》,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運用恰當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要講究教學方法,應根據思維的內容、特點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 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激發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

中學生的興趣特點是容易激發起來,但卻難於維護穩定。

歷史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

青少年學生都喜歡聽生動的故事,這是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徵之一。

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因此,教學中要做到既生動又深邃,將歷史哲理、歷史規律於感人的講述之中。

2、指導閱讀 針對學生不善於讀書,不會進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讀書,選擇典型內容說明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進行思維活動 3、巧設疑難 「思源於疑」,思維活動通常是由疑問而產生的。

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

有位教師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張學良、楊虎城拘捕蔣介石以後,該如何處置?是殺、是關、還是放?」初中生對這樣的提問十分感興趣,從而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思維,頓時展開了熱烈的爭論,最後統一了認識,從而不僅幫助學生認清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含纖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4、縱橫聯系 為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打開思路,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抓住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教學中需注意縱橫聯系。

這有兩談鍵仿種辦法,一是以一國歷史為線索、以時間為綱的縱向聯系,如講抗日戰爭時期「八·一三」事變時,可聯系「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把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的四次事變構成一個整體來講述。

二是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

5、分析與綜合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聯系的。

在教學中,只有對歷史現象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再綜合起來把握其整體,才能深入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

6、比較異同 心理學的研究啟迪人們: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在教學中,可對彼此有某種聯系的歷史現象加以 對照,確定其異同點,從而使學生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

比較的方法很多,諸如同一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發展階段,一個歷史事件的兩個對立面等都可以進行比較。

比較的目的是找出異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

Ⅳ 怎樣培養歷史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它控制並制約著其它各種能力的發展,指揮並調節著各種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把發展學生歷史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這是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和適應歷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並終身受用的長遠之需。歷史教學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思維訓練,應該怎樣進行思維訓練,下面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管孔之見。
一、訓練思維的嚴密性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存在,歷史的內容有著它的科學性和確定性,不能隨著人的意志而任意進行表述。在歷史高考中,往往出現因表述不準確而失分的現象。如秦「國」與秦「朝」之誤、將1917年「二月革命」性質表述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等。在歷史教學中,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注意訓練學生嚴密地思維、准確地表達。這就要求學生認真地領會和記憶教材的准確表述。一是要強調思維和回答問題要用歷史專業術語,不能隨意杜撰和改變。二是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概念的准確表述和對歷史現象定量定性表述,關注教材表述史實時使用的程度副詞等限定用語。前者如美國內戰之前的南方實行的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屬於「資本主義」經濟,不能簡單地表述為「奴隸制」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新時期黨的基本的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黨的十三大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後者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歐美諸國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列強加強對外侵略擴張,十九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又如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再如羅斯福新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
二、訓練思維的完整性。
每一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時間上與前後史實有縱向關聯,在空間上與其它地區(或國家)的史實有關聯,在性質上與其它現象有關聯。首先,在教學中要站在大文綜的角度啟導學生的思維。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有聯系,我們要全面地綜合思考,這就要求我們的思維要從點發展到線到面的立體思維,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記憶所學的歷史知識。如學習世界史上冊第一二章,可先向學生指出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然後搭建章節知識框架:經濟基礎的變化(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引發了思想(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開辟和早期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政治(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等方面的變化。後面諸方面的變化又反過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二,站在學科內綜合的角度去訓練學生的思維,如分析歷史事件要從背景原因、過程內容直到結果影響全方位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條件要從內外原因、主客觀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諸多方面原因去展開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也應該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如鴉片戰爭的背景,要從中國和世界兩大方面去分析,中國方面要把握的是經濟、政治、軍事、財政、階級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個方面的要點;英國方面也要考慮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個方面;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要從英國資本主義本性出發,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國查禁鴉片行動;第三,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在思考和表述歷史概念及結論時的全面完整性,嚴禁說半截句子斷章取義。如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既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孔子維護周朝之禮,實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思考問題的深度,即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培養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發現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揭示歷史事件內在本質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具體的訓練方法有:(1)引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2)訓練學生在熟識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3)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已掌握材料的情況下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這節課時,可引導學生分析「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樣處於封建社會後期、同樣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戍變法卻失敗了?問題的提出可促使學生重新回顧已學的歷史知識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如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與其本身的什麼國情有必然聯系?又如進一步到為什麼封建殘余較嚴重的國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牙時可步步展開:(1)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狀況與當時明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政治、思想觀念等方面有何關系?相互之間有何影響?(2)為什麼歐洲比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時間晚得多,卻早於中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四、訓練思維的發散性。
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試題體現了「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的原則。往往在出題時給出新材料創設新情景,適當增加了一些應用型、能力型的題目,強調以能力立意,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思維必須具有多維度的廣闊性。基於這一點,我們必須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發散思維是指圍繞矛盾的核心、展開自由廣泛的想像與聯想、盡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矛盾的本質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這種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拘無束,思緒頻繁切換。發散思維屬於創新思維的內容之一,發散思維的過程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形成。
我們在教學中,可通過寫作歷史小論文、進行歷史創作、開展歷史問題的討論與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有層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要求學生「在所學各科之間建立聯系,根據事物及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有機整體,以期在知識的交融各種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產生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引自《高中文綜說明》)。這就是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立足教材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首先,我們在教學中要創造一種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探究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展開思辯和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總是強調教學任務重教學密度大時間緊而由教師包說包講,使學生沒有思考和表現的機會,而應多給學生以發散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可以在如下方面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優化:(一)學會遷移和變通。如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復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和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類推到中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遷移),中國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特殊的原因(變通)。二、學會聯系和聯想,如由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恢復和發展、近年法西斯勢力出現抬頭趨勢,可聯想到兩者之間有何關系;再如學習中國古代近代賦稅改革、農民及土地問題,可聯想到當前的「三農」問題;學習遼沈戰役可聯想到當前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等。(三)學會多維和求異思維。如對教材中沒有作全面評價(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洋務運動」的評價)的史實、對教材中已基本作結論但史學界存在不同觀點(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太平天國運動性質」的表述)的史實
,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展開多維思維,甚至不唯書、不唯上和不循常規地去進行求異思維。

