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步輦圖》是怎樣突出唐太宗的形象的
唐太宗的形象是《步輦圖》全圖的焦點。唐太宗是唐代歷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帝,他安詳自若,威嚴的神情中流露出對使者的盛情和嘉許,而吐蕃使者祿東贊的氣質在畫面中也是表露無遺。祿東贊臉頰豐滿,高鼻,黑黑的絡腮胡,體現了藏族同胞矯健中略帶粗獷的性格特徵,特別是額頭上幾條長長的皺紋,與質朴的顏面融合在一起,表現了他的才智和豐富的閱歷。祿東贊舉止謙恭,敬畏且沉穩,憨厚可信。
畫家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豐腴英俊,目光深邃,神態莊重,雙目上挑,透著睿智,似在思慮著漢藏和親、穩定邊陲的國家大事。長長的耳垂、瀟灑的胡須,無疑都增加了李世民的王者風范。
同時,在紅綠相間的宮服掩映中,太宗的褐黃色衣衫、黑色靴帽,更具庄嚴肅穆的帝王氣概。所有的一切都充分展露出了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
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
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
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步輦圖》左側的3個人物當中,為首執笏的人是朝中引班的禮官,他紅袍虯須,神態沉著干練,引導吐蕃使者祿東贊前來晉見。其後發飾與衣著都與其他人不同的就是吐蕃使者祿東贊。在我國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有記載:吐蕃贊普遣其相祿東贊獻金五千兩及珍玩數百以請婚。
上許以文成公主妻之。
畫中的祿東贊身形瘦小,頭戴平頂小帽,身穿團花窄袖長袍,他眉頭微顰,舉止謙恭,細部的刻畫表現出一臉的敬畏,又不失使節的持重儀表。最後一位著白衣者可能是翻譯官,著白衣,執笏板,謹慎惶恐。
3個人畢恭畢敬地站侍一旁,唐太宗手裡拿著一個盒子,裡面裝的是什麼呢?祿東贊為什麼會那麼緊張呢?他是不是在等待唐太宗給他最後的答復?也許答案就裝在唐太宗手中的那個盒子里。
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可以從畫幅本身感受到畫家用心良苦,讓畫中資源一點兒也不浪費地用於對唐太宗這個人物的烘托,也許畫家對選擇接見的場面來表現這個事件是有一番用心的。
一個過於宏大的像公主婚嫁的場面不是早期的畫家所擅長表現的,而且不宜於其中某一個特定人物的突顯,觀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讓場面中過多的其他細節所吸引。
祿東贊雖然身為一國之相,但在大唐天子面前,還是無法與帝王相媲美,於是人物的選擇又已經決定了畫面中最有權威、無人與之匹敵的唐太宗的地位。
畫家不僅描繪太宗本身舉重若輕的神態,還用身旁女性的溫柔襯托他的穩健持重,用祿東贊的體形與表情來襯託大唐的泱泱大國氣勢。更是一種大唐氣魄強有力的抒發。
《步輦圖》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婉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
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代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