Ⅵ 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維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它控制並制約著其它各種能力的發展,指揮並調節著各種能力的運用,是局滑各種能力的基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把發展學生歷史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歷史教學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思維訓練有如下方法:

1、訓練思維的嚴密性: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存在,歷史的內容有著它的科學性和確定性,不能隨著人的意志而任意進行表述;

2、訓練思維的完整性:每一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時間上與前後史實有縱向關聯,在空間上與其它地區的史實有關明或聯,在性質上與其它現象有關聯;

3、訓練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深刻性指思考問題的深度,即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培養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發現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激臘伍,揭示歷史事件內在本質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

Ⅶ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要想讓學生更好滲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就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會分析、綜合、聯系、歸納、比較圓稿等方法,把學生培養成有創造力的人才,使學生因具有了一定的歷史思維能橘襪孝力而受益終身。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潛能1.利用歷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歷史是對前人生活場景的再現,訴說著前人的成功與失敗,是人類社會經驗教訓的結晶。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是歷史學科社會功能的突出表現。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選擇有代表性而且又是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

Ⅷ 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在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處於核心地位,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所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更加註重歷史知識的傳授,使學生能夠記憶相關史實與結論。

一、立足課本,把課本讀懂、讀精、讀深。

課本是知識的載體,而能力的培養,又是從基礎抓起的。沒有全面准確的歷史基礎知識,無法談能力的培養,況且,歷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隱性知識,要挖掘出這些知識,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諦。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歷史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列出提綱,找出每課的重點、難點、疑點。


以討論、辯論、小論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

1、以「討論」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討論要求師生合作,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我完成部分學習任務,並創造性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朝廣度和深度方面拓展。

2、以「辯論」拓寬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辯論會,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途徑。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媒介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3、以「小論文」提高學生史論結合的動手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總是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思維活動可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Ⅸ 基層幹部如何培養和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學科能力培養已成為中學教學的一個中心環節,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歷史學能能力是多方面的,它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因此,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應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像力、意志力、興趣等能給思維力的產生提供強大的動力。一個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就越大;想像力愈豐富,愈有利於構建知識的立體體系,愈有利於思維的擴展;意志力堅強的人,能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駕馭自己的情緒,並善於確定自己的目標;興趣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才能積極思維。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看成教材與學生間的媒介,一定要大力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證每位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思維意識。這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首要環節。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就必須把問題引入課堂,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越高、迫切感越強,思維也就越活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應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問題之中,使學生大腦處於積極思維狀態。設問要注意啟發性,要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可依據《考試說明》的幾種能力要求從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例如,要求比較問題: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異點?要求綜合歸納問題: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哪幾次高潮?各有什麼特點?要求推理說明的問題:中國近代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把中國民主革命引向勝利,說明了什麼問題?
三、多運用直觀教具和形象語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歷史教學不能平鋪直敘教材的內容,要多運用直觀教具,如歷史地圖、課文插圖、仿製的模型教具等,以此來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開啟思維的動機。比如講述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時,可先引導同學們看課本插圖,並要求同學們指出哪幅圖反映英國必然會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哪幅圖能體現英國的侵略行為?哪幅圖反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樣以圖導談,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的敘事形象化,以幫助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聯想思維,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赤壁之戰時,可利用蘇軾《赤壁懷古》裡面生動的詞句對古戰場赤壁進行渲染,簡單色畫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然後因勢利導,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讓學生了解赤壁之戰的背景、經過和歷史作用,並假設關羽當時把曹操殺了,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結局?讓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討論,既開闊了視野,又鍛煉了對歷史事件的思辯能力。
另外,語言的准確運用,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也是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考試中出現審題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簡潔明了,條理不清楚、層次混亂等問題,主要是學生語言能力問題。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下面幾點:首先,老師應注意縮小師生間的語言差異,使老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知識接受趨於一致,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關鍵性語言,引導學生做定量思維。如鐵農具、牛耕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廣泛使用。出現、推廣、廣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著巨大差別的。再次,引導學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進行思維,把所學的內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語言,往往能把厚書讀薄,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過好語言關是培養思維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讓學生多研究思維實例,吸取別人思維的經驗長處。
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往往受到時間的限制。為了讓學生思維能力真正發展起來,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應把歷史教學引向課外,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內活動。例如,看歷史故事,聽歷史講座,參加歷史專題辯論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多研究一些思維實例,學習一些專家、學者的思維成果,填補課堂學習上的一些空白。這樣有利於打破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有助於解答一題多論的歷史問題。不過,學生在吸收謁外營養的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點:第一,注意科學吸收。對同一歷史問題的看法有幾種不同的觀點,有些觀點不科學也不全面,不利於學生形成辯證的唯物史觀。因此,讓學生多掌握一些歷史理論知識,特別是與邏輯學、辯證法有關的理論知識,學會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思考和分析問題,達到去偽存真、辯證吸收的目的。第二,講究質量,不盲目追求數量。研究思維實例在於精而不在於多,思維實例應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第三,注意思維的多棱性。思維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思維等多種形式。一種歷史知識的學習往往包括幾種思維形式,只有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領悟不同思維方式在掌握歷史知識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實現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識遷移,並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歷史思維能力是一個內涵豐富而深刻的科學概念,其培養的方法與途徑多種多樣,以上幾點淺識,希望能與諸位同行共勉。

閱讀全文

與歷史思維能力如何培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